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爻辞正训,周易卦爻筮法通解
<<周易>>中每卦爻辞作何用?
教你一个简算法~! 比如所取两数为 9 11~!
9/8=1..1
11/8=1..3
算第一个余数为1 第二个余数为3 那么根据八卦排序可得: 乾上离下 即天火同人
根据卦辞可知: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 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象曰:出门同人,又 谁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 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 相克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然后用9+11/6=20/6=3...2
余数为2~!那么就是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如果余数为3~!那么就是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 也。
六和九的区别只不过是本卦中所取爻是阴爻还是阳爻~!
易经中的彖辞、象辞、爻辞各指什么
彖辞,彖辞是《易经》中论卦义的文字,也叫“卦辞”。
象辞,乃是周文王引用商代《坤乾易》(象辞易)做为佐证的部分辞句。
爻辞,《易经》中六十四卦每卦爻题下所系文辞。爻 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
扩展资料: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周代的易书《周易》,并称为“三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易经
易经卦爻辞(原文): ◆地泽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彖曰:临,刚浸...
【本经】临 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译】本经 君王从上面到下面来,本来能促进民众生活通达顺利,能使他们的农耕活动意志更坚定,竟然违背此初衷沉迷在宫廷歌声之中不吉利。
注释:“临”从上面到下面来。《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哙,哙拜迎送,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
“元”民众,百姓。《战国策》:“制海内,子元元。”《史记·文帝本纪》:“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亨”通达顺利。《后汉书·班固传》:“性类循理,品物咸亨。”
“利”利是会意字,由禾与刀两部分组成,刀是类似耒(léi)的农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刀旁有数点表示犁出地土块,所以利是犁的初文,表示犁地,耕地。
“贞”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贾子道术》:“言行抱一谓之贞。”诸葛亮《出师表》:“贞良死节之臣。”
“至”表示出乎意料。犹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于”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八”本义:相背分开。(相背:相违;相反。)《说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月”古同“肉”。 桓谭《新论·琴道》:“宫中相残,骨月为泥。”(“肉”指从口中发出的歌声,对乐器之声而言。《礼记·乐记》:“廉肉节奏。”)
“有”词缀。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荀子·议兵》:“舜伐有苗……汤代有夏。”
“凶”不吉利。《荀子·天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周易卦爻辞求解
你有7个结果,要变卦才能得出1个结果。
卦辞,对女人好。
爻辞:
初九不好
九二好
九三不好
九四好
九五好
九六好
别信这个!
周易的卦辞爻辞是什么意思
卦辞 [guà cí],说明《周易》卦义的文辞。一般认为是卜筮者的记录,与甲骨文辞同类。“卦辞是对易经全卦的断语。”
爻辞 [yáo cí],《易经》中六十四卦每卦爻题下所系文辞。爻序号后面的话就是“爻辞”。《易经》六十四卦每卦有六个爻,每个爻都有一段爻辞,共六段爻辞。爻辞是对各爻下的断语。”
易经中的彖辞、象辞、爻辞各指什么
彖辞,彖辞是《易经》中论卦义的文字,也叫“卦辞”。
象辞,乃是周文王引用商代《坤乾易》(象辞易)做为佐证的部分辞句。
爻辞,《易经》中六十四卦每卦爻题下所系文辞。爻 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
扩展资料: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周代的易书《周易》,并称为“三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