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娶习俗折射生活变迁,属蛇人的风水摆件
社会变迁关于婚姻习俗的变化
古人常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来形容人生最快乐的两件事。可见,从古至今,婚姻都被认为是我们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从原始社会杂乱的性关系,到现今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组合,婚姻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我们古人的婚姻发展中,又有哪些有趣又富有内涵的婚俗文化呢?
上古神话中反应的早期婚姻关系
人类婚姻发展是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通过了解这个发展过程,我们便能理解古人婚姻中的某些特殊现象。比如古人并不认为表亲之间的联姻有何不妥。
在中国的上古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兄妹,他们是人类的始祖。而兄妹婚配的传说也是对原始时代婚姻的写照。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老幼之道。"
这段话是对原始时代早期群婚关系的描述。一句话概括,那时的两性关系是非常混杂的。
人类在最原始的时代,繁衍过程也非常的原始。随着人类的思维能力的进化,这种杂乱的关系慢慢的被排除。原本不固定的原始人群慢慢发展成比较固定的血亲团体,这个团体之间,又形成了团体内部的互婚关系。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人们开始排斥不同辈分之间的婚姻,只在同辈之间通婚。
对于这种兄妹为婚的传说,除了汉族的历史上有,少数民族关于史前大洪水的传说中也存在。
在云南怒族的传说中,远古时期的一场大洪水淹没了所有房屋良田,有一对兄妹躲在葫芦里随着洪水漂浮幸存下来。后来,他们发现所有人都被淹死了,到处都是啃食骨肉的乌鸦。乌鸦对着二人说:"人类都死光了,只有你们成婚才能繁衍后代。"但是这是有违伦理的,兄妹两人并没有听乌鸦的话,而是各自超南北分开走。最后实在找不到配偶,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两人才成婚,生下了九男九女,慢慢繁衍出了人类。
人类从杂乱的繁衍关系,演变到固定的血亲群婚关系,是婚姻史上的一个大的进步。这时的通婚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繁衍,而是可以通过婚姻达到稳定群体内部成员关系的社会作用。
血亲群婚随着人类对身体、自然、生育等关系的理解,慢慢向氏族外婚姻发展,这就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婚姻的习俗
抢婚习俗
在我们中国的古籍中,"婚姻"原本叫"昏姻",或者"昏因"。这是因为结婚和黄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白虎通义·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
为什么结婚要在晚上行礼呢?这是因为古人的抢婚习俗。
《易经·屯》记载:"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匪寇婚媾。"
说的就是强盗抢女子做他的新娘。当然,强盗抢亲自然不敢在大白天行动,要趁着天黑之时才好抢。随着社会的稳定,买卖婚姻的出现,抢婚这种野蛮的形式也慢慢被边缘。不过,抢婚的习俗从上古开始,直到清代都还在某些地方有遗风。
买卖婚姻
现代社会,许多男性同胞非常头疼的就是聘礼的习俗,常有人吐槽:"这到底是嫁女儿还是卖女儿?"其实,买卖婚姻的习俗由来已久,被称为"俪皮之礼"。下聘在最初的婚姻中,本身就是买卖的意思。
《淮南子记载》:"由是嫁娶俪皮之俗。"
《礼仪·士婚礼》:"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
怎么证实古籍中说的纳征和俪皮就是买卖呢?
古代称呼妇人曾经用"妃"来形容,"妃"字又取义"帛匹",而古人曾经形容妻子又用"帑"字。《说文》对"帑"字的解释就是"金币所藏也"。古人说的"纳征",在过去也被叫"纳币"。从这些考证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从抢婚习俗之后,买卖婚姻确实是存在的。
所以,从古至今,娶媳妇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现代男青年们要抱怨也别抱怨丈母娘,要怪就怪咱们老祖宗给咱们留下了这些习俗。
媒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能自由恋爱,我想是古人最羡慕我们现在人的一点了吧。古人的婚姻将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是古代婚姻中最重要的角色。所谓"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炫,弊而不售。"说的就是如果不用媒人,婚嫁会受人耻笑。所以,不论贫富,古人嫁娶一定是要让媒人去说媒的。
媒人到底是从人呢时候开始有的呢?据推测,两周时期就已经有媒人产生了。
媒人最初是由"巫觋"来担任的。"巫觋"是男女巫师的合称,女的叫巫,男的叫觋。在先秦时期,巫师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所以让他们来说媒代表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后来巫风衰弱,普通人也能说媒了。
媒人也分"官媒"和"私媒"。
春秋时期,天子要娶诸侯家的女儿,就必须找一个同姓的大臣去说媒。如果诸侯要娶哪家的姑娘,同样也要找个大臣去说媒。这就是官媒的形成。而私媒大部分都是由女人去做,所以我们总说媒婆,不曾听到人家叫媒公。
事实上,媒人的出现虽然给古人的婚恋也带来许多便捷,但更增加了更多的礼制规矩,而且直接限制了年轻男女自由恋爱的可能性。要不然,古人又怎么能给我们留下,那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呢?
同姓不婚
古人有同姓不婚的规矩,这种婚俗也是从周代开始的。
《魏书·高祖纪》:"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
上面说过,人类历史上有过很长一段时期的"血亲群婚"。夏殷两朝是一个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的时代,子女随母姓还是父姓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所以并没有同姓不婚的必要。
周朝时,已经完全转化为父系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度,人们已经意识到,有血缘关系通婚会导致不孕或者子女畸形。所以,周代规定"同姓不婚"。
这种从生理上的解释在春秋时期的古籍中就已经有了许多记载。
《佐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惧不殖也。"
为了杜绝同姓婚姻的发生,唐朝在《唐律》中规定:
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两年,缌麻以上,以奸论。
其实,在今天看来,唐朝的这条法律实属过于严苛迂腐。周朝的先祖们属于以以血缘维系的氏族部落,同姓之间都是亲戚。但到了后来,已经变成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发展形式,同姓不代表他们有血缘关系。所以没有必要一味的强调同姓不婚。
虽然古人明白直系亲属通过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但对旁系亲属联姻却并不怎么避讳。这也是因为他们并不明白遗传基因的各中原由。
古代的婚姻自由
古代能做独身主义吗?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照这样说,在古人的礼教中,是不允许有人自愿做独身的,除非实在难以嫁娶。
其实,独身主义在先秦时期就有。前面说到过媒人始于巫觋,而独身主义者也始于巫觋。在巫风盛行的时代,巫觋既不愁吃穿,也不用干什么活。他们是天地的连接者,是神灵的使者,所以凡人的婚恋用在他们身上非常不合时宜。碍于这种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就成为了最早的独身主义。
碍于职业不能结婚的,还有佛教兴起后的和尚和全真教的道士。除了职业限制外,也有人突破礼教,选择一辈子不结婚的。宋朝有个叫林逋才子,他从小饱读诗书,通晓史经百家。可他既不好仕途,也愿娶妻生子。后来他归隐山林,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按理说,儒家思想盛行的时代,这样的怪异因为应该被称为"大逆",但人们对他却不贬反褒,主要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实在太高的缘故。所以,不论古今想要做独身,必定是要具备超脱的精神,抵抗住世俗的压力才行。
古代能离婚吗?
我们通过一些影视剧知道,古代除了休妻,也是可以选择合离的。合离顾名思义讲究以和为贵,双方如果认为过不下去了,就可以商量离婚。不过嘛,合离只是在唐宋盛行。元明清三代女子地位最低,不允许女子再婚,寡妇必须守节。而女子主动提出合离更是想都不用想,只有休妻一说。所以,一旦被休,意味着她要孤生一人了。
除了唐宋时期的合离,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反马"的仪式。
《春秋·宣公五年》:"五年冬,齐高固反马叔姬来。"
反马其实和离婚有关,是古代婚姻中的一个仪式。
这个时候的离婚叫做绝婚,其实也是休妻。如果丈夫认为老婆触犯七去条律。比如无后、善妒、口舌等等,就可以申请判离。这些条律是男权社会对女子实行的一种压迫。不过,比元明清时期比较好的一点是,这个时候的女子是还可以再婚的。汉朝时期改嫁的案例就比比皆是,男女嫁娶更看重双方意愿,相比元明清时期要自由许多。
结语
总体来说,在古代婚姻发展对婚姻的各种限制,是对婚姻生活进一步社会化的表现。婚姻禁忌从原始社会对性的禁忌开始,直到明清时期对婚姻限制日益完备。例如:必须双方家长同意、同宗不婚、宗妻不婚、外姻不婚等等。
但由于限制太过于严苛也促使婚姻不自由,造成了大量爱情悲剧。自进入男权社会,对女子地位的压迫,也导致女子在婚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进入新中国以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这些旧社会的糟粕也已经被人们抛弃。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源远流长、纵横千年的华夏古国,婚礼仪俗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底蕴。
一、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
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
及红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
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上 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 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三、中国的婚纱历史
我国婚纱礼服行业起步比较晚,国人真正开始接触白色婚纱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一直秉承红色凤冠霞帔的传统将近3 000年之久。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婚纱变成了婚礼服饰的代名词。
但凡是读童话书长大的女孩,谁不曾幻想自己就是童话故事里的公主,穿着华美的礼服与王子翩翩起舞,然后以一个完美的婚礼作为整个童话的美丽结尾。而婚纱实现了女孩们儿时那最美丽的公主梦。
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婚纱的消费观念,社会的意识滞后,以至于当时青年人对婚纱的强烈渴望以及追逐新时尚的美好愿望不能被完全满足。最早期的中国婚纱礼服样式死板,且可选择性狭窄,人们只能遥望电视里的明星、上流社会的名媛淑女阶层。
到后来,通过婚纱礼服企业以及设计师等诸方的共同努力,婚纱的款式风格越来越多样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消费者在对婚纱的选购上存在着盲目性,选择的往往都不是适合自己的款式。
2001年之前,结婚的新人大多数还是选择租赁婚纱礼服,而订制购买礼服尚未在中国形成气候。据统计,2005年中国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连理,而其中至少有60%的新娘选择穿白色婚纱礼服举行典礼。我们来想象一下,600万个穿婚纱的新娘,那景象将是多么壮观 啊
为什么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革以婚丧礼俗最为明显?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陋习,一直以来备受人们诟病。噪音扰民、交通堵塞、盲目攀比、道德绑架等等,不一而足,想必大多数人都曾耳闻目睹甚至亲历其苦。然而,怨声之下,仍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鹜,这其中既有根深蒂固的世俗旧观念,也有婚丧产业既得利益群体和某些企业家、商人的推波助澜。改革不合时宜的婚丧礼俗,它是对乡村价值观念的重塑。享受现代化的文明成果,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以及和谐安定、协调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是新时代农民群体的朴素愿望~
婚嫁习俗的文化内涵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成长的历程,展现了历史变迁在普通大众日常交往和婚丧嫁娶习俗上所留下的时代烙印.本文以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作为理论探讨视角,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往批判的反思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具体实例相结合的方法,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出路问题.
1、聘礼
2、订婚
3、迎娶
世界各地习俗
在苏格兰,当举行婚礼仪式时,新娘一进门,她先要把一大块蛋糕抛向空中,抛得越高,就意味着婚姻越美满。如果她抛得不高,新郎和家人就会闷闷不乐,因为这预示着他们的婚姻会破裂。
美国人的婚礼可概括为“新、旧、借、蓝”。“新”指新娘的白色婚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它也标志新娘将开始新的生活。“旧”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借”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儿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法国一些地方,青年男女结婚前要分别为自己的朋友举办“埋葬单身汉生活”和“辞行宴会”,要制作一个象征性的“棺材”,举行一次“葬礼”,宴请亲友,再奏哀乐,燃蜡烛,举行安魂祈祷仪式,众人再抬棺材送到花园、田野埋葬,或扔到河里。
在巴基斯坦,新婚男女在婚礼上同喝一杯结发酒后,要用力把酒杯摔碎,此时客人们会齐声欢呼:“祝你们幸福!”碎片不能复合,象征夫妻永不分,碎片越小越多,意味着夫妻生活越美满。父母会小心地拾起碎片赠给儿女,有人甚至珍藏直至去世。
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因为当地老鼠成灾,州当局宣布,男子要登记结婚,必须先打死25只大老鼠送交,否则不予办理结婚手续。
双鱼座真的都很心狠吗,能心狠到什么程度?
我认为双鱼座的人应该是不狠心的,但是在对于爱情方面也有自己的看法,虽然说她们对爱情很看重,而且认定了一个人也很难改变,但是也要肯对方做了什么事情才让她狠心。
有人认为双鱼座是最狠的,这是真的吗?
我感觉应该不是的,双鱼座的女生是很温柔的对待所有人都是没有防备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