讼卦卦象详解,八卦卦象详解

讼卦的白话解析

讼:有复洫宁①,克吉②,冬凶③,利用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白话】筮占得讼卦,讼卦的卦象是“有复洫宁”,占语是“克吉,冬凶”,告诫问卦的人适合于去拜见大人,不适合渡河。
【注释】①有复洫宁:恢复田间的安静。洫:古代井田制成与成之间的水道。②克吉:能吉。克:能。③冬凶:结果不好。冬:假借为终。凶:恶。
【讲解】讼卦的下卦为习赣卦,上卦为键卦,键宫第五卦,帛书第五卦。 键为天,赣为水,天水讼。从卦象上分析,键阳上行,赣水下流,上下相违而行,所以形成了争讼的卦象。从卦体上分析,上键阳刚,下赣性险,刚险相连,必定争讼。
初六:不永所事,少有言,冬吉①。 
【白话】筮遇讼卦,占得初六,只要不为所争讼的事情纠缠不休,沉默不言,终归吉善。
【注释】①冬吉:终吉。
【讲解】初六以阴柔之爻居于卦下,象征处讼之际也应以退让为美,退让就可以平息争讼,退让就会给对方留下一条宽广的路。息事宜人,讼莫善焉。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①其邑人三百户,无省②。 
【白话】筮遇讼卦,占得九二,虽然输了官司,回到家中与邑中三百户人家一同逃跑了,也没有什么关系。
【注释】①逋:逃。②无省:无眚,没有关系。
【讲解】这条爻辞记录了一个输了官司的人同邑人逃走的故事。
六三:食旧德①,贞厉;或从王事,无成。
【白话】筮遇讼卦,占得六三,修养旧德,贞问危厉;有跟君主行事之象,占断为不能成功。
【注释】①食旧德:修养永恒的品德。食:修养。旧:永久。
【讲解】修养永恒的品德为什么还贞厉呢?这是因为不应该出而为君王谋事,所以不能养成其永久的完美的品德。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俞安①,贞吉。 
【白话】筮遇讼卦,占得九四,虽然没有打赢官司,归来后立即安抚部下,贞问得吉占。
【注释】①复即命:俞安:归来后命令安抚。复:归。俞安:安渝。俞,通渝。
【讲解】九四以阳刚之爻而居于键卦之下,既不得中又不得正,但是由于它上承九五,下履六三,又应于初六,故能化险为夷,平安无事。
九五:讼,元吉①。
【白话】筮遇讼卦,占得九五,秉公判断争讼,得到了大吉的占断。
【注释】①元吉:大吉。
【讲解】九五以阳刚居中得正,是听讼秉公执法的象征。
上九:或赐之般带,终朝三褫之①。
【白话】筮遇讼卦,占得尚九,国君送给那位听讼官大般带,他视若珍宝爱不惜手。
【注释】①三褫之:视若珍宝爱不惜手。褫,当是揣字之讹。
【讲解】这条爻辞记录了古代对办案人员的嘉奖以及办案人员受宠若惊的心态

讼卦的介绍

讼卦的代号是2:7。“讼”(sòng),在法庭上争辨是非曲直,打官司:讼事。讼卦的主卦是2卦坎卦1,卦象是水,阳数是2,特性是危险和困难;客卦是7卦乾卦,卦象是天,阳数是7,特性是强健。处境困难的主方在威力强大的客方面前,受到客方的强力限制和压迫2,不得已时只好求之于诉讼,寻求法律保护。左图中,红色是当位的爻,天蓝色是不当位的爻,箭头表示有应。讼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第六卦。 天水讼(讼卦)慎争戒讼。象曰:心中有事事难做,恰是二人争路走,雨下俱是要占先,谁肯让谁走一步。 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乾)相叠。同需卦相反,互为“综卦”。乾为刚健,坎为险陷。刚与险,健与险,彼此反对,定生争讼。争讼非善事,务必慎重戒惧。

解释卦象,多谢

天水讼(讼卦)慎争戒讼
中下卦
象曰:心中有事事难做,恰是二人争路走,雨下俱是要占先,谁肯让谁走一步。
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乾)相叠。同需卦相反,互为“综卦”。乾为刚健,坎为险陷。刚与险,健与险,彼此反对,定生争讼。争讼非善事,务必慎重戒惧。
 �《讼》卦中有很多有见地的东西,这就是《讼》卦中说的,在此种时刻,虽然“不利涉大川”,但却“利见大人”;此时虽然有“贞厉”的一面,但却有它“元吉”的一面。也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此时“或从王事”,则是 “无成”,此时最好是“归而逋”,到“邑人三百户”中去“食旧德”。当然这自然不是就此罢休,而是“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的奋发图强以图再起。

《易经》第六卦 讼 天水讼 乾上坎下 求卦象注解,非常感谢

起初顺利,有利可图,继而受挫,务必警惕,慎之又慎,不得固执已见,极力避免介入诉讼纠纷的争执之中。与其这样,不如退而让人,求得化解,安于正理,可免除意外之灾。陷入争讼,即使获胜,最后还得失去,得不偿失。

周易中的64卦的具体解释(不要文言)

《易经》概述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作者简介:周文王
中国商末西方诸侯之长 。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古公亶父死,季历继位,后又传位于昌。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周国势日强。昌和九侯(或作鬼侯)、鄂侯(或作邘侯)一起,任商代三公。商王纣杀九侯、鄂侯,昌不满,为崇侯虎所谮,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得释后,昌向商献洛西之地,请除炮烙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当时商王朝内部矛盾剧增,政事日非,诸侯逐渐归附于周。西伯昌曾使虞(在今山西平陆北.)、芮(在今陕西大荔南)两国争讼和解,提高了威望。他在位时曾多次用兵,先伐犬戎获胜,继因密须(在今甘肃灵台西南)侵犯阮(今甘肃泾川东南)、共(今甘肃泾川北)一带,出兵灭密须,使周的西北方得到巩固。随后又向东发展,战胜黎(或作耆、饥)国,引起商贤臣祖伊的恐慌,告纣,但纣未加警惕。不久,周又伐邘(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逼近商王畿边境。最后,攻克崇国(在今陕西长安西北),并在其地修建新都丰。西伯昌自岐邑迁都于丰,后卒于程(今陕西咸阳东北),葬在毕(今陕西咸阳东北),相传在位50年。西伯昌晚年,周的已非常强盛,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终身没有称王。其子武王伐商后,始追称他为文王。古书记载文王在被囚羑里时,因困于忧思,“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周易》六十四卦卦画是怎样的?

《周易》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六十四卦共384爻,但为首的两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条爻辞。

八卦依太极而成,符号两两相重,构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画,为了区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后人称八卦为“经卦”,称六十四卦为“别卦”。

因此,任意两个经卦相重叠可以得一别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经卦相重而成。故从卦画看,一别卦由两经卦组成:居下部分称内卦,另一部称外卦。

由于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故往往用八卦卦象称呼六十四别卦。八卦最基本的象是8种自然物: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