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义版本,易经和五行大义

五行大义这本书怎么样?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万事万物都有五行,生活中皆是如此。从五行旺衰中能知道事物的荣枯。

五行大义说什么的?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万事万物都有五行,生活中皆是如此。从五行旺衰中能知道事物的荣枯。

五行大义的版本传播

日本国内最早提到《五行大义》的文献,是成书于公元797年(延历十六年,唐德宗贞元十三年)的《续日本纪》。该书卷二十“天平宝字元年十一月”条(757)记载孝谦(称德)天皇主持制定《诸国博士医师任用法》。
其文是:敕曰:如闻。顷年诸国博士医师,多非其才,托请得选,非唯损政,亦无益民,自今已(以)后,不得更然。其须讲经生者《三经》,传生者《三史》;医生者《太素》、《甲乙》、《脉经》、《本草》;针生者《素问》、《针经》、《明堂》、《脉决》;天文生者《天官书》、《汉晋天文志》、《三色簿赞》、《韩杨要集》;阴阳生者《周易》、《新撰阴阳书》、《黄帝金匮》、《五行大义》;历算生者《汉晋律历志》、《大衍历议》、《九章》、《六章》、《周髀》、《定天论》,并应任用。
天平宝字元年(757)提到的《五行大义》显然是日本最早的一个版本(以下略称为“天平本”),并且它也可能是最接近萧吉未刊原稿的一个本子,对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以后思想与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或许就是这个本子。成书于宇多天皇宽平三年至九年(891~897)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17 在第36类中著录了“五行家”汉籍919卷,其中有“《五行大义》一”(未提及作者)。“一”,当为一册、一部之意(如现存《常州先哲丛书》中的《五行大义》就是五卷一册),应该也是指天平本。当时日本的贵族、僧侣和家,多以能直接从《五行大义》中摘录文句,作为、观物、养生、服色、医疗、礼节、仪式的权威依据为时髦。中村璋八经过艰苦的努力,从日本许多古代典籍中搜寻《五行大义》的踪影,发现了大量的线索。如平安前期,在《三代实录》清和天皇贞观十七年(875)阴阳寮的奏言中有“萧吉九篇”的记载;在菅原为长的《管蠡抄》(成书于901~930年)中有《五行大义》四条引文;在具平亲王的《弘决外典抄》(成书于991年)中有十二条引文;在惟宗允亮的《政事要略》(成书于一条天皇年间,986~1011)残卷中有四条引文和重要的发挥;在汉文诗人藤原公任(966~1041)的《北山抄》中有一条引文。平安后期,在藤原赖长(1120~1156)的日记中有他阅读和引用《五行大义》的多次记载。进入镰仓时代(1192~1331),引用《五行大义》的范围更为扩大,如在《诸道勘文》(平安末年辑,《群书类从》本)中有八条引文;在沙门信瑞的《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大正新修大藏经本)中有七条引文;在素寂的《紫明抄》(内阁文库本)中有一条引文;在《医家千字文注》(续群书类从本)中有三条引文;在贺茂在方的《历林问答集》(群书类从本)中有一条引文;在在盛的《吉日考秘传》(续群书类从本)中有三条引文;在丰原统秋的《体源抄》(古典全集本)中有四条引文,等等。镰仓后期至南北朝时期(1331~1392),菅原、藤原两个贵族集团甚至竞相利用《五行大义》中的文句来确立年号,作为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如菅原在兼根据《五行大义》“国家安宁,长乐无事”之句提出“安长”年号,藤原资名则根据《五行大义》“顺天之化,长养万物”之句提出“长养”年号。据《元秘抄》、《改元部类》(宫内厅书陵部)等文献的记载,从花园天皇庆长元年(1311)开始,此类争斗共发生了15次。18天平本的原本估计已经失传,但在流传过程中派生了一系列抄本。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个本子:
第一,元弘相传本五卷(略称“元弘本”);
第二,天文抄本五卷(略称“天文本”);
第三,高野山旧三宝院本(略称“高野本”),仅存第五卷;
第四,旧宝玲文库本(略称“宝玲本”),仅存第五卷后半部分。
日本的《五行大义》在传播过程中共产生了天平本、元弘本、神宫本、天文本、阳明本、卜部本、高野本、宝玲本、元禄本、佚存本等10种主要的抄本和刊本。其中最接近萧吉所著、因而版本价值最高的天平本已经失传。其余版本各有千秋,可互作参校。对中国文化界影响最大的,是属于元弘本系统的佚存本。根据当时德川幕府的命令,《佚存丛书》被专程送到中国。中国现存的几种《五行大义》版本,就是根据佚存本发展而来的。
中国最后一次正式著录《五行大义》的文献目录,是《宋史·艺文志》,时间在1343~1345年间。在这之后,《五行大义》就销声匿迹,不见了踪影。一直到十九世纪初日本《佚存丛书》进入中国,人们才重新发现这一与故土阔别460年之久的珍贵典籍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于是迅速作出了反应。
清嘉庆九年(1804),德清许宗彦根据佚存本翻刻《五行大义》五卷(范氏古欢堂),这是自《宋志》著录《五行大义》以来中国人第一次正式印行此书。此时距《佚存丛书》的印行仅仅5年。许氏《叙录》称:
《唐志》“萧吉《五行记》五卷”;《宋志》“萧吉《五行大义》五卷”,藏书家均未著录。近日本国人刻《佚存丛书》,此书在焉,用活字印行,多误舛。宗彦校其可知者,改定数十字,余仍其旧,俟知者而别梓之。⋯⋯观吉之书,文朴义质,徵事咸有条理;秘文坠简,多世希觏。推五行之数,合诸辰日、音律、性情、年命,曲而不枝,约而不僻。虽其麤涉津涯,未足究神秘、探奥迹,融畅于大道;以视术家所诵习,则倜然远矣,岂可以传世无绪、来自远方而忽之哉?
嘉庆本以佚存本为底本,版式也与佚存本大致相同。虽然自称“改定数十字”,但实际改动多达407处。
嘉庆十二年(1807),阮元编选《宛委别藏》进呈。原稿共174种,总目中有:“《五行大义》五卷,隋萧吉撰,日本《佚存丛书》本”。据阮元为《宛委别藏》各书所撰之提要,22 称:
是编日本人用活字板摆印。前有自序,称“博采经纬,搜穷简牒,略谈大义,凡二十四段。别而分之,合四十段。二十四者,节数之气;总四十者,五行之成数”云云。⋯⋯今观其书,文义质朴,徵引谶纬诸籍,有条不紊。且多佚亡之秘籍,尤非隋唐以后所能伪为也。
据《故宫善本书目》,《宛委别藏》160种藏于养心殿(目二函,书百函,共160种,其中由阮元所进者157种,与诸家所记不符,疑中有亡佚);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故宫博物院编辑、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选印宛委别藏》40种时,因《五行大义》一书已有嘉庆本等刊本传世,故未收入。23 198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按原目录影印《宛委别藏》120册,收《五行大义》于第70册。经笔者对勘,宛委别藏本与佚存本完全一致,未作任何校勘,因而不应视为一个独立的版本。当然,在考察《五行大义》在中国的流传过程时,阮元以其文坛权威的崇隆地位对《五行大义》所作的积极引介,还是很有意义的。在他的鼓吹下,《五行大义》的影响迅速扩大。与许宗彦、阮元同时的孙星衍“尤好斯学”,已藏有《五行大义》;24《续古文苑》卷十一“序上”,则将“隋萧吉《五行大义序》(日本国本)”作为古文范本予以郑重推荐。25
嘉庆十八年(1813),歙县鲍廷博编辑《知不足斋丛书》,收《五行大义》于第二十六集(略称“知不足本”)。这是嘉庆本问世以来中国第二次正式刊刻印行《五行大义》。鲍氏作短跋于书后:
隋萧吉《五行大义》失传已久。近德清许氏得自日本《佚存丛书》中,既校而刊之矣,惜传之不广。因重寿梓,以公同好云。
另据严一萍《百部丛书·影印说明》称:“知不足覆刊佚存而加校订”,可知知不足本所用的底本还是佚存本。其版本的进步,体现在对底本又进行了一次修改,共比嘉庆本多了24处。由于《知不足斋丛书》印行数量很大,《五行大义》对学术界,特别是对清代和近代的文献考据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除前引陈乔枞《齐诗翼氏学疏证》、孙诒让《札迻》外,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赵在翰《七纬》、黄奭《黄氏逸书考》、陈立《白虎通疏证》、王先谦《汉书补注》、汪宗沂《太公兵法逸文》、刘家立《淮南内篇》等,也都先后引用了《五行大义》。
光绪八年(1882),日本《佚存丛书》在上海由黄氏出版木活字排印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盛宣怀选辑编印《常州先哲遗书》,在第一辑子部中再次收入《五行大义》(略称“常州本”)。盛氏跋称:

命理经典书籍有那哪些呢?

第一:四柱类,《渊海子平》《三命通会》《滴天髓》《穷通宝鉴》《子平真诠》《命理探源》,学习子平术,这几本精研就可以了。
北师大有一本《星学大成》,可以翻翻。
第二类:易术类,这个基础的书籍必须看,《周易集解》《周易折中》《周易注疏》《周易述》《周易尚氏学》,然后就看《河洛理数》《梅花易数》《纳甲筮法》《增删卜易》《高岛易断》。这里边已经包含了好几种方法了,《高岛易断》有唐宋易卜之风,《梅花易数》是宋明的路子,《增删卜易》切于今人实用,亦且易学。
关于周易类的,我还想再说几句。要明汉易,唐宋易,明清易,甚至先秦易之不同,确实难事,然而对于一般想学习算卦的来说,只学明清易就够了。易学在变化,算命术也在变化,这就是天道吧。
第三类:三式,三式是易术之流绪,然而非周易,太乙类的只看过一本《太乙神数》1、《三命通会》,这本书始著于明代,是目前能够流传下来不多见的明代四柱命理书籍,为什么明代以前的书籍流传下来的这么少呢, 按照命学的一代宗师梁湘润老先生的观点,在明末清初,大量的反清人士隐藏于江湖之中,其中很多人以看相、看风水、看八字为职业掩护,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这些内容也在很多影视内容中有所体现,清初大兴文字狱,其中之一的原因也是因此为了剪除后患,彻底清除明代的大量有关书籍,所以,在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对于明代以前的子平术,也多少只能从《三命通会》中窥到一二了。后来的很多命理书籍,基本都是在清代重新整理出来的。
有鉴于此,《三命通会》不但是一本颇有价值的书,而且对于目前普遍认为的四柱体系的不完善,也颇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比如说,书中提到以日对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论命体系,六十甲子日,对应每日的十二个时辰,提出了一套可供查阅的表格式简断,好多人往往非常忽略这套体系,普遍的观点是“不准”,但在我看来,这也许只是半部书,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半部书绝不是古人凭空杜撰的,他一定是具备高概率统计的结果。起码在那个年代,还没有目前这么盛行的“用神”一说,这也是需要后人去学习和完善的地方。
由于三命和目前的命学体系有冲突,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么书很散乱,用的神煞也很多,纳音也讲了不少,这些在目前好多人并不采用,以我的观点来讲,尽可以拿来主义,有用的和用的好的都可以试试,命学需要发展,不用怎么知道有没有价值呢? 今天讲讲两本基本属于一脉相承的两本书,《渊海子平》和《子平真诠》。
首先说说《渊海子平》,这本书目前少有人太重视,这主要是来源于两个原因:第一,很多人学易都是在80、90年代开始接触易学,基本都是受到邵伟华先生的影响,因为在此之前,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间对命理基本绝迹,在此之后,众多的命理书籍大量涌现,一时间汗牛充栋,让人目不暇接,而《渊海子平》好多人翻翻之后,大概把它划入入门级的书籍,更多的时间开始关注其他的四柱书籍了。第二,就是还有一大批命理爱好者在找不到入门的途径以后,开始“跑学习班",这些年国内涌现出不少“大师”,这些“大师”水平如何,我不做评判,但现在的确有很多“大师”不在出现了,至于是钱赚够了还是进入更高的修行阶段,不得而知,但在我看来,这些大师有有益的一面,那就是推动了命理学的发展,但弊端是这种类似于“文化快餐”式的学术,也令很多学习者固步自封,以为这就是四柱命理的究竟,从而不去专研古书,自然也就少有人问津《渊海子平》了。
其实,读《渊海子平》的人也基本分为两种,第一,是读近代命学泰斗徐乐吾先生的书,徐大师在民国期间评点了几本命理学巨著,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我要指出的是,他的观点未必就是书籍本来所要表达的观点,我们读书不能先入为主,最好有机会再看看原本,相互参照。第二,另有极少数的人,专攻《渊海子平》,他们应该基本都属于有一些家学,或者多少本来就有一些根基,这些人非常重视《渊海子平》,因为据说和盲派体系有某种关联,我无缘结实盲师,不敢妄断。但是要说到我,这本书帮助我跨越了几道门槛,说来也着实受益匪浅。
《子平真诠》,作者是乾隆年间的两榜进士,说来也绝对是个高官了,书中非常详细的归纳了格局的取法,尽管和《三命通会》的取格之法有些出入,但在原命局判断和大运分析上,应该说还是非常系统的,但以现在的环境来说,也的确少有人这么严格的使用格局理论,因为目前的八字论命早已超越了古人的要求,严格按照格局论命,似乎略显“呆板”,目前也有人把《子平真诠》讲为"沈氏用神“,有兴趣的人多读此书对于富贵的格局会很好把握,但关键是富贵的八字本来就不多,再有就是,富贵也未必就那么好,衣食无忧,无忧无虑岂不快哉! 今天说说最重要的两本书《滴天髓》和《穷通宝鉴》,在目前的命理界,这两本书尽管不被所有人所接纳,但大多人都是比较认同的,因为目前“用神”体系十分流行,这两本书相对来说都谈的是“取用”的问题,尽管用的都是这个说法,但其实差别还是蛮大的。
首先说说《滴天髓》,这本书被江浙命理前辈奉为经典,首先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滴天髓》在论命的过程中,把命理纳入了哲学的范畴,其中提到了颇多的反应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体系,真正把命理学上升到了学问的高度,也就是在学理上给予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书中多处提到的命理思想,将易学与八字命理学进行了严密的结合,而且,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真实命例,往往只是在八字字面上存在只差一个字的小差别,事实上这一个字在实际论断上实在是天壤之别,这些例子对后学来说,真正体会到了八字命理的奥秘,也多少了解一些八字这50多万种组合的千差万别,同时,也给后学在鉴别出生时间上提供了不少帮助。但是,书中有些例子在论断上还是有些出入的,我们会在以后的命例讲解中,慢慢交流。
再说说《穷通宝鉴》,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奇书,是前人在论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颇具实战效果的口诀,尽管从学理上来讲,未必可以找到能够有效支撑的命理依据,比如说,为什么庚金就一定要用丁火,丙火为什么就不可以,辛金为什么要用壬水,癸水行不行,诸如此类的很多决断式的口诀,如果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未必都很准确,但是,在我看来,这些绝对是具备较高应验度的,从这本书的起源来讲,应该是可以划入“巾箱本”的资料,后来经过余春台的润色,徐乐吾的大力推荐,开始为众人所知,及至到目前,这本书所提出的富贵格局之取用,在我看来还是颇值得信赖的。

五行大义的文献价值

其中:经部:《周易》类14种,《尚书》类6种,《诗经》类6种,《礼》类12种,《乐》类3种,《春秋》类5种,《孝经》类2种,《论语》类5种,谶纬类28种,经解类6种,小学类13种;史部:正史类13种,杂史类10种,职官类2种,杂传类3种,地理类4种;子部:儒家类9种,道家类7种,法家类2种,杂家类11种,农家类2种,小说类1种,天文类3种,兵书类2种,五行类5种,杂艺术类1种,类事类2种,医术类4种;集部:集类4种,其他类4种。所引文献共4部,30类,173种。在这些被徵引的书目中,有目存文佚的古籍,如《三礼义宗》、《黄帝九宫经》、《河图》、《星图》、《乐纬》、《龟经》(以上俱见《隋志》)等;大量的则是不见于今本的佚文和异文。如《帝系谱》、《相书》、《太玄经》等,《太平御览》虽有引用,但文句有很大的出入。另如宋氏《易》、《尚书大传》、蔡邕《月令章句》、翼奉《齐诗学》、《礼三正记》、《五经通义》、《春秋释例》、《太康地记》、《三五历纪》、《甘公新经》、《石氏天官》、《六艺论》、《五经析疑》、《圣证论》、《字书》、《帝王世纪》、《尸子》、《文子》、《桓子》、《新论》、《物理论》以及各种纬书的零散文句,虽大多已收入清朝学者的辑佚类著作中,但还有不少为《五行大义》所独有。

风水书籍排行榜前十名有哪些?

风水书籍排行榜前十名的有:《地理人子须知》、《地理正宗》、《青囊经》、《易经》、《葬法倒杖》、《入地眼全书》、《玉尺经》、《催官》、《阳宅实用风水讲义》、《沈氏玄空学》。

1、《地理人子须知》:是明代由徐善继、徐善述编著而成。该书是一部具体阐述风水理论和风水应用的非常权威的名著。自此书现世后,形峦家无不推荐,学习龙穴形峦者,没有不看此书的。该书是众多堪舆风水著作中的名著,集地理风水之大成。

2、《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3、《葬法倒杖》:是唐代杨筠松·著 。共六章:认太极、分两仪、求四象、倍八卦、倒杖十二法、二十四砂葬法。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