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认知障碍50道测试,测试自己偏男还是偏女性化

孩子性别认知障碍

事实上,每个儿童都需要家长的指点,以了解男女的性别之分,区别自己和其他孩子的性别差异,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父母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忽视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导致孩子出现了性别认知障碍,甚至影响社会交往的问题。
性别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交能力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别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以帮助孩子掌握正常的社交能力,而父母忽视孩子的性别教育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知障碍,甚至影响孩子日后的社会交往,恋爱,甚至是婚姻生活。
良好的性别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卓越成长
尽管当今社会宣扬男女平等,但是这样的男女平等建立在男女性别认知的前提之下,而这样的平等强调人格的平等,而并非是每个人外在的完全相等,因此良好的性别认知可以帮助孩子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更好地追求社会平等。
性别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性格特征
性别教育也就是让孩子根据生理性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性格特点,现如今大量的父母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孩子进行着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孩子性别的教育。
这样的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女孩子呈现男性化的特征,而越来越多的男孩子变得敏感细腻,甚至缺少阳刚之气。
来自父母的性别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帮助作用,良好的性别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对自我产生性别认知,从而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克服自身存在的性格问题,当然性别教育也应当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
性别教育的时间表
3~6岁性别教育启蒙期
根据科学研究显示,儿童所接受性别教育的关键时期在于幼儿阶段,而在我国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性别教育上不完善,在幼儿阶段常常会出现孩子的性别,认知错误问题。
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都应当注重对3~6岁孩子的性别启蒙,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生理性别。
性别教育关键期——小学
当孩子步入学堂,开始接受公立教育是父母应当正视的,帮助孩子认知男女性别的差异,帮助孩子了解身体的隐私以及各个部位的名称。
让孩子了解不同性别的社会交往规范,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社交方案,当然在这一阶段,父母也应当及时向孩子普及月经知识以及遗精的生理现象。
中学阶段
当孩子步入中学阶段时,父母应当及时为孩子普及青春期的概念,帮助孩子正确的面对个人隐私,学会自我保护,防止性骚扰以及性伤害,在这一阶段,父母也应当帮助孩子认识少年的性冲动,以避免堕胎问题的发生。

作为父母应当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呢?
以适当的方式为孩子普级性别教育
年幼的孩子总会问到关于性别的问题,在这个时候父母应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引导孩子对自我性别产生初步的认知,帮助孩子建立男女性别的差异观念。
同时父母也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年龄情况,在孩子理解的范围内,适当地为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父母应当帮助孩子认识人体的性别器官
当孩子关注到自身的长相以及内在器官时,孩子也会注意到自己的性器官,甚至会由于缺少性别常识而进行玩弄,在这个时候父母应当对宝宝进行及时的性别认知教育,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器官。
同时父母可以在陪伴宝宝洗澡的过程中,让宝宝观察男女性别的差异,以减少宝宝内在的好奇心。
帮助孩子认同自身性别
大多数情况下宝宝会明白自己的性别,但仅仅仅是处于了解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宝宝最好的榜样,宝宝可以从父母的身上认识到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的差异。
因此父母应当让宝宝意识到不同的性别差异和不同性别的优势,以避免宝宝会产生性别自卑,甚至是性别认知障碍的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应当减少为宝宝进行反串式着装,这样的行为只会使宝宝否认自身的性别,产生性别认知混乱的问题。
事实上作为父母应当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性别教育,大多数时候孩子会出现性别认知障碍的问题,来源于父母错误的性别教育,因此当孩子进入成长期后,父母应当有意识的帮助孩子认识自身的性别。
相比于过去,现如今完美的性别标准开始发生差异,很多孩子从小就产生了性别认知障碍的问题,要知道性别教育关乎孩子未来的社会生活,作为父母,应当尽可能地从孩子的性别敏感期做起,帮助孩子了解自

我感觉我有性别认知障碍,从小就是,上面说的症状我都有,但不严重,有时...

我感觉我有性别意识,咱们从小就是上面说的症状,我都有,但不严重后感觉有时候你感觉怎么样?为什么能有这种性别认识上海?如果真是这样,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带你去咨询心理医生,开导开导你,要不然就让你父母给你去市华书店买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你有时间看一看,那里有很多知识养的,让知识开导开导你,你看明白了,想通了,也就属于正常了,1.1点儿长大了就好了,尽快去看医生,或者看书,别时间长了,影响你的,心理健康,对你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建议你咨询心理医生。
平时多和女性长辈,交流、谈心,诉说心理困惑。
感觉,读一些女性作家,写的散文、随笔,
有助于你对性别,提高认识。
当然,选择读那些风格向上的,而不要读颓废的。性别认知功能障碍有的又称作性别认同障碍,在精神科归属于性身分阻碍,包含易性症和童年时代性身分阻碍。易性症就是指期盼像异性相同生活,被异性接纳为在其中组员,患者经常伴随对自身的第一性征和第二性特征讨厌或觉得困扰,期待根据手术医治等对策改变现状的性别。童年时代性身分阻碍最开始产生于童年时代初期,患者对自身性别有连续性明显的痛楚感,另外期盼变成异性。患者通常持续地专心致志异性的服饰或是活动,而对自己的性别给予否定。

性别认同障碍(孩子的反性别喜好是性别认同障碍)

前阵子,朋友小刘诉说自己的苦恼,五岁的女儿活像个男孩子,对平常小女孩喜欢的洋娃娃、玩偶等等都不怎么感兴趣,反倒对小汽车、儿童工具箱等等男孩子喜欢的东西格外青睐。

小刘说:“这样是不是不正常?别是有什么心理疾病吧?怎么才能让她正常?”

与小刘有着相同苦恼的家长其实还有很多,怕孩子变得“男不男、女不女”。

然而,这真的是不正常吗?

有人觉得孩子的“反性别”喜好是一种病,并将其判定为性别认同障碍这一精神病。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正式将“性别认同障碍”更名为“性别不符”,并将其从精神疾病名目中删除。

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出版的《精神疾病统计诊断手册第五版(DSM-5)》里详细的描述,所谓的性别认同障碍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其中以性别焦虑症重新定义并替代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焦虑症——由于自我认知与表现出的性别与生理上的性别不一致而产生的苦恼或焦虑。

这也证明,性别认同障碍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精神疾病统计诊断手册第五版(DSM-5)》中也强调,对于生理上的性别产生不适,这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临床上才会用性别焦虑来指代因此而产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性别焦虑的成因下定论,推测有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也有一部分证据证明大脑组成和胚胎期激素水平可能会导致性别焦虑,但儿童性别焦虑的诊断标准已经确定。

儿童性别焦虑诊断标准

孩子自己体验或表达的性别与生理的性别不一致,持续六个月以上,出现下列症状中的六项

有强烈的成为另一种性别的欲望,或坚持自己就是另一种性别,也可能是与生理性别不同的某种替代性别。(必须项)

对与生理性别明显不符的服装有强烈偏好,对与生理性别相符的服装有强烈抵抗。

对在过家家游戏中扮演与生理性别相反的角色有强烈偏好。

对典型的反性别玩具、游戏、活动有强烈偏好。

更青睐与生理性别不一致的玩伴。

生理性别为男孩,却强烈的排斥典型的男性化玩具、游戏和活动,并且强烈的回避打斗类游戏;生理性别为女孩,却强烈的排斥典型的女性化玩具、游戏和活动。

厌恶自己的性生理特征。

强烈希望有第一和第二性特征(也可能二选一)与自己体验的性别相匹配。

注:如果孩子长期被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折磨,或社交、学校、其他重要功能方面损害,对性别焦虑会产生极大影响。

这几点需要与性别焦虑进行区分

与性别角色的不一致

有些男孩表现得比较文静,偶尔因为好奇穿穿裙子,女孩像个“假小子”,但是这些孩子在平常的生活中并没有感觉到性别带给自己的痛苦或苦恼,也不曾因此而影响到社交等功能领域,就不能算作是性别焦虑

性别焦虑的特征是,有强烈的欲望成为自己表达出的性别,而不是生理性别,并且用自己表达的性别参与活动、保持兴趣到一定的程度和广度。

易装障碍

有些孩子会因为好奇等原因而喜欢穿上与性别不符的服装,这并不算是性别焦虑,如果孩子喜欢穿异性服装,同时还患有性别焦虑,才需要家长提高警惕。

躯体变形障碍

性别焦虑的孩子希望转换性别特征的欲望强烈,但是有些孩子持续的希望改变或者除去某个特定的身体部位、特征,原因只是因为这个部位畸形,或者丑陋,那就不能单纯的判定为性别焦虑,这也有可能是躯体变形障碍。

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病分很多种,被大众熟知的一种就是精神分裂症,此外还有妄想症、幻觉等等,在确定病情前,不能单纯的将孩子对另一种性别的坚持当作性别焦虑。

“反性别”喜好并不意味着有病

如小刘的女儿,不喜欢洋娃娃,却喜欢小汽车、工具箱,这些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就会出现“反性别现象”。

成年人的认知大多已经固化,尤其是父母,总喜欢将自己已知的东西强制灌输给孩子。

尽管本意是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然而家长的认知就一定对吗?

真的就能帮助孩子少走弯路吗?

孩子不走弯路,难道真的是成功吗?

事实上,在孩子眼里,玩具只是玩具,在思维固化之前,孩子不会认定打篮球是男孩子的活动,也不会认为,洋娃娃只有女孩子才能玩,甚至是服装,孩子也只会因为好奇而希望去尝试不同性别的服装,那并不意味着孩子“反性别”,也不一定就是出现了病症。

性别焦虑中对应上六种以上,才能判断孩子究竟是不是有性别焦虑,单纯的性别认同障碍,并不是疾病。

别让你的认知限制了孩子的未来

孩子的每一种喜好都意味着孩子未来的一种可能性。

孩子喜欢小汽车,未来可能向汽车制造、汽车美容、甚至是手等等多个方向发展;

孩子喜欢工具箱,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举世文明的发明家、机械专家……

孩子喜欢洋娃娃,未来可能成为一个美容师、服装设计师……

谁规定男孩就一定要喜欢篮球、足球?谁规定女孩就一定要喜欢洋娃娃、毛绒布偶?

也许有些大人觉得,这些东西带着明显的性别色。

可是,难道女篮、女足不该有吗?

难道洋娃娃的设计师一定是女的吗?

难道毛绒布偶就不能被男孩子喜欢吗?

难道大人的认知,就一定是对的吗?

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好,更希望孩子未来能够超越自己,比自己过得好,如果强制的干涉孩子,要求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思维成长,孩子要怎么超越父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孩子是一个可成长的变数,孩子的未来会成长为什么样子,谁也不能断言。

也许今天孩子喜欢小汽车,明天就喜欢上了洋娃娃;

也许孩子昨天还抱着小汽车不撒手,今天就拿着工具将小汽车拆得七零八落;

也许孩子此刻对异性的服装充满好奇,下一刻就突然特别反感……

别轻易对孩子下定论,别轻易用大人的思维限制孩子,别因为孩子一时好奇的举动就强烈的反对或阻止,在不存在危险的情况下,不妨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带着孩子多看看书,用书本的知识开拓孩子的眼界。

带孩子多走点路,用路上的经验丰富孩子的见识。

在可能的情况下创造一些挑战,让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强行要求,但是可以稍微的提醒、引导,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

别总是试图将孩子的人生控制得死死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比强制孩子认同家长的观念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这算不算是有性别认知障碍

您好,性别认同/认定/认知障碍说的都是同一种症状。以下是DMS-四、CCMD-三、ICD-一0对这一症状的不同描述,供您参考。 DSM-四是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从一95二 年起制订的一份《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 (Diag no 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目前已经更新到DSM-5,但是刚刚出译本,还需磨合,所以这里还是主要讲DSM-四的解释吧。DSM-四对“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定义是: 一种强烈而持久的交换性别的身份认识(不仅仅是想以作为另一性别而获得社会文化上的好处的这种欲望)。患者“强烈而持久”地渴望交换自己的性别。这种渴望源自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对性别的“自我感觉”, 即患者自身的生理性别与这种“自我感觉”完全相反。 CCMD-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 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是由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通过四一 家精神卫生机构负责对二四 种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完成了前瞻性随访测试之后编写而成。由于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 所以CCMD -三是更加适合中国人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 -三 把“性心理障碍(性变态)”分为三 大类: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对“性身份障碍”的诊断标准从二 点着手, 一是行为上的表现, 二是时间的延续性。男性或者女性在行为上的表现都具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在着装、参加活动趋向于异性,,拒绝参加同性的活动;都固执而且强烈的否定自身的生理解剖特征,排斥作为自己生理性别的个体的行为;同时,,这些表现持续陆 个月以上才能被定为具有“性身份障碍”。 CCMD -三 把“易性症” 隶属于“性身份障碍”:性别认同障碍者如因不接纳自己生理性别所引起的心理困扰演变恶化到不能忍受, 而不得不求助医师改变其生理性别的地步时, 就成了易性症。 ICD -一0 是国际上用来临床描述与诊断精神障碍的诊断要点。 ICD -一0 把“ 性身份障碍”放在“F陆0 ~ F陆9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 认为“性身份障碍”是一种持续性的, 是个人特征性的生活风格的表现, 也是对待自己及他人的一种模式。这些行为状况及模式有的在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作为体质因素和社会经历的双重结果而出现, 其它一些则在生活后期获得。ICD -一0 认为“性身份障碍” 在临床上可以分为性别改变症、双重异装症和童年性身份障碍。 希望对您有帮助。:

知乎 性别认知障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知道调试一个程序时永远报错的感觉吗……性别认同障碍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精神医学上认为性别认同障碍可用来解释与变性、跨性别或异性装扮癖相关的情况,去年美国精神医科协会宣布将性别认同障碍排除出心理健康疾病之列。 
首先第一点。自我认知矛盾。这是一个大的矛盾。无法正确的肯定自己的性别。这是自卑。盲目的反感异性,这是自大。
第二点。社会存在的矛盾,一方面希望大众的理解,另一方面,标新立异,一副“我是我,你是你的观点。我过我的生活,我又没碍着你。你为什么不理解我们”我就想问什么叫碍着,视觉碍着不叫碍着?
性别认知障最大的意义在于,表明人类的性向并不是简单机械地一分为二、非此即彼,而是存在很多连续的渐变的中间状态。当笔者还是孩子的时候,看电视电影,看到某个人物出场,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长大以后才知道,人并不是简单的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种,很多人是处于中间的。同样的道理,绝对的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都是比较少的。那些认为自己是绝对的、纯粹的异性恋者或同性恋者实际上只是绝对的、纯粹的自我感觉而已:他们不是同性恋或者异性恋,只是他们认为自己不是。霸王别姬里面,程蝶衣因为认定自己早不是个东西了,认定自己不得好死,所以他最终杀死了自己——其实,如果他不那么做,他是不会死的。
人类之间的关系,包括涉及到性行为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如果硬要整出一些语言词汇来给它下定义和分类,反而会让关系和行为本身受到限制和伤害。这就是所谓的削足适履。

熊玲:解读跨性别人的心理现实

——《名医》杂志记者凌茜雯 采访熊玲

采访单位:《名医》杂志记者 凌茜雯

受访专家:成都蓝天心理首席咨询师 熊玲

凌茜雯:

熊玲老师您好!有一位现年84岁的佛山退休干部钱今凡在媒体公开跨性别人士的身份,成为中国公开身份的最年长的跨性别人士,在社会上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据了解,他从小一直希望以女性身份生活,直到80岁,才开始吃激素隆胸、穿女装。为此,我们策划了“从心理角度剖析跨性别人士”相关专题,想得到熊玲老师的分析,以让读者对跨性别人群有更深入的理解。
1、对于钱今凡等跨性别人士,人们看法不一。有的直斥为变态,有的认为是一种心理强迫症所致,有的认为是易性病,有的则认为跨性别和同性恋一样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您如何看待这些观点?从心理的角度,哪种观点更符合实际?

熊玲:

人们对钱今凡等人的跨性别褒贬不一、看法多样本身说明了,要给跨性别下个确切的定义或冠以恰当的名称,是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著名的研究性心理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英)对此现象的定义是:异性装扮欲。并认为异性装扮欲属于性的中性范畴,但不容易解释它的准确起源。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异性装扮欲的人,他这样是由于人格结构中的一种敏感和女性成分所驱使。这种成分的形成,是跟一个人反常的童年经历有关,比如被当做异性抚养,或过分依恋母亲。精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导致异性装扮欲的基本因素是阉割情结(阉割情结是一个精神分析的专业术语,指:人在性身份发育的幼儿期,因无意识恋母而存有的阉割焦虑、乱伦的压抑;儿童期受母亲的控制、占有导致剥夺性憎恨,或被抛弃的迫害恐惧。阉割恐惧顺利克服的前提,是认同父亲以及父亲象征的法律,人便能正常成长。反之,会留下致今后反常生活的情结)。

为解读钱今凡的跨性别,百度了一下他的有关资料,在所有的信息中,我觉得最能解释他之所以跨性别的根源,是他“记得我3岁时的一次摆撒尿,旁人说咋是个男孩,我心里很难受,觉得要是个女孩会很好,会受喜欢的”,之后他的内心便逐渐倾慕于女孩的所想所为....的追溯。心理发展学认为,人的社会身份形成始于婴儿,终于18岁前,而性别身份的形成始于婴儿,终于8岁前。钱今凡的回忆,可解释他的女性身份在幼年埋下了种子,而在他慢慢的成长过程中,自幼那份备受爱戴、备受喜的体验,是跟“做个女孩多好”“男孩不好”意念紧密相关,这作为了精神的内驱力影响着他的情感取向。在他的心理发育上,他早已否认男孩而认定自己是女孩,且一直很自恋地爱着他内心的自我角色——女孩。或者说,他一直以女性身份感受着自己。但由于实际上他是男儿身,也迫于强烈的理性(伦理或道德)需要,必然同时接受了自己的男性自我。应该说,他以男性身份较好地完成了丈夫和父亲的社会角色,这是很令人叹服的。

而且,他认为在条件成熟的将来,要去实现或还原他的心里身份:女性。他这一坦然面对,并实现着他真实需要的举动,同样令人叹服。

凌茜雯:

2、不少人对钱今凡的行为感到不解的是,他希望以女性身份生活,却依然娶妻生子,而且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他和妻子的夫妻生活还不错。这是否意味着钱今凡是一个男儿身的“女同性恋”?

熊玲:

同性恋与异性装扮欲很接近,但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排斥异性而亲近同性,性取向是同性;后者可以亲近异性,性指向亦不是同性。哈夫洛克•艾利斯发现:在性偏离的所有情形中,异性装扮欲仅比同性恋的发生率底;在普通生活中,当事者没有特别不寻常的特性,在精神方面,他们的能力往往超过了一般人。我觉得,钱今凡的情形,还不完全像是艾利斯说的“异性装扮欲”,因为他不仅爱穿女装,还要手术变性。这虽像是同性恋,但他又不是,因为他的性对象并非同性,而是异性。他的变性需要,仅仅是实现他早期的女性身份认同。当他真变性之后,是否与妻子性生活是个问号。但可以说,他的情形是个体性别身份的颠覆,属于早期性身份压抑的心理问题,而与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无关。

凌茜雯:

3、近年来,“伪娘”盛行一时。请您从心理的角度谈谈跨性别人士和“伪娘”的异同?

熊玲:

前面已经解释了跨性别的心理特征及原由。“伪娘”是指男性模仿女性的腔调、习性、爱好等,但打扮较中性化的一群男性,多半是青春期的男孩,所谓“娘娘腔”偏女性化的男孩。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很复杂,多跟媒体选秀、家庭溺爱,个体追求离奇、时尚、夸张的空虚心理有关。但他们内心还是认同自己的男性身份,性取向也并非是同性。

凌茜雯:

4、导致跨性别人士出现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影响?
熊玲:

跨性别现象的原因很复杂,许多性学和性心理学专家都认为,所有的性偏离都难以找到准确的起源,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对原因的不同解释。但几乎包括了遗传、家庭教育与童年经验、社会文化等因素,概要说就是包括先天和后天因素。其中当然是后天因素占主要。

凌茜雯:

5 、对于因后天影响而形成的跨性别人士,是否有必要通过心理层面的干预进行调整?目前对于这类人群,有哪些心理干预的方法?请您结合一到两个您接触过的,或者您了解过的跨性别人士的案例谈谈?

熊玲:

是否有必要通过心理层面的干预进行调整,取决于当事者有无调整的需要。若当事者有接受心理咨询的需要,那么在咨询的过程中重点是处理当事者的内心冲突,如果是没有冲突或坚持要跨性别的行为,则不是心理干预的对象。具体的心理干预方法是根据心理咨询师掌握的理论方向而有所不同的。(抱歉在此我不做案例的分析和表达)

凌茜雯:

6、对于一些跨性别儿童,以往医学界所能提供的手段是通过“激素调控”和“手术转变”两个步骤,完成他们的变性梦想。但由于在进行手术前他们早已发育出他们不认同的那个性别的所有特征,术后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国外内分泌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即通过人工合成激素“发育阻滞剂”来阻止儿童的性发育。到16岁,如果儿童决定进行激素治疗,可以启动青春发育,并发育成儿童想要的性别。您如何看待这种做法?

熊玲:

我觉得,这是属于一个涉及到、伦理和法律上的一个问题,我很难回答。作为医学与医学的发展,其宗旨是满足人类的生命所需,包括整形、变性手术都无可厚非。关键是,跨性别的儿童,是否做医学上的治疗、接受怎样的治疗,应该谁做主?如何处理手术效果不佳?青春期孩子本人(或家长)怎样看待激素治疗?这些问题已经超出心理咨询的范围了。或许,这些话题与行为,只涉及到施与方和接受方的意愿,又主要取决于受方的意愿。

凌茜雯:

7、虽然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跨性别人士抱有偏见。请您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一下,普通人对跨性别人士的态度怎样?

熊玲:

既然社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说明普通人的大多数对跨性别人士,已抱持的是理解和接纳的姿态呵。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和容许少部分人存有偏见。又既然是偏见,说明这少部分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或他们的个性缺乏开放性和包容力。

凌茜雯:

8、对于跨性别人士,您认为人们容易出现哪些的认识误区?

熊玲:

误区一,他们是性变态。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过去的确对这类现象定义为“变态”,此定义早已作为不客观定义而弃之,但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变态的。误区二,人格扭曲。他们的确有性格问题,比如极其敏感,但只是一种性身份变异的心理现象,而非人格上的扭曲。持这种看法的人,容易对跨性别人士投以鄙视、奚落的眼光。误区三,人品问题。跨性别的人是心理问题而不是人品问题。

凌茜雯:

9、在儿童时期,家长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性别认同教育,避免跨性别儿童的出现?

熊玲:

此问对所有父母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尤其是中国父母。因为中国文化教化了人们对性的压抑和隐藏、对情感的抑制和迂回表达。这里也只好简单谈点。首先,父母们应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以便掌握跟孩子相处时,对情感理解和表达的有效性;2)在儿童期,注重对孩子真实身份的尊重,比如对女孩就应给予女孩子的打扮,尤其让她感受到她是重要的、是被爱的;对男孩子要避免娇滴滴的当女孩养。3)对儿童时期孩子所表现出的各种性游戏,或对有关性话题好奇的提问时,最重要的是父母所持的态度,应该是平和、自然、直接面对,不要回避躲闪、惊讶不安、严肃或斥责;4)父母的学习和引导。父母若对儿童的性别认同教育有正性的引导,前提是需要父母具备一定的儿童性教育的知识,在回答或处理棘手问题时,你才能心中有数、不慌不乱地回应孩子。如今,教育体系也涉入了性生理、性心理课程,再加上父母只要做到,对孩子性身份的尊重和爱戴,对孩子性游戏或性话题时的良好态度,就已经是很好的性别认同教育了。

跨性别者是指什么人

1、跨性别,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相信自己属于另一种性别。通常情况下,我们把性少数群体统称为LGBT。

2、L代表Lesbian(女同性恋者),指的是在心理和生理上均只受到女生吸引的女生;G代表Gay(男同性恋者),指在心理和生理上均只受到男生吸引的男生;B代表Bisexual(双性恋者),指在心理和生理上对两种性别产生爱慕情绪行为的个人;T则代表Transgender(跨性别者)。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