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风水观,道家风水阵法

道教全真龙门派申复真:风水理论,什么是风水

风水和道教没有必然的关系。所谓风水指堪与术。堪指天道,与地道。即研究天文,地理的学术。所用工具罗盘,也称风水罗盘,或罗经。罗指包罗万象,经指经书。涉及天文,地理,水文,奇门,六壬,占卜,医道,气象,择吉等等。各门学问。主要理论,凡择地,藏风聚气,得水为先。指背风向水的地方为吉地。背风的地方人不会生病。有水的地方人才能生存。

道教文化的风水文化

风水文化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现象,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建筑是道士布道传教,供奉、祭祀神仙和举行各种仪式的场所,它不仅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而且其建筑设计也体现了风水理念和原则。
从本质上看,风水文化和道教文化是两码事情,风水立足于世俗社会的生存需要,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环境;而道教立足于超世俗的“仙界”和“仙境”,追求一种精神世界中的理想环境。但是,二者从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环境的追求,又使二者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二者都包含了阴阳、五行、周易、八卦、九星、气论等思想,风水中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环境模式中的四灵兽与道教中四个方位的守护神颇有渊源,道教中的符录、斋醮、等术语也同样流行于风水中。道教经典
《道藏》中收录有如《宅经》这样的风水著作,道教丛书中也有关于风水师“相地”的记载,而许多道士同时也是民间的风水师。正因为风水文化与道教文化之间有诸多联系,道教建筑除了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外,还包含了大量的风水理念和原则。风水理念和原则在道教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始终都影响着道教建筑。东汉末年道教成立之初,便有“治”的修道场所的设立,三国时期有“二十四治”、“二十八治”的空间概念,道教早期的“治”已经有了风水文化的蕴涵。如《云笈七签》中收录有“二十四治”的首治“阳平治”的资料“, 治在昌郡彭洲九陇县,去成都一百八十里,道由罗江水两岐山入水路四十里。治道东有龙把守,神水二
柏生其上;西南有泉,决水东归”。在资料中,作者记载了治所的路、门、泉、交通、方位等事项,这些关于治所山川形势、水流、方位等地理环境的描述也正是风水文化所看重的。资料中关于道教早期治所地理形势的提示性描述,说明在道教初创时期设立修道场所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道士、香客和游客的出行方便、基本生活需要以及有利于传道布教等因素,而且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风水文化中的“系统性原则”。所谓“系统性原则,即综合考虑地处中心、交通便利、地域、、资源、地质条件等客观环境因素”。
道教建筑是道教文化的深刻反映,是道教思想和信仰体系的生动体现,其建筑设计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不仅如此,道教建筑自道教成立以来就受到风水文化的影响,在诸多方面都打上了风水文化的烙印。加强对道教建筑和风水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道教对风水学做出了什么贡献?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其宗旨是通过身体的修炼和对自然的利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脱离世俗成仙。基于这样的思想,道教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研究,风水学从中获益颇多。 道教的经典《道藏》中,就收录了风水经典《宅经》和与风水有关的丧葬礼仪著作《儒门崇理折中堪舆完孝录》。理气派风水的“九星”说即是借鉴道教,风水典籍《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就是借了道教神仙谱中的“玄女”之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原本是道教中四个方位的保护神,风水借其名形成“四灵”模式。风水的“符镇”借鉴了道教的“符镇”,风水的“悬镜”借鉴了道教的“照妖镜”。 风水对道家理论和方法的借鉴,也使道家出现了专门研究风水的道士。这些道士利用道家广泛的民间基础来传播风水,同时也利用改造风水的效果来传播道教。

风水是中国道教文化吗?

风水一词源自西晋风水鼻祖郭璞的《葬经》。而郭璞其人是个虔诚的道教信徒,可以说是道家的文化,亦可以说是道学的产物,欲知详细内容可以点击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a23df010006w1.html

道教问题风水风水问题,人的福祸、顺与逆境 是由因果和天意决定,还有什 ...

道教讲的是阴阳平衡,万物自然法则,风水中讲藏风聚气,人事中讲炼丹修仙,普通人信道家风水,主要还是阴阳和五行的相生,再看地理,人事主要是人与环境,人与人的相处,讲因果,虽有天意,但可改变,所为我命有我不在天,还丹延寿亿万年。

道教风水

错了。风水不是出自道教的,道教也不习风水。就是命理卜卦在道教也是很少的,只是有些道长兴趣自学。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