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书堂合婚介绍,秦腔书堂合婚折戏
江西的民风民俗
江西风俗和赣鄱文化:
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为省名,又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自江北视江南,江东在左,江西在右。”,别称江右。自古以来江西人文荟萃、物产富饶,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美誉。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江西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内。古称江西省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
全省共设南昌、赣州、上饶、新余、景德镇、萍乡、吉安、鹰潭、宜春、抚州、九江等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和最大城市。截至2006年,全省人口4339万,人口密度257 /km²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邻省,人口出生率13.80‰,死亡率6.01‰,城镇人口比例为36.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比例105.13(女=1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汉族占99.7%,畲族占0.2%。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居于华东各省市之首。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绕有幕阜山脉、武夷山脉、怀玉山脉、九连山脉和九岭山脉,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水、信江、修水和鄱江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省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9.7%,居全国前列。矿产资源丰富,铜、钨、铀、钽、稀土和金、银被誉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江西人才辈出,徐稚、陶渊明、綦毋潜、来鹄、林士弘、王安石、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曾巩、黄庭坚、姜夔、杨万里、朱熹、陆九渊、京镗、石孝友、文天祥、虞集、揭傒斯、解缙、汪大渊、宋应星、魏良辅、汤显祖、朱耷、王猷定、彭元瑞、蒋士铨、魏禧、詹天佑、陈寅恪、傅抱石、胡先骕、梅汝璈、程懋筠、罗隆基、黄秋园、欧阳竟无、古龙、袁隆平、李安、刘颁、刘敞 等文学家、家、艺术家、科学家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江西开发的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晋元康元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分别为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和信州。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15道,洪、饶、虔、吉、江、袁、抚、信8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辖南唐(南唐前期称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3路和南丰、铅山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府,下辖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1县),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
[编辑本段]【江西人文】
概述:
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赣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奥义为:“文、章、节、义”。可以说自古以来文章与节义并重,不仅是对赣文化主体精神的评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条和追求目标。
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陶渊明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后期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河南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单就诗家而言,唐时“唐诗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时,则转而为“宋诗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韩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欧王苏黄”,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并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况且宋朝是华夏文化的造极之世,宋明时期又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二个诸子百家时代,江西文化人无疑是其中的主角。两宋时期,众多文化巨子从江右喷薄而出,叱咤风云,开宗立派,引领潮流,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李觏、曾巩、王安石、黄庭坚、陆九渊、杨万里、姜夔、周必大、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也无疑是江西人文辉煌灿烂、如日中天的极盛之期,并且为华夏文化之登峰造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对中华文化的进程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余烈,在正统的文化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后也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运行。元代以来江西所产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马端临、虞集、揭傒斯、刘时中、吴澄、罗钦顺、解缙、魏良辅、汤显祖、宋应星、王猷定、魏禧、朱耷、蒋士铨、陈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陈寅恪、萧公权、傅抱石、梅汝璈、程懋筠、胡先骕、黄秋园、古龙、公刘等等,亦可称得上超超玄箸矣!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化极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应该占据其中之一席。
赣派学术与文化:
江西产生,并直接以江西或其古称江右、豫章命名的文化流派:
【江西心学】,是由南宋理学家陆九渊创始,因其为江西人,故称为江西心学,它是我国思想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后来被王守仁加以扩充和发挥,便推向了高峰。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和思想发生过重大作用。至明代又有“王门七派”,七派里有三大派的影响最大,江右派,王畿派,王艮的泰州学派,而江右派,恪守师说,保持王学的基本观点,故也称王学正统派 。
【江西诗派】,吕本中于崇宁元年(1102)至二年之间,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选入黄庭坚、陈师道等25人之诗,因“其源流皆出豫章”,称江西诗派。元初方回以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一祖三宗。诗派中人论诗反对西昆体,师法唐杜甫、韩愈、孟郊,强调效法活脱,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无一字无来历”,提倡“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之法。至清末同光体又分三大支派,赣派即其中之一派,以陈三立为魁首,学韩愈、黄庭坚,直接继承宋代江西派,后继者夏敬观、华焯、胡朝梁、王瀣、王易、王浩等,或出入于梅尧臣、陈师道诸家。
【江西词派】,五代南唐冯延巳、宋初晏殊、欧阳修的词打破了从晚唐到五代前期以花间派为代表的香艳熟软、无深意寄托的词风,赋词以较深邃的思想蕴含和更诚挚的情感寄托;在艺术上引入诗歌的比兴手法,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对宋词日后的繁荣昌盛起到开先河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流派,这就是以二晏一欧为骨干的北宋江西词派 另有:宋末元初以刘辰翁为翘楚的江西词派,厉鹗绝句言:送春苦语刘须溪,吟到壶秋句绝奇,不读凤林书院体,岂知词派有江西?
【江右诗派】,明初江西派,代表人物为刘崧(江西泰和人),标榜唐音,实际对他影响最深是乡先贤虞集、范德机,揭傒斯等。而后来的台阁体又是江西派的直接产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刘崧“大底以清和婉约之音,提导后进,迨杨士奇等嗣起,复变为台阁博大之体。”作为台阁体创始者的杨士奇历任四朝内阁大臣,为太平时期宰相。江西平易自然的诗风正宜于奉敕颂圣、歌咏升平之作。因此钱谦益说:“江西之派,中降而归东里,步趋台阁,其流世界冗卑而不振。”
【豫章社】,“明之末年,中原云扰,而江以南文社乃极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归有光等之说而畅其流”(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推崇“唐宋派”归有光。豫章社中有陈、艾、章、罗四大家之说,他们还致力于八股文的写作,与继起江苏金坛周钟、太仓张溥之"金沙派"、"娄东派",相互争夺海内制义范式的领导权。
【江西画派】简称“江西派”,又称“西江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画家罗牧为代表。罗牧系宁都(今属江西)人,居南昌(今属江西),画山水初得魏石床传授,后学黄公望,笔意空灵,在江淮地区颇有学之者。
【赣剧】
赣剧是江西的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剧种。它有俗称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这两派于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改名为赣剧。赣剧起源于明代的弋阳腔。
赣剧的腔调计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词〕、〔秦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昆曲〕、〔梆子〕等。
解放后整理改编的弋阳腔剧目有《珍珠记》、《尉迟恭》、《张三借靴》、《送衣哭城》等;青阳腔戏《双拜月》、《百花赠剑》;弹腔戏《梁祝姻缘》、《借女冲喜》、《白蛇传》、《装疯骂殿》、《孟姜女》等;昆腔戏《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弋阳腔戏尚有根据史籍改编的《西域行》,根据汤显祖《牡丹亭》改编的《还魂记》;青阳腔戏有改编的《西厢记》上、下集等等。创作的现代戏有《一群穆桂英》、《红色宣传员》、《奇袭边平》、《盗种》、《铁肩红心》、《祭碑出征》等等。其中《珍珠记》、《还魂记》拍成舞台艺术片;《借女冲喜》摄为连环画。石凌鹤董解元、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被誉为“石西厢”。�
剧的口白以中州韵为基础。表演行当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称为“九角头”。
赣剧,著名演员有严有源、杨桂仙、潘凤霞、卓福生、童庆初、肖桂香、陈桂英、祝月仙、胡瑞华、段日丽、万良福等。
附:南四腔之首的弋阳腔:弋阳腔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弋阳腔诞生在江西弋阳。弋阳腔一诞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艺术魅力迅速地弥漫于中国的戏曲舞台,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演奏出了中国戏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创造了中国戏曲的新形式,揭开了中国戏曲史的新篇章。弋阳腔自由的表演风格和高亢的旋律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凝结成的。自南宋以来,经元入明,弋阳及其附近地区几乎战乱未已、灾荒不断。洪武二十四年,弋阳户数,19,718户,人口51,653人。至清顺治六年,弋阳县人口仅有11,801人,人口锐减五分之四。是严重的生存危机把弋阳腔锻造成了“高腔”。弋阳腔是弋阳人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弋阳人“刻厉自奋,矜谨节义,”秉性耿直,崇尚。弋阳腔熔铸了弋阳人的性格。通过对戏曲的审美活动,获得了自我释放,自我减压,自我陶醉的艺术享受,最终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明代弋阳人口急剧减少,“固有户存而人去者,逋亡迁徙,不著汔土也著于世矣。”由此,对于嘉靖年间“弋阳之调绝”,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
【瓷文化】
景德镇是以盛产瓷器而闻名于世的,有着瓷都的美誉。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从汉代起,景德镇就开始了制瓷历史,据文献记载已有近17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制瓷历史进程中,它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汇聚制瓷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德镇瓷器,并以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而著称于世。
景德镇古称新平镇,唐天宝元年改称昌南镇,景德镇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宋以来,历经千年风雨保持瓷器产销经久不衰。景德镇瓷器是一个有着一千七百多年悠久历史和蕴含着浓郁陶瓷文化氛围的产品,世界因瓷器而认识中国,英语中的CHINA是代表中国,也是瓷器的称呼。景德镇又是因瓷而名。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宋真宗命进御瓷器的底部要写上“景德年制”四字,据《宋会要辑》(卷一百九十•方域十二载)记载“江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宋)景德元年置。”明确记载景德镇的置镇时间是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
自宋代起,景德镇瓷器就成了皇家宫廷的御用瓷器。元朝统治后进一步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门监造供朝廷使用的御用瓷器,并为官府机构枢密院定烧印有“枢府”铭文的卵白釉瓷。元代时期的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这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制胎原料的进步,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的变形,因而能烧造颇有气势的大型器皿,并采用了还原焰烧成,使景德镇瓷器的特色充分显示出来了,使中国画技巧和制瓷工艺的结合更加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瓷器的出现,使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和兰釉等等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它标志着景德镇已经能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从而结束了元代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的局面。明代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好,销路广,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叙述当时景德镇瓷器的产量时是这样说,“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指景德镇),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明代以后,朝廷专门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烧造的瓷器专供朝廷之用。将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在当时形成了“官民竞市”的繁荣局面。此时景德镇瓷器的生产是“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火花炸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江南雄镇。景德镇在明万历时期就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了。当时的景德镇在全国处于制瓷业中心的地位,它不仅担负着宫廷御器和明对内、对外赐赏和交换的全部官窑瓷器的制作,而且还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清王朝对景德镇的陶政设施,大致沿袭明代遗制。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并设立了督陶官,监造瓷器。景德镇瓷器生产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制瓷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高温颜色釉“晶莹纯全”,珐琅、粉精细秀雅,康熙时期的青花、三、五风格别致,雍正时期的墨朴素清逸,乾隆时期的青花玲珑和仿古瓷雕等特种工艺瓷巧夺天工,出神入化,令人惊叹。
景德镇瓷器在近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近代全面继承历史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发展。而今,瓷器已成为江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具识别性的风物之一,千年以来形成的瓷文化更可谓是江西文化里精致华美的一章。
【赣菜】
赣菜作为中国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数千年饮食文化的积淀。《后汉书》中的《豫章记》称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八方”。唐初,王勃赴滕王举办的盛宴,兴奋之余赞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曾记载江西名菜“粉蒸肉”。今天的赣菜,正是在继承历代“文人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乡土味极浓的“家乡菜”。
【傩文化】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自然)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巫傩活动在赣鄱大地可上溯到殷商。经三千年的沿袭、发展,江西傩文化形成了历史积淀丰厚、原始形态古朴、文化遗存众多、文化体系完整等鲜明的特点;江西傩事活动分布广泛,其中的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据 1995 年调查统计,全省有 25 各县(市)有傩事活动,保留的傩舞傩戏节目 247 各;江西傩被学术界誉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倍受瞩目,多次应邀远赴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地区表演、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江右商帮】
江右商帮,十大商帮之一,盛极一时,以讲究贾德著称。
江西在两宋以后,由于得天独厚,人杰地灵,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先进地区。历元至明,江西继续保持这一经济优势。在明朝,江西人口仅次于浙江,居全国十三个布政司中的第二位;由于地产丰富,盛产粮食、茶叶、陶瓷、纸张、布匹、木材……缴纳税粮在明孝宗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万历年代却居全国第一。
明代江右商帮的兴起是精明的江西人,在较为有利的经济基础之上,利用良好的地理经济环境,得益于当时明朝的海禁政策;江西明代的流民运动实质上就是一种经济扩张,使江右商帮在当时能够发展起来,才有了“无江西人不成市场”之说。
江右商帮的兴起,为江西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贡献,贸易的繁荣造就了江西当时的辉煌:“瓷都”景德镇名扬万里;樟树无药,却成为“药都”有“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九江雄踞长江之滨成为当时极具影响的商埠,在当时江苏一带,市传“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以至于后来九江引起外国列强垂涎;商业繁荣,促进了江西各业的迅速发展,素有“江南粮仓”美名的江西,真是百业兴旺。
【赣派建筑】
以乐安流坑、安义罗田等江西古村落为代表的赣派建筑文化:其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赣派民居建筑。外看,多为长方形平面,用空半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披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入内,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臣室,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室内地面,以长条青砖横向错缝铺砌。神龛设在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从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室内装饰主要有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画和墨绘,其风格明快,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内涵深邃,反映了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人合一”的崇尚,对伦理道德的尊重。“理学名家”宅门前和大宗祠遗址上的元明时代的红石狮子,文馆享堂内六斗藻井上的明代绘,都是难得的艺术精品。而明代民居怀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镶雕,更是题材丰富,技艺高超,国内绝无仅有,堪称国粹。
融于自然的山村环境,独特别致的村落布局,典雅古老的建筑群落,完善实用的排水系统,那精美绝伦的建筑装饰,文情脉脉的匾额楹联,怡目激思的家藏文物,积厚流广的家庭遗存,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多姿多的乡土文化……无不构成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相融洽的环境空间。
可以说赣派建筑,既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中极其华美一章,又豫章大地上赣派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书院文化】
古代书院曾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江西素称人文之乡,在书院建设方面因其起步早、数量多、影响大等特点而颇负盛名。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在长安设丽正书院、集贤书院,校刊、收藏经籍。从事教学活动的书院大约始于中唐时期,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至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江西的桂岩书院即创建于这一时期。桂岩书院在唐洪州高安县境内,地处县城北六十里之洪城桂岩,即今江西高安县华林乡。桂岩书院的创始人为高安人幸南容。幸南容于贞元9年(793)中进士,曾官为国子监祭酒。814年告老还乡,创建桂岩书院,“开馆授业”。这是江西书院史上最早的书院,也是中国最早的聚徒讲学书院之一。除桂岩书院外,江西建于唐代的书院还有皇寮书院、虎溪书院、李渤书堂、东佳书院、景星书院等。
此后,江西书院代有增置。据清雍正《江西通志.书院》统计,江西共有书院368所,其中创建于唐代的5所,南唐2所,宋代131所,元代36所,明代166所,清代28所。另据清光绪《江西通志.书院》记载,江西书院达526所。有学者根据其它各种史籍、志书、笔记、碑刻统计,认为江西古代书院足有千余所之多。
【赣语】
赣语,又称赣方言,古称傒语。属汉藏语系汉语,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之一。
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 60 多个县市。
包括南昌、景德镇(城区)、萍乡和宜春、抚州、井冈山三地区的各县市:南昌、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高安、宜丰、铜鼓(也有人认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万载、分宜、新余、 清江、丰城、 进贤、东乡、临川、金溪、资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黄、乐安、南丰、新干、峡江、永丰、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莲花、安福、宁冈、遂川、 万安;上饶、 九江两地区的大多数县市:鄱阳、余干、 万年、鹰潭、 贵溪、余江、弋阳、横峰、铅山、乐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泽、武宁、修水;赣州地区的广昌、石城、宁都、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等县也有使用赣方言的乡镇。
此外,通行赣方言的还有湖南省东界的13个县:临湘、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桂东、汝城、常宁、资兴、安仁,岳阳、永兴;福建省西北部的 4个县市:邵武、光泽、建宁、泰宁;湖北省东南部与江西省连界的 8个县:通城、蒲圻、崇阳、通山、阳新、咸宁、嘉鱼、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地区的望江、东至、宿松、怀宁、太湖、潜山、岳西、桐城等县
请介绍秦腔折子戏《女祭灵》剧情及唱词,谢谢!
秦腔《女祭灵》也就是秦腔折子戏《河湾洗衣》
河 湾 洗 衣
人 物
田赛花:小旦 葛 寿:丑
(幕启:田赛花家,田母灵堂)
田赛花(内唱苦音尖板 )清晨起移莲步——
(身穿孝服,手端供盘上,)
(接唱) 小房以外,
思想起我娘好伤怀。
今本是周期日将娘来拜,
(转苦音二六) 急急忙忙拜呀拜灵牌。
(转苦音二导板)我哭哭啼啼泪哀哀,
(起永寿庵,田赛花给娘灵牌上香,跪拜,三叩首,起,乐止)
(叫头)罢了母亲!老娘!哎!(叫板)母亲呀!
(滚白)我叫叫一声娘啊,娘啊,谁料你早死,丢下我父年迈,孩儿年幼!
娘啊!娘啊!只说我父女该靠何人了!(哭介)苦!
(唱苦音塌板) 田赛花含泪祭娘来。
望老娘今日灵魂在,
叫儿把苦楚表心怀。
娘死后丢下孩儿年幼父年迈,
(转苦音二六) 谁料想我母女两分开!
把针工刺绣儿懒爱,
每日懒上梳妆台。
可怜把我父六旬过外两鬓雪霜白须白发
年迈苍苍老呀老人家。
(哭音二六碰板)咳嗽气又喘,行步最艰难。
身担重担去奔大街哎把呀、哎把呀、把、把柴咦呀呀卖,
(苦音二六) 日过午才见父回来。
儿我一见把眼哭坏,
可恨儿是个女婴孩。
假若还我父有好歹,
儿的终身靠呀靠谁来?
(哭音二六碰板)老娘赴幽台,(抱灵牌)丢下了女裙钗,
父打柴未回来,娘啊娘啊实可怜,
(渐快) 实可怜你儿孤孤单单思想老娘今何在,
要相逢除非是梦赴幽台。(留板)(放下灵牌)
(游弦中白)这般时候,怎么还不见我那爹爹回来?观见天色不早,我不免
奔上河湾洗衣(叫板)一回了!
(唱苦音二六) 实可叹父女度日谁照管,
不由我越思越想越痛酸。
我这里收灵牌我河湾洗浣——(绕)
(再施礼,提篮,出门,放篮,锁门,挎篮,圆场,上场门下)
(换景,郊外。田赛花上)
田赛花(接唱苦音二六) 我出得柴门倒扣环。
见青山绿水长不断,
耳听得林中鸟儿叽叽喳喳咕咕哝哝叫连天。
行来在河湾我用目看——
(哭音二六碰板) 又只见渔翁一老汉。
戴草笠,执钓竿,
身披蓑衣他提鱼篮,
他面带笑,他性儿欢,
打下鱼儿鲜,揽在了筐内边。
执竿提篮转也转回还。
哎,哎,去奔了他家园 ,转回还。(歇板)
(游弦中圆场)
(接唱苦音二六) 一样都是娘生养,
却怎么富的富来贫的贫。
说什么富贵贫穷贫穷富贵都一样,
贫穷富贵不一般。(留板)
(游弦中圆场,来到河边,左右观身影,过列石,放篮,取出衣衫洗
介,起花梆子)
(起苦音二六,接唱苦音带板)
河湾里洗得我精神困倦——
(复洗介,起花梆子)
(起苦音二六,接唱苦音带板)
洗得我一阵阵两膀发酸。(留板)
葛 寿 (擎鸟笼上)哈哈哈……
(唱花音二六) 终日无事闲游玩,
出了酒馆到河湾。
猛然抬头用目看,
见一位女娘洗衣衫,洗衣衫。(齐板)
呃,嘿嘿嘿……哎呀,人常说:要得俏,三分孝。不知这个容颜长得如何?
哎,这该咋办呀?(拾石子)嗯!
我将这个石头往喔水里边一扔,将水溅得“不咚”,
她把头往过这么一拧,我这里把她一盯,
岂不是看着了她的面容!哎!女娃子,招呼!
(葛寿将石头“咚”的一声扔进水里,水溅了田赛花双眼,田拭眼,回头看)
呃,好!好!原来是田福田老头的姑娘。呃!长得好!长得好!女娃子,上
来!上来!
(田赛花收拾衣衫,起身过列石,葛寿放下鸟笼)
上来啦!上来啦!
(田赛花上岸,摔葛寿一袖子,下,葛寿盯着田赛花看)
呃!呃!嘿嘿嘿……
(葛拿起鸟笼 ,尾随田赛花下)
(剧 终)
网聚《秦之声》
秦腔二堂舍子讲了是么
沉香与异母弟秋哥在南学读书,失手打死国舅之子秦官保,归告父亲刘彦昌。兄弟争认行凶,彦昌与妻王桂英共同责问:先是王袒护亲子秋哥,被刘责备;后怜沉香无母,乃舍秋哥抵罪,放走沉香。沉香去山中寻找高士学武,劈山救母。
《二堂舍子》是秦腔传统戏《劈山救母》(又名《宝莲灯》)中的一折,是根据研究院最早由惠济民老师导演的版本整理而成的秦腔剧本。白贵平老师口述,笔者整理,与雷开元老师光碟版略有不同。
戏曲表现
据赵锡铭讲述整理,为豫西老生张小乾之代表剧目。常香玉、汤兰香、赵锡铭,常年来演此剧。(京剧将此剧列入宋朝)。见元人《沉香太子劈华山》杂剧及《沉香宝卷》。
京剧、川剧、汉剧、湘剧、徽剧、晋剧、滇剧、豫南花鼓、河北梆子均有《宝莲灯》,秦腔有《刘锡哭庙》,乐腔、四股弦(五调腔)有《宝莲灯》、《二堂舍子》、《劈山救母》,柳琴戏有《二堂放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二堂舍子 (豫剧剧目)、百度百科-二堂舍子
秦腔雁塔寺剧情剧情介绍简介
《雁塔寺祭灵》也叫《唐明王祭灵》,讲的是皇室妃子之争,西宫害正宫,唐明王祭奠的正宫娘娘武迎春。
秦腔《唐明王祭灵》全折
唐明王———————————须生
赵忠————————————花脸
大内侍 四龙套 宫娥 女等
赵忠 : 头戴麻冠穿孝衫,
国太不幸升了天。
若要咱把阴魂散,
除非五雷击破天。
保驾官赵忠,只因国太去世,万岁心中不忍,将灵设在雁塔寺,前去祭
奠,命我以在大较场中点兵,这般时候待我回头一观,三军们,你们站
东列西听本帅,哎!一令了:
万岁今日祭皇灵,
大小三军你们听。
大兵且在午门等,
等万岁到来好起程。
唐明王: 唐明王出京来天摇地动,
满朝的文武臣送王出京。
头戴上交天翅百鸟朝凤,
身穿上折皇袍外锈白绫。
腰系上蓝玉带八宝糌定,
足蹬上虎皮靴下坠金钉。
打一把皇罗伞把王罩定,
随带着保驾官名叫赵忠。
大太监怀抱上玉玺大印,
有宫娥和才女齐搭声。
有为王坐车撵用目细奉,
车撵上四个字天下太平。
打坐在车撵上往前行走,
耳听得内侍臣禀王一声。
内侍: 禀万岁,来到雁塔寺。
唐明王: 与孤住车,赵忠
赵忠: 臣在
唐明王: 吩咐我军以在寺外扎了行营。
赵忠: 万岁有旨 ,我军以在寺外扎了行营。
唐明王: 人来,吩咐下去,摆开祭礼,稳了香案,待寡人祭奠;
罢了昭阳院,梓童,哎!我的昭阳院呀——
唐明王进寺来悲哀伤痛,
哭了声武迎春阴魂当听。
自那年河南省干戈未定,
有为王挂了帅御驾亲征。
过潼关王将你一人带定,
还朝来王封你昭阳正宫。
朱云飞他父女害你性命,
为王我吃酒醉全不知情。
酒醒后长随官对王来禀,
王才知把梓童三绞丧生。
为王我得凶信悲哀大痛,
王一直放大声哭到五更。
转面来把赵忠一声呼唤,
你何不替寡人祭奠皇灵。
赵忠: 有赵忠在灵位悲哀伤痛,
尊一声龙国母阴魂当听。
把国母比就了泰山一顶,
直压的各国里不敢起兵。
耳内里忽听的大兵皆吼,
但不知是何人来把驾惊。
唐明王: 听罢言来吃一惊,
冷汗淋淋怀抱冰。
转面我把赵忠唤,
你何不出外观分明。
赵忠: 万岁没要心惊慌,
为臣在此两无伤。
叫家将带马寺门上,
看一看是何人来把兵扬。
唐明王: 我见得赵忠出寺外,
到叫寡人把心担。
长随官你在寺门探,
有什么消息对王言。
赵忠: 寺门外下战马向内跑,
要与万岁说根苗。
不好了来不好了,
朱太蔚领兵离了朝。
唐明王: 听罢言来胆气炸,
咯噔噔的咬钢牙。
朱太蔚来胆儿大,
焉敢领兵把孤伐。
我与将军讲大话,
你何不出外把贼杀。
赵忠: 万岁没要心惊慌,
为臣与你讲比方。
昔日有个关二王 ,
千里路上保皇娘。
老爷赴过单刀会,
保驾官儿是周仓。
为臣不比先贤将,
愿保我主两无伤。
叫家将带马寺门上,
战鼓东东出庙堂。
唐明王: 我见得赵忠把马跨,
倒叫为王操心下。
长随你把寺门掩,
怕的是奸党把孤伐。
罢了昭阳院,武迎春,梓童啊!!!!
孙尚香的下场如何呢?
孙夫人,相传名为孙尚香,是东吴孙权之妹。因有着《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鼎鼎有名的女性了。本来依照孙尚香的家庭背景,嫁给刘备也算是门当户对了,但这桩带着浓厚色的婚姻最后还是没能获得圆满的结局。那么,孙尚香回娘家后,刘备另娶新人,新人当了皇后,孙尚香结局如何?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孙尚香的相貌如何,但却记载下来她才智敏捷,刚强不屈的性格。相传孙夫人有着 "侍婢百余人",注意啊,这些侍女可都是带刀的。妻子的身边有着一百多个执刀的侍女把手,且不说孙尚香长得如何,恐怕就是倾国倾城,貌如天仙,刘备见此场景也会感到不自在吧。
再加上孙尚香的身份其实很敏感,她是孙权为了巩固联盟才嫁给刘备的,刘备恐怕在内心深处并未将她当作自己的妻子,而更多的是看为吴国派来的一个细作。
更重要的是,孙尚香的脾气不算太好,她可不是什么温柔如水的女人。常"以权妹骄豪",就是说她依仗自己是孙权的妹妹而跋扈任性,她从吴国带来的士兵也继承了她的个性,大多目无法纪,经常在当地滋事寻乱,刘备无法收拾这个烂摊子,只得派赵云进行"管理"。
敏感的身份,跋扈的脾气加之刚强的作风,刘备对孙尚香的不喜是显而易见的。刘备入蜀,孙权就谎称孙尚香母亲病重,派遣大船将孙尚香骗回了娘家。在孙尚香临行之时,试图将后主刘禅一起带走,却被关羽和张飞阻拦了。从此她一去不复返,再无音讯。而刘备平定益州之后,也重新迎娶了大将军吴懿的妹妹作为了正室。即使是后来刘备称帝,皇后也是吴懿的妹妹。《三国志》中再也没有了关于孙尚香的记载,她仿佛就如尘埃被抹去了。
据野史记载,在章武三年(223),也就是讹传刘备驾崩的那一年,孙尚香闻讯伤心不已,望着西边痛哭流涕,最后投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她的贞烈,为她立了一座庙,名曰"枭姬祠"。京剧、汉剧、蒲剧、川剧、徽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等剧种,都有《别宫祭江》一剧,剧中孙尚香讹闻死于伐吴兵败之役,痛不欲生,乃入宫辞别其母,赴江边望西哭奠,祭罢投江而死。
但是我们也知道,在当时女子是允许改嫁的,从一而终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而孙尚香与刘备本身夫妻关系就不算融洽,刘备已经另娶新人,加之孙尚香的身份地位又高,再嫁一个郎君也并不是难事。如此,她还会如此愿意为情吗?这也是值得商榷的。
另有一种说法是孙尚香回吴国后,另嫁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吴国的辅国大将陆逊。至于这样一位威震四海的名将为何会愿意娶孙尚香这样一位已经嫁过人的女子,野史中那也是解释得有鼻子有眼的。什么在当时孙,陆两家都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孙尚香与陆逊是青梅竹马,孙尚香卷入斗争中后,陆逊十分伤心,好不容易有了机会迎娶孙尚香,自然十分欣喜的答应了。这种说法不免充满了童话的美好色,但也实在附会牵强。
不管怎么说,孙尚香确实是一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奇女子。如果她不是孙权的妹妹,也许她可以拥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然而不幸的是,在那个女子地位低下,嫁娶全由父兄所决定的年代里,她也只能沦为的牺牲品了。
你认为当今秦腔界最好的旦角演员都有谁?
是马桂芬,作为秦腔旦角。马桂芬自幼酷爱秦腔,9岁时入吴忠秦腔剧团学艺,主工刀马旦。13岁时首演《三回头》之吕荣儿走红。1964年在宁夏全区文艺汇演中以主演《耕云播雨》而备受各界关注,并被推荐进入中央戏曲学院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