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在中医中的运用,为什么易经越看越可怕

简谈易经中的中医养生智慧

中医“阴阳平衡”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讲到中医 养生 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所谓“法于阴阳”,就是应乎天时,敬畏自然,遵从自然的规律,日常生活起居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尽量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于术数”,就是选择正确的 养生 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例如导引、按摩、心理 健康 、合理饮食起居、坚持运动、控制烟酒、避免过度劳累等。

易经 养生 是从易经六十四卦 养生 的角度总结出来的,十二消息卦形象地反应了我们自然界中阳气的消长规律。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 养生 观,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和易经归根结底就是阴阳二字。易经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事。易经的 养生 观强调:动则养阳,静则养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所谓天下无物不阴阳,世上尽在五行中。中医中药也是一样,取象比类,例如花朵位于植物顶端,所谓诸花皆升,可以治疗头面疾病,例如菊花、薄荷,藤类植物取象人体的关节、四肢,可以治疗肢体、关节疾病,例如青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忍冬藤,取象四肢的桑枝、桂枝,可以通利四肢。动物的骨、肉、内脏,多为血肉友情之品,可以补虚损。管径中空,可以通利孔窍,例如芦根、蒲公英。核桃形象似脑,能够补肾益脑,地龙形似血管并且柔软可以治疗血管硬化。生在水湿之地的可以利湿。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中医的 养生 就是养精、气、神。养护元精最重要的就是节欲保精,减少消耗。古人推荐经络按摩,现代人觉得简单,往往忽略,中医提倡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来保健,肾藏精,主先天,先天的穴位推荐两个:第一个穴位是下丹田,中医叫“关元穴”,第二个穴位是“命门穴”。用掌心“劳宫穴”位置来按摩这两个穴位能起到保养元精的效果,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穴位,心藏神,坚持按摩,可以心肾相交而精生神满。保养后天的穴位推荐足三里,因为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保健要穴,坚持按揉,增强人体免疫力,增强脾胃的功能。还要做到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耳朵不要把听力用到极限,眼睛不要长时间观看,坐不要太久,睡不能睡到身体疲倦。

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虚经常会有,怕冷、四肢发凉、少气懒言、疲倦乏力。阴虚是指,精血津液亏虚以后呈现机体的一种虚性亢奋,典型的就是五心烦热、盗汗、口干等等。天为阳,地为阴,补阳选择百会穴,补阴选择涌泉穴,阳虚体质的,可以经常在白天晒太阳,让自然界阳气从百会穴进入人体,阴虚体质的可以按揉我们的涌泉穴。

2021年03月26日

鸿玉汉唐中医 养生

中医与周易





中华哲学是中医的基础。中华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阴阳哲学是中华哲学的基础之一。 阴阳哲学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从树影的日升日落的变化中中得到启示,即以木杆的阴影来度量太阳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古老的“阴阳”意识。在后世的发展中 阴阳哲学分为两个支线:
一个是以“物”和“相”为主,从早起的阴阳天相理论,包括阴阳七曜,也叫阴阳七政,阴阳九行,阴阳十行等,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们开始逐渐以身边的金、木、水、火、土5种身边事物来代替天上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才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阴阳五形理论。

第2个支线以“形”和“数”为主,表现为不同的卦象和术数。阴阳理论产生之后,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丰富,到了“伏羲—神农文明时代”(距今1.2万年—1万年),创造了“阴阳八卦”理论。

这一时期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形成了父系社会价值观和母系社会价值观两大思想体系,表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上的“阴生”和“阳强”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和精神追求,即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洛书》《连山》和《河图》《归藏》两个流派。

《洛书》流传发展了3000年左右,发展成为《连山易》。所以,《连山》是以艮卦开始,艮卦代表山,像山之伟出,体现出高大强盛,崇尚力量,以男性为尊的思想。而母系氏族社会崇尚阴藏生养,柔弱哺育,在阴阳理论上,逐渐形成了《河图》《归藏》流派。《河图》流传发展3000年左右,发展成为《归藏易》。所以,《归藏》由坤卦开始,坤卦代表大地,象征万物皆生于大地,终于又归藏于大地,体现出归藏、生养之德,以我为母,以女性为尊的母系社会价值思想。

启建立夏朝后,推崇《连山》,彰显高大强盛和力量。后来,商朝灭夏,易政怀柔,改推《归藏》。到商周之际,周文王被囚羑里城,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去繁就简,归纳提炼,将以前的阴阳理论和生克变化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格式化和哲学化,以极高的思维和语言形式,科学地阐述了事物存在变化的形式、状态、量变质变、各种情形以及普遍存在的法则、规律等,成为独立的哲学理论体系—《周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连山》《归藏》已经非常古老,当时的信息思想传播很慢,《周易》的形成已是几千年之后的事了。

从更宏观的历史角度看,《洛书》《河图》及其《连山》《归藏》,以及后来的《道德经》《易经》及其之上的文明和文化体系,繁衍广大,博大精深,被后世称为“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人类文明中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文明分离与融合形成的灿烂文化文明,是华夏文化的价值核心。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洛书》《连山》和《河图》《归藏》两个流派,实际上就是一直左右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儒家与法家,或是说“法制”与“德治”思想的肇始,是社会国家治理的两大根本基础。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以“法制”求强,以“德治”求明,阴阳一体,相生相克,不可偏废,方是完整的华夏哲学伦理,也才能保证和推动社会国家的健康发展。

中 原 智 库

2021年1月24日



资深中医理论学者罗广英教授一直主张中医的自立性,不同意把周易的理论说成中医背后的万能之说,他直说:"周易的卦序排列是没有中土五表达的,阴中之阴,阳中之阳的表达也没有,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是卦象体系的缺陷"。周易称离卦/心、坎卦/肾,艮卦/脾,怎么能说没有表达呢?
周易的离卦/心

下爻为阳爻,中爻为阴爻,上爻为阳爻,反映了两阳爻被一个阴爻隔离了,但是,心实为阳中之阳。

周易的坎卦/肾

下爻为阴爻,中爻为阳爻,上爻为阴爻,反映了两阴爻被一个阳爻作为坎挡住了,但是肾实为阴中之阴。

由此可见,离坎都无法真实地描述《内经》里心肾的阴阳真面目。周易说心的形象为外面有心壳,里面有可流动的血液,故可以用离卦形象来描述心。也说中爻为火,上下阳爻怕火离得远远的,符合心/火之意。

而坎卦/肾,周易说肾/水,故上下爻代表水,中爻为山,表示山水,山为坎。
周易还用这种形象的方法来描述了艮/脾/土。下爻为阳,中爻和上爻为阴爻,表示土和上面茂盛的生态,但看不出阴阳中土之意。周易也用肺、肝、心包的爻卦。
我不反对这种唯象之论,但必竟无法定量地描述《内经》的真正原理,就不能说周易之论可以复盖整个中医中药之原理,甚至说《内经》及中医是由周易派生的,周易的原理远远超出中医之原理。在这方面,国内比较典型的著作有《周易与中医学》。

其实,《黄帝内经》里阴阳学说的具体内容及其定量原理远远超出易经学说。比如,在《内经》里说纯阳精致使人夭,可见,帝/师是知道纯阳精是什么东西,只是没说什么具体东西。又如周易可以用先天八卦的阳→阴顺序,可以列出脏器循环顺序,但是由什么动力,按这个顺序推动的,就无法说出其中的知其所以然。当代科学语境比较园满地解读其中的知其所以然。
(作者,金日光先生,中原智库资深研究员、原全国政协常委、原 北化大学术委主任、现世界华人报网总编)
(图片选自网络)

中医和易经是一脉相承的,原理是一样的吗?为什么?都有哪些原理的?

对,中医学和易经都是用图以示数,即用河图、洛书表示阴阳、五行间的多元时空关系,人体五脏系列和四时、四方的关系,其在河图、洛书上的定位规定了脏腑的生理特征。如肾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在北方则主冬,生数一成数六则有补无泻。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易经将阴阳五行八卦,中医讲心肝脾肺脏对应五行,中医讲“外邪”“入邪”就是外界风寒等入侵人体造成人体阴阳五气失衡。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不只是中医,还有武术、兵法、风水等都是根源于易经,古代人的思维模式都受易经影响非常大,大致都是讲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一元论等等都是其基本理论。

中医与易经的关系

中医学与 《易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源于《易经》而异于《易经》。《易经》是总的世界观的学说,而中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的专科学术。中医学借助于《易经》的思想方法理论框架,又独创性地构架了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张景岳说:“宾尝闻之孙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借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此老之语,通过自身学研中医的体会,道出了医理,易理之间的差别。张景岳的这段话把医易之间的关系解释得很透彻,中医学完全在易学的理论框架下形成的,其理论基础点仍是易经的四条理论基点:物质观、全息论、阴阳系统论和易变精神。

中医是如何从易经衍生出来的?

母与子之间的关系。《易经》中的八卦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什么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代朴素唯物哲学认为,物质是由这五种物质构成的。它的变化是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继续发展就是吉凶吝悔,一直在八卦里转,形成一个阴阳的大世界。如果到此就结束,后世之人学《易经》就不会有多大的兴趣,它的局限性,只是《易》部分。可是哲学开始于《易经》,在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它,是万刚变化之母,中医,风水等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中医诞生于《易经》,继承了金木水火土及它们的变化,用之于人体,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要靠外因的推动。总结出了八刚辨证,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人体疾病的的转换,跳不出这八个字。望,闻,问,切四诊也依八刚为依据,对应乾坤,艮震,离坎,兑巽。又有外因的变化就是四季的变化,风,寒,暑,湿,燥,火。对应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五行对应人体的五个脏器,以内因的变化为主。同时药性上有五味。五,八两个数字《易经》上用的最多,上五,九五之尊,是事物发展的最好阶段。所以学习中医离不开《易经》,中医的发展是《易经》的顺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弄懂了《易经》,中医的理论基础全部掌握,治疗疾病是经验问题。学会了中医一样会使用《易经》,探明人体的发生,发展。生死之变化,一明了然!中医不是从易经衍生出来的。
《易》是筮占之书,起初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占算时检索吉凶的结果。
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你难道不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吗?
只是说后来发展了,和易经产生了一定的联系而已。

怎样将易经与中医结合起来

易经和中医本来就是结合的

中国玄学五书 山医命卜相 医就是其中之一,都是从易为根而延展开的,比如讲阴阳四季的气息,这就是易的一部分。易经是动态的。病也是动态的。其实说白了就是道。易经是整体。64卦本身就是一体。人也是一样。一个手指就有五脏的外象。我知道的就这些了。易、医同源,二者都讲求阴阳、五行的平衡。
《易经》64卦皆源于数,那么从数中能否发现人体的健康信息呢?
推荐阅读张开新《数知道答案》!你会发现,《易经》64卦包含了大量的身体信息。

如何学习易经

大家学习易经八卦万物类象,对每个卦所代表的内容去死记硬背,总觉得很难,其实是没有找到真正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下易经类象的知识。

首先我们讲解下什么是万物类象。我们说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画出了八卦。这个八卦代表了世间的万事万物,所以说万物类象就是说这易经八个卦到底代表了些什么。为了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行家指正。

从卦的颜色上去理解。在说卦的颜色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下五行的颜色。

属火的颜色:红色、紫色,其中红色为主色

属土的颜色:黄色、咖啡色、茶色、褐色,其中黄色为主色

属金的颜色:白色、金色、银色,其中白色为主色

属水的颜色:黑色、蓝色、灰色,其中黑色为主色

属木的颜色:绿色、青色、翠色,其中绿色为主色

知道了五行的颜色后,我们根据卦的五行属性就可以知道八卦代表什么颜色了,部分的色有所区别,那是因为八卦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其他属性,在此不作多讲。

首先看乾卦,乾卦五行属金,为大赤、金黄、白色、黑色。这些颜色中以白色为主色,其他的为辅色;其次看兑卦,五行也是属金,主色为白色。像我们说的白金黄银,就是说金属物属于白色来代表,但是大家也别抬杠,说后面不是还有黄银的嘛,还有黄色呢。我们说这样的方式方便大家记忆,而不是绝对就是这样,这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其次看坤卦,其五行属土,主色为黄色,艮卦亦然。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叫做黄土大地,就是这么来的。

再次看震卦,其五行属木,主要颜色为绿色、青色、翠色,其中绿色为主色,巽卦亦然。就像我们看到的森林里面花草树木的色一样。

第四看坎卦,五行属于水,主色为黑色。

第五看离卦,五行属火,主色为红色,就像我们看到的火烧起来一样的色。

说到这,八卦的五行知道后,我们就基本上可以与五行的颜色进行对照记忆了,但是我们说易经永远都有例外,上面的颜色为主色,包括我们所说的记忆方法只是帮助大家记忆,所以大家学习万物类象,学习易经,别把知识学死了,活灵活用方为上策。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吧,比方说看到一个红色的箱子,我们就可以联想到离卦。为什么呢,因为离卦五行属性为火,火的颜色为红色,如此,红色就与离卦联系起来了。

当我们看到白色的涂料,我们就可以联想到乾卦或者兑卦。因为乾卦和兑卦的五行属于金,金主色为白色,如此白色就与乾卦或者兑卦联系起来了。

其他的六个卦,我们不一一列举,上面的例子都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情况,这些需要我们灵活对待。

比方说五颜六色的颜色,我们如何去取卦呢,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用单一的颜色去论了,因为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取卦的思路就要转换,五颜六色是不是很漂亮啊,漂亮的东西是不是离卦呢,离者丽也。取卦就是离卦了。

这个需要用到的知识点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没有讲述,在八卦取象的下面章节我会接着和大家介绍,敬请大家不要错过。

说到这,有人一定会说你为什么要写这个文章,对我们学易的人有什么用呢?其实啊,八卦的万物类象用途可是极大的,他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八卦的由来,更有利于我们以后学习其他的易学学术的开展。

可以说八卦类象就是基础,又是顶级的知识。在此,本人可以豪不夸张的跟大伙说,学易的人学到最后必然要学习万物类象。说这话可能会引起有些读者开骂。没有关系,慢慢的,当你对易学研究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自然会明白。

再次感谢大家看我写的易经类象文章,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基础,但是基础的东西说细致了往往对初学者帮助很大,有点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味道哈。

易经,其实是一门哲学,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易经的方式方法,来判断推导已经或即将发生的事情,就是占卜,实际上占卜术只是易经当中一个很小的分支。比如中医、气功、军事、数学等等诸多科学,都与易经有着紧密的联系。
要想学好易经,要改变一些思维方式方法。
我们现在使用的推导世界的方式方法是:数理化。数理化是现代科学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科学表达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最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推导过程是用数学表达方式,用物理说明作用,用化学体现变化,并从规律和本质上得到重复性的验证。这种方式即使抽象的,也是直观的。而这种推导方式也有局限性,就是将事物越分越细,就像把整个科学归结为一片森林,然后细分为树木,再分为细胞、分子、原子等等,以至于在观察某件事物时,只看到了点而不能看到面一样。
而易经使用的推导方法是象数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方式方法却截然不同。主要是使用类比推衍变化。是由点到面的推导方法,比如:手面相,通过一个人的掌纹,来推导这个人的疾病,事业、婚姻、财富等等。再比如:一叶知秋的成语,通过一片落叶来推导秋天就要来了。再就是董仲舒、邵康节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通过天象的变化,来推导出人间的事情,是用一种系统论的方法来观察世界。通过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象,来推导世界万事万物。但这种方式方法也有局限性,就是推导出的事情是模糊的,比如:《黄帝内经》中可以通过某一年的气候、风向、温度的变化,来推导来年流行的疾病,但具体是那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就很难推导了。再比如:我曾经在网上和几位易友玩射覆表演,预测对方吃的是什么?通过时间起出的卦象是:水火既济变火水未济卦,推导出对方所吃的东西是红色的,水分很大的的东西,这样就出现了好几种可能,有西瓜、桃子,红色的苹果等等都符合以上特性,具体是哪一种就很难分清了,只能根据时令等选择其中一种,西瓜。虽然最终结果是对的,但通过卦象无法形象具体的推出就是哪种东西。
就像画画一样,西方的油画,主要是写实,可以把一个人,一件物,画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但却很难看出画的气势和意境。而中国画,不讲求形似,而讲求神似,就像齐白石的虾,起初画八条腿感觉不像,后来减了两条腿,成了六条腿,但出来的画更生动了。还有张大千的《千里长江图》将长江的气势和意境,全部描述到了一页纸上,如果通过油写实的方法,就很难做到了。
实际上,通过西方人和东方人观察事物的方式方法上可以看出一些不同。西方人看画是看细节,东方人看画是看整体。观察的太细致,无法看到整幅画的意境;看到整幅画的整体,却无法观察到画的细微之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另一种是逻辑方法的不同。西方逻辑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取法于亚里士多德,辩证逻辑取法于黑格尔。我们现在自小学习的思维方式,受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根深蒂固。西方的推理方式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推断形式。例如:球是圆的,篮球是球,所以篮球也是圆的等。而我国易经的推理方法是归类推理。比如:震卦,为春天、方位为东方,五色为绿色、五位为酸,五行为木、五脏为肝胆、人体为手、人为长男、动物为龙、蛇;形状为长,为动等等。这些都有曲直的特性,因为春天是木生长的时节,木是长形的,绿色的,人体中的手也是长的,人体中肝胆也是绿色的,龙蛇也是长的,春天万事万物都开始动了,这些都有类比性。
我认为学好易经首先要理解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古人所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自学方法如下:
1、摆正心态,学习一门知识,尤其是易经这种非常深奥的知识,首先要有恒心和毅力。
2、了解易经,知道它大概是什么、讲什么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寻找合适的入门书籍,作为入门最好选用有翻译的书。
4、对基础方面的知识加强记忆。
5、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一方面可以互相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相互讨论问题。要学会画图,从基本的阴阳图开始,从两仪,四象,八卦,然后六十四卦,要学会画出这些卦图。
然后八卦与万物之间的联系。八卦用于代表万物,为何要代表这些,要搞清楚。比如兑卦icon,为何是高兴,为何是残缺,为何是言语,为何是少女,为何羊,为何代表金,这样你学习八卦就进步更大了。“易经晦涩难懂,很想学买了很多书可越学越糊涂,就是但不知到从何入手,最厚感慨易经太玄了?”也许大家看过很多关于易经的书那些专家教授都诠释了对易学的高见。是自己没有悟性,没有缘分?不是,我也有过这个经历,太多的易经学习着有这样的困惑,易经的原则之一就是:简易。简易、简易怎么这么难?是悟性不好?那么多的人觉得难,难道大家悟性都不好吗?人又不呆又不傻,问体出在哪?现在告诉大家:问题就出在你们所看的书上,易经的实用技术自古以来就是以师传或祖传的形式传承的,作者把一般的知识写在树上,而那个关键的知识,那个诀窍书上没有,而只传给徒弟或者儿子,让社会大众懂得肤浅的知识,而自己的儿子或弟子则是行家。明白了吧,不是大家悟性不好,而是书有问题!更有甚者,作者故意在书上兜圈子、设陷阱,让人越看越糊涂! 在此我就讲一下如何如何正确认识、学习易经:首先,怎么认识: <1>:《易经》名为易,不称作“难经”,就说明《易经》为容易学习之经,如果将《易经》说成“难入门,难学习,难掌握”,就是将广大民众拒之于易学殿堂大门之外,而只为极少数人掌握,予以文化独揽,自我显赫!《易经》是什么?《易经》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说的是宇宙客观规律,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易经》既然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应属于文化的范畴,而不应定义为科学。就象我们的长城、故宫、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等等是文化遗产,而没定义为科学遗产。 <2>:目前学术界专家教授有人提到易学自古分有易理派和象数派: :易理派重易学理论研究,主要从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研究, :象数派即术数派重实际运用操作,主要以预测方面进行研究。说通俗点就是:学院派和民间派,学院派重易理研究,民间派专注实用预测,后一派在易学界人数中占绝大部分。其实,这两派都有失偏颇,易经包括理、象、数、占,四大部分缺一不可,少了一项那还叫易经吗?理、象、数、占必须结合起来用,才是一个真正的易学家。 <3>:易经功能总括起来应该是两条:一是认识论:即认识宇宙,认识人类,认识万事万物。二是方法论:教人如何顺应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 第四:俗话说“学会诗经会说话,学会易经会算卦”毛主席说:“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是的学习易经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不然费那么大的力气学它干嘛!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预测。一个真正的易学家应该是既能从宏观上,大处着眼,又能从微观上,小处入手! 其次,怎么学习: <1>:如果你对易经一无所知,本人认为入门最好的书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的《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这两本书很好,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公正的认识《易经》,对《易经》有个整体把握! <2>:从易经本源的知识入手:易经分先天易与后天易,先天易即是伏羲易,没有文字的易经,只有八卦、太极图、天干、地支等,而后天易即是文王、孔子、周公等写上文字的易经,代表周文王、周公、孔子及后人对易的认识,不能代表全部的易经。 <3>:在太极图、八卦、五行、干支系统上很下功夫,熟记他们的方位分布、生克制化关系,以下几个图必须仔细研究(可参考资料)点击以下的字体可看到图:

怎么学易经入门

学易经入门如下:

学《易经》的方法,就是孔子在系辞里说的观象玩辞。首先是象,圣人模拟天下万事万物的情态,用符号来表示万事万物。

万事万物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性情、不同的状态,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等,这些都是基础知识,还包括爻与爻之间的关系,爻的上下左右的关系。这也是运用《易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法宝。

例如,要做一项决策,要关注身边的人的态度,周边环境的影响,在一个六爻卦里面,每一个爻都要关注自己上下左右的爻,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在职场中就是你的领导、同事、下属。将自己摆进去,就能够知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周边的人是什么态度,外在环境对于这件事有什么影响,搞清楚这些,自然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