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360度断吉凶可信度,吉凶预测每日

古代的大周天是360还是365

360,周天度数为(360°)。
子山午向 357.5 - 2.5 正中 0 向180左90右270 (357.5 - 0 - 2.5)
周天357度 女宿八度:三爻、先后天相见、子孙荣华、二十年进官、四十年进财、上吉。
周天358度 女宿七度:四爻、五十年人畜大退、七十年男女短寿。
周天359度 女宿六度:五爻、度吉爻不吉、代代单传、六十年人丁不安、八十年败被谋杀。
周天360度 女宿五度:六爻、先吉后凶、六十年有功名、七十年狂亡。
子山、癸山、复卦、地雷复、八数、坤宫第二卦、属土逆爻
周天1度 女宿四度:六爻、二十年以上丁财平,三十年有功名,七十年大败。
周天2度 女宿三度:五爻、三房有财丁,别房不利,六十年丁财凶。 子午兼癸丁 2.5 - 7.5 正中 5 向185左95右275 ( 2.5 - 5 - 7.5 ) 周天2度 女宿三度:五爻、三房有财丁,别房不利,六十年丁财凶。
周天3度 女宿二度:四爻、阴阳和合、丁财两旺、富贵永久之爻。
周天4度 女宿一度:三爻、二十年发福,三十年齐发,出贵此官员之爻。
周天4度 女宿一度:二爻、帝位坐降爻,添官益财,廿年得贵子,发达。
周天5度 牛宿八度:一爻、犯小两仪,三十年被谋杀,长子生三子不回乡。
癸山、子山、颐卦、山雷颐、三数、巽宫第七卦、属木顺爻
周天6度 牛宿七度:一爻、先吉后凶、丁财不发、三房绝、一百年财尽。
周天7度 牛宿六度:二爻、出估狂暴好色、不行正道,七十年月日大败。 癸丁兼子午 7.5 - 12.5 正中10向190左100右280 ( 7.5 - 10 - 12.5) 周天7度 牛宿六度:二爻、出估狂暴好色、不行正道,七十年月日大败。
周天8度 牛宿五度:三爻、先贫后富、五十年添贵发财,六十年大旺。
周天9度 牛宿四度:四爻、三五年丁财齐发,四十年富贵,三元不败。
周天10度 牛宿三度:五爻、二房四代功名,七十年败。
周天11度 牛宿二度:六爻、金神未动,先吉后凶、百年绝。
周天12度 牛宿一度:六爻、先吉后凶,代代单传、有被虎咬蛇伤之人,三十年凶。
癸山、屯卦、水雷屯、四数、坎宫、属水逆爻
癸山丁向 12.5 - 17.5 正中 15向195左105右285 (12.5 - 15 - 17.5) 周天12度 牛宿一度:六爻、先吉后凶,代代单传、有被虎咬蛇伤之人,三十年凶。
周天13度 斗宿廿四:五爻、此爻出尼姑、女估吃药死,出小偷和不正之人。
周天14度 斗宿廿三:四爻、和合爻,夫妇和丁财旺,四十年招财富贵,巳午年大兴家业。
周天15度 斗宿廿二:三爻、出估伶俐、官贵之爻、各界有人,中房中吉。
周天16度 斗宿廿一:二爻、先吉后凶,七十年败产业,八十年孤儿奸盗。
周天17度 斗宿二十:一爻、益屯之界,三十年财旺,七十年见血灾、犯六甲亡。
癸山、丑山、益卦、风雷益、九数、巽宫第四卦、属木顺爻 癸丁兼丑未 17.5 - 22.5 正中 20向200左110右290 (17.5 - 20 - 22.5) 周天17度 斗宿二十:一爻、益屯之界,三十年财旺,七十年见血灾、犯六甲亡。
周天18度 斗宿十九:一爻、度有人字,丁财不旺,二十五年有横祸入门、少女招非。
周天19度 斗宿十八:二爻、犯小儿杀、阴阳不合,妻嫌夫不吉。
周天20度 斗宿十七:三爻、阴阳配合、夫妻和顺,三房单传,别房吉。
周天21度 斗宿十**爻、阴阳交合,亥卯未年出人功名显达,富贵重重之爻。
周天22度 斗宿十五:五爻、有阴无阳,出人忤、二十五年败尽田业,又出寡。 丑未兼癸丁 22.5 - 27.5 正中 25向205左115右295 (22.5 - 25 - 27.5) 周天22度 斗宿十五:五爻、有阴无阳,出人忤、二十五年败尽田业,又出寡。

关于风水的问题...

三元九宫合命法!(用人合伙合婚佳相宜)
三元九宫合命法,源自远古易经的两仪四象,后人依这个基本结构,排出年命,分四吉四凶,此亦为风水学的内容之一,用于合命、合婚、用人、合伙等等事项极为有用,其生克制化,全据易理,决不可轻视之。
①测试方法:先用自己的出生年份及性别找出自己命数,然后再找出你要与之测试此人的命数↓↓↓
1970→男命3→女命3 1971→男命2→女命4 1972→男命1→女命8
1973→男命9→女命6 1974→男命8→女命7 1975→男命7→女命8
1976→男命6→女命9 1977→男命2→女命1 1978→男命4→女命2
1979→男命3→女命3 1980→男命2→女命4 1981→男命1→女命8
1982→男命9→女命6 1983→男命8→女命7 1984→男命7→女命8
1985→男命6→女命9 1986→男命2→女命1 1987→男命4→女命2
1988→男命3→女命3 1989→男命2→女命4 1990→男命1→女命8
1991→男命9→女命6 1992→男命8→女命7 1993→男命7→女命8
1994→男命6→女命9 1995→男命2→女命1 1996→男命4→女命2
★补充:
1969→男命4,女命2 1968→男命2,女命1 1967→男命6,女命9
1966→男命7,女命8 1965→男命8,女命7 1964→男命9,女命6
1963→男命1,女命8 1962→男命2,女命4 1961→男命3,女命3
②测试方法:查得自己命数与对方命数的相交点则为结果↓↓↓
(对方的命数)→ 一 二 三 四 六 七 八 九
(自己的命数) ① 伏位 绝命 天医 生气 六煞 祸害 五鬼 延年
② 绝命 伏位 祸害 五鬼 延年 天医 生气 六煞
③ 天医 祸害 伏位 延年 五鬼 绝命 六煞 生气
④ 生气 五鬼 延年 伏位 祸害 六煞 绝命 天医
⑥ 六煞 延年 五鬼 祸害 伏位 生气 天医 绝命
⑦ 祸害 天医 绝命 六煞 生气 伏位 延年 五鬼
⑧ 五鬼 生气 六煞 绝命 天医 延年 伏位 祸害
⑨ 延年 六煞 生气 天医 绝命 五鬼 祸害 伏位
③测试结果如下↓↓↓
A上上配:(生气、延年)
→得生气与延年者,福应最大,不论合婚、合命、用人,均配合为上吉首选,主永远获福,同心同德。
B中上配:(天医、伏位)
→得天医与伏位者,不论合婚、合命、用人等事均为吉配;但当中虽然相合但志趣或有不同,必须互相迁就。
C中下配:(绝命、祸害)
→得绝命与祸害者,主不宜,若用作合婚、合伙、用人等事,则口舌是非难免,且意见相违,非久远之选;但若是阴阳相配有情,主吉凶而不至剧,必须互相忍让包容,才可趋吉避凶,再者,更要阴阳两宅风水配合为上。
D下下配:(五鬼、六煞)
→得五鬼与六煞者,主不利,相克无情,若配合用人、合婚、合伙等事,主口舌或疾病;而必须要有阴阳两宅风水配合,或命理互补,更要互相忍让与包容,才可以趋吉避凶。
第一层: 天池
第二层: 先天八卦—先天坤、后天坎应在土圭北
第三层: 八煞——坎龙、坤鬼、震山猴、巽鸡、乾马、兑蛇头、艮虎、离猪为煞曜,宅墓逢之一齐休。
第四层: 黄泉——庚丁坤上是黄泉,坤见庚丁不可然。巽宫最嫌居乙丙,乙丙需防巽水先。乾上辛壬行不得,辛壬水路怕当乾。甲癸向中休见艮,艮流需知甲癸颠。
第五层: 八宅——生气、五鬼、延年、六煞、祸害、天医、绝命、伏位。
第六层: 地盘(正针)二十四山向——坎卦壬子癸、艮卦丑艮寅、震卦甲卯乙、巽卦辰巽巳、离卦丙午丁、坤卦未坤申、兑卦庚酉辛、乾卦戌乾亥。
第七层: 穿山七十二龙——详罗盘面注记
第八层: 透地六十龙——详罗盘面注记
第九层:平分六十龙——详罗盘面注记
第十层: 人盘(中针)二十四山向及二十八宿五行——详罗盘面注记
第十一层: 人盘平分六十龙——详罗盘面注记
第十二层: 赖文俊二十四天星——详罗盘面注记
第十三层: 贪狼九星——详罗盘面注记
第十四层: 紫白九星——详罗盘面注记
第十五层: 天盘(缝针)二十四山向——详罗盘面注记
第十六层: 天盘平分六十龙——详罗盘面注记
第十七层: 百二十分金——详罗盘面注记
第十八层: 二百四十分金——详罗盘面注记
第十九层: 十二支气——详罗盘面注记
第二十层: 平分六十甲子——详罗盘面注记
第二十一层: 上中下三元——详罗盘面注记
第二十二层: 盈缩六十龙——详罗盘面注记
第二十三层: 盈缩六十龙五行——详罗盘面注记
第二十四层: 二十八宿分度(浑天星度)——详罗盘面注记
第二十五层:二十八宿界限——详罗盘面注记
第二十六层: 周天360度——详罗盘面注记
注一:本罗盘是根据《订正中国罗盘52层详解》所订正的中国各种地理术综合罗盘。
注二:本罗盘对历来罗盘的差错全部做了修正,如:
先天坤、后天坎历来罗盘都在磁针北,在殷周时代是没有磁针的,应该在土圭北,即现在罗盘的缝针北。
三元地理的上中下三元,原排列在地盘(蒋盘)。由于三元是说明天体运转,应该排列在日景北,即缝针北……
清代以来制造的罗盘,差误是很多的,这种差错,向来无人指出,这正说明江湖“风水”术士不认识罗盘的铁证。罗盘面注记的方位有误,风水术为方术,还能谈得上准确与不准确,判断与不的问题吗?
注三:本罗盘是经赣州玉尺堂李定信鉴定,并由罗盘制造者弟子温小凡已申请专利。
注四:本罗盘保修期为一年,在保修期内发生偏差免费修理。(人为损坏除外)
四吉位:
生气位(贪狼):财运好,健康话力充沛,移民,旅行,进步(生气之神);生生不息之意,利男性名声,忌做厕所浴室,否则会引起失职,多病痛,女性小心小产。
延年位(武曲):财运好,健康延年益寿,官运,中标,考试,升职,转业或开业(明喜之神);主和谐,主寿,利外交事务,忌作厕所浴室,犯则口舌官非,家宅不宁 。
天医位(巨门):财运好,疾病痊愈,贵人扶持,求医,贸易,止夜啼(财富之神);主健康,主富行妇女,旺财,忍作厕所浴室,犯则多主顽疾 。
伏 位(左辅):如没有峦头上之冲煞,主财运小吉,运气中等,健康如常,尤其是在衣食,庆典,地位,婚嫁方面;但如果有峦头上之冲煞,凶起来比其他位置更凶,好的变成坏的,例如婚姻不成,没有衣食,小产流产,庆典变纷争,工作压力大等。(抱喜之神)主平静,利主管,有镇压之力,宜饬神位,主管位,忌作厕所浴室,犯则令人心烦意乱,不安於位 。
四凶位:
绝命位(破军):财运极差,多病损寿,凶则死亡,破财,失物,肺病,被劫,火灾,离家出走,有外遇,好友成仇等(肃杀之神):有杀伤力,忌作主房气口,犯则易有手术,刀伤,车祸,贼劫 。
五鬼位(廉贞):破财连连,健康甚差,容易招鬼,游荡,恶疾,好勇斗狠,暴戾,吸毒等(威武之神):指无端惹祸,但亦有转祸为福之力,宜作厕所,士多,浴室,忌作主房。大门。厨房和主气口。犯则意外多生。生癌手术等 。
六煞位(文曲):财运不好,灾祸连连,多病,贪花恋酒,爱情反覆,意外受伤,离婚等(游魂之神):乃宅主桃花位,已婚主婚姻反覆,宜作厕所浴室,忌作主要房间或气口,犯则人口不宁,夫妻纷争 。
祸害位(禄存):官灾是非,财难积聚,争执被骗,不好的加倍坏下去,离婚,撞车,吃得多变糖尿病,恶疾,手术,胃病,神经衰弱,性病等(祸害之神),宜作厕所浴室 。
这是我所能找到关于你问题的所有答案了,我已竭尽全力,选不选就在你了.我没什么遗憾了

手机风水罗盘如何使用?可信度高不?

可以使用,但受磁场的影响会有一定的偏差。

古代历法中说日影每日移行一度,一年360度,请问这个角度是怎么算的...

什么叫历法?简单说来,就是人们为了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纪时系统。具体说,就是年月日时的安排。时间的计量单位也和长度、重量等计量单位一样,是人为规定的。但是,人们的实践告诉我们,利用和生产实践密切有关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作为天然计量时间的尺度,这对人们计量时间的工作,将带来极大方便。于是,反映季节变化规律的“回归年”、反映月貌变化规律的“朔望月”和反映昼夜变化规律的“太阳日”,便组成三个大小合适的时间计量单位。这三种计量单位并用的历法,人们称作阴阳历(例如农历);只考虑回归年变化的称作阳历(例如现行的公历);固定十二个朔望月作为一年的称作阴历。
我国古代历法的起源是很早的。有原始的农牧业就应该有原始的历法。早期的历法现在只留下片言只语的传说,难以深入考究。成文的历法从周末到汉初的《古四分历》开始,经过多次的历法改革,在改革和斗争中不断进步和完善,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我国古代的历法大都使用传统的阴阳历,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不仅仅是年月日时的安排,还包括日月五星位置的推算、日月食的预报、节气的安排等等。历法的改革,包括了新的理论的提出,精密天文数据的测定,计算方法的改进等等。我国古代的历法成就,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下面只介绍几个主要方面。
对太阳视运动的研究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并不和它的公转轨道平面垂直,黄道和赤道相交成二十三度半左右的夹角,这就使得同一地区太阳地平高度作规律性的变化,形成这一地区气候寒暖的更替。因此,对于太阳视运动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历法的制定。研究太阳视运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测量中午时候日影的长度变化,来决定季节的变化和测定回归年的长度(古代称作“岁实”)。这种观测所使用的仪器是圭表。一种是测定太阳在恒星间的位置,研究太阳一年中运动的快慢变化和测定冬至点逐年变化的数值(称作“岁差”)。使用的仪器是浑仪等测角仪器。下面主要讲三项:
冬至时刻的测定和回归年长度的推求
冬至、夏至在战国时期以前称作“日南至”、“日北至”,表明冬至是一年中日在南天最低位置的一天,日影最长,夏至是日在南天最高位置的一天,日影最短。由于冬至影长,夏至影短,冬至的测定结果比夏至要精确一些。
只有准确测得冬至的时刻,才能准确地预报季节;有了几次准确的冬至时刻,就能得到岁实的数值。因此,测定准确的冬至时刻是我国古代历法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保留下来的我国最早的冬至时刻的观测记录是在春秋时期的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和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
从理论上说,测得相邻两次冬至时刻,就能求得回归年的长度。但是,由于用土圭简单地观测日影的变化所定出的冬至日期并不很准确,可能有一二日的误差;另一方面,每次到达冬至的时刻并不正好在日中,简单地用土圭观测,并不能得到冬至发生在某41 一天中的确切时刻。古人为了弥补这一缺点,尽量利用相隔多年的冬至日的观测记录,以便减少观测误差给推求回归年长度带来的误差。
春秋时期末年(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开始使用《古四分历》,它的岁实是三六五·二五日,这是当时世界上所使用的最精密的数值。希腊的《伽利泼斯历》和我国的《古四分历》相当,但是要比我国晚大约一百多年。《古四分历》规定十九年中置七个闰月,就是十九个回归年正好有二百三十五个朔望月,那么一个朔望月等于二九·五三○八五日,也比较精密。《古四分历》的创制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历法提出了越来越精密的要求。《古四分历》使用了一个时期以后,人们就发现历法所推的气朔逐渐落后于实际天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必须改用新的历法,来纠正这一误差。西汉《太初历》和东汉《四分历》就是通过改元的办法来纠正误差的。但是,人们逐渐懂得,不断改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东汉末的刘洪认识到误差的产生是由于《四分历》的岁实太大,他第一次减小了岁实,这样就提高了历法的精度。
要进一步提高历法的精度,必须从冬至时刻的测量方法上改进。西汉以后,人们就已经习惯使用八尺高表来测定冬至的日期。但是,用八尺高表简单地进行测量,并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于是人们曾想过好多改进的方法。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429—500),首先从观测技术的改进上达到了提高观测精度的目的。由于冬至前后的影长变化不太明显,这给冬至时刻的准确测定带来困难,更重要的是简单的测量只能得到冬至发生的日期,而不能得到一天中什么时刻是冬至。祖冲之想出一个新的方法,他不直接观测冬至那天日影的长度,而是观测冬至前后二十三四日的日影长度,再取它们的平均值,求出冬至发生的日期和时刻;又由于离开冬至日远些,日影的变化就快些,所以这一方法提高了冬至时刻的测定精度。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的岁实取三六五·二四二八日,这在当时来说是很精密的,只有到了南宋以后的几个历法,才能达到或超过他的水平。宋代《明天历》以后的历法,采用更多的观测点,并加大了两个冬至时刻年代的间隔,这样就减小了所求回归年数值的误差,才更加提高了精度。
元代的郭守敬,是数学、天文、仪器制造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他不但继承了前人观测日影的方法,而且创造了一个叫做“景符”的仪器,用来解决日影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景符的原理是,使照射在圭表上的日光首先通过一个小孔,再射到圭面,形成一个米粒大小的光点,它的边缘就很清楚,可以量取比较准确的影长。按理说,加长表高就能使日影变化更显著,但是表高增加以后,边界模糊不清就更严重,实际上达不到提高精度的目的。解决了日影边缘的清晰问题,就可以加大表高来增加测量冬至时刻的精度。现存的河南登封测景台,就是郭守敬所造的巨大的砖石结构的圭表。表高四丈,是传统高度的五倍。南宋的杨忠辅对历史上的观测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在他于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制定的《统天历》中首先使用了三六五·二四二五日的精密的岁实数值。郭守敬根据自己多次精密测定的冬至时刻的结果,并且利用历史上从祖冲之《大明历》以来的六次冬至时刻的观测资料,证实了三六五·二四二五日是我国历史上所使用的最精密的数值。这个数值的使用,在世界历法史上是最早的。欧洲的著名历法《格里历》也是采用这个数值,但是要比《统天历》大约晚四百年。明末的邢云路又把表高加大到六丈,测得岁实三六五·二43 四二一九○日,比用现代理论推算的当时数值只小○·○○○二七日,精密程度超出了当时欧洲天文学的水平。
冬至点和岁差的测定
冬至点就是指冬至时太阳在恒星间的位置,这种位置现代都以赤经、赤纬来表示。我国古代是以距离二十八宿距星的赤经差(称作入宿度)和去极度来表示。
战国时期的《古四分历》所测得的冬至点在牵牛初度。秦代使用的《颛顼历》立春在营室五度,按古度推算,那太阳冬至点的位置也在牵牛初度。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冬至点的实测数据。
由于太阳的位置不能直接测量,只能间接推得,早期测定冬至点的方法大致是利用当时给定的冬至日,以漏刻得到夜半的时刻,由这个时刻中天的恒星的入宿度,反推得到太阳的位置。这一方法由于漏刻定的时间难以准确,所以测得的数值也比较粗略。
在晋代以前,我国的天文学家是不知道有岁差现象的。天周和岁周不分,以为从冬至到冬至一周岁(岁周),就是太阳在众星间运行一周天(天周)。所以当《四分历》把回归年长度定作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也把周天划分成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他们相信冬至点的位置一旦测定,就永远不变,所以战国时期到西汉大都沿用冬至点在牵牛初度这个数据。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认为冬至太阳在建星,实际并未改变。西汉刘歆在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说,冬至点的位置进退牛前四度五分,含糊其词,不敢肯定。东汉贾逵在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才明白地说,冬至太阳在斗二十一度又四分之一。汉代人不知道岁差的现象,但是通过实际观测,已经明显地反映出冬至点的位置是变化的。南北朝时期后秦的姜岌,想出了一个巧妙方法,就是在月食的时候测量月亮的位置,这样推得太阳的位置,再核算到冬至太阳的位置。这种方法是相当准确的。他实测得冬至点的位置在斗十七度。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又由于自转轴对黄道平面是倾斜的,地球赤道那里的突出部分受到日月等吸引而引起地轴绕黄极作缓慢的移动,大约二万六千年移动一周,由此产生了岁差现象。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冬至点在赤道上每年西移的度数,依我国古代所用的度数计算,大约七十七年差一度。
晋成帝的时候(公元330年前后),虞喜(约284-约360)比较了历史上冬至点的观测结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冬至点有缓慢的移动,认识到太阳在天球上运动一周天并不等于冬至到冬至一周岁,应该“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太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还没有回到原来恒星间的位置,还不到一周天,于是称这个现象叫“岁差”。虞喜根据自己的分析结果,认为五十年冬至点沿赤道西移一度。他的发现虽然比古希腊的依巴谷迟约四百五十年,却比依巴谷冬至点每百年沿黄道西移一度(依我国古代度制计算)相当于冬至点经一百零九年多沿赤道西移一度)的数值精密。在虞喜以后不久,岁差便在历法的计算上得到实际应用。
何承天也讨论过岁差现象,他以为赤道岁差每百年差一度,但是没有应用在他的历法中。祖冲之是第一个用它来改进历法的人。他实测得冬至点在斗十五度,和姜岌的斗十七度相比较,不到一百年就差二度,因而得到四十五年十一个月差一度。虽然祖冲之所得的数据不很准确,但是他在历法中引用岁差,却是一个很大的革新。隋代的刘焯,在他的历法中使用七十五年差一度的黄道岁差数值,这在当时来说,已经相当精密了,而这时候西方还是沿用依巴谷的数值。唐宋以后,赤道岁差值的推算更加准确,如周琮的《明天历》、皇居卿的《观天历》、陈得一的《统元历》等都曾采用45 七十七年多差一度的数值,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平气和定气
地球沿着离心率很小的椭圆绕太阳运动,每天实际运行的距离是不等的,但是由于离心率很小,这种差数是不大的。古代受观测仪器的限制,在南北朝以前还不知道太阳的视运动是不均匀的,认为太阳每天所行的角度相等。当时也不知道有岁差,那么一年太阳行一周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一周天就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太阳每天行一度。每一节气所占的日数也相等,是一五·二日。后人把这种规定节气的方法称作平气或恒气。
北齐张子信用浑仪在海岛实测了许多年,才发现太阳的视运动是不均匀的,发现“日行在春分后则迟,秋分后则速”(《隋书·天文志》)。事实上,当时冬至点离开黄道的近地点不远,近地点只在冬至点前十度多,这一结果是大致符合实际情况的。随着时代的推移,冬至点和近地点越来越接近,大约在南宋的时候二者相合。
张子信的这一发现,对历法的改进是有很大意义的,不久就应用在历法中。刘焯等开始提出在历法中改用二十四等分周天来定节气,得每气十五度多,这种划分节气的方法称作定气。由于太阳每天在黄道上移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太阳移行一气所需的日数也不一样。冬至前后日行快,一气只有一四·七一八日;夏至前后日行慢,一气达一五·七三二日。他推得春分、秋分离冬至各八十八日多,离夏至各九十三日多。但是他所给定的太阳运行快慢数值是和实际不符的。僧一行的《大衍历》却更符合实际情况,认为冬至附近日行最快,所以二气间的时间最短,夏至附近日行最缓,所以二气间的时间最长。《大衍历》指出了正确的日行快慢规律,纠正了刘焯的错误认识。实际上,《大衍历》日行最快的时刻定在大雪和冬至之间,当时实际近地点在冬至点前九度,所以《大衍历》的数据是准确的。《大衍历》又测知从冬至到春分六个定气间共八八·八九日,日行一象限;从春分到夏至六个定气间共九一·七三日,也行一象限。秋分前后和春分前后情况相同。
郭守敬的《授时历》把日行最快的时刻定作冬至,《授时历》创作时代的近地点实际在冬至后不到一度,所以它所使用的数值是很精密的。《授时历》根据实测,知道从冬至到平春分前三日(定春分),日行一象限,只需八八·九一日;从平春分前三日到夏至九三·七一日,日也行一象限;秋分前后相同。
由此可知,从《大衍历》以后,就有了能够比较准确地推算太阳位置和推算定气的方法。但是由于长期使用平气的习惯影响,安排节气仍用平气,定气这种概念只是在计算日行度数和交会时刻等的时候才使用。直到清代才改用定气。
对月亮运动的研究
我国古代的历法以月亮的圆缺作为记月的单位,很早就注意对月亮运动的观测和研究。中国古代对于日月食的预报也特别重视,所以对月行的研究更加认真。春秋末期的《古四分历》,对朔望月的长度(古称“朔策”)已经掌握得相当精密了,和真值相比较,大约三百多年差一日。隋代以前的历法,就一直以朔望月的长度来推算安排各月的历日。每月的第一天称“朔日”,意思是日月合朔将发生在初一这天。由于朔望月的长度比二九·五日稍大,所以,通常以这样的办法来进行调整: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大小月相间,相距大约十七个月安排一个连大月。
由于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也在移动,所以一个朔望月并不等于月亮绕天一周。我国古代很早就能把这两种概念区分开来。《淮47 南子·天文训》就记有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又十九分之七①,那月行一周天是二七·三二一九日,已经有了“恒星月”的概念(月亮从天球上某一固定位置运行一周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所需的日数叫恒星月)。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作椭圆运动,月亮在自己的运行轨道上也是这样,所以月亮的运动速度是作周期变化的。月亮过近地点的时候运动最快,过远地点的时候最慢。月亮从最快点运行一周又回到最快点所需的日数称作“近点月”。它和朔望月的长度是不等的,这就使得月亮圆缺一次所需的时间实际是不等的。所以,朔望月只是月相变化一周所需的平均日数。以朔望月长度推得的合朔时刻称作“平朔”。
战国时期的石申可能已经知道月亮运动的速度是有变化的,可惜记载简略。西汉刘向(约前77-前6)在《洪范五行传》中有关于月行九道的记载。东汉贾逵也认识到月行有快慢。他认为月行快慢是由于月道有远近造成的,并且知道,经过一近点月,近地点向前推进三度。以此推算,经九·一八年近地点才能回到原处,那一近点月是二七·五五○八一日。张衡也提倡用九道术。在古代文献中也记载了月行九道图,可见月行九道的说法在汉代是很流行的。九道术是我国早期对远地点变化的认识。按九道术安排月历,会有三大月相连和二小月相连。九道术虽然比较粗略,但是比不考虑月行有快慢的平朔法要精密。
刘洪在《乾象历》中第一次考虑到月行的快慢问题,他设每近点月中近地点前进三度四分(十九分是一度),由此可以求得近点月是二七·五五三三六日,和现今测得的值二七·五五四五五日相差不远。《乾象历》实测得一近点月中每日月亮实行度数,给出月亮每日实行速度超过或不及平均速度的“损益率”表。“损益率”逐次相加称“盈缩积”。求某日月亮的实行度数,以月亮平行数值加从近地点时起到前一日的盈缩积。《乾象历》求日月合朔时刻,使用了一次内插法。《乾象历》计算月行的快慢问题,主要是为了推算日月食发生的时刻和位置,所以它不但能求出定朔望时候的经度,而且能求出日月食发生的时刻。
古人为了研究交食的需要,对于“交点月”的长度也进行过许多研究工作。月亮从黄、白道的升(降)交点起运行一周又回到升(降)交点所需的日数称作交点月。祖冲之的《大明历》第一个推得交点月的数值是二七·二一二二三日,同现今测得的值比较,只差十万分之一。以后各家历法差不多都推算交点月的长度,都达到很高的精度。
张子信发现太阳运动有快慢以后,为定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隋代的刘焯、张胄玄开始,在历法中推算定朔时刻的时候同时考虑月行和日行的不均匀性,这在中国历法史上是一个重大进步。刘焯在推算定朔的时候创立等间距二次差的内插法公式,在历法中引进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先进成就。 不明白参考 http://bbs.lishi5.com/thread-12192-1-1.html

罗盘384爻分金吉凶?

罗盘384爻分金吉凶
这是有吉凶之别

我想记住易经64卦384爻,每一爻的意思。有知道简便方法的前辈,能指点...

建议买本周易好好看看。
1,64卦每一卦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并且从1爻到6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乾卦,一开始的潜龙勿用(潜在水里),到后来龙越来越牛逼了,出来了, 飞上天了,到最后回头的“亢龙有悔”。按照这个就比较容易记住每一爻的意思了。
2,第二个就是64卦的顺序,这个有卦名歌可以去百度。其次就是其实64卦也是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比如先是乾坤二卦开天地,然后就有了屯卦开始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就有了蒙卦开始启蒙……
3,第三就是根据卦名记住每个卦大概是讲什么的,比如屯卦讲的为了屯集粮食而打猎的故事,比如鼎卦讲的是一个鼎变化的过程。这个还是要求你把周易当做一个个短篇小说来看。
4,最后一个建议就是……用进废退。我没怎么刻意去记过这些卦,有时要用了临时百度下或者翻下书,用的多了自然就熟悉了。比如我记得有次自己起个卦,起出来是山地剥卦,结合我自己的情况分析了很久,这样剥卦讲的什么也大概有映像了,下次再起到剥卦就再熟悉一下,慢慢就好了。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