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二天象,古代祥瑞的天象
中国历史上有哪几次吉利的天象?
文/唐三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死在巡游途中时发生过三大怪事,其中之一就是“荧惑守心”天象。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a18972bd40735fa749f3e7095510fb30e24088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天象,因为在他们看来,天象是天意的表达。他们最害怕的天象,就是这个“荧惑守心”。
所谓“荧惑”其实就是火星,所谓“心”是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也就是如今所谓的“天蝎座”。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ec2d5628535e5dddf73d5167dc6a7efcf1b629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当火星运行到天蝎座附近并停留一段时间,就出现了“荧惑守心”天象,被认为最不吉利,意味着轻则天子要失位,重则皇帝会翘辫子。
什么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有不吉利的,就有吉利的。什么是帝王们喜欢的最吉利天象呢?五星连珠!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d315c6034a85edfc0d38eea42540923dc54759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所谓“五星连珠”,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排成一条直线。
据史书记载,刘邦登基那年出现过这种天象。
现代天文学家根据计算机推演,证明“五星连珠”实际上发生在刘邦登基的第二年。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21bb051f81986188a289f4d41ed2e738ad4e68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根据计算机推演,“五星连珠”的天象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发生过三次,另外两次非常巧合,都与女人有关,一次是吕后称制之时,一次是武则天称帝之时。
但这两次五星连珠,史籍都未记载,原因是史学家不想让这种天象来证明女人当老大也是顺应天命。
不知这个,算不算歧视妇女?
古代天象名称
1.彗星《天官书》中记有天棓、彗星、天欃、天枪四,那都是具有直而长的彗尾的彗星。有蚩尤之旗,那是尾巴特别弯曲的彗星。有五残星,那是有五条彗尾的彗星,等等。
2.大流星和陨石 有的大流星,由于气流的影响,它的余迹会发生扭曲变化,人目看来就好象蛇行一样,称之为枉矢。
有的流星体很大,它们能进入到低层大气,形成火流星,最后堕入地面,造成很大的陨石坑,陨石形如狗,因称之为天狗。有的火流星未堕到地面就爆炸毁灭了,如果它们发生在白昼,人们看不到(或注意不到)它们的亮光,而只听见它的爆炸声,这就是《天官书》中说的天鼓。关于一般堕落地面的陨石,《天官书》称为坠星。
3.极光《天官书》中记载了多种极光现象。烛星:一种象火炬形状的极光。卿云:若烟非烟,若云非云,是一种无定形的弥散光面型极光。天开:在黑夜的天幕上突然出现一条光带,好象天开裂了一样。还有归邪、旬始等,都是各种形状的极光。
4.黄道光《天官书》关于格泽星的描述就是一幅黄道光图像的写照,“如炎火之状,黄白,起地而上,下大上兑(锐)。”在太阳系中存在许多尘埃粒子,它们主要分布在黄道面及其附近。
太阳光照在这些尘埃粒子上,再反射出来,被人们观测到,就成为黄道光。它的图像就如上述格泽星的描述。因为它很微弱,所以很难观测。西方是在十七世纪由法国天文学家开始观测的。
因此,司马迁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描述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奇。
5.新星和超新星它们绝大多数是原来暗得肉眼不可见的恒星,忽然亮度增加几千乃至几万倍,人们就看到天上新出现了一颗星,因称新星。有的会增亮几千万乃至几亿倍,就称为超新星。新星和超新星的亮度后来又慢慢降下去,逐渐消失不见。
古人因称之为客星。有的客星很亮,受大气衍射的作用,看上去好象射出许多光芒,古人因而又称为孛星。这两种名称在《天官书》里都有记载,但奇怪的是未作定义性描述。由于彗星也具有出现后又消失的现象,有极少数彗星也会向四周所有方向喷 射出气体,因此古人也把彗星称为客星或孛星。精细如司马迁,居然未能从运动或不运动来区分彗星和新星、超新星,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除了上述这些奇异天象名称的介绍外,《天官书》中也有一些天象的记录。但这些记录极为粗略,无法具体确定其发生的日期乃至年份。从这一点来说,《天官书》的意义不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记录,而是开创了一个在纪传体史书中有专门篇幅保存天象记录的先例(至于准确的天象记录则在《史记》的一些本纪和年表中有所记载)。o(∩_∩)o...哈哈 看到第一个名字 荧惑守心 我就猜 荧惑当然是火星 至于心 应该是指心宿二 守嘛 说的就应该是信心特有的现象 逆行 我一查 果然 原文如下2001年3—7月份就发生了这种有趣天象:3月7日火星顺行,离心宿二5.3度,这是可以观察到的荧惑守心的开始,5月11日以后火星改逆行,又重新向心宿二附近移动,到7月20日再次接近心宿二,之后再度顺行远离心宿二,结束荧惑守心天象奇观。
这个天文奇观应该不是常常有的 真想看看呢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年前就有可考的文字星象记载。我国古代的天象记录,不但年代连续,而且相当丰富,其中有一些,在现代天文学问题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介绍有关古代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和客星的记载。
日中有“黑气”
太阳,是我们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我们祖先善于实践,勤于观测,对太阳上的细节都进行详细描述,精确记载,见于史书。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黑子记事,是西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所见的太阳黑子现象,载于《汉书·五行志》:“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一记录把黑子的位置和时间都叙述得很详尽。
事实上,在这以前,我国还有更早的黑子记载。在约成书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这一著作的卷七《精神训》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叙述。踆乌,也就是黑子的现象。而比这稍后的,还有:汉“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汉书·五行志》引京房(前77—前37)《易传》)。这表明太阳边侧有黑子成倾斜形状,大小和弹丸差不多。永光元年是公元前43年,所以这个记载也比前面的记录为早。
黑子,在太阳表面表现为发黑的区域,由于物质的激烈运动,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有的存在不到一天,有的可到一月以上,个别长达半年。这种现象,我们祖先也都精心观察,并且反映在记录上。《后汉书·五行志》有这样的记载:“中平……五年正月,日色赤黄,中有黑气如飞鹊,数月乃销。”灵帝中平五年是公元188年。《宋史·天文志》也记有宋高宗“绍兴元年二月己卯,日中有黑子,如李大,三日乃伏。六年十月壬戍,日中有黑子,如李大,至十一月丙寅始消。七年二月庚子,日中有黑子,如李大,旬日始消。四月戊申,日中有黑子,至五月乃消。”绍兴元年是公元1131年。
黑子,不但有存在时间,也有消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最初出现在太阳边缘的只是圆形黑点,随后逐渐增大,以致成为分裂开的两大黑子群,中间杂有无数小黑子。这种现象,也为古代观测者所注意到。《宋史·天文志》记有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四月辛卯,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栗大。”这一记载,就是属于极大黑子群的写照。
我们祖先观测天象,全靠目力。对于太阳只有利用日赤无光、烟幕蔽日之际,或太阳近于地平、蒙气朦胧之中,以及利用“盆油观日”方法,始可观望记录。从汉代到明代共一千六百多年间,黑子记载超过一百次。
上述史书所载的黑子“如钱”、“如栗”、“如飞鹊”、……都是表示黑子的形状;至于“数月乃销”、“三日乃伏”等等,是表明黑子的消长过程的。因为黑子大小相间,此生彼灭,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在望远镜未发明之前,史书所载的一定是大而易见的,所以至多不过二三枚,存在几天或几月而灭,这是和近代精密观测结果相符合的。至于“日赤无光”、“昼昏日晡”等等,乃是描写观测时候的情景。这些都是合乎科学的。对于前人精察天象的实践,外国学者也多有赞扬。美国天文学家海耳(1868—1938)就曾经指出:“中国古人测天的精勤,十分惊人。黑子的观测,远在西人之前大约二千年。历史记载不绝,而且相传颇确实,自然是可以征信的。”
欧洲发现太阳黑子,时间比较晚。他们最早的黑子记事是公元807年八月十九日。这已经是公元九世纪了:但是还被误认为是水星凌日。太阳黑子的发现是伽利略(1564—1642)使用望远镜完成的天文学进展之一;他在公元1610年才看到黑子,直到1613年才把结果公开发表。
黑子的消长,有它的盛衰周期。平均周期十一年这数字是1843年德国业余天文学家施瓦贝(1789—1875)首先得到的。但是,如果引用我国古代太阳黑子的记录加以分析,也完全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
1975年,我国云南天文台编集我国从公元前43年到公元1638年的黑子记录,共一百零六条,进行计算,得出周期是一○·六±○·四三年;同时还存在六十二年和二百五十年的长周期。这一重要结果,是研究我国古代黑子记录、探索它的规律的良好收获。
历代古记录已经表明:黑子出现最多的年月,也是极光出现频繁的时期。黑子和极光互有关系。
彗星记事
我国很古就有彗星记事,并给彗星以孛星、长星、蓬星等名称。古书《竹书纪年》上就有“周昭王十九年春,有星孛于紫微”的记载。但是因为这本书真实年代有待考证,对这件事暂且存疑。最可靠的记录,开始见于《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鲁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①记录。《史记·六国表》载:“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秦厉共公十年就是周贞定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67年。这是哈雷彗星的又一次出现,不过《史记》没有记载它出现的时间。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平均周期是七十六年,出现的时候形态庞然,明亮易见。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末的二千多年,共出现并记录的有三十一次。其中以《汉书·五行志》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记载的最详细。
“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河戌北,率行轩辕、太微,后日六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见西方,……锋炎再贯紫宫中。……南逝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
这样生动而又简洁的语言,把气势雄壮的彗星运行路线、视行快慢以及出现时间,描绘得栩栩如生。其他的每次哈雷彗星出现的记录,也相当明析精确,分见于历代天文志等史书。在西洋关于哈雷彗星记载,一般书籍认为最早是在公元66年,但是还可上溯到公元前11年,欧洲已有哈雷彗星的观测记载。不过,也还比我国《春秋》可靠记载晚了几百年。
我国古代的彗星记事,并不限于哈雷彗星。据初步统计,从古代到公元1910年,记录不少于五百次,这充分证明古人观测的辛勤。
哈雷彗星的来临,姿态固然十分雄伟,但是其他彗星的出现,气势也相当壮观。《新唐书·天文志》:“上元……三年七月丁亥,有彗星于东井,指北河,长三尺余,东北行,光芒益盛,长三丈,扫中台,指文昌。”唐高宗上元三年是公元676年。这种记录,不但形象描绘逼真,而且位置准确,所经过的亮星都加注记,这正是我国古代天象记录的优点。
在古代,我们祖先不仅观测彗星的形态和位置,对彗星的成因也有见解。《晋书·天文志》载有:“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这种解释也是正确的。《晋书》修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到二十年,就是公元644年到646年。而在欧洲直到公元1532年才有类似的认识。
我们祖先重视彗孛,有些虽然不免泥于占卜,但是观测勤劳,记录不断,使后人得以查询。欧洲学者常常借助我国典籍来推算彗星的行径和周期,以探索它们的回归等问题。哈雷彗星就是明显一例。
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克罗梅林(1865—1939)和考威耳(1870—1949)曾利用我国古代哈雷彗星记录,跟计算所得的每次过近日点时间和周期相比较,最古记录上推到公元前240年。对照结果都比较符合,足证古代记录的可靠。前人辛劳记录的功绩未可泯灭!
近年来美国学者勃勒德,研究从1682年到二十世纪的哈雷彗星运动,曾经引用我国有关古代记录,来探索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归,并且研究太阳系中是否还存在第十颗大行星在对哈雷彗星的运动施加影响。在爱尔兰天文台工作的中国天文学者江涛,也研究哈雷彗星的运动,并且在1971年发表《哈雷彗星的从前轨道》一文。1977年,我国天文学家张钰哲(1902—1986),利用我国古代的哈雷彗星记录,上推到公元前1057年,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发表《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一文,所得结果,比较理想。他解决了我国历史界关于“武王伐纣”的准确年代的疑问;初步得出这日期是公元前1057年,丰富了史学上年代学的论证内容。可见我国古代的彗星记录到现代仍然焕发出它的光辉!
法国人巴耳代在本世纪五十年代研究一千四百二十八颗的《彗星轨道总表》之后断定说:“彗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例外),当推中国的记载。”这种评语,无疑是公允的!
星陨如雨
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也是我国最早,《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最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一百八十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九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十二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七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的资料。
流星雨的出现,场面相当动人。我国古记录也很精。试举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记录做例:
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宋书·天文志》)这是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而英仙座流星雨出现时的情景,从古记录上看来,也令人难以忘怀。请看:
唐玄宗“开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贯北极,小者不可胜数,天星尽摇,至曙乃止。”(《新唐书·天文志》)开元二年是公元714年。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便成为陨石或陨铁,这一事实,我国也
日食,从我国春秋时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公元1874年),有记载的日食共985次.
求古代奇异天象的名称,满意的再加50分
《天官书》是最早的一部(虽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比《天官书》时代更早,但其中只有图像,而文字却全系星占条文,并无天象本身的描述,除了彗星外,其他是很难判别的。另外,在《开元占经》中虽有一些石氏和甘氏的有关片断,但它们是否都是战国时代石申、甘德的遗文,还很难说)。
《天官书》记载的奇异天象名称共有20多个。从对它们的具体描述来看,大体上有以下几类:
1.彗星《天官书》中记有天棓、彗星、天欃、天枪四,那都是具有直而长的彗尾的彗星。有蚩尤之旗,那是尾巴特别弯曲的彗星。有五残星,那是有五条彗尾的彗星,等等。
2.大流星和陨石 有的大流星,由于气流的影响,它的余迹会发生扭曲变化,人目看来就好象蛇行一样,称之为枉矢。
有的流星体很大,它们能进入到低层大气,形成火流星,最后堕入地面,造成很大的陨石坑,陨石形如狗,因称之为天狗。有的火流星未堕到地面就爆炸毁灭了,如果它们发生在白昼,人们看不到(或注意不到)它们的亮光,而只听见它的爆炸声,这就是《天官书》中说的天鼓。关于一般堕落地面的陨石,《天官书》称为坠星。
3.极光《天官书》中记载了多种极光现象。烛星:一种象火炬形状的极光。卿云:若烟非烟,若云非云,是一种无定形的弥散光面型极光。天开:在黑夜的天幕上突然出现一条光带,好象天开裂了一样。还有归邪、旬始等,都是各种形状的极光。
4.黄道光《天官书》关于格泽星的描述就是一幅黄道光图像的写照,“如炎火之状,黄白,起地而上,下大上兑(锐)。”在太阳系中存在许多尘埃粒子,它们主要分布在黄道面及其附近。
太阳光照在这些尘埃粒子上,再反射出来,被人们观测到,就成为黄道光。它的图像就如上述格泽星的描述。因为它很微弱,所以很难观测。西方是在十七世纪由法国天文学家开始观测的。
因此,司马迁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描述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奇。
5.新星和超新星它们绝大多数是原来暗得肉眼不可见的恒星,忽然亮度增加几千乃至几万倍,人们就看到天上新出现了一颗星,因称新星。有的会增亮几千万乃至几亿倍,就称为超新星。新星和超新星的亮度后来又慢慢降下去,逐渐消失不见。
古人因称之为客星。有的客星很亮,受大气衍射的作用,看上去好象射出许多光芒,古人因而又称为孛星。这两种名称在《天官书》里都有记载,但奇怪的是未作定义性描述。由于彗星也具有出现后又消失的现象,有极少数彗星也会向四周所有方向喷 射出气体,因此古人也把彗星称为客星或孛星。精细如司马迁,居然未能从运动或不运动来区分彗星和新星、超新星,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除了上述这些奇异天象名称的介绍外,《天官书》中也有一些天象的记录。但这些记录极为粗略,无法具体确定其发生的日期乃至年份。从这一点来说,《天官书》的意义不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记录,而是开创了一个在纪传体史书中有专门篇幅保存天象记录的先例(至于准确的天象记录则在《史记》的一些本纪和年表中有所记载)。
1、荧惑守心
“荧惑”是指火星,由于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为“荧惑”。但火星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都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
荧惑又名赤星、罚星、执法。又视火星在东方叫悬息,在西方为天理,在南方为火星。历史上所有实际发生过的“荧惑守心”天象共38次。中国史籍中全部 “荧惑守心”记录共23次。
2、五星连珠
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古代用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常发生,所以古人曾认为它是祥瑞之兆。
3、日食
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
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短暂性失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4、月食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在汉朝时,张衡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的部分原理,他认为是地球走到月亮的前面把太阳的光挡住了,“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
5、彗星
我国很古代就有彗星记事,并给彗星以孛星、长星、蓬星等名称。最可靠的记录,开始见于《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鲁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记录。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平均周期是七十六年,出现的时候形态庞然,明亮易见。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末的二千多年,共出现并记录的有三十一次。其中以《汉书·五行志》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记载的最详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星连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荧惑守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月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彗星
1 荧惑守心荧惑守心
(漫谈中国古代天文)
最近,只要是晴朗的夜晚,向星空看去,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一颗红色的亮星闪耀在天际,它就是火星(Mars)。
「火星」这个众所皆知的名字事实上并不是这颗行星最早的名字,它最初的名字称为「荧惑」。火星由於轨道呈明显的椭圆形,与地球的距离变化很大,因此亮度也忽明忽暗,所以称之为「荧」;又因为它的轨道位於地球外侧,运行速度比地球慢,由地球看去它不但在众星之间移动,速度有快有慢甚至还会逆行,所以称之为「惑」:加起来就成了「荧惑」了。至於「火星」这个名字则是从汉朝流行「五行」说后才用上的。在天文学史中可以发现:在所有古代文明中,天文与占星是不分家的,而火星这麼明显的亮星自然就成了焦点所在,可是它可不是什麼吉兆哦!火星的红色不仅让人联想到火光,也让人想到鲜红的血、战争,所以古希腊人把它当作战神Mars,中国的术家把它和残贼、疾、丧、饥、兵等恶象相关连。《史记》中就有说到:「荧惑为孛,外则理兵,内则理政,故曰:『虽有明天子,必视荧惑所在』」显示古人相当重视荧惑的位置观测,而在历代的历书中,火星(和其他行星)的运行预测都是相当重要的部分。
往夜空看去,在火星的附近还有另外一颗红色的亮星(虽然没有火星那麼亮),它是天蝎座的心脏,中文名字叫做「心宿二」或「大火」,属於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二十八宿是中国星官(相当於西方的星座)的名字在甲骨文中就有记录,而在战国时代石申和甘德所记载的星录中就已完备了。中国古代将整个天空(主要是北天球)分成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共三十一个区域。北极天顶的部分分成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都是中国北方所看到「拱极星」(永不落到地平面下的恒星)。中国古代观星非常重视北极星,论语中就有:『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北辰就是北极星了。而靠近赤道则分成四象(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二十八宿,大致上月亮每天过一宿。心宿就相当於青龙的心脏部位,总共有三颗星,中央的就是「心宿二」了。标示恒星位置的方法就是用二十八宿表示经度,距北极角度表示纬度和现在天文上惯用的赤经、赤纬座标系统大致上是一样的,但是圆周是分成365又1/4度,也就是太阳平均每日移动的角度。
至於「大火」这个名字又和它的颜色有关,心宿二是一颗红巨星,因为是红色的,所以就叫「大火」了。这个名字起源很早,尚书尧典中有云:「日永星火,以正仲夏」,诗经也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句子,这都是指「大火」这颗星。
由於火星与心宿二都是显眼的红色,又都在黄道面上,平均每两年多就会接近一次,因此自古即受到瞩目。如果火星只像一般时候顺行(由西向东)经过心宿二附近(这时称为「荧惑在心」)还没多大的关系,但是如果正好是「火星冲」的时候那就「代志大条」了。就像下页图(一)所显示,当靠近火星冲时,星在恒星间的运动会由顺行(由西向东,图中1~3)逐渐变慢(留,图中3),然后变成逆行(由东向西,图中3~5),留(,图中5),再回到顺行(图中5~7),这就叫「守」。如果这时候刚好火星在心宿附近徘徊不去的话,就称为「荧惑守心」了。
古代的人对这种现象常视为不祥,如巴比伦楔形文字曾记载如果火星退行到天蝎座,则国王应加强小心戒备,不宜冒险离开皇宫。而在我国「荧惑守心」更是大大的不祥!心宿三星其中央大星代表天王(即皇帝),前后星则分指太子及庶子,北周《灵台秘苑》中就说:「若天下有变,心星见不祥。」。火星原已代表动乱、死亡,而在心宿徘徊更是糟透了!《史记》中即云:「火犯守房、心,王者恶之也」,而唐朝《开元占经》更搜集了之前的「荧惑守心」占如「黄帝占曰:荧惑犯心,战不胜,国大将斗死;一曰主亡」、「海中占曰:荧惑犯心天子,王者绝嗣;犯太子,太子不得代;犯庶子,庶子不利。」、「石氏曰:荧惑守心大人易政,主去其宫」…等洋洋洒洒四、五十条,都是大凶之兆。
2 五星连珠
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我国古代用以表示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也就是五星处在同一条直线上。这种现象不常发生,所以古人曾唯心的认为它是祥瑞之兆。后人推广到只要五行星各居一宫相连不断时就叫做“连珠”。
清代钦天监缩小其范围,规定五行星的黄经相差小于45度时才叫“连珠”。
面对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同现夜空的少见天象,有人称之为“五星连珠”,这是不妥的。广东天文学会的专家认为:传统所说的“五星连珠”是以地球为中心,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位於太阳的同一侧,其张角小于60度,并能被肉眼观察到。五星连珠张角越小越难得、越小越好看。而这次“五星连珠”,张角为135度,横跨四分之三的天空。因此,只能叫“五星同现”。如果说横跨四分之三天空的五大行星也算“五星连珠”,那么,今年就有两次“五星连珠”,其中第二次出现在12月30日。届时,我国及其北半球各地都可在日出前目睹到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同现在晨空裏。向前追忆,2002年5月5日发生过五星连珠,其张角为40度。1997年11月30日也发生过五星连珠,其张角为100度。
五大行星中,金星、火星、土星出现在西方的地平线上,木星则悬挂在和地平线呈30度角的天空上,而水星也正在逐渐靠拢。五大行星将按照水、金、火、木、土依次排列,由高到低连成一条线,古时称为“五星连珠”。由于五颗星都是大行星,亮度较高,人们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看到。
舜帝即位时,天象现五星连珠, 该年定位甲子年. 为干支纪年法的开始. 五星连珠星象素来被认为是吉瑞之兆. 人本乎天地,天地之变迁必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生活. 古人有此说法足见有大智慧
天文学家计算出历史上曾经三次出现五星连珠.第一次是唐高祖武德二年,司天监观测到五星连珠。但是史学家为了让后人觉得唐高祖即位顺应天意,就把五星连珠出现的年份从武德二年改为武德元年.
第二次是武则天当政的第一年,第三次韦后当政时期,司天监都观测到五星连珠现象.但是史官没有记载。因为如果记载了,就会让人觉得韦后与武则天当政都是顺应天意的,这与封建礼教相悖.
中国人古代如何识天象
其实星座位置是按一定规律运行的,而且和地球上气候变化是相对应的。中国的老祖先经过长时间观察天象的经验累积之后发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下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是以黄昏时观察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判断当令的季节。而这种观察天象有规律的变化来定四季,就叫做“观象授时”。在没有历法的时代,曾经为古人使用过一段很长的时间。
书有《甘石星经》、《通志天文略》、《淮南子一书卷三"天文训"》……古人经过长时间夜观天象的经验累积之后,发现星座移动的方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和地球上气候变化相吻合的。所以在4000年前中国的古书《鹖冠子》,曾有这样的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下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是以黄昏时观察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判断当令的季节。而这种观察天象有规律的变化来定四季,就叫做“观象授时”。在没有历法的时代,曾经为古人使用过一段很长的时间。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懂得从观察天象来计算每天的潮汐涨退和日出时间。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不少的成分,常常对当时无法解释成因的天文现象穿凿附会,比如说将日食和月食等现象视为天象示警,认为这些现象是将有大灾难降临的预兆,必须举行祭祀仪式才能平息上苍的怒火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运动,交食,晷影,漏刻,恒星出没,天空分区,等等。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有现今天文年历的性质。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历书。伺候历书众多。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星占术曾超过它独有的作用。正是因为星占术的需要,古代许多星占家大量观测记录天空现象,编写星象著作,其中包括许多天文知识。所以中国古代不少天文著作都同星占术结合在一起。
《石氏星经》是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一本天文星占著作,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魏国石申所著。书的原名叫《天文》,内容涉及太阳、月亮、行星、交食、恒星、古代天文名词、宇宙概念等多方面,尤其是恒星部分价值更高。①
《五星占》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份帛书,专讲五大行星运动和一些天文知识,共有九部分,八千字。书大约写于汉文帝前元年间(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64年),书中对五大行星运动有详细的描述,成为后代历法中“步五星”工作的先驱。书中对金星、土星的会合周期定得比较准确,对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七十年间木、土、金三星的动态有逐年的记载
汉代还有两本重要的天文著作应该提到,这就是《天官书》和《周髀算经》。《天官书》是《史记》中的一篇,公元前一世纪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著,可算是当时有关天文知识的总结。
所以古人认识天象,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途径:一是实际观察和记录;二是经验积累和对比分析。很长一段时间后的经验,古人观天象的夜景,星座移动方向是有规律的,一致的,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所以,有4000年前的古书中鹖冠子记录:“柄东指世界上的弹簧柄南指,世界上所有夏季西指柄下秋季柄北指的是世界上所有冬季。”观察斗的位置,以确定换季时节的晚上。这个观察占星术有规律的变化的四季,被称为“大象的时间。日历时代,人们一旦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在几千年前,中国人们已经学会从观察天象,以计算每日的潮汐和日出时间,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含有大量的成分,往往穿凿附,例如,是无法解释的天文现象的原因日食和月食等现象的天文馆警告说,这些现象将是一个大灾难的预兆必须举行一个仪式,以平息神的愤怒
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它包括不仅年,月,日,小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运动,打破日晷的影子,滴漏,明星来来去去,天空分区,等等。因此,中国古代日历的本质是今天的年历。据传说,现在保存的最古老的经典之作“夏小黄历夏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服务多年历。
有超过其独特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天文学,占星术。也正因为占星术的需要,古代,许多星占家了大量的意见记录下来,写了占星术的著作,包括一些天文知识的天空现象。因此,许多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占星术的著作。
世星现在看到的第一个占星术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沉卫师写的著作中。这本书的原始的名字是“天文数字”,涵盖了太阳,月亮,行星,打破明星,古代天文长期的,多方面的宇宙概念,尤其是恒星部分价值较高的。 ①
“占星术”是一个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更具体的五大行星的运动和一些天文知识,分为九个部分,八千字。这本书是写的关于前的第一年的皇帝文汉(179 BC到164 BC),一个详细说明的书5行星运动,成为一个先驱的后代日历“步骤五星级工作。书,金星,土星的会合周期设置更准确,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46年),汉武帝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七十年的木,土,金三星的动态一年一年记录
汉,有两个重要的天文著作应该提到的是,这是天官书“,”周髀算经“。天官书是“史记”,公元前一世纪,司马迁的“前145或135 - ?)前进,可以被视为天文知识的总结的时候。
BR />古人的理解天文馆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际的观察和记录,积累的经验和比较分析。
古代中华民族也创造了自己的星区划分体系,人们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数目,据初步统计,在先秦的典籍中记载有约38个星官。
古人们为了认识星象、研究天体,很早便人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中国称之为星官,西方唤之为星座。中国古代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完整文字记录见诸于《史记·天官书》中。
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到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甘、石、巫三家星官,编撰成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图。
晋、隋、唐继承并加以发展,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此后历代沿用达千年之久,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对天象的认识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小)星官(或称为星座),据《清会典》所载,甘氏、石氏、巫氏的划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曰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十五颗星。两弓相合,环抱成垣。
整个紫微垣据宋皇佑年间的观测记录,共合37个星座,附座 2个,正星163颗,增星181颗。它的天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国际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约占天区63度范围,以五帝座为中枢,共含20个星座,正星78颗,增星100颗。它包含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星象
百度百科-天官书
求古代星名
中国古代把恒星天空划分成三垣二十八宿(xiù)。古人注意到太阳和月亮经过的黄道附近星区,就将沿黄道和赤道的天区又分成大小不等的二十八个小区,就叫二十八宿。宿就是住地的意思。月亮在绕地球运动过程中,每日从西往东经过一宿。人们又把相连的七宿合称一象,共四象。每象用有代表性的动物名称命名。它们是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玄武(龟和蛇):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中国古代还把28宿以外的星区划分为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垣就是墙的意思。意思就是以墙围起的星区。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星区,太微垣大致包括室女星座、后发星座和狮子星座,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中国古代还给明亮的恒星起了专门的名字,这些恒星名字可以归纳为几种类型:根据恒星所在的天区命名,如天关星、北河二、北河三、南河三、天津四、五车二和南门二等;根据神话故事的情节来命名,如牛郎星、织女星、北落师门、天狼星和老人星等;根据中国二十八宿命名,如角宿一、心宿二、娄宿三、参宿四和毕宿五等;根据恒星的颜色命名,如大火星(即心宿二);还有根据古代的帝王将相官名来命名等。古巴比伦、古希腊等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关于恒星天空的划分方法和神话故事。
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全天划分成88个星区,叫星座。星座名称是由亮星组成的图形,结合神话故事,用人物、动物和器具给予命名的。在这88个星座中,沿黄道天区有12个星座。它们是双鱼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北天29个星座。它们是小熊座、大熊座、天龙座、天琴座、天鹰座、天鹅座、武仙座、海豚座、天箭座、人马座、狐狸座、飞马座、蝎虎座、北冕座、巨蛇座、小狮座、猎犬座、后发座、牧夫座、天猫座、御夫座、小犬座、三角座、仙王座、仙后座、仙女座、英仙座、猎户座、鹿豹座。南天有47个星座。它们是唧筒座、天燕座、天坛座、雕具座、大犬座、船底座、半人马座、鲸鱼座、蝘蜓座、圆规座、天鸽座、南冕座、乌鸦座、巨爵座、南十字座、剑鱼座、波江座、天炉座、天鹤座、时钟座、长蛇座、水蛇座、印第安座、天兔座、豺狼座、山案座、显微镜座、麒麟座、苍蝇座、矩尺座、南极座、蛇夫座、孔雀座、凤凰座、绘架座、南鱼座、船尾座、罗盘座、网罟座、玉夫座、盾牌座、六分仪座、望远镜座、南三角座、杜鹃座、船帆座、飞鱼座。九扬纱巾头上盖,腹内无比赛;降龙伏虎似平常,斩将封为斗木豸。
三绺髭须一尺长,炼就三花不老方;篷莱海岛无心恋,斩将封为奎木狼。
修成道气精光焕,巨口獠牙红发乱;碧游宫内有声名,斩将封为井木犴。
碧玉霞冠形容古,双手善把天地补;无心访道学长生,斩将封为尾火虎。
截教传来炼玉枢,两挤用工夫;丹砂鼎内龙降虎,斩将封为室火猪。
秘授口诀仗妖邪,顶上灵云天地遮;三花聚顶难成就,斩将封为翼火蛇。
不变荣华止自修,降龙伏虎任悠游;空为数载丹砂力,斩将封为觜火猿。
五岳三山任意游,访玄叁道守心修;空劳炉内金丹汞,斩将封为斗金牛。
腹内珠玑贯八方,包罗万象道汪洋;只因杀戒难逃躲,斩将封为鬼金羊。
难龙坎虎相匹偶,炼就神丹成不朽;无缘顶上现三花,斩将封为娄金狗。
金丹炼就脱樊笼,五遁三除大道通;未灭三尸夭六气,斩将封为亢金龙。
自从修炼玄中妙,不恋金章共紫诰:通天教主是吾帅,斩将封为箕水豹。
出世虔诚悟道言,勤修苦行反离魂;移山倒海随吾意,斩将封为叁水猿。
箬冠道服性聪敏,炼就白气心无损;只因无福了长生,斩将封为轸水蚓。
五行妙术体全殊,各就玄中自丈夫;悟道成仙无造化,斩将封为璧水嵛。
跨虎登山观鹤鹿,捉怪神鬼哭;只因无福了仙家,斩将封为女土蝠。
顶上祥光五气,包含万象多伶俐;无分无缘成正果,斩将封为胃土雉。
炼采阴阳有异方,五行攒簇配中黄;不归阐教归截教,斩将封为柳士獐。
赤发红须情性恶,游尽三山并五岳;包罗万象枉徒劳,斩将封为氏土貉。
修成大道真潇洒,妙法有真假;不能成道却凡尘,斩将封为星日马。
铁树开花怎能齐,阴阳行乐跨红霓;只因无福为仙侣,斩将封为昴日鸡。
面加蓝靛多威武,赤发金睛恶如虎;唤风呼雨不寻常,斩将封为虚日鼠。
三昧真火空中露,霞光前后生百步;万仙阵内逞英雄,斩将封为房日兔。
道术精奇盖世无,修真炼性握兵符;长生妙诀贪尘劫,斩将封为毕月乌。
发似朱砂面似靛,浑身上下金光现:天机玄妙总休言,斩将封为危月燕。
面加赤枣落腮胡,撒豆成兵盖世无;两足登云如掣电,斩将封为心月狐。
腹内修二六,炼就阴阳超凡俗,谁知五气末朝元,斩将封为张月鹿。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在实践中,古人醒悟到,季节的变化和太阳所处的位置有关,星象在四季中出没早晚的变化,反映着太阳在天空上的运动,但直接测定太阳的位置又难于办到,于是古人想出了间接办法,即由月球所处的星象位置去推算太阳所处的位置。月球围绕地球运转一周是27日多(恒星月),恰好一天经过一宿。可见,二十八宿的创设是古代天文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论道:“现在无疑已经证实,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虽然在逻辑性和实用性方面决不逊于埃及、希腊以及较晚的欧洲天文学,然而它却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体系为基础的。”他又说:“二十八宿的界限一经划定,不论星群离开赤道的远近如何,中国人都能够知道它们的准确位置。甚至当星群在地平线以下时,只要观测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正在头顶的拱极星,就可知道了。”
二十八宿创设之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它的作用亦不断扩大,它不仅在观象授时,制订历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天体测量学形成之前,在推算、测定太阳、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流星、慧星、新星乃至满天星辰的位置等,无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推算方法是,古人在每一宿中选取一颗星作为定标星,古人称它做“距星”。某一宿的距星与下邻宿距星的赤经差,称做某一宿的赤道距度(简称距度),中国古代表述天体位置的两个量叫去极度和八宿度。“去极度”是指被测星辰与北天极的角距离;“八宿度”是指该天体与它西侧相邻一宿距星的赤经差,这个度量体系就是中国天文学家们建立的赤道坐标系统。
由上述可知,选取距星、测量距度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历代天文学家无不注重实测。需要指出,由于岁差的原因,各宿的距度有缓慢的变化,尽管在岁差未被发现之前,天文学家们不知道距度发生变化的这一重要原因,但历代所测数据却为现代人人研究岁差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四象
古人将全天二十八星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划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七个星宿,并根据各部分中的七个星宿组成的形状,用四种与之相象的动物命名这四个部分,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称为东官苍龙;
北方七宿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龟,故称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越出深秋初冬,称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寒冬早春出现在天空中的朱雀,故称南官朱雀。
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统称为“四象”。
对于四象,中国的不少典籍多有叙述,如《考工记》、《御龙子》、张衡《灵宪》、孔颖达《尚书疏》等,其中以《灵宪》中的叙述最生动,张衡写道:“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在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中国典籍中有的称“四象”为“四维”,如 《史记·天官书》、《石氏星经》、魏人张揖的《博雅》、元黄镇成的《尚书通考》等,这些记述又互有不同,按《石氏星经》所载,不是四象,而是分为若干小象,且西方、北方都没有完整的形象,书中写道:“奎为白虎,娄、胃、昂、虎三子也。毕象虎,觜、参家璘。”又曰:“牛蛇象,女龟象。”《史记·天官书》的记载与《灵宪》所载基本相同,即: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分别代表着四季星象。中国天文学家高鲁以《史记·天官书》为依据,设计了二十八宿与四象的关系图,堪为精。
就现代国际通用的88星象而言,东方苍龙大约是占室女、长蛇、半人马、牧夫、天秤、天蝎、豺狼、蛇夫等座。北方玄武大约占人马、摩揭、宝瓶、飞马、天鹅、仙女、双角、鲸鱼等座。西方白虎大约占仙后、白羊、黄仙、金牛、波江、猎户、天兔等腐。南方朱雀大约占双子、御夫、巨蟹、大犬、南船、狮子、长蛇等座。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到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甘、石、巫三家星官,编撰成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图(该星表、星图早已散佚),晋、隋、唐继承并加以发展,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此后历代沿用达千年之久,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小)星官(或称为星座),据《清会典》所载,甘氏、石氏、巫氏的划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曰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十五颗星。两弓相合,环抱成垣。整个紫微垣据宋皇佑年间的观测记录,共合37个星座,附座 2个,正星163颗,增星181颗。它的天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国际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约占天区63度范围,以五帝座为中枢,共含20个星座,正星78颗,增星100颗。它包含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约占天空的57度范围,大致相当于武仙、巨蛇、蛇夫等国际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个星官(座),正星87颗,增星173颗。它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天市即集贸市场,《晋书·天文志》中云:“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的市场命名,如,《晋书·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阴阳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体,斗则用以量液体,列肆“立宝玉之货”,是专营宝玉的市场,车肆“主众货之区”,是商品市场,市楼“市府也,主市价、律度、金钱、珠玉”等。
关于三垣的创始年代,尚无肯定的结论,从典籍来看,紫微垣和天市垣作为星官,首见于辑录石申所著《石氏星经》的《开元占经》一书中,而太微垣的名称始见于唐初的《天象诗》。但是,在《史记·天官书》中已载有和三垣相当的星官名称。天市垣东、西两藩的星均用战国时代的国名命名,亦是三垣创始年代的一个佐证。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所创星区划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沿黄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二十八个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称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包括四十六个星座,三百余颗星,组成的形象好似一条苍龙。不少学者认为,《易经》乾坤“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正是描述的苍龙七宿在春天时的天象。《石氏星经》称:“角为苍龙之首,实主春生之权,亦即苍龙之角也。”《说文》称“亢人颈也”,因此亢宿是苍龙的脖子。氐宿又名天根,它是苍龙的胸。房宿为苍龙之腹,由于龙为天马,所以房宿又称为天驷或马祖。心宿即大火星。尾宿是苍龙之尾,按古代分野说(天上的星星各自对应着地上的某一区域),尾宿和箕宿对应着九江口,因此尾宿又名九江,它附近有天江星、鱼星、龟星。箕宿也是苍龙之尾,它附近还有糠星和杵星。
西方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计有五十四个星座,七百余颗星,它们组成了白虎图案。奎宿由十六颗不太亮的星组成,状如鞋底,它算是白虎之神的尾巴。娄宿三星,附近有左更、右更、天仓、天大将军等星座。胃宿三星紧靠在一起,附近有天廪、天船、积尸、积水等星座,看来胃口太小难以消化如此多的食物,有点消化不良。昴宿即著名的昴星团,有关它的神话传说特别多,昴宿内有卷舌、天谗之星,似乎是祸从口出的意思。毕宿八星,状如叉爪,古代将网小而柄长者称为毕,毕星又号称雨师(箕星为雨伯),又名屏翳、号屏、玄冥(与室宿相同);我国以毕宿为雨星。觜宿三星几乎完全靠在一起,实在是樱桃小口一点点。参宿七星,中间三星排成一排,两侧各有两颗星,七颗星均很亮,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它与大火星正好相对,我们今天称意见不同为意见参商,以及兄弟不和为参商不相见,皆源于此。
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计有四十二个星座,五百多颗星,它的形象是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井宿八星如井,西方称为双子,附近有北河、南河(即小犬星座)、积水、水府等星座。鬼宿四星,据说一管积聚马匹、一管积聚兵士、一管积聚布帛、一管积聚金玉,附近还有天狗、天社、外厨等星座。柳宿八星,状如垂柳,它是朱雀的口。星宿七星,是朱雀的颈,附近是轩辕十七星。张宿六星为朱雀的嗉子,附近有天庙十四星。翼宿二十二星,算是朱雀的翅膀和尾巴。轸宿四星又名天车,四星居中,旁有左辖、右辖两星,“车之象也”。
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共六十五个星座,八百余颗星,它们组成了蛇与龟的形象,故称为玄武七宿。斗宿为北方玄武元龟之首,由六颗星组成,状亦如斗,一般称其为南斗,它与北斗一起掌管着生死大权,又称为天庙。牛宿六星,状如牛角。女宿四星,形状亦象箕。虚宿主星即尧典四星之一的虚星,又名天节,颇有不祥之意,远古虚星主秋,含有肃杀之象,万物枯落,实可悲泣也。危宿内有坟墓星座、虚粱、盖屋星座,亦不祥,反映了古人在深秋临冬之季节的内心不安。室宿又名玄宫、清庙、玄冥(水神),它的出现告诉人们要加固屋室,以过严冬。壁宿与室宿相类,可能含有加固院墙之意。北方玄武星宿地位甚高,北京旧有真武庙(复兴门外),即供奉玄武大帝。
二十八星宿的全称
一字青纱脑后飘,道袍水合束丝绦;元神一现群龟灭,斩将封为角木蛟。
星象名称
★二十八宿★
【简介】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北方称玄武(龟和蛇):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獝。
【二十八星宿传说】
当天地初现之时,传说天帝派下四兽守卫着人间,它们分别是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兽完成使命献身于人间以圣兽之血,血祭。从此四方之兽传说开始,举天下之间王者谁也?得四兽之宝物者天下。何为四兽之宝物?天下间无人知晓,然一本四兽天地书记载了四兽如何献身于天地,以血祭祀,其中记载:天下四分五裂之时,天地意象,星相大变,人间四兽之灵重现。拖身于世间二十八人,身上现出二十八星宿字样之人将开启天地灵气之门,得到四兽之宝物。
★【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
包括四十六个星座,三百余颗星,组成的形象好似一条苍龙。不少学者认为,《易经》乾坤“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正是描述的苍龙七宿在春天时的天象。《石氏星经》称:“角为苍龙之首,实主春生之权,亦即苍龙之角也。”《说文》称“亢人颈也”,因此亢宿是苍龙的脖子。氐宿又名天根,它是苍龙的胸。房宿为苍龙之腹,由于龙为天马,所以房宿又称为天驷或马祖。心宿即大火星。尾宿是苍龙之尾,按古代分野说(天上的星星各自对应着地上的某一区域),尾宿和箕宿对应着九江口,因此尾宿又名九江,它附近有天江星、鱼星、龟星。箕宿也是苍龙之尾,它附近还有糠星和杵星。
【角宿】
有星二,属室女座(α,ζ),角宿一(Spica, αVir)即此座α,一等星,色白。史记天官书:『左角李,右角将。』星经:『角二星为天门。』又云:『左角为天田,右角为天门,中间名天关。』观象玩占:『角二星为天关,苍龙角也,一曰维首、天陈、天相、天田,金星也。』
【亢宿】
有星四,皆室女座中三等星(κ,ι,φ,λ),礼月令:『仲夏之月,昏亢中。』
【氐宿】
有星四,均属天秤座(α,η,γ,βZubenescham),氐宿一(Zubenelgenubi, αLib)即天秤座α,礼月令:『 季冬之月,旦,氐中。』尔雅释天:『天根氐也』注:『角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星经:『氐四星为天宿宫,一名天根,二名天府,木星。』
【房宿】
有星四,即天蝎座之π,ρ,δ,β(Graffias, βSco),房宿三西名为Dschubba,晋书天文志:『房四星为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
【心宿】
有星三,即天蝎座σ,α,τ。又名三星,诗唐风绸缪:『三星在天』朱传:『三星,心也,在天昏始见于东方,建辰之月也。』刘瑾曰:『心宿之象,三星鼎立,故因谓之三星,然凡三星者,非止心之一宿,而知此诗为指心宿者,盖春秋之初,辰月末,日在毕,昏时,日沦地之酉位,而心宿始见于地之东方,此诗,男女既过仲春之月而得成婚,故适见心宿也。』心宿二亦名天王或大火,西名Antares,一等星色赤,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礼月令:『季夏之月,昏,火中』左传襄公九年『心为大火』星经:『心三星,中天王,前为太子,后为庶子,火星也,一名大火,二名大辰,三名鹑火。』心宿又名商星,左传昭公元年『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注:『辰,大火也。』
【尾宿】
有星九,均属天蝎座,礼月令:『孟春之月,旦,尾中。』左传僖公五年:『龙尾伏辰』注:『龙尾,尾星也。』观象玩占:『尾九星苍龙尾也,一曰析木。』
【箕宿】
有星四,均属人马座,亦名南箕,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疏:『二十八宿连四方为名者,惟箕斗井壁四星而已,箕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史记天官书:『箕为敖客,曰口舌。』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共六十五个星座,八百余颗星,它们组成了蛇与龟的形象,故称为玄武。七宿斗宿为北方玄武元龟之首,由六颗星组成,状亦如斗,一般称其为南斗,它与北斗一起掌管着生死大权,又称为天庙。牛宿六星,状如牛角。女宿四星,形状亦象箕。虚宿主星即尧典四星之一的虚星,又名天节,颇有不祥之意,远古虚星主秋,含有肃杀之象,万物枯落,实可悲泣也。危宿内有坟墓星座、虚粱、盖屋星座,亦不祥,反映了古人在深秋临冬之季节的内心不安。室宿又名玄宫、清庙、玄冥(水神),它的出现告诉人们要加固屋室,以过严冬。壁宿与室宿相类,可能含有加固院墙之意。北方玄武星宿地位甚高,北京旧有真武庙(复兴门外),即供奉玄武大帝。
【斗宿】
有星六,均属人马座,亦称北斗。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晋书天文志:『北方南斗六星,天庙也,一曰天机。』考古质疑:『四方列宿,随时迭运,故以春言之,井、鬼、柳星,见于南方,则斗、牛、女、虚,为北方之宿尔,以其正当北斗之衡,故彼既曰北斗,则此曰南斗,所以别也。』
【牛宿】
有星六,均属摩羯座,又称牵牛星或牛郎星。礼月令:『季春之月,旦,牵牛中,又仲秋之月,昏,牵牛中。』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按古时多谓牛宿为牵牛,今则均以河鼓为牵牛。
【女宿】
有星四,三属宝瓶座,礼月令:『孟夏之月,旦,婺女中。』史记天官书:『婺女』索隐:『尔雅云:『须女谓之务女。』或作婺字。』博雅:『嬃女谓之婺女。』
【虚宿】
有星二,虚宿一即宝瓶座β,虚宿二即小马座α,共称美丽双星。礼月令:『季秋之月,昏,虚中。』尔雅释天:『玄枵虚也,颛顼之虚,虚也,北陆虚也。
【危宿】
有星三,第一星即宝瓶座α,第二星与第三星即飞马座θ,ε。礼月令:『仲夏之月,旦,危中;』又:『孟冬之月,昏,危中。』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晋书天文志:『危三星主天府,天市,架屋。』
【室宿】
有星二,属双鱼星座。礼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诗墉风:『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朱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广雅:『营室谓之豕韦。』观象玩占:『室二星曰营室,一曰定星。』
【壁宿】
有星二,属双鱼座和白羊座。礼月令:『仲冬之月,昏,东壁中。』观象玩占:『壁二星曰东壁,图书之府。』
★【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参〕
共有五十四个星座,七百余颗星,它们组成了白虎图案。奎宿由十六颗不太亮的星组成,状如鞋底,它算是白虎之神的尾巴。娄宿三星,附近有左更、右更、天仓、天大将军等星座。胃宿三星紧靠在一起,附近有天廪、天船、积尸、积水等星座,看来胃口太小难以消化如此多的食物,有点消化不良。昴宿即著名的昴星团,有关它的神话传说特别多,昴宿内有卷舌、天谗之星,似乎是祸从口出的意思。毕宿八星,状如叉爪,古代将网小而柄长者称为毕,毕星又号称雨师(箕星为雨伯),又名屏翳、号屏、玄冥(与室宿相同);我国以毕宿为雨星。觜宿三星几乎完全靠在一起,实在是樱桃小口一点点。参宿七星,中间三星排成一排,两侧各有两颗星,七颗星均很亮,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它与大火星正好相对,我们今天称意见不同为意见参商,以及兄弟不和为参商不相见,皆源于此。
【奎宿】
有星十六,九属仙女座,七属双鱼座.礼月令:『季夏之月,旦,奎中。』孝经援神契:『奎主文章』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史记天官书:『奎曰封豕,为沟渎。』正义:『奎,天之府库,一曰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西南大星,所谓天豕目。』
【娄宿】
有星三,属白羊座β,γ,α。礼月令 :『季冬之月,昏,娄中。』史记天官书:『娄为聚众。』晋书天文志:『娄三星为天狱,主苑牧、牺牲、供给、郊祀,亦为兴兵聚众。』
【胃宿】
有星三,属白羊座,史记天官书:『胃有天仓』观象玩占:『胃三星曰大梁。』
【昴宿】
有星七,六属金牛座,七姊妹星团即此宿也,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尔雅释天:『大梁昴也,西陆昴也。』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光度最强者为昴宿六。
【毕宿】
有星八,七属金牛座,毕宿五即金牛座α,距地七十光年,一月十日下午九时中天,中天高度七十度,诗小雅大东:『有捄天毕,载施之行。』朱传:『天毕,毕星也,状如掩兔之毕。』礼月令:『孟秋之月,旦,毕中。』尔雅释天:『浊谓之毕』注:『掩兔之毕,或呼为浊,因星形以名。』晋书天文志:『毕八星主边兵,主弋猎,其大星曰天高,一曰边将。』
【觜宿】
有星三,属金牛座,礼月令:『仲秋之月,旦,觜觿中。』史记天官书:『参为白虎,小三星隅置曰觜觿,为虎首,主葆旅事。』
【参宿】
有星七,均属双子座。礼月令:『孟春之月,昏,参中。』尚书旋玑钤:『参为大辰,主斩刈。』史记天官书:『参为白虎』广雅:『紫宫参伐谓之大辰,参谓之实沈。』按实沈为高辛氏之次子,与其兄阏伯不相能融,被迁于大夏,主参。观象玩占:『参七星伐三星曰参伐。』
【南方朱雀七宿】
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计有四十二个星座,五百多颗星,它的形象是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井宿八星如井,西方称为双子,附近有北河、南河(即小犬星座)、积水、水府等星座。鬼宿四星,据说一管积聚马匹、一管积聚兵士、一管积聚布帛、一管积聚金玉,附近还有天狗、天社、外厨等星座。柳宿八星,状如垂柳,它是朱雀的口。星宿七星,是朱雀的颈,附近是轩辕十七星。张宿六星为朱雀的嗉子,附近有天庙十四星。翼宿二十二星,算是朱雀的翅膀和尾巴。轸宿四星又名天车,四星居中,旁有左辖、右辖两星,“车之象也”。
【井宿】
有星八,属双子座,史记天官书:『南宫 朱鸟权衡,东井为水事。』博雅:『东井谓之鹑首。』晋书天文志:『南方东井八星,天之南门。』
【鬼宿】
有星四,属巨蟹座,星光皆暗,中有一星团,晦夜可见,称曰积尸气,史记天官书:『舆鬼鬼祠事』博雅:『舆鬼谓之天庙。』晋书天文志:『舆鬼五星,天目也。』观象玩占 :『鬼四星曰舆鬼,为朱雀头眼,鬼中央白色如粉絮者,谓之积尸,一曰天尸,如云非云,如星非星,见气而已。』
【柳宿】
有星八,均属狮子座,礼月令:『季秋 之月,旦,柳中。』尔雅释天:『咮谓之柳,柳鹑火也。』汉书天文志:『柳为乌啄,主草木。』晋书天文志:『柳八星天之厨宰也。』
【星宿】
有星七,六属狮子座,星宿一即此座α,西名为Alphard,孑然独照,光度列为二等,礼月令:『季春之月,昏,七星中。』又:『孟冬之月,旦,七星中。』史记天官书:『七星主急事。』观象玩占:『周礼鸟旗七旒,以象鹑火。』谓七星也。
【张宿】
有星六,均属长蛇座。史记天官书:『 张素为厨,主觞客。』汉书天文志:『张嗉为厨,主觞客』广雅:『张谓之鹑尾。』观象玩占:『张六星为天府,一曰御府,一曰天昌,实为朱鸟之嗉,火星也。』
【翼宿】
有星二十二,第一至第十一属巨蟹座,十二至十四属长蛇座,外二星,又六星皆不明,为二十八宿中星数最多者,礼月令:『孟夏之月,昏,翼中。』史记天官书:『翼为羽翮主远客。』晋书天文志:『翼二十二星,天之乐府,主俳倡戏乐。』
【轸宿】
有星四,即处女座。δ为美丽双星,其色一黄一紫。礼月令:『仲冬之月,旦,轸中。』史记天官书:『轸为车,主风。』
★三垣★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小)星官(或称为星座),据《清会典》所载,甘氏、石氏、巫氏(甘德、石申、巫咸)的划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曰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十五颗星。两弓相合,环抱成垣。整个紫微垣据宋皇佑年间的观测记录,共合37个星座,附座 2个,正星163颗,增星181颗。它的天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国际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约占天区63度范围,以五帝座为中枢,共含20个星座,正星78颗,增星100颗。它包含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约占天空的57度范围,大致相当于武仙、巨蛇、蛇夫等国际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个星官(座),正星87颗,增星173颗。它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天市即集贸市场,《晋书·天文志》中云:“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的市场命名,如,《晋书·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阴阳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体,斗则用以量液体,列肆“立宝玉之货”,是专营宝玉的市场,车肆“主众货之区”,是商品市场,市楼“市府也,主市价、律度、金钱、珠玉”等。
关于三垣的创始年代,尚无肯定的结论,从典籍来看,紫微垣和天市垣作为星官,首见于辑录石申所著《石氏星经》的《开元占经》一书中,而太微垣的名称始见于唐初的《天象诗》。但是,在《史记·天官书》中已载有和三垣相当的星官名称。天市垣东、西两藩的星均用战国时代的国名命名,亦是三垣创始年代的一个佐证。
★分野★
①我国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我国古代占星术认为,地上各周郡邦国和天上一定的区域相对应,在该天区发生的天象预兆着各对应地方的吉凶。分野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最早见于《左传》、《国语》等书,其所反映的分野大体以十二星次为准。所载故事最早的是:武王伐纣这天的天象是岁星在鹑火,因而周的分野为鹑火。战国以后也有以二十八宿来划分分野的,如《淮南子·天文训》等。后又因十二星次与二十八宿互相联系,从而两种分野也在西汉之后逐渐协调互通。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应当指出,分野纯属。所谓的天地间关系全由人定,故历代各家参差出入是必然的。
十二星次、二十八宿与国、州分野如下(以《晋书·天文志》所载)
十二星次 寿星 大火 析木 星纪 玄枵 诹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二十八宿 角亢氐 房心 尾箕 斗牛女 虚危 室壁 奎娄胃 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国 郑 宋 燕 吴越 齐 卫 鲁 赵 魏 秦 周 楚
州 兖州 豫州 幽州 扬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 三河 荆州
②因本指分封诸侯的境域,后借用为分界、界限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