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八卦十二长生掌,十二长生算命方法

开始学八字 十二长生状态是怎么背下来的

多大年纪了?还靠背?开始学八字,最好靠理解记忆。八字算命的前辈们发明有“掌诀”靠掐指记忆法。有个“十二长生掌诀”您学这个就快,用不着去死记硬背。阳干顺行,阴干逆行。阳生阴死,阴生阳死。阳干从四生顺起,阴干从四败逆起。如:甲木长生亥顺行十二支。丙戊长生寅顺行十二支:庚金长生巳顺行十二支。壬水长生申顺行十二支。阴干丁已长生酉逆行十二支:乙木长生午逆行十二支:辛金长生子逆十二支:癸水长生卯逆行十二支。学八字先学“十二地支掌”会掐指了,就学“十二长生掌”就省事了。就掐: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就行了。

八卦易经的传说

李斯与八卦台的故事
发生在秦朝的焚书坑儒一事,读过历史的人,几乎都能说个大概。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他自己持这样的观点倒也罢了,但还拿古制来说事,要求朝廷以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不仅对他的主张给予严厉的驳斥,并且主张秦始皇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两件事合称“焚书坑儒”。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灭绝性的一页,割裂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
有意味的是,在伏羲八卦台,“焚书坑儒”有着另外一个版本。这个版本与八卦台有关,在这里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倒不是为了增加八卦台的神奇,主要是为了说明八卦在古人心里的地位和神奇。
说是秦时,秦始皇一心想长生不老,梦想寻找到长生不老药。一天,秦始皇问李斯长生不老药的寻处。李斯是上蔡人,小时候一心想做人上人,家中对他管教十分严格,整日关在家里读书。李斯小时候就计谋多端。他不愿再读书,想周游天下。一日,李斯分文未带,要饭来到陈国,天晚没地方住,就住在人祖爷的庙里。正是在这座庙里,他遇到了一个算卦的卦师,这个卦师说他有将相之命。后来李斯发愤读书,几经坎坷,果真当了秦始皇的宰相。如今秦始皇要寻找长生不老药,他对秦始皇忠心耿耿,如实说了他小时候的奇遇。秦始皇一听,很感兴趣,第二天就出发去了陈国。
让李斯料想不到的是,秦始皇来到太昊伏羲画卦台,了解到《易经》、八卦的厉害后,他不是想怎样利用它们的厉害,而是想到了那些掌握八卦、知道天机的人的厉害。遂心生一念,若是天下人知道了八卦,别说自己不能长生不老,恐怕连个全尸也难保。就这样,和李斯长谈之后,秦始皇做出了一个决定,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下令将民间收藏的《易经》一律烧毁,不仅如此,连《尚书》、诸子百家的著作也烧毁了。
到了汉代,人们从孔子住宅的夹壁里扒出了《易经》的孤本,才流传下来,成为历代帝王之学。
这种野史,也许只能博人一笑而已,但在当地,老百姓相信它就是真的。
梅山之三文化与易经
在中国文化中,用“三”座山来指代“很多的山”,用“三”棵树来指代“很多的树”,用“三”根火苗来指代“很多的火苗”,用“三”个人来指代“很多的人”——这就创造出了“山”、“森”、“火”、“众”等汉字(在甲骨文中,“山”是“三座山峰”的象形;“森”是“三棵树”的象形;“火”是“三根火苗”的象形;“众”字下边是“三个人”)。在古汉语中,还直接以“三”(以及三个“三”即“九”)来表示“多”。
这种状况反映在中国古代数理思维的集大成之作——《易经》中,就是阴阳两爻的合数和易卦的“单卦”、“重卦”编码都受“三”的制约:首先,易卦的“阳爻”和“阴爻”相加之和为“三”;其次,易卦的八个“单卦”均由“三”根爻叠加而成;再次,易卦的六十四个“重卦”亦均由两个“三”即两个“单卦”进行不同的叠加排列而成。
古代的梅山人和今天的梅山承传者们,在进山狩猎前要举行“安梅山”的原始仪式。所谓“安梅山”,即给“梅山神”设坛并举行祭祀。安“梅山”要用“三”块石头或“三”块瓦片架在猪、牛踏不到的僻静地方,或安在“三”岔路口的古树下,表示梅山神在此;土家人安梅山大都选在屋角右侧空坪中的隐蔽洁净处,用岩石砌“三”面墙,上盖一块岩板,前面空着为门;猎人到了山上,如果发现野兽脚迹,要扯“三”根茅草,把草尖挽个疙瘩,放到“三”岔路口,拿块小石压上,这叫“封山(封三?)”;还有的猎人进山之后,随手折一根树枝,向这个山扫一下,向那个山扫一下,再绕自己所在的山头扫个圈(三座山),然后盘腿而坐,口念咒语,名为“下法”。——传说这样做了,野兽就会“迷”路,总是在山里转来转去,不会逃走。
用“三”来“迷惑”动物的原始数觉特性,是梅山文化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除了在上峒梅山的山林狩猎活动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外,在中、下二峒梅山的水域平原农耕渔牧活动中也有反映。如,具有梅山神力的中峒“活梅山”在放鸭时,要用一根竹尖鸭梢“朝天划三个弧圈,再向前摇晃三下”,据说这样做了,鸭群就会朝着他指定的地点而去;而且到那里后,只“在鸭梢圈定的几块十几块田里的附近范围活动,从不越雷池半步”。下峒梅山活动中“三”的运用要隐晦些。下峒“活梅山”在水田或水塘捉泥鳅时,首先要把捉到的第一条泥鳅的尾巴用口咬断,然后放回水里,据说这样做了,在捉泥鳅时泥鳅就会随手而来;但等到再捉到那条被咬断尾巴的泥鳅时,却不管这时捉到了多少泥鳅,整个捉泥鳅的活动就必须结束。③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举动呢?我认为这也是运用“三”来迷惑捕捉对象的一种行为。这个过程很像易经阴阳二爻的形成和单卦的排序过程:第一条泥鳅表示阳爻“—”,把它咬断则裂变为阴爻“——”,这就恰好构成了一个数字“三”,把它放回水里,就是用“三”去迷惑对象;而再捉到那条泥鳅,表示复得阳爻,即一个单卦(“离卦”)的排序过程结束,所以必须停止捕捉泥鳅的活动。
梅山先民在原始数觉时期形成的这种对“三”的“迷惑”,不仅成为“三峒梅山”的基本构架,更被作为一种神秘力量继承和定格在了梅山神张五郎身上。——在梅山文化中,张五郎就是一个具有“迷惑”法术特征的“倒路鬼”!梅山地区都这样传说:某人走夜路,如果在非常熟悉的地方迷失方向,转来转去又转到原处,怎么也走不出去,那他便是碰到了“倒路鬼张五郎”;因此,张五郎又叫做“倒路张五郎”。
在梅山地区,人们往往还要在“三”岔路口立一块指路碑,上刻“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八个字。一般传说这是为了挡“将军箭”,但“将军箭”与三岔路口毫无关联,因此我认为这最初也应当是用来防“倒路张五郎”的:在下峒梅山,张五郎又称“坛主”,据说他常常用箭射人(梅山人骂人常说:“你这坛主射的!”)。人们在三岔路口的指路碑上刻“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八字,便是想以此作为咒语来挫败张五郎的法力,不让他的“迷惑”之箭射中,从而在三岔路口不迷失方向、走错路。
邵康节梅花断邻居借斧
一年冬天,下着大雪。傍晚时昏,邵康节正与他的儿子在家里烤火。突然听到院子外面有人叩门,先敲一声,停了一下再敲五声,并且说是来借东西的。
当时,邵康节正在教儿子研习《易经》,为了使儿子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易经》学以致用,叫儿子暂不开门,先用所学的《梅花易数》推断一下,这个邻居将借什么东西?
他儿子按敲门声起卦,得到天风(诟)卦,4卦动变巽卦,他儿子分析卦意说:
"这是一个器具,木长金短的,一定是借锄头了。"邵康节看了一下卦象,果断地说:"你错了,他一定是借斧子的。"并且叫他把斧子拿到院子外门口去,果然,邻居借的是斧子。
为什么邵康节断分如此神奇?他的《易经》八卦思维是这样的:
根据《天风诟》卦的卦象,上乾为金,下巽为木,变卦又为巽为.必定为金木之物,且金短木长。按象数易理,锄头、斧子都类象。但邵康节治易义理细致入微,加入时空分析:傍晚下雪天是砍柴起炉烤火之时,必非下田锄地之时候,再分析变卦、动支。变卦是巽也是为木,说明这个金短木长的器具是为克木之用的东西。因而果断判定为邻居借斧劈柴之用。
伏羲画八卦
伏羲氏是公元前二十七世纪左右以畜牧为主的原始社会时期的传说人物,也是中华民族心智的先启者,是人类从原始状态步入文明时代的探路人。相传伏羲氏仰观天,俯察地,感受最深的是天地的广大、四季的变化、日月的交替等自然现象,于是用8 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始有八卦,进行占卜吉凶,希望得到神意的显示,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把握方式,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奠定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相传,伏羲为了画八卦,开始时他围着不周山,四面八方地挖了八个洞,今天这个洞里坐下来瞄,明天那个洞里坐下来瞄,七瞄八瞄,对天上的星星看出点名堂来了。他发现北方有七颗星,就先画了七个点点;又看见南方有六颗星,就在南方打了六个点点;东方一颗大星,他打了一颗大点点;西方三颗小星,他打了三颗小点点;再看东西南北的四个角没得定位的星,他就没法做记号了。这样画出来的图,尽是一些点点,不成形状还是不中意。 伏羲为了画出中意的八卦图来,他跑遍了大山,走遍了大河。有一回,他来到一个叫孟河的地方,河里忽然冒出个怪物来。伏羲水性好,一下子捉住了这个怪物。这怪物有八尺五寸长,头尾像马,身子像龙,又有鳞。伏羲认为是龙马,把它供了起来。到了晚上,龙马发亮,身背上四面八方现出了五十五个亮点子,像天图一样。伏羲按这个龙马背上的图样画好了,自己也中意,只是别人看不懂,说是四面八方打的尽是麻麻点点,很不好认。 为了使别人也看得懂,伏羲观看了九十九天在天上飞的雀鸟,又观看了九十九天在地上跑的野兽,还观看了九十九天在水里游的鱼儿。有一次,他从洛水路过,见一堆人围着一只大乌龟在看稀奇。伏羲晓得这乌龟总有几千年的岁数,便收下它供了起来。后来,伏羲画八卦累倒了,乌龟“巴嗒巴嗒”地掉下眼泪,开口讲话:“伏羲呀,把我杀了吧,我把龟壳留下给你,你一定会画出八卦来的。” 伏羲仔细看乌龟的壳子,它的头部是天,尾部是地,四面八方正好有八条横划花纹。伏羲满心欢喜,终于照着画出了八卦的图案来。后世司马迁、扬雄、孔安国、马融、王肃、王充、徐干、王弼、孔颖达、李鼎祚等,都尊伏羲画八卦之说,影响至今。

周易入门基础知识

周易入门基础知识为:五行学说、六十四卦、天干地支、十二长生。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说成是我国大部分思想的基础之一也毫不夸张。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指特定的金就是黄金,土就是泥土这么简单,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创造世间一切的元素,他们之间的相生相克构成了大千世界。要掌握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但:阳木克火,阳火克土,阳土克金,阳金克活水,阳水克木;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但: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这里相侮可以理解为,水平时可以灭火,但是火太大了但是拿一杯水,肯定是无法灭火的,反而被火侮辱;掌握五行在四季的旺相休困死;掌握五行与干支的关系;掌握五行和装卦时的六亲五类:我,官鬼,子孙,妻财,父母,兄弟的关系;掌握五行和六神直接的关系。

六十四卦:

俗话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万物。八卦互相的组合就生成了“六十四卦”对于六十四卦的卦辞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列出,这里我们说一下需要掌握的知识。懂得八卦的名称,和对应属性,熟记六十四卦的推演过程和结果和属性。五行与八卦的对应关系: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火---离: 离为火;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水---坎: 坎为水;土---艮、坤: 艮为山,坤为地。

天干地支:

所谓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所谓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而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地支相配可以用来表示一年之中的年月日时。学会运用公式或推演方法算得年月日时的干支。学会纳甲,所谓纳甲,就是将十干纳于八卦,并与五行、方位相配合。关于这一点,我们现在不需要学习如何推演,只需要按表查询就可以。分清天干地支的阴阳属性,天干的阴阳如下分:阳干:甲、丙、戊、庚、壬;阴干:乙、丁、己、辛、癸;地支的阴阳如下分:阳支:子、寅、辰、午、申、戌;阴支:丑、卯、巳、未、酉、亥。

十二长生:

十二长生是中华民族古代阴阳五行家以十天干周行十二支来表示命运的旺衰之势。即五行的十二种运势,称十二运为十二长生,是以起首之“长生”代表整个十二运。描述了“生老病死”的一生,也用来比喻天下万事万物产生、发展、衰败消亡的整个过程。

十二运即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长生:婴儿刚出世,或新事物刚产生时,具有欣欣向荣的气息;沐浴:又称“败”。婴儿降生后须洗去污垢;新事物初登台,很不完善;冠带:从小儿到青年,可以穿衣戴帽,显得仪表堂堂;新事物也进入了华秀的阶段;临官:又称“进禄”。人长成后,可以出仕做官,或挣钱养家;新事物也已成熟,地位日益巩固;帝旺:人到壮年,身体和智力都到了鼎盛阶段,最能全面发挥一个人的作用;新事物已至完善,被世所公认。然而旺极必衰,无论是人是事,到了鼎盛阶段,也同时播下了衰败的种子;衰: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期,人至此感到气衰神弱,力不从心;新事物至此已成旧事物,该面临其他新事物的挑战了;病:人逐渐衰老,便要百病丛生;旧事物千疮百孔,积重难返;死:人衰老之后,继之就是肉体的死亡;墓:旧事物死亡后遗迹被送进博物馆,或被收于仓库,又叫“库”;绝:又被称“受气”、“胞”。人在未受孕前,母腹内空空荡荡;万物未产生前,无形无象;胎:即受胎,指人受孕时,或万物在地中萌芽时;养:就是成形,人在母腹中成形,万物在地中成形。十二长生中,长生、冠带、临官、帝旺代表旺盛的运势,称为“四旺运”,败、死、暮、绝,代表恶劣的运势,称为“四恶运”,衰、病、胎、养代表平淡的运势。

《易经》简介:

是一部积累筮占之辞的辩证法哲学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该书阐述了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在“独尊儒术”的汉代,《周易》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经学家们研治的一项专门学问,这就是易学。《周易》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书,但它也是谜案最多的一部书。

《易》简介:

《易》是一本哲学书籍,这是毋庸置疑的,自古以来的哲学很多都是和或者预测捆绑在一起发展的。由《易》发展的五行学说,也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性学说。易,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改变”。没错,较为通俗的解释,《易》就是一套研究改变,变化的理论,这个思想不论是从哲学角度还是从预测角度,都是一个指导性的思想。易的本质是积极向上的,他要求我们在不断改变的事物中,自强不息,使得改变向着对自己更好的方向发展。对整体来说,《易》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观念,即“天人合一”,这是一种整体观,一种大局观,更是一种统筹的观念。现在我们说周易,大多都与“算命”画了等号,其实,不论是中医,收藏,算命和珠宝。都应该以周易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么就很容易落入到“唯心主义”的坑洞中。

起卦的含义:

所谓起卦,是人们用周易来预测吉凶,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法,根据境界的不同,最初可以借助外物如铜钱或者硬币的来预测。这里的要求是:

1、懂得如何起卦;

2、起卦的时候要相信卦的准确性;

3、诚心建立要测的事情和手中摇晃铜钱的联系。

装卦的含义:

所谓装卦,是指在起卦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卦象,之后进行纳甲,安六亲六神,找出世应爻,分清原神,用神,忌神,仇神以及各种名词爻。

断卦的含义:

所谓断卦就是根据装卦的基础上,结合某人的年月日时和所测事情,在根据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结合六亲五类、六神、世应、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关系和断卦人的学识进行断卦。

易经万物的运动规律

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为五经之一, 计有24070字. <<周易>>即我们现在见到的易经, 它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辞, 为易有主体, 故称为经; 大传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说卦八, 序卦九, 杂卦十, 此十者合称十翼. 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 故曰传.
周易不仅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也是作人之道的宝典。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这就是人生的境界,也是《易经》的帝王学、领导学。天地如盖珍,覆载何高极。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上下之岁年,其数难难窥测。易经﹝明善恶﹞ → 斗数﹝辨吉凶﹞→ 玄空九星风水﹝趋吉避凶﹞明显地是要我们由儒家的中庸思想,走向道家的人定胜天观念!两者不可缺一!
自古以来,太乙神数,大六壬,奇门遁甲被认为是《周易》预测中最为高深的三门学问。其中奇门遁甲用以掌握天时,明确地利,发挥人的能动性。还有许多分支:紫微斗数,铁板神数,八字,六爻梅花占卜,
周易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最通俗最本质地说就是生老病死的规律,再简单一点就是从生到死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生。亦没有永恒的死。生生死死是轮回的,循环的,无穷的。人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人,动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动物,植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植物,国家,人类,地球亦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国家,永恒的人类,永恒的地球。周易用两种方式揭示和描述了这种规律,一种是以图的形式即太极图标示的,参照本书封面的太极图,白的为阳,黑的为阴,阳死阴生,阴死阳生,阳盛阴衰,阴盛阳衰,物极必反,循环不失。另一种以文字即命理十二宫所描述的,万物由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再到长生而循环不已,这种生老病死的规律,万物都是相似的,之所以说是相似,因为还有寿命的长短和过程的曲折不同。根据这种规律就可以大体上对万事万物进行预测了,当一个人其身体或事业达到最旺盛的时候,就要开始走向衰败,最后死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所以古人有功成身退的说法。团体、社会亦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旦达到鼎盛时期,就要开始走向衰败。因此不要怕别人强大,越是强大越是接近了衰败的边缘,不要看自己弱小,正因为弱小,才有发展潜力,任何强势只能强势一时,不能永远强势。弱小一定会强大的,这是宇宙的必然规律。万事万物这种相似的规律(不仅是生老病死上相似,在其他方面亦是相似的)是周易预测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原理。
哲学讲,事物都是运动的,有联系的,科学讲,两个物质之间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跟物质的质量和距离有关,没有不相互联系不存在引力的物体。牛顿的宇宙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证明。万物都是运动着的有联系的即存在关联性。此物的运动必然会影响或关联着彼物的运动,其运动的规律是相似的,这是周易预测所依据的又一原理,即关联性原理。著名易学大师张延生曾经根据一个苹果落地即时预测某大学一个校长在这个时刻下台,那是在特定的地点根据看似偶然性的事件所作的即兴预测,说明万事万物存在着关联性。古老的蓍草起卦法和唐代以来的铜钱摇卦法就是人为的通过蓍草和铜钱的运动摹拟我们所要预测事物的运动,其规律即吉凶是相似的并通过卦象显现出来。奇门外应完全是根据关联性和相似性原理以此时此地此事的吉凶对应彼时彼地彼事的吉凶进行预测的。如某人要问难结的官司之事,忽见云散日出,即可断官司之事很快会了结并对自己有利,邵康节的梅花易数亦是依据这种原理来预测的。如果万事万物不存在相似性和关联性,周易预测是不成立的不可能的。
周易是我国周朝的易经,是周文王囚里据伏羲先天八卦演绎而成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的。实际上,自周朝以来,经历代圣贤先师的不断努力和完善,周朝的易经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现代所称的周易泛指丰富和发展了的一整套易学理论,包括易理和象数两派的主要著作。
易经是我国群经之首,是一部用阴阳学说揭示和描述宇宙内在本源规律的书。民间称无字天书。易经很古老,在文字未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对物质世界的感受发现,许多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如白天黑夜,男人女人,硬的软的等,为了描述这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随手画了两个最简单的符;“—”“--”来表示之。开始这两个符号必定是随手画的,只是代表的意义而没有名称,是后来才称其为阳(—)和阴(——)的。关于这两个符号的产生,有的研究周易的书说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有的说是表示白天和黑夜的符号,其实它们并不具体那一事物,而是描述两类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类事物的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毛泽东说,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分为二就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用我们祖先的话说就是事物的阴阳两面。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都是由阴阳构成的。同时万事万物又都可以分为阴阳。阴阳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世界的抽象的分类和描述,这样简单抽象的描述,随着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祖先们肯定感到很不够。通过进一步观察,按《易经》上讲,我们的祖先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发现了万物类象的规律,即万物按其类基本相象。有的阳的成分多一点,有的阴的成分多一点,有的外阳内阴,有的外阴内阳,于是把所有的事物(开始主要是物质)拿来分类,结果可分成八大类,万物都拿来分类了,没有不能纳入这八大类之中的,为了描述这八大类物质,于是用八个符号来代表之,这八个符号就是由阴阳组成的后来称之为八卦的(略)这八个符号。这就是八卦的起源。至于有的研究易经的书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伏羲氏则之而画八卦,是不确切的,这造成了人们对八卦起源的神秘性,不利于科学的宣传周易,这八个符号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描述。是当时的文字,是文字的祖宗。后来先人又发现,不但物质世界符合八卦的分类和规律,精神世界亦可以用八卦来描述。笔者在《清正气功》专著中提出,从大的范围来分,物质世界属阳的世界,精神世界属阴的世界。阴阳两世界均符合八卦所描述的分类和规律。易圣周文王据此进一步推演,将伏羲描述自然的物质世界的先天八卦推演成同时可以描述自然和社会的包括精神世界在内的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我们现在应用的就是文王八卦。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增多,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和结果,仅八个卦(符号)已经不能清晰的分类和描述了,于是周文王根据这两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将文王八卦进一步推演成(八八)六十四卦,从此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规律展的规律都在其中了,没有能逃出其外的,现代科学的发展亦证实了六十四卦与宇宙的自然社会规律的相吻合性。如六十四卦与生物遗传基因结构和组合方式是一致的。
可以这样说,文王当时做的是很伟大的科学研究,他对自然的社会的万事万物的分类归纳总结和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描述,是如此的严密和准确,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力,历几千年而不衰,是现代的所谓的诺贝尔科学奖成果所不能比拟的。可怜的是,现在还有人把我们祖先的科学研究成果说成是封建迷信,何等的无知悲智。现代的许多科学无不是以周易理论为源泉,无不是从周易理论中得到启示而发展起来的,二进制计算机的发明就是显著的例子。可是有人忘祖了,忘了我们中华民族科学和文化的根。他们人长大了,怀疑起自己的来源了,人都是父母阴阳结合的产物,能说父母的阴阳结合是迷信吗?
周易的起源是科学的,这个起源不搞清楚,往往容易被当成迷信。自古以来,太乙,六壬,奇门被认为是《周易》预测中最为高深的三门学问。其中奇门遁甲用以掌握天时,明确地利,发挥人的能动性。

五行长生十二诀 和旺相休囚死的关系是什麽

长生十二诀包括旺、相、休、囚、死。这五项是长生十二诀的主要部分

起十二长生掌诀快速记忆法

依照五阳干顺行,五阴干逆行的原则排列,推时也应按此原则进行。
第一步、分成四组:
a、长生、沐浴、冠带。
b、临官、帝旺、衰。
c、病、死、墓。
d、绝、胎、养。
第二步、左手配阳干:
食指纳纳甲,中指纳丙戊,无名指纳庚,小指纳壬。
第三步、三指对应:食指3个关节为亥、子、丑,亥子丑即三会水局,中指“寅卯辰”为三会木局,无名指“巳午未”是火局,小指为申酉戌金局。
第四步、具体推演把中间的子卯午酉为长生,然后逆数就可以了。
举例:比如要推乙在亥,是什么状态。先找到乙的长生位在午,然后逆数,巳是沐浴、辰是冠带、卯是临官、寅是帝旺、丑是衰,子是病,亥是死。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