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关于轮回的经书,佛说六道轮回经

释迦摩尼佛解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经典是那几部?

多念“地藏王菩萨本愿经”。1.您很诚恳至心读诵是感应的条件,每天坚持定会有感应(地藏王菩萨邦您解决问题);但不应求感应神通以防偏邪,妨求大道菩提。
2.如中断一品中可重读或略想已读内容,目的是思维义理接住。中途可以喝水,思维义理接住连续。
3.每一品的名称要读,是经品的中心要点。
4.念完后要回向正确的回向顺序:从小到大,由自向他;1先回向自己、在世亲人、同修;2历代六亲眷属;3回向给冤亲债主(那些自己曾经伤害过的人,为他们祈福,求得他们原谅);4回向法界。 记载回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词,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门。大乘义章》卷九云: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即希望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予他者,并以己之功德而期他者皆成佛果,回向于佛道。通俗地说就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就如手拿一根蜡炬去引燃其它的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亮未曾减弱,反而和其它蜡烛的光光相照,而室内更为光明、更为明亮。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减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为殊胜。可以按如下回向偈回向: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回向:愿以某某之功德回向给一切家亲眷属,冤亲债主,一切有缘众生和法界一切众生,愿大家都能业障消除,福慧增长,离苦得乐,早证佛果!
5随心。读经过程注意随文入观,解经义理。 念前按经文提示,念香赞、开经偈、本师圣号等。念时观想地藏王菩萨在你座上方,观想你和家人还有过世的怨亲债主在菩萨坐下念地藏王菩萨经,一节念完,才可以休息一下继续念下节,不能中间停止,这样直到念完整部经,再用两只手举过《地藏王本愿菩萨经》头顶礼,说:念经所得到的功德回向给,您和你家人的宿世怨亲债主,愿他们早日听到佛法,去转生、超脱。这样就功德无量了。
持诵经文注意事项:
1、持诵时必须发出声音,但无须大声朗诵,重以诚心诚意的恭敬心和忏悔心护念之。(注一)
2、持诵时,或跪、或立、或坐皆可。
3、24小时皆可持诵,但每部持诵过程以90分钟为最适当,速度宜不急不徐,切莫过快,否则诵经之功德力将会减少。若以速度取功德则是以贪执心修法,非正法;诵经重点贵于以虔诚恭敬之心相应之。(注二)
4、关于诵经立香案:家中若有佛堂者,需奉三柱香,口念:“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称)。持诵经文之中,若间隔一小时以上需要重新恭请。(注三)
5、持诵的过程可能会有一些现象,例如:头晕目眩、流眼泪、字体模糊、身
体酸软不适、心生疑惑、杂念纷至等,尤以刚开始持诵的第一个月内最为严重。遇此情况者,种种现象乃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作祟所致,应以最忏悔的心,祈求冤亲债主原谅,更要以最勇敢负责的心来圆满现前之因缘果报。
****原理:
人的修行以消除业障、偿还因果债、忏悔恶业为始,之后方能无碍的修法。冤亲债主纠缠是阴阳皆苦的果报;运势不好、事业不顺、夫妻不和、子女乖违、甚至于修行的诸多障碍,几乎全部因为冤亲债主得不到超拨而欲索债所引起。“万法皆因缘所生”、“如是因、如是果”(过去世所造的诸恶业为因,今生冤亲讨债为果),若无法超拨冤亲债主,菩提道上必是难上加难,所以每个人应以至少持诵200部以上《地藏经》的功德力,回向因果,超拨个人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得令往生净土,究竟解脱。(注四)
 ****重在回向:
诵经有不可思议功德,而功德回向是很重要的。通常经书上回向十方一切众生的回向偈并非不好,但欲先消除自己的业障,忏悔宿业,还是应先回向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这些众生与你最有缘,最易障碍你、纠缠你。故应首先超拨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之后,自己的业障消除了,修行道上畅通了,你再发心将功德普皆回向十方众生、求生净土。回向文如下
地藏经回向文(每次念经后回向):
(合掌)弟子×××愿以此所诵《地藏经》×部(或念佛菩萨圣号)之功德,回向给弟子×××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真心求忏悔。(念三遍)此回向文是专门指定回向给自己或亲友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不用于做其它的回向。 
注一:持诵《地藏经》时最易召感冤亲债主前来听经,这也正是《地藏经》的和殊胜之处,持经发声,正起到为他们开示的作用。
注二:《地藏经》24小时都可以读诵,而净空更主张晚上读经,能为更多前来听经的冤亲债主开示,反而功德会更大。(提示:若以功德之心来修法亦非正法,功德不应贪著。)另外,如果读经感应过于强烈,而自己又胆怯,只白天读经亦无不可。读经感应强烈,正暗示着冤亲债主希望被超拔的强烈愿望,也是自己业障深重的表现,我们更应该勇敢精进。很多人因此而不再读《地藏经》,这是完全错误的。
注三:如果家里没有佛堂或其它原因,不燃香亦可。“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称)仍然要念。
注四:如果发愿至少念诵200部《地藏经》来超拔自己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时(累世的父母也在其中,并且首先受益),最好规定出诵经期限,以尽孝道的心、忏悔的心、虔诚恭敬之心而勇猛精进,容易得到地藏菩萨的感应并种种加持。如果自己工作繁忙、时间不便,可联合家人一起诵经,然后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最忌发愿后不精进,迟迟不能完成,如果你是冤亲,也会怀疑诵经者的诚意了。所以,以尽孝道的勇猛心最易得到诵经的感应。
地藏法门的殊胜之处并非局限于此,如何培福修福、如何避祸、如何不堕三恶道、如何超度祖先、如何使生儿育女平安获福、如何外出平安事事如意……等等方面,地藏经中都有详细说明
请您网上看五台山参梦老和尚“大乘大集十轮经”、“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 看宣化上人“地藏王菩萨本愿经浅释”。 六祖寺大愿“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学记”。 等祖师大德讲解。
印光大师开示如下

至于读经,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读。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读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既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 参考资料:【印光大师】读经须知

请问佛教书籍有那些是深入谈到神识和六道轮回的?

我建议你不要走入误区了,学佛的路线不是闹着玩的。
学佛的目标可以说有两个,第一个是完善人格,第二个是了生脱死。
完善人格是为了播种大乘,其实好的人格是不自见,就是说不要有太强烈的主观意识,不要我见太深。一个具足菩提心的人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个,他的相续的恶见被摧毁,恶见有几种,简单说来,凡是损人利己、对于菩提心生退失的心思都是恶见,比方说贪嗔痴、杀盗淫的念头。
第二个,他的修行是有法可循的,他是佛教徒、或者别教徒,总之他的善行是准确有效的,最好是学佛,因为佛法才讲到了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成佛。
若是这么讲,也就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成佛。现在而言,我建议大家念佛就好,常常心中念佛,求生净土,可以观想阿弥陀佛四个字,也可以就持名念佛,总之念佛就对了。
念佛应该放下很多东西,不要一边念佛一边对这个世界还有很大的贪爱,比方说这个念佛人念佛以后还去台球馆打一下台球,我想,一个真正发心求生净土的人是可以放下乃至今生贪爱最深的癖好的,所谓“念不一不生净土,爱不重不生娑婆”,放下对于这个世界的贪恋,好好念佛。
好好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的基本经书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经书是:三藏十二部经。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三藏」中的经藏,音译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即指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十二部」是佛所说的法,按照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 一、契经,音译修多罗,即契于理契于机之佛教经典,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二、应颂,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这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理解。从形式上看,文句字数有定,与古诗相似,这是从梵文、巴利文沿袭而来的文体,一般称为偈颂。从内容上看,都是对长行内容的复述,故称应颂或重颂。应者,「顺应长行」;重者,「重宣其义」。 三、记莂,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记。通俗地说就是经典中所记载的佛陀明确告诉弟子何时可以成佛的经文。据《璎珞经》讲有八种授记,《法华经》第六品专名「授记品」。 四、讽颂,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也就是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五、自说,佛陀未待他人问法或者无请问佛法者,而佛自行开示教说的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我们知道,佛陀说法,多是弟子先请问,佛再作答,于一问一答中深入开来。而自说一体,是指弟子们不知提问,而佛从大事因缘出发,认为教义重大,即便无人求法请问,也要主动开示众生。 六、因缘,记载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因缘是有关该经在甚么情况下,为解决甚么问题,对甚么人而说的等等记述,属于交代背景、主题、性质、目的等内容。 七、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八、本事,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也就是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有关佛讲述某菩萨或弟子过去几生几世所作所为的种种因缘事业,此类即称为本事经,如《法华经》中的「药王菩萨品」即是其例。 九、本生,记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如《佛本生经》中就讲述了佛陀在过去世修行时,为鹿、为鹰等动物舍己度化众生的故事。 十、方广,字面意思是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的经文。宽泛点说,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凡属宣讲菩萨道的教理,弘扬菩萨行的法门,均属方广,是为教化大乘菩萨的大乘经典的通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对于方广经典,《菩萨地持经》卷三云:「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希法,又作未曾有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此是形容佛在说法中显现出来的种种神力、吉祥、瑞相的经文。之所以称名「未曾有」,是因为这些瑞相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从来未曾有的境界,众弟子同声赞叹:「未曾有」而得名。如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论议,记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论议是佛法经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论议,明辩法相。」如佛为声闻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义理。在文体上显示为「一问一答」或「直发精义」的两种,显示了佛说法的活泼亲切。 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而诸经中有人称惟方广为大乘独有之经;有人认为除记莂、自说、方广外,其余九部皆属小乘经;也有人认为除因缘、譬喻、论议外,其余九部皆属大乘经;或有人以为譬喻、本生、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又有以为除自说、譬喻、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惟九部与十二部二种分类中,九部之说法较为古老,但却较有力。上所谓九部经,又作九分教、九部法。又此十二部究摄于经律论三藏之何种藏中,古往今来亦有不同的说法。 其实,佛经只分了义经和不了义经两类,不了义经为接引众生,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而了义经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超三界,了生死。

求佛家 轮回转世说 的佛经原文

《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有很多。“地藏菩萨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灼伤身者,说轮回递偿报;”等等
南无阿弥陀佛

佛是怎么发现六道轮回的

《金刚经》中,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由於毕竟空性,而能洞澈明瞭各种众生界,如实见十法界。
十法界,总摄一切有情界的类别。
六道,则是十法界中的六种类别,其馀四种为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种境界。
六道的形成,是众生由业力差别而趣向之前处,亦谓六趣。
六趣的“趣”,是对因缘说果;种因则趋向於果,结果是被因缘所驱动的。
六道的“道”,是从因缘说因,善恶两业通人至果。
一、因缘如何变化成十法界?
四大皆空,而空生万有。十法界的一切,皆为过去因缘成熟,变化和合而来。
因此,若清楚因缘变化的道理,何谓六根六尘、八识作用,十二因缘等,则明白究竟因与现在果的关连。
因产生果,果影响因。有情众生受无明影响,难以脱离现况,而在六道轮回不已。
以六道而言,1) 天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受静妙之乐境界。2) 人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之境界。3) 阿修罗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4) 鬼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界。5) 畜生界: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噉杀戮苦之畜类境界。6) 地狱界: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
因此,每一道中,现在受的,即过去做的。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二、如何出离六道轮回苦?
五戒之止恶,六度能万行,心念八正道,皈依三宝。
透过佛法如实修行,则能改变原有习性,提升超越。

佛教中六道轮回是什么

轮回:
“轮回”的主体是虚妄的“执持识”,“轮回”的动力是“业感”,“轮回”的结束是“解脱”。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在“六道”中轮回,循环往复,如车轮旋转不息,
造善业得乐报,如天、人二道,
造恶业得苦报,如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
六道
1人----即世间人类,虽无天之好福报,有苦有乐都可籍此机缘修行致觉悟,以超脱轮回
2天---居于天界,以福报好为特色,却缺少修行以超脱轮回之动力
3地狱---居于此则长受酷刑之苦,缺乏修行的机缘
4阿修罗----有天道的福报能力,却无其品格,憎恨心重而好勇斗,狠,不思修行
5畜生----以受愚痴,奴役之苦为特色,缺乏修行机缘。
6饿鬼----经常抵受极度饥渴之苦,亦可了解为坚贪苛索仍无饱足,不思修行
六道轮回 天,阿修罗,人,地狱,饿鬼,畜生当众生死后视乎所作的业的善恶倾向而投胎到六个不同的境地,善的入三善道(前三者)恶的入后三恶道(后三者)不断重复流转,非经修行证悟则无有出期
对人生具体苦相的划分,佛家有三苦、困苦、八苦之说,最通常的挺法是八苦,即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苦就是人生的真实本相。
生苦:是指人出生和生存和痛苦。人的出生,要不得经历十月住胎,胎儿居住在窄小的胎盘内,犹如关在黑暗的地狱里,饱受挤压之苦,胎儿位处肠脏膀胱边,深受脓血屎屎熏蒸之苦;婴儿初生之际,肌肤幼嫩,寒风触身,犹如刀刮、长大之后,人的贫富贵贱,强弱美丑,种种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主主观条件,都可以使人产生生存的痛苦。老老苦,人至老年,"头白齿落,五官失灵",神智昏暗,肌肉萎缩,四肢乏力,生命不长,死亡将至,实在令人痛苦。
痛苦:佛教所指的病分身病和心病两种。身病是因为“四大不调”而引起的,如"地大"不调,身体僵硬沉重;"水大"不调,身体虚浮肿胖,"火大"不调,人遍体蒸热高烧;"风大"不调,浑身性燥不安;人的身体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会受到病痛困扰,心病则是因为受到生活中的各种逼迫而产生的焦虑烦恼和各种忧思悲伤,也使人心力交瘁,痛苦不堪。


死苦:死是人生最大时痛苦,人的生命无常,寿尽终有一死,"但更痛苦的是,人还会因各种意外事故而夭折,如因"疾病缠身而死,因遭水火刀兵之害而死,因心灵极度痛苦而死。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死。
怨憎会苦: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喜难乃至憎恶、仇恨的人,都想离这些人远远的,永远不要见到。但人生偏偏是冤家路窄,不愿意看到的人却往往会遇见。使人内心极不舒服,这就叫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与怨憎会相反约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希望常相聚会矿时时亲近,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但到头来却终不免是离多聚少。甚至祸起非常,造成生离死别的莫大痛苦。
求不得苦:人心充满欲求,充满向往。世人无不迷恋和追求一切美好迷人的东西。但人的企盼总是落空,追求总是失败,愿望总难实现,因而造成莫大的痛苦,欲求愈旺,企盼愈高,求不得的痛苦就愈大。
五取蕴苦,所谓“五蕴”,是指物质现象的色和精神现象的受、想、行、识,佛家认为人就是由此五蕴通过因缘和合而成,而有了五蕴就会产生各种痛苦,所以五取取蕴苦是各种痛苦的总汇。
阿修罗道就成为阿修罗,“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
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
总是打得天翻地覆。我们常称惨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修罗场”,就是由此而来。
大战的结果,阿修罗王往打败,有一次他大败之后,上天下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
丝孔之中。阿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释迦牟尼说法,说“四念处”,阿修罗王也说
法,说“五念处”;释迦牟尼说法“三十七道品”,阿修罗王偏又多一品,“说三十八道品
”。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罗王权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爱搞“老子不信邪
”、“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阿修罗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阿修
罗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
’,谓有五谛,不说一事。”“五众”即五蕴”,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观念。阿修罗听佛说
法,疑心佛偏袒帝释,故意少说了一样。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