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翁风水宝地,发几千亿富翁风水宝地
为什么越是富人越相信风水?
最近风水在全国两会期间也成为热门话题。但万变不离其宗,仍然停留在表面与现象上,“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彭富春说,现在社会上看风水、选属相、算命运的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而背景恰恰是人民富裕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越富越迷信”的想象值得关注。” “越富越迷信”的想象不单是现在才有,严格说有了几千年了。最简单的原因就是越富越才越有经济能力应用风水,也才有经济与时间的考虑与需要风水。 财大气粗的帝王以及其衙门单位是风水应用最多,与最大受益者。四大古都北京、南京、西安、洛阳等以及其它都城,那个不是风水的杰作?皇家园林、皇家陵墓等,以及历史文化名城都烙上风水的痕迹,除了皇家与历代衙门,谁还有能力应用风水?难道是老百姓吗?显然普通人是无法享用风水的。当然,历史上各地的大财主也留下许多风水“故居”,如甘家大院、何园等。为什么只有富人才能有风水之地?首先看好的风水宝地要有能力进行设计与拥有,而这方面皇家当然是当先了,所以留下来的风水建筑如都城、园林等必然的皇家的;其次才是地方城市,因为他们也有实力进行规划等,如号称“风水宝地”的四川阆中;再者就是富人之所建造的居所,但影响要小得多。 同样的道理,现今社会,风水仍然是富者的所追求的。明星、大富翁等是风水的最大追求者,动辄上千万的豪宅也只有富人才能享用。而单独的豪宅才有机会去进行风水选择。普通大众,有一套房屋就不错了,最多就是按照风水原理进行点缀下就可以了,根本没有能力去选择风水的。 可以断言,随着现代社会对自然环境的掠夺与生存环境的恶劣等,人们追求风水的渴望会越来越强烈。风水学做为世界人类生存学,必将会对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财富。 风水问题是哲学的范畴还其它?风水问题从历史上看,其背后的支持更多是科学的必然东西。所以,哲学或文化学者或其它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者凭空所下的断语大多是不可靠的,且多有迎合社会的目的。风水有许多糟粕更不用说,当然科学带来的危害也不可小视如毒品、一夜之间的横尸遍野的核武器。桥归桥、路归路,要抓住主要矛盾。风水昌盛不衰的原因何在?请看续集。 附:代表、委员呼吁警惕“越富越迷信”现象
东莞的富人区在哪呢?
大部分东莞人都会不约而同想到东城。作为东莞传统的“富人区”,东城始终是一座充满活力、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中心城区。
“恭王府”为啥如此贵,连世界首富都买不起?
海子曾写到''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梦想的房子,而豪宅应该是大多数人对于房子的最终梦想了。可是,对普通人而言,豪宅究竟只是一个梦想,一座可以无限想象但可能终生无法触及的房子。
提到豪宅,第一印象就是''那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在北京,却有这么一座豪宅,不仅是普罗大众买不起,就连亿万富翁也无法企及,甚至有人断言''世界首富都买不起这座宅子''。
一、三任传奇主人,造就最贵的豪宅
世上的豪宅千万座,它们的主人无一不是有着各种传奇的故事人。杭州的胡雪岩故居展示着''清末第一富商''儒雅俊逸的风采;平遥的''乔家大院''讲述着''晋商第一人''乔致庸走西口、闯塞北的传奇。北京的恭王府也是如此,它的历任主人无一不是叱咤风云、万众瞩目的传奇人物。
这座豪宅的第一任主人,名叫钮祜禄.善宝。这个名字估计没有几个人知道,但如果说出钮祜禄.善宝后来的名字——钮祜禄.和珅,那么几乎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1776年,年仅26岁的和珅已经擢升为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和步军统领。
深得乾隆皇帝恩宠的他,亲自查验风水后将自己的府邸选址于恭王府现在的位置,圈占用地60余亩(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并迁走了200多户人家。之后和珅开始大兴土木,历时约五年建成了自己的私邸。
嘉庆皇帝亲政后迅速将和珅被查办,其中一项罪名就是和珅建造的这座宅子''僭侈逾制'',吉宅子的规模、样式、用料等超越了和珅身份应有的规制。以和珅当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身份,宅子如果逾制了,那只能说这座宅子比肩皇宫了。由此可以想象,这座宅子是多么地宏大、富丽。
这座宅子随后被嘉庆皇帝赐予胞弟,乾隆的第十七子——永璘。乾隆虽然自己很长寿,活了85年,也生了20多个儿子。可惜能够成年的儿子屈指可数,连上嘉庆皇帝和庆亲王永璘,乾隆只有6个儿子比他死的晚。
据说,嘉庆准备查办和珅时,曾找永璘谋划。当时永揆提出,事成之后,别无所求,只求赏赐和珅的宅邸。永璘最终得偿所愿,搬进了这座豪宅,宅子自然就改名为庆王府了。
到了1851年咸丰皇帝坐上龙椅,永璘的孙子奕劻由于爵位仅为辅国将军,按照制度不能居住亲王府。于是咸丰皇帝将这座豪宅收回,然后赐予了自己的亲弟弟——恭亲王奕䜣。
作为清朝后期重要的人物,奕䜣历经三位皇帝而不倒。在这期间,奕䜣不断地对自己的王府进行改扩建,其中最重要的扩建工程便是后花园。他精心营建的花园景观达40余处,并亲自将花园命名为''萃锦园''。
经过一番翻修、改造后的恭王府,基本就是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样子了。从此,这座豪宅也就拥有了沿用至今的名字——恭王府。
二、积水生财福地,托起最贵豪宅
纵观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前朝的建筑很少有能够被完整保留下来的。起义者一般都会指着前朝的宫阙大肆批判,完了之后付之一炬,另选新址建造自己的宫殿去了。
恭王府作为北京城中最具代表性的王府建筑,经历了多次战争,数次动乱仍然能够保留到现在,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有人说恭王府是因为占据了风水宝地,才能够留存至今。
以当时和珅所受的恩宠可以推断:当时的北京城里,除了皇帝的故宫之外,其他任何一处都可以是和珅建造宅邸的备选地址。那么和珅自然是要选取北京城中,风水最佳的位置来营建自己的宅邸。
和珅选的这个位置,北面由什刹海、后海和北海一线的环绕,东西两侧又有玉带河(现已填平)环绕。风水上称这条线为北京的''水龙'',而宅邸位置恰好在水龙的''龙腹之穴''。
古语有云:''行至平原莫问纵,只看水绕是真龙'',又云''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脉深曲,必后世福''。由此可见,和珅选的位置绝对是北京中除了故宫之外的绝佳风水宝地。除了宅子周围水流环绕,这座豪宅内部也是''处处见水''的,体现着风水学上的''以水为财''的理念。
王府中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从玉泉湖引来的,而且只流入不流出,符合风水学敛财的说法。玉泉湖是当时皇家专用的饮水来源地,和珅居然可以引用这个湖的水入宅,可见乾隆对他的宠爱到了何种地步。
如此积水生财的风水宝地,走遍北京城都难寻第二处,足见恭王府地理位置的优越。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又要多少金钱才能买得到呢?
三、独有建筑风格,彰显豪宅文化艺术价值
恭王府的建筑结构、设计样式和整体布局所带来的文化艺术价值,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恭王府的文化价值从它的各种匠心设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最有特点的当属''万福之地''的设计。
和珅权柄在握时总是称自己为''万福之人'',其意在于自己住在了''万福之地''。据说和珅的设计宅邸时,将9999只造型各异的蝙蝠贯穿始终,墙壁画、亭台窗棱、走廊穿枋、雀替椽头上都可以见到蝙蝠的形象。其后和珅想方设法地将闻名天下的''福字碑''收入宅邸,藏于密云洞中以此凑成万福之数。
我寻风水宝地,谁的家乡有什么宝地?
有宝地都自己用了,谁会留给外人啊~
犀牛望月风水宝地在广西何处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孝感动天、戏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1.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戏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3. 鹿乳奉亲
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4.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5.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6.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7.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8.拾葚异器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9.埋儿奉母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安阳林州)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照寒门。
10.卖身葬父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11. 刻木事亲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qu]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安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12.涌泉跃鲤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13.怀橘遗亲
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14.扇枕温衾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15.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音pi],贫穷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16.闻雷泣墓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俱。”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
犀牛望月的寓意?
意义是所见到的事物不全面。民间寓意为翘首企盼,具体还要根据场合或句意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