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如故时宜,甲申日柱人的命运
《周生如故》中,大结局时宜为何要从楼上跳下去?
从楼上跳下去可能就是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做错了,然后想赎罪就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她是为了报复刘子行,我觉得时宜跳下去的场景真的是非常的好看的。周生辰已经死了,时宜心死了,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的意思。
《周生如故》中谁杀的时宜?
在康熙朝晚年,康熙皇帝的众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大戏。最终四阿哥胤禛成为了这场夺位争斗的最终胜利者,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后,他成功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伴随着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当年那些参与了“九子夺嫡”、与他争夺皇位的康熙皇子们也随即迎来了“末日”。
这其中结局最为悲惨的当属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这两位在“九子夺嫡”期间给雍正以极大困扰的政敌,被雍正议罪圈禁、迫害致死,并且还被削宗夺爵、逐出宗室,就连名字都被改为了“阿其那”和“塞思黑”。同为“八爷党”成员的十阿哥胤䄉,虽没有被雍正直接打压致死,但是终雍正一朝,他被圈禁在高墙内,失去了整整十三年的自由,直到乾隆登基之后才被放出。而与他有着同样境遇的还有雍正皇帝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他先是被罚去看守皇陵、后又遭到了幽禁,最后直接被雍正下令圈禁了起来,也是在乾隆朝才重获自由。
至于大阿哥胤禔、废太子胤礽,这两位在康熙朝时期就被康熙皇帝下旨圈禁起来的皇子,雍正则是依旧将其圈禁,直至这二人死在禁所之中,也没有获得释放。
除了上述几位康熙皇子之外,还有一位在雍正登基后也遭到了雍正的残酷打压与迫害,他便是三阿哥胤祉。这个时候或许有朋友会说:“你说的不对呀,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对于三阿哥胤祉不是非常的敬重,不是还赐予了他御前免跪的恩典么?”当然,这仅仅是影视作品的演绎,历史真相却是恰恰相反,胤祉非但没有获得任何的封赏与恩典,反而是他的下场和结局同其他皇子一样的悲惨。
“如诚亲王其才甚属可用,而其心又不得不置而不用,以朕四十年兄弟事事无不洞晰,而用之之难尚然如此。”
雍正如此对待这位饱读诗书、一心钻研学术的“文人”阿哥,按照雍正自己的话说,是他的这位哥哥自始至终没有与他“同心同德”,特别是三阿哥胤祉在“九子夺嫡”期间,颇为耐人寻味的表现,也让雍正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戒心,更是很难让人相信他是真的没有“夺嫡之心”,而这也最终导致了胤祉的悲剧结局。
三阿哥胤祉,可以说是康熙皇子中,发展最为全面的一位。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对于三阿哥胤祉并不陌生,整部剧之中,胤祉最大的功绩以及最为亮眼的表现就是组织陈梦雷、李绂等一众饱学鸿儒,前后历时十多年的时间编制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算是在文化领域留下了一份“不朽之基业”。
而在历史上,主持编修《古今图书集成》确实是胤祉的一大功绩,当然,除此之外,胤祉参与编修了另外一部大作,即将当时新进的律吕、历法、算法三者合为一体的《律历渊源》。
而这也充分展现了三阿哥胤祉卓越的文化水平,称其为康熙皇子中读书最好、学问最深,是一点不为过的。
然而,历史上的三阿哥胤祉的“本事”并不仅仅如此,在康熙皇帝的安排与培养下,胤祉可谓是得到了全面发展。
这一点从康熙安排胤祉参与编修《律历渊源》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先是主动的亲自承担起教授胤礽基础数学和几何的知识,之后又安排了意大利传教士德格里传授其律吕的知识,这也使得胤祉在学科领域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并用。
而在满洲人传统的骑射方面,胤祉同样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在所有的康熙皇子中,也堪称佼佼者。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之时,还被奉命统领镶红旗出征,亲赴战场进行锻炼。
与此同时,康熙皇帝在外出离京期间,也曾多次安排胤祉代为署理国政,培养其理政能力,其表现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
可以说,胤祉接受到的是康熙皇帝给予其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无论是在文化、科学、军事、等领域,胤祉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再加上他资质较好且勤奋好学,因而在也取得了令康熙所满意的发展成绩。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在热河秋闱期间,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第一次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而在这之后,以大阿哥胤褆以及八阿哥胤禩为首的一众皇子,便开始落井下石,继续打击已经被废黜的太子胤礽。
这其中,大阿哥胤褆的表现可谓是最为活跃,他在八阿哥胤禩等人的支持下,不断的向太子之位发起冲击,甚至向康熙皇帝谏言,要除掉太子胤礽以绝后患:
“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尽管康熙皇帝对于胤褆和胤禩等人持续性的打压太子的行为予以了坚决的抵制和批判,但是其嚣张的气焰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压制,反而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而这个时候的太子胤礽不仅因为被废黜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康熙皇帝的盛怒以及“八爷党集团”的不断打压,也让其出现了明显的意志消沉情况。
面对此情此景,之前一直没有参与任何斗争的胤祉果断决定站出来,准备要拉自己的这位二哥胤礽一把。
其实一直以来,胤礽和胤祉的关系本就非常的密切。
康熙十三年(1674年),伴随着太子胤礽的出生,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因难产去世。于是康熙皇帝安排当时非常得宠的荣妃马佳氏,在抚养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的同时,也要照看一下自己的这个没妈的嫡子。马佳氏是非常欣然的接受了康熙皇帝的安排,之后她可以说是做到了尽心尽力,视如己出,以至于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胤祉出生后,都是先将其送出宫外养育多年后,才重新接回身边。所以,胤礽和胤祉,都是由荣妃马佳氏抚养,两个人自幼的关系便非常交好。
而康熙皇帝也看到了胤礽与胤祉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早期康熙皇帝安排胤礽差事的同时,也会安排胤祉随同办理,甚至可以说康熙皇帝如此全方位的培养胤祉,也是为了未来更好的辅佐胤礽。
这个时候的胤祉,见到从小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二哥胤礽遭遇到了如此的困境,进而为其感到了担忧,同时胤褆、胤禩等人的做法也引得了当时为人一向正直的胤祉的极大不满,于是胤祉决心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胤礽扳回局面。
功夫也不负有心人,经过胤祉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大阿哥胤褆“魇镇”太子的直接证据,即标写着胤礽生辰八字的针扎小人,也称“魇废之物”
胤祉此举不仅仅是挽救了胤礽,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康熙皇帝以巨大帮助。
此时的康熙见到了皇子之间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而已然是全无忠孝礼仪和人伦纲常,并且朝局也因为太子的突然被废而变得动荡,所以这个时候的康熙也有了想要复立胤礽的想法,只是苦于“朝令夕改”,恐引发朝堂议论,将自己陷入不利的舆论境地。而此时,这件“魇废皇太子之物”的出现,无疑让康熙找到了一种“刚打瞌睡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的感觉。
于是,康熙皇帝先是下旨将“魇镇之案”的主谋大阿哥胤褆削宗夺爵、圈禁终身,随后又将太子胤礽此前的异常行为和不端做法,全部归咎于这件“魇废皇太子之物”,甚至不惜将已经被他处死五年的索额图搬了出来,再进行了议论批判,还为其扣上了“本朝第一罪臣”的帽子,为的就是为胤礽开脱。
而这个时候胤祉明显感觉到了康熙心态的变化,于是顺水推舟,进一步帮助胤礽。
一来,他长时间的陪伴着胤礽,并对其进行了开导,使得其重拾信心。
二来,他教授胤礽撰写“忏悔录”,并要其主动向康熙检讨,承认错误,请求康熙的谅解;
三来,他又在康熙与朝臣面前,经常性的谈及胤礽的病情,在将责任推卸到大阿哥胤褆“魇镇”的同时,表明太子胤礽此时的状态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对于胤礽予以了原谅,并且顶住朝臣们的反对,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新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而在此期间,胤祉的表现可谓是居功至伟,于是康熙在复立胤礽的同时,也晋封胤祉为亲王爵位,以示对其的褒奖。
而也正是这件事情,让胤祉算是彻底的参与到了“九子夺嫡”的进程之中来了。
在此之后的胤祉,几乎采取同雍正如出一辙的策略。历史上的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采取了“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实际上就是“隔岸观火”,坐等“两败俱伤”,看着“太子党”倒台、“八爷党”解体,在所有竞争对手“自取灭亡”的情况下,完成了弯道超车,从而顺利登上皇位。而在整个过程中,他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迎合康熙,将自己的夺嫡之心完全隐藏,进而给康熙留下了一个非常印象。这也成为其的制胜法宝。
然而,三阿哥胤祉在“九子夺嫡”期间的做法与雍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胤祉是紧紧跟随并且迎合着康熙皇帝的想法。
这一点在“二废皇太子”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伴随着“托合齐会饮案”的爆发,康熙皇帝准备第二次废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而这一次,胤祉表没有像此前“一废皇太子”之时那样,为胤礽进行申诉和辩护,而是将自己置身其外,并且在康熙皇帝正式废黜胤礽之后,还表示了理解与支持。
于是,康熙皇帝对于胤祉这样识大体的举动颇为满意,非但没有因为他与太子胤礽的关系亲密而对其进行惩治,反而赏赐其白银五千两以资鼓励。
其次,胤祉并没有想着直接参与夺嫡之争,而是在辛勤的编书。
前文中也说到了,这个时候的胤祉可以说全身心的投入到编书的事业之中,以此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斗争之外,同时还通过编修《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不仅收获了康熙皇帝对其的赞誉,更是在朝臣们心中树立了极为正面的形象,算是就此积攒了一定的资本。
再次,胤祉在这一时期与众位皇子都保持了非常和谐友好的关系。
尽管正是因为胤祉通过勘破“魇镇之案”,将大阿哥胤褆“送”进了宗人府,并且也是他积极帮助胤礽使其得以复立,按理说他应该“八爷党”集团的最为可恨的“敌人”,然而,在此之后,胤祉快速修补了同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关系。特别是与“八爷党”中的十四阿哥胤禵,胤祉与他的关系是愈发的密切,以至于在后来的胤禵被封为“大将军王”,带兵平定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中,胤祉给予其重大的支持和帮助,使得胤祉本人在其他皇子中间,有了非常好的人缘,同时也树立了一定威信。
反观这一时期的雍正,因为其在“一废皇太子”期间有着从明哲保身、置身事外到支持康熙与太子胤礽这样的翻转表现,遭到了“八爷党”一众皇子的极度鄙视,以至于在其登基之后,依旧普遍对其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由此可见雍正与其他康熙皇子之间的关系之紧张。
而也正是因为在“九子夺嫡”期间的如此行事,让雍正对于胤祉不仅是极度的不满,甚至还有这一份巨大的担忧。
“九子夺嫡”期间的胤祉,雍正一样,都被册封为亲王爵位,生母同属于“四妃”之一,同样在朝中协助康熙署理政务,同样没有任何为人诟病的“污点”与“把柄”,在资历与资质上,他们两个的条件几乎是一致的。
在康熙皇子所有成年的皇子中,大阿哥胤褆以及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已经被康熙圈禁,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理传统,身为三阿哥的胤祉,相较于雍正实际上更具有法理性的优势。所以从合法性的角度来说,胤祉的存在无疑是对于雍正皇位的威胁。
与此同时,胤祉与康熙皇帝的其他皇子之间的关系,相较于雍正来说,是更加的交好与和谐,这就使得不管是胤祉自己坐上了皇位还是其他皇子登上皇位,胤祉都能获得最好的结局,继续保持着极高的权势和地位。
或许历史上胤祉并非如此所想,也或许他就是真的确实没有“夺嫡之心”,可是既然有如此的“可能性”,那么必然就会让性格多疑的雍正感到焦虑,而这也就注定了胤祉的悲剧结局。
雍正朝时期被两度幽禁,胤祉郁郁而终。雍正登基之后,随即开始对于胤祉的打击,尽管并没有将其的亲王爵位废黜,但是却安排他与十四阿哥胤禵共同守卫皇陵,这是在剥夺他手中一切权力和职务的同时,将其调离统治的中心,不让其发挥其影响力。
而这,仅仅是雍正对其打击的开始。
雍正二年(1724年),胤祉之子弘晟获罪,进而被雍正剥夺了“世子”之位罢黜为闲散宗室。雍正六年(1728年),胤祉又被雍正以索贿治罪,从亲王降为了郡王爵位,只不过又在雍正八年(1730年)重新加封其为亲王。
但是,伴随着怡亲王胤祥的去世,胤祉也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同样是在雍正八年(1730年),距离他重新获封亲王仅仅过了不到三个月,与雍正皇帝关系极为亲密的胤祥去世了,之后,胤祉被庄亲王胤禄等人弹劾,说其在胤祥的葬礼上“毫无忧伤”之情。雍正与胤祥之间的感情自不用说,本来就陷入巨大悲痛之中的雍正,听闻胤祉以如此不敬的行为对待胤祥,心中的愤恨是可想而知的。
而实际上,这也是胤祉第二次因为胤祥的事情而开罪君王了。第一次是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的丧葬期间,胤祉就因违反制度理发,而遭到康熙皇帝的处罚。这一次,胤祉又在胤祥的葬礼上表现欠佳,雍正是新账旧账一起算,就此下令将胤祉的爵位废黜,并将其全家一同幽禁在景山永安亭之中。
就这样,在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在禁所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属于洋泾街道。洋泾街道,隶属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位于浦东新区西北部,面积7.38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10月底,共有户籍人口11.14万人,实有人口15.66万人。截至2019年10月底,下辖40个居委会。是的,因为他们都很花心,见一个爱一个,而且会很容易从一段感情中走出来。《周生如故》:时宜
时宜一袭红衣,从城楼一跃而下。南辰王军,从主帅到军中每一个兵卒,都赤胆忠心,为国为民。天理昭然,终有还王军清白的一日。
初次见周生辰,也是在城楼上,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振臂一挥,七十万王军俯首称臣,那是时宜从未见过的震撼。
时宜年幼时,因父亲离开患了失语症,后又被送往西州。行了拜师礼,成为小南辰王最小的徒弟,他说:“正好我有十个徒弟,我也叫你十一。”
西州的日子,时宜无比自由。与师兄师姐一起玩闹,师父对她极好。渐渐地,多年的心结也被打开。等再次看到师父时,她终究开口叫了一声“师父。”
王军出征时,她一边驻扎在藏书阁,一边等待着他们凯旋而归,为他们祈福。她等待着王军的每一份捷报,师父真得像承诺的那般,王军出征,百战百胜。
她有婚约在身,却迟迟不肯完婚。对于那个即将成为自己丈夫的人也想方设法避而不见,师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万幸的是,阿舅临终前解除了她与广陵王的婚约。
时宜知道,师父一生都没法娶妻生子,可是没关系,她愿意留在西州,陪着他直到北辰百姓安居乐业那一天。
时宜见识过战争的残酷,是甘将军被杀害,师兄腿受伤的那一天。所以她愿意站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只要他回头就能看见她。她给母亲写信,说自己一生不嫁,要留在西州编撰史书。
母亲来西州了,正当时宜满心欢喜的迎接母亲时,母亲却带了她与广陵王的婚约,看来终究摆脱不了。
明明只差一步。
姨母说的对,这凗家哪一个人不是为了家族利益而牺牲的。母亲如此,姨母如此,三哥亦如此,她又怎会是例外呢?
那日,师父带她逛遍了整座西州城。十年了,她从未完整的见过西州,以后怕是很难见到了。不过,能与师父相伴十载,此生已足够。
“我出嫁时,师父不要来了。”
从此,宫门一入深似海,即使往后无法常伴左右,也愿师父一生平安喜乐。
时宜心心念念等着王军的消息,却在某一日夜晚辗转反侧,心痛难抑。后来她才知,那晚是小南辰王受“剔骨之刑”之时,整整三个时辰,无一声哀嚎。
“辰此一生,不负天下,唯负十一。”
她烧着一封封捷报,心中无比凄凉。世人不记得王军曾百战百战,令敌军闻风丧胆,只记得小南辰王一身罕见的美人骨。
南萧是周生辰留给时宜的后路,可若没有他,她这一生又有何意义?况且凗氏还有上千族人,城外有他誓死相护的百姓。
“女儿今日舍弃凗姓,自族谱除名,自此,凗氏再无不孝女,时宜只是南辰王府的十一。”
从宫墙上跳下的那一刻,她没有畏惧,因为她知道那里有人等着她。
周生辰,我来嫁你了。若有来生,换你先娶我可好?
周生如故:为何说时宜和周生辰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一步?
因为周生辰说过“我王府里面有十个孤儿和一个徒弟,足矣。”从称呼上就看出他对时宜的不同。打心里,他就只有一个徒弟因为时宜和周生辰他们在一些策略上以及一些想法上面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距离不仅仅是一步。因为他们两个人之间隔着的不仅是家国大义,而且还隔着身份,他们一个是南辰王,一个是太子妃,注定无法走到一起。
缘来,周生如故
人到中年,泪点低了,近日看了电视剧《周生如故》,赚取我了不少的泪。此剧出自墨宝非宝小说《一生一世美人骨》,小说是一个关于周生辰和时宜跨越两世的的爱情故事,《周生如故》讲述的两人前世拜师结缘,爱而不得,双双而亡的凄婉爱情故事。剧本一如既往的好,拍得也好。
《周生如故》——悲惋的虐恋剧
该剧情,最戳我泪点的三个场景。
其一:时宜奉旨入宫,即将离开西州,两人隐忍,纵有千言万语,皆因各自背负家国礼义,只深埋于心。临别前夜,时宜与周生辰离别饭,举杯时,周生辰叹息“是我食言,来了,却没留不住你。”纵有万般无奈,也只能饮下这杯苦酒。
出发前,时宜辞行,周生辰携时宜策马,陪她完整走遍西州,为满足时宜行前唯一要求,推开封尘已久的未央宫门。在跌落窗栅的厚尘上,周生辰写下了“时宜”两字,而非“时辰”,是保护。时宜、未央,也正是小南辰王对时宜未尽的情缘,也只有在此时,用手指写下这两字时才能表露一丝情感。
其二:驿站,时宜入屋找师姐,意外撞见周生辰,得知他一路暗中相护,时宜情感一时难抑,将书信与母亲,恳求留在西州、留在辰王府修书,终身不嫁娶之事相告,然而“就差一步,只差一步”的叹惜,“那一步前母亲是同意的”,那奉旨的一步,将唯一的希望撕得粉粹。痛惜至极,眼泪也随之夺眶而出。
周辰王深知不可为一己私意,天下战乱,百姓受苦,尽管手执七十万王军,而一句“你等捷报,我守边关”,将其拉回现实。守护疆土,守护百姓、守护时宜,心怀大义的周生辰执念于此。此时的相拥,是伤感、更是无奈,是不舍、更是诀别。
其三,时宜纵身一跃。她着一身红嫁衣,留函自去崔姓,城栏前轻唤“周生辰,若有来生,换你先娶我。”,含泪而笑,轻诉着“我来嫁你了”,从长安城墙楼一跃而下,随辰而去。此时,什么荣华富贵、什么家族兴衰,什么世俗礼节,都不重要。那个年代,唯有死才可摆脱一切宿命的桎梏,让心、让情重获自由。
全剧叙述男女主人公深爱彼此,却爱而不得,双双惨死的凄婉故事。周生辰和漼时宜的虐恋,并非为虐而虐,只因悲剧里不可抵抗的宿命。悲剧之所以激发观众的崇高感,正在于人物对宿命的拼命抵抗,然而最终还是失败了。
虽然衬托了宿命的强大和无常,但人性的光辉、爱情之唯美纯粹,也因此得到凸显。也许这样的情感更纯粹,在现实生活更为少见,而缺憾更能激起人们的悲悯之心,催人泪下。
饰演男主人公的是任嘉伦,第一次看他《大唐荣耀》饰演的古装形象深入我心,此番两剧分饰两角,古装更适合他,他将小南辰王胸怀大义、隐忍孤独、重情重义演绎的很到位。
以上仅是我的个人看法,所谓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看过了才好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