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日子是怎么定的,过年日子的顺序

中国人过春节是谁规定的?

历史大爆料,我却不知道,欢迎收看本期的《周南志异》,今天来跟大家聊聊中国第一个元旦是怎么过的,这事还得从孙中山先生说起,为什么从他说起呢?周南志异正在为你讲述。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非谁规定的,是百姓自发兴起的。因古时中国就已用农历计算节气,用于农耕,农历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且在冬季农闲之时,忙碌一年的农民趁农闲之时,庆祝自己一年来收成,走亲访友相互祝贺,成为习惯,且立春之节气正在农闲时期,故人们将正月初一至初五过大年,习惯称过春节,即庆贺新的一年开始,庆贺新春的开始,过春节便被延续下来。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新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年、大年、过大年”。阴历是根据月亮阴晴圆缺的规律来制定的;而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运转周期指定的。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春节是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庆祝新年的主要节日。越南语称为“Tết Nguyên Đán”(节元旦)、日语称为“正月”(明治维新后改称旧正月)、韩语称为“설날”(此乃固有词,即新年之意)。现在春节除了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一词已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
传说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兽(又名"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夕”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现在说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有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2]。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什么时候过年?

公历2012.01.23
农历壬辰年一月一日
公历2012.2.12
农历壬辰年一月二十一
过年时间大年初一: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2011年5月:12天
2011年6月:30天
2011年7月:31天
2011年8月:31天
2011年9月:30天
2011年10月:31天
2011年11月:30天
2011年12月:31天
2012年1月:21天
合计:247天。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公历每年都不同,时间范围在1月21日-2月20日。

狭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广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从公历上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攘灾、纳福祈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百节年为首,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扩展资料: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年尾廿三(或廿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

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年

2020年的1月24日是大年三十,2020年的1月25日就是鼠年的第一天了。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扩展资料

关于春节的来由,旧时由于缺失上古时期文献(秦始皇焚书,或其它原因)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在传承发展中于是便产生了诸多传说。

其中有几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春节源于上古“腊祭说”、源于“仪式说”、源于“鬼节说”、源于“古代丰收祭祀说”、源于“舜继部落联盟首领位说”(有说舜继天子位,但“天子”之称谓最早始于春秋战国,于汉代才流行)、源于“万年青年创万年历说”、源于避“年”兽的传说等等。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大多数传统节日被附会了一些传说替代其本真起源。春节也不例外,也被附会了“避年恶兽”等故事传说作为其起源。其实,春节并非因“避恶”等故事传说而形成,这些荒谬传说是后世建构出来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节文化作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天文星象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传统节日重视信仰与祭祀活动,敬天法祖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春节并非是因故事传说而形成。

我国规定的“春节法定假日”为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三,但又有七天假,初八才上班,实际上是中间一个周末和一个另外补的周末加起来才凑了七天。

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韩语为“Seollal ”(韩语“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假日;越南,称“元旦”,这一假日的法定时间和中国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虽然各国称谓不尽一样,但是习俗差不多。

春节是谁定的节日?

科普时间到,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孔子定的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源于殷商时期岁末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春节"和"年"原义跟农业劳作有关,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人民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春节是哪一天

2023年春节是2023年01月22日星期日。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与上古原始信仰、择吉日祭祀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上古时代人们以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以谢天地神灵、报祖先恩德,祈求来年丰收。

正月初一。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回大地的岁首具有重要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过年是哪一天?

过年最早是在1966年。
过年是:1966年的1月20日。
有闰月的年份中,农历年会比公历年多19天,从春节来看,也就比前一年晚19天。而没有闰月的年份中,农历年会比公历年少11天。
春节最早会出现在公历1月21日,1966年出现过。最晚的春节会出现在公历2月20日,曾在1985年出现,之间相差一个月,但不会再多了。春节这个日子就在1月21日到2月20日这个幅度内有规律的跳来跳去。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