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个发现天象的人是谁,古代观天象最厉害的人

古代发明物及对应的发明人

地动仪,浑天仪张衡
活字印刷术 毕升
造纸术 蔡伦
水排 杜诗
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遥望苍穹(上) 神秘的天体,遥远的星空,千百年来一直是我们的祖先关注的对象。月亮的圆缺代表了什么?太阳的运动轨迹有规律可寻吗?天上恒星有多少,它们的位置又在哪里?一代代的古天文学家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无数的发现。陨石,北极光这些天文现象很早就出现在古代的神话里,战国时期的石申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汉代的史官司马迁写了《天官书》,这是对前代天象观测记录的一次总结。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遥望苍穹(下) 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天象观测继续发展。两晋时期的陈卓,建立了全新的星官体系,并用《玄象诗》将其记录下来;到了宋代,流传下来了一副石刻星图,在公元1054年的时候,观测到了一次罕见的超新星爆发,这对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天象观测记录丰富,古代天文学人才辈出,使得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历法的变迁 原始社会,人们发现天象的变化与四季交替存在可循的规律。这个规律成为了古人天象观测的最实际的应用,历法便在百姓生存与贵族统治的双重需求下诞生了。 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象观测工具 古人在观测天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制造工具的天赋,圭表、漏壶、浑仪、浑象,每一件都显示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尤其是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天象观测仪器制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非常遗憾的是,元朝以后,这些仪器的制造水平也停滞不前,随着西方入侵者的隆隆炮声,这些精美的仪器成为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 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地震档案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同时也是地震记录最丰富的国家。打开古代地震档案会发现:有智者超前地发明仪器观测地震,也有勇者身处险境去记录分析地震,更有许多无名史官记录下两千多年的地震资料,让我们有可能分析研究脚下的大地何时会发脾气。 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上) 远古时期,人类靠打渔、捕猎采集着野果为生。农业的产生让人类的脚步踏上了文明之路。从此人类开始了定居、耕种、养殖的生活…… 7、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中) 古老的育种技术……甚至皇帝都亲手做过。富有创意的祖先……是怎样给农作物起名字?悠远的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就近在一日三餐的变化。 8、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下) 这些我们祖先使用过的工具……是农具?或是武器?无数巧夺天工的农具……可能是一个很普通的老百姓发明的。牛犁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力有了第一次解放。 9、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改变世界的发明:火药(上) 古代医药学家把硝石、硫磺入药治病,而炼丹家却用它来炼制长生不死的仙丹。阴差阳错,仙丹没炼成,倒炼出了火药。刚问世的火药因为各种原因被严格保密,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人开始用它作法行骗,也有人带者它投身军事,一个伟大的发明终于公诸于世。 10、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改变世界的发明:火药(下) 火药让古老的“石包”发展为今天的“炮”,刀枪剑戟的冷兵器逐渐被各式各样的火药兵器所替代。走上正轨的火药开始广泛介入军事和民用,与此同时,战争和和平贸易却带着它原离故土,向西行进。 1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东方之光:造纸术 一堆乱麻,一块破布,一张树皮,这些废料却能够造出洁白的纸,纸的发明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创造,它使文明可以传承,使知识可以传播。千年来,纸的发展从没有停止过,一张普通的纸,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1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青铜时代 一个纷争的年代,一段青铜兵器的历史,一把王者之剑背后的故事,本期科学历程将向你娓娓道来..... 1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传播文明:印刷术(上) 印刷术不折不扣的是一种改变历史进程的工艺技术。最先发明的是雕版印刷。但对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肇自隋时,行于唐世,阔于五代,精于宋人”是迄今为止最为人们所接受的种精典说法。隋代佛教的兴盛为雕版印刷的起源与初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唐代,印刷术不仅仅用于佛经的印刷,一般书籍,日历印量大增;战乱不休的五代,印刷术却没有停止,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1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传播文明:印刷术(下) 宋代对印刷术的发展来讲是一个精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伟大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了永载史册的布衣毕升;元代是一过渡性阶段,但王桢发明的转轮排字法离机器印刷只有一步之遥;明朝的豆版印刷流传至今,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印刷术的成熟使清代出现了许多精典的印刷巨著。 1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指南针史话(上) 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这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是指南针究竟是由谁发明的呢?本片将为你讲述一个关于指南针的神奇故事。 1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指南针史话(下) 指南针传到西方后,大大促进了西方航海的发展,直接推动了达伽玛、哥伦布的远洋航行,而作为最早发明指南针的中国为什么却讲指南针用于看风水的活动上呢? 17、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的古船(上) 清朝末期,西方人的铁甲战舰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但是,又有谁知道这些西方的铁甲战舰曾经得益于我们古代船只的发明创造! 18、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的古船(下) 战船是我国古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大雄伟的战舰让人生畏,为保卫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但如此辉煌的造船史,为什么到了近现代就没落了呢? 19、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漫话古代桥梁 古桥的历史本来就妙趣横生,更何况中国古人又被加上“古代桥梁工程师”的桂冠。本期节目以拱桥的技术发展为线索,为您描述了中国古代各领风骚的五座桥梁。

谁发明了天象记录?

近代以前,中国人一直是世界上最勤勉、最精确的天文观测者。历朝历代,皇家天文台都有专职人员日夜不停地观天测候,几乎不漏掉任何突发天象,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天象记录,这些天象记录被视为全人类珍贵的科学遗产。
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中,最有价值的是涉及日月食、彗星、太阳黑子、新星等的资料。史书中彗星、流星、新星等记录的详细程度和精确程度,可使现代人根据这些记录精确地确定其位置、亮度和运动变化过程,很多记录对现代天文学研究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日食记录最突出的应用是研究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利用现代推算的某次日食同历史上这次日食的实际观测数据比较,可以得出可靠的地球自转长期变化情况。历史拥有的可靠日食记录主要来自中国,中国有的日食记录已成为经典,如《尚书》中记载的日食被称作“书经日食”,《诗经》记载的日食被称作“诗经日食”等。
中国历史上有1000多次彗星记录,最早的见于《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而且已经把彗星看作是天体了。相比之下,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直到16世纪一直把彗星看作大气中的燃烧现象。
《汉书·五行志》记载了公元前28年的太阳黑子:“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时间、位置、大小俱全,而西方直到伽利略利用望远镜才真正确认了黑子的存在。
自商代到17世纪末,中国史料上记载了90多颗新星、超新星事件,是世界上非常珍贵的天象记录。20世纪50年代,中国天文学史家席泽宗整理发表的《古新星新表》,详尽考查了这些记录,为那时射电天文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材料,为现代恒星演化理论做了非常重要的印证,在国际天文学界引起了轰动。这是中国古代天象记录应用最精的篇章,被誉为20世纪中国人对世界天文学的最大贡献。

中国古代发明家有哪些

毕升、鲁班、蔡伦、张衡、祖冲之、马均祖冲之(ZǔChōngzhī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隋书·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祖冲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朒数)和3.1415927(盈数)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祖冲之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27.21223),回归年日数(365.2428)等数据,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毕升、鲁班、蔡伦、张衡、祖冲之、马均

古代研究天象的官员叫什么

司天监,官名。掌管观察天文,并推算历法。
元初掌天文历象的中央机构。后为天文学校。金代设司天台,隶秘书监,掌天文历数风云气象,兼教授生员。设提点、监、少监、判官、教授、司天管勾等。辖天文、算历、三式、测验、漏刻诸科。元初因金制,立司天台,隶秘书监。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与回回司天台合并为一,并于次年招收生员入台学习。十五年(1728)别置太史院,与司天台并立,观象颁置太史院,司天台仅教授生员,成为天文学校。延佑元年(1314)改名司天监。秩正三品。七年(1320)降正四品。设提点1员,司天监3员,少监5员,丞4员,知事1员,令史等吏员若干。属官有提学、教授、学正、及天文、算历、三式、测验、漏刻诸科管勾、阴阳管勾、押宿官、司辰官等。额定天文生75人。
历代多设置司天监,但名称不同。周朝有太史,秦汉以後有太史令。隋代设太史监,唐代设太史局,後又改司天台,隶属秘书省。宋、元两朝有司天监,元代又设太史院,下设三个局:推算局、测验局、漏刻局。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设有回回司天监,任务“观像衍历”。
明初有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有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钦天监,清代循称钦天监,并设监正、监副等官。明朝以後即有欧洲传教士加入,洪武二年(1369年)阿拉伯鲁密国的黑的儿、马德鲁丁、马哈麻父子先後出任监正。清初汤若望订正“时宪历”。司天监钦天监 官署名。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元有太史院,与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并置。明初沿置司天监、回回司天监,旋改称钦天监,有监正、监副等官,末年有西洋传教士参加工作。清沿明制,有管理监事王大臣为长官,监工、监副等官满、汉并用,并有西洋传教士参加。乾隆初曾定监副以满、汉、西洋分用。后在华西人或归或死,遂不用外人入官。司天监。掌管观察天文,并推算历法。
历代多设置司天监,但名称不同。周朝有太史,秦汉以後有太史令。隋代设太史监,唐代设太史局,後又改司天台,隶属秘书省。宋、元两朝有司天监,元代又设太史院,下设三个局:推算局、测验局、漏刻局。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设有回回司天监,任务“观像衍历”。
明初有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有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钦天监,清代循称钦天监,并设监正、监副等官。明朝以後即有欧洲传教士加入,洪武二年(1369年)阿拉伯鲁密国的黑的儿、马德鲁丁、马哈麻父子先後出任监正。清初汤若望订正“时宪历”。——百度百科

古代观测天象,推算时日的官吏 叫什么

天文生古代观测天象、推算时日的官吏。唐代司天台有天文生六十人。明清属钦天监。清制,食俸天文生,满、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二十四人。食粮天文生,汉五十六人。2.旧指占卜吉凶、选择日子、勘察风水的人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