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洞道观求姻缘,老君洞求姻缘哪个殿
中国道观有多少?都在那里?里面有道士吗?道士年龄都多大的?他们可以结 ...
道观很多,也有道士,具体年龄不详,至于结婚,加入道教有两种形式:一是成为正式的道士,二是成为道教居士。成为正式的道士,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成为全真派道士,二是成为正一派道士。二者均须履行拜师手续,但前者必须到道教宫观出家,后者则不需出家。要成为道教居士,只要到道教宫观办理皈依证即可。做一名道士,只要履行以下手续即可:
(一):一份本人的自愿出家书,表示非他人、外力所迫,本人自愿出家;
(二):一份家属的同意书,即主要家庭成员不反对;
(三):一份无刑事、或其他严重的犯罪纪录证明书(如果你是本地出家,当地居委会、街道、村组织就可证明;如果你是异地出家,需要当地或公安部门证明。)
其他事宜由你所出家的具体宫观决定。
有了以上三份证明后,其次就是看你能否适应道观生活,即考验期和观察期。一般1--2年。如果你经受住了考验,也觉得自己能适应道教生活。则可在考验期后,正式出家,蓄发、冠巾,学习道教礼仪、文化。
重庆老君洞求姻缘哪个殿
这确实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没见到签语怎么给你解签? 所以你需要让别人知道重庆老君洞第24签的签语是什么。 你还是先把签语传上来吧。
请问我在老君洞道观抽到第十八签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很顺利,所以的签字很重要的
老君洞的介绍
老君洞道观位于重庆市南岸黄桷桠附近的老君山上,面对茫茫重庆城,遥看斜对朝天门三角洲。是重庆主城区最大最主要的宫观,也是重庆市的重要道观。数百年来,每逢初一、十五或清明、中元等传统节日,香客朝香,游人登高,香火一时胜极。道观内香烟氤氲缭绕,山路上行人络绎不绝。 老君洞始建于汉朝三国时期,正式创建于隋末唐初,历时1300多年。有说法唐代原为佛教“广化寺”,同时也有记载为夏禹之妻涂山氏神庙,成化十六(1480)年重修,明万历甲戌(1574)冬月有过拓建。明末战乱后开始为道士管理。从此正式改为道教宫观,名“太极宫”(俗称“老君洞”),曾经早期为正一天师道场,后再次颓废,清代乾隆四年(1739)开始由全真道士住持并复兴,从而遂渐成为全真龙门派道场。
老君洞的介绍
老君洞,又名混元石梁殿,位于浮山县城西南5公里梁村。
老君洞求学业在哪个殿- 问一问
传统文化虽说有诸子百家,但主要包括儒家、释家(佛家)、道家,这三家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所以四书五经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的儒家的,但春秋以前儒道是不分家的)。因此,要读懂四书五经,必须先要懂得传统文化在说些什么,要三家互相参详。以我的经验,要先懂得佛家,才能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理解。
推荐您读南怀瑾先生的书。南师的书是打开传统文化宝藏的一把钥匙。可能的话南师的书都至少读一遍。推荐您先看《易经系传别讲》。《易经系传》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体会,读懂了这本书,就可能对传统文化有个大概的理解。
然后读《易经杂说》。这本书讲到的易经内容不是很多,但大都是提纲挈领,读了这本书,就可能判断其他《易经》的书是好还是不好。懂了传统文化,才能大致判断谁讲得好。《易经》太庞杂了,真要研究,理、象、数,每一方面都可能要投入毕生的时间精力,还不一定能有多大成就。因为《易经》大多是讲“用”,而“用”的变化是无穷的,“三生万物”。
如果只想读四书五经的话,接下来可以读《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南师的《中庸》还没出版,不过网上有录音记录版。
接下来可以看看《历史的经验》、《南师谈历史与人生》、《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南怀瑾讲演录》、《漫谈中国文化》、《小言黄帝内经》等,这些都比较浅白,可能当小说看。
道家的有《老子他说》及其续集、《庄子喃哗》、《我说参同契》等。佛家的更多了,想读哪本就先读哪本。
放眼这个时代,我不知道除了南师外,还有谁真正懂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只是我个人体会,您如果不同意我的观点,请直接跳过。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不是吗?)因为咱们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实践体系,如果没有自己真修实证而只停留在理论上,那是自欺欺人。换句话说,咱们的传统文化是要一个境界一个境界慢慢提升的,如《大学》里子思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定、静、安、虑、得,这些都是一个个不同的境界,入门是得止。得止是基础,如果连“止”的境界都没有,那什么都谈不上了。但放眼世界,有多少人能“得止”?夸夸其谈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我也还是门外汉,只是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还得靠自己去读真正明白人的书。什么是“止”的境界?如何快速进入“止”的境界?《禅与生命的认知的初讲》这本书讲的很清楚。我认为这本书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未入门的来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世间、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这些都是一个一个逐渐提升的境界,不可能一步登天的。要认真研究整个过程的不同境界,可以看《菩提道次第论》。这本书我还没福报读。
下面简单说说我对传统文化的一点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家、佛家和道家三家组成。这三家讲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只是他们契入点不同,所面对的人群也不同。这个东西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道”。理解了“道”,才能读懂传统文化。孔子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叫作器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维空间的范围。 有形以上的, 就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叫作“道”。
换句话说,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道”,就是超时空的范畴。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研究的重点是超时空的范畴。理解了这点,才可能读懂传统文化。
简单地说,“道”的涵义就是宇宙的本体及其运行规律,包括常规时空及超时空部分,特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超时空,更是研究的重点。因为只有突破人类常规时空的局限,达到更高的境界,站在更高的层次,才能看清人类自己。
也就是说,“道”,包含两方面,一个是她的“本体”,一个是她的“应用”,即体和用。体,就是道的内在运行规律;用,就是应用,体现着人在天地间的作用。孔子说:人的作用就是“参赞天地之化育”。天地的运行是有缺陷的,而人的作用就是弥补这个缺陷。老子说,天大、地大、人亦大。
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按照道的体用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讲体的,讲如何修道、悟道;第二部分是讲用的。用的方面我归纳为几个部分:医理、命理、地理、谋略等。概括一个字,就是“医”:
1. 医理,简单讲就是调整人的状态,改正人生理上的及人类社会的缺陷,使人及社会更趋于健康。
2. 命理,就是研究人及民族的命运,调整命运上的缺陷,
趋利避凶。我们都知道,人一生下来就带来很多先天上的秉性,这些先天的秉性对人一生的运行轨迹影响非常大。其实,命运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个是命,就是先天带来的那部分;另一部分是运,运是指人在一生中所经历时空点的集合。一般来说先天的命是很难改变的,而运中时间也是不可变的,
因为在我们这个宇宙时间的单向的,只能从昨天流到今天再到明天,不可能从昨天直接跳到明天。因此,一般可改变的只有空间。
3. 地理,就是风水,是研究我们所居住的环境,调整环境,使环境更有利人们的身心健康。
4. 韬略:经纶治世、拨乱反正的谋略,医治国家、社会的病。
简单的说,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人为本,以人作为试验对象,研究怎样增强、提高人的能量,立足于更高的层次从整体上把握人,把握人类,把握世界,把握宇宙;而发源于西方的现在科学体系则是以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把物质越分越细,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了解物质。
不管是人还是外界事物,最终都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着。能量的能量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就象电有电场,磁有磁场,人体也有人体场。健康的人体能量场明亮,鲜明,体质弱的人能量场暗淡,有病变的器官、部位呈暗灰色。人体内不同器官能量场的颜色也不相同:心脏的能量场是红色的、肺是白色的,肝胆呈绿色,脾胃呈黄色,而肾藏呈黑色。不用器官之间的能量场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它们联系的通道就是经络。
因此,如果要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状态,就要不断地增强人体场的能量。增强能量要考虑两个因素:除了要不断补充能量外,还要尽量减少能量的散失。对人体来说,强烈的情绪波动所消耗的能量是非常大的。曾有外国学者做过实验,发现人强烈激动几十秒钟所消耗的能量相当于一场马拉松比赛所消耗的能量,而且,强烈的情绪波动还会在人体内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所以,要增强人体能量,首先就要减少能量的散失,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不要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横观儒、释、道,不管哪一家,入门先练的就是平心静气。但是人总有七情六欲,怎样才能保持心平气和呢?这里面牵涉的内容就很多了。另一个因素就是怎样补充能量。除了注意饮食中营养合理搭配、减少杂质摄入不断净化能量外,古人还发现了直接增强人体及各器官能量场的方法。古人发现,人体各器官的能量场之间不分昼夜地通过经络不断地进行能量的交流,而且其能量在经络中的流动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着的。古人把经络里不断流动着的能量流叫作“气”。气的流动使各器官之间的能量保持相对的平衡。如果能通过一定方法增强这种调节,就能相应的增强各器官的能量场,这就是炼气。另一方面,经络上面布满很多穴位,经络立能量流能通过穴位与外界交流能量,通过一定的方法甚至能吸收外界的能量。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体与大宇宙之间是全息对应的。传统文化经典里面有相当大的部分就是在讲调心
和炼气。
古人根据人的慧根或者说素质差别把人分为三等,即上、中、下三等。儒家针对的是大多数下等人,从人们的行、坐、立、卧等日常行为入手,提出“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道家从人的生理入手,炼气,针对的是不多的中等人;佛家从人的心理入手,炼心,针对的是有慧根的少数上等人。心,看不见,摸不着,不是普通人能体会得到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核心和源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她有着一究竟、圆满、博大、包容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守中用柔。
但现在还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