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白马湖韩桥算卦,夏津哪里有算卦比较可靠
夏津有几位将军
崔光(449—522)北魏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长仁。(世居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孝文帝赐名光。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482年(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为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后李彪解职,史事由崔光专任。后因谋略功,实授太子少傅,迁右光禄大夫。516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封为平恩县侯,加授太子太保。518年,崔光奏请修补《石经》。 郭四维(1533—1602)字汝张,号北野。今夏津县城南栾庄村(今属夏津镇)人,明隆庆进士,官至都察院副都御使。 四维相貌伟岸,聪敏过人。少时就读于村塾,塾师与之对语常自叹不如。解元潘龙(夏津人)非常赏识郭四维的才华,遂收于自己门下,亲授举子业。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四维赴乡试中举。1568年(明隆庆二年)登进士第。先后实授内邱、紫阳、清苑三县知县。后补升刑部给事中,不久迁转兵部。曾出守池阳,在任清理刑事积案,劝课农桑,深得民众敬服。后擢为河南按察司副使,负责整饬霸州(今河北霸县一带)兵备道。在任多有建树,以“博大有谋,沉雄能断”升为都察院副都御使。曾出巡宣府(今河北宣化),并赞理军务。郭四维治军,恩威并济,将士无不感其德威而竭力用命。他勤于职事,驻守边塞,督理长城事务达十余年。终因积劳成疾,于天启年间卒于任所。 马仁瑀(约于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在世)夏津人。膂力过人,勇猛善射。被后周太祖郭威召为将军。高平(今山西晋城一带)之战周军失利,形势危急,马仁瑀跃马出阵,引弓搭箭,毙敌数十人,周军声势大振,遂大败后汉军。960年(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马仁瑀被授为都指挥使,随太祖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后出任密州(今莒南,胶县一带)防御使。曾奉诏率师巡边。马仁瑀治边,恩威并济,契丹畏服,边事绥靖。后赴兖州之战,敌势悍猛,马仁瑀率骁卒十余骑,冲入敌阵,擒获敌首,大获全胜。马仁瑀为官清正,执法如山,其侄曾因杀人被判死罪,有人替他开脱罪责,马仁瑀不允,说:“我为长史,而兄子杀人,此怙势耳,岂敢以私亲乱国法哉!”,于是按律斩首。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以后,升为辽州知府,曾随宋太宗征太原,因军功擢迁为朔州观察使。 宋九嘉(?—1233)字飞卿,金夏津人。诗人。为人刚正豪迈。少时曾游太学,从李纯甫读书,才思敏捷,文章清奇,很得士人推重,与雷渊、李经齐名。1213年(金至宁元年)登进士第,历授蓝田、高陵、扶风、三水四县知县。为官清正廉明,百姓无不称颂。后擢迁翰林应奉文字。金哀宗正大年间,因病辞官,殁于癸巳之难。宋九嘉的诗多反映人民疾苦。其《途中述事》一诗真实地反映了在天灾人祸重压之下,饥民逃荒的悲惨情景。 朱应昌(约于明代中期在世)字会期,号敬斋。今夏津县城东南小朱庄(今属夏津镇)人。明成化丁未科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使。朱应昌天赋颖慧,黾勉好学,乡试名擢“经魁”。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登进士第,授元城(今河北大名)知县。到任后,劝农兴学,兴修水利;剖理狱案,明允无冤。以官绩卓著擢为浙江道监察御使,后逝世于南京,灵梓运葬故里,其墓在今县城东三里庄东。 栗祁(1537—1578)字子登,号东岩。城东栗庄村(今属夏津镇)人。明嘉靖壬戌科进士。致仕于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栗祁天资聪颖,幼年丧父,得其伯父栗科接济,抚育,母肖氏课其识字。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登进士第,授徽州推官。当时徽州民俗粗劣,狱讼叠积,有达十余年而不决者。栗祁到任,循循教化,积压狱案得以剖理,社会风尚日渐淳朴。同年严嵩坐罪,栗祁曾奉南京御使林润之命,缉拿严嵩党羽林龙文归案。1567年(明隆庆元年)迁南京户部主事,不久升为郎中,专管杭州税务。栗祁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吏民所称颂。后调湖州知府,到湖州上任临行时,差役欲将一铜盆拿到船上,准备路上用。栗祁坚执不允,言道:“衙中之物,并非私有,不可妄动”。到任后,“轻徭平赋,废除苛条,劝事农桑”,“郡饶谷钱”,后擢为山西按察司副使,专任整饬怀隆兵备。其“缮治亭障,秣马训兵,居三年,虏不敢进塞”,复拜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不久卒于任所。后其子扶柩回故里,葬于夏津县城东南,人称“栗兵备墓”。 许宗海(1861—1941)字潮升,号岱东,又号文珊,城西韩桥村(现属白马湖镇)人。自幼读书,18岁中秀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岁贡,授试用训导。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宣统三年(1911年)任长清县劝学员长,在职创修劝学所,创办官立初等小学、模范小学、女子小学、初届单级养成分所、城区公立初等小学、简字学塾、半日学塾各一处。此后,在夏津县二屯、韩桥、武城县闫庄、清平县马佛寺(现属临清市)等村执鞭任教,学生遍及四方。许宗海擅长书法,行草、楷书造诣颇深,墨迹流传于世颇丰。1942年,适值许宗海逝世一周年忌日,他的100多名学生集资为他立碑一通,记述他的治学业绩;碑额题字“一方泰斗”[2]。 范步瀛(1876—1960)原名煜坦,字蓬洲,号阆仙。城西李堂村(现属双庙镇)人。幼读村塾。清光绪年间,范赴童子试,中秀才。此后,读书益加刻苦,炎夏汗湿衣衫,隆冬手冻成疮,仍然秉烛达旦。1910年,入山东优级师范文史科,三年毕业,成绩优异,赏以举人资格,选任山东省会慈善公所秘书。他所拟文稿,意理明晰,言辞峭洁,为同僚所推崇。1919年,在临清筹建省立第十学,范步瀛受聘为该校第一任校长。他广聘饱学文士,到校任教,著名诗人臧克家当时曾在该校任教。他本人在主持校政期间,仍亲授文史课,博采古今,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趣谐,教学成绩卓然,颇受师生敬重。十学建校历史虽短,却成为省重点中学之一。1933年,编纂《夏津县志》,范应聘任总校,为续编县志成书,宵旰操劳。1938年,日军南侵,范誓死不任伪职,遂弃官闲居。 新中国成立后,范步瀛仍热心于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1956年,应夏津县人民委员会的聘请,出任王堂完全小学名誉校长。1958年1月,任山东省文史馆馆员。1957年至1958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二届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范步瀛一生酷爱收藏古籍,晚年致力于文史研究兼习书法。曾著诗集二卷名《野老庵集》,惜均散佚
夏津任堤的历史名人
引用的资料 应该够了
崔光(449—522)北魏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长仁。(世居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孝文帝赐名光。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482年(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为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后李彪解职,史事由崔光专任。后因谋略功,实授太子少傅,迁右光禄大夫。516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封为平恩县侯,加授太子太保。518年,崔光奏请修补《石经》。
郭四维(1533—1602)字汝张,号北野。今夏津县城南栾庄村(今属夏津镇)人,明隆庆进士,官至都察院副都御使。 四维相貌伟岸,聪敏过人。少时就读于村塾,塾师与之对语常自叹不如。解元潘龙(夏津人)非常赏识郭四维的才华,遂收于自己门下,亲授举子业。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四维赴乡试中举。1568年(明隆庆二年)登进士第。先后实授内邱、紫阳、清苑三县知县。后补升刑部给事中,不久迁转兵部。曾出守池阳,在任清理刑事积案,劝课农桑,深得民众敬服。后擢为河南按察司副使,负责整饬霸州(今河北霸县一带)兵备道。在任多有建树,以“博大有谋,沉雄能断”升为都察院副都御使。曾出巡宣府(今河北宣化),并赞理军务。郭四维治军,恩威并济,将士无不感其德威而竭力用命。他勤于职事,驻守边塞,督理长城事务达十余年。终因积劳成疾,于天启年间卒于任所。
马仁瑀(约于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在世)夏津人。膂力过人,勇猛善射。被后周太祖郭威召为将军。高平(今山西晋城一带)之战周军失利,形势危急,马仁瑀跃马出阵,引弓搭箭,毙敌数十人,周军声势大振,遂大败后汉军。960年(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马仁瑀被授为都指挥使,随太祖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后出任密州(今莒南,胶县一带)防御使。曾奉诏率师巡边。马仁瑀治边,恩威并济,契丹畏服,边事绥靖。后赴兖州之战,敌势悍猛,马仁瑀率骁卒十余骑,冲入敌阵,擒获敌首,大获全胜。马仁瑀为官清正,执法如山,其侄曾因杀人被判死罪,有人替他开脱罪责,马仁瑀不允,说:“我为长史,而兄子杀人,此怙势耳,岂敢以私亲乱国法哉!”,于是按律斩首。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以后,升为辽州知府,曾随宋太宗征太原,因军功擢迁为朔州观察使。
宋九嘉(?—1233)字飞卿,金夏津人。诗人。为人刚正豪迈。少时曾游太学,从李纯甫读书,才思敏捷,文章清奇,很得士人推重,与雷渊、李经齐名。1213年(金至宁元年)登进士第,历授蓝田、高陵、扶风、三水四县知县。为官清正廉明,百姓无不称颂。后擢迁翰林应奉文字。金哀宗正大年间,因病辞官,殁于癸巳之难。宋九嘉的诗多反映人民疾苦。其《途中述事》一诗真实地反映了在天灾人祸重压之下,饥民逃荒的悲惨情景。
朱应昌(约于明代中期在世)字会期,号敬斋。今夏津县城东南小朱庄(今属夏津镇)人。明成化丁未科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使。朱应昌天赋颖慧,黾勉好学,乡试名擢“经魁”。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登进士第,授元城(今河北大名)知县。到任后,劝农兴学,兴修水利;剖理狱案,明允无冤。以官绩卓著擢为浙江道监察御使,后逝世于南京,灵梓运葬故里,其墓在今县城东三里庄东。
栗祁(1537—1578)字子登,号东岩。城东栗庄村(今属夏津镇)人。明嘉靖壬戌科进士。致仕于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栗祁天资聪颖,幼年丧父,得其伯父栗科接济,抚育,母肖氏课其识字。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登进士第,授徽州推官。当时徽州民俗粗劣,狱讼叠积,有达十余年而不决者。栗祁到任,循循教化,积压狱案得以剖理,社会风尚日渐淳朴。同年严嵩坐罪,栗祁曾奉南京御使林润之命,缉拿严嵩党羽林龙文归案。1567年(明隆庆元年)迁南京户部主事,不久升为郎中,专管杭州税务。栗祁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吏民所称颂。后调湖州知府,到湖州上任临行时,差役欲将一铜盆拿到船上,准备路上用。栗祁坚执不允,言道:“衙中之物,并非私有,不可妄动”。到任后,“轻徭平赋,废除苛条,劝事农桑”,“郡饶谷钱”,后擢为山西按察司副使,专任整饬怀隆兵备。其“缮治亭障,秣马训兵,居三年,虏不敢进塞”,复拜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不久卒于任所。后其子扶柩回故里,葬于夏津县城东南,人称“栗兵备墓”。
许宗海(1861—1941)字潮升,号岱东,又号文珊,城西韩桥村(现属白马湖镇)人。自幼读书,18岁中秀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岁贡,授试用训导。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宣统三年(1911年)任长清县劝学员长,在职创修劝学所,创办官立初等小学、模范小学、女子小学、初届单级养成分所、城区公立初等小学、简字学塾、半日学塾各一处。此后,在夏津县二屯、韩桥、武城县闫庄、清平县马佛寺(现属临清市)等村执鞭任教,学生遍及四方。许宗海擅长书法,行草、楷书造诣颇深,墨迹流传于世颇丰。1942年,适值许宗海逝世一周年忌日,他的100多名学生集资为他立碑一通,记述他的治学业绩;碑额题字“一方泰斗”[2]。
范步瀛(1876—1960)原名煜坦,字蓬洲,号阆仙。城西李堂村(现属双庙镇)人。幼读村塾。清光绪年间,范赴童子试,中秀才。此后,读书益加刻苦,炎夏汗湿衣衫,隆冬手冻成疮,仍然秉烛达旦。1910年,入山东优级师范文史科,三年毕业,成绩优异,赏以举人资格,选任山东省会慈善公所秘书。他所拟文稿,意理明晰,言辞峭洁,为同僚所推崇。1919年,在临清筹建省立第十学,范步瀛受聘为该校第一任校长。他广聘饱学文士,到校任教,著名诗人臧克家当时曾在该校任教。他本人在主持校政期间,仍亲授文史课,博采古今,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趣谐,教学成绩卓然,颇受师生敬重。十学建校历史虽短,却成为省重点中学之一。1933年,编纂《夏津县志》,范应聘任总校,为续编县志成书,宵旰操劳。1938年,日军南侵,范誓死不任伪职,遂弃官闲居。 新中国成立后,范步瀛仍热心于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1956年,应夏津县人民委员会的聘请,出任王堂完全小学名誉校长。1958年1月,任山东省文史馆馆员。1957年至1958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二届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范步瀛一生酷爱收藏古籍,晚年致力于文史研究兼习书法。曾著诗集二卷名《野老庵集》,惜均散佚
夏津县有哪些名人呀
刘炳义 张实 麻然华 张益恩等!
夏津任堤的历史名人
引用的资料 应该够了 崔光(449—522)北魏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长仁。(世居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孝文帝赐名光。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482年(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为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后李彪解职,史事由崔光专任。后因谋略功,实授太子少傅,迁右光禄大夫。516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封为平恩县侯,加授太子太保。518年,崔光奏请修补《石经》。 郭四维(1533—1602)字汝张,号北野。今夏津县城南栾庄村(今属夏津镇)人,明隆庆进士,官至都察院副都御使。 四维相貌伟岸,聪敏过人。少时就读于村塾,塾师与之对语常自叹不如。解元潘龙(夏津人)非常赏识郭四维的才华,遂收于自己门下,亲授举子业。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四维赴乡试中举。1568年(明隆庆二年)登进士第。先后实授内邱、紫阳、清苑三县知县。后补升刑部给事中,不久迁转兵部。曾出守池阳,在任清理刑事积案,劝课农桑,深得民众敬服。后擢为河南按察司副使,负责整饬霸州(今河北霸县一带)兵备道。在任多有建树,以“博大有谋,沉雄能断”升为都察院副都御使。曾出巡宣府(今河北宣化),并赞理军务。郭四维治军,恩威并济,将士无不感其德威而竭力用命。他勤于职事,驻守边塞,督理长城事务达十余年。终因积劳成疾,于天启年间卒于任所。 马仁瑀(约于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在世)夏津人。膂力过人,勇猛善射。被后周太祖郭威召为将军。高平(今山西晋城一带)之战周军失利,形势危急,马仁瑀跃马出阵,引弓搭箭,毙敌数十人,周军声势大振,遂大败后汉军。960年(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马仁瑀被授为都指挥使,随太祖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后出任密州(今莒南,胶县一带)防御使。曾奉诏率师巡边。马仁瑀治边,恩威并济,契丹畏服,边事绥靖。后赴兖州之战,敌势悍猛,马仁瑀率骁卒十余骑,冲入敌阵,擒获敌首,大获全胜。马仁瑀为官清正,执法如山,其侄曾因杀人被判死罪,有人替他开脱罪责,马仁瑀不允,说:“我为长史,而兄子杀人,此怙势耳,岂敢以私亲乱国法哉!”,于是按律斩首。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以后,升为辽州知府,曾随宋太宗征太原,因军功擢迁为朔州观察使。 宋九嘉(?—1233)字飞卿,金夏津人。诗人。为人刚正豪迈。少时曾游太学,从李纯甫读书,才思敏捷,文章清奇,很得士人推重,与雷渊、李经齐名。1213年(金至宁元年)登进士第,历授蓝田、高陵、扶风、三水四县知县。为官清正廉明,百姓无不称颂。后擢迁翰林应奉文字。金哀宗正大年间,因病辞官,殁于癸巳之难。宋九嘉的诗多反映人民疾苦。其《途中述事》一诗真实地反映了在天灾人祸重压之下,饥民逃荒的悲惨情景。 朱应昌(约于明代中期在世)字会期,号敬斋。今夏津县城东南小朱庄(今属夏津镇)人。明成化丁未科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使。朱应昌天赋颖慧,黾勉好学,乡试名擢“经魁”。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登进士第,授元城(今河北大名)知县。到任后,劝农兴学,兴修水利;剖理狱案,明允无冤。以官绩卓著擢为浙江道监察御使,后逝世于南京,灵梓运葬故里,其墓在今县城东三里庄东。 栗祁(1537—1578)字子登,号东岩。城东栗庄村(今属夏津镇)人。明嘉靖壬戌科进士。致仕于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栗祁天资聪颖,幼年丧父,得其伯父栗科接济,抚育,母肖氏课其识字。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登进士第,授徽州推官。当时徽州民俗粗劣,狱讼叠积,有达十余年而不决者。栗祁到任,循循教化,积压狱案得以剖理,社会风尚日渐淳朴。同年严嵩坐罪,栗祁曾奉南京御使林润之命,缉拿严嵩党羽林龙文归案。1567年(明隆庆元年)迁南京户部主事,不久升为郎中,专管杭州税务。栗祁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吏民所称颂。后调湖州知府,到湖州上任临行时,差役欲将一铜盆拿到船上,准备路上用。栗祁坚执不允,言道:“衙中之物,并非私有,不可妄动”。到任后,“轻徭平赋,废除苛条,劝事农桑”,“郡饶谷钱”,后擢为山西按察司副使,专任整饬怀隆兵备。其“缮治亭障,秣马训兵,居三年,虏不敢进塞”,复拜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不久卒于任所。后其子扶柩回故里,葬于夏津县城东南,人称“栗兵备墓”。 许宗海(1861—1941)字潮升,号岱东,又号文珊,城西韩桥村(现属白马湖镇)人。自幼读书,18岁中秀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岁贡,授试用训导。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宣统三年(1911年)任长清县劝学员长,在职创修劝学所,创办官立初等小学、模范小学、女子小学、初届单级养成分所、城区公立初等小学、简字学塾、半日学塾各一处。此后,在夏津县二屯、韩桥、武城县闫庄、清平县马佛寺(现属临清市)等村执鞭任教,学生遍及四方。许宗海擅长书法,行草、楷书造诣颇深,墨迹流传于世颇丰。1942年,适值许宗海逝世一周年忌日,他的100多名学生集资为他立碑一通,记述他的治学业绩;碑额题字“一方泰斗”[2]。 范步瀛(1876—1960)原名煜坦,字蓬洲,号阆仙。城西李堂村(现属双庙镇)人。幼读村塾。清光绪年间,范赴童子试,中秀才。此后,读书益加刻苦,炎夏汗湿衣衫,隆冬手冻成疮,仍然秉烛达旦。1910年,入山东优级师范文史科,三年毕业,成绩优异,赏以举人资格,选任山东省会慈善公所秘书。他所拟文稿,意理明晰,言辞峭洁,为同僚所推崇。1919年,在临清筹建省立第十学,范步瀛受聘为该校第一任校长。他广聘饱学文士,到校任教,著名诗人臧克家当时曾在该校任教。他本人在主持校政期间,仍亲授文史课,博采古今,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趣谐,教学成绩卓然,颇受师生敬重。十学建校历史虽短,却成为省重点中学之一。1933年,编纂《夏津县志》,范应聘任总校,为续编县志成书,宵旰操劳。1938年,日军南侵,范誓死不任伪职,遂弃官闲居。 新中国成立后,范步瀛仍热心于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1956年,应夏津县人民委员会的聘请,出任王堂完全小学名誉校长。1958年1月,任山东省文史馆馆员。1957年至1958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二届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范步瀛一生酷爱收藏古籍,晚年致力于文史研究兼习书法。曾著诗集二卷名《野老庵集》,惜均散佚
算卦的准吗?
如果是人算,那要看人了,一般很准哦。
农村很多算卦的据说很准,你怎么看?
我的爱豆是魏晨,喜欢他是在流星雨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刚参加完快男,而那时候的我才小学六年级。07年的快男我没看到,因为那个时候才小学四年级,还太小。六年级之后我就一直喜欢他一直到现在,我已经上大学了。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粉丝,我没有去接过机,没有给他举过灯牌,更没有看过他的一场演唱会,所有粉丝应该做的事我几乎都没有做过,我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听他的歌曲,看他的剧,看他的新闻,看他的微博。还有就是每当别人问我的偶像是谁的时候我会大声告诉他是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