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轮回图解,佛教六道轮回图详解
佛教高手进:什么是六道轮回,那最早的轮回是怎么开始的,就是说人类怎么...
首先,您是想从佛学中找到答案还是想从道教的角度来解答,佛教与道教的理念是不一样的,不能混为一谈。我只从佛法角度来给你分析这个问题。轮回没有所谓的开始,人类也没有所谓的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分析如下:佛法讲的是因果缘起法,即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生灭都是由各种条件决定,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而这些条件都是相互关联、错综复杂的。轮回的产生是由于众生的无明(即不懂真理)、我执等,而众生的无明是从无始(即没有开始)以来就存在的。因此说轮回本身是无始无终的。但就个体生命而言,是可以通过佛法的修行摆脱轮回,即解脱。我们对于人类,通常是孤立的看待,而从佛法来看,人类只是众生(即众多生命)中的一种存在形态而已,众生之间是通过轮回来相互转化,即某人前生可能是动物,来生可能会投生到鬼道或升天为天人(即神)。所以不能简单的问人类的源起,而且就众生来说也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所以说在佛法里是不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切都是因缘法。鬼神是存在的,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态,而且与人类一样,并不是天生就是鬼神或一直都是鬼神,一样是要轮回的。至于宇宙说得有点泛,如果理解为世界的话,一样是因缘生、因缘灭,就像现在的天文学家所知道的,地球等天体也是有一个生、住、灭的过程。但众生并不是只存在于一两个空间里,我们这个地球有生命,其它星球也会有生命,而且我们地球上的某个生命体结束后可能会到另一个星球以另一种生命形态存在着,同理地球上某个生命出生前也可能是在另一个星球存在着。所以说轮回是不局限于地球。
求藏传佛教的六道轮回图详解
六道轮回图:圆环形的图案表示永远继续之生死。整个轮回图被巨大而凶猛的魔王阎罗法王四掌支撑着,象征把整个世界都控制在掌中的无明。大轮分为三至四层:轮心画鸠(或鸡)、蛇、猪,分别代表着贪欲、嗔恶、愚痴三毒,象征众生轮回之苦的根源;比圆心略大一圈的画面画着直立和带索倒悬的人,分别象征着善趣和恶趣;其外一圈内轮分为六格,即上述之六道或六界;最外圈又分割为十二个代表十二月转生因果的图案,称十二缘起支,象征着佛教十二因缘说中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死。此图通俗地说教了佛教轮回思想,以劝戒和引导更多的人从善、修法、积德。
佛教中“轮回”是什么意思?请具体解释。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世界有六道轮回,是万物众生都无法逃避,当然包括我们自己。
六道分为人道、饿鬼道、阿修罗道、畜生道、天道、地狱,众生会因为自身的因果而投生至其中,比如修德行善者会投生至人间得一定果报,大善人会在死后去往天道享天福报。作恶之人或是变饿鬼,大恶之人会堕落地狱受苦,脾气大而又好胜者投生为阿修罗,贪财贪小便宜者会投生畜生受苦受难,只有修成正果得到成佛的可以跳出这个轮回,但是也是有寿命界限的,并非真的长生不老的。所以六道中人身难得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活着的时候多行善,要知道世事无常,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死,一个人如果死了,那么他是很难得再为一次人的,为一次人犹如龟遇孔,就是说盲龟撞到车轮上的孔,那样的难得,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尘,趁着自己一日为人便努力行善修行,一日不悟道修成正果一日不得跳出苦海,一直收转世轮回之苦。
美国心理治疗学家史谛敏逊博士(Dr. IanSteven-son)称,印度所说的再生理论,确实是言之有物。
史博士为维吉利亚大学神经系及心理学系主任,此次来印作为期三周的研究旅行,渠将亲自实地访问几位现在尚能忆述其前世生活的人。
根据初步的估计,目前世界上已知道的最少有八十起这类的事件,儿童在十五岁以下者,尚能忆述其前世生活历历如绘!
在印度马索拉的地方,一个三岁女孩仍能记起其前生父母的名字,以至其兄弟姐妹的名字,她能操英语,印度文则能读能写。
史谛敏逊博士称,他在过去十年一直研究这类再生的事件,其结果显示,确有证据可以说明再生的道理是真实的。
渠称,死后再生的公案,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惟西方人从未企图对这种事件深入研究,并自以为再生之学说是「愚妄」的。
史博士谓印度人则相信此种学说,对此曾作广泛之研究,嗣后并以事实加以证明。
印度人相信人身最高的一种生命形体,与「神」最为相似。彼等亦相信一个人身是经过昆虫禽兽以至各种生物八百四十万次的生死才得到的,而出生为那一种生物是依他前生所造的善恶业界所决定的。
史博士谓渠此回之来印度,是受到苏罕拉尔纪念学院主任巴那兹教授的鼓励,他答应为他找出几宗这类再生的事件,供其亲身研究。
--------------------------------------------------------------
人和动物之间轮回的奥秘
轮回为人的狗
在清朝余樾所著的右台仙馆笔记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在江西玉山县地方,有间叫水南寺的古庙,的住持叫月印,年约六十余,是一位颇有德行的高僧,常常诵经修行,足不出户。
月印养有一条狗,十多年了,颇有灵性,每当月印诵经时,一敲木鱼,这条狗必定摇著尾巴前来听经,庙中之人,不管僧俗,见此情形,莫不同感讶异。
后来,这条老狗忽然不知染上什么癞病,皮毛脱落而且身有臭气,但依然每日前来听经如故,有一天,月印突然告诉他的徒弟说∶「这老狗染病颇令人讨厌,你们把它拉出去杀了!」徒弟听了,都惊讶万分,莫知其意,但因月印平素庄严持重,弟子都不敢违逆,只好将狗叫出,但又不忍心杀它,只好暂时将它拘禁,不使前往听经。
但过了三天,这只老狗乘隙又偷跑出来听经,月印看到不禁大惊失色,对他的徒弟说∶「你们没有杀掉这条狗,可能因此坏事了!」于是赶紧命令他的徒弟,赶到某村某姓人家去探问,果然发现有一大腹便便的孕妇,生了三天还生不出来,生命垂危,连医生也束手无策。
月印得知后,告诉他的徒弟说∶「你们不忍心杀狗,难道忍心杀这个妇人吗?这条狗不死,妇人肚中胎儿就无法出生!」 因此命令徒弟杀掉这条狗后,立刻再去某家探询,果然,那位妇人已经生下一个男孩了,月印跟他的徒弟说∶「这条狗,因为听经得善果的缘故,将托生为某家的孩子,以后会小有禄位,我可能看不到,你们或许可以做个见证。」
等这个小孩子年纪稍长,常常到庙里来,而且每次都依依不舍的离去,月印常常摸著他的头说∶「善哉!你果然不昧宿根,但因你还有小富贵未享,不适合留在这里。」
等这个孩子长大后,果然做了小官,家中亦颇有积蓄,到了晚年时,就常常寄宿在庙中,并大力出资整修老旧倾圮的和供养庙中的和尚,后来活到七十余岁才离世。
这个故事有一个有趣的重点,就是狗儿不死,则妇人肚中胎儿无法出生,这点从因缘观的角度来看,是这只狗和这妇人宿世有缘,此番注定来当她儿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让我们回归到一个主题上,那就是一般常讨论的∶ 灵魂何时入胎的问题。
有的观点认为在受精的那一刹那,灵魂就入胎了,不然胎儿就无法成长,有的认为是在几个月后,有的则认为是在出生的那一刻,颇是众说纷纭并无定论,但大部份都倾向支持在出生那一刹那才入胎的说法,大部份例证也都支持此说,就像前述狗儿投胎的故事。
但此说也有一个疑点,即是,如果灵魂是在出生那一刹那才投胎的话,那么,之前没有灵魂的投胎参与,胎儿是如何成长的?或胎儿与欲投胎灵魂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因为按照一般的说法与见解,如果灵魂不入胎的话,将导致胎儿流产现象。
底下,有个真实的故事,或许可稍稍解答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灵魂何时投胎?
阿迦曼尊者,是泰国一位高僧,这是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有一年,当尊者旅居在某个村落时,有一个受他感化很深的老妇人,来请教他有关她禅坐时发生的一个问题,她说她昨天晚上,当心思达到高度的专一时,她突然看到一条微细的线,从她自己的「心」中跑出去了,她感觉很诧异,因此决定跟随著它,想知道这条「心线」究竟往何处去,结果她发现这条「心线」,竟然跑到她侄女的子宫里去了。
等老妇人从禅定中出来,她感到极度的不安,因为她知道她的侄女当时已怀孕一个多月了,因此她前来请教阿迦曼尊者,准备听取他的忠告。
阿迦曼尊者闭起眼睛,沈思了一会,然后张开眼睛告诉她说,等下次她静坐时,如果再看到那条「心线」跑出去时,必须要以极坚定不可动摇的决心「剪断」它,如果她心意不够坚决,死后必定「再生」于她侄女的子宫内,成为她的子女,因为她的心一直被她侄女所吸引著。
等两天后,她高兴的来拜见阿迦曼尊者说, 当那条「心线」再度跑到侄女那里时,当下她就以极坚定的决心剪断它了,第二天晚上她再度静坐时,她发现那条线已了无踪迹了,奇异的是,当老妇人剪断那条「心线」后,她的侄女就流产了。
尊者的弟子听到这个奇异的事件后,很感困惑,就同来请教尊者,尊者告诉他们说,一个人的心意是非常微细而难以觉察的,如果没有开发禅思,是很难去防护它的,这个老妇人因为非常锺爱她的侄女,以致潜意识的心意「溜出去」,即使她仍然还活著,但已为她的来生准备了地方,如果她没觉察或无法下定决心剪断这个牵系,那么,她将注定投生于她侄女的子宫内,成为她的女儿。
由这个故事发现,一个人虽然还没死,但因为「心力」的作用,不管是意识或潜意识的,都已和来生的去处有了联系,而对自己的「来生」产生了「形塑」的作用,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每个人都还没死,但我们也都同时在参与或决定我们来生的去处或样貌,只是愈接近死亡,「心力」就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而已!
因此,灵魂什么时候入胎,确实因人、因缘而定,并无什么定规,因为,即使不入胎,灵魂和胎儿之间仍可产生某种联系的形塑作用。
曾经轮回为猪的人
在动物和人的相互轮回中,在一般典籍中最常见到的,并不是人和狗,而是人和猪之间的轮回,因为在中国,猪是肉类的主要来源,因此生为一只猪,自然免不了被宰杀的命运,所以,投胎为猪,不只是一种悲惨的宿命,还掺杂著因果报应的涵意在里头。
下面就是这个关于人猪轮回,令人闻之耸然的故事。
在宴会上与一位董姓立法委员的太太同桌,闲谈中得知,董姓夫妇虽然应酬繁忙,但自早年起即茹素,因此他好奇的问起缘由,董太太说,那是因为她舅舅的缘故, 她舅舅说他能记起多世前的事,并说他是猪来投胎的,而且还当了不只一世的猪, 并且向她描述猪被宰杀的痛苦。
他说当猪被杀死后,痛苦并不就此结束,仍然对肉体有非常敏锐的感觉,当猪肉在市场被买回去后,凡是把猪肉剁得愈碎或煮的时间愈长,猪就愈痛苦,尤其是将猪肉做成火腿,须用盐浸入皮肉内,还需经过日晒风吹等过程,其间所受的痛苦实非常人所能了解,更甚的是,此种痛苦必须等到人们完全把火腿吃完才结束,也就是说,一只猪的痛苦不在死后结束,必须等到人们把所有的猪肉吃完了才结束!
他说他不知做了几世猪了,数都数不清,每当想到曾为猪时的痛苦,仍不免胆战心惊,他说本来阎罗王还要判他这一世再做猪,他听了吓得赶快拔腿就跑,但判官很快的就抓起一把猪毛往他背后丢来,所以他今世背部仍有一撮猪毛,说完,并脱下衣服,以显示他所言确实不虚。
董太太说,自从听闻舅舅的故事后,两夫妇从此即断除一切肉食。
这个故事,虽不是第一手资料,但可信度极高,而且颇发人深省,实不宜以一般故事等闲视之。
无独有偶,有一个署名「既明」的作者,也曾在一些报刊中讲述一个他亲见其人的故事。
他说,在一九三七年,当他旅居四川西昌的光福寺时,有一天清晨下山,欲入城办事,山下有一湖,要入城须先乘船渡湖,当时同船者十余人,其中有三、四个牧童,年约十一、二岁,他发现当中有一牧童,总把手插入腰中,以衣服覆盖,好像怕别人看见,开始时他并未特别予以注意,然而不久后, 另一个顽皮的牧童突然将那牧童的手拉出,结果牧童的那只手,竟然是一只带毛的猪蹄, 当时同船看到的人,咸感震惊。
此时,旁边一个同船的当地老者向他解释说,这个牧童能记起前三世之事,据牧童说,他前三世都转生为猪,当被杀死后,挂在街头出售时,每割一刀,都感觉痛彻肺腑,直到完全出售后,魂识才能脱离再度转生,他记得前两世都是如此。
但在前世,当被宰杀后摆在街边贩售时,过了很久仍未能卖完,当最后仅剩一蹄时,他感觉痛苦得实在无法忍受了,因此猛然用力一挣扎,这时魂识突然脱离猪蹄而投胎,虽然幸得人身,但因剩一蹄的「业债」还未还清,所以累及今生,犹留一蹄以示人。
和前例一样,这个人猪的轮回故事,仍然令人闻之惊骇!
哲学家休谟说,动物在很多方面都很像人,所以我们自然不能说,只允许人类有灵魂,而不允许动物也具有所谓的灵魂,休谟的说法不仅合逻辑,也可同理推广为,如果人类可以有轮回,当然动物也可以有轮回,既然人和动物都可以有轮回,那么,人和动物之间会互相轮回,也是极其合逻辑的事了!
你相信吗?如果你有轮回的义理,非常的幽微与深奥,虽然现今的科学界仍在信与不信间打转,但我们深信,有更多的真相和秘密,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慢慢揭露出来。
虽然至今,我们仅能对轮回予以轻触,但如果有人看到这里,仍然认为轮回并没有什么「可信」的证据时,我们恐怕也会像史蒂文生博士一样,以宽容但坚定的语气问你说∶
「如果,你有的话,什么样的证据,才会让你相信轮回的存在?」
请问佛家讲的六道轮回指的是哪六道?
六道者: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
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
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热贡的热贡艺术的题材
热贡艺术起是我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绣、雕塑、建筑画、图案、等多种艺术形式,它是以藏传佛教、神话故事、史诗、藏医藏药、天文地理等为内容的造型艺术,被誉为青藏高原上一颗瑰丽的明珠。
释迦涅盘圣迹图的详解
“涅盘”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大彻大悟,坚定永恒,能使人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彼岸”。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解脱。小乘佛教以“涅盘”为彻底死亡的代称,大乘佛教把“涅盘”说成是成佛的标志。在佛教经论和佛教艺术中,对“涅盘”都不厌其烦地阐述其意义,表现其形象。因此可说,“涅盘”图像是佛教艺术中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题材。
有专家认为,东汉末期雕刻的连云港孔望山摩岩造像中的“涅盘”图像,是我国最早的“涅盘”图像,其时代与键陀罗艺术中的“涅盘”像不相上下,并且与《经律异相·现般涅盘王》所描绘的内容相似。但以艺术风格论,它与键陀罗艺术中的“涅盘”图像毫无渊源关系。因为它仅是根据已经传入我国的有关释迦“涅盘”的佛经而进行“自我理解”,运用传统汉画像石刻技法创作、纯属中国艺术的作品。
与孔望山同时的,被认为与健陀罗艺术有传承关系的“涅盘”图像是克孜尔石窟早期几个洞窟(第17、47、l48窟)中的壁画作品。此后出现的北魏孝明帝时期(516——528年)开凿的龙门普泰洞中的“涅盘”图像,刻释迦仰卧于床上,犹如常人之死态,不尽符合“涅盘”的含义。麦积山石窟第1窟中的北魏“涅盘”图像则较前者的表现更合经义,释迦已是右胁累足而卧,安详自在,作熟睡状。敦煌莫高窟北周建平公于义开凿的428窟西壁的“涅盘”图像(莫高窟最早出现的“涅盘”像),则在前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成为一种既融合了西域艺术风格,又带有浓厚的中原遗风的“涅盘”图像。
但无论怎样,这些早期“涅盘”图像都仅是佛传故事画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极为重要的部分而已。只是到了隋代,“涅盘”图像才逐渐成为一种脱离佛传的、独立的、民族化的、规模巨大的“涅盘经变相”。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八十岁时在前往拘尸那迦城途中,身患痢疾,腹痛剧烈,但他忍受痛苦,继续前行。后随弟子来到拘尸那迦城娑罗林双树间,于七宝床上,北首右胁而卧。此时树上鲜花盛开,空中充满了天乐和香气,天神群集于卧榻四周。弟子阿难陀想着释迦将不久于人世,悲从中来,倚门啼哭。弥留时分,释迎对悲伤的阿难说:“阿难陀,你们也许有人会认为,世尊的教导已经终了。但是你们不要这样想,我为你们大家宣说的教法和制订的戒律,在我去世以后,就是你们的导师。”然后他经历一系列的禅定境界(共二十八个阶段),终于“涅盘”了。
宝顶大佛湾“释迦涅盘圣迹图”正中横卧的即是释迦“涅盘”像。他“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后背东方”,“右胁而卧”,与《大般涅盘经》所记完全一样;表情安详,慧眼微闭,似睡非睡,怡然自若,毫无苦处,显得慈悲宽怀,气度非凡。佛头长6.5米、眼阔1米、口宽1.5米;耳心可供二、三人当床睡觉;左臂平伸,长约20米。释迦腹前,有两根雕花立柱撑持龛顶。
这尊“涅般”像全长31米,侧身横卧于石崖上,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入地下,实为半身。以有限的空间,表现出了宏大的艺术形象,给人以遐想的意境,做到画外有画。难怪千百年来,民间总流传着这尊大佛“脚踏泸州,手摸巴县,身在大足”的说法。
又据佛经说,释迦“涅般”之时,大地震裂,悉皆崩倒,诸众生悲啼号哭,举手拍头,捶胸叫唤。其母摩耶夫人闻之,涕泣懊恼,悲哽问绝,与诸天众。从空中至双树间,见僧伽胝、钵及锡杖,抚之号恸。释迦闻其母声,以大神力,令枪盖自开,从棺中合掌而起,为母说法。佛母闻法后,心生欢喜,欣然而归。
又过七日,大迦叶与五百弟于在耆者崛山中知释迦“涅盘”已入棺中,便疾往至。因迦叶十分敬重释迦,故不敢从天空飞去,只得手拄禅杖,寻路疾行。待到释迦“涅盘”处,他早已老泪盈眶,痛不堪言。释迦见迦叶至,自金棺中为之现足。
阖棺后,八力士共抬佛棺前往火葬场,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怎么也抬不起来。释迦见此,乃大发慈悲,使动神力,自举金棺,升虚空中,从拘尸城西门入,东门出,绕全城到火葬场。
释迦被火化后,所有遗骨被分作八份。阿者世王,离车毗族人,释迦族人,布利族人,俱利族人,摩罗族人,以及婆罗门和拘尸那城各得一份。于是在上述人所在城中建造了八座塔,埋藏遗骨,称“舍利塔”。
上述故事在莫高窟隋唐《涅盘经变》中基本上全被表现了出来,但此处主要有选择性地雕刻了部分内容。至于“自举金棺”,“八王分舍利等情节则被凿造于“释迦涅盘圣迹图”右侧的岩壁上。
在“卧佛”身前,躬身肃立着声闻、菩萨、帝释和护法等群像十四尊,亦仅露上身。他们即是闻佛涅盘先后来到佛身旁的弟子。由左至右是:1、迦叶,已毁。2、赵智凤,卷发,拱手,高1.54米。3、柳本尊,首戴方巾,捧八方钵,高1.64米。4、阿难,抱瓶,高1.74米。5、舍利子,捧钵,高1.93米。6、须菩提,持净瓶,高1.94米。7.富楼那,持莲花,高1.97米。8、目键连,捧果盘,高2.01米。9、迦旗延,捧经书,高2.02米。10、阿那律,捧如意珠,高1.84米。11、耶输陀罗,拱手,高1.85米。12、摩利拘利,拱手,高1.51米。13、优婆罗,捧盘托钵,高1.96米。14、罗侯罗,持如意,高2.17米。这些弟子像与佛经记载略异。一是佛“涅盘”时守候在旁、以及“涅盘”后先后来到佛身旁的弟子中在佛经里绝未记载有柳本尊、赵智凤两位四川密宗人士,就是在其它地方的“涅般”图中也没有他们二人的形像。二是这些弟子虽面部表情悲哀,流露出依依难舍之情,但没有佛典中描述的怆天悲地之容,更未表现出大地震裂,金刚倾倒的惨淡场面。
在“卧佛”胸前,有二天王捧抬着香案。香案前有一头戴冕旒,手执笏,形似帝王的造像(身份待考)。香案上陈列着供盘和香炉。盘内盛桃、榴、葡萄等供物。炉中香烟缭绕,徐徐上升,形成一块巨石,与龛顶相接,同右侧的两根雕花立柱一起,共同支撑着龛顶六十余吨重的岩石。烟云间,有释迹母亲摩耶夫人,姨母摩河波者波提,发妻耶输陀罗等内眷像九身;她们或持花或献果,立于虚空。其间有雍容大度的贵妇,亦有窈窕俊秀的淑女。这既应证了“天众持妙天华,游虚空,赞圣德,名竭诚兴,共兴供养”的记载,又与佛前弟子群像共同对主像起到了以小衬大,以竖破横,虚实相济的作用。天众的花冠衣饰玲珑剔透,与“卧佛”大刀阔斧的袈裟相映成趣,使整部造像构图饱满,气势宏伟,意境深邃,令人观之肃然起敬。
在“卧佛”身前不远处,凿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水沟,称为“九曲黄河”。关于它的来历,在大足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传说释迹牟尼经过多年修炼,八十岁时终于得正果,即将“涅盘”。众弟子依依不舍,送行不止。他最小的弟子阿难痛哭流涕,拉着他的衣服,恳求带上自己。释迦牟尼想,弟子们功德俱未圆满,怎么能带去呢?于是,一狠心,推开悲泣的阿难,用手一挥,划出一条滔滔大河把他们隔开,然后“涅般”了。
释迹牟尼划出的这条河就是“九曲黄河”。
当然,“九曲黄河”是中国的河流。传说中将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与黄河联系起来,只能说明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