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眼神,诸葛亮2030年预言
诸葛亮外貌描写
1、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2、 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
3、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4、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扩展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
《三国演义》对这位主角进行一番外貌描述,说他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除此之外,这部小说还在别的章节中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总之,小说对诸葛亮外貌特征的定型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三国演义》的这种描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看到的诸葛亮形象几乎都来源于此。这是诸葛后人根据上述的描写而绘制的先祖肖像.历史上记载诸葛亮长相俊朗,是一位儒将,并不是弱不禁风的样子。在史书中就曾经有过记载,诸葛亮的面容描述大概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从这段描写中就能分析出诸葛亮身高八尺有余,在三国时期,一尺大概相当于现在的24.2厘米,换算一下八尺就相当于现在的193公分。可见诸葛亮放到现在也是一个大高个,要知道这种个头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对女人都是有一种安全感的。
面如冠玉说的是诸葛亮皮肤很白,古代形容长得美大多数都会用到“玉”这个形容词,比如“说玉面小霸王”“玉面狐狸精”。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这两句话描述出来的装束。已经将带着仙气的诸葛亮给刻画出来了!
在小说中对诸葛亮神态的描写也非常传神,书中描写诸葛亮在后期,一直是手持着羽扇,坐在一辆四轮小车上,气定神闲指挥若定,帷幕之后决胜千里杀伐果断。对于诸葛亮“掌管杀伐之事,故此有威仪杀气。”
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性格绝对是很刚毅的,就像宝剑一样:甚至他的身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甚至让人觉得其隐隐杀气。
从以上的介绍,就可以大致推断出诸葛亮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诸葛亮是个高大威猛的男人,头上戴着纶巾身上披着鹤氅,飘然的仙气再配上羽扇显得更加的潇洒。
其身上透露着一股隐隐的杀气,在眼神中透露着一股坚定的信念,清瘦的脸庞犹如刀削一般,刚毅的气质自然感染着周围的人!这些特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可都是美男子必备的,加上诸葛亮那一身的正气,更是烘托出其突出的气质!
根据这些描述,其实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并不是像电视剧中那样类似一个教书先生,这些特性反而会像一个儒将。当时在赤壁火攻曹操百万兵的周瑜也是这个描述,从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和周瑜都是那种儒将的形象,既英武逼人又智慧过人。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小说还是《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形象一直都很正面。现在在四川的各地还有武侯祠,在祠堂中,诸葛亮雕塑形象也是跟史书描绘的那样风采绝佳,可以说:这个在历史舞台上,被称作智慧化身的蜀汉丞相,必定会成为后世人敬仰的偶像!三国演义》对这位主角进行一番外貌描述,说他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除此之外,这部小说还在别的章节中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总之,小说对诸葛亮外貌特征的定型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三国演义》的这种描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看到的诸葛亮形象几乎都来源于此。这是诸葛后人根据上述的描写而绘制的先祖肖像.描写诸葛亮外貌的句子 1、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2、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3、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4、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5、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定此人必来游说。6、羽扇纶巾,抚琴与城头之上。7、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8、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9、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身似神仙,貌比宋玉,真乃当世高人。诸葛亮外貌描述: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羽扇纶巾,清秀儒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陆毅版诸葛亮与唐国强版诸葛亮哪个更好?为什么?
唐国强版更好。唐国强无论在形象还是在演技上都比陆毅各适合演诸葛亮,而且唐国强把诸葛亮的神态演的很到位。我觉得唐国强版的诸葛亮更加好,因为唐国强把诸葛亮的精神演绎了出来,相当不错。根本没得比,唐国强不管是造型还是性格可以说是还原了99%演义里的诸葛亮,本人也对诸葛亮了如指掌,各种采访里面聊到诸葛亮都是滔滔不绝,很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而陆毅,你见过哪个诸葛亮披发左祉的?而且新三国剧本极差,陆毅诸葛亮永远都是愁眉不展,原著的意气风发是一点也没有,甚至他本人也对诸葛亮一窍不通,采访里面说到诸葛亮,除了帅就没别的理解,还说什么自己太帅了,所以演不好诸葛亮,现在的观众厚古薄今,就算演的好也比不过以前的,总之就是一个极其自恋的奇葩演员,这种人演的诸葛亮只能说是灾难
诸葛亮是如何一眼就看出来,魏延有反骨的?
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当时看到了他两腮骨头比较突出,所以从后脑可以看到腮骨。因为魏延的眼神丝毫没有谦逊之意,他在看刘备的时候非常高傲,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主要是因为他一直不听诸葛亮的话。而且一直在暗中打探曹操的为人。于是诸葛亮就觉得他是想要投奔曹操的。
三国中,诸葛亮这一生的三个预言有多准?
在大众心中,诸葛亮是神机妙算的大军师。他能掐会算,甚至能预言未来,具有令人惊讶的本领。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却是个极其务实的人,并不太喜欢算命、预言这种活动。而市面上流传的所谓诸葛亮预言——《马前课》,不过是后人杜撰附会的产物。
然而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虽然不太喜欢预言,但实际却做过三次预言,而且还一次比一次准。更为神奇的是,最后一个预言,竟用了350年才实现。
第一个预言:预言伙伴们的官位
公元193年,曹操进攻徐州,导演了一场惨烈的屠杀,数万百姓惨遭杀戮。为了躲避兵锋,12岁的诸葛亮与其亲族避地于荆州,并在当地安顿了下来。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从小就是天才,正所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在荆州,仅有三人能入诸葛亮的法眼,他们分别是崔州平(名钧)、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四人中,以诸葛亮最为贤能,因此他们被合成为“诸葛四友”。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与徐庶等三人一同游玩,他突然对大家说:“我知道你们三人未来可以做什么官?你们大概都能达到刺史郡守的地步。”
之后三人反问诸葛亮能做什么官?诸葛亮只是笑而不语。最终,三人的发展一如诸葛亮所预测。石韬后来在曹魏做到郡守、典农校尉;徐庶做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孟建做到凉州刺史、征东将军。确实都是刺史郡守级的高官,而诸葛亮自己,已经在蜀汉高居丞相了。
第二个预言:儿子诸葛瞻肯定不成才
诸葛亮老来得子,46岁才得到独子——诸葛瞻。诸葛瞻从小便很聪明,旁人都认为他继承了父亲的天才。然而,诸葛亮却并不非常看好这个儿子。
在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诸葛亮曾这样写道: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也就是说,诸葛瞻虽然聪明可爱,但恐怕他过早成熟,成不了什么大器。在诸葛亮看来,诸葛瞻不过是小聪明,很容易言过其实,产生浮躁情绪。因此,诸葛亮死后,给儿子留下了一封遗书——《诫子书》。
在书中,诸葛亮告诫诸葛瞻,必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就是说,成才必须静心,否则便会误人误己乃至于误国。
然而诸葛瞻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并没有像诸葛亮一样,成为蜀汉的顶梁柱。最终,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一起,为蜀汉战死于绵竹。虽然英勇,但是他必须为这场失败承担主要责任。若不是他轻敌冒进,轻悍浮躁,又如何会在占尽地利的情况下,为刚刚偷渡阴平、疲惫不堪的邓艾所败?
所谓知子莫如父,诸葛亮对诸葛瞻的评价,可谓是恰如其分。
第三个预言:万岁过此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讨伐南中,他三路并进,七擒孟获,最终平定了当地的叛乱。为了纪念自己的功劳,诸葛亮立下一座纪功碑,碑文写道“万岁过后,胜我者过此”。对此,诸葛亮的属下皆不晓其意,以为诸葛亮的战功直到万年之后才会被超过。然而仅仅372年后,这个记录就被打破了,而诸葛亮的预言,却反而被实现了。
公元397年,南中豪强爨氏叛乱,隋朝大将史万岁率军出征。在隋朝,史万岁是名猛将,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率部长驱直入,进入南宁州地区。而爨氏依险固守,均被史万岁击破。
总之,诸葛亮一生并没有像小说里一样,热衷于做预言。但是他一生仅有的三次预言,却一次比一次准确。前两个预言说明了诸葛亮的识人之明,而最后一个预言就真的令人啧啧称奇了。或许诸葛亮真有神机妙算的本事,但不知为何,他就是不喜欢过多施展。
诸葛亮著名的3个预言,一个比一个准,最后一个预言300多年后实现?
最后三个字也很简单。诸葛亮叫卧龙,龙复卧意思是诸葛亮的住处又被重建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巧合,不是一个神秘的预言。事实上,这一事件本身就出现在史上。诸葛亮写下这些话,却看不见。这件事也应该由后人来弥补的。说预言,诸葛亮一开始确实有一些准确的预言。比如,他早年在隆中看到了世界的三个地方,然后临死前的一些安排把司马懿吓跑了。只是恰巧发生的事,被后人强行解释。怎么可能有人会预言如此准,不过是将他神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