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纳甲的道理,易经中纳甲什么意思
周易中如何纳甲?
纳甲 古人认为装纳甲之法,可以究天地生育之理。认为乾纳甲、壬,坤纳乙、癸,上下相包,震巽坎离艮兑纳庚辛戊已丙丁,象征六子生于父母乾坤之中。与天干相配合,八卦又都在每一爻上都规定了固定的地支。 占卦装纳甲,就是依据八纯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在每一卦中所处的位置内外不同,给每个爻标出所代表的天干和地支。 乾卦在内卦,初爻起甲子,二爻为甲寅,三爻为甲辰;乾卦在外卦,四爻为壬午,五爻为壬申,六爻为壬戌。因为乾卦属阳,所以配的天干地支都属阳,阳卦隔位顺数,内外卦六爻顺序为子寅辰,午申戌。 坤卦在内卦,初爻起乙未,二爻为乙巳,三爻为乙卯;坤卦在外卦,四爻为癸丑,五爻为癸亥,六爻为癸酉。坤卦为阴,所以配的天干地支都属阴,阴卦隔位逆数,内外卦六爻顺序为未巳卯、丑亥酉。 坎卦在内卦,初爻起戊寅,二爻为戊辰,三爻为戊午;在外卦,四爻为戊申,五爻为戊戌,六爻为戊子。 艮卦在内卦,初爻为丙辰,二爻为丙午,三爻为丙申;艮卦在外卦,四爻为丙戌,五爻为丙子,六爻为丙寅。 震卦为长子,卦有长子代父之说,震卦纳的地支与乾卦完全相同,只是天于为庚。在内卦,初爻起庚子,二爻为庚寅,三爻为庚辰;在外卦四爻起庚午,五爻为庚申,六爻为庚戌。 巽卦在内卦,初爻起辛丑,二爻为辛亥,三爻为辛酉;巽卦在外卦,四爻为辛未,五爻为辛已,六爻为辛卯。 离卦在内卦,初爻为己卯,二爻为己丑,三爻为已亥,在外卦,四爻为己酉,五爻为己未,六爻为已己。 兑卦在内卦,初爻为丁已,二爻为丁卯,三爻为丁丑;在外卦,四爻为丁亥,五爻为丁酉,六爻为丁未。 有一个简单的歌诀: 乾在内子寅辰,乾在外午申戌; 坎在内寅辰午,坎在外申戌子; 艮在内辰午申,艮在外戌子寅; 震在内子寅辰,震在外午申戌。 巽在内丑亥酉,巽在外未已卯: 离在内卯丑亥,离在外本未巳: 兑在内已卯丑,兑在外亥酉未; 坤在内未己卯,坤在外丑亥酉。
常规纳甲法由西汉易学家京房公开的占法原则。
将十干纳于八卦,并与五行、方位相配合。即乾纳甲,坤纳乙,甲乙为木,表示东方;艮纳丙,兑纳丁,丙丁为火,表示南方;坎纳戊,离纳己,戊己为土,表示中央;震纳庚,巽纳辛,庚辛为金,表示西方;乾纳壬,坤纳癸,壬癸为水,表示北方。甲为十干之首,举一以概其余,故名。"纳甲之说出于京房、焦贡之占法"(俞谈《读易举要》卷三);"京房之易言飞伏纳甲而已,费直之易言乘承比应而已,至魏伯阳作《参同契》借易以明丹诀,始言甲壬乙癸之方位"(《四库提要(子部七)·易通变》)。
《周易参同契》以震、兑、乾、巽、艮、坤六卦表示一月中阴阳的消长,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表示一月中的日月地位。如震表示初三日的新月,受一阳之光,昏见于西方庚地;兑表示初八日的上弦月,受二阳之光,昏见于南方丁地;乾表示十五日的望月,受三阳之光,昏见于东方甲地。这叫做望前三候,象征阳息阴消。巽表示十六日的月象由圆而缺,始生一阴,平旦没于西方辛地;艮表示二十三日的下弦月,复生一阴,平旦没于南方丙地;坤表示三十日的晦月,全变三阴,伏于东北。这叫做望后三候,象征阳消阴息。坎离二卦配戊己,居中央代表日月本位,在丹道上则代表药物,这是较为通行的"纳甲法",卜(占)家以卦又分配干支五行,道士讲坎离铅汞之要和进退行持之候,即本此。
据《困学纪闻》引《汉上易》注云:"纳甲之法不尽相同,如扬雄、葛洪所言又异于京房。"
另外,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爻辰说,也是一种纳甲,不过后世无用者。
几派纳甲,流行的是京房法,不是任意纳甲都有理都有实用性。
周易是怎样预测的
看了一下前面回答那位,一看就是没学过的。
我简单说两句吧。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易经最根本的原理就是宇宙全息性。
其情况如同取一个动物细胞,克隆出这个动物。
全息性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生物自身,也存在于任何事物之间。
你去卜问一件事,你所体现的特征或者说出的话里,就包含了事情结果,只是你看不出来算卦者是怎么联系过去的。
嗯,就是这点原理。
可以网上看看三国时期管辂射覆的实例,你就会了解易经的神奇和准确。易逆数。顺数逆知,故能预测。
周易 第2讲:孔子和老子从《周易》中得到了什么?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预测学原著,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易经的易字是由蜥蜴的象形字所演变而成(含有变化之意);而周易所代表的意义则有两种,一为说明“浩瀚宇宙中所产生的变化”,一为“周朝所流行的易占之书”。在易经这部书中,系将万事万物分为六十四种不同的形态,而后以预测者所在的位置为中心,来指示方位,进而促使人们努力开拓自己的命运。其中包括说明六十四卦的经,及解释内容的“十翼”(对易所做补充说明的十篇文章)。而十翼最重要的部分则是解释易经哲理的“系辞传”。
易的基本哲理乃为阴、阳。阴代表女性,柔顺而消极;阳则代表男性,刚强而积极。阴爻与阳爻三条线交错组合乃成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八种,这就称为八卦。把这八卦两两相配,就会得到六十四卦。
易经是我国古代占卦的原典。其雏型被推定是在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公元前八世纪)完成的。殷代盛行用火灼龟甲或兽骨,再观其裂痕来占卦,谓之龟卜。到了周代,又盛行蓍草占吉凶,谓之占筮。占卜的结果,由朝廷细心保管。其后,再由累积下来的筮辞中,挑选出适当而符合各卦各爻的,加以编篡,就成为易经的雏型了。易经的雏型完成之后,占筮就不再为朝廷所独占有,而普及各地的诸候士大夫阶级。以后,占筮的仪式就盛行于各种场合中。占筮普及以后,极需要一本专门解释的书,由于易经中的用辞艰深难解,必须有统一的解释,意义才不致发生差异。因此,从战国末期到前汉初期,十翼(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渐被作成,而完成了易学。后来,儒学被尊为儒教之经典,而高居于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首位的易经,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根源。后由于宋代新儒学的兴起,易经更被视为形而上学的主流,极受重视。但是,根据传说,八卦是伏羲氏所作,六十四卦为神农氏所作,卦爻辞是文王与周公所作,十翼是孔子所作,迄今尚无定论。易的本质就是预测,《易经》就是一本卜书,这是无可否认的。而易学预测,是以“易经”这门最能体现中国系统思维的大学科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以六十四卦做为自己的逻辑构架,同时纳入“四时”、“五行”、“五方”、“五音”、“十天干”、“十二地支”、“卦气”、“易数”等极为复杂、科学的参考因素,密切注意到周围事物的动静变化信息,如时间、地理、天时、声音等诸元,作为预测未来结果的预兆信息,依循固有的逻辑结构,推衍出事物可出现的趋势和细节,正因为易学预测术融合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内容,且是完全建立在唯象理论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对易学预测的研究,无疑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具有广泛的启迪和影响。如如何学好周易预测 易经是我国古代占卦的原典。何学好周易预测 易经是我国古代占卦的原典。
周易纳甲信息预测法亦称“六爻预测法”、“火珠林法”,系中国正宗预测大法。周易纳甲信息预测法系给周易各卦中的各种因素输入五行信息后,根据卦中的五行生克、冲合扶拱及其与时空的信息关系,分析出所需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细节。周易纳甲信息预测法的特点是预测事物细致、缜密、周严、具体、信息规划性强,其预测模式呈公式化,随意性小,故其法极易掌握。宋、明、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周易纳甲信息预测法源于西汉京房氏。京房(公元前77年 ̄前37年)是西汉的经学家,著有《京房易传》等多部研究易学的作品,后人称为“京房易”、“纳甲法”,及至清代,由王洪绪所著《卜筮正宗》一书对此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定型”,成为近代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易学预测方法。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着重讲解《卜筮正宗》中的有关预测理论方法。如何学好周易预测 易经是我国古代占卦的原典。
“夫大人者,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期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卦.文言》)。德行高尚的人,功德与天地相契合,光明与日月相辉映,进退与春夏秋冬四时同步。“大人”的行为先于天时,但符合自然的法则,后于天时,而遵循自然的变化时机。《周易》认为,一个把握宇宙真理的人,其行为准则是与社会相契合的。推而广之,人类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说,人是宇宙的全息缩影。我们引为自豪的智慧老人老子、庄子,也是一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完全和谐统一的。在古代圣哲那里,宇宙、人身本为一体,精神、天地自然溶融,宇宙中有的,人身中各各悉备。基于此,古人认为:人们既可能从自然界的某些物质运动规律中领悟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也可以从人体生命现象中推测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于是“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论》)。“善言人者必能推知天地”,所谓“指节可能观天,掌纹可以察地”(《类经图翼》引邵子)。所以,尽管古人论说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各说都无一例外地力图追索天人相通之处,从而形成了关于“天人相应”的学说。这一学说的主要特征,就是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本是相类相通、和谐一致的,它强调的是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注重的是彼此间的协调和协作。这些富于全息色的古典理论。主要来源于古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取人身”的唯象观察方法,而通过“无极”、“太极”(或一)、“二仪”(阴阳)、“三家”(三五、气象数、精气神)、“四象”、(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辟卦、十二律等等的思维模式体现出来。
周易入门基础知识
周易入门基础知识为:五行学说、六十四卦、天干地支、十二长生。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说成是我国大部分思想的基础之一也毫不夸张。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指特定的金就是黄金,土就是泥土这么简单,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创造世间一切的元素,他们之间的相生相克构成了大千世界。要掌握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但:阳木克火,阳火克土,阳土克金,阳金克活水,阳水克木;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但: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这里相侮可以理解为,水平时可以灭火,但是火太大了但是拿一杯水,肯定是无法灭火的,反而被火侮辱;掌握五行在四季的旺相休困死;掌握五行与干支的关系;掌握五行和装卦时的六亲五类:我,官鬼,子孙,妻财,父母,兄弟的关系;掌握五行和六神直接的关系。
六十四卦:
俗话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万物。八卦互相的组合就生成了“六十四卦”对于六十四卦的卦辞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列出,这里我们说一下需要掌握的知识。懂得八卦的名称,和对应属性,熟记六十四卦的推演过程和结果和属性。五行与八卦的对应关系: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火---离: 离为火;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水---坎: 坎为水;土---艮、坤: 艮为山,坤为地。
天干地支:
所谓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所谓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而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地支相配可以用来表示一年之中的年月日时。学会运用公式或推演方法算得年月日时的干支。学会纳甲,所谓纳甲,就是将十干纳于八卦,并与五行、方位相配合。关于这一点,我们现在不需要学习如何推演,只需要按表查询就可以。分清天干地支的阴阳属性,天干的阴阳如下分:阳干:甲、丙、戊、庚、壬;阴干:乙、丁、己、辛、癸;地支的阴阳如下分:阳支:子、寅、辰、午、申、戌;阴支:丑、卯、巳、未、酉、亥。
十二长生:
十二长生是中华民族古代阴阳五行家以十天干周行十二支来表示命运的旺衰之势。即五行的十二种运势,称十二运为十二长生,是以起首之“长生”代表整个十二运。描述了“生老病死”的一生,也用来比喻天下万事万物产生、发展、衰败消亡的整个过程。
十二运即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长生:婴儿刚出世,或新事物刚产生时,具有欣欣向荣的气息;沐浴:又称“败”。婴儿降生后须洗去污垢;新事物初登台,很不完善;冠带:从小儿到青年,可以穿衣戴帽,显得仪表堂堂;新事物也进入了华秀的阶段;临官:又称“进禄”。人长成后,可以出仕做官,或挣钱养家;新事物也已成熟,地位日益巩固;帝旺:人到壮年,身体和智力都到了鼎盛阶段,最能全面发挥一个人的作用;新事物已至完善,被世所公认。然而旺极必衰,无论是人是事,到了鼎盛阶段,也同时播下了衰败的种子;衰: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期,人至此感到气衰神弱,力不从心;新事物至此已成旧事物,该面临其他新事物的挑战了;病:人逐渐衰老,便要百病丛生;旧事物千疮百孔,积重难返;死:人衰老之后,继之就是肉体的死亡;墓:旧事物死亡后遗迹被送进博物馆,或被收于仓库,又叫“库”;绝:又被称“受气”、“胞”。人在未受孕前,母腹内空空荡荡;万物未产生前,无形无象;胎:即受胎,指人受孕时,或万物在地中萌芽时;养:就是成形,人在母腹中成形,万物在地中成形。十二长生中,长生、冠带、临官、帝旺代表旺盛的运势,称为“四旺运”,败、死、暮、绝,代表恶劣的运势,称为“四恶运”,衰、病、胎、养代表平淡的运势。
《易经》简介:
是一部积累筮占之辞的辩证法哲学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该书阐述了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在“独尊儒术”的汉代,《周易》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经学家们研治的一项专门学问,这就是易学。《周易》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书,但它也是谜案最多的一部书。
《易》简介:
《易》是一本哲学书籍,这是毋庸置疑的,自古以来的哲学很多都是和或者预测捆绑在一起发展的。由《易》发展的五行学说,也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性学说。易,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改变”。没错,较为通俗的解释,《易》就是一套研究改变,变化的理论,这个思想不论是从哲学角度还是从预测角度,都是一个指导性的思想。易的本质是积极向上的,他要求我们在不断改变的事物中,自强不息,使得改变向着对自己更好的方向发展。对整体来说,《易》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观念,即“天人合一”,这是一种整体观,一种大局观,更是一种统筹的观念。现在我们说周易,大多都与“算命”画了等号,其实,不论是中医,收藏,算命和珠宝。都应该以周易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么就很容易落入到“唯心主义”的坑洞中。
起卦的含义:
所谓起卦,是人们用周易来预测吉凶,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法,根据境界的不同,最初可以借助外物如铜钱或者硬币的来预测。这里的要求是:
1、懂得如何起卦;
2、起卦的时候要相信卦的准确性;
3、诚心建立要测的事情和手中摇晃铜钱的联系。
装卦的含义:
所谓装卦,是指在起卦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卦象,之后进行纳甲,安六亲六神,找出世应爻,分清原神,用神,忌神,仇神以及各种名词爻。
断卦的含义:
所谓断卦就是根据装卦的基础上,结合某人的年月日时和所测事情,在根据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结合六亲五类、六神、世应、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关系和断卦人的学识进行断卦。
周易和易经的区别
现在所说的《易经》就是指的《周易》,至于夏商时代的《连山易》和《归藏易》只是个传说。原先只有根据九六七八四个数定出的阴阳符号来定出的六爻组成的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还有各卦的爻辞。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研究断层,导致精髓失传。到孔子那个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能看懂原文了,所以孔子才做《易传》对原文加以阐释。汉代又附上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来解卦。
研究《周易》分为几个方向:1、最原始的是春秋时用筮草占卜的,也就是《左传》中的太卜遗法。2、西汉京房,焦延寿京焦易的纳甲法,也就是大街上卖卦用的六爻金钱卜,它已经脱离了《周易》的象,卦辞,爻辞,只用阴阳五行断卦。3、北宋的陈抟,邵雍的《梅花易数》和原始的《周易》走的还不算太远。4、汉代王弼的象数引老庄入易。5、宋代程颐阐述儒理。6、宋代杨万理用以参证史实。
《黄帝内经》里讲的五运六气和后世的各种算卦方法大多是京焦易的纳甲法历法派生出来的。他们都离不开天干地支的历法。
欢迎有共同爱好者来探讨!
纳甲的月体纳甲
京房纳甲法的依据,是谜,《周易参同契》解释了纳干。 《周易.系辞》中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指出了八卦的来源,也正因于此,在传统易学中,从十翼中的《彖》、《象》、《说卦传》到后世无数人的开发探索,大都用八卦取象的办法解释经文的,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办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有时也会出现前后矛盾,表现出有牵强附会之嫌疑。实际上包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在后来周易经文的形成中不仅仅是为了做成八卦,而且是以天象、地象直接指导周易经文的创造。因此,用传统易学的方法解释周易经文有的地方必然是解释不通的,而且导致周易中某些重要的理论在解释经文时不能合理利用。例如,《系辞》中“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这句话无疑是周易中非常重要的描述,但用传统易学中的方法解释周易经文是根本用不上的。运用“月体纳甲”就能够把《周易.系辞》中的重要原理用于对周易经文的阐释,可以弥补八卦取象办法解释周易经文的不足,并避免含混不清的现象出现。
一.“月体纳甲”说内容及其原理
“月体纳甲”说是在《周易参同契》中表述的以月相消息盈虚来说明“纳甲”的学说,《周易参同契》有云:“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无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明。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阳气索灭藏,八卦布列曜,运移不失中”(《周易参同契·上卷》)。 “月体纳甲”说是把八卦卦象与一月中的月相相配的象数体例。初三,月亮微明,入夜时出现在西方庚位,震纳庚,此时月亮为上弦月之初,正象震卦一阳生于下。每月朔日后三日,月亮才开始有,而且只在刚入夜时出现在西天空,随着夜深而消失。《周易参同契》认为:由前一月之晦暗而下一月之生明,是因为阴极而阳生,就是“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至初八日,月象上缺一半,呈现为满弓之象的上弦月,它的上面平如绳,入夜的时候出现在南方丁位,半夜之后消失,用兑纳丁表述(此时月象如同兑卦之象,阳由震初进至二为兑,为月明之半),就是“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到了十五日,月满圆,入夜时出现在东方甲位,黎明时才消失在西方,用乾纳甲表述(乾三爻均为阳,指的是月满圆极明之象,如同乾卦三爻阳极之象),也就是 “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七八”就是指十五日,十五日月形象乾卦,阳道已经达到极点,阳极则生阴,此即其所谓“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到了十六日,阳开始消退,而被阴统制,即阴进阳退。体现在月象上,就是十六日月亮退现在西方辛位,也就是说十五之日,天亮之时月亮已西落消失,而到了十六天明之后,月亮还在西天边没有落,要略微迟一段时间后才落到地平线下。巽纳辛,指月象由十五满明出现亏虚,此象好比巽卦一阴初生于下。这也就是所谓“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到了二十三日月缺下半为下弦,就象拉开的满弓,当与初八朝向正好相反,并且出现在南方丙位。艮纳丙,这时月象如同艮卦二阴生于一阳之下。这就是所谓“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到了三十日,月完全整夜看不见,由于十五之后,月亮每天在夜空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晚,从十五的刚入夜,到深夜,渐次到快天亮才出现,三十日就根本不会出现了,因此丧明于东方乙位。坤纳乙,表示月丧明之象,如同坤三爻均为阴,阴极之象。这就是所谓“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明”。
“月体纳甲”说在纳甲方法上与京房八卦纳甲一致,表明月相变化与八卦纳甲是一致的。“月体纳甲”说源于月相,它确定八卦方位完全根据月相所指示进行的,在纳甲方位确定上,与《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相一致。《吕氏春秋·十二纪》有云:“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其音角,……盛德在木;……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音徵,……盛德在火;孟秋之月,……其日庚辛,……其音商,……盛德在金;……孟冬之月,……其日壬癸,……其音羽,……盛德在水”。描述了了天干与五行中除土之外,五音除宫之外和五方除中之外的对应原则。《黄帝内经·四时五脏阴阳》中完整描述了五方配五音,云:“东方生风……在音为角;南方生热……在音为徵;中央生湿……在音为宫;西方生躁……在音为商;北方生寒……在音为羽”。另外 “月体纳甲”说,在纳干上与河图之数一致并直达易理之精要;在方位上与五行所确定方位相一致,天干纳音与战国时期纳音配天干的方式相同。因此,笔者认为《周易参同契》中把《周易》中“易”解释为“日月为易”是有物象与易理根据的,这种对“易”的理解通过“月体纳甲”说而得以彰显内在含义。“月体纳甲”说在以“日月为易”来解释“易”的基础上,准确诠释了《周易》古经的本源含义,它以完整的系统的月相变化配以天干、标以方位,与五行纳音法一致,与五行方位规则符合。“月体纳甲”本于自然界并合于阴阳易理,它不仅揭示了《周易》易理来自于自然界,而且阐明《周易》卦爻辞与自然界内在的规律融通。因此,“月体纳甲”能为准确理解《周易》经文含义提供手段,为正确把握天人相与之际开辟新的路径。笔者认为《周易》中某些有关方位卦爻辞的确立与月亮息息相关,用“月体纳甲”说能够准确解释这些《周易》卦爻辞。
二.“月体纳甲”说对《周易·坤》经文中月亮相关文字的解释
《周易·坤》卦卦辞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这句话在易学史上争议颇多,理解这句话最为关键的是对“朋”字的理解。“朋”本义为颈饰,甲文、金文,“朋”皆象串贝相连,悬挂之形;“朋”是賏的省形,賏是串贝相连的头饰;初为颈饰,后为货币[1]。《诗·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笺云:“古者货贝,五贝为朋[2]”。孔颖达疏云:“五贝者,《汉书·食货志》以为大贝、壮贝、么贝、小贝、不成贝为五也。言为朋者,为小贝以上四种,各二贝为一朋[3]”。由此可知朋即为贝,是古代的宝贝或者交易用的货币,这种解释是符合甲骨文的原意。易学史上其他的解释都很难讲得通,本文于此不再赘述。按照甲骨文的原意,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解释为:“到西南方向就会得到宝贝,到东北方向就会丧失这种得到宝贝的机会”。这样解释就和此句话的前句遥相呼应,前句经文为:“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攸”字在《说文》中解释为“攸,行水也”,就是指人引导水平稳地流过,可理解为“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处于坤的态势下,行君子之道的人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有所成就的,在做事之初会有所迷惑,但最终会大有所获得,是有利的,如果你去东南方向做事就会大有所获,去东北方向,就可能有损失”。可见撰写周易文字时代的古人,把获得贵重的宝贝看成象治水一样的成就。为什么能准确的确定了这段文字的字面含义?为什么“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而不是“西南丧朋,东北得朋”或者其他什么方位“得朋”呢?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必须引用魏伯阳的“月体纳甲”说才能得到准确而又合理的解释。在周易文字形成的时代,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他们每做一件重大的事情之时,例如治水、狩猎、迁徙等都要以一定方式观测天地,或者进行卜蓍以决定是否该做或者如何做。自从庖牺氏观天察地以来,远古时代的中国圣贤就以此方式确定天人之际的关系,《周易》文字的撰写也自然采用这种观天察地的联想模式。正如庖牺氏所能观测的天象一样,殷周之际的《周易》文字的撰写者们,所能观测的天象最为大的就是日月。而《周易》坤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就是以月象确定吉凶方位的一个例证。“月体纳甲”说中有云:“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就是指阴历月每月初三,月亮刚入夜时,成震出庚;到了初八日,月亮刚入夜时成兑见丁。庚西丁南,因而“西南得朋”。《周易参同契》云:“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明”(《周易参同契·上卷》)。恰合坤卦“东北丧朋”。古人坚持效法天地的原则,观天象变化最大的不是太阳,而是月亮周期性盈亏的变化,那么他们就会必然以为在月亮的变化之中体现着上天的指示,也即是天意。难道吉凶方为都是用月相来确定吗?不是这样的,根据《周易·坤》“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可以得知,同得到宝贝有关的吉凶方为的确定就要用“月体纳甲”说。为什么如此规定?古人在观天象、考察地上万物时发现自然界中生物的变化同月亮圆缺变化密切相关。《吕氏春秋·季秋纪·精通》有云:“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乎渊”。《淮南子·墬形训》:“蛤蟹珠龟,与月盛衰。”蛤蟹珠龟,都是贝壳类水生动物,而与月同盛衰,古人观察到此种情况,便联想到找宝贝必到东南方。《说文》有云:“月,缺也。大阴之精。凡月之属皆从月”。朱熹《周易本义》卷首附《伏羲八卦次序图》中,“四象”之一的“太阴”生艮、坤两卦。也就是说根据伏羲八卦推演,艮和坤都属于太阴,而月亮又属于太阴之精,贝类又同月亮息息相关,因此以“月体纳甲”来指导寻求贝类宝物就顺理成章了。
既然根据伏羲八卦可知艮、坤为太阴所化生,隶属于太阴,又根据魏伯阳“月体纳甲”说以及“月为太阴之精”的理念,我们应该可以在《周易》经文中找到与此有关的其他卦爻辞。
三.“月体纳甲”说对其它《周易》经文中月亮相关文字的解释
查阅《周易》经文,除《坤》卦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外,《蹇》卦卦辞曰:“利西南,不利东北。”《解》卦卦辞曰:“利西南。”三卦都是“利西南,不利东北”之义,因此,“利西南,不利东北”是《周易》古经一个基本原则,它的来源就是“月体纳甲”说所含指的本意,就是到西南方可以有所作为,可以得宝的意思。《蹇》卦上坎下艮,上卦坎在《周易参同契》中指月亮,下卦艮又为太阴,因此蹇卦所象就是山上一轮月亮,那么当人筮得此卦之时,就应该就应按照“月体纳甲”所显指的吉凶方位来决定行动,这是中国古人在天人之际关系上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也许是出于偶然或者真的具有天人感应,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蹇卦的记载。《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邓艾》记载:初,艾当伐蜀,梦坐山上而有流水,以问殄虏护军爰邵。邵曰:“按《易》卦,山上有水曰蹇。蹇繇曰:‘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孔子曰:‘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往必克蜀,殆不还乎!”艾怃然不乐。这明显是以“月体纳甲”指导吉凶方位,在《周易·坤》卦中明确指出到西方可以得到宝贝,在《周易·坤》卦中也含指了“有攸往”,即为有所作为之意,孔子的解释“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实际上就是源自《周易·坤》卦,并采取了“月体纳甲”的解释方式。《周易·蹇》上体为坎,代表月,艮为止,整体来看,《周易·蹇》就是月止于某处之象。艮又与坤同出于太阴,因而与坤卦有内在相通的含义。阴历月每月初三,入夜时月亮止于庚;到了初八日,月亮刚入夜止于丁,庚丁方位西南。《周易·蹇》****为艮,为东北,卦的含义月亮最终消于乙灭于癸,也就是止于东北,此象是月亮最终消失殆尽最后时刻,从易理上解释就自然是“其道穷也”。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历史上的邓艾确实得到了如蹇卦所昭示的结局,不知是巧合还是《周易》的。《周易·蹇》:“大蹇,朋来。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这是“月体纳甲”的又一个运用,所谓“大蹇朋来”,就是指大的停滞,停止到了极点,大的收获就会到来,(这里把朋理解为“宝贝”的引申含义“收获”),象的解释是“大蹇朋来”是因为符合了月节,即“以中节也”。整体理解,就是根据《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说所示原则,按照月节变化的指示,就会得到同月亮一样是精华的宝贝,月亮是太阴之精,彰显于天空,宝贝是太阴之精在地上的显现,月亮所到方为,即为宝贝所在,也就是可建功立业的地方。
《周易·解》卦是上水下泽之象,它表征了月亮在大泽之上,“解”字《说文》解释为:“解,判也。从刀判牛角”。我理解这是古人用刀切割牛角,目的是为了制作号角之类的东西,用以号召民众的意思。因此“解利西南,往得众也”。因而“解”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含义,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以“月体纳甲”说确定吉凶方位。
《周易·震》六二爻辞曰:“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贝”的来源是水中的“蛤蟹珠龟”,由于“蛤蟹珠龟,与月盛衰”,因此采“贝”的规律要遵循月亮的变化,要参考月的规律来进行。根据“月体纳甲”说,“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明”到“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间隔整整七天。我认为“贝”由于随月盛衰,为避开贝之衰,古人在初八之后才开始采“贝”。当然也有另一种原因,“贝”在白天无法采到,只有到夜间才能采“贝”,而只有到初八后月明之夜,才能借月光顺利采“贝”。“丧贝”而“七日得”实际上就就是丢失了采集到的“贝”,要等到七日后月亮光足够亮时才能够从新采集。对于这句在易学史上易学家们众说纷纭的爻辞,不妨用“月体纳甲”之法大胆解释如下:“(漆黑的夜晚)雷声很大,暴雨漂泼,我们采集到的‘贝’随着水流大量丢失了,站在高陵之上,不要随水追逐这些‘贝’,七天之后初八那天我们再去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