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花鼓戏断臂姻缘选段,蒋勤勤八字命理分析
赞美花鼓戏的句子
赞美花鼓戏的句子
解答
可以写句子:
天门花鼓戏的唱腔,按行当的不同和年龄、性别、性格特征及音色、习惯使用音区、音域的不同,同一声腔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
请问天门是哪一年从荆州析出的
荆州市在1994年与原沙市市行政和并之前,行政称谓为荆州地区。合并后短时间内名称为“荆沙市”,后更名为荆州市。原荆州地区除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县、洪湖县、石首县、松滋县外,辖天门县、潜江县、沔阳县(仙桃县)、洪湖县、京山县、钟祥县。1994年之后,天门、潜江、仙桃、洪湖分别撤县建市,并脱离荆州市管辖,京山与钟祥则划归邻近的荆门市管辖。
关于湖北历史、文化、风俗、景点的书籍
简介
湖北地方文化汇东西南北之长,承楚文化之绪,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创造和发展了富有楚文化传统的多种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戏曲、说唱、歌舞等几大类。湖北现有22个地方剧种,有属于皮黄系统的汉剧,南剧和湖北越调;属于花鼓系统的东路花鼓戏,湖北花鼓戏,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黄梅采茶戏,梁山调,提琴戏和文曲,还有属于高腔系统的清戏,以及外省传入的高台戏,灯戏等,其中最具影响是汉剧、楚剧和荆州花鼓戏。如以主要旅游地区划分,恩施自治州有南剧、灯戏、堂戏、傩戏、柳子戏;十堰市有山二黄、郧阳花鼓戏;宜昌市有远安花鼓戏;仙桃市有荆州花鼓戏、沔阳皮影戏、沔阳渔鼓;黄冈市有东路花鼓戏、黄梅戏、文曲戏;黄石市有阳新采茶戏;咸宁提琴戏等。这些地方剧种乡土气息浓厚,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为中外宾客所喜闻乐见。编辑本段说唱
湖北说唱艺术非常丰富:流行于省内大部分地区的曲种有湖北评书;起源于沔阳,流行于沔阳(今仙桃)、荆州、孝感、黄冈等地的湖北渔鼓;起源于天门,流传于江汉平原各市县的三棒鼓,以及流行于仙桃、天门等地的沔阳小曲,还有在荆沙、宜昌一带流传的汉滩小曲,郧县曲子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通俗、生动,旋律质朴,颇具艺术感染力。编辑本段歌舞
湖北歌舞在国内外较具影响的有《编钟乐舞》、《九歌》;盛行于江汉平原各市县的碟子曲;流行于鄂西南、鄂西北山区的薅草锣鼓,以及穿号子等。武汉的琴台音乐会则是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同展风采的盛会,显示了楚风汉魂的民族特色,它与“上海之春”、“羊城花会”、“哈尔滨之夏”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音乐节。此外,湖北杂技艺术也一直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武汉杂技团先后50余次出访亚非拉美60多个国家和地区。湖北文化所主要集中在武汉、宜昌、十堰、襄樊、荆州等大中城市,近年来新建的度假区、风景区内,各种娱乐设施也一应俱全,完全可以满足中外游客的娱乐要求。编辑本段汉剧
汉剧,旧称“楚调”,又名楚曲,楚腔,汉调,汉二黄和黄腔。流行于湖北又豫陕湘粤闽部分地区,并形成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大流派,汉河派成为汉剧的主流。汉剧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经过两代知名艺人的创造和推陈出新,汉剧的表演艺术炉火纯青,唱念做打,丰富多。其角色分为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未,十杂。每一行又分出若干派别,每一派别再分不同种类,总计达上百种之多。纷繁复杂的角色系统,使大千世界中的达官贵人,贩夫走卒,无不在小小的舞台上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汉剧的传统剧目很多,主要是历史故事、公案戏、神话戏、婚姻爱情戏和民间生活戏。现今影响较大的有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窦娥冤》、《打花鼓》,移植剧目《柜中缘》、《屈原》及现代剧《借牛》、《弹吉它的姑娘》等。编辑本段楚剧
楚剧,旧称“黄孝花鼓”,“西路花路”,1926年改名为“楚剧”。流行于湖北,约有百余年历史,早期楚剧流行于乡间,被称为草台戏,因对剧本不知研究,对演员不加选择,只知取悦取媚,故遭厉禁。1926年李之龙主持汉口血花世界,吸收楚剧界演出,楚剧逐步取得合法地位。在表演艺术上,楚剧从京剧,汉剧中吸收了大量的艺术成分,但又不为之所束缚。旦角表演朴实细腻,唱腔亲切动人,生角讲究从生活出发,注重传统表演程式的运用;丑角则善于运用诙谐的念白和逼真的表演刻画不同形象,对丑恶事物进行辛辣的嘲讽,楚剧要求演员熟悉本地方言俚语,生活习俗和人情世故,因而保持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有《葛麻》、《百日缘》、《泼粥》、《狱卒平冤》和现代剧《双教子》、《追报表》等影响较大。编辑本段湖北花鼓戏
即荆州花鼓戏,旧称“花鼓子”,曾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通顺河、襄河一带,形成于沔阳、天门地区,沔阳、天门地处湖北中心江汉平原腹地,同属汉水水系,亦同天沔语系。2005年,被湖北文化厅改为“湖北花鼓戏”。 流行于沔阳(今仙桃)、天门、潜江、监利、洪湖、京山、钟祥、荆门、江陵诸县,以及孝感、湘北、鄂南等地。早年由民间艺人发起并组成班社,由闹年的 “地黄鼓”逐渐走向半职业化和职业化。荆州花鼓戏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凋。现代小戏《借牛》、《木兰花轿》、《春姑拾斧》曾轰动一时,《花墙会》则搬上银幕。现代大戏《家庭公案》、《水乡情》,小戏《小坚决》,新编历史戏《海峡情》,古装戏《送礼记》、《十三款》,传统小戏《王瞎子闹店》等数十个剧目,均在全省会演中获奖。《家庭公案》更被省外200多个剧团移植,沔阳、潜江、监利、天门花鼓戏剧团多次应邀进京演出。编辑本段湖北渔鼓
沔阳渔鼓是曲艺的一种,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 据《中国音乐词典》载: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传入沔阳后衍变发展而成。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等四人,民间称之为沔阳渔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后又产生了“沔阳渔鼓行会”。1911年前后,渔鼓曾与皮影戏合流,常为皮影戏伴唱。1931年后,沔阳渔鼓流传到武汉、宜昌、沙市、黄石、鄂城等地,其影响逐步扩大。至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1952年以后获得进一步发展,除继续为灯影戏伴唱以外,又恢复了独立的说唱形式。1958年,沔阳渔鼓参加全国曲艺会演,皮影艺人龚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选车记》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制成唱片,向全国播放。由于沔阳渔鼓好唱,好听,深受群众喜爱,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乐协会正式改名为湖北渔鼓,全省各地普遍传唱。沔阳渔鼓艺人周忠全、黄玉堂、李海林、李福林、荣廷清扎根在武汉,成为沔阳渔鼓(后湖北道情)的曲艺家。 江汉平原荆楚大地各地方渔鼓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天门渔鼓”等。所以我们“湖北道情”“湖北渔鼓”的艺人队伍比较庞大,实力还是较强的。行成了独立的一个特色剧种,受全省人民的欢迎和传唱。不愧为全省的四大剧种之一。 后来在艺人流动和演唱实践中,又形成了沔阳派、平江派、潜江派等不同流派,或平稳质朴;或泼辣风趣;或流利委婉。传统曲目相当丰富,以反映冤案为内容的最多,被称为冤枉戏,影响较大的有《谋考案》、《十三款》等;新编现代曲目有《迷路记》、《大刀风云》等。编辑本段沔阳皮影戏
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它以沔阳渔鼓(湖北渔鼓之前身)行腔,沔阳方言道白,故命其名。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指流行在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洪湖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皮影戏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人们喜爱。 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06年5月20日,以江汉平原皮影戏命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解放前皮影戏还是人们过年、庆丰收、谢神、祭庙的主要娱乐活动。正月十五闹元宵演《大回窑》;二月二是土地菩萨生日,演《土地会》;三月三是寒食节,演《火焚绵山》;四
沔阳皮影
月八祭神演《箍箍阵》;五月端午节演《泪罗江》;六月六祭杨泗将军演《哪吒闹海》;七月七日演《鹊桥渡》;八月十五演《唐明皇游月宫》。娱神又娱人,皮影戏增添了节日气氛。随着科技的进步,皮影戏在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特技效果、唱腔音乐、皮影操作等方面不断革新,沔阳县曾有皮影队60多个,他们不断挖掘、整理和创新,编排了一出出江汉人所喜闻乐见的皮影戏剧目。 现在仙桃市皮影队发展到40多支,从艺人员达到250多人,创造了“村村垸院演皮影”的农村文化景观。编辑本段土家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厚的祭祀色,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种战舞。“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率众进入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市把”。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者上万,小者数百,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翩翩进退,成对成双,节奏鲜明生动。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史诗。编辑本段编钟乐舞
湖北省歌舞团编演的大型歌舞剧,共10场。由钟磐古乐(荆楚雄风)、祭祀乐舞(迎神)、乐歌(桔颂)、武舞(出征)、祭歌(国殇)、巴人舞(山猎)、八音合鸣(鸣虎、排箫、吹埙、编磐、古乐合奏)、农事组舞(采桑、耕耘)、房中乐(关睢、越人歌、慷慨歌)、大飨礼(楚宫宴乐)组成。该剧受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编钟的启示进行创作的。全剧以楚史和楚文化为依据,以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以曾侯乙编钟为主体,运用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古代楚国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祭祀、农事、征战及宫廷宴乐等情景。既保持了古朴粗矿的荆楚风貌,又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该剧公演后获得极大的成功,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赞扬。通过在海外的演出,为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湖北各旅游重点地区现在都可以看到有关《编钟乐舞》的表演。
天沔花鼓戏的现状
90年代以来,花鼓戏进入了迷茫期,文化多元化对花鼓戏剧产生了巨大影响,天门市花鼓剧团等剧团陷入了生存危机。进入21世纪后,在当地的大力扶持下,剧团的发展出现转机。
2000 年以来,沔阳花鼓剧团先后推出《十三款》、《双玉蝉》、《赶子放羊》、《莫愁女》、《三娘教子》、《站花墙》、《假洞房》、《何业保写状》、《济公下山》、《清风亭》、《访友》、《斩金堂》、《贾氏吵嫁》等光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2006年,配合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申报荆州花鼓戏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天门剧团的经典选段整理排演,录制了首张“天门花鼓戏精品唱段集锦”大碟。
2008年,剧团招收31名学生送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实行5年制花鼓戏大专班学习,剧团派指导老师跟班教学,这一举措解决了。
2009年剧团将<<;花墙会>>;、<<;断臂姻缘>>;(上、下本)、<<;状元与乞丐>>;、<<;香魂恨>>;、<<;秦雪梅>>;拍摄成光碟,并出版发行。
“创作改编的大型现代戏《黑色惊叹号》,在全省巡演,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全省禁毒及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重点剧目;移植改编的大型现代戏《江姐》成为全市保持员先进性教育项目……”2010年7月7日,沔阳花鼓剧团团长陈光谈起文艺作品时说,作为一个文艺团体,要发挥团体工作的特殊性,用文艺的形式,通过系列讴歌党的大型戏曲节目鼓舞人、引导人、感召人。
近年来,沔阳剧团先后自编自导自演了大量的歌颂党和祖国的精节目。《老邻居》反映党员“双建双带”的农村利民活动,《两推一选》反映换届选举时拉选票的现象,《送礼》、《连的婚事》倡导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严禁党员干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夸七歌》……音乐小品、歌曲、花鼓戏等不同类型的节目深刻鲜活地歌颂着党的好政策,赞美着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积极正面地引导了一批又一批观众。
今年以来,该团下乡演出采取了“戏曲打头炮,歌舞来收尾”的演出形式,让广大农民既领略到了花鼓戏的醉人神韵,又感受到了现代歌舞青春时尚的诱人芳香,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柳丑苟是谁?
湖北沔阳皮影戏《柳丑苟》
柳丑狗剧情介绍:湖广安陆府竞陵县,柳丑苟摸牌不务正业,妻子与和尚通奸谋杀亲夫,县官断案无有破绽。公安县洪天宝投亲,岳父嫌贫爱富,小姐私奔会白公子,大义凛然,拱手相让,冤案断明,撖合姻缘,有情人终成眷属。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兴于唐宋,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湖北省的传统戏剧有哪些?
湖北素有“戏曲大省”的美誉,现有22个地方剧种,有属于皮黄系统的汉剧,南剧和湖北越调;属于花鼓系统的东路花鼓,天沔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黄梅采茶戏,梁山调,提琴戏和文曲;还有属于高腔系统的清戏,以来外省传入的高台戏,灯戏等。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汉剧、楚剧和荆河花鼓戏。
如按地区划分,则恩施自治州有南剧、灯戏、堂戏、傩戏、柳子戏;十堰市有山二黄、郧阳花鼓戏;宜昌市有远安花鼓戏;荆州市有荆州花鼓戏、皮影戏;黄冈市有东路花鼓戏、黄梅戏、文曲戏;黄石市有阳新采茶戏;咸宁提琴戏等。
湖北的地方戏曲剧种可分为皮簧、大筒、高腔、打锣四个腔系。下面就湖北戏剧作简单介绍:
汉剧,本名汉调,旧称“楚调”,又名楚曲,楚腔,汉二黄和黄腔。1914年正式定名为汉剧。汉剧是我国戏曲艺术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流行于湖北及豫陕湘粤闽部分地区,并形成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大流派,汉河派成为汉剧的主流。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其角色分为十大行当。
楚剧,清道光年间形成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1926年改称楚剧。声腔分正腔、小调两大类,后从湖北清戏引进高腔曲牌,使楚剧增加了一类新的腔调。楚剧代表人物有沈云陔、高月楼、关啸彬、李雅樵、熊剑啸等。
荆河戏,是流行于湘鄂交界之荆河流域的地方戏曲剧种。曾称“上河戏”或“大台戏”,1954年定今名。荆河戏约在十七世纪初期兴盛于湖北省的宜昌、沙市一带,十八世纪末传入湘北。荆河戏有弹、高、昆三种声腔,以弹腔为主。保存的传统剧目542个,其中弹腔戏500个,昆腔戏15个,高腔戏11个,杂腔小调戏16个。荆河戏传统剧目保留下来的有400多个。主要流行于的松滋、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宜昌、当阳、枝江、长阳、宜都、鹤峰、来凤、宜恩等地。
荆州花鼓戏,旧称“花鼓子”。流行于仙桃、天门、潜江、监利、洪湖、京山、钟祥、荆门、江陵诸县,以及孝感、鄂南等地。荆州花鼓戏唱腔分主腔和小调两大类。主要唱腔有高腔、圻水、四平、打锣腔和二百余种小调。剧种击乐来自江汉平原的民间锣鼓,锣鼓牌子有“挑千子”、“三起板”、“鬼挑担”、“牛擦痒”等76个。“摘花”、“带”、“咬碗”是荆州花鼓戏表演尚存的三项特技。
堂戏,又称“踩堂戏”。是流传于神农架,巴东,五峰等地的地方剧种,一说它起源于唐朝,故名唐戏。一说它是村民在婚嫁喜庆或劳动之余的娱乐活动,演出时所需场地较小,一般在农家堂屋里表演,所以称为堂戏。“堂戏”表演中分生、旦、净、丑演员。
文曲戏,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其前身是“坐唱”。这种“坐唱”在湖北黄梅、广济叫做“调儿”、“曲子”。文曲戏是在1914年前后,由湖北艺人在坐唱基础上学习汉剧的分行与表演,汲取汉剧音乐并配上锣鼓登台演出,创造出了改剧种。
鄂西柳子戏,又称杨花柳,阳戏,是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地方剧种。柳子戏今称鹤峰柳子戏。为容美土司田舜年所创。
南剧,南剧音乐主要由“南路”、“北路”、“上路”3大声腔组成。南路声腔源于楚调,与荆河汉戏有渊源关系;北路声腔由“秦腔”的梆子腔衍变而成,上路系弹戏,川梆子。此外还吸收有昆曲,高腔、民间小曲,祭祀音乐的精华,形成一种有地方特色的杂腔。主要流行于恩施、宣恩、咸丰、来风、鹤峰等地。
东路花鼓戏,又名东腔。是流行于大别山区的一种地方戏。发源于举水以东的麻城地区,故名东路花鼓。东路花鼓在民间小演唱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到了清代极为兴盛。流传于麻城、红安、新洲、黄冈、英山、罗田等地。主要唱腔有高腔、二高腔等。
远安花鼓戏,是在远安民歌、民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据考,它形成于清同治初年。传统的远安花鼓常为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出场,故又称“三小戏”。唱腔分为主腔和腔两类。
襄阳花鼓戏,曾名“躲躲戏”。前身是流传于襄樊地区的民歌小调和一些其他说唱艺术形式,由于受到当时清戏、汉剧、湖北越调影响,逐渐形成了以打锣腔为主,并具鄂北方言与艺术的特点。腔调有[桃腔]、[汉腔]、[四平]、[腔]。
郧阳花鼓戏,流行于郧县、郧西、房县、丹江口市等地。郧阳花鼓戏起源于清代中晚期。郧阳花鼓戏兼唱丝弦伴奏的琴子戏和锣鼓伴奏的八岔戏,俗称“二棚子戏”。它的声腔有琴子、八岔和采腔三类,其唱腔的“花腔”部分还吸收了“郧阳四六句”的部分曲调。
随州花鼓戏,流行于随州,广水等地。曾称“花鼓子”“地花鼓”“花鼓戏”。1956年定名“随县花鼓戏”。1984年改名“随州花鼓戏”。由四大声腔组成的,分别为“蛮调”、“呔(tai)调”、“梁山调”、“调”。
黄梅采茶戏,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阳新采茶戏,早在清康熙年间,阳新就出现茶歌和民歌小调为唱腔的“花灯戏”,这是采茶戏的雏形。后随着黄梅戏和汉剧的传入,在道白、表演、板式等方面给予阳新花灯戏很多影响,至清咸丰年间,“花灯戏”发展成为“采茶戏”。阳新采茶戏音乐由正腔、调、击乐构成,正腔包括“北腔”、“汉腔”、“叹腔”、“四平”等,可塑性大,板式变化多,表现力强。调节奏明快,包括民歌、灯歌、田歌以及从说唱音乐中吸收过来的道情。
灯戏,又叫恩施灯戏。系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于清乾嘉年间由四川传入恩施。恩施灯戏唱腔主要有正腔和小调两大类,以恩施流行的花锣鼓和称之为“大筒子”的胡琴伴奏,用恩施方言演唱。灯戏因演出意义不同而名称各异。新春元宵,欢度佳节,称“贺新灯”清明祭把,称“清明灯”寿涎祝寿,称"寿灯”,男婚女嫁、抱子添孙,称“喜灯”;烧香还愿、酬神祭把,称“公灯”。灯戏剧目有60多个。
傩戏,傩戏是在民间习俗的酬神还愿仪式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傩戏分“正八出”和“外八出”两种,“正八出”统属巫教仪式,“外八出”是有情节的拆于戏和连台大戏。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
湖北越调,流行于湖北北部地区。唱腔主要为“越调”,有时也兼唱“吹腔”、“昆腔”、“七句半”等。伴奏乐器以四胡(俗名“上天梯”)为主(因而越调也有时被称“四股弦”),卧笛、月琴为辅,后来逐渐增加了短杆坠胡、闷子、二胡、唢呐、三弦和琵琶。越调的传统剧目分为正装戏和外装戏两种,有四百多出。
山二黄,又名汉调二黄,简称汉二黄,为汉剧的一个支派,是流行于鄂西北地区的皮黄戏种。它形成於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它的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乐器主要有京胡、二胡、月琴三大件,配以笛子、唢呐、笙等吹管乐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载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并被列为22个地方稀有剧种之一,被录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著名汉剧大师陈伯华称之为“汉剧之母”。
提琴戏,源于花鼓戏。清朝年间,花鼓戏经湖南省岳阳艺人传艺到鄂南一带,融合崇阳本地花腔小调和山歌民乐而独成一体。因主要乐器是一种杆短筒长、形似二胡的弦琴,演奏者手提弦琴把琴筒抵在腰间,故称“提琴”,“提琴戏”由此得名。
此外,湖北还有丰富的、多姿多的民族地方戏剧曲,如:
南剧,巴东堂戏,恩施灯戏,恩施傩戏,鹤峰傩愿戏,鹤峰柳子戏,长阳南曲,恩施扬琴,利川小曲,鄂西竹琴,走马渔鼓,长阳渔鼓,长阳旱龙船,满堂音,花鼓,建始丝弦锣鼓等。其中属于丝弦小曲类的曲种有长阳南曲、恩施扬琴、利川小曲等,共同的特征是均采用曲牌联缀体结构,并佐以丝弦;属于渔鼓道情类的曲种有噪鄂西竹琴、走马渔鼓等曲种,其音乐结构、表现形态、发展轨迹以及表演形式等基本相同;属于踏歌耍唱类的曲咱有长阳旱龙船、满堂音、恩施花鼓等品种,介于民间歌舞、山歌、戏曲、杂耍以及田间打唱等姐妹艺术之间,是兼有多重色与属性的曲艺种类,是不同艺术种类衍变融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