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意思是,与鬼神合其吉凶啥意思
说文解字中“示”的解释是:天垂象见凶吉所以示人也从二。这个“二”下 ...
说文这里是说,示中的二意思不是数字二,古时候人们这样写的意思是上,高处的意思。说文的时候一二三四五等已经出现了,而许慎考证后觉得二在这里意思不对,就这么写了。至于大写的壹贰叁等,最早可以考证到武则天时,人们怕一二等记账容易被改所以换成大写。
《诗经》小雅,鹿鸣?
寘彼周行,是置,放置,把菜筐放在大路边的意思,原文语境语义说得通。
而“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中,周行=大道引申为大道理了,不再是大路的意思了,
应当理解为:宾朋满座待我友好,向我告诉我至善之道、至真之理。
汉典网的示字解释节选
(4) 指示;让人看;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 [point out;demonstrate]
示,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玉篇》
示,垂示。——《广韵》
示我周行。——《诗·小雅·鹿鸣》
言示之事。——《诗·大雅·抑》
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墨子·尚贤下》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袒而示之背。——《左传·庄公八年》
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左传·成公十年》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资治通鉴》
归以示成。——《聊斋志异·促织》
【每日一字】示: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是《说文解字》对“示”所做出的解释。小篆字形的“示”,的确是下面有三竖,但从甲骨文字形以及金文字形来看,却并非如此。
甲骨文中的“示”,主要有这几种写法:
可以看到,示基本的构成,是一横一竖,有时候在上面加一短横或者两点(划),并且这也是比较后面的写法了。所以《说文解字》所言的“三垂,日月星”并不是本义,其对示的解释,也应当是引申义。
对于示的字形含义,历来多有说法,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示表示设杆以祭天,象征神祗;二是象神主牌位;三是认为象木表或者石柱,为神主之形,上面的一短横或者左右两划,则是装饰符号。虽然对字形结构说法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祭祀,神主。从甲骨卜辞来看,示主要作为神主以及先王的称呼。在殷商文化中,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敬鬼神,并且很重要一点就是祖先神,即对祖先十分重视,绝大部分祖先都受到祭祀,卜辞中如三示、四示、五示、十示等等,都是对先王的统称。就此看来,示的本义应当为神主、先祖,与祭祀有关。
当先民对于自然天象不能理解之时,会产生一种敬畏心理,认为有超自然的神灵的存在,并通过祭祀来表达自己的敬畏与祈祷。而当出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历史记载中曾提及的禾生双穗、河出图、洛出书乃至于地震等等,人们便认为这是神灵或者先祖显灵,向人们垂示祸福吉凶。
由此,示才引申为《说文解字》中的“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之义。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中国文字中,凡是以示为意符的字,都和鬼神、祭祀、吉凶、祸福有关。清朝康熙帝深受汉文化影响,其儿子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示字旁的字,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胤禔、胤礽、胤禛、胤禩、胤祥、胤禵,这些字虽然不常见,但从字源来说都与祭祀或鬼神有关,并且都带有福佑美好之义。
再进一步引申,示才表示给人看、让人知道、告诉别人,《玉篇》就说“示,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如此,方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说的表示、告示、指示、展示、示范等等意义。
《诗经·鹿鸣》中说:“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在座的宾客喜爱我,告诉我至善之道、至真之理。知识的传承并不容易,真理的大道更是崎岖,于是前辈们总是愿意将自己的所得分享、展示给后人,让后人在成长的路上能有所警示、少些磕碰。比如在诗词中的大量“示儿诗”,就是通过诗歌,或夸赞勉励,或嘱咐训示,来进行对儿女的培养教育。宋代诗人陈俊卿,写有《示二子》,其诗言:“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遗汝子孙清白在,不须厦屋太渠渠。”告诫儿子要清清白白做人。
宋代诗人陆游也写了很多“示儿”诗,大多是在传授知识、教导做人的道理。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用自己做学问的经验总结来教育孩子,告诉孩子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要在实践中去加深认识。而那首广为人知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传达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在对孩子的谆谆嘱咐之中,内含着爱国教育。
正如陆游的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前辈的告示、警示是一方面,自己的领悟又是另一方面。通过旁人的好意,我们虽然也可以获得启示、得到帮助,但自己能真正领悟才是将知识化为己用。中国的禅宗讲究顿悟,《景德传灯录》上曾记载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与一位僧人的对话,僧问,崇慧禅师以一句诗回答,僧又问,师又答,但僧还是不明白,于是“乞师指示”,禅师只以一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作答,希望僧人能自己体会、自己领悟,而不做更多指示。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瞬间中得到永恒,在万物中化为一体,境界至高,耐人寻味。这时候语言乏力,而只能靠自己神思遨游去领悟其中的内涵了。而“示”的意义的演变,从神灵到表示、告示,越来越走近人民生活,越来越贴近人的情感表达。(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示在古文中什么意思
祭祀、祭奠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垂的什么象?如何去象?两个“象”字有什...
上天垂象,指自然规律;见吉凶,掌握自然规律吉,违背自然规律凶;圣人象之,凡能发现掌握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之人,称之为圣人。。。阿弥陀佛 合十
...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鬼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_百度知...
【原文】夫大人⑴者与⑵天地合其德⑶,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⑷合其序,与鬼⑸神⑹合其吉凶。先⑺天而天弗违,后⑻天而奉⑼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⑽乎? 况于鬼神乎?
【译】文言 天子或诸侯随从大自然以使行动不违背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随从太阳、月亮以使行动不违背光照规律;随从四时季节以使行动不违背四季次序;随从祖先的治国方略不违背其对福祸、好坏地论述。重视自然现象所以与自然现象不违背,承继自然现象所以遵循自然气候条件。与自然现象尚且不违背,何况杰出人物呢?何况祖先的治国方略呢?
注释: ⑴“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王公:天子与诸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⑵“与”随从,随着。《国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⑶“德”古代特指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姚配中注:“化育万物谓之德,照临四方谓之明。”
⑷“四时”四季。《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⑸“鬼”《汉语大词典》祖先。《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⑹“神”治,治国。《汉语大词典》犹治。《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释诂》:神者,治也。然则大神谓大治。”又《易·系词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冒:统括;天下:国家;道:治理。)
⑺“先”尊崇,重视。《史记•本准书》:“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
⑻“后”承继。《商君书•境内》:“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
⑼“奉”遵循。《韩非子·有度》:“奉法者强,则国强。”
⑽“人”人才,杰出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也许有人会说:与鬼神合其吉凶,又如何能是唯物的呢?其实这里所说的"鬼神",所说的"命",却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是"道"。
为什么我们屡犯唯心主义错误?怎样才能避免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和自觉性?只有唯道是从。遵循客观规律,方能减少失误;方能达到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知与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方能实现主体预期的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