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罪恶的姻缘,十二今年运势查询
怎样评价《忏悔录》?
《忏悔录》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的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卢梭自信比那些攻击和迫害他的大人先生、正人君子来得高尚、诚实自然。他讲述自己“本性善良”,家庭环境充满柔情,古代历史人物给了他崇高的思想。但是,社会环境使他受到了污染。他偷过东西、撒过谎、做过损人利己的事。他想以这样的叙述说明他著名的人性论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他愤怒地揭露那个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这部自传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另一方面,它对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也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这是一部以极其坦率的风格写出来的自传。卢梭企图以这种坦然的作风,表明自己高于当时虚伪的封建道德。而且,他是站在人性论的立场上,把自己作为“人”的一个标本来进行剖析、对自我进行热烈的赞赏的。为了和的“神道”对立,卢梭竭力推崇自己身上的“人性”,肯定自己作为人的自然要求,他以感情丰富自诩,把感情视为个人行动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一些低劣的冲动和趣味美化为“人性”的动因。他宣扬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意志和兴趣为出发点的个人主义人生态度。因此,卢梭对自我和个人的强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与推崇自然人性所相应的是,卢梭在《忏悔录》里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感情。他在那个恶浊的社会里,总是感到厌恶和苦恼,而只要他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他就感到心胸开阔,精神爽朗。通过对不少自然美景的描写,他提出了回到大自然去的口号。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常常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
强烈的个性解放的精神、对感情的重视、对大自然深沉的热爱,正是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忏悔录》或是卢梭文学创作的特点,这些特点对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使他成为这一文学思潮的先驱。德国诗人歌德说:“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这一论断恰当而高度地评价了卢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求忏悔录的简介和评论
世界三大忏悔录分别是:托尔斯泰忏悔录 奥古斯丁忏悔录 卢梭忏悔录.
我猜你是想要找最有名的卢梭的忏悔录。
卢梭——忏悔录:本书是卢梭晚年撰写的自传体小说,他在书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从出生到1766年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的五十多年生活经历,讲述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剖析了他的行为和内心世界。
奥古斯丁——忏悔录:《忏悔录》是一篇诗意浓厚的长篇祷文,自始至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向上帝倾诉衷曲。作者在书中所著重的乃是分析自己灵性生活的每一过程,从幼年到少年,又从少年到成年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在这方面作者很像一个灵魂解剖家,把灵魂放在上帝的祭坛上,作精密而彻底的解剖,只是所解剖的不是别人的灵魂,而是他自己的灵魂。作者既然相信上帝乃是洞悉人心、明察秋毫的神,在上帝面前说话,还有甚麽可隐瞒的?因此,《忏悔录》表现了作者个人最真实的情感和人格,一点隐讳、一点做作都没有。历代以来均有著名传记文学作品出现,但是要找出一部不替书中人物文过饰非,不为自己扬善隐恶的作品,已经很不容易,至於专门以贬责自己,暴露自己罪行和弱点为内容的传记,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也许是基督教文学作品中仅见的一部。《忏悔录》作于397年。全书分为十三册(每册约略等於现代普通书籍的一章),以流利文笔记述了奥古斯丁由崇拜雄辩术、信仰摩尼教转而从新柏拉图主义立场出发研究圣经皈依上帝,最后成为早期基督教最杰出的教父和著名哲学家的这个过程及有关思想。全书共分为十三卷,其中一至九卷主要记述自出生至他33岁时母亲病故的诸多经历,夹含对自身恶行的反省和忏悔,第十至十三卷则叙述了他写作此书的思想状况及通过阐述〈旧约创世纪〉第一章发挥的哲学思想,可视为全书学术重点。《忏悔录》(The Confessions):相当著名,是奥古斯丁初为主教时写的,属赞美之歌的属灵自传。对原罪忏悔只是颂赞副带产生的结果,关于神怜悯主权如何吸引浪子归回,因着奥古斯丁对这点快速的顿悟,他得以藉此重新诠释自己的过往。书中最突出的是报导他虔诚的母亲莫妮卡,这是古代文献中最迷人的母子关系。这是一部深富灵性之美的作品,《忏悔录》让我们看到一副强有力的头脑和丰富的心思、如何辛苦地迎向信心之光。
奥古斯丁继承了自柏拉图以来对人性的判断趋向是恶的主流观点。基督教的基本理论前提也是人性恶,惟其恶,才需要忏悔,才需要救赎,才需要法律的出现.他的法律思想即是建立在人性恶判断的基础之上,其重要作品《忏悔录》也是在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之后写成。
人性为什么是恶的?对此追问要回溯至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此,奥古斯丁发展了《圣经》的传说,认定人有“原罪”。这就是人的原始罪恶,是上帝给予人类永远不能解脱的惩罚。
人为什么会忽视或抛弃永恒之物而倾向较低的东西呢?奥古斯丁认为,这不是由于某种外在强制力量迫使人们这样做的结果,完全是人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因此奥古斯丁将人贪念引起的直接原因归于人的自由意志。正当的爱就是遵循好意志,爱其所当爱,行其所当行,从而过有福的生活。
然而人的灵魂总会发生偏离的情形,无福的人往往是滥用了自由意志,使意志变坏,在爱上帝和自私自爱间选择了后者,丧失了永恒的追求。可见,灵魂向下运动的倾向,完全是人自由意志的结果,作恶靠的是自由意志,它给我们犯罪的能力。当人行善,则是实现了上帝给人自由意志的目的,为恶则是错用了上帝给人的能力。人的犯罪行为是由他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因此他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自己的犯罪而接受罚。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奥古斯丁人性论的整体构成。恶的原始来源是人的原罪,而贪欲导致恶行,其背后的根源在于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产生罪。而“罪是人类奴役制度之母”,所以不同层级的法律因此必须产生。这种人性论构成了奥古斯丁法律思想的坚实基础。
奥古斯丁认为真实的正义可以在人性与上帝相联系的那部分结构中发现。正义是“心灵的一种倾向,它给予每个人应有的尊严……它源自本性……正义不是一个人的正义观,而是某种内在力量给予的东西”。要求国家遵循正义就是明确地将严格的道德界限施加于权力之上。实际上,奥古斯丁认为,如果国家的法律不符合自然法和正义,便不具有真正法律的特征,国家也不是真正的国家。“如果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一致同意,便没有人民;如果法律不是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便没有法律。由此可知,没有争议就没有国家”。现实的法律秩序必须具有一个基础,这一基础不可能是法律自身,不能仅仅因为国家机关制定了它,就可以把法律的标签贴在上面。这一基础必须是其他事物。这里,它就是真理的源泉---上帝的意志。
他认为,正义的主要关系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如果人不侍奉上帝,怎么可能体现正义?既然他不侍奉上帝,灵魂便没有合法地支配肉体,理性也没有合法地支配感情。”“如果个人没有正义,这样的个人组成的整体也没有正义。因此在这些人之间也不可能存在对法律的一致同意”。所以,由于人没有自由意志,如果不侍奉上帝的话,人的灵魂就无法合法地支配肉体,而在没有个人正义的情况下,集体正义也无从谈起。所以要实现正义,首要的前提就是爱上帝、侍奉上帝。同时他还认为正义先于现实的社会秩序。在他看来,正义是一个永恒的标准,先于国家存在而存在。正义是“心灵的一种倾向,它给予每个人应有的尊严……它源自本性……正义不是一个人的正义观,而是某种内在力量给予的东西”。国家的法律必须符合正义和自然法,否则就不具有真正法律的特征,国家也不是真正的国家。
奥古斯丁的神学和法律学说为西方基督教文化以及法律学说的发展作出了其不可或缺的贡献。作为中世纪黑暗降临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科学家,他的著作构成的教会教义的主要轮廓一直统治着整个中世纪。他的法律思想组成了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传承中的重要一环。《忏悔录》是一个以“心灵的焦点访谈”为最终定位和品质追求的周播节目,推崇“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价值观。力图在与犯有重大过失的人物的深度访谈的中,通过他对于自己心路历程的观注和再思考,以忏悔的方式完成自我人格的升华,并给予观众深刻的启迪,从而宣示“人性的光辉,忏悔的力量”这一永恒主题。
《忏悔录》的主要情节和内容梗概 。
著作内容梗概与浅析 《忏海录》就是这样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激烈冲突的结果。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它首先使我们感到可贵的是,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总之,一种高昂的平民精神。 由于作者的经历,他有条件在这部自传里展示一个平民的世界,使我们看到十八世纪的女仆、听差、农民、小店主、下层知识分子以及卢梭自己的平民家族:钟表匠、技师、小资产阶级妇女。把这样多的平民形象带进十八世纪文学,在卢梭之前只有勒·萨日。但勒·萨日在《吉尔·布拉斯》中往往只是把这些人物当作不断蔓延的故事情节的一部分,限于描写他们的外部形象。卢梭在《忏悔录》中则完全不同,他所注重的是这些平民人物的思想感情、品质、人格和性格特点,虽然《忏悔录》对这些人物的形貌的描写是很不充分的,但却足以使读者了解十八世纪这个阶层的精神状况、道德水平、爱好与兴趣、愿望与追求。在这里,卢梭致力于发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淳朴的人性、值得赞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亲切宁静的柔情描写得多么动人啊,使它在那冰冷无情的社会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个始终召唤着他的温情之岛。他笔下的农民都是一些朴实的形象,特别是那个冒着被税吏发见后就会被逼得破产的拿出丰盛食物款待他的农民,表现了多么高贵的慷慨;他遇到的那个小店主是那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店里骗吃了一顿饭;他亲密的伙伴、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奈不仅人格高尚,而且有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干;此外,还有“善良的小伙子”平民乐师勒·麦特尔、他的少年流浪汉朋友“聪明的巴克勒”、可怜的女仆“和善、聪明和绝对诚实的”玛丽永,他们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也都发散出了清新的气息,使卢梭对他们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记忆。另一方面,卢梭又以不加掩饰的厌恶和鄙视追述了他所遇见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羹匙”贵族的后裔德·彭维尔先生“不是个有德的人”;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个不断向贵妇们献殷勤的小猴子”;教会人物几乎都有“伪善或厚颜无耻的丑态”,其中还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贵妇人的习气是轻浮和寡廉鲜耻,有的“名声很坏”;至于巴黎的权贵,无不道德沦丧、性情刁钻、伪善阴险。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早在第一篇论文中,他就进行过这样的对比:“只有在庄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绣金衣服下面,才能发现有力的身躯。装饰与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这种对“布衣”的崇尚,对权贵的贬责,在《忏悔录》里又有了再一次的发挥,他这样总结说:“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在一般平民中间,虽然只偶尔流露热情,但自然情感却是随时可以见到的。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卢梭自传中强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他所独有的特色,法国人自己说得好:“没有一个作家象卢梭这样善于把穷人表现得卓越不凡。” 当然,《忏悔录》中那种平民的自信和骄傲,主要还是表现在卢梭对自我形象的描绘上。尽管卢梭受到了种种责难和攻击,但他深信在自己的“布衣”之下,比“廷臣的绣金衣服”下面更有“灵魂”和“力量”。在我们看来,实际上也的确如此。他在那个充满了虚荣的社会里,敢于公开表示自己对于下层、对于平民的深情,不以自己“低贱”的出身、不以他过去的贫寒困顿为耻,而宣布那是他的幸福年代,他把淳朴自然视为自己贫贱生活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他骄傲地展示自己生活中那些为高贵者的生活所不具有的健康的、闪光的东西以及他在贫贱生活中所获得、所保持着的那种精神上、节操上的丰采。 《忏悔录》就这样呈现出一个淳朴自然、丰富多、朝气蓬勃的平民形象。正因为这个平民本身是一个代表人物,构成了十八世纪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所以《忏悔录》无疑是十八世纪历史中极为重要的思想材料。它使后人看到了一个思想家的成长、发展和内心世界,看到一个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强有力的方面和他精神上、道德上所发出的某种诗意的光辉。这种力量和光辉最终当然来自这个形象所代表的下层人民和他所体现的历史前进的方向。总之,是上、思想上、道德上的反封建性质决定了《忏悔录》和其中卢梭自我形象的积极意义,决定了它们在思想发展史上、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 假如卢梭对自我形象的描述仅止于以上这些,后人对他也可以满足了,无权提出更多的要求。它们作为十八世纪反封建的思想材料不是已经相当够了吗?不是已经具有社会阶级的意义并足以与蒙田在《随感集》中对自己的描写具有同等的价值吗?但是,卢梭做得比这更多,走得更远,他远远超过了蒙田,他的《忏悔录》有着更为复杂得多的内容。 卢梭在《忏悔录》的另一个稿本中,曾经批评了过去写自传的人“总是要把自己乔装打扮一番,名为自述,实为自赞,把自己写成他所希望的那样,而不是他实际上的那样”。十六世纪的大散文家蒙田在《随感集》中不就是这样吗?虽然也讲了自己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卢俊对蒙田颇不以为然,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这既是他对人的一种看法,也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认识。认识这一点并不太困难,但要公开承认自己也是“有可憎的缺点”,特别是敢于把这种“可憎的缺点”披露出来,却需要绝大的勇气。人贵有自知之明、严于解剖自己,至今不仍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美德吗?显然,在卢梭之前,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有勇气的作家,于是,卢梭以藐视前人的自豪,在《忏悔录》的第一段就这样宣布:“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卢梭实践了他自己的这一诺言,他在《忏悔录》中的确以真诚坦率的态度讲述了他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性格人品的各个方面,“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他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他承认自己在这种或那种情况下产生过一些卑劣的念头,甚至有过下流的行径。他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有偷窃的习惯。他以沉重的心情忏悔自己在一次偷窃后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玛丽永的头上,造成了她的不幸,忏悔自己在关键时刻卑劣地抛弃了最需要他的朋友勒·麦特尔,忏悔自己为了混一口饭吃而背叛了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了天主教。应该承认,《忏悔录》的坦率和真诚达到了令人想象不到的程度,这使它成了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在这里,作者的自我形象并不只是发射出理想的光辉,也不只是裹在意识形态的诗意里,而是呈现出了惊人的真实。在他身上,既有崇高优美,也有卑劣丑恶,既有坚强和力量,也有软弱和怯懦,既有朴实真诚,也有弄虚作假,既有精神和道德的美,也有某种市并无赖的习气。总之。这不是为了要享受历史的光荣而绘制出来的涂满了油的画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个人。这个自我形象的复杂性就是《忏悔录》的复杂性,同时也是《忏悔录》另具一种价值的原因。这种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惊人的人性的真实,是历史上第一部这样真实的自传,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用卢梭自己的话来说,“可以作为关于人的研究——这门学问无疑尚有待于创建——的第一份参考材料;”而且它的价值还在于,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动机和哲理作为指导的。 卢梭追求绝对的真实,把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完全暴露出来,最直接的动机和意图,显然是要阐述他那著名的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他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本性善良”、家庭环境充满柔情,古代历史人物又给了他崇高的思想,“我本来可以听从自己的性格,在我的、我的故乡、我的家庭、我的朋友间,在我所喜爱的工作中,在称心如意的交际中,平平静静、安安逸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将会成为善良的基督教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长、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劳动者。”但社会环境的恶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却使他也受到了沾染,以至在这写自传的晚年还有那么多揪心的悔恨。他特别指出了社会不平等的危害,在这里,他又一次表现了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思想,把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视为正常人性的对立面,并力图通过他自己的经历,揭示出这种不平等对人性的摧残和歪曲。他是如何“从崇高的英雄主义堕落为卑鄙的市并无赖”呢?正是他所遇到的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正是“强者”的“暴虐专横”,“摧残了我那温柔多情、天真活泼的性格”,并“使我染上自己痛恨的一些恶习,诸如撒谎、怠惰、偷窃等等”。以偷窃而言,它就是社会不平等在卢梭身上造成的恶果。卢梭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人是处于一种“平等、无忧无虑的状态”中,“所希望的又可以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又怎么会有偷窃呢?既然“作恶的强者逍遥法外,无辜的弱者遭殃,普天下皆是如此”,那么怎么能够制止偷窃的罪行呢?对弱者的惩罚不仅无济于事,反而更激起反抗,卢梭在自己小偷小摸被发现后经常挨打,“渐渐对挨打也就不在乎了”,甚至“觉得这是抵消偷窃罪行的一种方式,我倒有了继续偷窃的权利了……我心里想,既然按小偷来治我,那就等于认可我作小偷”。卢梭在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分析不平等的弊害时,又用同样的方法来揭示金钱的腐蚀作用,他告诉读者:“我不但从来不象世人那样看重金钱,甚至也从来不曾把金钱看做多么方便的东西”,而认定金钱是“烦恼的根源”。然而,金钱的作用却又使他不得不把金钱看作“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使他“害怕囊空如洗”,这就在他身上造成了这样一种矛盾的习性:“对金钱的极端吝惜与无比鄙视兼而有之”。因此,他也曾“偷过七个利物尔零十个苏”,并且在钱财方面不时起过一些卑劣的念头,如眼见华伦夫人挥霍浪费、有破产的危险,他就想偷偷摸摸建立起自己的“小金库”,但一看无济于事,就改变做法,“好像一只从屠宰场出来的狗,既然保不住那块肉,就不如叼走我自己的那一分。”从这些叙述里,除了可以看到典型卢梭式的严酷无情的自我剖析外,就是非常出色的关于社会环境与人性恶的互相关系的辩证法的思想了。在这里,自我批评和忏悔导向了对社会的谴责和控诉,对人性恶的挖掘转化成了严肃的社会批判。正因为这种批判是结合着卢梭自己痛切的经验和体会,所以也就更为深刻有力,它与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对于财产不平等、社会不平等的批判完全一脉相承,这一部论著以其杰出的思想曾被恩格斯誉为“辩证法的杰作”。
忏悔录中的我有什么缺点
卢梭心理上的疾病或者缺陷在最根源上来自于其自身对于母亲去世的负罪感。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去世,而伊萨克则将对亡妻的思念寄托于小卢梭身上,对伊萨克极为宠溺,但是越是如此便越让卢梭感受到其对母亲去世的责任,于是卢梭心底的不安是始终存在的。
而这种对整个家庭的愧疚感实质上让卢梭非常渴望不被别人所“怪罪”,于是乎卢梭很善于通过表演(示弱或是展示可爱),来获取家人的关注。因此,“演员卢梭”便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卢梭的一个形象。
卢梭在《忏悔录》中对其童年的大多数回忆都带有粉饰的迹象。诸如他将父母亲的婚姻描述为“爱情的胜利”,他们完全深爱彼此,但是命运阻挠了他们的姻缘,但最终苏珊娜(卢梭母亲)的哥哥加布里埃尔 贝尔纳爱上了伊萨克(卢梭的父亲)的姐姐泰奥多。
总结如下:
泰奥多拒绝嫁给加布里埃尔,除非她的哥哥娶了苏珊娜。于是,“爱情成全了一切,同一天举行了两个婚礼”。这种浪漫的故事可能与卢梭本人便是感性中人有关,也可能与其童年阅读的浪漫故事有关。
然而实际是什么呢?在法庭的记录中,加布里埃尔和泰奥多被认为是发生婚前性行为,在结婚后的第八天便产子,因而被认为是可耻的。这在当时的加尔文教义中是不被允许的。这两人的结合最终使得苏珊娜遇到了伊萨克,并在1704年成婚。
卢梭在《忏悔录》中表现的心理方面的疾病或人格缺陷有哪些?
卢梭在《忏悔录》中对其童年的大多数回忆都带有粉饰的迹象。诸如他将父母亲的婚姻描述为“爱情的胜利”,他们完全深爱彼此,但是命运阻挠了他们的姻缘,但最终苏珊娜(卢梭母亲)的哥哥加布里埃尔 贝尔纳爱上了伊萨克(卢梭的父亲)的姐姐泰奥多,泰奥多拒绝嫁给加布里埃尔,除非她的哥哥娶了苏珊娜。于是,“爱情成全了一切,同一天举行了两个婚礼”。这种浪漫的故事可能与卢梭本人便是感性中人有关,也可能与其童年阅读的浪漫故事有关。
然而实际是什么呢?在法庭的记录中,加布里埃尔和泰奥多被认为是发生婚前性行为,在结婚后的第八天便产子,因而被认为是可耻的。这在当时的加尔文教义中是不被允许的。这两人的结合最终使得苏珊娜遇到了伊萨克,并在1704年成婚。
卢梭心理上的疾病或者缺陷在最根源上来自于,其自身对于母亲去世的负罪感。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去世,而伊萨克则将对亡妻的思念寄托于小卢梭身上,对伊萨克极为宠溺,但是越是如此便越让卢梭感受到其对母亲去世的责任,于是卢梭心底的不安是始终存在的。而这种对整个家庭的愧疚感实质上让卢梭非常渴望不被别人所“怪罪”,于是乎卢梭很善于通过表演(示弱或是展示可爱),来获取家人的关注。因此,“演员卢梭”便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卢梭的一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