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精神品质,手掌能看命运吗
诸葛亮有哪些品质
【品质】冷静沉着、军纪严明、忠心耿耿、博览群书。
【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
在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出师表》,多数篇幅都是教刘禅如何用人,哪些人怎么用,教导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对后汉之所以倾颓的原因分析得一针见血,表现出:
1,诸葛亮对蜀汉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365643661大业的重视与他卓越的思想。
2,诸葛亮十分重义气,知恩图报。正因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使诸葛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临危受命,到死都身系蜀汉大业。(刘备临崩前,对刘备说,如果刘禅治国不力,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夺权机会,可以名正言顺地称霸蜀汉。但诸葛亮并没那样做,他一直辅佐着扶不上墙的刘禅,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蜀汉大旗,直至病逝于五丈原) 。
3,他对任用人材的问题一直是相当重视与谨慎的。
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的品质和精神是什么?
冷静沉着、军纪严明、忠心耿耿、博览群书。
诸葛亮不论是在世之时还是身殁之后,蜀中吏民都对他真心相敬,魏晋方面也对他非常敬佩。公元234年春,当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杀出斜谷(今陕西周至县西南)口,发动第五次伐魏,不幸病故五丈原(今陕西郡县西南)之后,噩耗传至蜀中,举国上下无比悲痛。
史载诸葛亮初亡之时,蜀国百姓纷纷要求为其立庙,朝廷碍于封建礼制不予准许,百姓于是在巷陌、在野外逢节令竞相进行私祭,蜀后主刘禅不得不顺应民心,后下诏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时,魏将钟会率领大军至汉中,特地去诸葛亮祠庙扫祭,并严令士兵不得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诸葛亮墓葬地附近养马砍柴。诸葛亮病殁后,蜀军退走,司马懿仔细察看蜀军留下的营地,赞叹诸葛是“天下奇才”。
诸葛亮赤壁斗智:
诸葛亮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肯定可以被打败。
诸葛亮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胸怀大志。
《三国志*诸葛亮传》:好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乐毅。
2.胆识非凡。
《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3.务实。
《三国志*诸葛亮传》: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纵观丞相一生,每一言皆有的放矢、切中有害,掌权十余年治实不治名,一举一动掷地有声。易先生在《百年孤独》里也提到丞相的务实精神:二帝并尊。
4.信念坚定。
执着兴复汉室的信念,悲壮地北伐,一直至死。
5.忠贞不二。
一生献给先主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恪尽职守。
先主时,“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三国志*诸葛亮传》);后主时,“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诸葛亮传》),从未有疏漏。
7.清廉。
《三国志*诸葛亮传》:“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产。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8.公正。
《三国志*诸葛亮传》: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9.勤于思考。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10.不畏困难。
丞相蹈一州之土主动对抗强魏十倍之地,系蜀国安危于一身,而从未退缩。1.胸怀大志。
《三国志*诸葛亮传》:好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乐毅。
2.胆识非凡。
《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3.务实。
《三国志*诸葛亮传》: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纵观丞相一生,每一言皆有的放矢、切中有害,掌权十余年治实不治名,一举一动掷地有声。易先生在《百年孤独》里也提到丞相的务实精神:二帝并尊。
4.信念坚定。
执着兴复汉室的信念,悲壮地北伐,一直至死。
5.忠贞不二。
一生献给先主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恪尽职守。
先主时,“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三国志*诸葛亮传》);后主时,“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诸葛亮传》),从未有疏漏。
7.清廉。
《三国志*诸葛亮传》:“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产。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8.公正。
《三国志*诸葛亮传》: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9.勤于思考。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10.不畏困难。
丞相蹈一州之土主动对抗强魏十倍之地,系蜀国安危于一身,而从未退缩。1.胸怀大志。
《三国志*诸葛亮传》:好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乐毅。
2.胆识非凡。
《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3.务实。
《三国志*诸葛亮传》: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纵观丞相一生,每一言皆有的放矢、切中有害,掌权十余年治实不治名,一举一动掷地有声。易先生在《百年孤独》里也提到丞相的务实精神:二帝并尊。
4.信念坚定。
执着兴复汉室的信念,悲壮地北伐,一直至死。
5.忠贞不二。
一生献给先主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恪尽职守。
先主时,“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三国志*诸葛亮传》);后主时,“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诸葛亮传》),从未有疏漏。
7.清廉。
《三国志*诸葛亮传》:“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产。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8.公正。
《三国志*诸葛亮传》: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9.勤于思考。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10.不畏困难。
丞相蹈一州之土主动对抗强魏十倍之地,系蜀国安危于一身,而从未退缩。3017位粉丝
1.胸怀大志。
《三国志*诸葛亮传》:好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乐毅。
2.胆识非凡。
《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3.务实。
《三国志*诸葛亮传》: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纵观丞相一生,每一言皆有的放矢、切中有害,掌权十余年治实不治名,一举一动掷地有声。易先生在《百年孤独》里也提到丞相的务实精神:二帝并尊。
4.信念坚定。
执着兴复汉室的信念,悲壮地北伐,一直至死。
5.忠贞不二。
一生献给先主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恪尽职守。
先主时,“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三国志*诸葛亮传》);后主时,“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诸葛亮传》),从未有疏漏。
7.清廉。
《三国志*诸葛亮传》:“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产。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8.公正。
《三国志*诸葛亮传》: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9.勤于思考。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10.不畏困难。
丞相蹈一州之土主动对抗强魏十倍之地,系蜀国安危于一身,而从未退缩诸葛亮在民间,
一直是智慧的化身!
他的品质主要体现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精髓!
诸葛亮的品质是什么
1、诸葛亮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才智过人,天文地理样样精通。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曾经做过错事。但他的功劳远远的超过了他的过错,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
诸葛亮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就一心一意地辅佐刘备及后主刘禅,他做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是施巧计实现了孙刘抗曹,巧借东风,使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取得胜利。
他七擒孟获,表现出大将风度。他用空城计退敌。在年老体弱的时候还领兵伐魏。由于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最后与世长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2、自从我读过《三国演义》以后,我对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总是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的的确确,诸葛亮的智慧并非常人所比得上的。诸葛亮从小就喜欢读书,并且很好学。他定居隆中后,边耕种,边求学,学问有了很大的进步。诸葛亮虽然过着隐居的生活,但并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他在上很有一番抱负。
诸葛亮长大以后出茅庐辅佐刘备,火烧新野,鏖战赤壁,三气周瑜,智取西川,后又辅佐刘禅,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真是居功至伟!特别是刘备死后,刘禅昏庸暗弱,蜀国的一切重担几乎都落到诸葛亮一人肩上。
为报先帝恩德,诸葛亮更是起早睡晚,是无巨细都要一一问过。这更能体现出诸葛亮的忠诚。诸葛亮亲理细事,汗流终日,以致累坏了自己,积劳成疾,过早逝去。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家和军事家。我要在生活上做一个诸葛亮,更要在学习上做一个诸葛亮!
3、我眼中的诸葛亮不仅善良聪明,也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重情重义的人。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梦想处处为刘禅着想,帮助刘禅完成先帝的大业。
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大业,他决定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他没去成,但我还是被他的勇气感动到了。
草船借箭时,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借到了箭。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也是我最喜欢的人之一。英雄,有勇有谋,聪明,善良,勇敢,忠贞不二,淡泊明志……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具有怎样的精神?
诸葛亮具有国士精神、负责精神、务实精神以及法制精神。诸葛亮足智多谋、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一、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
讲诸葛亮精神,必须从诸葛亮的出山说起。
诸葛亮的出山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现在人们想到诸葛亮,就会想到三顾茅庐。
诸葛亮是一个心忧天下想做事的人,是一个“无双国士”。士在古代是个特殊的阶层。士的特点就是要从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诸葛亮不关心天下大事,也就说不出《隆中对》这个宏伟的战略。我个人认为《隆中对》是襄阳地区士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由诸葛亮总结提出。
在诸葛亮出山的过程中,荆州的士人集团起了作用,这些人也是心忧天下,关心国家大事的。在一个国家受难的时候,一个知识分子要挺身而出,这就是诸葛亮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
二、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
很多人说,诸葛亮是累死的。
刘备去世后,把儿子和国家都交给诸葛亮。这是很重的托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诸葛亮觉得只有治理好蜀国才对得起刘备的托付。
蜀魏交战,相持五丈原。蜀使至魏军营中,司马懿不问军事,只问饮食起居。当他听说诸葛亮黎明即起,深夜才睡,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都要亲自过问时,便断定说:“亮将死矣。”
过度的疲劳,严重损害了诸葛亮的身体;沉重的压力,又使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公元207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倒在了北伐途中,享年54岁,比曹操少活了12年。诸葛亮的身体原本是很好的。陈寿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是个伟丈夫。如非劳累过度,心力交瘁,岂能逝世于年富力强之时?
诸葛亮实现了他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
诸葛亮是非常务实的人,他的务实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如何对待孙权的称帝。
那个时候的观念是天无二日,人无二君。
传说曹丕将汉献帝杀害,诸葛亮等人便让刘备称帝,因为汉献帝已经不是皇帝,得赶紧把皇帝的位置补上。
10年后,孙权称帝,派使节去找诸葛亮。诸葛亮把孙权称帝的消息告诉大臣们,大臣们都不承认孙权是皇帝,说天底下只有一个皇帝,当今圣上是刘禅。
诸葛亮说服大家承认孙权,结果是两帝并尊。诸葛亮和孙权达成一个协议,刘禅和孙权互相承认对方是皇帝,但都不承认曹丕是皇帝。
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做,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诸葛亮曾对蜀国大臣们说,“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和孙权翻脸,要联合东吴对付曹魏。”
有人说,诸葛亮承认两个皇帝,岂不是在搞分裂?其实不是的。有一次,孙权派使节对诸葛亮提出,我们两家联合起来把曹贼灭了,一起治理天下不好吗?诸葛亮便说,那可不行,如果曹魏被灭,将来天下太平,希望大王可以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大王不识时务,我们也只好回去敲起战鼓了。
这就说明天下一统仍是诸葛亮的理想,但在特殊时期,有特殊的政策,要务实。
四、公正廉洁的法治精神
诸葛亮接管蜀国政权时,突出亮点就是:依法治国。
在诸葛亮的领导下,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再疏远的人有了贡献,一定奖励;再亲近的人,有了失误,一定处罚。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挥泪斩马谡。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要斩掉自己曾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诸葛亮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尔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家,他知民间疾苦、明天下事,才有了隆中对策及此后的一段佳话。在隆中养成的上述四种精神,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基础。有百折不挠,运筹帷幄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受刘备托孤,对蜀汉竭尽忠诚,两朝开济老臣心。是一个智士。
诸葛亮的品质有哪些呢?
1、知恩图报,事必躬亲!
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后更是事必躬亲,大到对外军事指挥,中到蜀汉政权巩固,小到屯粮养兵,基本上都是一手抓,时刻不忘先帝托孤重任,直到秋风五丈原,一段人人掉泪的历史画面,说诸葛亮是累死的一点都不为过!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穷极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赏罚分明!
在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抓的方面很多,从农业生产到六出祁山,著名的“挥泪斩马谡”,要知道马谡是诸葛亮亦师亦友的得意门生,有过必罚,含泪斩了马谡!在蜀汉末期,人才匮乏,马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更是诸葛亮一手培养的接班人,如同自己孩子一般,但是军令如山,无规矩成方圆,不正法不足以得人心。
军事才能:
作为一个军事家,除却良好的战略战术之外,还要有深远的战略目标。诸葛亮就是这样,首先,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能拿出《隆中对》来向他分析利弊,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当时就对天下的局势分析的很透彻,这样,才能精辟的解释当时的局势,选择合适的道路。
其次,在战略战术上,诸葛亮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被神化的,但是,诸葛亮还是具备军事家的战略战术的,它能够从孙权的对话中,分析当时的敌我态势,并根据这些,来配合自己的战略,可谓是完美之至。
诸葛亮的优秀品质有哪些?
诸葛亮的优秀品质如下: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著名的军事家、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称号都是诸葛亮的才能的展现。
在书法上,有出色的《远涉帖》为代表,另后世能够好好研究;在文学上,诸葛亮是“出师两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可谓是文学上的经典之作,不仅采用议论抒情的方法,更是语言真挚、感情深刻;在上,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能够为光复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重要的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更是能够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游刃有余。
作为一个军事家,除却良好的战略战术之外,还要有深远的战略目标。诸葛亮就是这样,首先,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能拿出《隆中对》来向他分析利弊,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当时就对天下的局势分析的很透彻,这样,才能精辟的解释当时的局势,选择合适的道路。
其次,在战略战术上,诸葛亮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被神化的,但是,诸葛亮还是具备军事家的战略战术的,它能够从孙权的对话中,分析当时的敌我态势,并根据这些,来配合自己的战略,可谓是完美之至。另外,在行军打仗时,诸葛亮能够巧用三十六计,帮助自己的军队,取得很好的胜利。
三国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扩展资料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后主皇妃之数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非董允所能决定。当时,“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诸葛亮生平简介
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生平简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诸葛亮个人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冰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公元226年),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