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姻缘法讲什么,出生年月与属相对照表
佛教十二因缘什么意思 谁能解释的 详细一点 谢谢
《三藏法数》有这样的解释: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
[五、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六、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
[七、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
[八、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十一、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十二、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天台宗立意稍深一点。
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等,四种十二因缘,以此配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圆教称十二因缘为佛性,即依缘而生现象无非是中道之理。
观十二缘起与四谛观,同为佛教重要观法,据传:释尊!因观此而开悟证果。据‘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依无明而行等顺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顺观;若老死等支各立苦集灭道四谛,从老死逆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逆观。由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观悟之现成,称为清净顺观;由老死灭而生灭等逆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逆观。
据‘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所说,观迷生起之流转门,系除“无明”“行”外十支,观悟现成之还灭门,则系观十二支。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转门为顺观,还灭门称为逆观,至今仍采此说。据台宗,依三世两重、二世一重、刹那一念三种十二因缘观,各依顺序可破断见(包含常见)、着我见、性实见等三种。
宁玛派据自宗见地,对十二因缘有比较特别的观点。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述说如下——
依十二缘起顺次流转,有情由是迷失于轮回,其流转次第,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然而欲解释此流转,却须知轮回的“因”与“缘”。说为“三无明”及“四缘”。
近代莲花业缘力尊者解释道——三无明为“一味自因无明”、“俱生无明”、“遍计无明”。
不能了知“本始清净根本觉”之如实自性(即不能了知根本觉为本始清净),是为“一味自因无明”。
一切法皆为法尔显现,不待造作始显现,且无自性,若于此不能体悟,是为“俱生无明”。
有情不能证悟力用及寻伺为无自性,实为自体性与自力,于是即堕能所二边。起遍计云:“我由彼生”、“彼由我生”等等,是为“遍计无明”。
是故由三无明之生起,即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至于轮回之“四缘”,则为——
不能了悟自体性之俱生无明,即是“因缘”。
外生显现为五种光,即“所缘缘”。
生起悲心之力用成寻伺,乃“增上缘”。
成寻伺而堕入能、所边见,由是离光明界而陷入异熟习气,此为“等无间缘”。
由是十二因缘之顺次流转可解释如下——
无明——三无明生起,由是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行——形成轮回之四缘。
识——由“行”生起粗识,此粗识对外境种种相皆受用。
名色——由“识”因种种业力而生起名色。
六入——由“名色”生起六根。
触——“六根”所缘六尘(外境)。
受——由“触”生起乐、苦及无苦乐之受。
爱——由“受”生起贪乐厌苦之心。
取——由“爱”生起对外境之追求。
有——由“取”而造作种种业及烦恼污染,由是轮回之因缘已成。
生——由“有”故,令有情生诸趣中。
老死——由“生”而有老年及死亡。
有情于出生至死亡,为十二因缘之顺次推动。然临死时
(外呼吸断绝前后,直至死亡前)所出现之种种粗分及细分消散,却为十二因缘之逆行。于是种种幻象显现皆随之而空,生起本净,随即生起“法性中有”之显现,此实为涅槃缘起的显现。无奈有情不能当下证悟此胜义自性,由是又复顺行十二因缘而堕轮回。
由上所述,即可知宁玛派中有法的依据。除中有法外,一切法轨皆著重于光明的修习,实旨在令行人能在“法性中有”时,依“老死尽则生尽”、“生尽则有尽”……以至“行尽(轮回四缘尽)则无明尽”,此十二因缘逆行而得解脱于法性光明之中。
------------ 《密宗名相》
佛教的12因缘是什么?
佛说旧城喻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
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众俱。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苾刍。我于往昔未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独止一处心生疑念。何因世间一切众生受轮回苦。谓生老死。灭已复生。由彼众生不如实知。是故不能出离生老死苦。我今思念此老死苦从何因有。复从何缘有此老死。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今此老死因生而有。复从生缘而有老死。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生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生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生因有起。复从有缘起此生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有因何起。复以何缘起此有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有因取起。复从取缘起此有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取何因有。复从何缘有此取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取因爱有。复从爱缘有此取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爱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爱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爱因受有。复从受缘有此爱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受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受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受因触有。复从触缘有此受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触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触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触因六处有。复从六处缘有此触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今此六处何因而有。复从何缘有六处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而彼六处因名色有。从名色缘有六处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今此名色何因而有。复从何缘有此名色。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而彼名色因识而有。复从识缘有名色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识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识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如是识法因名色有。从名色缘有此识法。唯此识缘能生诸行。由是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是故一大苦蕴集。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以何因故得无老死。何法灭已得老死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生法即无老死。生法灭已老死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生法得无。何法灭已生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有法即无生法。有法若灭生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有法不起。何法灭已有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取法有法即无。取法灭已有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取法得无。何法灭已取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爱法即无取法。爱法灭已取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得无爱法。何法灭已爱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受法若无爱法即无。受法灭已爱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受法得无。何法灭已受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触法若无受法即无。触法灭已受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触法即无。何法灭已触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六处若无触法得无。六处灭已触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六处得无。何法灭已六处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名色若无六处得无。名色灭已六处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名色得无。何法灭已名色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识法若无名色即无。识法灭已名色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识法得无。何法灭已识法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行法若无识法即无。行法若灭识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行法得无。何法灭已行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无明若无行法即无。无明灭已行法亦灭。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由是一大苦蕴灭。
一一了知如是法已。又复思惟。我今已履佛所行道。已被昔人所被之甲。已到昔人涅盘之城。
佛复告言。诸苾刍。譬如有人欲远所诣。即履昔人所行之道。又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寻昔人旧所都城。或行深山或行旷野。行之不已到彼旧城。其城广大乃是往昔王之所都。而此都城严丽依然。池沼园苑皆悉殊好。人之见者心无厌舍。是人见已。即自思惟。我今回还诣于本国。具以斯事上奏于王。既至本国即奏王曰。大王当知。我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履昔人所行之道或行深山或行旷野。行之不已到一旧城。其城广大。乃是往昔王之都聚。而彼城隍严丽依然。池沼园苑皆悉殊好。人所见者心无厌舍。大王。宜应往彼都止。王闻语已。即允所奏。乃与臣佐寻都彼城。而彼都城由王居止。转更严丽人民炽盛丰乐倍常。诸苾刍。我亦如是。履于诸佛旧所行道。被于诸佛所被旧甲。行诣诸佛涅盘旧城。
诸苾刍。何谓旧道。何谓旧甲。何谓旧城。即是过去诸佛所行八正之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苾刍。此八正道。是即旧道是即旧甲是即旧城。先佛所行我亦履践。乃可得见彼老死集。是故我证得老死灭。乃至观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等皆灭。又观行集亦令行灭。行法灭已无明亦灭。无明灭已即无所观。是时我以自神通力成等正觉。
诸苾刍。我所宣说如是正法。汝等精勤。应如是学应如是行。记念修习成诸梵行。天上人间宣布法化。广为众生作大利益。乃至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外道尼干子等。亦应如是修习宣布。广为众生作大利益。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一切大众闻佛所说信受奉行。
佛法中十二因缘说的是什么?
这是佛教的基本概念之一,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生命的轮回”。
佛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说“十二因缘”最为详细: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因缘法到底在讲什么,十二因缘与因缘法是什么关系?
不要相信什么心里测试,都是骗人的,最好的办法是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多做些增强自信的事儿,不要盲目相信什么测试,算卦一类的东西,如果测试好的话,你很高兴,如果不好的话,你会雪上加霜,更不好过的,听我的,没错
双鱼座的话语是什么
双鱼座:郁金香
幸运花紫罗兰、茉莉、勿忘我
双鱼座的人温柔浪漫,具有直觉性和艺术性,肯自我牺性,但性格多变,不易下正确的判断。代表双鱼座的星座花有郁金香、香豌豆、爱丽丝、金雀花、小花康乃馨、花菱草、报春花、桃花。郁金香会授与持有者强烈的同情心,甘于自我牺牲;香豌豆花职掌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增加男女间的精神联系;爱丽丝可赋予持有者丰富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跟双鱼座的男生说最温暖的是什么话?
跟双鱼座的男生说话都得温柔,因为他们喜欢温柔漂亮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