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之年又称什么,知命之年是啥意思
知天命之年是指多少岁?为什么?
1. 关于知天命之年的诗句
关于知天命之年的诗句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 “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
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
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88岁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
2.耄耋之年,期颐之年,古稀之年,知天命之年,而立之年,豆蔻年华各
耄耋之年:八十、九十岁。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之年: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源自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知天命之年:五十岁。形容人到了五十就要一心一意滴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可逆天行 。
而立之年:三十岁。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出自《论语·为政》,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豆蔻年华: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另附: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3.描写人年龄的诗句
您好:
年龄词语
少年:含苞欲放、豆蔻年华、纯真无邪、掌上明珠、乳臭味甘、聪明伶俐。
成年:青春年华、大展宏图、而立之年、年轻力壮、壮志满怀、仪表堂堂。
老年:饱经风霜、饱经沧桑、老眼昏花骨瘦如柴、古稀之年、年逾花甲。
婴儿:人初生 襁褓:0岁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30
不惑之年:40
知命之年:50
花甲之年:60
古稀之年:70
喜寿 77岁
耄耋之年:80
米寿 88岁
鲐背之年:90
白寿 99岁
期颐之年:100
年龄诗句
曹操《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4.而立之年的诗句有哪些
而立之年的诗句有:一、学厅桃符(宋代:方蒙仲)而立之年不啻过,十分减尽少年豪。
吃它官饭如何稳,着了朝衫说甚高。勤向溪山供日课,剩栽花木足年劳。
客来不周嗟无肉,菜本新添数百窠。释义:三十年的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已到了而立之年,少年时期的豪情也已经所剩无几。
吃着朝廷的封路如何才能安稳,穿着朝服还说什么清高。常常向溪山去做好每日的功课,门前的花草树幕的栽种就已经足够让人飞信。
有客人来招待不周感叹没有肉食,然后这些菜本就是新做的。 二、同前更作(近现代:卢青山)三十而立,仲尼所云。
立时三十,所立何津?立官衙乎,抑立蓬门?檐矮难立,蜷曲莫伸;位高难立,倾危其身。我欲倒立,足代手撑。
能察真实,将蹶于行。立伢立伢,立邪立邪。
释义:孔子说三十岁就可以成家立业。三十岁立的又是什么呢?立的是官位大小吗?又或者是才能高低。
屋檐太矮难立,只能够卷曲而不能够升值,地位太高也难立,如果累了就会威胁他整个身体。我想倒立着,把手当作脚撑起来,能够观察到真实的景象,慢慢前行。
三、满江红·写怀(宋代: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释义: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
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而立之年的我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扩展资料而立之年典故的由来及相关知识一、由来《论语七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
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
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
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
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二、相关知识1、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2、五十知命: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另一种解释: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3、六十花甲:60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4、六十耳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
耳顺,而没有写心顺!5、七十古稀:70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另解: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 (名词释义)。
5.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
拓展资料:
耄mào
<;形>
(形声。从老,毛声。本义:年老)
同本义。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耄。--《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左传·隐公四年》
又如:耄儿(老人和儿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学(年耄硕学之士);耄聩(年老糊涂);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耄儒(老儒)。
年老昏乱
耄期倦于勤。--《书·大禹谟》
又如:耄思(思绪纷乱);耄耄(纷乱貌);耄乱(谓年老昏乱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愦);耄聩(年老糊涂);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耋dié
(形声。从老、至声。本义:年老。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同本义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东汉·许慎《说文》
则大耋之嗟。--《易·离》。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礼。--《礼记·射义》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寿);耋寿(指高寿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6.还有一词为“知天命之年”,甚难理解
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
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
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
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
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
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
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
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
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
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
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
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女子五十岁被称为什么
50岁被称为艾服之年、知命之年、年逾半百。1、艾服之年: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2、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0岁被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1、艾服之年: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2、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3、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耄耋的别称是什么
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耄耋的别称是什么
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耄耋的别称是什么:三十岁:而立,四十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花甲七十岁:古稀耄耋:八十、九十岁
古文中,三十岁称什么、四十岁称什么、五十岁称什么、六十岁称什么、七十岁称什么,耄耋指多少岁的人啊?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垂髫,八十至九十耄耋。
古人称二十岁为什么之年,三十岁呢?四十岁呢?五十岁呢?六十岁呢?七十岁呢?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50岁又称杖家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60岁又称杖乡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70岁又称杖国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九十岁分别被称为()之年。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天命
60岁---花甲
70岁---古稀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六十岁称什么七十岁称什么二十岁称什么四十岁称什么三十五十20弱冠
30而立
40不惑
50知天命
60花甲
70古稀
古人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那么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古人又是怎么说的?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十三四岁称为?二十岁称为?三十岁称为?四十岁称为?五十岁称为?六十岁称为?七十岁称为?八九十岁称为?三四十岁:豆蔻年华
二十岁(成年):弱冠
三十岁:而立
四十岁:不惑
五十岁:知天命
六十岁:耳顺\花甲
七十岁:古稀
八九十岁:耄耋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三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一百岁?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幼学之年.10岁舞勺之年.13岁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
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里,关于「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征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四十岁别名五十岁别名六十岁别名七十岁别名八九十岁(泛之老年)别名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五十岁称为知天命,六十岁称为耳顺或花甲之年,七十岁则是古稀之年。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三十岁为什么?四十岁为什么?五十岁为什么?六十岁为什么?七十岁为什么?你好,答案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成花甲,七十称古稀。望采纳
古人称男子20岁为什么之年,30岁为什么之年,50岁为什么之年,60岁为...
20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又称杖家之年)
60岁,花甲或耳顺之年(又称杖乡之年)
70岁,古稀之年(又称杖国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至90岁,耄耋之年
100岁,期颐。
来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1.《论语·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2.释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参考资料:
论语·为政-百度百科
20岁:弱冠之年、30岁:而立之年、50岁:知命之年、60岁:花甲之年、100岁:期颐之年
出处:《论语·为政篇》:
原文: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扩展资料
其他年龄称谓:
1、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2、还历寿:61岁的寿辰。
3、从心之年:70岁。
4、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5、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6、耄[mào]: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7、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8、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9、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10、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11、中寿:指80岁以上。
12、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13、上寿:90岁为上寿。
14、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5、期颐:指百岁高寿。
16、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7、双稀、双庆:140岁。
20岁为弱冠之年,30岁为而立之年,50岁为知命之年,60岁为花甲之年,70岁为从心之年,100岁为期顾之年1~100岁年龄段的称呼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扩展资料
一、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分段标准:
1、14岁以前为少儿;
2、15岁至44岁以下为青年人;
3、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4、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
5、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
6、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二、中国年龄段:
1、童年:0岁—6岁(周岁,下同)
婴儿期0-3周月;小儿期4周月—2.5岁;幼儿期2.5岁后—6岁
2、少年:7岁—17岁
启蒙期7岁—10岁;逆反期11岁—14岁;成长期15岁—17岁
3、青年:18岁—40岁
青春期18—28岁;成熟期29—40岁
4、中年:41—65岁
壮实期41—48岁;稳健期49—55岁;调整期56-65岁
5、老年:66岁以后
初老期67—72岁;中老期73—84岁;年老期85岁以后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年龄,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通常用年岁来表示。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一个人出生以后,随着日月流逝,年龄也随之增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人在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年龄的再生产,它总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龄的个人所组成。此外,各种人口现象,如结婚、生育、求学、就业、迁移、死亡等,都与每个人的年龄密切相关。所以,正确计算年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是什么?
零碎出度,一岁伢伢二岁孩人提还提88岁米寿90岁以上寿
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如下:
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年龄的古代称谓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
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0岁:初度、赤子、襁褓。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冠
24岁:花信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在我国古代称70岁的人为“古稀”,那80,90岁的人又称为什么呢?
在我国古代称70岁的人为“古稀”,那80,90岁的人又称为什么呢?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不满周岁——襁褓 12岁(女)——金钗之年
2~3岁——孩提 13岁(女)——豆蔻年华
女孩7岁——髫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男孩8岁——龆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幼年泛称——总角 20岁(女)——桃李年华
10岁以下——黄口 24岁(女)花信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至出嫁—— 梅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100岁——期颐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杏林”在我国古代称为什么业
“杏林”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常识医学篇。
哪种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奕
弈,围棋也。——《说文》 不有博弈者乎?——《论语·阳货》
在我国古代二十岁又可以称为什么?
在我国古代二十岁又可以称为:弱冠。意思就是长大成人了,可以带成年人的帽子了。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二十岁的女子则称为“桃李年华”。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古文并加以承传。
我国古代称呼70岁88岁99岁108岁120岁为什么
88岁生日,被称为“米寿”。孩提 幼儿时期 总角 童年时期 及笄 女子15岁 弱冠 男子20岁 花信 女子24岁 而立 30岁 不惑 40岁 知命 50岁 花甲 60岁 古稀 70岁 喜寿 77岁 米寿 88岁 白寿 99岁 耄耄 80-90岁 期颐 100岁 【称谓字谜】此外,更为有趣者,古代人寿之称谓,还借助我国汉字形体之奇特,而称为‘喜寿’、“米寿”、“白寿”、“茶寿”等等。有一次,华罗庚先生请教郭沫若先生,如果未到整数,如只有77岁、88岁、99岁,怎么称呼呢?郭老回答说:“77岁叫‘喜寿’,88岁叫‘米寿’,99岁叫‘白寿’。郭老进一步解释说:“‘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是三个字谜。‘喜寿’可猜为‘七十七岁’。因为‘喜’字的草体便是‘七十七’三个字组成。‘米寿’可猜为‘八十八岁’,因为‘米’字上中下为‘八十八’,组成。‘白寿’可猜为‘九十九岁’,因为‘白字是那‘百’字去‘一横’,即为‘九十九’。还有一个‘茶寿’,析茶字便知:茶上草头代表‘廿’,下边的‘米’代表八十八,合为108岁。‘茶寿’就是108岁的高寿者。”郭老既风趣地揭开了“喜寿”,、“米寿”、“白寿”的谜底,又丰富了寿文化,贵为一举两得。
我国古代称从事求仙炼丹的人为什么
古代从事需求仙炼丹的人 为 方士 O(∩_∩)O哈哈~
古代称16岁的女人为什么佳人
二八佳人
五十岁的人古代称之为什么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分别是什么?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古文并加以承传。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巍=柚赣啄辍T谡饫铮�白堋本褪蔷勐J�岬囊馑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门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纳倌?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分别是什么?
比如说什么弱冠啊 总角啊 耄耋啊 不惑啊 而立啊之类的
展开
我来答


张敦扬小男神
来自文化艺术类认证团队 2018-07-02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人这一辈子,每一个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十分有纪念意义的,所以古人就根据每个年龄段表现出来的特征,从而赋予了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更形象、诗意的表现了人们在那个年龄段的特点。关于年龄,我们熟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古来稀等常见说法。这里小编就把在古代什么样的年龄段叫什么样的名称,其中许多称谓也是有男女之分的一一分享给大家。
0-1岁:赤子、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刚生的婴儿。
襁褓——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2-3岁:孩提
指初知发笑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3-8岁:垂髫(tiáo)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女孩7岁、男孩8岁:始龀(chèn)
《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龀”指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由此称。“始龀”也是童年的代称。
另:女孩7岁又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
8-14岁:总角
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也用“总角”代指人的童年阶段。
10岁以下:黄口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女孩13岁:豆蔻
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赠别》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13岁的少女。
男子13岁:舞勺
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女子15岁:及笄(jī)《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本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男子15岁:束发,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男子15-20岁:舞象
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又是成童的代名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女子16岁:二八、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
晋人孙绰《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破瓜并非女子破身的意思,仍如上面所说的,将瓜字破为二字。
男子20岁:加冠、弱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过去男女成年又称“结发”——扎结头发。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30岁:而立、始室、克壮
而立——源自孔子言论(前文),立,“立身、立志”的意思。
始室——出自《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40岁:不惑
源自孔子言论,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艾、知天命(知命)、半百
艾——出自《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知天命——源自孔子言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60岁:耳顺、花甲之年、耆(qí)
耳顺——源出孔子言论;
花甲——我国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六十年周而复始。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61岁:还历寿
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古稀、杖国之年、致政之年
从心——源出孔子言论;
古稀——源出杜甫诗;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杖国之年——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行走;
致政之年——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官员辞职归家。
77岁:喜寿
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代指。
80岁:伞寿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
88岁:米寿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鲐背、冻梨
表示老年人皮肤状态,见前文。
99岁:白寿
百少一为“白”,亦99,故借指。
100岁:期颐
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需人养护。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
108岁:茶寿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
140岁:双稀、双庆
古稀70岁,双稀即二倍、140岁。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拓展资料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年龄称谓_百度百科
知命之年的意思
问题一:知命之年的意思是什么 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对五十岁的一种别称。
问题二:知命之年是什么意思 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对五十岁的一种别称。
问题三: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古稀之年 不惑之年 花甲之年 各代表多少岁?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福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问题四:知命之年是多少岁,古称知命之年是指多少岁 一、知命之年的名词解释:
知命即知天命,意思是懂得天命,源于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故“五十而知天命”其实也是“五十而畏天命”。
知命之年也被称为“天命之年”,知天命的意思即是懂得天命,也指学有所成,现今人们多用“知天命”或“知命之年”来指人到了五十岁。
二、知命之年的出处:
《论语・为政篇》中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故后人遂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等来作为年龄称谓。知命之年即五十岁。
三、知命之年的健康知识:
1.忌烟酒。不论什么年龄段的人都不宜饮酒过度,更不能吸烟,更别说知命之年的半百老者了。
2.忌劳累。知命之年的人抵抗力会明显下降,弱过度劳累,很容易积劳成疾。
3.忌忧愁。知命之年的人若常常沉浸在忧愁里,将会加速衰老。
4.忌懒惰。知命之年的人若不注意运动,健康状况将急剧恶化。
5.忌动怒。经常动怒的人会伤害心、肺、肝等重要部位,对知命之年的人来说尤为明显。
四、其他年龄称谓: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也叫“总角”
豆蔻:指十三岁的少女
及笄:指十五岁的女子
弱冠:指二十岁的男子,也叫“加冠”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也叫“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也叫“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问题五: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天命之年 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是什么意思 代表后边年龄
问题六:“息心观有欲,弃知返无名。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什么意思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天命,亦称作知天命之年,知天命的意思是懂得天命,多指学有所成。今用知天命或知天命之年指人到了五十岁的年龄。上文可译作: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时遇到事就不会迷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顺着心愿做事,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规矩,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五十岁时理解自然规律)
人到了50岁,是知天命的时节,也是人生的黄金期,1.思维缜密,一般做事周全。2.有责任心的人,一般都事业有成,功成名就,家庭生活安定,大都数家庭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3.身体状况走向衰退,身体各种机能出现老化的端倪。有不少人都或轻或重患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有的还经历着更年期。
出处:
岳州夜坐
作者:张说
炎洲苦三伏,永日卧孤城。赖此闲庭夜,萧条夜月明。
独歌还太息,幽感见馀声。江近鹤时叫,山深猿屡鸣。
息心观有欲,弃知返无名。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
问题七:孩提,豆蔻年华,半老徐娘,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花甲,古稀之年,耄耋分别表示什么 孩提: 2~3岁的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
半老徐娘:30岁妇女
弱冠之年:20岁男子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
问题八: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体范围。
「知命之年」是指多少岁?
幼学之年:10岁 弱冠之年: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50岁 花甲之年:60岁 古稀之年:7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期颐之年:100岁
论 语 ‧ 为 政 第 二 》 中 : 「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三 十 而 立 , 四 十 而 不 惑 , 五 十 而 知 天 命 , 六 十 而 耳 顺 , 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 , 不 逾 矩 。 」 即 是 十 五 岁 的 时 候 立 志 向 学 (志 学 之 年 ), 三 十 岁 时 能 坚 守 志 向 并 在 社 会 上 立 足 (而 立 之 年 ), 四 十 岁 时 能 明 白 事 理 而 不 致 迷 惑 (不 惑 之 年 ), 五 十 岁 时 能 了 解 宇 宙 万 物 的 规 律 (知 命 之 年 ), 六 十 岁 时 一 听 别 人 的 话 就 能 明 白 贯 通 (耳 顺 之 年 ), 到 七 十 岁 已 可 凡 事 顺 心 而 为 , 不 会 犯 错 。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