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可以用来纪月吗,以干支定月和农历定月的区别

干支纪月法是什么?

干支纪月是指用干支记录月序。

部分书籍只用地支纪月,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表示。把冬至所在之月称为“子月”(近似农历十一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近似农历十二月),以此类推。故古历中的《夏历》以“寅月”为正月,又称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

干支纪月以每月交节日作为分界点,并不是阴历中的初一为分界点。以立春为寅月开始。

干支纪月起源

干支纪月是由十二辰纪月发展而来,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由此知干支发明之初就是:干用于纪日,支用于纪月。

在古代早以十二辰纪月,即为月建。在以钟表盘面理解日月五星的运行时,我们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会时的辰位。

古代历法选冬至日且日月相会日(月朔日)为对应于“子”刻度,月针绕行一周约27天多,但此时作为太阳视运动的年针已前行了约一个刻度,月针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赶上太阳进行日月相会,这时就相会于“丑”刻度,这样日月相会日就会逐步发生在十二刻度中,以此确定月建。

古代干支除了可以纪年还可以纪日

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干支”的方法来记日了。干指天干。它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组成。支是地支。它用“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表示。一个天干配上一个地支,就组成一对干支。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是中国古代纪年历法,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其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干支不仅用于纪年,也常用来纪日。
干支纪日和干支纪年的道理是一样的,每天用一对干支来表示,60天一循环。

干支两字相配可用以纪月吗

当然可以,八字就是,年月日时的干支组合。

如何干支纪月?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若遇甲或乙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两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干支记日比起记载某月某日,其优势是非常容易计算历史事件的日期间隔,以及是否有闰月存在。由于农历每个月29日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没有闰月也不知道,因此,如果日期跨月,则计算将会非常困难。至于某月某日和干支的对应,则可以查万年历。

干支纪月:指用干支记录月序

古代用天干地支纪月、日、时的方法?

纪日法与纪年法一样,都是规定某一天的干支,然后60天一循环。
纪月法:闰月没有干支,下面的说法不指闰月。
地支:一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十二月为丑。
天干:看年的天干。
如果年的天干为甲或己(甲+5),则当年1月天干为丙,2月天干为丁。。
如果年的天干为乙或庚(乙+5),则当年1月天干为戊,2月天干为己。。
如果年的天干为丙或辛(丙+5),则当年1月天干为庚,2月天干为辛。。
如果年的天干为丁或壬(丁+5),则当年1月天干为壬,2月天干为癸。。
如果年的天干为戊或癸(戊+5),则当年1月天干为子,2月天干为丑。。
以上是简便的方法,事实上,如果规定了某甲*年(甲子年,甲丙年,甲戊年。。。)的一月为丙寅月,那么这年的二月为丁卯月,。。。,十二月为丁丑月。继续,第二年为乙*年,一月为戊寅月,。。。。。。十二月为己丑月。第三年为丙*年,一月为庚寅月。。。。。。与上边五句话所说的一致。也就是说,纪月法也是先规定了某月的干支,然后60个月(五年)一循环的。
纪时:地支:23点到1点是子时,1点到三点是丑时,。。。。。。
天干:看日的天干。
如果日的天干为甲或己(甲+5),则当日子时为甲子时,丑时为乙丑时。。
如果日的天干为乙或庚(乙+5),则当日子时为丙子时,丑时为丁丑时。。
如果日的天干为丙或辛(丙+5),则当日子时为戊子时,丑时为己丑时。。
如果日的天干为丁或壬(丁+5),则当日子时为庚子时,丑时为辛丑时。。
如果日的天干为戊或癸(戊+5),则当日子时为壬子时,丑时为癸丑时。。
与纪月相同,上面五句话是简便的说法。如果规定甲*日的子时为甲子时,那么60个时辰(五天)一循环,每个时辰的名称与上面五句话都相符。也就是说,干支纪时也是先规定某一时辰的干支,然后推出来的。
总之,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是通过独立地规定某年(月、日、时)的干支;然后把天干地支都+1,作为第二年(月、日、时)的干支。。。。。。
但是有个问题:既然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原理都一样,为什么只有纪月和纪时有五句话的算法,而纪年则需要知道某年的干支进行计算,纪日必须要查万年历呢?
先说纪年。假如还有一个纪时单位“牛”的话,1牛=12年,那么当然可以规定甲子牛的第一年为丙寅年等等,但不存在这样的单位“牛”。而如果知道某一年的干支,比如1987年是丁卯年的话,计算1234年、1840年甚至10000年的干支都很容易。所以想知道某年的干支的话,只要知道其他某一年的干支就可以简单地计算出来。
再说纪日。请问:丙寅月的第一天的干支是什么?不知道吧?这就对了,因为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每个月的天数是变化的,因此不是天干数10的倍数,也不是地支数12的倍数。因此,假如一个月的第一天是甲子日,不考虑闰月,要经过60个(大月+小月),即(30+29)*60=3540天,才有一个月的第一天也是甲子日。1984年是甲子年,一月是丙寅月,我们马上知道1989年的一月也是丙寅月,因为5年是一个循环。我们只要知道连续五年的一月是什么月,就可以知道任何一年的一月是什么月,进而知道任何一年的任何一个月是什么月。在这120个月里,想知道某一天的干支,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就需要知道连续120个月每个月的第一天的干支。这还没有考虑闰月的情况,就已经麻烦得没有人愿意去尝试了。
总之,由于不是每个月都是10或12的倍数,这才不能由一个月的干支得到这个月中某一天的干支。
再有,由年的天干可以知道该年任何一个月的天干,不受闰月影响。但如上所说,知道120个月每个月第一天的天干,由月的天干推每天的天干为什么要受闰月影响呢??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1月为丙寅月,不管1月和2月中间是否有闰月,2月都是丁卯月,因此闰月对月的名称没有影响。假如1月的最后1天(第30天)是甲子日,1月和2月之间如果没有闰月,则2月第一天是乙丑日;但如果1月和2月之间有一个59天的闰月,2月第一天就变成甲子日了。不明白?那么我说的更简单一点:闰月这个月没有干支名称,但纪日的干支名称要一直排到闰月里再继续排。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阴历每个月都是30天,闰月一律是60天,那么就可以编口诀了。规定某单数月的第一天为甲子日,那么所有单数月的第一天将都是甲子日,所有双数月的第一天都是甲午日。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农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包括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纪年在到东汉元和二年(即公元85年)以命名的形式颁行全国,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还有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天干和地支排列起来,共有60个组合,叫做“六十甲子"。我国人民旧时便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扩展资料

天干地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简称为“干支”,天干共有十个字数,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字数,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知识告诉人们,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都有一个阴阳性质的分类,和有一个五行性质的分类,具体的分类划分为:

天干分阴阳:甲、丙、戊、庚、壬属于阳干,属于阳,说明它们都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

乙、丁、己、辛、癸属于阴干,属于阴,说明它们都有消减、衰落、萎缩的阴性质。

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属于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于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于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于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于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区别?

干支计时法是以地支为主。从每天的23点开始为子时,而后依次是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每个计时单位的名称是“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循环一次正是二十四小时。天干的作用在于扩展计数规模以及统一干、支两个系统。
干支不仅可用于计时,还可用来计年、月、日。其中年和日传说中是从轩辕黄帝时代的起始点一直流传下来的。而月和时则分别可以用口诀从年和日推算。
口诀是:“甲已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始,壬子是真途。”意思是每个甲年和已年,其子月必是甲子月,而甲日和已日的子时也必定是甲子时,其余以此类推。
子月是夏太阴历十一月,也叫冬月,(但在周太阴历中是首月。)冬至通常在每年的这个月,而按前面提到的那个传说,干支计时系统的原点就规定在一个冬至的子时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每年冬月,不是指某一年当年的冬月,而是指上一年的,这是由于过去王朝更迭,将历法首月改来改去造成的,后来不再改了,但首月已变为正月,而干支计时系统又不能断开以适应改变了的首月,所以就成了这个样子。
另外,干、支还有另外的叫法,即岁阳和岁阴,但不是甲子乙丑什么

如何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干支纪年法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干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纪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纪时法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任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干支纪月有什么规律?

相传古代很早就用干支来纪月了,如在《史记·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以十二月配十二子十母十二律……”,这里的“子”是指“支”、“母”是指“干”。在《史记·历书》中对此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述。

在干支纪月法中,每年各个月的纪月地支是固定的,这就是: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戌,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在各月固定地支的前提下,再配上天干,就是干支纪月法。干支纪月法以5年为一周(农历的闰月没有干支),循环往复。

干支纪月法中既然各个月的地支已经固定了,那么天干又是如何搭配呢?其实,干支纪月中的天干和当年干支纪年中的天干之间,也有一个固定的规律,这就是:年的天干为甲或己时,则正月的天干为丙

年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正月的天干为戊

年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庚

年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壬

年的天干为戊或癸时,则正月的天干为甲。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