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命苦,诸葛亮命途多舛

关于屡败屡战的诗句

1.有关于屡败屡战的诗句

人有顺境,必有逆境。

命苦不能找,人背不能怪社会。渴到极点,梢水也得喝;饿到极点,野草也得吃。

打得头破血流,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擦干了血迹,对天长啸一声,出口闷气,该干吗还得干吗。可不能真的望河里跳,望树上撞。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即使山上长不出好柴禾,烧茅草也照样做熟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逆境是人生的福,人生吃苦就是吃补,是补意志,补知识,补才能,补灵魂。

对于平常人来说,也许达不到伟人的境界,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清心寡欲,以平常的心去看自己、看别人,看社会,看逆境!这也就是老汉在前面说的“战胜自己”。

2.形容有一种屡战屡败的精神的名言

缺乏经验会造成不幸的下场。

——普希金 被同一块石绊倒两次是一种耻辱。 ——西塞罗 我们必须两只眼睛都睁开,面对事实。

——哥白尼 经验与功用造就人与“它”之世界的基本关系。 ——马丁?布伯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战国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从经验中所得的教训,比实验室里得到的公理还要珍贵。

——斯丹诺 不是有了个我才有经验,而是有了经验才有个我。 ——西田九多郎 常识,当它在处理伟大的事物时,却是拙劣的审判官。

——鲁南 经验是一切事情之母。 ——约翰?弗洛里奥 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泰勒 沉痛的教训是不容置疑的。 ——蒲柏 经验是真知与灼见之母,因而它的一切举止都是明智而又坚定的。

——欧文 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范晔 鉴貌在手止水,鉴己在手哲人。

——吴兢 有许多真理非得等到个人亲身经历后才会体会其精义。 ——米尔 靠经验聪明起来的人是要历尽艰辛的。

——罗?阿谢姆 只靠经验取得智慧人是要走一辈子弯路的。 ——佚名 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

——张九龄 世界上没有比实际经验更可贵的事情。 ——塔雷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白居易 经验认识没有一个人的知识能胜于经验。 ——约翰?洛克 把一个人扔进没顶深的水里,其体验可以教会他游泳。

——马克斯威尔 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经验都是我们惟一的老师。 ——兰多 准备是成功与胜利的关键。

——麦克阿瑟 战阵之事,恃强者是败机,敬戒者是胜机。 ——蔡锷 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

——诸葛亮 作战基本原理是:切勿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克劳塞维茨 上兵伐谋,其次供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 智所以为妙者以其庆时而知;若事过需后知则与无知者齐矣。 ——刘昼 将帅谋略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

——佚名 养兵之术,务精不务多。 ——司马光 不求战而治兵,其祸尤为不可收拾。

——蔡锷 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 ——毛泽东 壮士千年志,征夫万里程。

——文天祥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孙膑》 将帅谋略,名将用兵,莫不以安民,民民为本。

——蔡锷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毛泽东 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孙子 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孙子 事备而后动。

——孙膑 将帅谋略,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孙子》 气不日新,则血壅而愈败;兵不精练,则兵多而愈弱。

——康有为 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 ——蔡锷 竭移填海之力,矢有进无退之心。

——蔡锷 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共所有余。 ——孙膑 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

——孔子 将帅谋略蓄盈待竭,避其锋势。 ——太平御览 勇而好问必胜,智而好谋必成。

——孔子 智将务食于敌。 ——孙子 必战者,至刚之志也;必胜者,至虚之心也。

——蔡锷 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朱德 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孙子》 将帅谋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

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 ——《吕氏春秋》 善战者不羞走。

——曹植 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宁;善守者,敌不知其攻。 ——孙慎 心狂,目盲,耳聋,以三悖摔入者难矣。

——尉僚子 将帅谋略欲其西,袭其东。 ——《六韬?文韬?兵道》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

——蔡锷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韩非子 取得战争胜利的军队是精锐的军队,而不是庞大的军队。

——华盛顿 成事在胆。 ——叶燮 勤劳征服一切。

——弗吉尔 常用的钥匙最光亮。——英国谚语 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

——富兰克林 你不能奢望同时是伟大的而又是舒适的。——巴 里 懒惰等于将一个人活埋。

——泰 勒。

3.关于战争的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三国史上的第一谋士之争:鬼才郭嘉和诸葛亮谁更强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为统一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21岁时,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事实上,郭嘉和不但作为个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在各自阵营的分量也都一样。得到以后的说法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后的说法则是:“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临终前,是托孤于诸葛亮的;而曹操对郭嘉,也曾“欲以后事属之”。只不过因为郭嘉英年早逝,我们没能看到那一天。>也由于同样的原因,郭嘉这颗将星不像诸葛亮那样璀璨明亮。诸葛亮从二十六岁出山,到五十四岁病故,为刘备集团服务了二十八年,而且还有十一年时间是大权独揽;郭嘉为曹操集团服务却一共只有十一年,而且职务不过军师祭酒(参谋)。两人施展才华的条件,真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尽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却留下了辉煌的业绩。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对付、刘备这两大“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一点就被烧得焦头烂额。当然,刘备反败为胜,并不仅仅因为有了诸葛亮;曹操事业受阻,也并非仅仅因为没了郭嘉。我们不可以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但郭嘉的去世,对于曹操确实是重大损失。因此,曹操败退赤壁时,曾仰天长叹,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到了《演义》那里,就变成了这样一个场面:曹操华容道脱身回到南郡,曹仁设宴压惊,众谋士也都在座。曹操忽然仰天大恸。众谋士说,丞相遇难时全无惧怯,现在安全回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可以重整军队报仇雪恨,怎么反倒痛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着便捶胸大哭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于是“众谋士皆默然自惭”。>曹操的这一声叹息或者说捶胸大哭被毛宗岗父子批得狗血喷头,而且把这一哭和宛城之战哭典韦联系起来了。战宛城的故事,我们在《鬼使神差》那一集(第八集)讲过,就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由于曹操自己的失误,刚刚投降十几天的张绣,采用谋士贾诩的计谋突然反叛。猝不及防的曹操靠着典韦奋不顾身拼力死战才逃得性命,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却均在战斗中身亡。事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痛哭流涕。在《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曹操是这样哭的:“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于是他身边的那些将士都十分感动(众皆感叹)。>这真可谓“曹操版”的“刘备摔孩子”了。刘备摔孩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在长坂坡救回阿斗后,刘备把那孩子往地上一扔,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惊得扑翻在地,哭着说非肝脑涂地不可。你看,曹操是不哭爱子哭爱将,刘备是不疼爱子疼爱将,结果都让将士们感激涕零,真是异曲同工。>同样,哭典韦和哭郭嘉也有得一比。毛批说,曹操以前哭典韦,后来哭郭嘉。哭典韦之哭,是为了感动众将士;哭郭嘉之哭,是为了羞愧众谋士。“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打”,真想不到奸雄的眼泪,居然“既可作钱帛用,又可作挺仗用”。于是毛宗岗父子冷笑一声说:“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这个批语当然很精,只可惜曹操哭典韦的话,哭郭嘉的场面,和“刘备摔孩子”一样,都是家言。没错,为典韦治丧时,曹操确实亲临哭祭,但没有说过“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的话。曹操也确实说过“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话,但并没有捶胸大哭。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在什么场合说的,有没有众谋士在座就更不知道。那个场面是罗贯中的演义,靠不住的。也就是说,毛宗岗父子批的是中的曹操,不是上的曹操。>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可笑。他的叹息,也未必是为了“愧众谋士”。事实上,曹操赤壁失利,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责任并不在谋士。何况曹操的谋士也并不无能。比如孙刘的联盟,就早已有人料定,这个人就是程昱。曹操在夺取荆州以后继续顺江东下,也有人反对,这个人就是贾诩。可惜“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可见,曹操的谋士是尽责的,也是称职的,他怎么会借口怀念郭嘉来“愧众谋士”?>那么,曹操又为什么要叹息呢?实际上曹操是在叹自己命苦,过早失去了郭嘉。《三国志·郭嘉传》说:“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就是说,如果郭嘉还活着,事情就不会这样了。>怎么就不会这样呢?因为郭嘉是军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总能随机应变,当机立断,而且神机妙算,出奇制胜。比方说,曹操三战,士卒疲倦,准备撤军。郭嘉力主再战,而且断定再战必胜,结果被擒。曹操征伐袁谭、袁尚,连战连克,诸将主张再战,郭嘉主张撤军,结果袁谭、袁尚兄弟祸起萧墙,曹操渔翁得利。曹操战袁绍,有人担心孙策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来不了;曹操征乌丸,有人担心刘表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不会来。结果呢?和郭嘉预料的完全一样。>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于出险招,走钢丝。比如战官渡、征乌丸这两回,别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孙策和刘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后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断言不会,也偏偏曹操就敢听他的,冒此天大的风险。其实官渡之战这一回,是多少有些侥幸的,这个我们以后再说。但征乌丸那一仗,则确实体现了郭嘉的军事天才。>乌丸也叫乌桓,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此前一直倒向袁绍。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袁谭和高干被杀。袁尚和袁熙被曹操打败,在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逃入乌丸,想借乌丸的力量与曹操抗衡。所以,曹操要消灭袁氏残余,统一北部中国,非征伐乌丸不可。但是乌丸并不好打,许多人都不主张打,最后胜得也很险。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当时天寒地冻,荒无人烟,连续行军二百里不见滴水,军粮也所剩无几,曹操“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因此回到邺城后,曹操下令彻查并重赏当初劝谏他不要征讨乌桓的人。曹操说,我这场胜利,完全是侥幸。诸君的劝阻,才是万全之策。可见这场实在是惊险得很。>事实上,当时反对征伐乌丸的人很多。据《三国志·武帝纪》,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他们认为,袁尚不过是一个狼狈逃窜的“亡虏”。乌丸是“夷狄”,“贪而无亲”,哪里会帮助袁尚?因此用不着打。第二,他们认为,乌丸地处偏远,我军一旦远征,刘备一定鼓动刘表趁机偷袭许都,“万一为变,事不可悔”。因此打不得。>然而郭嘉却认为可以打、应该打、打得赢,因此力主此战。据《三国志·郭嘉传》,郭嘉认为,第一,乌丸是很远,但正因为离得远,他们必定“恃其远”而“不设备”。如果我们出其不意,突然袭击,一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因此“可破灭也”。第二,袁绍家族的影响不可小看,三郡乌丸的实力也不可低估。>一旦他们联合起来,“招死主之臣”,“成觊觎之计”,只怕青州和冀州就不再是我们的了。至于刘表──这是第三点,不过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坐谈客耳)。他很清楚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刘备,因此对刘备是有防范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刘备。委以重任吧,怕自己控制不了;不予重任吧,刘备肯定不会真心实意地帮助他。所以,尽管我们“虚国远征”,却不必顾虑后院失火。曹公你就放心吧!>事情果然如郭嘉之所预料。据《三国志·先主传》及裴松之注引《汉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出征乌丸,刘备劝刘表偷袭许都,刘表不干(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等到曹操从乌丸王踏顿大本营柳城(今省朝阳市附近)班师时,刘表才后悔,说不听刘备的话,失去了一个大好机会。>刘备只好安慰他说,现在天下大乱,战事频仍,恨不得天天都要打仗(日寻干戈),机会嘛那还多得很。如果今后能够迅速反应(应之于后者),这一次也不算遗憾(此未足为恨也)。其实刘表哪里还有机会?曹操平定三郡乌丸以后,很快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他;而他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和曹操交锋,就见上帝去了。>曹操接受郭嘉的建议,不理会刘表,率军北上,五月的时候到达了易县(今河北省雄县西北)。这时,郭嘉对曹操说,兵贵神速。现在我们千里奔袭,辎重多,速度慢,难以迅速取得胜利。一旦走露风声,对方必有准备。不如留下辎重,日夜兼程,打他个措手不及。曹操然其计,率轻兵来到无终(今天津蓟县),然后在当地名士田畴的导引下,抄小路经徐无(今河北省玉田北)、卢龙塞(今河北省喜峰口)、白檀(今河北省宽城)、平岗(今河北省平泉),登上了距离柳城只有二百多里地的白狼堆(今辽宁省布佑图山)。这时乌丸王踏顿才知道曹军来了,仓促应战,结果兵败被杀。袁尚和袁熙也只好远走辽东,投奔公孙康。>看来郭嘉确实料事如神。所以,《三国演义》便把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也归功于他。这个故事我们前面讲过,就是破乌丸后,曹操按兵不动,并不急于去消灭投奔公孙康的袁尚和袁熙,而是等着公孙康把这两个人的人头送来,公孙康也果然这么做了。这原本是曹操自己的决策,《三国演义》却说是郭嘉的“锦囊妙计”,谓之“郭嘉遗计定辽东”。《三国演义》这么讲,固然是不想让曹操太风光,但同时恐怕也因为郭嘉实在谋略过人。>事实上,罗贯中的移花接木也不是一点谱都没有,郭嘉确实出过类似的主意。据《三国志·郭嘉传》,袁绍死后,袁尚和袁谭也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当时诸将都主张一鼓作气灭了那两个,郭嘉却说不必,不如等着这兄弟俩自己打起来。郭嘉的分析是:袁尚和袁谭因为争当接班人原本不和,他们两个又各有各的谋士,因此势必祸起萧墙。>如果我们逼急了,他们就会相濡以沫;我们不管他,他们就会鹬蚌相争。所以,我们应该做出南征刘表的态势,等待他们的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果然,曹操的军队才开到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西),袁尚和袁谭就因为争夺冀州大打出手,曹操也就坐收渔利。>现在,我们已经不难看出郭嘉为什么能料事如神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把人琢磨透了。他看透了袁绍,看透了吕布,看透了孙策,看透了刘表,也看透了袁尚和袁谭,这才敢迭出险招。也难怪曹操说郭嘉“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了。其实时事也好,兵事也好,说穿了都是人事。只有精于人事,才能明于时事和兵事啊!>郭嘉确实太会看人了。他不但看透了敌人,也看清了主人。曹操的表文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可见郭嘉在做出判断时,每每想到了曹操的前面,而且常常帮助曹操下了决心。但这显然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曹操的为人能够让郭嘉放心地去出谋划策,出险招,出奇招。如果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又刚愎自用,志大才疏又嫉贤妒能,郭嘉的聪明才智就不会有用武之地。可见,郭嘉的成功,也是曹操的成功。这样的成功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不难想象,赤壁之战时,郭嘉如果在世,他也一定会出奇制胜,让曹操转败为胜,化险为夷。这就是曹操要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原因。可惜那时郭嘉已经不在了,否则历史恐怕得重写,《三国演义》也得重来。因为郭嘉即便没有“回天之力”,他和诸葛亮之间,也至少会有一场“智斗”的戏好看。>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为统一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21岁时,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

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事实上,郭嘉和不但作为个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在各自阵营的分量也都一样。得到以后的说法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后的说法则是:“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临终前,是托孤于诸葛亮的;而曹操对郭嘉,也曾“欲以后事属之”。只不过因为郭嘉英年早逝,我们没能看到那一天。

也由于同样的原因,郭嘉这颗将星不像诸葛亮那样璀璨明亮。诸葛亮从二十六岁出山,到五十四岁病故,为刘备集团服务了二十八年,而且还有十一年时间是大权独揽;郭嘉为曹操集团服务却一共只有十一年,而且职务不过军师祭酒(参谋)。两人施展才华的条件,真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尽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却留下了辉煌的业绩。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

对付、刘备这两大“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一点就被烧得焦头烂额。当然,刘备反败为胜,并不仅仅因为有了诸葛亮;曹操事业受阻,也并非仅仅因为没了郭嘉。我们不可以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但郭嘉的去世,对于曹操确实是重大损失。因此,曹操败退赤壁时,曾仰天长叹,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这句话到了《演义》那里,就变成了这样一个场面:曹操华容道脱身回到南郡,曹仁设宴压惊,众谋士也都在座。曹操忽然仰天大恸。众谋士说,丞相遇难时全无惧怯,现在安全回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可以重整军队报仇雪恨,怎么反倒痛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着便捶胸大哭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于是“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曹操的这一声叹息或者说捶胸大哭被毛宗岗父子批得狗血喷头,而且把这一哭和宛城之战哭典韦联系起来了。战宛城的故事,我们在《鬼使神差》那一集(第八集)讲过,就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由于曹操自己的失误,刚刚投降十几天的张绣,采用谋士贾诩的计谋突然反叛。猝不及防的曹操靠着典韦奋不顾身拼力死战才逃得性命,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却均在战斗中身亡。事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痛哭流涕。在《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曹操是这样哭的:“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于是他身边的那些将士都十分感动(众皆感叹)。

这真可谓“曹操版”的“刘备摔孩子”了。刘备摔孩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在长坂坡救回阿斗后,刘备把那孩子往地上一扔,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惊得扑翻在地,哭着说非肝脑涂地不可。你看,曹操是不哭爱子哭爱将,刘备是不疼爱子疼爱将,结果都让将士们感激涕零,真是异曲同工。

同样,哭典韦和哭郭嘉也有得一比。毛批说,曹操以前哭典韦,后来哭郭嘉。哭典韦之哭,是为了感动众将士;哭郭嘉之哭,是为了羞愧众谋士。“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打”,真想不到奸雄的眼泪,居然“既可作钱帛用,又可作挺仗用”。于是毛宗岗父子冷笑一声说:“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这个批语当然很精,只可惜曹操哭典韦的话,哭郭嘉的场面,和“刘备摔孩子”一样,都是家言。没错,为典韦治丧时,曹操确实亲临哭祭,但没有说过“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的话。曹操也确实说过“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话,但并没有捶胸大哭。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在什么场合说的,有没有众谋士在座就更不知道。那个场面是罗贯中的演义,靠不住的。也就是说,毛宗岗父子批的是中的曹操,不是上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可笑。他的叹息,也未必是为了“愧众谋士”。事实上,曹操赤壁失利,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责任并不在谋士。何况曹操的谋士也并不无能。比如孙刘的联盟,就早已有人料定,这个人就是程昱。曹操在夺取荆州以后继续顺江东下,也有人反对,这个人就是贾诩。可惜“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可见,曹操的谋士是尽责的,也是称职的,他怎么会借口怀念郭嘉来“愧众谋士”?

那么,曹操又为什么要叹息呢?实际上曹操是在叹自己命苦,过早失去了郭嘉。《三国志·郭嘉传》说:“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就是说,如果郭嘉还活着,事情就不会这样了。

怎么就不会这样呢?因为郭嘉是军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总能随机应变,当机立断,而且神机妙算,出奇制胜。比方说,曹操三战,士卒疲倦,准备撤军。郭嘉力主再战,而且断定再战必胜,结果被擒。曹操征伐袁谭、袁尚,连战连克,诸将主张再战,郭嘉主张撤军,结果袁谭、袁尚兄弟祸起萧墙,曹操渔翁得利。曹操战袁绍,有人担心孙策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来不了;曹操征乌丸,有人担心刘表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不会来。结果呢?和郭嘉预料的完全一样。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于出险招,走钢丝。比如战官渡、征乌丸这两回,别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孙策和刘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后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断言不会,也偏偏曹操就敢听他的,冒此天大的风险。其实官渡之战这一回,是多少有些侥幸的,这个我们以后再说。但征乌丸那一仗,则确实体现了郭嘉的军事天才。

乌丸也叫乌桓,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此前一直倒向袁绍。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袁谭和高干被杀。袁尚和袁熙被曹操打败,在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逃入乌丸,想借乌丸的力量与曹操抗衡。所以,曹操要消灭袁氏残余,统一北部中国,非征伐乌丸不可。但是乌丸并不好打,许多人都不主张打,最后胜得也很险。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当时天寒地冻,荒无人烟,连续行军二百里不见滴水,军粮也所剩无几,曹操“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因此回到邺城后,曹操下令彻查并重赏当初劝谏他不要征讨乌桓的人。曹操说,我这场胜利,完全是侥幸。诸君的劝阻,才是万全之策。可见这场实在是惊险得很。

事实上,当时反对征伐乌丸的人很多。据《三国志·武帝纪》,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他们认为,袁尚不过是一个狼狈逃窜的“亡虏”。乌丸是“夷狄”,“贪而无亲”,哪里会帮助袁尚?因此用不着打。第二,他们认为,乌丸地处偏远,我军一旦远征,刘备一定鼓动刘表趁机偷袭许都,“万一为变,事不可悔”。因此打不得。

然而郭嘉却认为可以打、应该打、打得赢,因此力主此战。据《三国志·郭嘉传》,郭嘉认为,第一,乌丸是很远,但正因为离得远,他们必定“恃其远”而“不设备”。如果我们出其不意,突然袭击,一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因此“可破灭也”。第二,袁绍家族的影响不可小看,三郡乌丸的实力也不可低估。

一旦他们联合起来,“招死主之臣”,“成觊觎之计”,只怕青州和冀州就不再是我们的了。至于刘表──这是第三点,不过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坐谈客耳)。他很清楚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刘备,因此对刘备是有防范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刘备。委以重任吧,怕自己控制不了;不予重任吧,刘备肯定不会真心实意地帮助他。所以,尽管我们“虚国远征”,却不必顾虑后院失火。曹公你就放心吧!

事情果然如郭嘉之所预料。据《三国志·先主传》及裴松之注引《汉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出征乌丸,刘备劝刘表偷袭许都,刘表不干(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等到曹操从乌丸王踏顿大本营柳城(今省朝阳市附近)班师时,刘表才后悔,说不听刘备的话,失去了一个大好机会。

刘备只好安慰他说,现在天下大乱,战事频仍,恨不得天天都要打仗(日寻干戈),机会嘛那还多得很。如果今后能够迅速反应(应之于后者),这一次也不算遗憾(此未足为恨也)。其实刘表哪里还有机会?曹操平定三郡乌丸以后,很快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他;而他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和曹操交锋,就见上帝去了。

曹操接受郭嘉的建议,不理会刘表,率军北上,五月的时候到达了易县(今河北省雄县西北)。这时,郭嘉对曹操说,兵贵神速。现在我们千里奔袭,辎重多,速度慢,难以迅速取得胜利。一旦走露风声,对方必有准备。不如留下辎重,日夜兼程,打他个措手不及。曹操然其计,率轻兵来到无终(今天津蓟县),然后在当地名士田畴的导引下,抄小路经徐无(今河北省玉田北)、卢龙塞(今河北省喜峰口)、白檀(今河北省宽城)、平岗(今河北省平泉),登上了距离柳城只有二百多里地的白狼堆(今辽宁省布佑图山)。这时乌丸王踏顿才知道曹军来了,仓促应战,结果兵败被杀。袁尚和袁熙也只好远走辽东,投奔公孙康。

看来郭嘉确实料事如神。所以,《三国演义》便把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也归功于他。这个故事我们前面讲过,就是破乌丸后,曹操按兵不动,并不急于去消灭投奔公孙康的袁尚和袁熙,而是等着公孙康把这两个人的人头送来,公孙康也果然这么做了。这原本是曹操自己的决策,《三国演义》却说是郭嘉的“锦囊妙计”,谓之“郭嘉遗计定辽东”。《三国演义》这么讲,固然是不想让曹操太风光,但同时恐怕也因为郭嘉实在谋略过人。

事实上,罗贯中的移花接木也不是一点谱都没有,郭嘉确实出过类似的主意。据《三国志·郭嘉传》,袁绍死后,袁尚和袁谭也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当时诸将都主张一鼓作气灭了那两个,郭嘉却说不必,不如等着这兄弟俩自己打起来。郭嘉的分析是:袁尚和袁谭因为争当接班人原本不和,他们两个又各有各的谋士,因此势必祸起萧墙。

如果我们逼急了,他们就会相濡以沫;我们不管他,他们就会鹬蚌相争。所以,我们应该做出南征刘表的态势,等待他们的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果然,曹操的军队才开到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西),袁尚和袁谭就因为争夺冀州大打出手,曹操也就坐收渔利。

现在,我们已经不难看出郭嘉为什么能料事如神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把人琢磨透了。他看透了袁绍,看透了吕布,看透了孙策,看透了刘表,也看透了袁尚和袁谭,这才敢迭出险招。也难怪曹操说郭嘉“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了。其实时事也好,兵事也好,说穿了都是人事。只有精于人事,才能明于时事和兵事啊!

郭嘉确实太会看人了。他不但看透了敌人,也看清了主人。曹操的表文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

可见郭嘉在做出判断时,每每想到了曹操的前面,而且常常帮助曹操下了决心。但这显然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曹操的为人能够让郭嘉放心地去出谋划策,出险招,出奇招。如果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又刚愎自用,志大才疏又嫉贤妒能,郭嘉的聪明才智就不会有用武之地。可见,郭嘉的成功,也是曹操的成功。这样的成功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不难想象,赤壁之战时,郭嘉如果在世,他也一定会出奇制胜,让曹操转败为胜,化险为夷。这就是曹操要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原因。可惜那时郭嘉已经不在了,否则历史恐怕得重写,《三国演义》也得重来。因为郭嘉即便没有“回天之力”,他和诸葛亮之间,也至少会有一场“智斗”的戏好看。

    《三国演义》每一回读后感是什么?

    大家好,我来自贵州,我叫李娇娇。大家别看我是个女生,但是我的性格确比较像男生,比较活泼,好相处,希望以后可以和大家相处融洽,谢谢!辛未年与庚午年是天干庚金与辛金相比,地支午未三合,无冲无克,年份看是能合的
    关键的要八字合婚才准,不能单从年份断吉凶买房当然属于结婚的费用,都包括在你结婚的整个费用当中,这也属于结婚费用中的一笔啊。朱平昌,小名昌昌

    白话《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

    却说蜀汉建兴六年秋九月,魏国都督曹休被东吴陆逊大败于石亭,车辆马匹和军资器械全都丢尽。曹休惶恐以极,气忧成病,回到洛阳后发病而死,魏主曹睿敕令厚葬。

    司马懿领兵返回,众将接入问:“曹都督兵败,和司马都督应该没有多大关系,不知为什么急急返回?”司马懿说:“我料定诸葛亮得知我军兵败,必定会乘虚袭取长安。如果陇西告急,什么人能前去援救?所以我马上返回。”众人都认为司马懿怯阵,偷笑退出。

    却说东吴派使者送国书到了成都,请求蜀国出兵伐魏,并绘声绘色描述了大破曹休之事:一是显示自己威风,二是表明两家有联盟之好。刘禅大喜,命人带书信到汉中去报告诸葛亮。

    这时诸葛亮兵强马壮,粮草丰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备,正要出师。接到这封信后,立即设宴大会众将,商议出师。正饮酒之间,忽然有人报告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和次子赵广来见丞相。诸葛亮大惊,把杯子扔到地上说:“子龙丧亡了!”两人进入后哭拜道:“我们的父亲昨夜三更病重而死。”诸葛亮跺脚大哭说:“子龙亡故,国家损伤一栋梁,我失去了一支膀臂!”众将无不挥泪。

    诸葛亮命令两人到成都面君报丧。刘禅听说赵云身亡,放声大哭道:“朕我年幼时,不是赵云所救,早就死在乱军之中了!”下诏追赠赵云为大将军,谥号顺平侯,敕令安葬在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后人有诗赞叹道:
    却说刘禅思念赵云当年之功,祭葬十分丰厚,加封赵统为虎贲中郎将,赵广为牙门将,命令他们守坟三年,两人拜谢而去。忽然有近臣奏报说:“诸葛丞相将军马分拨已定,即日就要出师伐魏。”刘禅问在朝众臣意见,众臣很多人说不要轻易动兵,刘禅也是犹豫不决。有人奏报丞相命杨仪送出师表来到,刘禅召入,杨仪呈上表章。刘禅就在御案上拆开观看,其表中说:
    刘禅看完表章后大喜,立即敕令诸葛亮出师。诸葛亮受命后,点起三十万精兵,命令魏延总督前部先锋,直奔陈仓道口而去。

    早有细作报到洛阳,司马懿奏报曹睿,曹睿大会文武商议。大将军曹真出班奏报说:“臣前段时间负责守卫陇西,功小罪大,不胜惶恐,现在乞请领大军前往擒拿诸葛亮。臣我近日得到一员大将,手使六十斤大刀,骑千里征尘大宛马,开两石铁胎弓,暗藏三个流星锤,百发百中,有万夫不挡之勇。这人是陇西狄道人,姓王名双,字子全。臣我保举此人为先锋。”

    曹睿听完大喜,便召王双上殿。看这王双,身高两米,面黑睛黄,熊腰虎背。曹睿笑说:“朕我得到这样的大将,还有什么可担忧的!”曹睿赐其锦袍金甲,加封为虎威将军、前部先锋,曹真为大都督领兵出征。曹真谢恩出朝,带领十五万精兵,会合郭淮、张郃所部,分道守把隘口。
    却说蜀军前队赶到陈仓,报告诸葛亮说:“陈仓道口已经筑起一座城,城中有大将郝昭守把,深沟高垒,遍排鹿角,十分严整。我们不如放弃攻打此城,从太白岭鸟道出祁山更为方便。”诸葛亮说:“陈仓正北是街亭,我们必须攻占此城,才能进兵。”随后命令魏延领兵赶到城下,四面攻击,却是连日不能攻破。

    魏延回来报告诸葛亮,说陈仓城非常难打。诸葛亮大怒,想要斩杀魏延。忽然帐下有一人出列说:“我虽然才干不济,却跟随丞相多年,还从没有出力报效。我愿到陈仓城中劝说郝昭来降,不用张弓支箭。”众人一看,说话的是部曲将靳祥。诸葛亮问:“你想用什么话去说降他?”靳祥说:“郝昭和我同是陇西人,我们自幼交情莫逆。我现在到陈仓城中,用利害关系说服他,他必定来降。”诸葛亮立派靳祥前往。

    靳祥骤马来到城下叫道:“郝昭的老朋友靳祥前来求见。”城上有人报告郝昭。郝昭命令开门放入,登城相见。郝昭问:“老朋友现在为什么来到这里?”靳祥说:“我在汉丞相诸葛亮帐下参赞军机,他待我以上宾之礼,特地命令我来见郝将军,有实言相告。”郝昭勃然变色说道:“诸葛亮是我国的仇敌!我现在魏国任职,你在蜀国任职,各侍其主,我们当年是昆仲,现在是仇敌!你不要再多说,快请出城!”靳祥又想开口,郝昭已到敌楼上了。魏军紧催靳祥上马,赶出城外。

    靳祥回头观望,看到郝昭倚定护心木栏杆。靳祥勒马用鞭指着说:“伯道贤弟,为什么这么薄情?”耿耿昭说:“魏国的法度,兄长也应该知道。我受国恩只有以死报国,兄长不必再下说词。早早回去见过诸葛亮,叫他快来攻城,我不惧怕他!”

    靳祥回去报告诸葛亮说:“郝昭不等我开口,便先拒绝。”诸葛亮说:“你可以再去见他,用利害关系说动他。”靳祥又来到城下,请郝昭上城相见,郝昭来到敌楼上。靳祥勒马高叫道:“伯道贤弟,听我一句忠言:你据守这座孤城,怎能抗拒数十万军兵?如果不早早归降,后悔不及!并且不顺大汉而侍奸魏,难道不是不知天命、不辨清浊吗?愿伯道深思。”郝昭大怒,拈弓搭箭,指着靳祥大喝道:“我前面话已说明,你不要再多说!立即速退,我不射你!”

    靳祥回去见诸葛亮,报告郝昭这番话。诸葛亮大怒说道:“匹夫真是无礼!这是欺负我没有攻城器具吗?”叫来当地人询问:“陈仓城中有多少人马?”当地报告:“虽然不知道具体数目,估计大约有三千人。”诸葛亮笑道:“谅这么座小城,怎么抵御我的大军!不要等他救兵来到,火速进攻!”

    诸葛亮命令军兵架起百乘云梯,一乘云梯可以站立十多人,周围都用木板遮护。军士把住短梯软索,听到军中擂鼓助威一起上城。郝昭在敌楼上看到蜀军架起云梯四面冲来,立即命令三千军兵各执火箭,分布在四面,等到云梯近城时,一起射下。诸葛亮只认为城中没有准备,所以大量建造云梯,命令三军鼓噪呐喊前进,没有想到城上火箭齐发,云梯全部烧着,梯上军士大多被烧死,城上箭石如雨,蜀军被迫退回。

    诸葛亮大怒说道:“你烧我云梯,我却用冲车攻击!”连夜安排下冲车。第二天,又四面鼓嗓呐喊前进。郝昭急忙命令运石头凿眼,用葛绳穿着打下去,冲车全被砸烂。诸葛亮又命令军兵运土填到城壕,让廖化带领三千锹钁军,在夜间挖掘地道,偷偷入城,郝昭又让人在城中掘重壕横截。这样昼夜攻击,二十多天诸葛亮无计可以破城。

    诸葛亮正在营中忧闷,忽然有人前来报告说:“魏国救兵到了,旗上写着‘魏先锋大将王双’。”诸葛亮问:“谁可以前去迎战?”魏延出列说道:“我愿意前往。”诸葛亮说:“你是先锋大将,不要轻易出击。”又问:“谁敢前去迎敌?”裨将谢雄应声而出,诸葛亮拨付三千军兵让他去了。诸葛亮又问:“谁敢再去?”裨将龚起应声要去,诸葛亮也拨付三千军兵去了。诸葛亮担心城中郝昭领兵冲出,下令把人马退后二十里扎下营寨。

    却说谢雄领军前行,正遇到王双,战不到三个回合,被王双一刀劈死。蜀军败退,王双随后追赶。龚起接着,交马只三个回合,龚起也被王双所斩。败兵回来报告诸葛亮,诸葛亮大惊,急忙命令廖化、王平、张嶷三人出寨迎敌。

    两阵对圆处,王平、廖化押住阵角,张嶷出马,王双纵马上前和张嶷交马,数个回合不分胜负。王双诈败退走,张嶷随后追赶。王平看到张嶷中计,忙叫道:“不要追赶!”张嶷急忙回马时,王双流星锤早到,正中后背。张嶷伏鞍败退,王双回马赶来。王平、廖化截住,救得张嶷回到阵中。王双驱兵大杀一阵,蜀军折伤很多。

    张嶷吐血数口,回去见诸葛亮说:“王双勇猛无比。现在带领两万军兵在陈仓城外扎下大寨,四围立起排栅,筑起重城,深挖壕堑,防守很严。”诸葛亮看到折了两将,张嶷又被打伤,立即召唤姜维说:“陈仓道口这条路不可行,我们另求他策。”姜维说:“陈仓城池坚固,郝昭防守严密,又得到王双协助,实在是不可攻取。不如派一员大将,依山傍水扎下大营对峙,再命令良将守把要道,以防备街亭魏军进攻。另外我们统领大军去袭取祁山,如果我们如此如此用计,可以活捉曹真。”

    诸葛亮采纳姜维之计,立即命令王平、李恢带领两支军兵守住街亭小路,魏延领一支军兵守把住陈仓道口。马岱为先锋,关兴、张苞为前后救应使,从小路出斜谷朝祁山进发。
    却说曹真不忘上次被司马懿夺了功劳,因此到洛阳后调郭淮、孙礼分东西两路守把,又听说陈仓告急,就令王双前去救援。刚刚听说王双斩将立功大喜,就命令中护军大将费耀全权总督前部,众将各自守把隘口。忽然有人报告山谷中捉到一名细作,曹真命人押入。

    那人跪在帐前报告说:“小人我不是奸细,我是有机密大事来见都督,因为误会被伏路军兵捉来,乞请左右退下。”曹真命人解开绑绳,命令左右暂且退出。那人说道:“小人是姜维的心腹人,特地前来为他送密信。”曹真问:“书信在哪里?”那人就在贴身衣服中取出书信呈上,曹真拆开观看:
    曹真看过信后大喜说:“这是天助我成功!”曹真重赏来人,就让他回去报告,按照约定日期会合。曹真召来费耀商议:“现在姜维暗中献来密信,让我如此如此。”费耀说:“诸葛亮多谋,姜维广智,这或者是诸葛亮指使人干的,我担心其中有诈。”曹真说:“姜维原来就是魏国人,迫不得已而降蜀,这又有什么可怀疑的?”费耀说:“都督不要轻易前往,只要守住本寨。我愿意带领一支军兵去接应姜维。如果事成功归都督,倘若有奸计,我愿意替都督抵挡。”曹真听完大喜,就命令费耀带领五万军兵朝斜谷前进。费耀行了几十里后屯住军马,派人前去打探。

    当天申时,探马回来报告:“斜谷道中有蜀军前来。”费耀忙催促军兵加速前进。蜀军没有交战就先退走,费耀领兵追赶时,蜀军又回头杀来。正想对阵时蜀军却又退走,这样反复三次,拖延到第二天申时。魏军一天一夜不敢歇息,只是害怕蜀军攻击。正想屯住埋锅造饭,忽然间四面喊杀声大震,鼓角齐鸣,蜀军漫山遍野杀来。门旗开处闪出一辆四轮车,诸葛亮端坐其中,令人请魏军主将答话。费耀纵马冲出,远望见诸葛亮心中暗喜,回顾左右说:“如果蜀军杀来,我们退后便走。如果看到山后火起,我们要返身杀回,自有军兵前来接应。”

    费耀吩咐完毕后,跃马出阵大呼道:“手下败将,现在又敢大胆重来!”诸葛亮说:“叫你们曹真都督来答话!”费耀骂道:“曹都督是金枝玉叶,怎么肯和你这反贼相见!”诸葛亮大怒,把羽扇一招,左有马岱、右有张嶷,两路军兵一起冲出,魏军随后便退。退不到三十多里,望见蜀军背后火起,喊声不绝。费耀只认为是姜维的接应信号,便回身杀来,蜀军一起退下。费耀提刀在前,只奔喊声处追赶。将要靠近时,山路上鼓角喧天、喊声大震,两支军马杀出:左有关兴、右有张苞。山上箭石如雨,往下射来,魏军大败。

    费耀知道中计,急忙退军奔山谷中退走,这时已是人困马乏。背后关兴带领生力军追来,魏军自相践踏和落涧身死的不计其数。费耀拼命逃奔,在山坡口遇到一彪军马截住,为首一将正是姜维。费耀大骂道:“反贼不讲信用!我不幸误中了你的奸计!”姜维笑道:“我本来想擒拿曹真,误打误撞赚了你来!速速下马归降免你一死!”费耀骤马夺路奔山谷中逃走。忽然看到谷口火光冲天,背后追兵又到。费耀自刎身死,手下军兵全部投降。诸葛亮连夜驱兵,直到祁山前扎下大寨,收住军马后重赏姜维。姜维说:“可惜这次没有杀了曹真!”诸葛亮也说:“可惜大计小用。”

    却说曹真听说折损了费耀,后悔不及,只好和郭淮商议退兵之策。孙礼、辛毗连夜写表申奏魏主,说蜀军又出祁山,曹真损兵折将,形势危急。曹睿大惊,立即召司马懿入内说:“曹真损兵折将,蜀军又出祁山。卿家有何良策,可以退敌?”司马懿说:“臣我早已有退诸葛亮之计。不用我军耀武扬威,蜀军自然退走。”
    黄其军

    作于2018年10月27日(古历九月十九)

    白话《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

    诸葛亮临死前的故事 100字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空城计
    一天,十余万魏军直奔西城而来,诸葛亮不慌不忙,虽然他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两千多文官,和一些老弱残的军人。他命令打开城门,让一些老兵去扫地,魏军见状,司马懿就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比有埋伏。”然后他下令大家赶快撤退。
    三国时期,周瑜和诸葛亮各司其主,因诸葛亮才学渊博,计高一筹,使周瑜十分嫉妒。周瑜总想找个借品杀掉他。
    有一次在酒宴上,周瑜故意对诸葛亮说:“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诗你来对,对得出,有赏;对不出,就心杀头为罚。如何?”诸葛亮从容一笑:“君子无戏言,请都督先说。”
    周瑜大喜,便开口念道: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有佳便是鸡。得志猫儿胜过虎,落坡凤凰不如鸡。
    诸葛亮笑笑,开口吟道: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有欠便是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受犬欺。
    周瑜听罢大怒,但有言在先,不好发作。沉吟片刻,便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万难千选挑一妞。
    诸葛亮知道这话是在嘲笑自己的老婆黄阿丑长得丑,便应立刻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二娇。
    周瑜知道这话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发冲冠,几欲发作,辛好鲁肃在一边说了一句: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槽,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诸葛亮临死前的故事:

    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于是亲自率军袭击蜀军后方,斩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降者六百余人。

    诸葛亮病重之际,蜀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军前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与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

    诸葛亮说:“我知道您回来的意图,近来你虽然整天与我交谈,但有些事还没有对你交待,所以你又回来听取。你所要问的事蒋琬最适合。”

    李福连忙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等到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负国家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又可承担重任。”

    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没有回答。同时,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去世。

    扩展资料: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

    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

    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之恩,出师北伐,屯兵五丈原。呕血病重,阳寿将终,用祈禳之法,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踏罡步斗,以求延寿。大将魏延因报魏军劫寨,闯入帐中,步急误将主灯扑灭。诸葛亮自知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安排好后事,溘然长逝。诸葛亮死前大致有禳星、遗计、托命几件事
    以下是三国演义原文,100字讲不完吧……可以参考一下
    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孔明拜祝曰:“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
    拜祝毕,就帐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却说司马懿在营中坚守,忽一夜仰观天文,大喜,谓夏侯霸曰:“吾见将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你可引一千军去五丈原哨探。若蜀人攘乱,不出接战,孔明必然患病矣。吾当乘势击之。”霸引兵而去。孔明在帐中祈禳已及六夜,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忽听得寨外呐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孔明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伏地请罪;姜维忿怒,拔剑欲杀魏延。

    却说姜维见魏延踏灭了灯,心中忿怒,拔剑欲杀之。孔明止之曰:“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维乃收剑。孔明吐血数口,卧倒床上,谓魏延曰:“此是司马懿料吾有病,故令人来探视虚实。汝可急出迎敌。”魏延领命,出帐上马,引兵杀出寨来。夏侯霸见了魏延,慌忙引军退走。延追赶二十余里方回。孔明令魏延自回本寨把守。
    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维哭拜而受。孔明又曰:”吾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皆画成图本。汝可依法造用。“维亦拜受。孔明又曰:”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岱领计而出。少顷,杨仪入。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孔明调度已毕,便昏然而倒,至晚方苏,便连夜表奏后主。后主闻奏大惊,急命尚书李福,星夜至军中问安,兼询后事。李福领命,趱程赴五丈原,入见孔明,传后主之命,问安毕。孔明流涕曰:“吾不幸中道丧亡,虚废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我死后,公等宜竭忠辅主。国家旧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吾兵法皆授与姜维,他自能继吾之志,为国家出力。吾命已在旦夕,当即有遗表上奏天子也。”李福领了言语,匆匆辞去。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回到帐中,病转沉重,乃唤杨仪分付曰:“王平、廖化、张嶷、张翼、吴懿等,皆忠义之士,久经战阵,多负勤劳,堪可委用。我死之后,凡事俱依旧法而行。缓缓退兵,不可急骤。汝深通谋略,不必多嘱。姜伯约智勇足备,可以断后。”杨仪泣拜受命。孔明令取文房四宝,于卧榻上手书遗表,以达后主。表略曰:“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孔明写毕,又嘱杨仪曰:“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营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杨仪一一领诺。
     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观北斗,遥指一星曰:“此吾之将星也。”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孔明以剑指之,口中念咒。咒毕急回帐时,不省人事。众将正慌乱间,忽尚书李福又至;见孔明昏绝,口不能言,乃大哭曰:“我误国家之大事也!”须臾,孔明复醒,开目遍视,见李福立于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复来之意。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遽,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后杜工部有诗叹曰:“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白乐天亦有诗曰:“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初,蜀长水校尉廖立,自谓才名宜为孔明之副,尝以职位闲散,怏怏不平,怨谤无已。于是孔明废之为庶人,徒之汶山。及闻孔明亡,乃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严闻之,亦大哭病死,盖严尝望孔明复收己,得自补前过;度孔明死后,人不能用之故也。后元微之有赞孔明诗曰:“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