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起名字的排列,宸字取名的寓意

古代人起名字有什么讲究?如果不按照传统起名有危害吗?

古时候人们七名都是依靠辈分来其名字的,到现在还有家族依旧是按照各家的备份来起名字,所以这是家族里面的传统,也构不成什么危害。

古代取名字有啥讲究?姬昌的儿子取名怎么那么奇怪?

历史上的周文王姬昌与他的正妃太姒有十个孩子,依次是:伯邑考,武王姬发,管叔鲜,周公旦,蔡淑渡,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和冉季载,但是看完这些,突然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么姬昌的孩子没有一个跟他是一样的姓氏。

姓氏的由来

华夏子孙的都是以姓氏作为延续家族发展的标志,姓什么均是出自祖先所传,而氏,就是区别子孙的作用。这个姓氏的来源就要追溯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了,所以古老的姓氏很多都带有女字旁或女子底,在原始社会中,姓代表就是区分部落,一般就是表示部落的名字或者其首领的名字,我国古老的姓氏有八姓,分别是,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姬姓名字的由来

当初黄帝因为住在姬水河边,所以便以姬为姓,后来的五帝以及夏禹,商的祖先,周的祖先都是黄帝的后代,延续了姬姓。姬昌建立周朝时期,封侯天下,姬姓国候有五十三个。周文王的儿子当然也是姓姬。先单说长子伯邑考的名字吧,伯邑考当然姓姬,叫考,全名应该是姬考。而伯邑考中的邑,是个官位的名称,伯,则是按长幼辈分排列:伯,仲,叔,季,显,惠,雅,幼这些次序。姬考为长子,所以叫伯,官位是邑,名字叫考,合起来就是伯邑考了。

管叔鲜,当然也是姬姓了,他是周朝诸侯国里面管国的国君,封地叫管国,家族里排行老三,名字叫姬鲜,这些合起来对外称就是管叔鲜了。周公旦,真实名称叫姬旦,他的封地在周国,爵位封为公,所以称为周公,也可以按长幼次序来称,叫他叔旦。

不过,历史上对于伯邑考这个名字还有另一种解释,因为史书中并没有姬考这个名字,所以有人认为伯邑考不是名字,而是一种谥号,加之伯邑考悲惨的命运,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古人起名字好像中间那个字总是“仲”“伯”,这是有排名的吗?

有的,伯仲叔季。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中国古代名字辈份怎么排.

准确的说大家族都有族长,由族长排列定下家族的字辈,以便族人的认知,同辈人名字有一个相同的字,严谨点的,在本房人的同字辈上规定除族内规定字辈外的第3字的偏旁也要一样

古代人取字有什么规则?

一是要与名相关,二是字数限制,一般可以是单字或者双字,不超过两个字,其它没有特殊要求。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表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

扩展资料:

字可以理解为是名的一种延伸,所以后世古人根据名的含义来取字的情况很多。

而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字”首先代表了成年的意义。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要举行成人礼,这标志着从孩童到成人的转变。行礼之后就可以开始享受成年人的权利但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字则是这一成年的印记。

古人既已成年,就意味着会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与尊重。以前的乳名、小名等也不能再让人随意称呼,否则就显得太过轻慢无礼。因此就需要再取一个用于成人社交的尊称,这就是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字

古代人称呼名和字有什么讲究?

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名”又叫“本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因为古人认为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

“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作为“名”的衍生,字当然有很多与名相似的地方。

首先,他们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被人用作区别和联络他们的符号,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取字的根本原则就是"字"要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正向的。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他名"宗元"字"子厚"。在古代汉语中"元"和"厚"的意义是相近的。

这种联系也可以是反向的。比如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他名"愈"字"退之"。而在古代汉语里"愈"和"退"的意义就相反。还有的字,是自己的名的拆分,比如明人章溢,字三益。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