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支持木石姻缘吗,红楼梦木石姻缘的意义

贾母请薛姨妈照看黛玉,薛姨妈同意,她们俩打什么算盘?

贾母本来是假意客套,可是薛姨妈却当了真住进了潇湘馆。他住进潇湘馆,其实就是为了破贾母的局。

...段话是骂黛玉的?前八十回的红楼梦贾母是木石前盟最坚定的支持...

支持楼主的说法,第五十四回,贾母要大家把酒都喝了,林黛玉不喝,把自己的喝过的半杯酒喂给宝玉喝了,紧接着就是贾母对“才子佳人”类戏进行掰谎。有人就认为是骂林黛玉的,其实在掰谎,有一句很经典剧情大家没有注意,那就是“一个小姐一个丫鬟”,但好像在场的小姐只有薛宝钗和莺儿符合条件,所以我认为掰谎也是为了否定金玉良缘,支持木石姻缘。

贾母一直力促“木石前盟”,最终为何却成就的“金玉良缘”?

贾母前期力促“木石前盟”,除了她自己的思想,认为这样对大孙子更好以外,她也是想给外孙女找个好的归宿,毕竟这是女儿留下的最后一点骨血。而后来改变想法,是她发现现在的贾家的确需要薛家的资金资助,而且薛宝钗比林黛玉更适合当一个当家太太,薛宝钗满足当时社会对于一个大家太太的要求。

王夫人凭什么抗拒贾母的绝对权威呢?因为她从家族和儿子的未来出发,从而考虑的更多。在王夫人这个年纪,什么情爱都是浮云,只有握在手里的权力和金钱才是最实在的。所以,她从来没有在明面上直接拒绝林黛玉,而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让林黛玉和薛宝钗形成对比,让现实告诉贾母谁更适合贾宝玉。不得不说,王夫人的手段是高明的。

林黛玉能得到贾母的认可,主要一个方面就是贾母认为林黛玉可以给贾宝玉带来帮助,因为贾宝玉愿意顺从林黛玉,而且林黛玉是自己的亲外孙女, 在没有利益纠葛的情况下,贾母自然希望自己的外孙女嫁给自己的孙子,而不是儿媳妇的外甥女嫁给自己的孙子。但是,当亲情遭遇现实的考验,一个孤女如何能抗住一个薛家呢?

其实,当初林黛玉也是带着大量财产上门投奔贾家的,可惜林黛玉没有理财观念而且对贾家过于信任,随后不仅她的钱财被人瓜分,就连她自己也被人嫌弃,最后更是遭人欺骗然后吐血而亡。但是最后王夫人和薛家赢了么?不,也没有,腐朽的大家族终走向自我灭亡。

《红楼梦》里的贾母明明支持木石前盟的,可为什么迟迟不做主?

说贾母放弃木石姻缘,成就金玉姻缘,严格来说是不准确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旁人续写,不是出自曹公手笔,所以说贾母支持金玉良缘也许并非曹雪芹本意。

1、贾母一开始是支持宝黛婚事的。黛玉进贾府时年纪尚小,而且正在守母孝,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宝黛没有正式订婚,当然也可能是王夫人一开始对木石姻缘就不热衷,从中作梗。但是黛玉进贾府后,贾母毫不避讳地让宝黛两人同她一起吃住,明显存着让两人多亲近的心思。

2、贾母后来确实改变了想法。绛珠仙子到世上来,是为了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所以尽是小儿女心态,老是哭泣,当然,这只是曹雪芹为引出红楼梦所杜撰,按正常人的心态分析,黛玉进贾府后,上有贾母荫蔽,下有宝玉一往情深,完全可以放下心来,好好生活,但实际上,王夫人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有了薛宝钗母女进京,打的旗号是选秀,但后来根本没提到选秀的事情,反而一直上赶着贾府,接近宝玉,并且让金玉良缘深入大部分人心里,可以说宝钗上京本来就是王夫人,或王氏家族一手策划的。

黛玉在既会做低伏小,又会收买人心的宝钗映衬下,日益伤感,贾母虽然有权威,但是不可能事无巨细照顾到,薛姨妈、宝钗、王夫人组队对黛玉在大观园中明里暗里刺激,导致黛玉发出“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慨,身体也日益虚弱(不排除王夫人在其中做手脚)。

到后来荣国府日益败落,贾母从大局考虑,对黛玉不考虑自己身体、一味伤感的做法并不认可(贾母年轻时也是王熙凤一样八面玲珑的人物),黛玉是贾敏的唯一血脉,贾母对“为个男人,连父母亲族都不要”的做法是不以为然的,当然,她的原话不是指黛玉,但贾母再怎么疼黛玉,对病病弱弱的黛玉不可能再像从前。

3、贾母支持金玉良缘吗?答案是否。她喜欢爽利而有能力的人,像薛宝钗那样心思多的人根本不是她的菜,但到后来贾母已无力回天,在宝玉的亲事上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才会默许宝钗,但是绝对不会同意“调包计”的。

木石姻缘的含义是什么

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贾宝玉是由一块通灵宝玉变来,玉即是石。林黛玉由绛珠仙草变来,且林字由两个木构成,所以称为木石。

红楼梦中,“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

玉钗姻缘宝玉、宝钗之间的所谓“金玉良姻”,却是癞僧、跛道专门为贾宝玉量身定制的姻缘,在书中正代表了作者所要肯定、所要宣扬的“出世”精神!而在这个方面,非常明显的一个例证,就是书中癞僧、跛道对待钗、黛二人的态度的截然不同。按小说交代,钗、黛小时候均得过“无名之症”,任凭吃遍凡间的医药,均毫无效验。此时,又都有一癞头和尚出现,主动地要为她们疗此奇怪之病。然而,同样是这个癞头和尚,他为宝钗、黛玉开出治疗方案,却大不相同:对黛玉,他要求化她出家,并提出警告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见第3回)——明显表现出对黛玉未来情感与姻缘的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这样的治疗方案,自然为黛玉一家所拒绝。而且,癞僧的话,也被看成了所谓“疯疯癫癫”的“不经之谈”。对宝钗,癞头和尚却完全没有提出这么苛刻的出家或“禁锢”要求,相反,他倒是主动地为宝钗未来的婚姻,指明了对象:他不仅送予宝钗实实在在的海上仙方——冷香丸,还为宝钗提供了所谓八字吉谶,要她“必须錾在金器上”(见第8回),并强调说“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见第28回)。——又分明表露出对宝钗未来情感与姻缘的一种热烈的期许。而事实上,宝钗一家也几乎完全接受了这个和尚的忠告。我们看到,宝钗一直服用冷香丸,佩带錾有八字吉谶的金锁,直到她进入大观园之后!——一个是必须从小化她出家,或者外姓亲友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否则,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一个却是“先天壮,不相干”(第7回,癞头和尚语),不仅不需要回避外姓亲友,那癞头和尚还主动地在她的外姓亲友中,为她指定了将来婚嫁的对象。钗、黛的病,以及癞僧对她们的态度,竟是这样全然相反。 (黛玉为以眼泪还尽前缘,僧道二人阻止之,亦为常理。岂可妄以为作者之意?僧道二人所订者,不过安家保命之法,作者之意说,或有之而已,死人不可求问。后人自取其意罢了)木石前盟那么,所谓的“木石前盟”与所谓的“金玉良姻”,曹雪芹的“倾向性”究竟如何?到底哪一个是作者所要深切痛悔的,哪一个才是作者所要真心认同的?我想,即使是那些感觉比较迟钝的读者,也不难从中看出些门道来了。而说到作者的“倾向性”问题,过去,那些拥林派论者往往是喜欢抓住第36回,宝玉梦中的一句喊骂(即所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来大谈而特谈的。他们很希望以此来论证作者的“倾向性”在于“拥林”,即所谓“内木石而外金玉”是也。然而,如果真要仔细地推敲下去,以上这种所谓的“论证”,却不免会适得其反。其举出的这一个论据,恐怕倒恰恰证明了作者的“倾向性”,并不在于“拥林”,而在于“拥钗”,即所谓“内金玉而外木石”是也!或者说,作者对黛玉及其“木石前盟”的态度乃是似扬而实抑,对宝钗及其“金玉良姻”的态度乃是似抑而实扬!首先,所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可“和尚道士”又究竟是什么人呢?他们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吗?小说第3回,黛玉说癞头和尚是“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而脂砚斋却立即针对这“疯疯癫癫”、“不经之谈”八字,批云:“是作书者自注!”(甲戌本第3侧批)试想,这“和尚道士”若不是曹雪芹自己的精神化身,他们那些“疯疯癫癫”,专讲“不经之谈”的言行,又何以会是“作书者自注”呢?而更进一步,这癞头和尚的“疯疯癫癫”、“不经之谈”,既然是“作书者自注”,那“和尚道士的话”,又究竟信得信不得呢?我们看到,在小说中被称为“和尚道士”的那一僧一道,正是联结书中前世与今生,幻境与现实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纽带。 (僧道所论者,乃是居家处世之法,宝玉之言确是人物心中直言。不论作者之意如何,宝玉之意已明。更何况借僧道之言举证作者心意为拥钗,不过是牵强附会而已)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