杨七郎的八字,杨秀清八字
历史上真的有杨家七郎吗?
可以肯定地说,历史上杨业确实有七个儿子,七子叫杨延彬。
由于杨业“死于王事”,宋廷擢任杨延朗(演义中的杨六郎杨延昭)自供奉官迁崇仪副使,杨延彬(也就是杨七郎)录为殿直,并没有上战场抗辽杀敌,只有杨延朗(杨六郎)一直奋战在边关,由于今河北保定、易州、徐水、满城、望都一线是辽军入寇南下的路线。
为控扼这条咽喉要道,杨延朗在保州一线任职,与他同时任职这一地区的有个勇将杨嗣(也就是演义中杨七郎杨延嗣的原型),时称“二杨”。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五代时,北汉的麟州刺史杨信有子杨崇贵,后更名杨业,曾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归宋后,成为抗辽名将,人称“杨无敌”。
杨业娶德州折氏为妻,生七子,为延朗、延浦、延顺、延玉、延环、延贵、延彬。杨业同四子杨延玉战死疆场,长子延朗(后改名杨延昭)则名扬沙场,辽兵惧其勇猛,呼其为“南斗六星杨延朗”,久而久之,在民间演化为“杨六郎”。
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纪振伦(秦淮墨客)校阅的《杨家府演义》、熊大木的《杨家将传》(又名《北宋志传》、《杨家将演义》)等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
杨延昭有四子,其中三子杨文广,字仲容,抗西夏,平叛将侬智高,屡立战功。
历史上杨七郎(杨延嗣)怎么死的
历史上并没有杨七郎此人,只有杨业和杨延昭的原型。不过据小说里说是因为天齐庙打死潘洪(潘仁美)的儿子潘豹,潘仁美怀恨在心最后在两狼山战役冲出来之后来到大帐,被潘仁美用计绑在旗柱上射了103箭其中72箭穿胸。还有一个版本是:杨七郎是武曲星(也有不同版本叫雷神)下凡,他的眼睛如果一直蒙蔽不上,什么箭都射不上他。潘仁美变割下他的眼睛以蒙蔽杨七郎最后同第一个版本一样,103箭72箭穿胸而亡! 还有说一种版本说杨七郎死后很多年,在杨延昭他们刚遇到七十二路天门阵的时候,此时他这个武曲星(或雷神)在天上看不过去便逆天而行怒挑韩延寿把他给杀了。是喝醉酒绑在花椒树上被乱箭穿心死的
历史上没有真实的杨延嗣,在说《杨家将》当中,杨七郎是被潘仁美用箭射死的。
杨延嗣是小说《杨家将》中金刀老令公杨业的第七子,名杨希,字延嗣,人称杨七郎。善使一杆虎头乌金枪。
在铜台关箭射辽将救驾,官封敏烈侯、殿前司东西招箭班指挥使,娶妻呼延赤金,幽州一战横勇无敌。
因在争帅印擂上打死太师潘仁美之子潘豹,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后绑在百尺高杆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
扩展资料:
杨家军在激战中被辽兵冲散,各自为战,结果大郎替主把命丧,二郎无力而阵亡,三郎马踏入泥浆,四郎失落在辽邦,五郎一怒当和尚,六郎只身见高堂。
在陈家谷之战中杨业且战且退,战至午时。当退至两狼山时,余部只剩下百十人,可叹老令公英雄一世,此时却是望兵兵不到,盼子子不归。
辽兵再次进攻,杨业以死相抗,最终全军覆没,老令公不想被捕受辱,一头撞死在李陵墓前。这就是血染金沙滩的故事。
而七郎杨延嗣千军万马中冲出重围,至雁门关见主帅潘仁美搬兵求救,不料通鞑子的汉奸潘仁美仍怀恨在心,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中国民族英雄杨延嗣绑在柱子上用乱箭射死。
后来杨延昭挂帅征伐辽国,在黄土坡大战韩延寿三天三夜,也是叫将士假扮杨七郎,吓怕韩延寿方才取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延嗣
真正历史上没有杨七郎,只有杨业,杨延昭是大将。而且真实的潘仁美也是名将,不比杨业差的,是跟着赵匡胤起家的老人儿了。在《杨家将》小说中说:七郎因在争帅印擂上打死太师潘仁美之子、西宫娘娘之弟--潘豹与潘家结仇,被潘仁美下令乱箭射死,身中72箭。更有一种说 法:杨七郎乃雷神转世,乱箭射不死,潘国仗用刀把七郎脑门上的皮割开,撕下蒙主七郎眼睛,乱箭再射,七郎遂死。(太邪乎了)《杨家将演义》小说,武功最厉害的是杨七郎吗?有何依据呢?
如果纵观全套的《杨家将演义》,包括从杨老令公开始一直到杨文广出征为止,武功最厉害的我个人认为不是杨七郎,而是杨六郎的儿媳,杨宗保的妻子,出身穆柯寨的穆桂英。
杨七郎是杨家七郎八虎中武功最高的
在杨家的七个亲兄弟和一个被杨继业收养的儿子杨延顺这八人中,七郎杨延嗣的武功毫无疑问是最高的。
与之作对比的是辽国的郡马韩昌。韩昌本是一个文武全才的真正人才,但在宋国未受到重用,一怒之下投奔了辽国,被辽主看重,将郡主嫁于他,并委任他为灭宋大元帅。韩昌武功十分高明,曾与杨老令公大战五十余合并战而胜之。与杨六郎大战了三天三夜才最终落败。
少年杨家将中的杨七郎
杨七郎曾因打死了潘仁美的儿子潘豹,因此被潘仁美记恨在心,在两狼山金沙滩之战杨家七郎八虎损失惨重,七郎突出重围前来幽州城求援时,潘仁美故意刁难,这个门有情况不能开,换下一个,到了下一个门又是不能打再再下一个,一直让杨七郎闯了四座城门。杨七郎又累又饿,身上力气不足,在遇上了辽国元帅韩昌后,杨七郎勉强提起精神,与韩昌大战三十余合不分胜负。
杨七郎在杨家将演义中是黑虎星转世,天生一身力气就异常的大,学起武功来更是进步明显,不只是枪法,就连拳脚功夫也极其精通,三招两式打败潘豹并将之一分两半就是最好证明。杨七郎的功夫在演义中是兄弟几人中最好的。如果是正常状态下的杨七郎,应该几十招内就可以打败韩昌。
整个杨家将演义中武功最高的应该是穆桂英
穆桂英是中国通俗文学作品中一个极为出名的人物,与樊梨花、梁红玉和花木兰三人一起并称为四大巾帼英雄。她原本是穆柯寨老寨主穆羽之女,相传她是黎山圣母的亲传弟子,一身高明的武功皆来自黎山老母所授。因宋军破辽国摆下的天门阵需要穆柯寨的降龙木,上门讨要的杨宗保与穆桂英不打不相识,阵前成婚而归了大宋。
穆桂英
穆桂英的一身武艺极其高明,她智勇双全,有勇有谋,更是标准的帅才。杨六郎的座下的大将孟良和焦赞都被她一个回合打败。严重放水的情况下轻松应对杨宗保二十回合,等打起精神来认真动手,只三招就将六郎之子杨宗保打落马下。在和杨六郎的比武中,只用了数回合生擒活捉杨六郎,两个回合斩杀白天龙,四五个回合力斩熊贵主,三十余合击败姜飞熊,怀孕在身二十合战平黄凤仙。
黄凤仙是和杨六郎的妻子大刀王兰英比拼不落下风的人物,还曾用剑斩断过王兰英的大刀,而王兰英是几个回合就杀得韩昌大败而逃的女中豪杰。所以间接对比之下,穆桂英要胜一筹。
所以说《杨家将演义》中,杨七郎只是在七郎八虎中武功最为厉害,但整部演义中最为厉害的应该是身世不凡的穆桂英,毕竟其身为黎山老结开山大弟子的身份太过惊人。
演义原文1:杨七郎自料宋兵无备,引部下喊声攻入。忽营内一声梆响,伏军万弩齐发,箭如雨落。北兵射死者不计其数。七郎急回马,被高怀德、郭进两骑冲出,追杀五里而回。原文2:适杨七郎单骑杀入,见延昭曰:“宋兵战阵已乱,哥哥何不急保主上而走?”延昭曰:“汝以所乘马与圣上骑,吾当先杀出。”七郎扶太宗上马。延昭怒声如雷,突出重围,正被兀里奚众军拦住。延昭咬牙觑定兀里奚,一枪刺去,正中咽喉而死。绕过西营,北兵矢石交下,延昭透不得重围,恰遇杨业、高怀德、呼延赞三将冲溃杀来,救出太宗,走奔定州。此处可见杨延昭之勇。
原文3:延昭谓延嗣曰:“汝速杀出围中,前往潘招讨处求救。吾杀入谷口,保着爹爹。”延嗣奋勇冲出重围而去。
原文4:延嗣立地骂曰:“无端匹夫!使我若得生还,与汝老贼势不两立!”仁美大怒曰:“乳臭竖子!仇恨莫报。今杀代之权在我,尔径来寻死路那?”乃令左右缚于高处射之。军校得令,将延嗣系于舟柏之上。众军齐齐发矢,无一箭能着。仁美惊曰:“真乃奇异!何众人所射,皆不能中?”延嗣听得,自思难免,乃曰:“大丈夫临死,有何惧哉?只虑父兄存亡未卜。”因教射者:“可将吾目蔽障,射方能中。”众军依言,遂放下,割其眉肉,以蔽其眼,然后射之。可怜杨七郎万箭着身,体无完肤,见者无不哀感。后人有诗叹曰:万马军前建大功,斩坚入阵见英雄。如何未遂平生志,反致亡躯乱箭中?
武勇不好说,应该不是评书小说中的超一流
杨秀清手握大权,为何斗不过丝毫无实权的洪秀全?
因为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创始人,在中下层官兵中具有非常高的威望,而且杨秀清孤傲不合群。虽然当时的洪秀全并没有掌握实权,但是当时还有不少大将对洪秀全忠心耿耿,这些大将手里面掌握着实权,洪秀全随时可以调动他们。因为当时杨秀清虽然手握大权,但自己府邸的兵力非常少,并且没有防备,而洪秀全联合北王韦昌辉,突然袭击杨秀清,将杨秀清给杀死。
在太平天国早期的格局中,虽然洪秀全是天王,但杨秀清掌握了绝对的大权。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杨秀清掌握了政权。整个东王府就是政令中心,杨秀清研究政策,发号施令,根本不用向洪秀全报告。这也是洪秀全自己造成了,因为洪秀全自己规定,诸王都要受杨秀清节制。二是杨秀清掌握了军权。组织天京保卫战,都是杨秀清一人在调拨,在负责,没洪秀全什么事。这也是因为洪秀全自身没有军事才干,实在也插不上手。三是杨秀清掌握了神权。
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弟弟。杨秀清则说自己是“天父”(天父大约也就是上帝吧),这样一来,洪秀全在天上就成了杨秀清的儿子。关键是洪秀全自己还承认,所以杨秀清也通过神权压制了洪秀全。可以说,在那时候的太平天国,杨秀清就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洪秀全只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供奉在庙里的神像。可问题是,这样一个洪秀全,怎么会在“天京事变”中成功翻盘,一举拿下杨秀清,并掌握了绝对权力呢?
第一,洪秀全故意示弱,放松杨秀清警惕。洪秀全是天王,是太平天国创始人,是最高领袖,其地位尊贵无比。虽然不称作“皇帝”,不过其架构,和那时候的皇帝也差不多。但是,在杨秀清的威逼下,洪秀全不断地示弱,他11年不出王府,不见大臣,不和部下联络感情,只一味地躲在王府里,和他的数千嫔妃吃喝玩乐。这极大地麻痹了杨秀清,让杨秀清认为,洪秀全是一个没有雄心壮志,迷恋温柔乡的甘于享乐的平庸人。
同时,在公众场合,洪秀全也能够放下面子,向杨秀清示弱。杨秀清经常以“天父”的名义,让洪秀全跪着,称呼洪秀全为“秀全吾儿”。这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不容易接受的,何况是一位帝王。而洪秀全居然全盘接受,还规规矩矩地跪着。这样做,一方面让杨秀清认为,洪秀全是个意志软弱的人,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天国内部对杨秀清飞扬跋扈的不满。
第二,洪秀全暗度陈仓,让野心家韦昌辉帮忙。洪秀全要拿下杨秀清,不能搞思想运动。因为搞思想运动洪秀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且很容易打草惊蛇,让杨秀清深为防备,甚至提早发动政变。所以,洪秀全要拿下杨秀清,只能找帮手,就像康熙扳倒鳌拜那样,暗中操作。
不过,这个帮手又不能是石达开这样的人。因为如果找石达开帮助,按照石达开英雄豪气的性格,他必然要当面和杨秀清理论。这样一来,就算杨秀清有所收敛,但是,按照洪秀全与杨秀清的实力,洪秀全早迟要败在杨秀清手里。所以他必须要找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而且这个人最好还是个野心家。因为这样一来,他就会不留情面对杨秀清实施斩草除根。
第三,洪秀全一箭双雕,一举巩固自己地位。找人来帮忙除掉政敌,有个很大的麻烦,就是这个帮忙的人,很有可能最终就变成权臣。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石亨帮助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后,石亨就成了权臣)。当皇帝政变成功以后,他还得想办法除掉那个帮助过自己的人。洪秀全在“天京事变”中高明的是,他找到的这个韦昌辉确实心狠手辣,对杨秀清一家及东王府确实毫不留情。这对洪秀全来说,实在是好事。
因为,他可以借此,让人们把注意力都转移到韦昌辉身上,让大家痛恨韦昌辉的同时,也顺理成章除掉韦昌辉,帮自己扫清执政障碍。接着他再通知石达开,让他除掉韦昌辉,为杨秀清平反。一箭双雕,杀死杨秀清的同时杀死韦昌辉,为自己独掌政权扫清障碍。从这里可以看出,洪秀全的帝王心术,真是用到了极致。可惜洪秀全为了争夺权力的这一番折腾,最终也极大地打击了太平天国的士气,让太平天国从此走向衰败。(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
洪秀全把政权、教权、军权给杨秀清,不怕大权旁落吗?
洪秀全既然敢将政权、教权、军权统统交给杨秀清,那么他自然有把握掌控全局。首先,洪秀全的把握之一就是杨秀清和其他三王不合,洪秀全能够在关键时刻召集人手对抗杨秀清;其次,杨秀清没有足够的背景和威望,还不能够成为太平天国的核心,权势易手是非常平常的事情。
一、洪秀全在分封诸王时已作好打算。在洪秀全等人起义之初,杨秀清和萧朝贵就取得了至高教权,即有代上帝传信的身份,在太平天国的架构中,教权和政权结合是一大特征,而且教权还略微高于政权。因此,杨秀清和萧朝贵两人的实际权势是要高于洪秀全的。1851年,洪秀全召集教众,编制队伍,称太平军,一路东进,开启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斗争。
在同一年,太平军在永安建制,分封诸王。洪秀全自封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权势格局正式形成。其他王受到东王节制,而杨秀清还有军师的身份,因此杨秀清集教权、政权、军权于一身,而洪秀全则成为一种精神核心。但值得注意的是,石达开、韦昌辉、萧朝贵与杨秀清有大大小小的恩怨纠纷,成为杨秀清的对立面。洪秀全一人居高位,协调各王之间的关系,虽然名义上东王有制衡其他各王的权势,但这种制衡是不稳定的。
当杨秀清愈发膨胀的时候,准备将自己封为万岁的时候,韦昌辉就劝阻洪秀全除掉杨秀清,但其没有下手,后来杨秀清内部有人告密称其要谋反篡位,于是洪秀全紧急召集石达开、秦日纲等回京,于凌晨除掉了杨秀清。所以,洪秀全根本不怕大权旁落,内部各王都有自己的亲信部队,杨秀清也不可能做到全部服众。
洪秀全贡献极大,下面的人对他尊宠至极,地位自然不会轻易被撼动,况且他相信杨秀清的为人,不会做小人行径。不怕的,因为当时的杨秀清和洪秀全的关系很硬,有着过命的交情,所以洪秀全完全不担心。不怕,因为太平天国是以为基础的,他只需要掌握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