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预测天气预报方法,易经怎么预测

古代人用占卜来预测天气预报,这种方法真的准吗?

古人用占卜来预测天气预报是很准的

距今3600年前,当中华大地的先人们还在用甲骨文传递信息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制作最早的天气预报。

最早的天气预报是这样的:这段文字预报的是降雨,意思是,壬寅日占卜,癸日下雨,后来的天气是起了暴风。可以看出来,当时的预报方法靠的是占卜。

在夏商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需求,让天气预报成为刚需。不过,当时没有气象科学,人们光靠抬头看天和占卜来观测和预报天气。当然,预报准确率就不得而知了。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了古人们的看天经验。

《诗经》中《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雱,雨雪盛大;喈,风疾。霏,雨雪纷飞。意思是说寒冷北风吹到、风大,带来的雨雪也大。这不是历史上对冷空气的最早描述么?

经验是古人进行天气预报的主要依据。远在汉代,就已经有利用琴弦感应湿度的原理预测晴雨的事例了。元末明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一书中也说:如果质量很好的干洁弦线忽然自动变松宽了,那是因为琴床潮湿的缘故;出现这种现象,预示著天将阴雨。他还谈到,琴瑟的弦线所产生的音调如果调不好,也预兆有阴雨天气,这也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时光悠悠过了几千年,天气预报并没有成为一门系统性的实证科学,但是人们对天气现象的认识在深入。其间,宋朝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公元1076年某一县城发生龙卷风的情况,是东亚关于龙卷风方面的最早记录,他阐述了虹形成的原因,记载了“球形闪电”。《梦溪笔谈》也记录了沈括成功预报降雨的个例。

明朝郑和下西洋反映了古人对天气认识的加深,他在航行中开始主动利用风能。他的航线涉及三大洋,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是非常了不起的。据资料记载,郑和船队遇逆风侧风,只要将帆面倾斜到一定角度,风力吹到帆面上形成垂直于帆面的力,就能推动船舶前进。

时光回溯到三百多年前,我国才出现了连续的气象记录和专门从事气象工作的部门——“钦天监”。

钦天监设立于清康熙十六年,即1677年,类似现在的气象部门。他们统一制作了测雨器,并且令直隶地区(相当于今天的省),逐日记录晴雨,观测雨、雪、风、雷等天气现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靠这个观测,京都(即北京)积累了从清雍正二年(1724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连续180年的观测记录——《晴雨录》。这成为中国现存档案中,年代连续最长的雨量观测资料,可以说是中国气象走向定量化的一个标志。

现在有天气预报,古人是怎样预测天气变化的?

四季轮回、风霜雨雪、冷热阴晴等天气现象,与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如果无法掌握气候条件和天气变化,对播种庄稼和粮食产量就会造成很多不可预知的影响。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如果无法掌握天气变化,就会像一个人失去了视觉、触觉、听觉与嗅觉一样。不仅无法正常生活而且还会出现一些未知危险。现在社会由于科技比较发达,人们可以通过专业的气象仪器测量天气变化。

但是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人们,又是如何了解天气变化的呢?可能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古代社会由于科技比较落后,而且也没有掌握相关测量天气变化的技术,所以他们只能遵循“靠天吃饭”的自然法则,任由风霜雨雪、冷热不均威胁生产与生活。

事实上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以及社会不断发展,古代人通过积累经验逐渐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而且也会不停的去尝试了解,大自然中的天气变化。进而总结出了一些对生产与生活,有很大帮助的经验之谈。

古代人了解气候条件与天气变化的发展与实践

1.古人了解天气变化的演变过程

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时候,也会得到大自然的相应回馈。但如果索取过度或者无休止的破坏环境。一旦打破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就很容易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所以古代人为了能进一步了解大自然并且与其和谐相处,实际上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

人们在感知季节变化的时候,总结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生活经验。比如他们知道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应该多加衣服以达到御寒的目的。在太阳高照天气炎热之时就应该穿上单薄的衣物。于是在这种生活经验中逐渐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的规律。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进步。对大自然的了解从感觉逐渐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在掌握了农业生产、种植、栽培技术之后,人们对大自然的关注以及天气变化更为热切。

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阳光、气候,温度、雨水等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于是便开始更加广泛而又深入地去研究天气变化,并能基本做到提前预知并积极预防。这对于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以及生产力进步,提升古人生活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先秦时期观测天气的方法

实际上古代社会由于促进社会发展的经济产业比较单一。简而言之就是必须依靠农业经济才能立国安民。所古人为了能够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或者说有效预防天气变化对收成的影响,在不断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预测”天气变化的方法或窍门。

(1)观察天象“预测”天气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落后,这也根本没有专业的测量天气变化的设备和仪器。所以人们只能通过日常生活与生产中,以及与大自然频繁接触之后,积累下来的经验来猜测不断变化的天气。由于古代社会中天气变化毫无规律,所以专门总结出来的,与天气有关的经验很快就会过时。

但是笔者认为古代社会中的一些关于天气变化的谚语,其实就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最原始的“天气预报”。

而这些所谓的“天气预报”, 其实也是古代人“预测”天气变化之后,总结出来的最原始的天气变化规律。

比如,古人根据观察天上的太阳与云之后,总结出来的与风、雨、雪有关的谚语,其实就是当时社会中的“天气预报”。“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这几句谚语的意思其实十分浅显易懂,根据日落与云的变化,就可以初步预测是否会出现下雨的自然现象。而“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其实也是古代人观测天象之后,所预测出来的天气变化。

当然不同时代预测天气的谚语也不同,但是笔者认为古代人预测天气的时候,基本上都以太阳、月亮、云作为主要依据,然后根据这些依据的变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对天气变化进行“预测”。可以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天气预报”。


(2)先秦时期关于天气预报的记载


《诗经·邶风·北风》中就曾记载,古代人观测或者预测天气的经验之谈。“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大概意思就是刮北风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雨雪纷飞的天气。尤其是北风凛冽之时不仅预示有大暴雪,甚至还会出现百年不遇的雪灾。

但由于当时并没有专业的气象预测技术,所以这种依靠人力“观测天象”的方法,而推算或者预测出来的天气变化准确率只能看运气。但笔者认为这其实也是生活在,先秦时期的人们对天气预测的一种尝试。对于促进后世准确预测天气具有一定引导作用。

3. 汉代观测天气变化的技术

汉朝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朝代之一,在汉朝时由于生产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过一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时人们有更多时间去做研究,所以汉朝时的天气预测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汉朝人所著《焦氏易林》中记载:“蚁封穴户,大雨将至”。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蚂蚁,一旦用土将以蚁穴上之后,就说明有一场大雨将要来临。而据《论衡·寒温篇》中记载:“朝有繁霜,夕有列光”。如果早晨的时候要是“霜”,那么晚上时星光就会特别灿烂。

实际上汉朝时期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并且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历法。这也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在这套立法中明确的规定出了,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具体时间,以及比较明确的节气变化。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诞生之后,不仅极大的方便了农业发展。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农业发展一旦达到了较高水平,社会中所储藏的粮食产量就会上升。在这种前提下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而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也会有所保障。

4.唐代天气预报《相雨书》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天气变化不仅越来越关注,而且也掌握了一些可以预测天气变化的经验。唐朝人黄子发创作的《相雨书》,就是唐代时人们预测天气的宝典。这本书中通过简单易懂的谚语,让社会中的各个阶层都能掌握基本的天气预测知识。

《相雨书》一共分为十篇,详细的介绍和记录了当时的天气变化。候气、观云、察日月并宿星;会风、详声、推时、杂观;候雨止天晴、祷雨、祈晴等篇章,就是一部古代天气预报典籍。而这部唐朝时著述的天气预报皆有准验。


《相雨书》中曾言:“夫唐三百年间,论天文者寥寥可数。况卜阴晴于俄顷、辨风雨于时乎?”。大概意思就是唐朝存续期间,可以观测天象预测天气的特别少。根本无法准确预知天气变化。


“历朝以来,惟汉东方曼倩著《风雨书》一卷。嗣后七八百年之间绝而不彰,即淳风天纲天文之士所著亦不过占星候气而已,未尝究竟于风雨也。”纵观古今只有汉朝曾著《风雨书》但是还遗失了。在这之后只能依靠“占星候气”但是还不准确。


“夫风雨之候有关于国者最大,军期祭日率有所资。下至野老农夫,无不秉来而观晴雨”。


气候、天气以及风雨变化无常,但却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无论是行军打仗、祭祀还是耕种农田,都需要观测天气变化才能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笔者认为《相雨书》作为古代,预测天气变化最为专业的书籍之一。不仅详细的阐述了各种气候类型,同时也深入的讲解了如何预测天气的方法。对于唐代及其后继朝代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与军事发展方面,都做出了无法估量的重要贡献。

5.明代《田家五行》

元末明初娄元礼根据黄子发创作的《相雨书》,又编纂出了一部有关天气变化的典籍《田家五行》。这部书籍全面而又系统的阐述了,天气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古代地学谚语简单明了的将天气变化知识展现出来。

《田家五行》一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对“十二月”的天气变化;以及天文、地理、草木、鸟兽、鳞虫;天气、农业气象、物候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进而通过这些事物的征兆来了解具体的天气变化,

娄元礼在介绍这些看起来晦涩难懂的知识时,通过简单易懂的谚语实现了普及知识的目的。如“月晕主风,日晕主雨”;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行得春风有夏雨”; “东风急,备蓑衣”;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等。

这本《田家五行》中所记述的,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不仅十分简洁,而且就算用现代气象学进行检验,发现基本上都能够达到一一对应的效果。简单的会所就是明朝时期,人们已经实现了通过观察气象变化,了解天气变化的基本知识。

结 语

天气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能够掌握比较精确的天气预测技术,都可以有效的促进生产力进步。同时也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定。但由于古代社会的天气预测技术比较局限,所以很容易出现预测不准的现象。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古代人也依然不遗余力的去探索气象变化。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天气预测技术十分发达,但是也难免出现一些误差。所以笔者认为人类在探索气象领域,其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就要求大家平时应该多关注气象知识,才能在更好的契机之下去不断完善天气预测技术。

古人如何预测天气

天气预报对农业、交通乃至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那么,没有高科技设备的古人是如何预测天气的呢? 阴阳五行与占卜 古人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将世界万物分为阴、阳两种状态以及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依照阴阳五行的转化规律进行天气预测,这反映了我们祖先洞察天地、认识事物的初始愿望。我国出土的甲骨文上已经有风、雨、雪、云、虹、雷等天气现象,还利用占卜来预测天气信息,说明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认识到天气对农牧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和农谚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贤制定的一种指导农事的历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基本形成,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划分的。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就出现了和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后人总结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后人根据二十四节气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更多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等等。 看云和风识别天气 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种,对预示着不同天气的云进行了简单分类。古人还根据云层的薄厚、颜色总结出了一系列天气和气象谚语,如“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还可以根据风来预测天气,“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吹暖北风寒”,它说明不同的风会带来冷暖干湿不同的天气。 根据动物预测天气 动物的感觉系统相当敏锐,古人已经懂得根据动物的行为表现来预测天气了。早晨蜘蛛网上有水珠表示天晴,这是因为天气晴朗时早上温度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挂在蜘蛛网上。燕子低飞、青蛙鸣叫、蚂蚁搬家、蚯蚓出洞则都是下雨的前兆。 古代的气象局:钦天监 钦天监是一个部门,秦汉时期就已设立,具有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职能,类似于今天的气象局。明清时期,开始有西洋传教士在钦天监任职。 天气预测的专业器具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即在空旷的地上立一根五丈高的杆子,杆子上装一只可灵活转动的铜鸟,依据铜鸟的转动方向便可确定风向。晋代的人们将张衡的铜鸟改为木鸟,这比铜鸟更加轻盈,可以预测更微小的风,多设置在城墙上以及天文、交通等部门。 当然,古人预测天气大多还是靠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准确率相对较低,但这却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中许多天气的预测方法对我们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尹字寻趣 新月 宋代的范仲允,在外省任职录事,因为官小不能携眷赴任,其妻在家日久思夫,便写了一首《伊川令》寄去:西风昨夜穿帘幕,闺院添萧索。最是梧零落,迤逦秋风过却,人情音信难托。教奴独守空房,泪珠与烛火共落。 妻子在抄写的时候,不慎将词牌中的那个“伊”字写成为“尹”字。范仲允收到这首词,读后非常感动,只是对妻子将词牌的字写错了很可笑,于是写了一首词寄回去。其中有一句用“调笑”的口吻说:“料想伊家不要人。”其意是戏说妻子把“伊”字写丢了“人”字旁,是不想他这个“人”了。 妻子不甘示弱,又回了一首小诗,“将错就错”地解说道:闲将小书作尹句,情人不解其中意;共伊间别几多时,身边少个人儿睡。 其意是你不理解我写丢“人”字旁的意思,那是要提醒你,我身边少一个“人”儿睡。 范仲允读后,被妻子的深情所打动,便辞官回家与妻子团聚。 清代顺治年间,江南有一户姓尹的人家,因为得罪了某人,这个人便写了一首《尹字谣》戏弄尹家:伊无人,羊口是其;斩头,灭口君,缩尾便成丑,直脚半开门;一根长轿杠,杠个死尸魂。 这一首歌谣每一句都是把“尹”字丑化。“伊”字没有“人”是“尹”字;“尹”字加“羊口”是“群”字;将“笋”字的“竹”字头去掉便是“尹”字。 “君”字去了“口”是“尹”;“尹”字那一撇缩上去成“丑”字;“尹”字一撇拉直是“门”字的一边;“尸”字中间加一横是“尹”字。这些增减笔划的方法,使“尹”字发生变化,戏谑笑骂。

中国古代科学家如何测天气?求大神帮助

我国古代气象科学的成就 观测天气气候的变化,是人类最早从事的科学活动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气象科学开始萌芽。相传我国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黄帝时代,就设有专人从事气候观测。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帝尧时代,还设立了专门掌管天文和气象的官职(我国古代天气和气象是一起的),这一官职历代相沿。到清朝时称为“钦天监监正”,是掌管天文、气象的最高官员。我国古代曾为世界气象科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夏代(公元前22世纪━前17世纪): 夏代前期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有关的正南北线,由此可以推断二分二至。利用天象、物候进行农事活动。 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前11世纪): 很重视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当时用 甲骨文表述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还利用占卜来预求天气信息(可长达十天),有季节、八方位等概念。 西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 能用土圭定方位,并知不论“雨、旸<晴天>、燠<热>、寒、风”五类气象状况是否反常,均与农牧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在《诗经?幽风?七月》记有一年各月物候现象和知识,已有天气谚语和气候谚语的记载,。周初完成的<<夏小正>>一篇,为我国最早的物候学专著。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一书开始把天气反常列史事记载的重要内容之一。秦国人医和已将六种天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反常作为病的外因看待。曾参(公元前505年至前435年)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管仲不仅认识到植物生长种类与地势高下及地下水深浅的关系,还提出了齐国三十节气的划分。《孙子兵法》把天时(“阴阳、寒暑、时制也”)作为军事胜负的五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提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2年): 军事气象学有所发展。主张利用气象条件战胜之。庄周(公元前369年至前286年)指出风是空气的流动,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使水面悄悄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说明季节、气候、天气与养生、疾病、病因、治疗的关系,并提出候、气、时、岁等 概念,其中涉及到一些气象病因的人体病理学问题。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是我国大统一时期,已规定各地需向中央上报雨情的法律制度(《秦侓十八种?田侓》)。规定各地雨后要及时书面报告受雨泽和受益(受 雨、抽穗)及受灾(旱、涝、风、雨之灾)的田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类,对云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列有和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提到测风仪器“伣、铜凤凰、风铜鸟”三种测定风向仪器和“天平式土灰测湿计”。董仲舒在《董胶西集雨雹对》中指出雨滴大小疏密与风吹碰并雨滴的成度有关。王充在《论衡》中批驳当时关于雷电形成方面的迷信观点,指出雷电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后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提出了梅雨、信风等名称。蔡邕在《月令章句》中对虹的形成指出,它是“阴阳交接之气、著于形色者也。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 三国时(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赵君卿注《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 晋代(公元281年━公元419年): 晋代相风木鸟(风向器)盛行,多装置在城墙上及天文部门内,也有设在太仆寺(交通部门)的。周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东晋姜芨指出近地面游气(蒙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集当时农业气象之大成。提出了熏烟防霜及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把七十二候列入历书。沈怀远《南越志》最早提到台风,当时称为“飓风”或“惧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九九为一年最冷期。 隋代(公元581年━公元617年): 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为月令的书,按月摘录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6年): 天文学家李淳风的《乙已占》,载有相风木鸟的构造,安装及用法,指出该木鸟口衔一支花,风来鸟首向之,花会旋转。根据风对树木的影响,订出八个风力等级。唐医学家王冰,在整理注释《黄帝内经素问》时,曾对国内气候进行过区域划分,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人。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59年): 莘七娘在纸灯下燃松脂使之飞升,以此作军事讯讯号,即后世所谓的“孔明灯”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8年): 最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对气象学有不少创见,其所著《梦溪笔谈》,涉及气象及节气历法的内容有25则,其中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四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由不同形状的承雨雪器皿中所积雨雪,求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7年)和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3年): 元代和明代十分重视农业。元时司农司官编的书中,均包含丰富用业气象学内容。 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化名)来到中国,同时也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高一志与韩云合撰《空际格致》一书,由于书中大部分讲的是气象现象及其特征和形成原理,应将它看作是最早介绍当时欧洲气象知识的专著。在此基础上,明朝进士熊明遇在《格致草》一书中曾依西洋科学原理,辩析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所由。他设计的《日火下降、旸气上升图》,仅用一张图就系统地说明对流天气的形成。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西方气象知识传入中国后,由于中西气象理论的接触,必互相渗透。因此,明末清初的中国科学家在思考气象问题时,受到西方气象理论的影响,对中国气象的发展注入许多新的思想和理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自此以后,我国的气象科学与西方气象科学已融为一炉,很难再有中西之分了。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1871年由金楷理(Kreyer,Carl T.)与华蘅芳合译的《测候丛谈》一书。此书已采用“日心说”,而不用“三际”理论,它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加热地面、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易经真能预测未来吗?如果能又是如何预测的?

预测这东西通常是有心理因素的,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
《易经》是我们祖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描述天地人自然规律的方法。《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原始民族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藉由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并不常见,必须以人为的方式加以考验,占卜的方法便随之应运而生。占卜是由外界事物的动向和变化向非人的灵体探询想要知道的事物。它和预言不同的地方在于,通常会出现模棱两可的答案,让占者去找出一种合理的解释。
如果要和算命作一个区别的话,占卜具有仪式性或社会性的特色,通常与有关;相对来说,算命大多是服务个人的日常活动。占卜常常被人质疑只是一种迷信而已。然而,拥护者会说有许多奇闻轶事来证明占卜的效力。占卜是一种普世文化现象,人类学家发现从古代到现在都可以在与文化中发现占卜的存在。不过,基督教《圣经》中说占卜是被上帝严格禁止的,佛教中也有与基督教类似的提法,唯措辞不如前者严厉;但事实上,社会中假借名义进行的占卜和类似占卜的活动屡见不鲜。
在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以中国人认为人事的兴衰可以通过自然的变化表现出来,并在占卜的过程中被捕捉到。一方面,占卜是一种神秘主义,而另一方面,则是各种自然科学经验的实际应用。
虽然占卜本身也可以用于找出已经发生但因条件限制而不能直接获取的信息,但多数人似乎对用它进行针对未来的探究更感兴趣。<<说卦>>云:“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逆数也。”就是这个意思。
科学研究已经可以成功预言一些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比如说日食、天气预告与火山爆发等,然而这些并不算是占卜。严格来说,占卜缺省了某种超自然力量或命运会造成的影响,而科学预测则是出自于机械化、无感情的世界观,并且仰赖自然的经验法则和可重复验证的操作方式。因此,从操作的定义上而言,所有采用科学研究不认为有效的方法去进行预言的活动,都可以说是占卜。
除了奇闻轶事这种简单的解释外,也有一些严肃的理论在探讨占卜是如何运作的。其中一个带有经验主义科学基础的理论,是立基于潜意识之上。根据这个理论,占卜是一种对潜意识中带有的讯息进行解码的过程。而相信这些讯息的来源是超自然或神秘力量,则是这个理论和科学解释之间的差异所在。
易经的内容以“卦”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层组成,每一层称为“爻”。每一爻以一条长的横线“—”代表阳,称为“阳爻”;或以两条断开的横线“--”代表阴,称为“阴爻”。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阴、阳配搭,形成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
六爻可以分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个“爻”以不同的阴、阳配搭,形成多种不同的组合,称为卦。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为之“下卦”或“内卦”。
每一卦代表一种状态或过程。古人在遇到重要的、军事以及生活中的大事而委决不下时,便常常根据《易经》占卦,决疑解难。
亦有一个说法为伏羲氏所创先划出三画的爻出来再推出(干)、(坤)、(震)、(离)、(巽)、(坎)、(艮)、(兑)的卦。
后人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来解释的卦的构成。太极(☯)代表一,传统的太极图代表了阴阳互补;一分为二,分开了阴和阳,即是两仪;二分为四,即是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四分为八,即是八卦;两个八卦相叠,即成八八六十四卦。但亦有学者指出历史资料显示,占筮的卦象,最早出现时便已经是六十四卦,反而八卦是后人的诠释。

周易可以占卜预测,它的原理是什么?

相信凡是研究过《周易》的人,基本都知道有一种说法,就是此书讲究天地规律。而还有一种说法被更多人所接受,认为《周易》是一部占卜预测的书籍。但最为全面的形容说法是:《周易》用六十四卦的形式记录了大自然的一切规律,这些自然中的规律是永恒的,因此人们可以依据事物的情况发展进行占卜,并依据那些规律,去推演事物的发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预测。


《周易》被称为大道之源,因为它讲述“天道”、“地道”、“人道”。有一句名言相信大家都听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存于世,要像天地一样宽广,拥有大道大德的胸怀,这才是真君子。书中还用了六十四卦象,讲述人在天地间的各种事情。


给人们讲明了伦理,道德及处事方式,禅述天地日月。阴阳也表明了万物都分阴阳,就像人分好人坏人。所以书中第一课讲的就是人们要用天地之德来约束坏的一面,教导我们从天地万物之中去学习感悟。看待《周易》,首先我们要知道《周易》并不等同于《易经》,它是我国先贤为了探索世界的来源所著。“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神话故事就来源于《周易》当中。


古时的人们依据这个神话,认为在天地开辟之初,宇宙是一片死寂和黑暗的。当时没有天地和昼夜之分,此时的世界被称为混沌。《周易》将这种情形称之为太极,天地未成形之前为无极。随着古人们的不断探索,他们通过观察大自然的规律得出自己的经验,后来这些经验直接被演化为《周易》的雏形。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