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头村,区的由来
围村的历史
位于九龙城区的衙前围村,是本港一处历史悠久的名胜,起源可以追溯至南宋末年,有700多年历史。该村是市区其中一条最古老的村落,亦是唯一一条能够保存其围村风貌不变(即拥有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庙)的传统中国式围村。
3宗族随宋帝昺逃亡
据记载,该村的祖先(吴氏、陈氏、李氏)于1278年左右(南宋末年)追随宋帝昺逃亡至九龙定居。他们于1352年左右(元朝末期)兴建了一所天后庙,并于1724年左右(清朝雍正二年)建筑了一条围村(俗称立围)。该村称为衙前围村,意思是指「衙门(中国的官府)前面的围村」。衙前围村亦有另一名称「庆有余」,意思是「满溢的繁荣及兴旺」。
该村占地约0.4公顷,村内的布局为长方形,近百间的村屋被纵横交错的3条窄道及6条横巷分隔开。
传村口牌匾宋帝御笔
围村入口之上有一块花岗岩牌匾,上面刻有「庆有余」3字,据说是宋帝的手笔。位于村后的「吴氏宗祠」,是现时在市区难得一见的祠堂(除事先获得有关村民的同意外,该祠堂是不让公众人士进入的)。此外,村内亦有一座「天后宫」以供奉天后。
据传闻记载,该村曾建有了望台、护城河及吊桥等。护城河在日本占领时被填平,作运送建筑材料修建机场之用。吊桥则只在动荡的时代存在过。村内曾装有2尊大炮,以保卫围村,后来被埋藏于村口附近。
每10年一次太平清醮
衙前围村每10年(通常是在农历十月底)便会庆祝盛大的太平清醮(亦称打醮)。村民在这几天会酬谢天后,多谢他驱魔除妖,使围村享有太平及福荫。首次打醮庆典始于1726年,最近一次则于1996年举行。庆祝活动通常持续数天,期间村民会酬谢天后,各参与者亦会欣赏到木偶表演及戏曲演出。此外,围村在这几天亦会有斋菜供应。
如何由仔到
1:搭70巴士去中环,mtr去2:搭38,42巴士去北角,北角搭港铁去平过中环3:搭dog巴107去新蒲岗,行过去!
共有几多个「东头村」?
东头邨是的公共屋邨之一,分为东头(一)邨及东头(二)邨,位于区。屋邨管理方面,东头(一)邨由房屋委员会负责,东头(二)邨则由房屋协会负责。重建前的东头邨为一徙置屋邨,于1960年代初兴建,拥有全港首批第二型徙厦(第1-21座)及两幢第四型徙厦(第22及23座)。与第一型徙厦一様,这些第二型徙厦大多数均分为两翼,但它们除透过两翼中间的厕楼相连外,每翼两端也设通道通往另一翼,其楼梯亦改设在每翼两端中间位置,因此俯瞰外观会呈「日」字型,只有第9及11座使用单幢式设计,其楼梯设在楼宇中间突出的位置。所有第二型徙厦于1980到1990年代清拆重建,23座则延至2001年清拆,现余下第22座,它与作为中转房屋的石篱邨第10及11座,成为全仅余的三幢第四型徙厦。另外,本邨部分位置于兴建时在飞机航道之下,楼宇高度受,所以本邨部分楼宇只兴建了15层(住宅层数14层),部分甚自只兴建了13层(住宅层数12层)。这些被拆卸的第二型徙厦被悉数重建为20幢新型楼宇,而第23座原址目前仍为空地。
庙宇的人文遗产
庙宇楹联,除了镌刻于山门、殿门、立柱、亭阁外,其他的如经堂、禅堂、僧房、道院以及客堂等处,亦随处可见,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从庙宇楹联中,不但可以研究文化,还可探究历史,鉴赏楹联和书法艺术,从中追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 港岛方面,港岛的庙宇,大多建于山脚,均背山面海。但昔日之海,今日已填成陆地,此种情况,庙庙皆然。百多年来,港岛面积,填海成陆,比原土地扩大数倍,背向大多已难认矣。港岛庙宇中最大、在海外最负盛名的,位于中环荷里活道的文武庙。该庙是奉祀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而得名。开埠初期,法制尚未臻完善,当时法律认可华人立誓的传统,方法是烧黄纸,斩鸡头,但法定要在文武庙内举行,方为有效。此外,当时华人绅商集会议事,多在该庙内举行。该庙每年举行春秋二祭,由绅商华人首脑主祭,百余年来,历久未替。海外及欧美旅游人士,访港庙宇,以文武庙为首。从该庙的石刻中,可知该庙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40年),距今150多年,早于开埠之前。此庙现由东华三院管理。此外,位于荷里活道的还有观音堂,是供奉观音的佛堂,石敢当,是供奉泰山石敢当及一石虎。位于上环的有百姓庙,是给上环一带居民供奉先人灵位的庙宇。因为居民居住地方小,未能在家设位奉祀先人,只得放在百姓庙。还有绥靖伯庙,绥靖伯是位武官,南宋时任屯田校尉,负责保卫地方,对付强盗,有功于民。此外,还有水月宫、和合殿。位于湾仔的则有洪圣古庙、济公庙、三宝殿、三元宫、玉虚宫、包公庙、望海观音庙、宝云道姻缘石和位于赤柱的有水仙爷庙。位于铜锣湾的有天后庙、岳王庙。位于筲箕湾的有谭公庙和天后庙,因渔民多聚居于此,故香火甚盛。此外,扫管笏天后庙,卑利街伯公庙,每当诞日,坊众参拜踊跃。至于浅水湾的望海观音和天后,已成为旅游人士之焦点区。
九龙方面,庙宇林立,其最著者为庙。该庙建成于1921年,在前是设在广州的。 广州庙已有百多年历史,其后因当政者破除迷信,拆庙建路,收回庙房,1921年港方绅商李亦梅等,从广州将接来,在啬色园内供奉。70多年来该庙日渐发展,香火之盛,为庙宇之冠,国际知名度之高亦与荷里活道之文武庙并立,外国旅游人士访港必游此庙。此外,庙街之天后庙和观音楼,榕树头前观音古庙,油麻地之十王殿和众佛堂,尖沙咀之福德古庙,红磡之观音庙及福德古庙,慈云山之法藏寺、慈云阁、招利祠、太阴娘娘庙,西竺林苑,钻石山之志莲苑,规模宏大。多宝佛塔,九龙城东头村之侯王庙,供奉宋国舅杨亮节,是最早建立的侯王庙。
新界方面,最负盛名之庙宇为沙田车公庙。车公为江西南昌五福人,是宋朝一名智勇双全的元帅。明末,沙田流行瘟疫,传说村民抬车公神牌巡游一遍,瘟疫即止。于是乡民立庙供奉并每十年举办一次太平清醮盛会,酬谢车公。此外,濠涌亦有车公庙,规模之大与沙田之庙无异,只因沙田庙接近九龙市区,参拜人士较便;沙田还有万佛寺,旅游沙田,多到该庙游览。西贡有协天宫,香火亦盛,大埔有文武庙,此庙建于清光绪廿二年,除供奉文武二帝外,亦作为大埔乡公所议事堂,具有在帝前大公无私,秉公办事之意。大埔旧墟更有奉祀广成大仙的省躬草堂,该堂已有80多年历史,常年施赠可宝茶,可宝丸及其他药丸。大仙座镇草堂,每有诞期,弟子及乡民虔诚参拜。近元朗流浮山的沙江村有天后古庙,此庙碑记所载重修于1880年,可知该庙也有百余年历史。元朗则有妙法寺,虽属新建庙宇,然规模之大及庙貌之庄严,为元朗一带之冠。大王古庙及墙心庙,还有静修之清凉法苑,以素酌驰名,青山则有杯渡禅师庙、青山禅院、青云观、青松观都是历史悠久的佛道教圣地。其中青松仙观,面积广,建筑美,并具园林之胜,为道教弟子最佳修持之地,大殿巍峨宏伟,供奉老子、邱长春和吕祖。该观圆艺以岭南派盆栽闻名。荃湾则有佛教的天竺山院,道教的玄圆学院。后者大殿上供奉儒释道三教教主,更有钟楼,其钟甚巨,在芸芸庙宇中最为突出。此地亦具园林之胜,创院人为港绅赵聿修,旅游荃湾人士必到此地。
离岛方面,长洲的北帝庙,又名玉虚宫最负盛名,面积之广,建筑之宏伟,为九龙任何庙宇所不及,此外,尚有天后庙、福德宫、五石庙,供奉关帝的忠义亭等小庙多间。南丫岛及塔门,四面大海,渔船所聚,故亦建有天后庙,以为护佑。坪洲则有金花夫人庙,七姐庙及天后宫。索罟湾及佛堂门两岛亦是渔民聚居地,面临海洋也有天后庙。
大屿山方面,梅窝有文武庙,沙螺湾有把港大王庙。后者建于清乾隆六十七年,即公元1774 年,距今200余年矣。大屿山区上下羌山及鹿湖昂平一带,尼庵与佛教修持之静室林立,约计百余间。其最著名的有昂平之宝莲寺及天坛大佛,羌山之观音寺及灵隐寺,每当周末及假期,登山参拜者,甚为踊跃。此外,尚有鹿湖之法华宝殿,法华塔、竹园精舍、唯心精舍、悟真寺、慧修院以及其他私人静室等,不下数十间,均清静幽雅,远离人间,尼姑或男女居士避静其间。此地空气清新,有山有水,景色怡人,可称世外桃源。东涌有侯王庙及法林禅院。大澳有侯王庙,位在大澳之宝珠潭,每年旧历六月初六为侯王诞,渔民热烈庆贺,演神功戏酬谢神恩。渔民远道回澳贺诞,参拜侯王,至今不替。该庙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将近300年历史矣。此外,大澳街市街有关帝庙,石仔埗有洪圣庙,新村有金花夫人庙,均属200多年前所建之古庙。大澳昔为渔业集散之地,与筲箕湾,仔,长洲,并称四大渔业区。
不少庙宇隶属华人庙宇委员会管理,或受其托管。
庙宇大多按照中国内地一般庙宇传统建筑形式而建,有一进式的和二进式的。一进式是最基本的单位。所谓进是代表一座独立的建筑物,为一座台基,梁架与屋顶俱全的建筑结构。之庙宇,以二进式之建筑居多。二进者,即两幢独立之一进建筑,大致前后并排,中间有天井为之隔离。在二进式建筑形式之中,又可分为四合院式与非四合院式两种形式。所谓四合院式,即由南北并排之前院与内院,以及东西并列之两间厢房共同组成。前院是第一进,在大型庙宇中,正门的后面,设有“挡中”。它是一扇门,平常多关闭,形成屏风,将内院的活动加以遮闭,只在有大典祭祀礼仪,始行开放。内院亦称后院,为四合院内之主要部分。通常庙宇之构成,前院为正殿,供奉主神,后院为后殿。而隔离前后院之露天天井,具有两功能,一使两院或两殿之间有足够空间接受阳光与疏导空气,后面可以作为休憩或聚会之场所,二在此空间亦可种植花卉树木,使整间庙宇具园林景致。天井两侧之建筑,东西两边,一般称厢房或称东西堂,各有走廊,进出前后院时可用,以避风雨。此四合院之特征,乃以建筑物之中轴线为中枢,将整院对分为二,东西两半相等,南北(前后)二院前后平衡。除上述建筑结构形式外,尚有亭式之庙宇,如在鲗鱼涌一小丘上之二伯公庙,便是亭式。还有西式欧化建筑之庙宇,如赤柱之观音寺。此寺建于本世纪50年代,把传统庙宇之台基,屋顶,梁柱等摒弃,完全是西式之水泥建筑,成为现代化的庙宇。
的华人庙宇,大多建于清末,在结构之上基本是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但由于地域和风俗与内地有差别,庙宇在建筑形式上与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亦大有差别。按照一般的营造,台基、梁架结构以及屋顶,是构成中国建筑的主要部分。台基之功用有三:一是以承托梁柱,将屋顶和梁柱之重量,移之于地;二是台基必须平坦,以达到稳定整座建筑物之作用;三是建于地表,防止湿气上升,维持墙土与木柱之耐用。故庙宇之台基至为重要。关于庙宇之栋梁结构,我国传统木作建筑,向以梁柱作为支持重要之架构,地位甚为重要。每次庙宇重修,大多依旧保持初建时梁柱架构之原状。在传统建筑中,屋柱有五种:一是檐柱,为屋檐之下最外之列柱,主要用以支持撑出墙外的檐项。二是金柱,位于檐柱以内之柱列。金柱又分两种,接近檐柱者为外金柱,外金柱以内者,为里金柱。三是中柱,位于建筑物之中央纵线上之柱。四是山柱,位于山墙中央,直接承托屋脊。五是童柱,位于横梁上之一种短柱,上端之功用和位置,与檐柱及金柱相同,柱末则不与地面接触。柱之下端独立结构则称为础,意即柱之基础,其作用是将柱身所负荷之重力,比较平均地转于地表。础之结构分两部分:一曰础,上承柱,下触地。二曰,即柱与础之间附加之版状圆盘。的质料,木石兼有,其作用是防止地上水份上升。同时柱也可以抽换,如此便可保存柱身的坚固,即使柱脚腐朽,柱仍具支持之功。台基与梁架以外,屋顶为我国传统建筑之另一重要部分。屋顶除有遮盖建筑之实际作用外,亦有其装饰之作用。庙宇之屋顶,一般用硬山式屋顶为多。硬山屋顶有五脊二坡,两边山墙直上,与屋顶相交。屋顶两坡上覆以筒瓦或板瓦,相叠成陇,排列并比。屋顶形式种类甚多,在此从略。除上述建筑结构外,庙宇之屋脊,栋梁,墙壁,均有其装饰。在各种装饰形式中,有其专门性考究,在此就不作详细的描述了。 现有近1.5万座庙宇、教堂
的庙宇教堂到底有多少座?据“内政部”7月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截止2008年年底,全登记在案的、教堂共计14993座。其中以道教最多,占78.4%;佛教次之,占19.5%;其余为教会教堂,并以基督教为主。 仅登记在案的、教堂,平均每个县市就有600座,如果加上没有登记的,数字更为惊人。其中,最多的为台南县,有1245座;高雄县次之,有1142座;屏东县第三,有1068座。以一岛之地有这么多的、教堂,其密度堪称“世界第一”是毫无疑问的。庙宇文化源自大陆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其庙宇文化的来源,需要回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时空背景。来自大陆的先民拓垦之前,并不是想象中的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清朝大臣李鸿章曾经上书慈禧太后,他是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况,“乃蛮荒漳疠之区,蛮荒之岛,鸟不语,花不香,山不清,水不秀,岛上化外之民,男无情,女无义,弃之不足惜。” 不少民众都能道出自己是第几代、第十几代由大陆渡海迁居先民的后代,简单地说,不少人都是近三四百年间由大陆移居汉人的后代。他们是这样形容先人如何渡海来到谋生的:先人们大都是落弟秀才、无业游民、罗汉脚,部分是失意官员、逃犯,他们光着膀子、穿着裤衩,一叶扁舟,摇着橹,渡过宽达一百多公里的“黑水沟”(由于水极深而呈墨色)的海峡。 这些先民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以及对故乡失意不堪回首的复杂心情,冒着海峡水深、浪急、流乱的生命危险,登上这方陌生的土地,他们船上的竹篮里通常放着两样贵重的东西:一是祖先牌位;二是家乡、家里所参拜的神明,映照他们强渡黑水沟的复杂心情,既有离开伤心地的悲怆,又有一份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怀,希望有朝一日经过奋斗,事业有成,光宗耀祖。带着家乡的神明,就是要祈祷神明保佑在外一切平安。 先民们登岛之后的生活比想象中恶劣,那种生活经历一点都不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与自然界的斗争,正如李鸿章所言乃“蛮荒漳疠之区”,自然环境恶劣。为了争夺土地、资源,汉人既与原住民?杀,来自不同地方的汉人也常常出现内哄,“闽客械斗”、“漳泉械斗”无日无之,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把对明天的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所以,各类庙宇如雨后春笋在岛各处出现,数百年来长盛不衰。
区有哪些景点
我是的,在,主要景点有一个庙。里有很多公园,也有一个中心和龙翔广场是购物的,里面买什么都有。
从东莞桥头车站怎么坐车去企石公园,距离有多远?
方案一:
公交线路:817路 → 企石5路,全程约10.3公里
1、从桥头车站步行约20米,到达桥头汽车站
2、乘坐817路,经过12站, 到达港联百货站(也可乘坐75路)
3、步行约170米,到达企石公安分局站
4、乘坐企石5路,经过3站, 到达站
5、步行约120米,到达公园
方案二:
公交线路:817路,全程约10.2公里
1、从桥头车站步行约20米,到达桥头汽车站
2、乘坐817路,经过12站, 到达港联百货站(也可乘坐75路)
3、步行约1.7公里,到达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