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名字由来,太一这个名字
东皇太一的由来?
是远古天帝古代中国人信奉多神教,因此各种各样的神层出不穷,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神,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神,据《史记》和《楚辞》记载,战国秦汉时中国人(特别是贵族)崇拜的最高神是太一(也称泰一、泰皇、太皇、东皇太一),太一的地位相当于古希腊神话里宙斯的地位.泰山(太山)则可比之于奥林波斯山.
同时,与太一地位略等的神还有两位,即天一、地一.合称三一,不过太一最贵.太一的佐官是五帝,下面还有若干神,太一经过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推崇后,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第一神的地位.后来太一的地位的下降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分不开.他有个宝贝是叫东皇钟,特别厉害。
东皇太一的来源及历史
东皇太一 1、 太一是星名。
据《史记·天官书》记载:“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晋书·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宫门右。”《星经》说太一星在紫宫门外天一星南。
紫宫是北极星所在的天区,天一、太一都很暗。
太一是神名,也写作“泰一”。
《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索隐:“……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天官书》说:“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作为北极神,天一、太一相同。
《天官书》中保存的黄帝时代观念很明显,但在神中,黄帝并不如太一地位高。
太一是山名。
指终南山,也写太乙、太壹。
张衡《西京赋》:“天前则终南、太一”注:“《汉书》曰:‘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
太一作为抽象名词,指“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礼·礼适》疏)。
《淮南子……诠官》开篇说:“洞同天地,浑沌为补,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
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万物产生于太一,与《圣经》相似,《圣经》讲“道”为上帝的意志,中国古人讲“道”是自然规律。
道家把“道”说得很深奥。
《庄子·天下》:“建之以有无有,主之以太一。”太一就是“道”。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年代约为公元前四世纪,强调了太一与水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此篇并非道家文献,但是对于中国古代宇宙观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太一如此尊贵,是与一位被遗忘的古帝——泰壹氏分不开的。
《盘古王表》载有“泰壹氏”。
其事迹不可考。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泰皇。
一云泰皇,太昊也。”泰皇最贵,与天神中北极神太一最尊贵相应。
参照轩辕氏与轩辕星座的对应关系来看,泰皇的地位和天文学实践决定了北极神太一的地位。
太一或为太昊,或与之有关。
《楚辞·九歌》有《东皇太一》,一般认为是楚人的最高神——祝融。
《易·系辞》用卦的变化象征天地的变化。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卦象与天象的一致是《易》的理论基础。
《说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朱熹说:“帝者天之主宰。
邵子曰:‘此卦位乃文王所定,所谓后天之学也。
’”天之主宰即北极神太一。
北斗斗柄春分指东,立夏指东南,夏至指南,立秋指西南…….晚上二十二时左右斗柄指向可定季节,这个规律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北斗旋转,北极星不动(太一常居),这一现象与远古先民的住房朝向聚落中心广场有共同之处。
北极神得名于太一,就是太一氏的称号,被后人纪念而加在北极神身上。
由于北极星的特殊地位,后来升天为神的圣王再也没有人超过太一氏。
《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帝出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王大有先生认为太一神为伏羲,雉入淮为蜃,实际上是辰(震)。
马王堆帛书“震”作“辰”,辰为龙。
太昊龙图腾,“帝出乎震(辰)”与“我姬氏出自天鼋”的意思相同,即太昊以龙为图腾,辰又为观象授时的基准,“北辰亦为大辰”(《公羊传》)。
太一神从震位经一周天,正走过八卦的方位,是《说卦》的天象依据。
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出土九宫式盘,铭文为:“冬至汁蛰四十六日废,明日立夏。
立夏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夏至。
夏至上天四十六日废,明日立秋。
立秋玄委四十六日废,日明(明日)秋分。
秋分仓果四十五日,明日立冬。
立冬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冬至。”太一移宫的日期正当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个节气。
这八个节气与八卦对应的实物即所谓的“八角星”图案——八卦历图——河图洛书。
太一神巡行的起点是冬至,与《说卦》不同,但周而复始是相同的。
太一氏成为神名永载史册,其作为人的一面湮没在漫长的岁月中,然而从其至尊的地位和作为“道”的代称,不难想见太一氏的非凡作为。
注:文中对太昊与伏羲、河图与洛书未加区分,以前已论及。
2、诗篇名
屈原所著《九歌》中的一篇,《东皇太一》。
九歌(一)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东皇太一,实际上才是中国人最开始信仰的天帝,天主,至于玉皇大帝,只是后来道教编的,不过,封建王朝,皇帝为了只有自已受天帝保佑,所以,不准民间祭祀天帝太一神,皇帝自已才能祭祀所以导致东皇太一神在民间的没落.
以下为《九歌》第一篇:
东皇太一
题解:
【补注】五臣云:每篇之目皆楚之神名。
所以列于篇后者,亦犹《毛诗》题章之趣。
太一,星名,天之尊神。
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
[补]曰:《汉书??郊祀志》云;天神,贵者太一。
太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
《天文志》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淮南子》曰:太微者,太一之庭。
紫宫者,太一之居。
说者曰:太一,天之尊神,曜魄宝也。
《天文大象赋》注云: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宫内,勾陈口中。
其神曰曜魄宝,主御群灵,秉万机神图也。
其星隐而不见。
其占以见则为灾也。
又曰:太一一星,次天一南,天帝之臣也。
主使十六龙,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
占不明反移为灾。
【集注】东皇太一 一本上有祠字,下诸篇同。
Ο太一,神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
《汉书》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淮南子》曰:“太微者,太一之庭。
紫宫者,太一之居。”Ο此篇言其竭诚尽礼以事神,而愿神之欣悦安宁,以寄人臣尽忠竭力,爱君无已之意,所谓全篇之比也。
【通释】东皇太一:旧说中宫太极星。
其一明者太一。
则郑康成礼注所谓耀魄宝也。
然太一在紫微中宫。
而此言东皇。
恐其说非是。
按《九歌》皆楚俗所祠,不合于祀典,未可以礼证之。
太一最贵,故但言陈设之盛,以儌神降。
而无婉恋颂美之言。
且如此篇,王逸宁得以冤结之意附会之邪,则推之它篇,当无异旨,明矣。
【蒋注】《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章句》曰“祠在楚东,故称东皇。”《封禅书》亦云:“古者祭太一东南郊。
《九歌》所祀之神,太一最贵,故作歌者但致其庄敬,而不敢存慕恋怨忆之心。
盖颂体也,亦可知《九歌》之作,非特为君臣而托以鸣冤者矣,朱子以为全篇之比。
其说亦拘。
【戴注】东皇太一三章 古未有祀太一者,以太一为神名,殆起于周末,汉武帝因方士之言,立其祀长安东南郊。
唐宋祀之犹重。
盖自战国时奉为祈福神,其祀最隆,故屈原就当时祀典赋之,非祠神所歌也。
《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吕向曰:“祠在楚东,故云东皇。”未闻其审。
【马注】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
祀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汉书??郊祀志》:“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按:东皇太一实际上就是楚人称上帝的别名。
“皇”是最尊贵的神的通称,这里以指上帝,因为上帝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
“太一”,意思是说神道的广博无边。
《庄子??天地篇》:“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广大之名。
一以不二为名,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楚人以“太一”称上帝,正如后来道家称天尊为“元始”一样,都是对某一问题所表现的抽象概念。
天神本来无所不在,这里称之为“东皇”,则因为他的祠宇所在,是就楚而言楚的。
至于楚人为什么要为上帝立祠于楚东,我想,可能是因为天从东方破晓的缘故。
《九歌》中的神祗多用当地人民所习惯称谓的别名。
下面各篇,除了《河伯》而外,均同此例。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补注】日,谓甲乙。
辰,谓寅卯。
穆,敬也。
愉,乐也。
上皇,谓东皇太一也。
言己将修祭祀,必择吉良之日,齐戒恭敬,以宴乐天神也。
[补]曰:沈括存中云:吉日兮辰良,盖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
如杜子美诗云:“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韩退之云:“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皆用此体也。
愉,音俞。
【通释】十干曰日,十二支曰辰。
外祀用刚日,内祀用柔日。
吉、良,卜得吉也。
穆,敬也。
将,奉而进也。
愉,乐也。
上皇,谓东皇也。
【马注】“辰”,时辰。
“辰良”,与上“吉日”相错成文。
“穆”,敬也。
“愉”(音俞),乐也,与“娱”同义。
“上皇”,犹言上帝,指东皇太一。
上句说时日的吉利,下句说祭祀的虔诚。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补注】抚,持也。
玉珥,谓剑镡也。
剑者,所以威不轨,卫有德,故抚持之也。
璆、琳琅,皆美玉名也。
《尔雅》曰:有璆琳琅玕焉。
锵,佩声也。
诗曰:佩玉锵锵。
言己供神有道,乃使灵巫常持好剑以,要垂众佩周旋而舞,动鸣五玉锵锵而和,且有节度也。
或曰:纠锵鸣兮琳琅。
纠,错也。
琳琅,声也。
谓带剑佩众多,纠错而鸣,其声琳琅也。
锵,《释文》作枪。
[补]曰:抚,循也,以手循其珥也。
《博雅》曰:剑珥谓之镡。
镡,剑鼻,一曰剑口,一曰剑环。
珥,耳饰也。
镡所以饰剑,故取以名焉。
珥,音饵。
镡,覃,淫二音。
璆,渠幽切。
锵,七羊切。
《礼记》曰:古之君子必佩玉,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琳,音林。
琅,音郎,俗作琅。
《尔雅》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
璆琳,美玉名。
琅玕,状似珠也。
《本草》云:琅玕,是石之美者,明莹若珠之色。
此言带剑佩玉,以礼事神也。
【集注】愉,音俞。
珥,音饵。
璆,渠幽反。
锵,七羊反;一作枪。
琳,音林。
琅,音郎;俗作琅。
Ο日,谓甲、乙。
辰,谓寅、卯。
穆,敬也。
愉,乐也。
上皇,谓东皇太一也。
抚,循也。
珥,剑镡也。
璆、锵,皆玉声。
孔子世家云:“环佩玉声璆然。”《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琳琅,美玉名,谓佩玉也。
此言主祭者,卜日齐戒,带剑佩玉,以礼神也。
Ο[补]曰:“沈存中云:‘吉日良辰,盖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
’韩退之云:‘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
用此体也。” 【通释】珥,剑柄垂组也。
玉珥,系玉组间。
璆锵、琳琅,皆玉声。
此巫歌舞之饰。
古人有剑舞以送酒,项庄拔剑起舞,盖楚俗也。
【蒋注】珥,耳。
璆,及由切。
首言蠲吉之诚也。
日,谓甲乙。
辰,谓寅卯。
沈括存中曰:“吉日兮辰良,盖相错成文者。
穆,深远也。
将,殆也,谦若不敢知之词。
愉,悦也。
上皇,谓太一。
珥,剑镡也。
璆锵,皆玉声。
琳琅,玉名,谓佩也。
二语言神歆人之祀,而盛容饰以临祭所也。
【戴注】言卜日齐肃,剑佩以礼神也。
日,十日。
辰,十二子。
穆,犹穆穆。
《尔雅》:“穆穆,敬也。
愉,乐也。”礼事上皇,敬以将其和乐。
玉珥,王注云:“谓剑镡也。” 璆锵,玉声。
琳,即《禹贡》“球琳”,美玉也。
琅,即琅玕,或谓之珠树,或谓之碧树,其赤者为珊瑚,或谓之火树。
【马注】“珥”(音饵),剑鼻子,也就是剑把。
“抚长剑兮玉珥”,是说抚摸着长剑上的玉珥。
“璆锵”(音求枪),佩玉相撞击的声音。
“琳琅”(音林郎),美玉名。
这两句写祀神时祭主的服饰。
带剑佩玉,是用于隆重的典礼。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补注】瑶,石之次玉者。
《诗》云:报之以琼瑶。
瑱,一作镇。
盍,何不也。
把,持也。
琼,玉枝也。
言己修饰清洁,以瑶玉为席,美玉为瑱。
灵巫何持乎?乃复把玉枝以为香也。
五臣云:灵巫何不持琼枝以为芳香,取美洁也。
[补]曰:瑶,音遥。
一曰,美玉也。
瑱,压也。
音镇。
下文云白玉兮为镇,是也。
《周礼》:玉镇,大宝器。
故书作瑱。
郑司农云:瑱,读为镇。
盍,音合。
【通释】瑱,一作镇。
席,神席。
瑶席,席华美如瑶也。
瑱,读如镇,以压席者。
琼芳,芳草色如琼也。
敷神席而奉芳草,以礼神而降之。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补注】蕙肴,以蕙草蒸肉也。
藉,所以藉饭食也。
《易》曰“藉用白茅”也。
蒸,一作 ,一作烝。
桂酒,切桂置酒中也。
椒浆,以椒置浆中也。
言己供待弥敬,乃以蕙草蒸肴,芳兰为藉,进桂酒椒浆,以备五味也。
五臣云:蕙、兰、椒、桂,皆取芬芳。
[补]曰:肴,骨体也。
蒸,进也。
、烝并同。
《国语》曰:亲戚宴飨,则有肴烝。
注云;升体解节折之俎。
藉,荐也,慈夜切。
《说文》:奠,置祭也。
汉乐歌曰:奠桂酒,勺椒浆。
《周礼》:四饮之物,三曰浆。
【集注】瑶,音遥。
瑱,音镇;一作镇;一他甸反,非是。
盍,音合。
蒸,一作 ;一作烝。
藉,慈夜反。
○瑶,美玉也。
瑱,与镇同,所以压神位之席也。
盍,何不也。
把,持也。
琼芳,草枝可贵如玉,巫所以持以舞者也。
肴,骨体也;蒸,进也;《国语》“燕有肴蒸”是也。
此言以蕙裹肴而进之,又以兰为藉也。
奠,置也。
桂酒,切桂投酒中也。
浆者,《周礼》四饮之一,此又以椒渍其中也。
四者皆取其芬芳以飨神也。
【通释】肴蒸,体解牲为折俎。
藉,所以承隋祭者,尸祭奠于上。
蕙、兰、桂、椒者,皆以形其芳洁。
【蒋注】瑱,同镇。
席,神位也。
瑱,读做镇,见《周礼??天府》注。
玉瑱,所以压席者。
盍,合也。
将把,言所合之多,几成把也。
琼芳,香草之可贵如玉者。
肴,骨体。
蒸,进也,言以蕙裹肴而蒸之,又藉以兰也。
浆,“周礼”四饮之一。
桂椒,皆所以为酿也。
,此备言陈设飨荐之丰洁也。
【马注】“瑶”,“ ”的假借字香草名。
“ 席”,用 草编成的坐席,设在神座前面。
“瑱”,(音镇),镇的别字,即《湘夫人》:“白玉兮为镇”的“镇”。
因为用玉制成,所以从玉,作瑱。
镇,压也。
“玉瑱(镇)”,玉制的镇压作席的器具。
“盍”,古通合, *** 的意思。
“将”,拿起。
“把”,握持。
“琼芳”,玉色的花朵。
“合将把兮琼芳”,指在神座前供设许多美丽的鲜花。
古人称整个肘子为“肴蒸”,“蒸“的正字应作“脀”。
“藉”,指垫底用的东西。
“蕙肴蒸兮兰藉”,是说以蕙草包裹着肴蒸,用兰草来垫底。
“浆”,薄酒也。
“桂酒”、“椒浆”为互文,指加上香料的酒。
“蕙”、“兰”、“桂”、“椒”取其芬芳。
上两句言神堂陈设之精美,下两句说祭品的芳洁。
“将把”,“奠”,都是承前文指祭主而言的。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补注】扬,举也。
拊,击也。
枹,一作桴。
疏,希也。
言肴膳酒礼既具,不敢宁处,亲举枹击鼓,使灵巫缓节而舞,徐歌相和,以乐神也。
五臣云:使曲节希缓而安音清歌。
陈,列也。
浩,大也。
言己又陈列竽瑟,大倡作乐,以自竭尽也。
[补]曰:枹,房尤切,击鼓槌也。
疏与疎同。
《礼记》:钟、磬、竽、瑟以和之。
竽,笙类,三十六簧。
瑟,琴类,二十五弦。
古者巫以降神。
【集注】枹,一作桴,房尤反。
疏,平声。
倡,音昌。
姣服,一作妖般(古逸丛书本、崇文书局本、扫叶山房本作“服”。
),古字通也。
乐,历各反。
Ο扬,举也。
枹,击鼓槌也。
拊,击也。
疏,希也。
举枹击鼓,使巫缓节而舞,徐歌相和,以乐神也。
陈,列也。
浩,大也。
竽,笙类,三十六簧。
瑟,琴类,二十五弦。
【通释】枹,音孚,击鼓杖。
疏缓节者,鼓以为歌节。
其声疏闻而缓也。
安歌,声出自然。
竽,笙类,三十六簧。
浩,音之盛也。
倡,与唱通,歌合竽瑟而盛也。
【戴注】盍,《尔雅》云:“合也。”将,犹持也。
把,秉也,语之转。
肴蒸,礼之折俎也。
骨折谓之肴,俎实曰蒸。
浆,《礼注》谓之“ 浆”,酢浆也。
枹,鼓杖。
郑仲师注周官笙师云:“竽,二十六簧。” 【马注】“枹”(音浮),同桴,鼓槌。
“拊”(音府),击也。
“节”,节拍。
“疏缓节”,指音乐的节拍疏疏缓缓。
“安歌”,谓歌者意态安详。
“陈”,列也。
“竽”和“瑟”都是伴奏的乐器。
“竽”有三十六簧,笙类。
“瑟”有二十五弦,琴类。
“倡”,同唱。
“浩倡(唱)”就是大声唱。
这三句是写奏乐的三个过程,极言其盛。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补注】灵,谓巫也。
偃蹇,舞貌。
姣,好也。
服,饰也。
姣,一作妖。
服,一作 。
菲菲,芳貌也。
言乃使姣好之巫,被服盛饰,举足奋袂,偃蹇而舞。
芬芳菲菲,盈满堂室也。
[补]曰: “灵偃蹇兮姣服”,言神降而托于巫也。
下文亦曰:巫连蜷兮既留。
偃蹇,委曲貌。
一曰众盛貌。
《方言》曰:好或谓之姣。
注云;言姣洁也。
姣与妖并音狡。
与服同。
【集注】灵,谓神降于巫之身者也。
偃蹇,美貌。
姣,好也。
服,饰也。
古者,巫以降神,神降而托于巫,则见其貌之美而服之好,盖身则巫而心则神也。
菲菲,芳貌。
【通释】灵,东皇太一之神。
偃,安居貌。
肆筵荐俎,歌舞设而神来降矣。
神既来降,又大合乐以绥之。
【马注】“灵”,这里是指巫女。
《九歌》中的灵,或指神,或指巫,各视文义而别。
“偃蹇”,舞貌,指仪态之繁盛,与《离骚》中的“偃蹇”义通。
“姣”(音狡),美好也。
“满堂”,言舞者的众多。
“芳菲菲”,谓巫女起舞时所散发出来的香气。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补注】五音,宫、商、角、徵、羽也。
纷,盛貌。
繁,众也。
五臣云:繁会,错杂也。
欣欣,喜貌。
康,安也。
言己动作众乐,合会五音,纷然盛美。
神以欢欣,猒饱喜乐,则身蒙庆佑,家受多福也。
屈原以为神无形声,难事易失。
然人竭心尽礼,则歆其祀而惠降以祉(降字据《文选》李善注引补。
)自伤履行忠诚以事于君,不见信用而身放弃,遂以危殆也(按《文选》李善注引作而身放逐以危殆也。
)。
五臣云:君,谓东皇也。
欣欣,和悦貌。
[补]曰;此章以东皇喻君。
言人臣陈德义礼乐以事上,则其君乐康无忧患也。
【集注】五音,谓宫、商、角、徵、羽也。
芬,盛貌。
繁,众也。
君,谓神也。
欣欣,喜貌。
康,安也。
此言备乐以乐神,而愿神之喜乐安宁也。
【通释】以此乐冀神之歆享。
【蒋注】枹,孚。
疏,平声。
乐,洛。
历举声歌之盛以娱神也。
枹,鼓槌。
拊,击也。
疏,希也。
击鼓而希缓其节,与安歌相应,盖乐之所作也。
竽,笙类,三十六簧。
瑟,琴类,二十五弦。
倡,歌也。
此乐之从也。
凡言灵者,皆指神言。
偃蹇,安肆貌。
霏霏满堂,神之精气,与众芳杂糅而发见也。
繁会,错杂也,此乐之乱也。
君,谓神。
【戴注】上章陈所以享神者,此章则言神降于巫,而享其芬香、音乐也。
《方言》:“凡好而轻者谓之姣。”【马注】“五音”,宫、商、角、徵、羽。
“繁会”,音调繁多,互相参错,即交响的意思。
按:“五音繁会”句、是承前“浩倡”而言,表明奏乐的最后一个过程,即尾声,也就是楚人所说的“乱”。
“君”,尊称,指东皇太一。
《九歌》里凡是指男性的神,都称之为“君”。
“欣欣乐康”,是祭者的设想,并非实叙。
本篇是《九歌》的第一篇,因为所祀的是最尊贵的神。
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人们的苦难和幸福都在它的运化之中;对它,谁都是有着崇高的敬意的。
可是在另一方面,作为祭祀对象的天神来说,它却是至大无外、至高无上的大自然的化身,和风、云、雷、电其它的一切自然神不同,在人们的认识上是缺乏着明确而具体的概念的。
本篇关于神的形象,没有做任何的描写,对于神的功德,也没有作正面歌颂;而只是从环境气氛的渲染里表达出敬神之心,娱神之意。
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祭神以祈福。
神明能否赐福,在祭神者看来,首先决定于人的敬意是否能够娱神。
篇首以“穆将愉兮上皇”统摄全文,篇末以“君欣欣兮乐康”做结,一呼一应,贯串着祭神时人们的精神活动,从而突出了主题。
太一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太一是什么意思 呵呵,我来回答吧
依道教观点,太一者,东皇太一也,为元始祖气,九阳之精,见太一救苦护身妙经,及楚简太一生水篇-----
太一生水。水反辅 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 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请问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
问题二:“东皇太一”是什么意思?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东皇太一》:穆将榆兮上皇(即上帝,亦即东皇太一)。《太平御览》卷二引《五经通义》:天皇大帝亦曰太一。
附:原文
【年代】:先秦
【作者】:屈原
【 题 】:九歌・东皇太一
【内容】: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G[1]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2],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3],莫桂酒兮椒浆;
扬��[4]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注释】:
[1]:音“求”。
[2]:音“阵”。
[3]:音“界”。
【简析】:
《星经》记载:“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
《庄子・天地篇》云:“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
《汉书・郊祀志》曰:“天神贵者太一。”“皇”是最尊贵的神的通称,“太一”在楚人中是东方最尊贵的天帝之神。
问题三:我太一 是什么意思啊 5分 感觉应该是日语我的发音,瓦塔西。
即“私”的发音
问题四:日语中“八嘎米太一”是什么意思 就像傻瓜一样
问题五:造于太一,化为阴阳 什么意思? 造?太一?分别什么意思 见于《吕氏春秋》。
吕氏对道家思想较为推崇,特别吸收了它的宇宙观,认为:“万物所处,造于太一,化为阴阳”。
“太一”乃“道”,也就是无声无色,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充满天地,覆盖宇宙的精气.�是宇宙的本源,万物都是它派生出来的,由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问题六:什么是 太一 ・・・・・・・・・・・・・我只知道数码暴龙第一部男主角叫太一・・・
问题七:日语待太一开是什么意思 滚开的意思
问题八:太一是什么意思 呵呵,我来回答吧
依道教观点,太一者,东皇太一也,为元始祖气,九阳之精,见太一救苦护身妙经,及楚简太一生水篇-----
太一生水。水反辅 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 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请问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
问题九:“东皇太一”是什么意思?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东皇太一》:穆将榆兮上皇(即上帝,亦即东皇太一)。《太平御览》卷二引《五经通义》:天皇大帝亦曰太一。
附:原文
【年代】:先秦
【作者】:屈原
【 题 】:九歌・东皇太一
【内容】: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G[1]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2],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3],莫桂酒兮椒浆;
扬��[4]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注释】:
[1]:音“求”。
[2]:音“阵”。
[3]:音“界”。
【简析】:
《星经》记载:“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
《庄子・天地篇》云:“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
《汉书・郊祀志》曰:“天神贵者太一。”“皇”是最尊贵的神的通称,“太一”在楚人中是东方最尊贵的天帝之神。
问题十:日语中“八嘎米太一”是什么意思 就像傻瓜一样
名字的由来都有哪些典故呢?
名人名字的由来具体如下:
1、李白
李白出生抓周时,抓取了诗经一书,寓意着李白以后会成为诗人。而李白父亲为了想让诗人的名字可以响亮并且寓意好,所以一直没有定下李白的姓名。
李白所做出的诗李花怒放一树白,头字刚好就是自家的姓氏,而且最后一个字的白寓意也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
2、杜甫
诗圣“杜甫”,其字为子美,自称“少陵野老”,诗篇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与李白并称“李杜”,其名中的“甫”字,《说文解字》中表述“甫者,男子之美偁也”,在古时主要指俊美男子之意,是对男子的一个美称,男孩起名就可用此字,很有文化涵养。
3、苏轼
苏轼,既是文学家,又是书画家,北大教授李志敏对其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可观其能力之非凡,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名中的“轼”字,源于“登轼而望之”,象征踌躇满志、抱负远大,原指车前扶手,作为人名,也表有默默无闻、扶危救困、伟大无私之意。
4、戴望舒
戴望舒,其名“望舒”,源于望舒草,选自《拾遗记》“(望舒草)其色红,叶如荷,近望则如卷荷,远望则如舒荷”,意为忘却一切不舒心,自由自在的生活。
5、徐志摩
徐志摩,现代新月派代表诗人,其名“志摩”,为其父亲所取,在徐志摩小时候,请了一位法号志恢的和尚摸骨算命,表述中说道“徐家少爷骨相清奇,日后必成大器”,其父亲很高兴,遂给其取名为“志摩”,希望他日后能够事业顺遂、成为国之栋梁。
名字的来历是什么意思?
凡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既是人的一种符号的代表,同时又是人的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十分珍重,我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 但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源自于百家姓其中的一个凡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既是人的一种符号的代表,同时又是人的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十分珍重,我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
但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惟一能确定的尊亲,正如《白虎通·三纲六纪》所云:“古元时,未有三刚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一个集合名词,是家族的标识,或表示与某个大家族的某一血缘关系更为亲近的部分。
氏只是在汉朝以前才独立存在,它是“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是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据《礼记·内则》记载,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名取定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然后把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因此命名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这种习俗现在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岁”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
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
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
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号,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还有号,号是我国姓名文化中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广义的号有多种,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号是自取的,也有别人赠予的。狭义的“号”是一个人的别字,又为别号。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与号在清末以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渐被笔名、艺名、绰号等取代。
感谢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