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关羽的性格特点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1、性格特点
善计谋、精通兵法、留心世事、处事不乱、忠贞不移。
2、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3、人物评价
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
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扩展资料:诸葛亮其人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
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扩展资料:诸葛亮其人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查看全部51个回答
「QQ炫舞手游」2周年古风庆典狂欢来袭!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
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及主要事迹
诸葛亮其人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主要事迹: 1、躬耕南阳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卧龙区城西卧龙岗)隐居晴耕雨读。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的自评多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 2、隆中对 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 3、过江作说 当时,刘表因妻家所影响,对长子刘琦渐渐不悦。刘琦十分敬重诸葛亮,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迫使诸葛亮授以对策,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江夏的黄祖被孙权讨死,刘琦便自荐为江夏太守,出走江夏。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 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回师北还。 4、足食足兵 211年,益州牧刘璋派军议校尉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荡寇将军关羽、讨虏将军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 5、七擒孟获 公元225年,诸葛亮为维护国家统一,削除地方割据,采取了著名的南征军事行动,最终平定了南中的广大地区。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从、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南中地区进行治理,将汉族先进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这一地区,并进而传到缅甸。 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扩展资料: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
324 浏览266502019-08-25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诸葛亮的特点,无论是史家的评论,还是他的自我评论,都是“谨慎”。陈寿说他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该说是事实求是的评价。也就是说,诸葛亮是萧何,不是张良和韩信。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悲剧人物,又是一个集儒、法、道观念的多重人格的大成悲剧角色。他从“隆中对策”的战略构想到襄助刘备父子经营西蜀而造成的种种失策:战略方针的失策、用人用权的失策、基业发展规划的失策等等。实际上,这是诸葛亮个性人格所蕴含的种种“无能为”的表现,塑成诸葛亮“谨慎”而失误的一生、“躬亲”而守旧的一生、“尽力”而悲剧的一生。到了元代,诸葛亮开始淡出历史事实,融入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间智慧的意蕴之中,成了一个足谋多智的世俗文化军师;明清时,由于小说、戏曲的通俗化、大众化、世俗化的需要,其文化形象更加丰富、发展、完美。因此,我们应以三国史籍为鉴,从历史文化演变发展高度,“知人论世”,全面考察、认识、评价和反思诸葛亮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还诸葛亮历史悲剧的本来面目。 “一生谨慎”、“事必躬亲”,是历代众所公认的诸葛亮性格特征。从主观上讲,“谨慎”、“躬亲”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从客观来说,这是十分有害的专制心理和利己行为,这种性格特征造成了诸葛亮处事为人、权力分配和人才任用,以及政制“年名不易”而乏开拓进取的诸多局限性。从诸葛亮一生来考察,他的这种性格的形成是有其环境、条件的。他在南阳时,自比于管仲、乐毅,可知决不是一个隐居避世的人,这对于“躬耕陇亩”、一介村夫的诸葛亮来说,自大狂傲是不言而喻的了。直至后来,开始他身为蜀汉丞相的“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传》)的贤人生涯:既极大地挥发他那深厚而蒂固的儒家传统文化的智慧、人格与精神,又杂用法家、道家和谋略家思想,高度集权专制的做法,也只宜修内政、“治戎”“理民”而已。至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军事方略,打天下、开疆土的才智德行就不是那么如人意了:三国史籍就有其德行不如其兄诸葛瑾的记载(《诸葛亮传》及注),他的《出师表》,“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诸葛亮传》),针对后主刘禅,除了重叮咛内政琐事一一安排交待外,就无一字涉及军事方略问题;而《后出师表》指向“议者”,重心虽转到军事方略,而雄心全挫,语气沮丧,不仅悲观之情无以复加(不像一个出征前主帅所应说的丧气话),且连著作权都成问题,两《表》相比,《前表》悲壮、意周而辞简,风格高致;《后表》衰飒,意窘而辞繁,风格庸陋。其论点类同诸葛恪的《论征魏》(《诸葛恪传》)。总之,诸葛亮处事、用人、权力分配的失策,实际上就是他“谨慎”、“躬亲”等小农意识和书生意气等心胸狭窄、守成独尊等性格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构成诸葛亮式的大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声名的初立和个性的形成,是由其家庭生活、环境、条件所决定的。“亮早孤”,在南阳隆中,过着“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传》)的田园耕读隐居生活。这就养成并奠定了诸葛亮惟我独尊、孤高自傲的个性人格和保守自私的小农意识与谨小慎微的生活习惯方式。这些也成为诸葛亮佐助刘氏父子经营西蜀时,运用种种名目排除异己,满足并实现其用权独尊心态需要的手段。当时,诸葛亮躬耕的南阳隆中,在今天的襄阳、樊城一带(一说襄阳城西二十里处)。从地理位置上说,正是后来三国接壤之处和、经济、文化的交汇点,是一些有才之士和有识之人云集的地方。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地方隐居,实则是坐观大势,以求出士天下。诸葛亮常与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等好友志士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其实,“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的诸葛亮,他高卧隆中,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享受着“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隐居生活,时时关注当时现实社会的犬牙交错矛盾变化和发展动态,借躬耕以待价而沽罢了。此时,诸葛亮与荆襄文人一方面静观时势,“以待天时”,为自己施展抱负、雄才大略积聚机遇成本;一方面蓄积力量,进行智力和知识的提升,准备进阶的身价,以期日后选择明主,作为大显身手、扬名天下的资本。可以说,这正是诸葛亮及这样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心态的集中坦露。事实上,尽管诸葛亮及其一批荆襄知识分子朋友,是当时一群人中俊杰,却毫无“打点”门路和进阶身价的本钱,只好待时互荐,确立“三顾”策略,共荐诸葛亮来先打广告,不料很快吸引了正处于落魄境地而又雄心大志的刘备。诸葛亮这个智囊团共同策划的广告效应,果然一举成名,尤其是诸葛亮以“隆中对策”博得刘备的赏识,使诸葛亮及一批荆襄知识分子朋友都先后打入了刘备的阵营,深受刘备集团的亲睐,成了诸葛亮后来执政中所倚重的一群智囊人才。 从管理策划来说,诸葛亮等荆襄知识分子特立的广告策划虽然很成功,然而诸葛亮的个性人格,“惟谨慎”、“事躬亲”却孕含着用权用人失策的内蕴及人才管理理念的局限:从用兵上讲,头脑清醒,稳打稳扎,步步为营,不敢冒进,这是诸葛亮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思想;而从用人与执法上,就说不上“谨慎”了,“违众拔谡”及杀马谡等。 忠,智,善,谦,恭,自信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不管怎么样,我永远挺诸葛亮!!!!!
23 浏览114862020-02-25
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从整体来讲,诸葛是一个冷静沉着的人,从三顾茅庐时虽期待名主却又不失气度,既考验了刘备又体现了他冷静思考眼前一切的一面,又在面对曹操大军逼近的时候,劝东吴抗曹,争夺荆州九郡,坐怀不乱退魏五路大军等故事中,冷静的让任何人都比不来。 另外他是一个很会捉人心思,很能了解别人的性格,像对关羽的性格,张飞的性格,周瑜,鲁肃,司马懿等都被他抓心思抓得一愣一愣的,所以他会百战百胜。 但他又有缺点,比如对蜀国的人才运用上的过度谨慎,导致蜀国人才断层以至亡国。 性格总结: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4.潇洒自若、临危不乱。 5.谨小慎微、老成持重、一板一眼、不苟言笑。
1769 浏览516672020-04-15
孙悟空性格特点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分析英国大百科全书称《西游记》“是中国一部最珍贵的神奇小说”。因此,《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多层次的性格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不畏自然艰险,征服邪恶的斗争精神,他具有锄强扶弱,抱打不平的英雄本色,他扫荡妖魔鬼怪不但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而且也是为民除害。他疾恶如仇、敢于斗争、有胆、有才、有识。 二、追求自由,反对神权,对神佛依然保持桀骜不驯的一贯作风,归于佛门并不意味他对神佛的无条件服从,他仍然坚守着自已的独立人格,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始终保持充沛的战斗热情,从不气馁,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坚持返求民主的精神,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正体现了他的叛逆性和妥协性的性格特点。三、孙悟空的性格是动物的本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猴子的机灵、顽皮、酷爱自由、勇于反抗与人的好名好胜,好戴高帽的自尊性格水乳交融在一起,使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特征。总之,我认为,要全面把握孙悟空的性格特征,就要全视角、多层面地理解这个形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要从作者所处时代来认识,亦要从民族文化和人类普遍精神的高度来研究。由以上论证不难看出,孙悟空实际上是封建时代事功型的斗士形象;其形象的基本内核,便是为造福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抗争与进取精神。时代变革,人类正在日新月异地进步,惟有孙悟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些精神,将永远启迪和激励着当代及后世的人
1 浏览5092020-03-10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1-性格:智勇双全 沉着冷静 知己知彼 胆识过人 表现点 空城计: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看后,命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2-性格:小心谨慎 旷世济民 表现点 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3-性格:以德服人 表现点 七擒孟获:南蛮来犯蜀,诸葛亮点兵南征,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孔明找来孟获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一天,副将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孟获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兵,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自投罗网,再次被擒。孟获仍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便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这次,孟获回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深受感动。孔明也能专心对付魏国了。 4-性格:意志坚定 性格倔强 表现点 六出祁山: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提起诸葛亮,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那他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诸葛亮性格特点
诸葛亮其人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知人善任,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人民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主要有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知人善任等,你了解了吗?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心胸宽广、足智多谋、生性谨慎、谦逊有礼。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诸葛亮擅治军,治军以明,以信为本。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诸葛亮其他情况简介。
诸葛亮年少时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垄亩,善计谋,通兵法,留心世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和好西南各族,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策略,即所谓“隆中对”。
后为刘备主要军师。在联孙攻曹之际,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荆、益,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曹丕代汉,他支持刘备称帝,任丞相。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诸葛亮又被称作“诸葛武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家、军事家。他的一生都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谨慎,在未出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对天下的局势了若指掌,只待遇到明主,所以才能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对刘备说出对天下局势的分析,赢得刘备的重用。
诸葛亮第二个特点就是忠诚,遇到心中的明主刘备之后,诸葛亮一直尽心尽力的辅佐他,帮助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使得原本弱小的刘备在纷乱的局势中赢得立足之地。刘备去世之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继续尽职尽责的辅佐后主刘禅,前后《出师表》中更是展现出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和尽职尽责。诸葛亮的性格有:心胸宽大,神机妙算、非凡的才干、知人善用、镇定自若、精通天文气象、顾全大局沉着冷静百度知道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霜霜聊游戏
高粉答主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关注
成为第19850位粉丝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诸葛亮性格特点:聪明、狡猾、善于分析、济世爱民、心胸宽广、知人善用、自谦、不谋私利、严于律己。
诸葛亮主要作品: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227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 01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深谋远虑、心胸开阔、谨言慎行、忠心耿耿。诸葛亮出自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03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04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军事实践。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主要有足智多谋、胸怀坦荡人格高超以及忠贞不渝。诸葛亮是一个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体现在草船借箭等事例上,他料事如神、胸怀坦荡。 诸葛亮侍主时属于忠贞不渝的那类型,他是一个为国为民极具道德力量的典型代表。 诸葛亮所具有的高尚人格和超凡意志力成就了他自己也成就了刘备。他的性格从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进程,他的谨慎仔细帮助了一个朝代的建立。
诸葛亮的最大弱点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就是诸葛亮,他英俊潇洒,足智多谋,品格高尚,有经天纬地之才,天下少有敌手,不仅军事方面是一流人才,也是中国著名的家,他有着天下最强的大局观。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也有缺点。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辜。我认为诸葛亮最大的缺点有两个。
第一,太过谨慎。《孙子兵法》内容中提到,防御要用“正”,进攻要用“奇”,而诸葛亮作为进攻方,应该多使用奇谋,让曹魏防不胜防,比如曹操的奇袭乌巢,赤壁之战周瑜的苦肉计,包括邓艾灭蜀的暗度阴平。第一次北伐魏延就曾献过子午谷奇谋,但是诸葛亮不能用,所以诸葛亮太过谨慎,错失了良机。
第二,诸葛亮不懂得知人善任,刘备临终前,就告诉诸葛亮,马谡这个人不值得大用,但是诸葛亮不这么认为,任用他守街亭,最终导致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一代智者,但是人总是有弱点的,那未诸葛孔明到底有那些弱点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刚愎自用,做事没有商量的余地。刘玄德生前再三召呼马谡不可用,一待玄德死后,没有同任何人商量的情形下重用马谡守街亭,以致街亭所失,使蜀国失却在中原最后的屏障。关云长本是孤军深入,对于诸葛这样大智慧者不可不知,却未作一点部署,造成关云腹背受敌而败走麦城。
第二:独缆大权,缺乏后备接班人的培养。像法正等许多智者没有真正培养,以致于大星殒落于五丈原后,蜀之朝内奸臣当道,智者隐退。
第三:知不可为而为之,逆时而动。六出祁山大军千里远行,犯兵家之大忌,纵有法正后勤工作得力,但大兵团作战,司马又久与之对阵,深谙诸葛之战法,久休不战。大军不战自败。一次教训不算还六出祁山,一而再,再而三犯错,魏延之计又加否定,法正等的劝说又不听。
第四:忌贤妒能。当凤雏先生投靠刘备时,支使凤雏单兵作战,又不做相机配合,使之孤掌难立,结果命丧落风坡。
诸葛亮的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诸葛亮的缺点,高压政策,导致蜀国内人员的生活紧张,所以才有人说,有人怨言,和无人怨言。怨言是法律政策太严,无怨言是诸葛亮的一碗水端平,对谁都严,也包括对自己的严。开始国力不空虚时是无害的,后期几次战争国力大不如前,有些人对诸葛亮的高压产生了反抗。诸葛亮未能及时变通。
诸葛亮的用人失当,马谡失街亭,我想说的是刘备当初说过的话可能是被后人改动过的,我觉得刘备的意思是马谡有才能,但是他没有独自指挥过战斗,不能在危机时派他独当一面。诸葛亮认为马谡磨砺少,可是后面的战斗多次与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认为这磨练够了,我觉得这是诸葛亮的失误,也是为何蜀国后期人才少的原因。应该让马谡多次指挥小型战斗,马谡应该会有胜有负,由于是不太重要的战斗,失败了也能挽回,也给马谡本人敲响警钟,书本和实践是不同的。同里诸葛亮下许多大将都没独自发展的机会。
诸葛亮本人的性格,诸葛亮事必躬亲,我们不知道他是想独拦大权还是真的想鞠躬尽悴,但是免不了他人的猜嫉,容易导致上下离心,不利于发展。另外诸葛亮本身是帅才,也是亮才,但是他帅才能力远高于将才能力。魏延是难得的将才,在诸葛亮手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诸葛亮后期思维老化,由于诸葛亮出名的早,所以有太多的眼镜在盯着他,研究他的计谋思路。智者千虑终有一失,乱拳打死老师傅。许多新人一直在暗处研究你,而你却不知道他的存在,等他突然出现时没准就给你一惊喜!
有人说关羽守荆州失败是诸葛亮的责任。我觉得不是,刘备手下多方 ,一个是刘备的早期班子 关羽张飞糜家人,孙乾简雍等,再就是诸葛亮黄忠等后期加入的,再就是蜀中的降将。
派关羽去守荆州是刘备派的,诸葛亮只能是劝几句不能多说。由于人多地少,刘备伐吴时诸葛亮才没有死荐。因为刘备集团当时的形式才会伐吴,一是确实需要地盘安排这些将领,怕他们担心将来没有封赏,二是刘备想尽快结束三足鼎力局面尽快进入两雄争霸。当时曹丕刚称帝,内部矛盾,没有整个完毕,就给刘备时间有限,三是当时如果伐魏会逼得魏国一致对外。想想袁绍死后,袁绍的儿子们内战吧。刘备的算盘打错了,魏国虽有动荡,但没有内部分裂,导致了留给刘备伐吴时间上的紧张。这也是为何刘备后期会大意,着急上火,就少考虑了!同样,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也是为了转移集团内的矛盾,并且报答刘备,所以他骑虎难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后人常想为何诸葛亮不据守蜀中,发展国力呢?明明弱却翩翩去打人强的,这就是刘备留下的烂摊子,蜀中将领需要地盘封赏,诸葛亮为转移内部矛盾而发动战争使得一至对外。另外我猜测诸葛亮可能跟某些人一样,太希望把一天功在自己这一辈完成。而不是干脆的就为下一代身上做铺垫。这点鲁肃做的是最好的。你如果读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就能深切地体会他为人确是忠义仁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尽管《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竭尽褒扬之词,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诸葛亮有许多不足之处。
有人评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所不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关羽失荆州、败麦城,为东吴陆逊、潘璋所杀,以及后来的“火烧连营七百里”,致使刘备大败含恨而死这两个事件中,诸葛亮先不能救关羽,后又不能阻刘备出兵为关羽报仇;再后刘备出兵不利又不能救刘备全军而退,在这两件事上诸葛亮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这真有点说不过去。
最为突出的是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不慎。关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心胸狭窄、有勇无谋、任性傲慢,且大局观较差,心机不深。对诸葛亮制订的联吴拒曹(魏)的正确策略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关羽镇守荆州,与陆逊这样深谋远虑的人才相对抗,显然不是对手。诸葛亮其实早就深知关羽的短处,但因为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嫡系将领,所以即使当时诸葛亮心中曾经冒出过一丝隐忧,预感到不祥之兆,仍然将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关羽。可见其原则性是大打折扣的。实际上应当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赵云,因为赵云一生谨慎、心思慎密,而且武艺不在关羽之下。但赵云非刘备之嫡系,刘备对待赵云和自己的结拜兄弟相比是有区别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目光短浅、私心甚重。
诸葛亮使用马谡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马谡此人连刘备都洞察其短,临死之前特叮嘱诸葛亮不能重用马谡,谓其表面上多智善谋、能判会断,实则无真才实学,只不过言过其实而己。诸葛亮偏不听刘备之言,在异常重要的街亭战役中重用马谡,结果马谡难当重任又非司马懿对手,街亭之战一败涂地。此棋一失,满盘皆输,诸葛亮只好冒险去唱空城计,然后再演一出挥泪斩马谡的戏。诸葛亮真是自取其辱。
最不可原谅的是诸葛亮在魏延问题上犯了大错误、甚至是有罪过的。魏延实际上是蜀国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的名将,但此人的致命弱点就是和上级的人际关系搞不好。而且这个人嘴较“臭”,喜欢发牢骚,平日里怪话太多,掌握军政大权的诸葛亮不知从何处看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处处提防、冷落他,使魏延在蜀国一生都是心情压抑、郁郁不得志,终于在诸葛亮死后总爆发。但不管怎么说,魏延到死都没有做过叛徒,那怕象关羽的那种假投降他也没有干过。所以我认为这个人非常可惜、可叹!作为三国中人才最为匮乏的蜀国来说,是人才资源上的一种浪费;作为魏延个人来说,是他人生的悲剧。
诸葛亮在晚年时看中了姜维,视其为弟子、接班人,把自己的一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实际上这是诸葛亮的无奈之举。那时的蜀国内外交困,人才雕零,诸葛亮自己也深感力不从心,许多事他都是徒呼无奈,深知在作无望的挣扎。姜维在短暂的几年中的作为,实在担当不起诸葛亮的信任和重托。我认为姜维的才智,在三国后期只能算作二流,根本无法继承诸葛丞相的遗志,完成重振蜀国、灭掉魏吴以称霸中原的大业。所以罗贯中在描绘姜维死后魏兵用刀剖开其肚子,发现姜维的胆大如鸡卵,实在是一种绝妙的、意味深长的调侃和讥讽。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其道德品格、善用智谋和治理国家的才干,有不少事例实为后世之典范。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别是识人、用人、驭人方面同曹操、孙权、周瑜、司马懿等人相比,确有许多不足之处。他突破不了使用人才、驾驭人才的樊篱,因此诸葛亮死后,蜀国基本上无人才可用。即使是诸葛亮临死前向后主刘禅推荐的几位辅国大臣,全都是一些谨小慎微的平庸之辈,再无雄才伟略、开疆拓士之栋梁的出现。蜀国为三国中最早灭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