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还有别的名字叫什么,笛子又叫什么名字

笛子的类型有哪些

竹笛,长笛,陶笛,竖笛1)曲笛:多为C调或D调(第三孔作“1”,下同),发音浑厚、饱满、音质纯朴、清脆而秀丽。多用于江南丝竹和昆曲伴奏,也是一种常用的合奏、伴奏和独奏笛子。但发音较为迟钝,不太适合于表现紧张、热烈和欢快的情绪。
2)梆笛:多为G调或A调、F调,发音高亢、明亮、辽阔,穿透力强,北方梆子戏曲伴奏用之较多,除戏曲伴奏外,在歌舞伴奏、合奏、重奏中起重要作用,也是一种用之较多的独奏笛子,深受大多数竹笛爱好者所喜爱。但发音比较敏感,不太适于表现细腻舒缓、婉转徘徊的情感。
3)中音笛:多为E调,其结构和音色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一般也认为是属于过渡性的笛调。伴奏、合奏及独奏也都适用。但音色个性不够鲜明,尤其独奏时较少采用。
4)其它还有短笛、箫笛和弓笛、口笛等以及各种半音类型的笛子,由于其结构及音色等方面较为特殊,适用于不同的演奏类型及风格,局限性较大,普及及应用不是很广。
在对竹笛的适用性上,条件许可的话,选用梆笛和曲笛将是较为明智的,建议你还是选用F调的吧,它比较适于演奏通俗歌曲等,否则就选D调也不错。笛子的类型有曲笛、梆笛、蒙古笛、维吾尔笛、藏笛、口笛、侗笛、玉屏笛、管乐器等。我们俗称的笛子是中国的民族乐器竹笛。类型分低音大笛,曲笛,中音笛,梆笛,四个大类。低音大地,就是我们所见的大A,大B,大F调性的笛子,此类笛子声色类似箫,但音量比箫大,在管乐器的低音部使用。曲笛流行与南方,下分C,D两调,音色柔美。中音笛为E调笛,流行较广,南北方的乐曲均有使用。梆笛分F、G两调的常规梆笛和A,B调小梆笛。F,G调梆笛流行与北方地区,声音辽亢,火热,专门演奏北方笛曲。A,B调小梆笛音调极高,故演奏范围较小,多用于专业笛子演奏家。
除竹笛外,还有西洋长笛(金属制,横吹),陶笛(也叫埙),西洋竖笛(塑料制,不用笛膜)和中国“顺笛”(竹制,吹口处有一木塞,需要贴笛膜,这两种乐器均为竖吹),还有俞逊发老师发明的“口笛”,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曲笛、梆笛、蒙古笛、维吾尔笛、藏笛、口笛、侗笛、玉屏笛、管乐器等。

1、曲笛

曲笛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笛”,是一种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的乐器,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

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2、梆笛

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间乐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

3、维吾尔笛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明快、火热。多用高音笛子,一般不用笛膜,或将笛膜贴得很紧(有时也用松膜效果)。在吹奏方法上一般运气较猛,冲力较大,强弱对比特别明显。最多的技巧是“急滑音”和一些装饰性的如“倚音”、“赠音”、“唤音”等等。此外“花舌”和“吐音”也常常使用,而且多半要求吐得断顿有力。

4、口笛

口笛——中国竹笛家族中个子最小的一员,最早可追溯到 7000~8000 年前的河南 贾湖舞阳骨笛和浙江河姆渡骨哨,这类骨笛、骨哨大多采用动物的骨头制作而成。与远古 的骨笛、骨哨相比,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口笛大多数采取红木、塑料、竹子等材料制作而 成,音色、音量、外观形制都与之有较大差别。

5、侗笛

侗笛,是侗族独特的吹口气鸣乐器。侗语称介各、济各斯。又称各笛、草笛。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黔、桂、湘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笛子

笛子的类型;一、民间的‘竹笛’,西洋的长笛。二、陶笛、钢笛。学生用的竖笛。三、少数民族的‘鹰骨笛’。四、口笛。 (竹笛也分“邦笛和曲笛”,长笛也有“短笛”)总之;太多了,一时想不起来了。

古代著名的笛子有哪些

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竹笛个按孔横吹的铜笛,同时也开创了不裂不霉材质的中国笛子材质演变,近年来出现了雅集清音铜笛铜箫这个品牌的笛子,更是传承了古典之美。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如以形制为名,饰龙:“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箫谓:“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 “猿臂笛”等顾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举。
贾湖骨笛,距今约8000年,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称为我国笛子的鼻祖。从约九千年前的河南贾湖遗址中出土的一批精致骨笛,最近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分属于贾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经专家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动物骨骼是远古先民制作生活器物的重要材料之一。进入文字记载的历史,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的显著进展,骨制品已大为减少。“笛”字初写作“篴”,但部首均从竹,说明二字产生的年代,笛子早已采用竹类来进行制作了。甚至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制造过骨笛。然而骨笛并没有因此而完全绝迹。
自周代雅乐中用竹笛配器以来,古人制笛就常用竹,但偶尔也采用其他材料如铜、铁、银、瓷、玉等,骨亦其中之一,只是似更为罕见。笔者稽诸文献,有这样二例。一是晋代的猿骨笛。唐《酉阳杂俎》载:“昔晋时有人以猿骨为笛,吹之,其声清圆,绝胜竹笛。”一是明代的鹤骨笛。明《玉芝堂谈荟》卷八有冯海粟《鹤骨笛》诗一首,诗云:
胎仙脱骨字飞琼,换羽移宫学凤鸣。
喷月未醒千载梦,彻云犹带九皋声。
管含芝露吹香远,调引松风入髓清。
莫向岭头吹暮雪,笼中媒鸟正关情。
鹤有胎仙、九皋等异称。起句中的“飞琼”是主人为这支笛子起的雅号(在古代,这类雅号有的是镌刻在乐器上面的)。
河姆渡骨笛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上长7.1cm 下长5.31cm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约有数十件,这河姆渡骨笛是其中两件。用鸟禽类的肢骨中段制作。管身穿一至三个圆孔,有的内腔另插一根肢骨,近似现代儿童乐器竹哨。部分骨笛尚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它们是后世笛箫类乐器的远祖。
鹰骨笛
巴楚县脱库孜萨来遗址曾出土一件北朝时期(公元四至五世纪)的骨笛(残)。塔吉克族称那依,柯尔克孜族称却奥尔。 用大鹰的翅骨制成,长约25、管径1.5厘米。管内中空,两端皆通,管下端开三孔。制作时,先将骨肉剔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去髓。两端管口呈椭圆形,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从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钻一直径0.7厘米(稍呈椭圆形)音孔,共三孔。笛身雕刻图案花纹或题字为饰。 多用于盛大节日和婚礼场合,也为歌舞、叼羊、赛马等伴奏。乐曲有《塔里要吾里》等。
贾湖骨笛
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长约20 公分,上有七个同规格音孔,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再有就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骨哨。这批骨哨有一百六十件,距今大约有七千余年的历史。所谓骨哨,就是以大型禽鸟的肢骨,截去两头,在骨管上磨出一、二个或两、三个吹孔,就制成了。这种骨哨可以吹出几个简单的音。骨哨是用来诱捕猎物还是用来吹奏乐曲的。这一直是现代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从原始人的生产发展情况来看,骨哨可能是兼用的。既用来诱捕猎物,也不妨在闲暇时吹来取乐,当然骨哨的作用还是应该以前者为主。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还不是最早产生的乐器。
红山文化之骨笛
1994年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乡三座店村农民在植树造林时发现了一支骨笛。骨笛管状深黄色,是用飞禽类的肢骨制成,已经石化。骨笛长约15厘米,外径1.5厘米至0.7厘米,其上有等距离的5个音孔,音孔直径约0.3厘米在底端处还有两个约0.2厘米相对的小孔。骨笛的年代依据考古学资料,材料类比学的方法,经文博部门同志认定和辨认与骨笛同时发现的红山文化陶碎片和磨制石器工具,确认骨笛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乐器,距今约5500年。这件红山文化时期乐器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乐器文化特别是红山文化时期“礼乐制度”的乐文化,增加了一件实物资料。

笛子的种类有哪些

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发展至今种类繁多;按照形制分可分为: 倍低音弯管笛(民族乐队伴奏)低音笛,曲笛(婺剧音乐)、梆笛 (梆子戏or二人台音乐)、高音笛 、定音笛、平均孔笛(昆曲专用)、口笛、接铜调音笛、加孔加键笛(十二平均律)、八孔笛(十二平均律)、加嘴七孔笛(筒音3 ,6)、滑音七孔笛(筒音5)、十孔笛(十二平均律) 每种笛子下面按调性分又有:倍低音g调笛 、倍低音f调笛、大c低音笛 、大升c低音笛 、大d低音笛 、大e低音笛 、大降e低音笛 大f低音笛 、大g低音笛、a调曲笛 降b调曲笛 、b调曲笛 、c调曲笛 升c调曲笛 、d调曲笛、e调中音笛 降e调中音笛、f调梆笛 、g调梆笛 a调梆笛 、b调梆笛 、降b调梆笛 、c调高音笛 、升c调高音笛 、d调高音笛 以上都是演奏意义的 还有一些具有收藏意义的例如筱笛 玉屏笛 大笒 小笒 潮尔笛等 就不多加赘述 其收藏价值大于演奏价值 一般用不到 普通人也只能在博物馆看见了按材料分有竹笛、玉笛等,按音阶分ABCDEF等,按方式分横笛、竖笛等

中国古代名笛的名字

古代名笛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音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扩展资料: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约7000年。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现代中国音调完全一致,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笛子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笛子是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笛。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在民族乐队中,笛子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被当做民族吹管乐的代表,被称作“民乐之王“。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笛塞 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音孔:(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如以形制为名,饰龙:“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箫谓:“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 “猿臂笛”等顾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举。
 贾湖骨笛,距今约8000年,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称为我国笛子的鼻祖。从约九千年前的河南贾湖遗址中出土的一批精致骨笛,最近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分属于贾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经专家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动物骨骼是远古先民制作生活器物的重要材料之一。进入文字记载的历史,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的显著进展,骨制品已大为减少。“笛”字初写作“篴”,但部首均从竹,说明二字产生的年代,笛子早已采用竹类来进行制作了。甚至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制造过骨笛。然而骨笛并没有因此而完全绝迹。
自周代雅乐中用竹笛配器以来,古人制笛就常用竹,但偶尔也采用其他材料如铜、铁、银、瓷、玉等,骨亦其中之一,只是似更为罕见。笔者稽诸文献,有这样二例。一是晋代的猿骨笛。唐《酉阳杂俎》载:“昔晋时有人以猿骨为笛,吹之,其声清圆,绝胜竹笛。”一是明代的鹤骨笛。明《玉芝堂谈荟》卷八有冯海粟《鹤骨笛》诗一首,诗云:
胎仙脱骨字飞琼,换羽移宫学凤鸣。
喷月未醒千载梦,彻云犹带九皋声。
管含芝露吹香远,调引松风入髓清。
莫向岭头吹暮雪,笼中媒鸟正关情。
鹤有胎仙、九皋等异称。起句中的“飞琼”是主人为这支笛子起的雅号(在古代,这类雅号有的是镌刻在乐器上面的)。
河姆渡骨笛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上长7.1cm 下长5.31cm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约有数十件,这河姆渡骨笛是其中两件。用鸟禽类的肢骨中段制作。管身穿一至三个圆孔,有的内腔另插一根肢骨,近似现代儿童乐器竹哨。部分骨笛尚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它们是后世笛箫类乐器的远祖。
鹰骨笛
巴楚县脱库孜萨来遗址曾出土一件北朝时期(公元四至五世纪)的骨笛(残)。塔吉克族称那依,柯尔克孜族称却奥尔。 用大鹰的翅骨制成,长约25、管径1.5厘米。管内中空,两端皆通,管下端开三孔。制作时,先将骨肉剔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去髓。两端管口呈椭圆形,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从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钻一直径0.7厘米(稍呈椭圆形)音孔,共三孔。笛身雕刻图案花纹或题字为饰。 多用于盛大节日和婚礼场合,也为歌舞、叼羊、赛马等伴奏。乐曲有《塔里要吾里》等。
贾湖骨笛
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长约20 公分,上有七个同规格音孔,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再有就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骨哨。这批骨哨有一百六十件,距今大约有七千余年的历史。所谓骨哨,就是以大型禽鸟的肢骨,截去两头,在骨管上磨出一、二个或两、三个吹孔,就制成了。这种骨哨可以吹出几个简单的音。骨哨是用来诱捕猎物还是用来吹奏乐曲的。这一直是现代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从原始人的生产发展情况来看,骨哨可能是兼用的。既用来诱捕猎物,也不妨在闲暇时吹来取乐,当然骨哨的作用还是应该以前者为主。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还不是最早产生的乐器。
红山文化之骨笛
1994年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乡三座店村农民在植树造林时发现了一支骨笛。骨笛管状深黄色,是用飞禽类的肢骨制成,已经石化。骨笛长约15厘米,外径1.5厘米至0.7厘米,其上有等距离的5个音孔,音孔直径约0.3厘米在底端处还有两个约0.2厘米相对的小孔。骨笛的年代依据考古学资料,材料类比学的方法,经文博部门同志认定和辨认与骨笛同时发现的红山文化陶碎片和磨制石器工具,确认骨笛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乐器,距今约5500年。这件红山文化时期乐器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乐器文化特别是红山文化时期“礼乐制度”的乐文化,增加了一件实物资料。柯亭笛也是泛指一流笛子的啊,
古代古琴倒是出名的不少十大名琴什么什么的,笛子真没听说。
不过我看过有写的,震龙,箫云,古浪、、、、、、不知道是不是古笛名还是后人杜撰。

古代著名的笛子有哪些

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竹笛个按孔横吹的铜笛,同时也开创了不裂不霉材质的中国笛子材质演变,近年来出现了雅集清音铜笛铜箫这个品牌的笛子,更是传承了古典之美。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如以形制为名,饰龙:“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箫谓:“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 “猿臂笛”等顾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举。
贾湖骨笛,距今约8000年,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称为我国笛子的鼻祖。从约九千年前的河南贾湖遗址中出土的一批精致骨笛,最近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分属于贾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经专家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动物骨骼是远古先民制作生活器物的重要材料之一。进入文字记载的历史,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的显著进展,骨制品已大为减少。“笛”字初写作“篴”,但部首均从竹,说明二字产生的年代,笛子早已采用竹类来进行制作了。甚至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制造过骨笛。然而骨笛并没有因此而完全绝迹。
自周代雅乐中用竹笛配器以来,古人制笛就常用竹,但偶尔也采用其他材料如铜、铁、银、瓷、玉等,骨亦其中之一,只是似更为罕见。笔者稽诸文献,有这样二例。一是晋代的猿骨笛。唐《酉阳杂俎》载:“昔晋时有人以猿骨为笛,吹之,其声清圆,绝胜竹笛。”一是明代的鹤骨笛。明《玉芝堂谈荟》卷八有冯海粟《鹤骨笛》诗一首,诗云:
胎仙脱骨字飞琼,换羽移宫学凤鸣。
喷月未醒千载梦,彻云犹带九皋声。
管含芝露吹香远,调引松风入髓清。
莫向岭头吹暮雪,笼中媒鸟正关情。
鹤有胎仙、九皋等异称。起句中的“飞琼”是主人为这支笛子起的雅号(在古代,这类雅号有的是镌刻在乐器上面的)。
河姆渡骨笛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上长7.1cm 下长5.31cm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约有数十件,这河姆渡骨笛是其中两件。用鸟禽类的肢骨中段制作。管身穿一至三个圆孔,有的内腔另插一根肢骨,近似现代儿童乐器竹哨。部分骨笛尚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它们是后世笛箫类乐器的远祖。
鹰骨笛
巴楚县脱库孜萨来遗址曾出土一件北朝时期(公元四至五世纪)的骨笛(残)。塔吉克族称那依,柯尔克孜族称却奥尔。 用大鹰的翅骨制成,长约25、管径1.5厘米。管内中空,两端皆通,管下端开三孔。制作时,先将骨肉剔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去髓。两端管口呈椭圆形,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从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钻一直径0.7厘米(稍呈椭圆形)音孔,共三孔。笛身雕刻图案花纹或题字为饰。 多用于盛大节日和婚礼场合,也为歌舞、叼羊、赛马等伴奏。乐曲有《塔里要吾里》等。
贾湖骨笛
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长约20 公分,上有七个同规格音孔,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再有就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骨哨。这批骨哨有一百六十件,距今大约有七千余年的历史。所谓骨哨,就是以大型禽鸟的肢骨,截去两头,在骨管上磨出一、二个或两、三个吹孔,就制成了。这种骨哨可以吹出几个简单的音。骨哨是用来诱捕猎物还是用来吹奏乐曲的。这一直是现代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从原始人的生产发展情况来看,骨哨可能是兼用的。既用来诱捕猎物,也不妨在闲暇时吹来取乐,当然骨哨的作用还是应该以前者为主。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还不是最早产生的乐器。
红山文化之骨笛
1994年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乡三座店村农民在植树造林时发现了一支骨笛。骨笛管状深黄色,是用飞禽类的肢骨制成,已经石化。骨笛长约15厘米,外径1.5厘米至0.7厘米,其上有等距离的5个音孔,音孔直径约0.3厘米在底端处还有两个约0.2厘米相对的小孔。骨笛的年代依据考古学资料,材料类比学的方法,经文博部门同志认定和辨认与骨笛同时发现的红山文化陶碎片和磨制石器工具,确认骨笛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乐器,距今约5500年。这件红山文化时期乐器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乐器文化特别是红山文化时期“礼乐制度”的乐文化,增加了一件实物资料。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