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周易小过卦,占星刑克是什么意思

六艺园是孔子干什么的

这是哥哥说的:
当你不可以再拥有的时候,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这个Ashes of time很好听的!

孔子是如何删定六经的

六经者汉称“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相传由孔子删定。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诗”为诗歌选集,又称《诗经》,孔子从古代民间流传的诗歌中选定三百零五篇,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书”为古代历史文献的选编,又称《尚书》,记载商、周一些重要历史记事,文告、谈话。“礼”为古代各种典章制度的总称,“乐”为配合礼制、礼仪的音乐,两者是密切相联的。孔子称“立于礼,成于乐”,又说“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易”为古代占卜的书,又称《易经》,孔子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春秋”为鲁国的史书,孟子称“孔子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庄子·天运篇》有“孔子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整理保存了中国古代典籍,对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渐卦的婚姻卦:

《周易》中有五个卦是取自男女婚姻关系(爻辞不计),这五个卦是咸、恒、姤、渐、归妹。五个卦同是讲夫妇、男女关系,又各有不同的侧重。
这五个婚姻卦的特点分别是:咸卦是自然属性,恒卦是道德属性,姤卦是失德属性,渐卦是礼仪属性,归妹是制度属性。
1.咸卦是自由恋爱卦,是婚姻的自然属性、动物属性。咸卦下为少男,上为少女,象征青春男女的爱情,《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咸即感,是男女爱情感应的自然表现,此时少女的地位高于少男的地位(动物界也大都如是),故咸卦下艮而上兑。
2.恒卦是夫妇家庭永恒之道。《序卦传》曰:“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父系社会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所以恒卦下巽长女上震长男,成家的男女双方是成熟的青年,所以区别于咸卦的少男、少女,而代之长男、长女。
咸卦为《周易》第31卦,恒卦为《周易》第32卦,32为《周易》64卦之中,是六十四卦的中心。男女相感而生爱,因爱而有婚姻,这符合天地自然法则。
3.姤卦为男女关系的失德属性。《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在六十四卦卦序中,姤卦代表日食之初日月相遇,月为柔,日为刚,当日食发生时,很象月亮主动与太阳相遇,故曰“柔遇刚”。因为日食(日蚀)是日月阴阳婚遘,但却是阴气侵蚀阳气,而日食的持续时间不过一个时辰,这就像闪电结婚又闪电离婚,故言“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
姤,古本作遘。楚简《周易》作“敂”。帛书《易》作“狗”,帛书《衷》篇作“坸”、“句”。后之“苟合”、“媾合”、“邂逅”词语来源就是姤卦。帛书《易》写作“狗”,似乎是为了强调姤卦男女关系的失德属性(“狗男女”)。
姤卦下巽上乾,乾在上为主,乾代表成功男人,乾为君、为金,或为贵人,或为富人。社会上失德的“苟合”往往是成功男人的婚外恋。姤卦卦辞“女壮,勿用取女。”“女壮”,女子强壮实为女子之病也,巽为“近利市三倍”,此“女壮”乃见利而失身也。
4.渐卦是男女婚姻的礼仪属性。渐为有次序的行进。古代女子出嫁,男方家要经过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故《杂卦传》云:“渐,女归待男行也。”
渐卦下艮上巽,先儒以为下艮为少男,不确。渐卦为古代贵族的正妻制,《周官》“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男子不可能是不足十五岁的未冠小子。渐卦上卦为外,巽长女为正妻,女子以夫家为家,内卦艮为止为归,正是长女之夫家也。渐卦也可以称为“女归”,上卦巽为女,下卦艮为归也。
5.归妹卦是古代婚嫁中的侄娣制度。《仪礼·士昏礼》记载:“古者嫁女,必娣侄从之,谓之媵。”《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这是说女子出嫁,嫁到夫家作正妻,随嫁的有“侄和娣”(即“媵”),“侄”为出嫁女子兄长的女儿,“娣”为出嫁女子的妹妹。她们过去只能作为庶妻,年龄不够,结婚三个月后回母国等待几年,到十五岁,再送归夫家。归妹卦反映的这种侄娣制度为当时社会所认可。
归妹卦下兑为少女,就是随嫁的“侄和娣”(“媵”),因为年龄尚小为少女,故称为“妹”,上震代表娶妻与媵的长男。归妹卦属于当时的婚姻制度,与渐卦女子在外等待男方婚前六礼的正妻制不同,归妹之少女是陪嫁媵妾制,不待六礼而嫁,直接随从正妻(相当于陪嫁)送至夫家,故兑卦在内,震卦在外。
归妹卦名直接取自卦象,上卦震长男是娶妻之主,下卦兑为陪嫁之妹也。此所以归妹与渐为互覆卦。

我要写论文,"暌"和"讼"什么意思啊

竹《周易》的发现和公布在中国易学研究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尤其是其中一组前所未见的易学符号,为认识先秦易学的原始面貌提供了全新的资料,这些符号既不见于传世典籍,也不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和阜阳汉简《周易》,诚如濮茅左先生所言,其形式和内涵有着特殊的意义,为我们认识、研究先秦易学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课题。[2]
这些符号濮茅左先生在《释文考释》的《说明》部分中认为由三种符号单独或组合表示,并兼以红、黑两色,其形式共有六种。[3]李尚信先生以为有七类,怀疑颐卦的首符很可能是红色的“■”中叠以黑色的小“■”,而其尾符亦可能是这个符号,只是其红色的大“■”已色褪。[4]按,所疑颐卦首符甚是,此外尚有解卦首符与此同类,但疑尾符亦属此类则可商。又将咸卦的尾符,恒卦、遁卦、暌卦的首符和尾符等七个符号与革卦、艮卦、渐卦、旅卦的首符,丰卦、小过卦的尾符等五个符号同归一类,不确。前七个符号与后五个符号虽然同以黑框套以红块,但二者有明显区别,前者黑框粗重,且红块填实黑框内的空白;后者的黑框则较细,其红块也较小,且居框内的空白中部。其实竹书《周易》符号只有两种基本类型,即“■、匚”,兼以红、黑两色,单独或组合表示,共有八种类型,为印刷和称引方便,依其在楚简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描述如下:
A 红块
B 黑块
C 黑半框
D 红块上置小黑块
E 黑半框内红块填实
F 红半框内置小黑块
G 黑半框内置小红块
H 红块上置小黑半框
这些符号在简文中的位置、分类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濮茅左先生在《释文考释》的《附录二:关于符号的说明》(下文简称《符号说明》)中已有详细的研究。[5]并认为竹书符号只出现在两个位置,即首简卦名之下,及末简末字下,每卦只有两个符号,所言甚是。《符号说明》指出,符号对卦名的分类可以分为两类,即首符、尾符同类和首符、尾符异类。又认为同卦同类符号是其常,而且相反卦符号同类。对于首符、尾符异类的现象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需要增益新的概念,二是需要体现承上启下的接读关系,也就是类序的排列示意。而且“匚”是竹书《周易》上、下部分的分界符号。
在探讨竹书《周易》符号的运用和意义之前,有必要对竹书《周易》的文本作一简要的说明。竹书《周易》共五十八简,涉及今本三十四卦内容,学者多从文字、文献的角度对简文进行研究而忽略一个明显的事实,即现存的五十八支简中包含有迥然不同的两种书体,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证实,一是字体的特征:第一类是露锋行笔,结体宽散,线条粗细不均,风格略显粗犷豪放,包括第一、五、八、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十七、四十九等十三支简;第二类是藏锋行笔,结体整饬,线条瘦劲均匀,风格含蓄内敛,包括除上述十三简以外的四十五支简。二是书写习惯,如第一简的“利”与第四简的“利”,第二十二简的“涉”与第四简的“涉”,第二十五简的“不”与第三十一简的“不”,第三十七简的“初”与第四十简的“初”等等,皆有明显差别。
楚简文字字体的不同对于研究楚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学者将郭店竹简的字体分为四类,并探索其渊源和学术流派。[6]又如郭店楚简《缁衣》与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同属一篇,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上博馆藏楚竹书《性情论》也属同篇,字体各异,皆可互相参照。[7]这些内容相同而书体不一的战国楚简的存在说明,在先秦时期这些篇章有着不同的抄本,其文字的异同还说明它们有着不同的来源。准此,目前公布的战国楚竹书《周易》五十八支简中存在着两种抄本,这一结论还可以从竹书《周易》的符号运用中得到证实,说详下文。两种抄本的发现对于竹书《周易》简文的研究既不会带来突破也不会带来影响,但对于竹书《周易》的符号研究却至关重要。
为便于分析,现将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抄录如下,并在竹书本相应的卦名后标出其所用符号类别,属于第一类简文的,在卦名后加“★”,竹书符号残缺的标以“ ※”。
首符 尾符
1. 乾
2. 坤
3. 屯
4. 蒙★ ※ ※
5. 需 A A
6. 讼★ A A
7. 师★ A ※
8. 比 A A
9. 小畜
10. 履
11. 泰
12. 否
13. 同人
14. 大有 ※ B
15. 谦 B B
16. 豫 B B
17. 随 B B
18. 蛊 B ※
19. 临
20. 观
21. 噬嗑
22. 贲
23. 剥
24. 复
25. 无妄★ ※ B
26. 大畜★ B C
27. 颐★ D B
28. 大过
29. 坎★ C E
30. 离
31. 咸
32. 恒 E E
33. 遁 E E
34. 大壮
35. 晋
36. 明夷
37. 家人
38. 睽 E E
39. 蹇 F F
40. 解★ D ※
41. 损
42. 益
43. 夬 ※ F
44. 姤 F F
45. 萃 F ※
46. 升
47. 困 F
48. 井 F F
49. 革 G ※
50. 鼎
51. 震
52. 艮★ G C
53. 渐 G ※
54. 归妹
55. 丰 ※ G
56. 旅 G ※
57. 巽
58. 兑
59. 涣 H H
60. 节
61. 中孚
62. 小过 ※ G
63. 既济 ※ H
64. 未济
从以上符号的分布可以看出,在第二类四十五支简中需卦、讼卦、比卦的首符和尾符,师卦的首符,同属于符号A,共计七个,而且集中于今本第五至第八卦。大有卦的尾符,谦卦、豫卦、随卦的首符和尾符,蛊卦的首符,同属于符号B,共计八个,而且集中于今本第十四至十八卦之间。,恒卦、遁卦、暌卦的首符和尾符,同属于符号E,共计六个,分别是今本的第三十二、三十三和三十八卦。蹇卦、姤卦、井卦的首符和尾符,夬卦、困卦的尾符,萃卦的首符,同属于符号F,共计九个,相对集中于今本第三十九至四十八卦之间。革卦、渐卦、旅卦的首符,丰卦、小过卦的尾符,同属于符号G,共计五个,除小过卦之外皆分布在今本第四十九至五十六卦之间。涣卦的首符和尾符,既济卦的尾符,同属于符号H,共计三个,分别是今本的第五十九和六十三卦。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每一类符号的分布都相对集中,只有小过卦的符号G处于涣卦和既济卦的符号H之间是个例外,而且,正如《符号说明》所言同卦同类符号是其常。由此,似可得出一个结论,符号A、B、E、F、G、H是竹书《周易》卦名分组的标志,至于每种符号统摄多少卦名以及每组缘何采用相应的符号,由于竹书《周易》只涉及到今本的三十四卦,且符号残缺甚多,一时还难以确知。
在第一类十三支简中第一简是蒙卦的末简,未存符号,《释文考释》以为上爻辞末有符号,朱色褪。第五支简是讼卦的次简,所以也没有符号。第八简是师卦的末简,未存符号,《释文考释》以为上爻辞末有符号,朱色褪。第二十、二十一简分别为讼卦的首简和末简,首简没有符号,末简有符号B。第二十二、二十三简分别为大畜卦的首简和末简,首简有符号B,末简有符号C。第二十四、二十五简分别为颐卦的首简和末简,首简有符号D,末简有符号B。第二十六、二十七简分别为钦卦的首简和末简,首简有符号C,末简有符号E。第三十七简为解卦的首简,有符号D。第四十九简为艮卦的末简,有符号C。从以上简文符号的运用可以看出,同属于第二类的大畜卦和颐卦的首符、尾符皆不同类,解卦由于文辞残缺仅存一个符号,因而无法判断。艮卦的首简属于第一类,所以实际上也仅存一个符号而难以判断异同。可见在这类书体的竹书《周易》中同卦异符是常见现象,而且首符、尾符的运用也并不严格,如无妄卦首简就没有符号,颇疑蒙卦和师卦的末简本也没有符号,而不是朱色褪去。此外,这些符号的形式虽与第一类符号相同,但其具体的形状却有别。与其书体相类,这些符号大多荒率,似是信笔由之,如小黑块左上有突起部分,而黑半框也相对草率,与第一类块状符号和半框符号皆规整统一明显不同。这些符号使用上的差异也可以说明,目前公布的竹书《周易》是由两种不同的抄本拼合在一起的。
竹书《周易》是由两种不同的抄本拼合而成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关于符号运用上的一系列问题,如首符、尾符同类和首符、尾符异类产生的原因,关于符号“匚”的意义的探索,关于残缺符号是否为色褪等等。
至于符号红、黑两色所寓的深意,濮茅左先生以为是与阴阳变化的理论遥相呼应的,红、黑两色符号的组合及变化意味着阴阳的转换。[8]李尚信先生则从红、黑两色符号的运用次序角度分析认为,上篇是从阳到阴到阴阳的和合,下篇是从阴到阳再到阴然后达到阴阳的最后和合。故上篇天道的演化是三个阶段,而下篇人类的演化是四个阶段。并提出 “三段论”、“四段论”,甚至“七段论”的设想。[9]两为先生的探索都颇具启发意义,但随着竹书《周易》存在两个抄本的发现,符号的运用就不在那么简单,也不能再糅合在一起分析,对于其意义的探讨以及与今本卦序有关的问题也随之复杂起来,都有重新思考的必要,详见另文。
总之,从竹书《周易》的书体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些色符号的运用及其对卦名的分类,相反从这些色符号的运用差别中也可以判断竹书《周易》中存在着两个抄本,这一方面说明竹书《周易》有着丰富的版本来源,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先秦易学色符号不止一个系统,远比我们目前所认识的丰富。至于这些符号的黑、白两色及其组合形式所蕴涵的玄机,相信随着更多考古材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一定会大白于学林。

玛瑙手链上戴貔貅还有弥勒佛杀鱼的时候能带吗

不然不能沾血

南红玛瑙手链戴哪只手?有什么讲究?

其实南红玛瑙手链戴左右手都是可以的
1.南红玛瑙佩戴在“左手”手腕上,能够稳定人的情绪,使人遇事稳重,特别是烦躁的时候把玩珠子片刻,能让人恢复理性舒缓压力,南红玛瑙长期佩戴并加以加持可、助运的功能。
2.南红玛瑙佩戴“右手”手腕上可以化险为夷、逢凶化吉、消除邪气。紫檀木有益人体心脏、肝脏及肾脏等机能,能有效稳定人体脑波,使人情绪稳定、安详、沉静,有稳神定气之神效。让人感觉富有内涵和修养;就寝时,将珠子放置枕边,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更有帮助禅定之效益,在佛教界也被公认为神木,具有之效——摘自苏州南红网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