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是什么名字,知天命的命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
一、弱冠
“冠礼”,是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嘉礼的一种,源于周朝。据专家考证古代早期的原始社会,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时会举行一种仪式,称为“成丁礼”、“入社礼”,而这种“成丁礼”后来就演变成冠礼。
二、而立
而立是古代汉族年龄称谓。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三、不惑
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智者不惑。”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达到智者的地步。
四、知天命
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五、花甲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有一种说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迹,到了六十岁,随着身体的愈加衰老,这道白痕就会消失不见,故而称作“花甲”。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身体好的人超过六十岁,白痕还在,而有的人身体衰弱,未到六十岁也有可能没有白痕。
六、古稀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查核一下,千多年前的“古稀”老翁,确实稀少的很。仅以知名的诗人、学问家为例,超过七十岁的真是寥寥无几。但是,到了数百年前,社会不断进步,人的寿命已长了很多,仍以名家为例,不仅感叹古稀的唐寅已超过古稀
六、耄耋
读作mào dié。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耋,年纪为八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七、期颐
古时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 。 期颐:百岁之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古代对于人们年龄的称谓有很多种,而且每一种称谓都有其来历和典故,说起来如数家珍,让人不得不叹服中华文化的博大和源远流长。现代人们对此了解得太少了,以至于每当听到这些对年龄的传统称谓时,很多人都如同坠入云里雾里,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这些年龄称谓。
汤饼之期和赤子、襁褓“汤饼之期”指的是刚刚出生三天的婴儿,在这一天,婴儿的父母会设宴招待亲友,在古时候也称作“汤饼宴”或者“汤饼会”,在现代的南方一些地区则称为“三朝酒”;赤子和襁褓都是指还没有满一岁的婴儿,这时候的孩子太小,平时都是光着身子用襁褓包着的,所以称为“赤子”、“襁褓”。
初度、牙牙、孩提初度是指刚满一周岁的孩子,后来初度也包含了“生日”的意思,比如50岁被称为50初度;牙牙则是“牙牙学语”的意思,也是指一岁的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已经开始学着说话了;孩提是两三岁的小孩子,这时候他们已经学会走路,并且逐渐学会说很多话了,只是这时候还比较天真,处在孩提时代。
总角、垂髫总角是指人从幼童成长到少年这段时期,大约在七八岁到十三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经常把头发扎成两个冲天小辫,一左一右,就像两只牛角一样,所以被称为总角;垂髫是说古时候的孩子还没有戴帽子,头发经常是下垂状态的,所以被称为“垂髫”。
豆蔻、束发豆蔻是一种在初夏时节开花的美好植物,那时还没有到盛夏,所以“豆蔻”在古代被用来形容女孩子13岁到16岁这段最美好的年龄,“豆蔻年华”这个词语就是这样来的;束发是指古代男孩子到了15岁的时候,就要把头发束扎好盘在头顶上,这算是到了一个年龄段,作为男孩子15岁以后就要学习技艺。
男子20岁称为弱冠 弱冠一词语 出自于《礼记》 “(男子)二十曰弱冠” 30岁称为而立 40岁称为不惑 50岁称为知天命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于《论语·为政》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知天命介绍?
知天命,读音zhi tian ming,汉语词语,意思是认识了上天赋予的使命。出自《庄子·外篇·天道》。知天命解释:认识了上天赋予的使命。[1]知天命出处:《庄子·外篇·天道》:“故圣人休,则归真返璞,休则归真,则复其天,天乃全,全乃复,是归根复命。”知天命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知天命示例:明·李贽《与周友山书》:“吾于此时,始知天命之不可以强求,亦始知学问之不可以强得。”知天命故事:《庄子·外篇·天道》:“故圣人休,则归真返璞,休则归真,则复其天,天乃全,全乃复,是归根复命。”庄子说:“所以圣人有一天的时间可以休息,就回到自然本性上去,这叫做‘归真’;回到自然本性上去,就是返朴归真,这就叫‘复其天’。”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天命
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1616-1626),天命元年为公元1616年。
天命 [tiānmìng]
1. 指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
乐夫天命复奚疑。——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虽曰天命。——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2. 自然的规律、法则
3. 人的自然寿命;天年
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的观点。“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已流行。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说明了当时统治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帝的命令,称之为“天命”。用来作为对人民进行压迫的合理依据。
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以后宋明理学家把人性与道德意识也扑克作是“天”所给予的,为封建伦理秩序的永恒性制造了理论根据。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战国荀子把“天”扑克成是自然的、物质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使用的“天命”概念,具有自然界的必然性的含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扩展资料:
知天命的现代意义:
当一个人50岁的时候,他就会知道他自己以后的人生应该怎么样过,也就是说他已经知道上天给自己的人生安排什么了,这是因为古代人的平均年龄比较小。
基本上人能活到70岁都已经很不错的了,所以古代人就会说50知天命,50岁就不要再闹腾,你就应该开始颐养天年了,之前成功你的人生就成功,你之前失败,你的人生就失败。
但是现代医疗水平比较发达,现在人们的平均寿命都是70岁到80岁,50岁就是正当中年,应该就是自己闯一番事业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自己周围的资源已经成熟了,自己可以利用周围的资源更好的发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所以说大家在面对古代人的智慧,我们要有自己的观念,正确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舍弃那些不满足时代的观念,50岁是正当努力的年龄,而不是知天命的年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天命
知天命,意指天命可畏,非敬不可,不可逆天行事。天命
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1616-1626),天命元年为公元1616年。
天命 [tiānmìng]
1. 指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
乐夫天命复奚疑。——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虽曰天命。——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2. 自然的规律、法则
3. 人的自然寿命;天年
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的观点。“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已流行。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说明了当时统治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帝的命令,称之为“天命”。用来作为对人民进行压迫的合理依据。
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以后宋明理学家把人性与道德意识也扑克作是“天”所给予的,为封建伦理秩序的永恒性制造了理论根据。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战国荀子把“天”扑克成是自然的、物质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使用的“天命”概念,具有自然界的必然性的含义。2351248755孔圣人说了:“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指的是五十岁男子
什么叫知天命
孔子说过人到五十岁才可以读周易的话。周易深奥难懂,揭示了天地人之间复杂玄妙的运动规律和扑朔迷离的自然现象,没有丰富的阅历和人世沧桑是难以读懂的。许多时候,智力和锐气代替不了阅历。对人生来说,四五十岁是一个不短的路程,该经历的酸甜苦辣都经历过了。有一位名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人活到四五十岁当然应该清楚自己的性格,并且应该从自己人生轨迹的回顾中推知未来的命运。 知天命首先意味着理性。理性意味着凡事不感情用事,不忙着下结论,而是冷静观察、周密调查,收集各方相反相成的信息,从反复比较、认真分析中推出结论。理性意味着面对各种环境都能从容面对和接受,不再像少年时的意气冲动和胡思乱想,也不再有青年时不回头走路的大胆和反抗命运之后的失落和抱怨。 知天命意味着与生活讲和,与命运讲和。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生活和工作中让人完全满意的时候毕竟不多。不满意不一定意味着非对抗和争斗不行。非白即黑的思维是一种幼稚,是一种毫无智慧弹性的僵硬。实际上,白与黑之间有大片的灰色过渡区。许多情况下,对抗和争斗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大到国际争端,小到个人恩怨。 知天命还意味着进退得当、扬长避短和收放自如。四五十岁的人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明白自己应该巧妙绕过不擅长的领域。青少年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而中老年人再做傻事就会贻笑天下。如果说,春行秋令只是一种做作的话,那么秋行春令就是一种愚蠢了。应该说,四五十岁是一个魅力十足的年龄,周身都散发出丰满深厚沉静大气的光亮。举手投足,言谈话语之间都充满了一种从容。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易经
“知天命”意思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知命乐天的解释
旧谓安守 命运 的 分限 ,乐从天道的 安排 。 唐 陈子昂 《无端帖》 :“道既不行,复不能知命乐天,又不能隐於山薮。” 《 儒林 外史》 第三四回:“你看这夫妇两个,绝无一点心想到功名富贵上去,弹琴饮酒,知命乐天。” 参见 “ 乐2天知命 ”。
词语分解
知命的解释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来用;知命;指五十岁年逾知命 ∶认识天命或命运 乐天 知命详细解释.谓懂得事物生灭变化都由天命 决定 的 道理 。《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三国 魏 曹植 乐天的解释 乐于顺应天命,引申为乐于自己的处境而无 忧虑 乐天知命,故不忧。;;《易;系辞上》详细解释.谓乐于顺应天命。《礼记·哀公问》:“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郑玄 注:“不能乐天, 不知 己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岁,有五十肩的普遍疾患,有关节风寒的人,预先知道下雨即知天气变化(文雅的说法就是知道上天的命令)。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出自孔子的论语。知天命是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论语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 六经》(《诗》《书》《礼》《乐》《易》《 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北宋家 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论语》进入 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 周礼、 仪礼、 礼记,春秋有 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 尔雅、 孝经,这样是十二经。”
宋儒朱熹将《论语》与《 中庸》、《 孟子》、《 大学》合称“四书”又与《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 四书五经”。
人们常说的“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
自己的命运孔子所说的“天命”主要是指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和天给自己的命运安排,这两种意思在他的话语中都存在,不过,有时候稍有偏重。“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20:3),这一句中的“命”主要就天赋予自己的使命而言,而“五十而知天命”(《为政》2:4)中的“命”主要就天给自己安排的命运而言。
一个人应该努力知道天所赋予给自己的使命和给自己的命运安排,这样,才会目标清晰,脚步坚定,勇往直前,富有成效。还有,孔子强调要顺乎“天命”和信靠“天命”。要知道“天命”不容易,孔子自己说到五十才知“天命”,其他人就更难了。人生中还有许多的事情与遭遇,是人所无法或者难以理解的,但这也并非纯属偶然,其中也有“天命”。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认为最好的态度还是顺乎“天命”。“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6:10)冉耕,字子牛,是孔子心爱的门生,以德行称,却得了一种可怕的疾病,据说是麻风病,孔子很悲痛,但他只能隔着窗子,拉着子牛的手来安慰几句: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种病呀!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种病!对于命运我们真的无可奈何呀!孔子表达了自己的难过与惋惜之情,但他还是顺从了“天命”的安排。孔子对于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渊之死,也是这样一种态度:情感上悲痛,而理智上顺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11:9)唉!老天要我的命呀!老天要我的命呀!孔子深深知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在至爱亲朋罹患重疴或不幸去世时,一个人不能一直沉浸在悲痛情绪中而不能自拔,而要顺服“天命”的安排。
孔子所说“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 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出自《论语》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理学与理性的命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智力的不断提升,对于神灵的盲目崇拜逐渐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理性主义的崇拜。从神灵崇拜转换到理性主义的崇拜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人类的文明确实因为理性主义的兴盛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从未有过的自信和豪迈。
就像西方人说的一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看起来这是从物理学的角度说的,其实背后隐藏着另一层意思,就是人类终于可以不用再依靠神灵的恩赐了。因为人类发现,以前觉得很无助的东西,不过是因为暂时还没有发现背后的道理。只要发现背后的道理,地球我也可以搞定。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定理,人类只要能够发现事物或宇宙背后的所有定理,总有一天,我们人类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也是古人讲的”制天命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