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你是佛还是魔,测测你是仙还是魔

是善还是恶,是佛还是魔。只在于你选择,因为你强者,所以你有这个权力...

说得好,事实就是这样子的。
但 关键 及 微妙 的 地方 就 在于 ,腻是 不是 能够 判断 腻是 强 还是 弱。。。。
这个 判断 是不是 准确。。。。。。
希}特}勒 当年 在 这个问题 上的 判断 就 稍微 出了 些 小问题。
然后 就 没有 然后了。。。。。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有善有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都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付出相应的代价,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至于走的是什么路,权利全在自己手里,别人是无法干涉。不过我还是觉得你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支持你这句话,赞一个善恶一念间,善恶终有报。恶果善果皆自食。说的很对,怎么做看自己的了,恶人也会做好事,看是好人,有时候比恶魔更可怕。即便是佛,也要保护自己

佛和魔的区别?

被人一崇唾尊。骂个,个人被一
爱见怕一一个人人人。,见个人恩,阁下似乎有些理解错误了,佛没有敌人,也没有斗争,所谓魔也不过是误入迷途的众生,也一样是要度的对象,佛法的兴盛与普及这主要取决于的不是佛菩萨,而是我们众生呢,有善缘的地方佛,菩萨,圣人就多,人心败坏,以做恶为能事的地方,邪师与魔就可以当道,想要让众生被度,不是去谁,而是要让大家发起一颗善心,远离颠倒的邪见呢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魔和佛,魔和佛一样是人的意识造就的两种对立统一的概念,符合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魔和佛都是人思想意识的产物,也就是唯物主义。
贵在心字,心术正则为佛,心术不正则如魔
你想走那条路?魔和佛没什么区别,佛邪恶了即是魔,魔正义了即是佛,魔佛只在一念之间……无量天尊【魔】(梵ma^ra,巴ma^ra,藏bdud)
指夺人生命,且障碍善事之恶鬼神。全称魔罗,又称恶魔。意译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此外,若梵汉并举则称为‘魔障’。据《长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瑜伽师地论》卷四等所说,魔王住于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高处。另据《长阿含》卷二〈游行经〉、《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所述,魔王名为波旬,有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力等五力,又有魔女魔鬼等,常扰乱佛及其弟子等,妨碍善事。
此中之‘魔’字,古译经论多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时,以其为能恼人者,遂改作‘魔’。按,梵语mara,系从有‘死’之词义的语根mr!转来之名词,即‘杀者’之义。原似根据夜摩(yama)之思想而来。依《梨俱吠陀》所述,夜摩为死神,住在天界最远之处,常以‘死’(mr!tyu,从mr!而来之名词)为使者而夺取人之生命。由此可见,其意与具‘杀者’语义之‘魔’有相通之处。但至欲界六天之说兴起,则认为夜摩住于第三天,佛教另以湿婆(S/iva)为魔神,而将之置于第六他化自在天,号破坏正法之恶魔,即天子魔。
此外,又有自内观方面以解说‘魔’之语义者,由此乃有烦恼魔、五阴魔等四魔说。《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七云(大正27·984c)∶‘以诸烦恼害善法,故说名为魔。’《大智度论》卷五云(大正25·99c)∶‘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此处之‘魔’主要以‘破坏’为其语义。又,《大智度论》卷六十八说夜有烦恼魔、五众魔、死魔、天子魔等四种,其下并谓‘魔,秦言能夺命者,死魔实能夺命,而其余亦能作夺命之因缘,亦夺智慧之命,是故名杀者’云云。《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阐明五阴魔为死之所依,烦恼魔令感当来之生而至死,死魔正是死之自性,天子魔障碍欲超越死者,故共名为魔。此中,以‘死’通为‘魔’之语义,即根据夜摩之思想而来,实则其中唯有死魔相当于夜摩,天子魔指破坏正法之湿婆,烦恼与五阴二魔则是从天子魔之义转来者。
此外,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二谓魔有十种,贪着五阴称为五阴魔,烦恼能染污障碍称为烦恼魔,自憍慢称为心魔,远离受生称为死魔,起憍慢放逸之心称为天魔,心无悔称为失善根魔,味著称为三昧魔,于彼生着心称为善知识魔,不能出生诸大愿称为不知菩提正法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又总括为分段、变易二魔。‘烦恼障’障碍三乘称为分段魔,‘所知障’障碍菩萨称为变易魔。分段、变易二魔各有烦恼等四魔,故总成八魔。凡此皆系以广义解释‘魔’之语义。
另外,《法华经》卷五〈安乐品〉自烦恼魔等四魔中,除去天魔,而揭举五阴魔、烦恼魔、死魔。《骂意经》更列出天、罪、行、恼、死等五魔,此系于上述四魔之外复加罪魔而来。《涅盘经》则在四魔之上另加无常、无我等四倒,而成八魔。其他,如《摩诃止观》卷八(下),曾就修禅中所起之魔而广加分别;《大乘起信论》亦说及有为魔邪诸鬼所恼乱之事。
此外,依《普曜经》卷六〈降魔品〉所载,释尊成道之际,魔王波旬曾派遣欲妃、悦彼、快观、见从等四女前来扰乱。迦叶佛时,有头师魔王出现。《杂阿含经》卷三十九、卷四十五等处曾述及佛陀降魔之事。《中阿含经》卷三十亦述及有关佛弟子目连降魔之事迹。而密教为防止诸魔之侵迫,故于修法时常行结界等法以资防范。
◎附一∶〈魔〉(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云(大正45·348b)∶‘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二云(大正27·272b)∶‘何故名魔?答∶断慧命故,或常放逸而自害故。’《大智度论》卷五云(大正25·99c)∶
‘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诸外道人辈言,是名欲主,亦名华箭,亦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佛法中名为魔罗;是业是事,名为魔事。’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云(大正30·448a)∶
‘或见在家及出家众欢娱杂处,或见恶友共相杂住,便生欢喜,心乐趣入,当知一切皆是魔事;于佛法僧苦集灭道,此世他世,若生疑惑,当知一切皆是魔事。(中略)若于利养恭敬称誉,心乐趣入,(中略)当知一切皆是魔事。’
《大智度论》卷五又云(大正25·99b)∶‘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尽名为魔。’同书卷五十六云(大正25·458c)∶‘魔作龙身种种异形、可畏之像,夜来恐怖行者;或现上妙五欲,坏乱菩萨。’
魔之分类有∶
(1)内魔、外魔,内魔由自身产生障碍,外魔则系自他身而来之障碍。《定善义传通记》卷三谓四魔之中,以天魔为外魔,其他三魔为内魔。又有就分段、变易二身而分,或从烦恼、所知二障而分。
(2)五阴魔、烦恼魔、死魔三者,《法华经》卷五〈安乐品〉云(大正9·39a)‘见圣贤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此三魔乃自四魔中,除去天魔者。
(3)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四者,出自北本《涅盘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等。又,《超日明三昧经》卷上所谓身魔、欲尘魔、死魔、天魔者,亦同于上述之四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释之云(大正45·348b)∶‘烦多扰乱名为烦恼;色等积聚名之为蕴;将尽、正尽、尽已名死;神用光洁自在名天。此四即魔。’
(4)天、罪、行、恼、死等五魔,出于《骂意经》。乃于上记四魔,复加罪魔。
(5)《涅盘经》谓四魔加无常、无我等四倒,而成八魔;又谓分段、变易二身各有四魔,故成八魔。
(6)《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列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毒、名利、自高慢等十魔,并释云(大正45·348b)∶
‘可欣名欲,心戚名忧愁,悕求食饮名饥渴,耽欲名爱,令心昧略名睡眠,有所恐怯名怖畏,犹豫两端名疑,损恼身心名毒,悕誉贪财曰名利,自举陵他名高慢。欲等即魔,亦持业释。’
《华严经大疏钞》卷二十亦列举蕴、烦恼、业、心、死、天、善根、三昧、善知识、菩提法智等十魔,并释之云∶贪着五蕴为蕴魔;执着五尘境,起一切烦恼为烦恼魔;一切恶业为业魔;高慢心为心魔;命终为死魔;他化天大魔王为天魔;执着所修善根为善根魔;耽着所得禅定,不求升进为三昧魔;悭吝法,不开导他人为善知识魔;着菩提智为菩提法智魔。
◎附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摘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何等为十?所谓∶蕴魔,生诸取故;烦恼魔,恒杂染故;业魔,能障碍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舍生处故;天魔,自憍纵故;善根魔,恒执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善知识魔,起着心故;菩提法智魔,不愿舍离故,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作方便,速求远离。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业。何等为十?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恶心布施,嗔心持戒,舍恶性人,远懈怠者,轻慢乱意,讥嫌恶慧,是为魔业;于甚深法心生悭吝,有堪化者而不为说,若得财利恭敬供养,虽非法器而强为说,是为魔业;不乐听闻诸波罗蜜,假使闻说而不修行,虽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狭劣,不求无上大菩提法,是为魔业;远善知识,近恶知识,乐求二乘,不乐受生,志尚涅盘离欲寂静,是为魔业;于菩萨所起嗔恚心,恶眼视之,求其罪衅,说其过恶,断彼所有财利供养,是为魔业;诽谤正法不乐听闻,假使得闻便生毁呰,见人说法不生尊重,言自说是,余说悉非,是为魔业;乐学世论巧述文词,开阐二乘,隐覆深法,或以妙义授非其人,远离菩提住于邪道,是为魔业;已得解脱、已安隐者常乐亲近而供养之,未得解脱、未安隐者不肯亲近亦不教化,是为魔业;增长我慢,无有恭敬,于诸众生多行恼害,不求正法真实智慧,其心弊恶难可开悟,是为魔业,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速远离,勤求佛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何等为十?所谓∶近善知识恭敬供养,舍离魔业;不自尊举,不自赞叹,舍离魔业;于佛深法信解不谤,舍离魔业;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离魔业;勤修妙行恒不放逸,舍离魔业;常求一切菩萨藏法,舍离魔业;恒演说法,心无疲倦,舍离魔业;归依十方一切诸佛,起救护想,舍离魔业;信受忆念一切诸佛,神力加持,舍离魔业;与一切菩萨同种善根,平等无二,舍离魔业,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能出离一切魔道。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超日明三昧经》卷上;《大品般若经》卷十三〈魔事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大智度论》卷五十六、卷五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二;E. Windisch《Mara und Buddha》。
http://post.baidu.com/f?kz=75101869
佛是佛陀梵语Buddha,(巴Buddha,藏San%srgyas)一词的略称,佛陀的意思是“觉悟的人”、“觉者”。古时也写成 “浮屠”或“浮图”。
在为了与声闻乘的辟支佛(缘觉)作区别的时候,则称佛为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Anuttarasamyak-sambuddha)。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就是“无上正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为什么如此形容佛呢?那是因为佛和声闻的阿罗汉与辟支佛不一样,他在自己开悟的同时,也从事于救渡他人,使他人开悟。这种悟行是完全圆满的,因此用上述诸词来形容佛。
一般西洋人提到佛陀(Buddha)的时候,多半是指历史上的释尊。这是因为他们按照南传佛教的习惯。在南传佛教里,一般都只将释尊当成佛宝来崇拜。
其实,在原始佛教时代,已经不只是把释尊一人当作佛陀了。在过去世中,已有佛陀出现,也如同释尊一样地说法,并化导救渡众生。一般的说在释尊以前有六佛出现,加上释尊就是过去七佛(过去七佛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在《长阿含》〈大本经〉(巴利《长部》第十四经)中记载着释尊所说的七佛。)。释尊之后将有弥勒出现,就是所谓的未来佛。这些见解在原始佛教时代就已经产生了。
关于未来的弥勒佛(Maitreya,Metteyya),《长阿含》的〈转轮圣王修行经〉(巴利《长部》第二十六经)、《中阿含》的〈转轮圣王经〉中都曾提及。释尊发现世界人生的真理(法),并且将这真理说给世人听。这种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并不只是释尊一人而已,在过去和未来一直存在着许多。经典里面之所以说到许多这样的佛,是为了证明法的真理性和法的永远性!
梵文《大事》(Maha^vastu)是属于大众部的说出世部的佛典。在这本书中,关于过去佛记录了两种说法。根据第一种说法,在释尊过去世尚未成佛的菩萨时代里,他曾遇见、礼拜、受教的佛共有三十亿的释迦佛、八亿燃灯佛、五百莲华上佛、三亿弗沙佛、一万八千摩罗幢佛、五百莲华上佛、九万迦叶佛、一万五千炎热佛、二千憍陈如佛、一位普护佛、一千紫幢佛、八万四千帝幢佛、一万五千日佛、六千三百展转佛、六十四正思佛、一位善照佛、一位无败幢佛等。根据第二说,如将同名的佛删除,则从帝幢佛到燃灯佛有一百一十四佛,燃灯佛到迦叶佛有十五佛。
上述梵文《大事》所提到的过去佛与汉译《佛本行集经》所提到的过去佛类似。根据《佛本行集经》,相当于第一说的有∶三十亿释迦佛、八亿燃灯佛、三亿弗沙佛、九万迦叶佛、六万灯明佛、一万八千婆罗王佛、一万能度彼岸佛、一万五千日佛、二千憍陈如佛、六千龙佛、一千紫幢佛、五百莲华上佛、六十四螺髻佛、一位正行佛、八万四千亿辟支佛、一位善思佛、一位示悔幢佛;相当于第二说的则有∶帝幢佛到能作光明佛(燃灯佛)一百佛,及从燃灯佛到迦叶佛十五佛。梵文《大事》和《佛本行集经》最后提到的十五佛,两者在顺序上多少有所不同。根据《大事》十五佛是下列各佛∶燃灯、世无比、莲华上、最上行、德上名称、释迦牟尼、见一切利、帝沙、弗沙、毗婆尸、尸弃、毗舍浮、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最后的六佛属于过去七佛。这十五佛类似记载在《大悲经》上的十四佛。这十四佛就是以上十五佛中少了见一切利佛的其他十四佛。
作者: 释德昭 2006-1-2 00:08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道与佛,有什么区别?
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所载,释尊在菩萨的修行时代,最初的阿僧只劫里,曾供养从释迦佛到护世佛的七万五千位佛;在第二个阿僧只劫从燃灯佛到帝释幢佛之间,供养了七万六千位佛;第三个阿僧只劫从安稳佛到迦叶佛之间,供养了七万七千位佛。在《大毗婆沙论》和《俱舍论》中也都提到这件事。过了这三劫之后还有最后的百大劫。在百大劫中他又亲近供养了从毗婆尸佛到迦叶佛等六佛。
又如《普曜经》、《方广大庄严经》、《佛藏经》等也都提到了种种过去佛。在《三千佛名经》中,提到在“过去星宿劫”、“现在贤劫”、“未来庄严劫”的三劫里,各有千佛出世。所以在这三劫中就列举了三千个佛名。
从原始佛教进入部派佛教的时候,许多部派都曾主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很多佛陀出现说法,在部派之中,大众部一派认为除了释迦佛出世的娑婆世界之外,十方(四方、四维、上下)种种的世界都同时有佛陀出现。
佛教主张一个世界只有一佛,是不能有两佛同时出现的。但如果不是在同一个世界,则可能有许多佛同时出现。大众部的“现在多佛说”即是就十方的多数世界而立论。大乘佛教也是大众部说法的进一步发展,而主张三世十方有无数佛陀出现。
不论那一位佛陀都要经过三阿僧只、百大劫或四阿僧只、百大劫的长时间,以菩萨的身份修行聚集种种波罗蜜行,修集善根功德的结果,才能彻悟成佛。
下面不肖再谈谈“佛身”。关于佛身,即有二身说、三身说、四身说等三种说法。二身说是指法身与生身两种。法身是指佛陀的本质——法,将法具体化就成为理想式的佛身。生身就是父母所生身,这是指生在释迦国迦毗罗城的释迦佛。
三身说有很多种,一般的说法是∶(1)法身、报身、应身的三身说。(2)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的三身说。四身说是将第一种三身说分为应身与化身而成为法身、报身、应身、化身等四身。另外一说是将第二说中之‘受用身’一项分为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而成为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等四身。兹依三身说,略释如次∶(1)法身(dharma-ka^ya)∶将佛陀所说的真理加以人格化而形成的真理佛,就是法身。最初在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主张有“五分法身”,包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种教法。在这种情形下的法身,指“法的集积”。其中的“身”(ka^ya)就是‘集积’的意思,此与‘身体’的‘身’,意义不同。例如《佛遗教经》中,佛陀说∶“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到了大乘佛教时代,将遍满宇宙的法(真理)加以人格化,而将做为真理体现者的理想佛身称为法身。这并不是透过修行而证果的佛陀,而是本来法尔(自然)存在的理佛。可是这个法身也不只是理法而已,而是理智不二的。就在这个意义之下,法身可大别为以下三种∶1做为教法的一种纯粹的理,2这个理成为理想佛身的理佛,3理之中包含智,具有任运无作之作用的佛身。
像真言宗所说的大日(Maha^vairocana,大毗卢遮那)如来,和《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中所说的常住在灵鹫山的释迦牟尼佛等,都是这种法身佛。(参见《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经文)(2)报身(sambhoga-ka^ya)∶又译为受用身,又称为等流身(nisyanda-ka^ya)。是从法界等流而来的佛身,亦即等同法界而流入的理想佛身之谓。所谓报身是指菩萨经过波罗蜜的修行与誓愿的完成,而得到报果后成为完全圆满的理想的佛陀。又称为受用身,是指受用善根功德报果的佛身。受用身分为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两种。自受用身是由修行结果而得的佛果,并且自己受用自内证法门之法乐的佛陀。他受用身是给众生受用这个开悟的报果以及殊胜的法门,而指导教化众生的佛陀。可是报身的说法对象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所说的是第一义的甚深教法,地前的菩萨与凡夫都不是报身说法的对象。另外又有一种说法∶即真正的报身只有自受用身;他受用身是属于应身(化身)。其实,被尊崇的报身佛有阿弥陀佛(Amita^yus、Amita^bha)和药师佛(Bhais!ajya-guru),还有,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大佛——卢舍那佛,也可以看作是报身佛。(3)应身(nirma^n!a-ka^ya)∶又译为化身,又称为应化身。就是为了配合教化对象的需要,而变化成种种形象之佛身。这与报身相同,并不是遍历三世十方、普遍存在的完全圆满的佛身,而只是在特定的时代与地域,为了救渡特定的人所出现的佛陀。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出现的释迦佛就是应身,以过去六佛为始的多位佛陀以及未来的弥勒佛都是一种应身。
作者: 释德昭 2006-1-2 00:08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道与佛,有什么区别?
应身有胜应身、劣应身两种。胜应身是为初地以上菩萨说法的佛陀;劣应身是为地前菩萨与凡夫、二乘说法的佛陀。在这种情形下,胜应身实际上与报身没有差别。所以所谓的‘应身’应该是指劣应身。
另外,应身同时也可区分为应身与化身两种。在这里应身是为了适应对方、化导对方而显现出一种比较适当的形象来说法的佛陀,也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相好的佛身。相当于在特定时代与地域出现的佛陀。
所谓化身是不具备相好而以种种形象来救渡众生的佛身。所显现的形态有时候是凡夫,有时候则是梵天、帝释、魔王、畜生等形态,在五趣(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之中现身说法。观世音(Avalokites/vara,观自在)菩萨显现三十三身来救渡众生,这三十三身是∶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夷身、优婆塞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侯罗伽身、执金刚身等等,此中除了最初的佛身之外,其余三十二身皆为化身。观世音菩萨又名千手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圣观音、如意轮观音、准胝观音、不空罥索观音、白衣观音、叶衣观音等等,就是这个缘故。总之,观世音菩萨虽然被称为菩萨,但实际上应视之为应身佛或化身佛。
另外地藏(Ks!itigarbha)菩萨是显现成僧形的化身,以声闻的形态救渡三界六道众生的菩萨。另外,像不动(Acala)明王、圣天(Vina^yaka、Gan!es/a,欢喜天)、荼枳尼天(Da^kini^)等等,属于明王部与天部的神只,也可以说全部都是化身。
说到这里不肖觉得必要再谈谈“佛陀所具的性德”希望大家不要觉得罗索。关于佛德方面,佛陀具有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与十八不共法之性德;在外形方面,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伟人的相貌。另外显示佛德的,还有所谓的如来十号。
所谓‘十八不共法’(as!t!a^das/a a^venika-buddha-dharma^),是指声闻、缘觉、菩萨所不具备,而为佛陀独特所有的十八种功德。十八不共法有两个系统。一为小乘佛教所说,另一为大乘佛教所说。
小乘的十八不共法指的是∶佛之十力、四无畏、三念住与大悲。
佛的十力是∶(1)处非处智力(辨别正确之道理与非道理的智力)、(2)业异熟智力(如实的了知善恶业及其报果的智力)、(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体证熟谙四禅、八解脱、三三昧、八等至等各种禅定的智力)、(4)根上下智力(如实了知众生根器之高下优劣等智力)、(5)种种胜解智力(如实了知众生种种意欲倾向的智力)、(6)种种界智力(如实了知众生的世界与性类差异的智力)、(7)遍趣行智力(如实了知依据何种修行就可进入何种境界的智力)、(8)宿住随念智力(正确的了知众生过去世命运的智力,这是佛的宿命通)、(9)死生智力(正确了知众生未来世命运的智力,这是佛的天眼通)、(10)漏尽智力(一切烦恼碍都消除净尽而开悟成佛的智力,这是佛的漏尽通)。
四无畏(catva^ri vais/a^radya^n!i)又称为四无所畏。佛陀对其他任何人都具有绝对的自信,对任何人的问答论难,都绝不害怕、不必臆测。这四种能力谓之四无畏∶(1)一切智无畏(佛自信是一切智者)、(2)漏尽无畏(自信一切烦恼障碍都断尽)、(3)说障道无畏(佛说烦恼与业障碍诸法时都具足自信)、(4)说尽苦道无畏(佛说这种消除烦恼与苦的戒定慧三学的修道时,具足自信)。
三念住(trin!i smr!tyupastha^na^-ni )是佛在任何场合,都保持着纯粹正确的意识。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三种情况下,他都具有正念正知的状态。(1)第一念住(当众生信奉佛陀时,佛不生喜心,他安住于这样的正念正知之中)、(2)第二念住(众生不信奉佛陀时,佛不生忧心,他安住于这样的正知正念中)、(3)第三念住(众生同时信奉佛陀也诽谤佛陀时,佛不生喜心也不生忧心,他安住在这样的正知正念中)。
作者: 释德昭 2006-1-2 00:08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道与佛,有什么区别?
大悲(maha^-karun!a^),就是佛陀恒常地具有救济众生苦难的大慈悲心。
大乘的十八不共法,依据文献的不同,所列举的项目与顺序也不同,一般的说法是如此∶(1)身无失(身业没有过失)、(2)语无失(语业没有过失)、(3)意无失(不失念、没有意业的过失)、(4)无异想(对一切众生都持平等心)、(5)无不定心(不会有众生之散乱不定的心)、(6)无不知舍心(没有不知众生与舍置众生的心),以上六个项目是由戒学而生起,是无住涅盘之因。(7)信无减(对无住涅盘具有纯正不坏的净信心)、(8)欲无减(对无住涅盘的志趣意念不减退)、(9)精进无减(在所有的场合都精进而不退减)、(10)慧无减(利益众生的智慧不退减)、(11)解脱无减(得到大乘解脱以后不会退减)、(12)解脱知见无减(使众生得无上涅盘的心志不退减),以上六个项目是由定学而生起,是无住涅盘之缘。(13)身业随智慧行、(14)语业随智慧行、(15)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者是指一切佛的身语意三业,恒常地有智慧随伴相应)、(16)过去知见无著无碍、(17)未来知见无着无碍、(18)现在知见无著无碍(以上三者,关于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法,佛陀都能平等的知悉,破戏论相,其知见无著无碍地自在),以上六项目是由慧学所生,是无住涅盘的当体本身。
另外还有一百四十不共法。这一百四十是∶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等。(《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等)
如来十号分别是∶(1)如来、(2)应供、(3)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间解、(7)无上士、(8)调御丈夫、(9)天人师、(10)佛、(11)世尊等十一个。在这十一个中除去第一号“如来”,就是如来十号,这是其中一说。另一说则是将最末两号∶佛与世尊合称为一项。这样也是如来十号。第一种说法是原始经典所说的十号。在《阿含经》中说明佛宝的定型句,也是这十号。以下依次解释上述的十一项名号。
(1)如来(Tatha^gata)∶音译为多陀阿伽佗、怛佗孽多、怛萨阿竭,义译是如来,也可译为如去。所谓如来,是“如实而来的人”或“由真如而来的人”的意思。从真如法界而来,悟到真如,所过的是那种如实的教化生活,是如实去实行的人;也就是完全依循真理而来,依循真理而去,与真理完全冥合无间的人。“如来”一词和佛陀是同义语。
在佛教以前,外教也用这个词汇,他们以之指称“解脱生死轮回之人”。大体上佛教的意义与之相同。在原始佛教中,“如来”一词,释尊都是以复数形来使用,是指解脱轮回的理想,这是第三人称的用法,并没有当成第一人称而以之自称的例子。
当时的人很珍视“佛陀”这一词汇,视之为很稀有的称呼。到后世,“如来”和“佛”二词的使用,就不再被区别。所以阿弥陀佛也就是阿弥陀如来,药师佛也就是药师如来。但有一个例外,就是大日如来在习惯上通常都不称为‘大日佛’。
(2)应供(Arhan,Arahan)∶音译为阿罗汉,简称为罗汉。在大乘佛教方面,认为不论是阿罗汉或罗汉,都是指小乘声闻之得到悟境的最高圣者,是只求自利的人。但是大乘佛教这种讲法并不是阿罗汉的本意。阿罗汉的原意是应供,是指“应该被供养之人”或“有资格接受的人”。这个意思是说阿罗汉是断尽一切烦恼,具有卓越人格的人。所以这样的人也具有感化与善导世人的优越德性。
因此,如果供养阿罗汉之衣食住的话,那么供养者将会得到数十百倍功德的回报。阿罗汉又称为福田(pu^n!ya-ks!etra,pun^n^a-khetta),这是指阿罗汉就是一个可以使人们得到幸福收获的良田。愈是良田就愈能丰收,有时能回收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收获。如果供养或播种在像阿罗汉这样的良田上,那么供养者就会收获到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大功德。所以阿罗汉又称为无上福田。像这样的阿罗汉,是可以救渡世人,使他们幸福的。佛当然也是这样的阿罗汉。
作者: 释德昭 2006-1-2 00:08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道与佛,有什么区

佛和魔到底是什么是人吗,不同的人吗,那妖魔鬼怪又是什么?

佛,并非一定的形质,而是一种万能的灵性(我们称为佛性或者自性),其实就是你的真心,能现出你的身体和你的意识心,以及身外的天地、魔妖、人畜、花草、时空及时空内的一切。
对的,这个就是真的你,是你的真心,刚才说的时空、万物、你的身心当下都没有离开真心,都是真心作用。打个比方,如果电是真心、佛性,那么灯与灯光、空调与热、机器与动,就是时空及时空内的一切,当下就是真心作用。再打个比方,你的心在做梦,梦中有你有山有动物花菜和妖魔,梦中的你就好比现在的你,真心就好比做梦的心。
为了让众生觉悟,我们的真心就化出一个悉达多王子,示现入胎、出生、出家、成佛,然后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真理。佛 通常是指 光明面, 魔 通常是指 黑暗面.
本质上 光明面 和 黑暗面 是同一个东西.
一般来说 佛 是指 走正路的人. 明白了这个宇宙的真相.
一般来说 魔 是指 走邪路的人. 能力不及佛, 但也很厉害.
其实 人也是动物,修道没有成功也可以称作"人之妖,人之精怪"
虽然 动物修道未成功叫"蛇之妖,猫之怪". 成功了也是大菩萨.

测测你的本性是神还是魔

测测你的本性是神还是魔

每个人的本性都有所差别,那么你的本性是神还是魔呢?下面测测你的本性是神还是魔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欢迎大家进行测试。

开始测试:

Q1 吃饭时你先吃喜欢的菜??

Yes→ 前进 Q2 ; No→前进 Q3

Q2想要的`东西即使很贵也会想办法买??

Yes→ 前进 Q4; No→前进 Q6

Q3如果要变成动物你希望变成猫??

Yes→ 前进 Q5 ; No→前进 Q7

Q4你常常脚踏数条船??

Yes→ 前进 Q6 ; No→前进 Q7

Q5你常收异性送的礼物??

Yes→ 前进Q8 ; No→前进Q10

Q6你曾碰到不太熟的异性向你示爱??

Yes→ 前进 Q8 ; No→前进 Q10

Q7你常被人说看起来很年轻??

Yes→ 前进 Q10 ; No→前进 Q9

Q8你觉得常有贵人帮你??

Yes→ 前进 Q9 ; No→前进 Q11

Q9你没什麼金钱观念??

Yes→ 前进 Q12 ; No→前进 Q15

Q10你是个很有主见的人??

Yes→ 前进 Q13 ; No→前进 Q14

Q11你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

Yes→ 前进 Q15 ; No→前进 Q14

Q12你的兴趣很广但都很短暂??

Yes→ 前进 Q15 ; No→前进 Q16

Q13你长得并不漂亮,但很可爱??

Yes→ 前进 Q18; No→前进 Q17

Q14你喜欢捉弄人??

Yes→ 前进 Q20; No→前进 Q16

Q15送人礼物时都会很用心挑选??

Yes→ 前进 Q19; No→前进 Q17

Q16和异性走路时都比他们快??

Yes→ 前进 Q19 ; No→前进 Q20

Q17你不喜欢油炸的食物??

Yes→ 前进 Q20; No→前进 Q19

Q18你认为女人的魅力为含蓄??

Yes→ 前进 Q19 ; No→前进 Q20

Q19你是个满迟钝的人??

Yes→ B类型; No→ A类型

Q20你自认亲和力很够??

Yes→ D类型; No→ C类型

答案分析:

A.超级恶魔,想不到你会混在人里面这么久,希望你好自为之.天使会找到你的.

B.无话可说了.凡人一个,平平安安,规规矩矩,活着吧.

C.你可不好说哦.说你是人,但你比人有灵感,说你是神,神又不愿意,好好想想,你以前是不是有过与常人不同的地方?比如见到听到别人见不到,听不到的?你要注意哦,恶魔和神都在注视着你哦.

D.神啊,你是来人间渡假的吗?希望你玩的开心.

;

测试你是人,神还是恶魔?

C.你可不好说哦.说你是人,但你比人有灵感,说你是神,神又不愿意,好
好想想,你以前是不是有过与常人不同的地方?比如见到听到别人见不到,听
不到的?你要注意哦,恶魔
和神都在注视着你哦.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