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轮回图,周公解梦梦见离婚

求佛教十二因缘图(大图),谢谢了!

是否要这样的

佛学解说:十二因缘图解是怎样的

(1)无明:就是覆盖了清净本心的“东西”,基本等于“业”
(2)行:造作,清净本性一旦被无明遮盖,就开始“乱动造业”;
(3)识:业识,神识,基本等于“灵魂”,,投胎的主体;
(4)名色:“名称和形貌”。有神识,即有中阴身,“灵魂的身体”(未投胎、未入六道时)。
(5)六入:即“六根”。”灵魂的眼耳鼻舌“,神识入体,六根启用,故称六入;
(6)触:即接触。中阴身见父母,此”见“即接触;
(7)受:感受,与父母接触,则有感受;
(8)爱:即贪爱。对父母起贪爱;
(9)取:即妄取,追取。贪爱则生”占有欲“。
(10)有:投胎,入六道轮回;(投胎后,中阴身“废弃”换新身体,,死亡后再次获得“中阴身”)
(11)生:出生;
(12)老死:死亡。
==》
上一辈子乃至久远以前之业障“转存”到下一辈子的起始——无明
(1)无明:过去世业障
(2)行:由业障牵引,进入六道轮回“序列”,
(3)识:神识
…………………………

第一个1、2、3,
是起始轮回
第二个1、2、3,
是无始轮回(即,从此时开始,一直这么轮回下去,前世的东西,一直带着轮回下辈子)这个情况,就是我们正在一直经历的十二因缘

有一种说法,即从(3)识、就开始投胎,(6)触、就出生,(11)生、是下辈子(或总结性)生
此说法,不符合“十二因缘是一生轮回的过程”的定义
在《华严经》中,2种说法,都有出现,“(3)识、就开始投胎”在前,,而我所说“(10)有:投胎”的说法在后
绝大多数人,都只看前面,不看后面
而我选择更符合逻辑的“(10)有:投胎”的说法
为您解答

六道轮回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
生死之轮,藏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等(注: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生死轮回、受苦及脱苦的教法在内。
在佛法上,我们必须注重传承。既然我们要修佛法,就当然必须谨慎地抉择什么是佛所开示的法、什么不是佛所开示的法、什么是有传承的正法和什么是似是而非、某些人自创的无传承“佛法”!换言之,我们不要大意,必须确定自己所听、所学、所修的法的确是佛陀所开示的。为着这个原因,衲现在先讲一讲生死之轮图的传承,亦即这种图画的来源。
在佛陀于人间示现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国(Magadha,中印度当年十六大国之一,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 Girha,佛陀最常说法之处,即今之Rajgir,城境内有一山称为“灵鹫山”,即佛陀开示《般若心经》的圣地)。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国王名为“频毗娑罗王”(Bimbisara,亦译作“影坚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胜王”等)。这个国王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他不但是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国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Venuvana) 亦是由这位国王所供养予僧团的(注:见《因果经》中记载)。在印度有另一个大城,名叫“胜云城”(Rauruka),此城则有一位称为“优填王 ”(Udrayana,亦译作“优陀延王”及“乌扎衍那王”等)的国王。上述的两位国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频毗娑罗王在现在所说的典故发生时,早已皈依了佛教,而优填王则未信佛教,亦未见过释迦牟尼本师。
王舍城与优填王所管辖的地方,堪称国富民强。两个城之间常常有商人来往作买卖,两位国王就常常托来往两地的商旅代捎书信及礼品予对方。在多次互相送赠了珍宝及上等布料后,优填王把一件镶满了各种宝石的珍贵铠甲赠予频毗娑罗王。这套珍贵的盔甲,不单镶满了多种宝石,更有防火、防毒及护身的功能,所以它价值连城,令当时的见者赞叹不绝。在收礼后,频毗娑罗王召集了大臣,向他们说:“这么贵重的大礼,朕应当如何回礼呢?朕必须以一件同等的厚礼或更有价值的礼品回赠,你们快帮忙想一想吧!”各大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这些建议都不太恰当,令国王伤透了脑筋。这时候,一位属婆罗门阶级的大臣开口说:“我王!三界之中所有珍宝也比不上佛陀!佛陀现正在我们国境中驻锡,我王何不以佛陀之身相作画回礼呢?这份礼既吉祥,且又能令优填王积聚福德!”,频毗娑罗高兴地决定:“就这样办吧!”
在佛陀听到频毗娑罗王的要求时,应允之余,还授记说:“优填王见画时,将生大信心及见谛!”在画师为佛陀作画时,由于佛陀的圣身自然放出光明万丈,又因画师出于敬心而未敢直望佛身,绘画便变得极难进行下去了。后来,佛陀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画布上,由画师依他的身相比例勾划身形,再为佛画上色。画师又依佛之开示,在佛身相图画下,加上了开示皈依、三学、六道生死轮回及十二因缘教法的生死之轮图。这幅布画,被涂上香料而包于上好的丝布内,再放入一个金盒之中。金盒又被放在更大一点的银盒中;银盒又复被收藏于更大的红铜盒中。频毗娑罗王写了一信,派使者把信交予优填王,请他在城中张灯结,再由大象、步兵及战车等四军陪同,出城十一里恭迎佛画。这幅包装好了的佛画,便被供在一头大象背上,送到了在其城境外恭迎的优填王手中。
本来不信佛的优填王在恭敬地展开佛画后,便仔细地观看图中的内容及参想画中偈文的内义,同时亦在心中禅思十二因缘的顺逆流转过程、四谛及六道轮回之苦。由于佛陀的加持、优填王的过往善业力及因缘成熟,优填王在当下便证得了阿罗汉圣人的预流果位境界(注:一种修行的境界——小乘见道位)。此后,这位国王为佛教亦作了极大的贡献。他的生平故事,可见于《大藏经》中的戒律教法等典著中(注:汉文《大藏经》中之《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阿含经》及《四分律》等,俱有有关优填王之章句片段)。衲在几年前曾往印尼的浮罗布多(Borobudur)大塔朝礼,留意到塔上的石刻中亦有极多有关此王生平的雕刻图像。
由上述典故可见,生死之轮图并非西藏人的发明,而是源自古印度佛陀的时代(注:在印度阿旃多石窟第十七号窟殿中,便存有古老之生死之轮图像)。在优填王看画证道后,古印度的佛教寺院(乃至后来的藏传佛教寺院)便开始有把这幅画绘于寺门外的传统,以令来访或路过的人见画而心念画内含藏的教义(注:见汉文《大藏经》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四:“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是故我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应差苾刍于门屋下坐,为来往诸人婆罗门等,指示生死轮转因缘……”及《释氏要览》卷三:“毘奈耶云:给孤长者造寺后作念若不画,便不端严,即白佛。佛言,于门两颊……次一面,画五趣生死轮……”)。

佛学中的十二因缘具体指的是什么?十相又是哪十相?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二、行缘识三、识缘名色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六、触缘受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五、六入灭则触灭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
[五、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六、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
[七、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
[八、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十一、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十二、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十相﹝出华严经疏﹞
海以深广为名,以喻如来智海,深广无涯。故经中以大海十相,喻十地菩萨修行,而得入于佛之智海也。
[一、次第渐深],此喻欢喜地菩萨修行,入于智海,渐次而进,而能成就大愿也。
[二、不受死尸],此喻离垢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功德清净,离诸垢染也。
[三、余水入失本名],此喻发光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平等功德,舍离世间一切假名也。
[四、普同一味],此喻焰慧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无差别功德,与佛如来同一体相也。
[五、无量珍宝],此喻难胜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广大无量方便,利益众生也。
[六、无能至底],此喻现前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甚深功德,利益众生无穷尽也。
[七、广大无量],此喻远行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无量功德,以广大觉慧,观察诸法,无有穷尽也。
[八、大身所居],大身即鲲鲸之类;此喻不动地菩萨修无功用行,入佛智海,获住一切功征(编者注:‘征’疑是‘德’),以无量身,现广大庄严也。(无功用行者,谓虽加功用行,以顺性而修,而无功用之相也。)
[九、潮不过限],此喻善慧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护世功德,利于世间,随机授法,不差根器也。(护世者,谓救护世间也。)
[十、普受大雨],此喻法云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护世功德,能受如来大法云雨而无厌足也。

求藏传佛教的六道轮回图详解

六道轮回图:圆环形的图案表示永远继续之生死。整个轮回图被巨大而凶猛的魔王阎罗法王四掌支撑着,象征把整个世界都控制在掌中的无明。大轮分为三至四层:轮心画鸠(或鸡)、蛇、猪,分别代表着贪欲、嗔恶、愚痴三毒,象征众生轮回之苦的根源;比圆心略大一圈的画面画着直立和带索倒悬的人,分别象征着善趣和恶趣;其外一圈内轮分为六格,即上述之六道或六界;最外圈又分割为十二个代表十二月转生因果的图案,称十二缘起支,象征着佛教十二因缘说中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死。此图通俗地说教了佛教轮回思想,以劝戒和引导更多的人从善、修法、积德。

佛学解说:十二因缘图解是怎样的

(1)无明:就是覆盖了清净本心的“东西”,基本等于“业”
(2)行:造作,清净本性一旦被无明遮盖,就开始“乱动造业”;
(3)识:业识,神识,基本等于“灵魂”,,投胎的主体;
(4)名色:“名称和形貌”。有神识,即有中阴身,“灵魂的身体”(未投胎、未入六道时)。
(5)六入:即“六根”。”灵魂的眼耳鼻舌“,神识入体,六根启用,故称六入;
(6)触:即接触。中阴身见父母,此”见“即接触;
(7)受:感受,与父母接触,则有感受;
(8)爱:即贪爱。对父母起贪爱;
(9)取:即妄取,追取。贪爱则生”占有欲“。
(10)有:投胎,入六道轮回;(投胎后,中阴身“废弃”换新身体,,死亡后再次获得“中阴身”)
(11)生:出生;
(12)老死:死亡。
==》
上一辈子乃至久远以前之业障“转存”到下一辈子的起始——无明
(1)无明:过去世业障
(2)行:由业障牵引,进入六道轮回“序列”,
(3)识:神识
…………………………

第一个1、2、3,
是起始轮回
第二个1、2、3,
是无始轮回(即,从此时开始,一直这么轮回下去,前世的东西,一直带着轮回下辈子)这个情况,就是我们正在一直经历的十二因缘

有一种说法,即从(3)识、就开始投胎,(6)触、就出生,(11)生、是下辈子(或总结性)生
此说法,不符合“十二因缘是一生轮回的过程”的定义
在《华严经》中,2种说法,都有出现,“(3)识、就开始投胎”在前,,而我所说“(10)有:投胎”的说法在后
绝大多数人,都只看前面,不看后面
而我选择更符合逻辑的“(10)有:投胎”的说法
为您解答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