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命甲辰日柱,甲辰日柱男命各个时辰
八字庚申,丁亥.甲辰日,甲戌时男命怎样?
命格福泽啊
什么八字的男命老婆美到极致,美到如天仙?八字财多身弱注定娶不到很...
子午卯酉曰出生的男命娶美妻。
财多身弱一样娶美妻,而且娶几个。因为承受不了而娶了离,离了娶。
...庚子日柱是女命的话,庚金下坐伤官;甲辰日柱是男命的话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子辰半合水局,生助甲木;甲木身旺,需庚金来劈方可成才。这不是绝好的组合么?!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谢谢。
男,李明星。1988年正月初三早上五点至六点之间出生的八字如何?
1)出生农历:戊辰年 正月 初三日 卯时。
财比日元 伤
乾造戊甲甲丁(日空寅、卯)
辰寅辰卯
藏干乙戊癸甲丙戊乙戊癸乙
劫财印比食财劫财印劫
地势衰临官 衰帝旺
纳音大林木大溪水佛灯火炉中火
2)节气:立春1988年2月4日22时43分,惊蛰1988年3月5日16时47分
起大运周岁:5岁 1个月 25天,每一交大运年 4月 13日起运(公历)
大运 6乙卯 16丙辰 26丁巳 36戊午 46己未 56庚申 66辛酉 76壬戌
3)年命纳音 大林木
俗称 木命人
年柱 戊土 辰土
月柱 甲木 寅木
日柱 甲木 辰土
时柱 丁火 卯木
出生日 甲辰
本八字4木(甲木、寅木、卯木)3土(戊土、辰土)1火(丁火)
4)
寅月甲木生值孟春,财多杀重定超群,顺行火地多难显,逆走终为富贵人。
春天出生的甲木,大多运气比较好,能遇贵人的帮助而成功。春天是木成长旺盛的时期,但天气较寒,甲木喜阳光的照耀则生意盎然,若是火多则反而不佳,春天的甲木正好是成长时间,火多则盗泄无气,使得木外表华丽,内部空虚,喜见薄土培根,土厚则不利木的生长。喜癸水雨露的滋润而得以壮大,但水不能太多,春天的水是寒水,多见则伤根;逢金有折伤、砍伐之苦。
甲木寅月临官,临官的特征是独立性强,喜外出模生,一生中有很多的波折,过了中年则趋兴隆。临官即是建禄,有独立发展的能力,有比肩的特性,不喜欢领别人的情,做什么事大多是先做后谈,不畏波折,在波折中反而有成就。
1正月喜用丙癸,如无丙癸,平常人,调和气候为要,丙火为主,癸水为佐。用庚者,杀为用,财妻,官杀子,用丁者,伤官为用比劫妻,食伤子。
2正月甲木,初春尚有余寒,得丙癸透,富贵双全。癸藏丙透,名寒木向阳,主大富贵。
5)
甲木生人最聪明,深谋远虑是英雄,五湖四海交朋友,仗义疏财有声名,为友能舍黄膘马,两胁插刀不嫌疼,别人若有为难事,舍已为人也现成。
甲木的人大多长相不是太漂亮,要经过美容【辛金的雕刻】才能成为美人。甲木之人有上进心,有志气和骨气,心地善良,但占有欲特强,重现实,好计较金钱的得失。甲木的人一般恋爱多不是太顺利,要通过破釜沉舟才能顺利结婚,婚后不会搞婚外情,因为甲木之人的价值观是、、爱情应该要忠实,婚外情、脚踏两条船,是不对的。
6)
【甲辰日柱】天干就象一个大锅盖一样,盖在地支上,使地支无法正常发挥力量,这种干支组合双方都不受益。甲辰由于辰是水库,能生木,辰又为湿土有养木之功,故天干甲木没有受损,而辰土却受损严重。若男命日柱为甲辰,定主克妻破财,又由于辰为皮肤、肌肉及脾胃,若四柱中土弱木旺,主易在上面所代表的身体部位有病伤之灾,逢木旺之时,便是应期。四柱中多盖头截足,是一种气不流通之象,是一种互相阻碍之象,所以主此人做事情多阻逆,运气不流通反复周折,很少顺利,一气呵成。另外表现在身体方面也是多处不适。命坐衰之人不会无事繁忙,对事物的发展,他抱有不积极也不消极,顺其自然、顺势,而无所谓个人得失的心态。
《甲 辰 衰 地》寅卯空亡
★乃是栋梁之才,中年之后将有很大的发展;从事学者、教师、医师、家能见成就。
★虽然劳碌,一生福禄能得,异性、配偶多见助益。
★信仰心重,心性淡薄,忍耐力强,多具人情味。
★凡事且莫强求,一切顺其自然反而吉顺。
★须防祖业家道中落!
★结婚运差。
★男命:妻室有助,但注意妻室身体多病灾。
★能保持谦和,可惜一生运势不强;凡事莫强求,顺其自然反而能见成就;强求终败。
★男命:多见学者、官、政人物。
为什么甲辰日柱与庚子日柱比较适合婚配? 假如,庚子日柱是女命的话...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子辰半合水局,生助甲木;甲木身旺,需庚金来劈方可成才。这不是绝好的组合么?!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谢谢。
日柱壬子,时甲辰的男人晚年如何?
看看是不是有帮助啊
太极拳简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其中传播最广的是陈王庭创拳说,认为是陈氏九世陈王庭创造了太极拳,然后世代相传,到十四世陈长兴时,由其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教名弟子杨露蝉,再经过杨露蝉出外广泛传播,形成了杨、吴、武、孙各个流派。
近年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然后经山西人王宗岳,其徒蒋发,传入温县陈家沟,传给陈氏十四世陈长兴。此前陈家自己的家传武术是由陈氏九世陈王庭所创之拳(炮锤),偏于刚猛。陈长兴经过收集整理,将太极拳定型为陈氏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锤),后来产生杨、吴、武、孙等其他流派。
在此,斑竹本人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即太极拳由陈氏族人所创,并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不断发展变化而成。须知涓涓溪流汇入江河才能入海,正是陈氏族人世世代代的不断努力,给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起到了大江大河的干流作用。
但不论何种说法,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师承了近代太极拳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创造性地将前人(姑且不论是蒋发还是陈氏祖先)的太极拳法由博归约、精简归纳,整理定型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此后陈氏子孙世代传习的太极拳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也都发源于此。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观点:
陈长兴是近代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
陈长兴的弟子杨露蝉对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长兴所传的陈式太极拳老架是现代诸多太极流派的鼻祖。
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
学习太极拳功夫应当从正宗陈式太极拳开始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传播最广的是顾留馨的陈王庭创拳说,即陈王庭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比较有力的证据是当年陈王庭的一首长短句:"谈当年,披坚执锐,.....到如今,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闲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些个好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庭"造拳"即出于此。在陈氏十四世时由陈长兴时传杨露蝉,杨到京城后开创出杨式,后传全佑,发展成为吴式。后又派生出武式、孙式太极拳。陈氏族谱还称陈氏十五世陈青苹入赘赵堡镇,把陈氏家传太极拳加以改动形成赵堡架。
但近年来也有人倾向于张三丰创拳说:太极拳始自张三丰,后经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时陈家有自己的家传武术,偏于刚猛),后蒋发又传入赵堡镇,形成赵堡架太极。近年来赵堡镇出来的拳师也开始肯定这一说法。
虽然众说纷纭,但有的脉络是清晰且有据可考的。如陈长兴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教名弟子杨禄禅,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源于陈氏,而吴氏又源于杨氏。孙氏源于杨氏和陈氏。
陈式太极拳简要发展脉络
陈王廷编的七套拳架,经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时,原来一百零八势的长拳和太极拳(一名十三势)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人练习,陈氏拳家已经由博返约,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大约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学习对象的练习需要,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氏新架太极拳。这套拳架与陈氏老架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故也称老架为大圈拳,称新架为小圈拳。有本的弟子、族侄陈青萍,又在有本所传拳架的基础上创造了两套架式。其中一套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提高技巧。另一套,注重技击,常在周身一起转圈的过程中突然发劲,劲快而猛烈,有似旱天炸雷。前者,青萍传于陈家沟北邻的赵堡镇,人称赵堡架;后者流传于陈家沟东邻的王圪当村,人称"圪当颤架",或称"忽雷架"。
陈长兴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长兴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无论众人如何推、挤,脚有丝毫不动,时人称为"牌位大王"。教名弟子杨禄禅,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
在太极拳漫长的发展道路上,他可以说是又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他不但继承先祖创编的太极拳精髓,而且又有发展和革新,并且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将陈家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外姓,这在他当时生活的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他的太极拳著述,对后人启迪很大。
陈有本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岁入庠。自幼与兄有恒(字绍基)从父习武,太极拳术颇精,为一时瑜亮,壮年之后,他闭门练拳,于太极拳术更加精研,并且大胆革新,在太极拳原有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同辈份陈长兴所编老架(大架)太极拳一样宽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和自然,儒雅潇洒,收蓄兼并,发劲刚劲,同样分为一、二路。后人称为"新架"(也称小架,后为与其徒陈清萍所改小架区别,又简称"略")。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代名师。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其弟子陈清萍、陈有纶、陈奏章、陈三德、陈运栋等,均为太极拳名家。众徒中,又以陈清萍最为著名。
陈清萍
陈清萍(1795~1868),自幼师承陈有本习太极拳小架,多有心得体会,青年时已在为名手,深得陈长兴、陈有本的嘉许。后移居赵堡,因学武人多,于镇中开武馆授徒。他结合自己心得,在其师改进原来套路的基础上,再行改进,形成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的拳术套路。经他改进的太极拳,虽然也称小架,但又不同于乃师所传,后人为区别,称之为"圈"。后经其与弟子共同努力,逐渐衍变出几种太极拳流派和不同套路。如由其弟子武禹襄所编的武式太极拳、和兆元所编的和式太极拳(也称赵堡太极拳)、李景延(李盾)所编的太极忽雷架等等。这些流派和套路,在国内外均有广大的爱好者。他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愧为太极拳的大家。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 陈正雷
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极即太虚。「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虚」者,空虚无物之意。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官府。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袓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人烟几铯,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袓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袓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 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袓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袓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扬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著陈氐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袓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由于 1711 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裁,仅有囗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袓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我九世袓陈王庭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庭在明末拳术已著名。於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 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密。」
陈王庭(1600一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陷居期间,依据袓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镧、双人黏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黏枪,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庭的独创有以下几点
(一)把拳术与导引相结合
(二)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
(四)创造了双人剌枪和八杆对练项目
(五)创造了太极拳理论
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话,「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1771一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袓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长兴公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在千百人中(当时农村演戏,身强力壮者挤在台前,无座位),无论众人如何推、撞、拥、挤,脚步丝毫不动,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时人称为「牌位大王。」子耕耘拳艺棈奥,继续走镖山东,历时10余年,所遇匪盗敛迹,鲁人立碑叙其事以为纪念。耕耘子延年、延熙均为太极名师。教有名弟子扬露襌。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小架)。
十五世陈凊萍,赘婿于赵堡镇(陈家沟东北五里地)在那里传拳,他在原套路上再进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世人称为赵堡架。
十六世陈鑫(1849一1929),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囗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袓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说,用十二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
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1887一1957),字褔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栵.肘、靠、拿、跌、掷.打,兼旋井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侦、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徒众很多,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1983一1972),字绩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前往。陈照丕理论造诣极深,积数十年之经验,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探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刃、单剑、双剑、双镧、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氏太极拳近百年来在社会上经过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 武、孙四大流派。
杨氏太极拳
杨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徒,后陈德瑚带杨回陈家沟家中做些杂活。陈氏十四世袓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陈长兴见杨聪明伶俐,作事殷勤,为人忠诚老实,又喜爱拳术,与陈德瑚商量后,乃收为徒弟,传授太极拳。杨练拳极下功夫,夜里鍊拳疲困时,仅在长板凳上打盹。这种长凳很窄,很快就跌下来,醒后继续再练,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练成。经老师与东家同意后,装卷归里,离开陈家沟(后又两次拜访陈家)。
杨露襌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打败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拲,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经其孙澄甫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拲。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要求绵里藏针。扬澄甫(1883~1936)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传拳,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
吴式太极拳
杨露襌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学之,后全佑又从学於杨班候(1837~1892 )。全佑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吴鉴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培养学生,成为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同乡杨露襌大架动作,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长兴公教拳,因其年岁已高(80余岁),不再传拳,其子耕耘走镖山东,不在身边,但见他求学心切,便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十五世陈清萍。陈凊萍的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学拳很下功夫,潜心专练。在杨式大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式太极拳。
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为业,武式太极拳始在外传。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 (1860~1930)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拲,精通意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迷真)等书。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的美名佳称。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
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井辅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极拳的动作,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等套路。北京体育学院阚桂香女士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编写了陈氏简化三十六势太极拳,河南省武术馆教练陈小旺在陈氏太极老架、新架的基础上,整编而成陈氏三十八势太极拳。
以上内容引自-《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谨供大家参考 作者:陈正雷
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
太极拳创自何时何人?杨氏太极拳的来龙去脉若何?习此拳者,应有所知。然而众说纷纭,谬误百出。今据杨氏家传及有关资料,系统阐述。尤其杨氏家传部分,赵斌老师及其妹夫傅锺文知之甚详。今记之,诚免后世以讹传讹。
一、宋代以前的太极拳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太极拳亦然。但因秘传口授之古习,时隐时现,难得翔实的文字记载。据有关资料,宋代以前的太极流派或创拳传说,有以下数种,
1、老子创拳说
2、程氏太极拳
3、宋氏大极功
4、俞氏大极功(所传太极名先天拳,亦名长拳)
5、后天法
以上说法,均无确切考证。然而可以看出,太极之源,乃汇小溪而成巨流也。
有云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太极之理,已寓其中。故太极拳在中国的早期萌生,自然不足为奇。自萌生而完善,决非一人一代之功。
二,张三丰与太极拳
由近代太极拳兴起以来,传统的说法都是由武当道士张三丰创太极拳。三丰二字,据说取自八卦中的符号。乾记作"三"形似《三》,为阳,为天,为日,为刚。坤记作化,",形似"丰",为阴,为地,为月,为柔。故三丰二字,集天地日、 月,阴阳刚柔于一身,玄妙无穷。或言先师居宝鸡金台观时,有三山峰,挺秀仑润,因号三峰;或言九宫山真君殿藏蜕处,面对三峰山,即以为号。故亦常见张三峰之说。 实为一人也。
张三丰,名通,字君实,又名全一。5岁患疾拜异人修道,12岁习儒。曾任中山博陵令。后弃官云游,抵燕赵,至齐鲁,达韩魏,居宝鸡。67岁入终南山,遇火龙,传以大道。后至武当,调"九载。道乃大成。于是湘云巴雨之间,隐显邀游。因不修边幅,人称邋遢道人。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拒之不赴。永乐五年,成祖遣胡滢遍访三丰数载,终不可得。
火龙即北宋初年隐居华山的著名道士陈抟老祖的弟子贾得升。究其年代,陈抟归天于公元989年 (宋太宗端拱二年)。若按永乐之说,张三丰1247年生而67岁 (1314)入终南遇火龙,此时陈持逝世己325年。显然露出永乐之说的破绽。三丰既为陈转的再传弟子,只能是北宋时人。
陈抟,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先居武当,后隐华山。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上。其学说为宋代理学之先驱。传说他于五代混世见一妇人 (赵匡胤之母)用担子挑着兄弟二人逃难,便道"休说当今无天子,天子就在担上挑"。后与赵匡胤在华山下棋,赵把华山输给了陈抟。宋太宗诏请陈转,抟上表曰:"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华山玉泉院亦名希夷祠。相传为火龙为其师所建。张三丰遇到这样的高师传授,自然不难成为道家神拳之鼻祖。
有人说。张三丰创的是内家拳,不是太极拳。须知黄宗羲及其子黄百家明确记载,所谓内家者,是相对外家而言是大的分类,犹如武当拳、武当派之说。至于具体的拳种、 拳名、流派,是有其演变过程的。《武当秘鉴》作者乾宣道长严嘉康记载,张三丰先后创编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将三种拳术精华熔于一炉,通称为太极拳三十六式。此拳在道内又经各代逐步扩充为一百零八式,称三丰太极拳或武当太极拳。另有武当道总徐本善所传的八路一百零八式武当太极拳。其总歌云:"武当拳,有渊源,武当道士传在前,张松溪,黄百家。武当道总徐本善","武当派有嫡传,首推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势十三," "十三总势太极全。"可见黄百家记载的内家拳,其后的分支,在武当山又叫太极拳、内家拳或十三势。
三、近代大极拳的先驱王宗岳
张三丰以后的太极拳史,难于得到连续系统的记载。而近代太极拳的传播,却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
杨家的记载,见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 "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
武式太极拳,源于杨氏太极和赵堡架。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李氏写序时,杨禄禅、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当为可靠之作。
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首。杜育万为赵堡传人。可见陈鑫当时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山西师传者,乃王宗岳无疑。年逾百岁的考古学家、太极名师吴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亲自听到正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作介绍。陈鑫朴实地说,他们陈家世传炮捶,属少林拳,已有几百年历史。村人称他们为炮捶陈家。太极拳是一个在西安开豆腐坊的河南开封人蒋发传给陈长兴的。陈氏族人甚至认为这是炮捶陈家的耻辱,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陈鑫还向吴图南引见了杜育万,让杜育万演了一遍太极拳, (见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可见上述历史当时在陈家沟也是被公认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证明了王宗岳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蒋发亦为乾隆时人,陈蕊笔记中有记载,陈长兴生于1771年,卒于1853年,王宗岳逝世时,长兴最少25岁。此与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在时间上正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