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易数占卜天气一样一个,五行属水的人适合什么行业
梅花易数测天气?
相信科学,不要,那些都是过去的封建思想啦!
梅花易数怎么占天气啊 哪位大师告诉晚辈一下
Lz我又看到你了,天时占在梅花易数的体用生克篇之二。
急急梅花易数预测天气
秦皇岛市里的话。卦象来说。有雨。小到中雨。。
请教梅花易数天气外应的一个问题。
梅花易数断天气只要是以坎离为主的,再根据其他的卦综合判断,离火代表
大太阳
,晴天。乾金代表的是清爽,乾为秋天嘛,飒爽的意思,清明。坤艮都属阴天,因为泄了离火,克了坎水,所以不下雨但是是阴天。但是艮土为终始,所以也可以代表久晴不雨或者久雨不晴。震为雷,这个不用说,
巽为风
。
兑卦
代表泽,也有雨的含义,但是主要还是看
坎卦
,因为坎卦最直接,就是雨水。
和断其他事情一样,都要结合读像,还有
五行生克
,三要十应。我研究发现
日建
和
时建
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坎为雨,旺相则有雨,比如在夏天和震卦组合就是
雷阵雨
,在冬季就不能说雷阵雨了,在寒冷的时候可以看做冰雪。所以要结合四时。和
艮卦
组合就是小雨。等等
再举个例子
坤为地
之地水师,
挂钟
全是土,只有一个水,虽然卦中有水,但是也不能说有雨,因为土太旺,这时候雨就下不来了。这个卦要是碰到
月建
或则日建属金的,在金的时辰下雨可能性很大。
再举个例子,
火水
未济之天水讼,
主卦
上晴下雨,
互卦
上雨下晴,说明
时雨
时晴,变卦为天下有雨。
总的来说,具体挂要具体看,祝你学好。
求教关于《梅花易数》,如何占卜,新手暂时没分,希望能多多交流
1、年月日时起卦 以年月日数之和除以8,余数为上卦;以年月日时数之和除以8,余数为下卦;以年月日时数之和除以6,余数取动爻。
A、一般时间起卦 年以当年地支数计(子1丑2……亥12)。月数直接以农历之月数计(如一月为1,三月为3),日数直接以农历日数计(如初一为1,初二为2,直到30数)。时数按时辰地支数计(子1丑2……亥12)。 年、时辰地支数: 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 例:观梅占:辰年十二月十七日下午四点钟左右(申时),邵康节先生正在欣赏梅花,突然看见两只麻雀在争夺梅枝,结果树枝掉到地面上。邵先生得泽火革之泽山咸卦,互见乾、巽。 解:年月日时起卦:辰年数5,12月17日,申时数9,上卦5+12+17=34余2为兑,下卦34+9=43余3为离,得泽火革。43÷6余1,初爻动变泽山咸。
B、生日起终身卦: 以农历生日起终身卦时,以年干数而不以年支数,准确率高些。其余与上法相同 例:农历壬辰年四月十一日已时生人。起卦:壬年9数(而不以辰年5数),巳时6数,则上卦为:(9+4+11)除以8余数8为坤卦,下卦为(9+4+11+6)除以8余数6为坎卦,动爻数为:(9+4+11+6)除以6,余数6则动爻为6。即:地水师之山水蒙卦。
2、直接以先天数起卦 这是一种简便而准确率极高的起卦方法。当有人求测某事时,可以让来人随意报几个数,即可得卦。 把数视为先天卦数(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有时还结合时辰数(子1丑2……)起卦。
a、1数成卦:以该数为上卦,时辰数为下卦,两卦数之和除以6余数为动爻。
b、2数成卦:当有人求测时,让来人随意说出两个数,或者可以随便借用其他能得到两数的办法起卦,如翻书、日历等等。然后第一个数取为上卦,第二个数取为下卦,两数之和除以6,余数为动爻。
c、3数成卦:例如叫来人随意报3个数字,或随意翻开一本书连续3次,得到3个页码。还可以在自已心中这样(如上面方法)随意的自已报3个数来快速的起卦,这即是"数由心生,卦由心起。"然后以第一个数为上卦、第二个数为下卦,3数之和除以6余数为动爻。 例如来人报386,即可马上起成火地晋,3+8+6=17除6=5爻动。 例如随意翻开一本书看到123张,再随意翻到231张,再随意翻到242张,每页只取尾数(123页取3为上卦,231页取1为下卦,242页只取尾数2,3+1+2=6爻动),于是马上就能起成火天大有6爻动,
d、4数以上成卦:把数分成前后两部分,若不能等分,后部分比前部分多1个数即可。前部分数字相加除以8余数为上卦,后部分数之和除以8余数为下卦,全部数字相加总和除以6余数为动爻。 3、直接以天地数(纳甲数)起卦 把数视为天地数,与纳甲数相同,这是九宫八卦掌的起卦法。直接把日、时干支变成数纳入卦中(日用天干,时用地支),直接以天地数(纳甲数)得到对应的卦。也有人把报数当作天地数起卦,有待探讨。
网上有的是!
占卜的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创始于邵雍—康节先生,是北宋庆历年间之人。据说他“隐处山林,冬不炉,夏不扇,盖心在于易,忘乎其为寒暑也”。做学问至如此,实在令人钦仰不已。不过,在《正宗梅花易数》序文中,这套占卜法似乎另有师承,只是经由康节先生发扬光大而已。事实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这是历史公案,不必去打扰我们学卦的兴致。中国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大都历经千百年来之锤炼,才能成就一家之言。要严格说创始者为谁,是有些不容易的。更何况古人并不注重版权,又如何追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