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如何解释事业不顺,事业不顺听什么佛经

佛说诸事不顺的原因是什么

净空---“诸事不顺因不孝”,如果你在家庭、事业等各方面遭遇到种种障难,你要反省自己是否在孝道方面有亏失。

现代人教小孩孝道,必须像古人一样,从生活当中一点一滴教起,从小培养小孩对父母的良好态度,这会影响小孩一辈子。

养成对父母孝顺恭敬的态度,是让小孩培福、积福;从小养成这种良好的态度,将来在社会上一定受人尊重与信任。相反的,如果从小就对父母不恭敬,这样的小孩是在折损自己的福报,将来长大之后,在社会上也很难长久发达。

《孝经》里有几句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意思就是不爱父母,却爱别人,那是违背德行的,不正常。他不是真的爱你,他是爱你的钱,或者是爱你的权势。因为对于离他最近的、对他恩德最大的父母,他都不能生起感恩的心,那他就不可能真正感恩别人。连自己父母都不恭敬,却能恭敬他人,那是违背道理的。他对人的恭敬都是有目的的,不是真心的恭敬,有利可图的时候,他对你毕恭毕敬;无利可图的时候,他就完全可以弃你于不顾。

所以,忘恩负义的人都是那些不孝的人,这样的人迟早会受到社会大众的唾弃,很难长久辉煌腾达。有一句谚语说,“诸事不顺因不孝”,如果你在家庭、事业等各方面遭遇到种种障难,你要反省自己是否在孝道方面有亏失。当你自我反省之后,改正自己的过失,努力尽好对父母的孝道,你的障碍就会随着消失。

恭录自《浅谈佛教徒如何尽孝》

人生种种不顺,《佛经》中早已告诉你原因,为什么

净空---佛菩萨是以正法教化众生,魔不懂得教学,他是用神通手段来接引众生,你要小心,这不是正法。风水命相这些东西,也都是邪法,不是正法。


净空---逆境是我过去造的恶因,顺境是我过去造的好因,都能够欢欢喜喜地去承受,在这个里头不怨天、不尤人,就不再造业。这一报,这个帐到这儿就结了,后面就没有了。

1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每一桩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我们这一生中所受的痛苦,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学佛人了解这个道理,所以绝对不会怨天尤人。

2 逆境是我过去造的恶因,顺境是我过去造的好因,都能够欢欢喜喜地去承受,在这个里头不怨天、不尤人,就不再造业。这一报,这个帐到这儿就结了,后面就没有了。

3 凡夫不知道事实真相,在受果报的时候怨天尤人;换句话说,这个帐结不了,后面又有,愈来愈多,这个事情就麻烦了,这叫愚痴。

4 所以要晓得佛教给我们离相,是心地不执着,不是叫你事上把它丢掉,那就大错特错。佛在经论上一再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佛希望你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幸福的人生,不能说学了佛,把家庭破坏了。

5 我不着相,我一切舍离了,家里事情也不要做,丈夫儿女都不要过问,那成什么话?这就把佛的意思错解了。佛不是这个意思,佛是教你以清净心来处理事情,为什么?清净心里面充满了自性智慧,你以清净心来处事,处理得更圆满。

6 染污的心里面是感情、情执。情,容易产生错误;智,你处理事情绝对正确,决定不会有错误。所以,要以自性智慧来处理事情,这样家庭才会真正美满,人生才会真正幸福。

7 你用自性智慧来引导你的一生,不离当下,没有离开生活、没有离开工作、没有离开处事待人接物,你这一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8 我们遵循佛的教诲,对社会、对大众是牺牲奉献、舍己为人;对自己是把自己的境界向最高的方面去提升,你说这个人生多么有意义,多么有价值!现在学佛的人很多,错解佛意思的人也很多,所以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不简单!

如何从佛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生中遇到的挫折

宽运:如何突破人生中的困境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困难与挫折,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然而,在困难与挫折当中,有人灰心了、沮丧了、消沉了,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满怀抱憾,在庸庸碌碌中度过一生;有人却在困难与挫折中,百折不挠,屡仆屡起,最终获得过人的成就。


由此可见,能否超越困境,往往在于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心态;正如诗人雪莱的名言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很多人对面困境时的反应都不一样,有些人承受不住,选择逃避、自我放弃或其他激烈的方式,但最终都难免带来遗憾。



那么,我们到底要以怎么样的态度来生活、来面对困难才算是正确?以下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大概可以用来说明:



有一种葡萄,大小不一,酸甜不均,小孩子往往采取以下两种吃法:一种是先吃小的、酸的,再吃大的、甜的;另一种是先吃大的,甜的,再吃小的、酸的。



相信一般来说,人们大多会比较喜欢选择第一种吃法的孩子。因为这种吃法才会使人从中得到磨练,从中经历逆境的滋味,从而茁壮、成长。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困境或挫败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如何战胜逆境,在逆境中生存,就成为现代人必须正视的重要课题。其中的方法可能有多种,但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自身、自心的正能量,摆脱失望的情绪:



面对挫折或失败,失望是很正常的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失望过,不同的只是有些人较快地摆脱失望的情绪,有些人却长期为失望情绪所羁绊。人在失望中原可以借机反省自己的过失,但若一直处于失望之中,对事情可说是丝毫没有帮助。因此,我们要培养提高摆脱失望情绪的能力,就必须要增强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如果我们认识到,挫折往往是胜利的垫脚石,从而把挫折看成是生活常事,如此就能面对挫折,摆脱失望情绪的笼罩。



(二)调整观察事物的角度,改变自己的想法:



同样的事物,往往会因观看的人内心不同而有所差别,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情,看待这世界上的万物,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要学会换个角度把事情重新思考一下,当然,具体的方法很多,但原则就只有一条;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方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获得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平时有意识地练习和培养,能够持之以恒,到了需要的时候,创造性就会在不经意间发挥出来,助我们一臂之力。凡事有正就有负,我们不要目光如豆、不要执着于任何一面,如此才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因世间上有太多有价值的东西,等待着我们来挖掘。



(三)在没人走过的道路上,寻找自己的出路:



在遇到逆境的时候,除了转变想法,还可以转换方式,这条路不能走了、行不通了,就要懂得转弯,所谓“山不转,水转;境不转,心转”,也就是说,既然路不转,就唯有人转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顺,顺则达”──这是古人的智慧,它教导我们:做人处事要知所权变。只要懂得权变,换个角度思考,穷乡绝径,也会看到无数的桃花源。因为看问题的角度变了,思惟的方向也随之而改变,或许因此就能感悟到世界仍然无限宽广,“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问题,也就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了。



(四)唯有冷静忍耐,才能突破困难与险境:



西谚说:“泰然自若是应付困境的最好方法。”其实,人在身处困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最为惊人的;所以当我们身处困境或面对危难的情况下,必须要保持冷静;唯有冷静才能突破原本的僵局,帮助自己度过难关。有一位在大海里游泳的年轻人,因突然双脚抽筋,身体急速下沉,他本能性地拼命挣扎,但越挣扎身体就越往下沉,眼见很快就被海水灭顶了;如果他能处变不惊,冷静忍耐,利用身体的自然浮力,可能还有机会被赶来的人所营救。同理,当一个人陷入泥泞中,如果越是挣扎就会越陷越深,唯有冷静下来,陷入的速度才会减慢。由此可见,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过度恐慌,冷静下来自然会找到解决的方案。



以佛法来说,生命得来不易,所谓“人身难得”,需要诸多殊胜因缘聚集才能成就。当然,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遭遇许多挫折与磨难、许多怨恨与烦忧、许多风雨与幽暗;然没有苦难,就没有喜乐;没有幽暗,就没有光明;不经过逆境的考验,就不知道顺境的可贵。所以苦乐、明暗、顺逆都是一体的两面,如果我们能转一个心念,换一个方向;苦即是乐,明即是暗,逆即是顺;古人说:“天无绝人之路。”西哲也说:“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他会为你打开许多窗。”意思就是说人生没有过不了的关。只要我们有忍耐的功夫、承担的勇气、吃苦的精神、不挫的毅力,一切的难题自然就能轻易解决了。



记得佛门一位大德曾经说过:“生命有无限的潜能;人生有无限的可能。”生命的潜“能”与人生的可“能”,就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正能量。因此,当苦难来临的时候,只要我们不断提醒自己:“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转起来的。”不断用正面思惟的方式,鼓励自己;不断用乐观开朗的心念,唤起自己的信心,自然就会有许多窗户为我们打开;阳光穿透窗户,照破无明昏暗;透过心窗,我们就会发现窗外依然春光明媚,人生道路依然一片坦途。


--------------------------------------------------------------------------


主持人:我刚才那样举例子开玩笑是说,其实很有意思,人生中你一定有起有落,可是我们常常起的部分就会忘记,如果你只在乎挫折的话,你老是说自己落的部分,起落嘛!我要请教师父,这就有趣了,在佛法上、在佛学上,从释迦牟尼开始,他没有在探讨挫折吗?佛家对於挫折,他们是怎么样看待?这跟我们中国人儒家的观念,或跟西方基督教的观念,会不会有什么样的不同?还是说其实之间,对於挫折还有一个基本相通的看法?


净空:里面或者是高等哲学里面,在挫折之外它有个概念,就是因果。尤其是印度的,在里面,印度的确很特殊,他们修禅定,无论是跟学术,在印度普遍重视禅定的修学。禅定,得定他就能突破空间维次,换句话说,他能看到过去,他能看到未来,所以这里面有很多事情他就平衡了。有没有挫折?挫折当然有。挫折是什么原因?是业力,本身的业力,再加个大众的共业。譬如今天世界的混乱,这是众生共业。


你挫折必须要有忍辱,忍辱就是对治环境的,不但逆境是挫折,顺境也靠不住。你看佛教导我们,处顺境的时候,环境很称心如意,接触的人都是善人、都是好朋友,这时候最怕的是什么?你生起贪恋,贪恋就是堕落。所以在顺境的时候,我们要小心谨慎,决定没有贪恋,保持你的清净心,这就对了,清净心它提升你的灵性,顺境里头也很可怕。逆境里面,在恶缘,人事环境都不好,都是冤家对头碰到了,这时候防止,决定不能有瞋恨。贪瞋痴都是往下堕落的,在这时候你就要有智慧,没有瞋恚心,那你就平安度过。总而言之,让你在一切境界里头都能保持著心平气和,心平气和他才能生智慧,他才不会生烦恼。如果起贪瞋痴,贪瞋痴来处理问题就造业了,那就麻烦大了,业力就变成果报。所以逆境、顺境都是帮助你断贪瞋痴,他对顺境是一切人感恩,逆境里头,对一切糟蹋的人、侮辱的人也感恩,为什么?不通过这个挫折,怎么知道你的境界已经提升。


所以释迦牟尼佛前生遇到最大的逆境,就是歌利王割截身体,经典里面记载得很详细。歌利是梵语,用中国话来讲就是残忍、暴虐,那个王我们中国叫暴君,碰到这么一个人,又不讲道理。他出去打猎,这个国王带很多宫女,这些宫女看到这个修行人向他请教。修行人就是忍辱仙人,给他们讲道,她们听了很欢喜。国王一看到很生气,你这个修行人怎么调戏我的宫女!所以就把他凌迟处死,这是非常凄惨的一桩事情。那时候忍辱仙人就告诉歌利王,他说你残害我,我没有一丝毫瞋恚心,不但没有瞋恚心,我死了以后,将来我成佛,我第一个来度你。为什么?他感恩。他说因为你这样,我这个忍辱波罗蜜才修圆满,毕业了,等於说最后一次考试,考试我及格了,我没有一丝毫瞋恚心。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前生。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就是歌利王的后生,真的是头一个学生证阿罗汉果的。他讲三世因果,无论顺境、逆境,佛都教我们用平常心来看待,在这里面断贪瞋痴,提升自己。


主持人:无论顺境或逆境,我觉得今天谈挫折,老和尚一开场其实替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起头,因为我们过去可能都著重在逆境,在顺境的时候就容易忘记了。可是我觉得老和尚今天告诉我们,无论是顺境和逆境都要平常心去看待,你面对挫折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伟哲,您在立法院里面也服务好几年了,人物对於挫折会不会特别敏感?也就是说,他们其实对於掌声期待多了,也习惯了,一旦是嘘声的时候、叫倒好声的时候,或者是落选的时候,他们那种处境会不会更强烈?也就是说,老和尚虽然告诉我们,不管顺境也好、逆境也好,要平常心去看待,可是对人物来讲,这个平常心是不是真的很难?


黄委员:所谓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下台的智慧,下台的身影,走下舞台的身影是很重要。其实不仅是人物,只是因为人物多半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身影大家看得到。或者是演艺明星,歌星、影星,他们也不能担保日日都红,从小都红到大,从大红到老,就算到老,他也有退休的时候。所以说,当他们自己要步下自己事业舞台的身影,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姑且不论步下事业舞台,就是在事业舞台上,难免有些挫折。譬如说,我们推动的法案没有推动成功,我们帮忙人家助选没有能够成功,或者是譬如说站在政党的立场,席次的增或减其实都会有挫折。上台、下野,其实朝野都经历过,不管是蓝或绿都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轮替。所以我觉得其实大家对於这样的一个挫折都非常引以为意,上台的时候就是沾沾自喜,然后不可一世。


刚刚净空老和尚也说过,在顺境的时候不要贪,也就是顺境的时候贪,就变成埋下下一个逆境的开始,埋下下一个挫折的开始。或者说,骄傲自大难免就会露出一些缺点、缺陷,就变成下一次选举失败,或下一个人生挫折的引子。我们自己觉得这非常重要,尤其看到别人,或是想想自己,我们人生这样一路走来,我们觉得顺境的时候,人家看得到逆境,或是说在顺境中的挣扎,有权力的地方就有争斗,有争斗的地方就难免有人性的贪婪,或是黑暗面就会增显、就会跑出来。当选举的时候,当你看你的对手他有很多人,资源也丰沛,我们就会觉得说怎么办,我们怎么样去打击他,怎么样去发新闻稿,或者找到他一个缺点。这样坦白讲,其实就是埋下一些不和谐,或是说埋下一些,如果在佛教可能是造一些业,口舌的业,或者是伤害到别人。因为必须争,只选一席或只有一个位子,难免就会为这样子来造成一些业。我觉得其实如果从这样看,一直在循环。


主持人:我们在过去讲到挫折的时候,其实很有意思,有时候常常是很相对的,也就是说,对一个始终都是充满挫折的人来说,有个赞美,一点点赞美、一点点好处,他就会很高兴了;可是对一个一直不断的在顺境中长大的小孩,他一直赢,一直都第一,很可能有天考个第二名他就觉到很挫折。可是对那些第十名的人、第十五名的人、最后一名的人来讲,说你真的是有一点奇怪,第一名掉到第二名你就这么挫折,那我们怎么办?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到挫折感其实它是相对的。可是也有些基本原则,比方说我们的老祖宗孟子也曾经说过,要「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也就是说,很多人认为贫贱是一个挫折,很多人认为富贵很好,可是也没想过富贵如果一旦失去的时候,你可能也认为是挫折。威武你会觉得是一个挫折,可是对某些不能不屈的人来讲,威武就不是挫折了。所以我想请教老和尚,就是我刚刚讲的这两个例子,一个就是相对,就是说,在不同处境的人会对挫折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挫折是不是一个相对感?第二个部分就是不管它怎么样变,你有一个基本原则去确立以后,你就不怕外面到底是什么。刚才老和尚其实一开始就已经点到了,那是个平常心。


净空:对。


主持人:所以老和尚可不可以再进一步告诉我们,就是尤其特别对自己充满期待的这些朋友来讲,怎么样才能够建立一个基本的原则?而那个原则是永远面对外在的世界,不管顺境逆境也好,他都能够去面对它。抽象来讲,一般讲是一个平常心,但如果更具体讲,这背后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价值来支撑他?


净空:古圣先贤几乎都是同意、肯定宇宙之间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就是说,是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没有绝对的。所以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智慧、要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挫折你如果处理得好,不但你不会有挫折感,你在挫折里头又产生新的境界出现,所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挫折的时候不能用悲观、不能用沮丧、不能用消极,那你就是真的失败了。所以人生,圣贤人的人生他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说一句很浅显的话,那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在任何一个行业上都可以做得到,不一定这条走通,也可以走那一条。《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这是五十三位善知识,那里面是什么?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菩萨,都是佛,不一定是出家成佛,任何一个行业他都能成佛。佛是什么?他把对众生的服务做到尽善尽美、做到圆圆满满,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为大家服务的!自己永远保守著清贫、清净,纵然富有,我富有是为别人、照顾别人。


在中国典型的人物是范仲淹,范仲淹做到宰相、做到元帅,国家的俸禄他拿去养他宗族里面清寒的人,养三百多家,自己吃的还是粗茶淡饭,成为圣人。我们印光大师对中国古圣先贤他最佩服的两个人,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是范先生,真的是为人民服务。他也遭受很多挫折,从小念书,家境那么样清寒,在里头每天煮一锅粥,划成四块,一餐吃一块,过这种日子。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他有次在院子里面,无意当中发现人家埋黄金在树底下,他看了之后把它又盖起来,没人知道。他一点贪心没有,家里穷到那个样子,得那么多黄金还得了!以后做宰相,里看到范先生做宰相,以前在我们庙里念书,现在破旧要翻修,请范先生来帮助。范先生很慷慨,已汇入是黄金多少两,喜欢得不得了,去他那里拿,没钱。范先生说,在你那个树底下哪里,你去挖,在那里面。才知道!这就是贫贱不能移,他有他的志向,他有他的目标,无论在哪个位子上,他都能够做出圆圆满满的贡献,这个人生就有意义。


他年轻的时候算命,算命的时候他就问算命先生,你看我能不能做宰相?算命先生说,你这个口气太大了,年轻人这么大的口气。他马上掉转头来,我能不能做医生?算命先生就感到很奇怪,怎么从宰相就掉到医生,这什么意思?他说唯有宰相跟医生能救人。这算命先生说你是真宰相,你不是为自己,你是为救人。他一生不改变他的志向,他的目的方向他不改变,他成功了。这些都是给后人做好榜样、好典型。佛法里面,我们刚才提到《华严经》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看,为众生、为社会、为人群做出贡献,个个都是典型,个个都是榜样,家庭妇女是家庭妇女的好样子。你在社会无论是经商办什么,统统都做出模范、做出好榜样,你对社会有贡献。特别是今天,这个世界是个乱世,我们需要什么?需要典型,就是需要好样子,无论哪个行业能够出几个好样子,让大家看到,让大家学习,可以能够造成世界真正消除冲突,能够帮助社会恢复到安定和平。


主持人:其实老和尚刚才那段谈话,真是充满智慧的提醒,因为在我们过去老祖宗很多的智慧里面,其实都跟老和尚所谈的是若合符节的。比方说,人如果有志向、有目标,的确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看得很远,眼前的就不会阻挡你,任何的挫折都不会成为一个阻挡你的栅栏;可是如果你没有远见,你就每天都会为眼前的挫折在那忧心,担心这、担心那。所以我想有志向、有目标,往前看,这是跑不掉的。然后另外一部分就是特别提到人物,范仲淹的例子其实也等於告诉我们,也是一个两面的看法。


净空:对。


主持人:你可以把它当成是一个搞权力的、搞钱的、搞名位的、搞大家崇拜你的这条路,但是也可能你可以藉著真的做很多帮助别人的事情。我也听过有些人从政是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认为说,你一个人帮助也不过就那一点点力量,医生也不过就是一天能看几十个病人,几百个病人就不得了了。可是如果说一个好的政策,很可能就造福数十万、上百万,甚至全国的民众。


净空:对。


主持人:我们刚刚这样一路聊下来,我不晓得我这样理解对不对,但是我想试著把这话题转到另一个方向去,就是什么?我们刚刚这样谈,感觉起来都是说我们要去认清楚人生中充满很多的挫折,不管你做什么样的事情,总是逆境、顺境都有。所以你要保持一个平常心,顺境来的时候你不要太骄傲,逆境来的时候也不要太沮丧,总是要能够跨过去。可是我们也看到有一种状况,就是刚才我在开场的时候讲的,我们话讲的,「吃苦当作吃补」;有时候你是倒过来,自己去创造一些充满挫折的环境去激励自己。比方说,我们讲得严肃一点,当年春秋时代的越王句践,他是用卧薪尝胆的方式逼自己不要忘记被灭国的耻辱,要复国,所以他刻意的去卧薪,然后去尝很苦的胆。我们也看到,比如说好莱坞的电影洛基,讲那个拳王,席维斯史特龙演的电影,你看他是刻意的逼自己挑战自己的最极限,在雪地里面去训练自己打拳、跑步。


我们也看到很多奥运的金牌选手,今年我打破纪录,我已经是number one,可是我还是努力要破一个纪录。破纪录过程是非常辛苦的,还一直试一直失败,一直试一直失败,也许就进步那零点一秒,他下一次就打破一个世界纪录。我这边就要请教师父,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创造一个,应该给下一代创造一些有一点挫折的环境,去帮助他们真正从这里面去体会到人生,体会到自己的一些极限。我这样的问题其实也隐含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少子化,太注意小孩子的顺境,都希望他不要跌倒、不要受伤,希望他根本就不要跌倒最好,腿上给你绑一个护膝,摔倒不会痛。然后希望你学英文早一点学好,免得将来英文跟不上人;希望你才艺多一点,免得将来考大学会输给人家,你想得愈多,结果发现到孩子愈像草莓族。所以师父怎么样看待?我们怎么创造一些困境、创造一些逆境去帮助孩子早一点学习挫折?


净空:这桩事情,如果我们看古时候的家教,你就能看出来,真正爱护这个小孩,小的时候要让他吃苦头;不让他吃苦头,他将来不懂得做人,他也没有办法成长。我这一代生活得很艰苦,是在农村,而且遇到中日战争,那是很凄惨的时候,所以我们小时候,我记得我九岁,家里父母就训练我煮饭、烧菜、洗衣服,为什么?这是生活教育。万一一个战争把你家庭打散了,你怎么能活得下去!所以从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你自己能照顾自己,自己能够独立。在那时候,家家都是把这个教育摆在第一,你一定要学会,这是什么?这是防备,因为妻离子散的人太多了,那是很恐怖的事情。所以小孩样样都要学,样样都要会,我们那时候不但是缝补衣服,洗衣服、洗被子统统自己来,没有别人帮你忙的。就是培养你,让你懂得尊卑上下,懂得这些礼节,为什么?将来小孩散掉的时候,你会有人照顾;如果你什么都不会,养起来就是傲慢,处处仰赖人,你到那时候叫谁?所以这种生活教育是很重要的,你学得愈多,你将来自理的能力就愈强。


主持人:学得愈多,自理能力就愈强。


净空:对,自理能力就愈强。你在学校里面生活,你除了读书之外,你还能照顾同学,不但能照顾自己,还照顾同学。我那时候也照顾一帮,也差不多有七、八个小朋友,年龄比我小的,我比他大个二、三岁,就照顾他,把他们当小弟弟看待,也都天天教他们,样样教,这样才对。如果小孩娇生惯养,一切东西都把他照顾周到,这个很难,这麻烦就很大了,一旦没有人照顾他,他怎么办?所以这不能不重视,我们古时候从小就要教你洒扫应对,这很有道理!


主持人:我想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就在一个看起来规定得很严格的成长环境里头,其实也就等於提炼你、提升你在适应挫折的准备。


净空:对。


主持人:其实伟哲兄刚刚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想也的确,面对挫折这件事情,其实跟你的学经历是没有关系的。


可是我们也看过很多人,他最难克服的是他自己,比如说生老病死他就觉得很沮丧。我相信当年的秦始皇不可一世,可是他东游到泰山,看著东海的时候,他心中一定也是有一种挫折感,否则他不会有那种封禅的动作,找人到海外去求仙,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所以生老病死对人来讲也是一种生命中的挫折,而且愈有成就的人,他挫折感会愈大,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到七十岁、八十岁权力还在握。所以师父您怎么看待?对一个人,他怎么样去自己面对自己人生的生老病死,不要让这变成一种挫折,而让他是真的有种春夏秋冬的季节感,能够调适得很好?师父对这点上面可不可以给我们一点建议?


净空:这是大学问,这不是小事情,在中国儒释道三家都讲究这个,就是说,一定要把人生的价值观、人生的目标,要调适到灵性的上升。所以他并不重视世间的这些荣华富贵,他不重视这些,那你对这方面的挫折感就大幅度的减少了。那讲什么?讲修养,如何能够把自己欲望降低。在佛法里面讲,贪瞋痴慢这是根本烦恼,疾病从哪里来的?疾病真正的因,佛家讲这叫三毒,就是病毒。最严重的病毒,人人都有,它发作要有缘,有缘它就发作。因没有缘不要紧,它不会结果,果就是病,这个病现前。因是什么?因一般讲是烦、恼、怨、恨、发怒。所以有人研究,病怎么生的?一个是上火,一个就是发脾气,喜欢发脾气的人、容易上火的人,他身体一定不好。所以在平常的时候、在修养的时候,就要把这些东西降低,欲望要降低。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学问,他从小就讲,第一个,你看「大学」里面教的「格物」,格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杀,你自己跟你自己去打一仗,把物欲要打败。打败之后,你才能够「致知」,智慧才能现前。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是欲望把它障碍住了,利令智昏,欲望障碍住了。你欲望没有的时候,你心地就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智慧现前,意才能诚,心才能正;心正,决没有自私自利念头,决定没有对立的念头。在佛家讲,如果人能够把我忘掉,无我了,不跟任何人对立,你才能入佛门,这才真正入佛门。佛家讲「边见」,我们现在讲对立。今天世界上的冲突,冲突怎么发生的?冲突就是对立发生的,我不跟人对立,哪来的冲突?就没有冲突了。所以说,不能跟人对立,不能跟事对立,不能跟万物对立。这个化解,那心胸多自在!那多快乐!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讲修养身心,他是从这里讲起,这是真正的教育,然后才讲到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他是有一套程序的。如果前面没有这四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那底下就都做不到了。所以这个基础的东西在古时候统统都是在,我们现在讲未成年之前,也就是小学必须要学会的。他有这么好的一个修养,所以他人思想纯正,他没有邪思,这对於身心健康就带来很大的帮助。至於一生的际遇,这是讲缘分,古人也讲缘分,佛家更是讲缘分,随缘而不攀缘。随缘,缘就是今天讲的机会,有这个机会就做,没有这个机会不求。而且尤其告诉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不如无事,你看,你过的是一种很清净的、宁静的生活,那就是神仙生活。



选自净空专集


(转自学佛网:

工作不顺如何用佛法来化解

佛教的本意就一个字,【忍】只要能忍,什么困难和不顺都能化解。

事业不顺利在佛法里是什么原因

佛法的基础就是因果,如果您的事业不顺,是果报,证明您种了不好的因。有句话说得很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如果您的事业不顺,解决的办法就是,反省自己,不应该一直看着不顺这件事情,想想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或者做的不对,引起他人误会。然后改变自己这颗心,做事业也好,做人也好,记住一点,广结善缘,千万不要伤害任何一个众生,多多给予,不喜欢咱们不接触,也不要说他一句不好,谨记。转变从自己开始,从自己当下这一颗心开始。

佛说管得住自己才能成就大事业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很多

不能这么说 管住只是自律 守戒 而已 是自我修正 和成就大事 往生 还差别很大
往生极乐世界具足两个条件就行了
《佛说无量寿经》 阿弥陀佛48愿·····念佛往生! 发愿求生!
第十八十念必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九临终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