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老城算卦,诸城马庄算卦的在哪里

听说新密有个算卦可准的,有谁知道吗

淡泊,气度,风清云淡,字字珠玑,像个平凡的人却又不那么平凡
个人意见,纯属参考

谁知道有关龙的神话传说?(要简短)

传说
蛮龙归正的神话
据说,大禹治水有三样法宝:一是伏羲给他的河图、玉简;二是天上的应龙,用尾巴划地,给他指引方向,禹沿着应龙划尾的线路,领着民工开凿河道,疏导洪水;三是大乌龟,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洼的地方。
有一天,一条全身乌黑的龙,在坝边的洪水里翻身打滚,兴风作浪,把大禹他们辛辛苦筑起来的大坝弄倒了。应龙告诉禹王,这是一条蛮七蛮八的蛮龙,邪气太重,归不了正的。于是乌龟友谊着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见那条全身乌黑的巨龙,头上长着一对雪白耀眼的龙角,正在嬉戏翻腾,不时掀起冲天的浪。大禹指南它,它全然不理。大禹于是取出一块小小的五息石,放在乌龟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为一块斗大的巨石。
乌龟只把尾巴轻轻一挥,天空就划出一道朦胧虹样的弧线,五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乌龙脑门顶上的两只龙角之间。 乌龙哈哈大笑说:"这块小小的花石头,奈何我不得。
可那五息石,无时无刻不在膨胀变大。不一会,便把蛮龙的两面三刀只龙角撑紧了,疼得它直摇头。五息石一直不断生长,最后终于把蛮龙制服了。从此,蛮龙成了大禹一个得力助手,听候大禹调遣。
龙窑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太湖里有一条浑身墨黑的乌龙,长大以后,玉皇大帝就召它到天上专管耕云播雨的事情。哪个地方干旱了,乌龙先到太湖喝足了水,再向那个地方喷。乌龙喷出来的水就是雨。
但有一个地方,玉皇大新闻社却不准乌龙去喷水,这地方就是太湖西面丁山、蜀山一琏。因为这地方的老百姓不敬天帝,所以玉皇大帝要惩罚他们。 但是乌龙不忍心看到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受苦,就偷偷地降了雨,这一下惹恼了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乌龙,乌龙与天兵天将格斗,打得天错地暗,终因寡不敌从,浑身是伤,摔到地下,死了。当地老百姓非常感激乌龙,就把乌龙的尸首埋了。
不知过了多少年,葬土的土堆上出现了许多洞口,人们发现,洞里全是空的,乌龙的尸骨不见了,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地道。后来人们用这个空洞当作烧窑的洞,发现陶器烧得又多、又快、又透、又省柴。从此这个地方就叫乌龙窑。当地又仿照乌龙窑造了许多窑,就叫做"龙窑"。
龙马负图的传说
在河南洛阳东北孟津老城一带,在远古时候是一片水草丰盛的地方。传说古代曾经在图河里出现过一个妖怪。它头似龙,身似马,满身的鬃毛卷成无数个漩涡。人们按它的形状,就叫它龙马。据说这龙马是水中蛟龙变的,凶猛无比。它的到来,使附近洪水横流,庄稼毁坏,人们无法生存下去。
正当人们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伏羲乘坐六龙,来降服龙马。说也奇怪,龙马立即变得温顺善良起来。后来,杖羲根据龙马身上的漩涡,认真研究,坐了八八六十四天,终于研究出了八卦图。"龙马恰为天地用,图河先得圣人心。"后世为纪念伏羲和龙马,修建了一座寺院,叫负图寺,寺前高竖两块大碑,上刻"图河故道"和"龙马负图"。
大鹏斗孽龙传说
在纳西族的传说中,过去有个大酋长,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为了怕他死后儿女争夺家产,就把天地各划一半,儿女各一半,并指定了儿子住在陆地是人,女儿住在海里是龙。
后来,酋长死了之后,住在海里的龙不断侵占陆地,龙子龙孙也经常毁坏人的庄稼。为此,人请来了金翅大鹏,把那海底的孽龙抓起来捆住,给她一次的惩罚。从此,孽龙再也不敢侵犯百姓了,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地过着生活。
小白龙的故事
泰山黑龙潭下边有个白龙池,据说小白龙从前住在这里。有一次,玉皇大帝叫小白龙下一场狂风暴雨,但他不忍心毁坏老百姓的庄稼,只下了一场牛毛细雨。这下激怒了玉帝,罚他到人间做苦工。
小白龙到人间去做短工,并和一个姓崔的姑娘相爱结婚。有一年,赶上大旱,庄稼都快干死了,小白龙偷偷地显现龙形,帮助下了一场透雨。但它的原形还是让人发现了。它的妻子听到传闻后,不相信,追问丈夫,并让它现出原形给她看看,小白龙被逼无奈,现出原形,一下子把它的妻子吓死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小白龙为民浇地的好处,在泉边盖了座白龙庙。
龙女盗神鞭
秦始皇统一六国当了皇帝之后,还觉得不满足,心里老想着要是能把西边的山填进东边的海,国土都变成了平原,更加广大,那才称心如意,只是一时想不出好办法,这个念头只能放在心里。
那时候,北方有个锦奴民族,经常南下骚扰秦朝边境,秦始皇下令从全国各地抓了许多人到北边修长城,监工们逼着这些人没日没夜地干活,不少人累病累伤,暴尸荒野,可是为了赶工期,朝延哪顾得上劳工们的死活,仍然把成批成批的人押来打桩、背土、抬石、砌墙,长城还没修到一半,山里山外就已是一片白骨。
这情形惊动了天上一位好心的神仙,为了解除人间的痛苦,她变成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婆婆来到长城工地,假装寻找自己的儿子,混进了采石队伍。她拿出一捆又细又长又好看的花线,分发给这里的每一位民工,告诉他们只要把线的一端系在石头上,牵着另一端就可以轻松地把石头拉走。大家谁也不相信一根细花线可以拉动几千斤重的大石头,但又不忍忤了"老人家"的好意,只好用一根线拿来试一试,没想到奇迹真的出现了:好几千斤的石头象一个大棉花团一样轻轻一拉就往前滚了好几米!大家高兴极了,连忙向"老婆婆"道谢,"老婆婆"却早就没了踪影--她又到别的地方散发花线去了。这以后几天,民工们干活比以前轻松多了,有说有笑,活也干得更多了。
可惜好景不长,这秘密很快被监工们发现了,监工们又马上报告给了秦始皇。秦始皇起初也不相信,亲自来到工地上观察,果然不假,不由地他又动起了几年前的心思:一根细花线就有这么大的神力,要是把所有的花线集中起来做成一条鞭子,不就可以赶动大山,完成 把大山赶往大海的宿愿了吗?他越想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移山填海的壮观场面,立即下令没收所有的花线。回到咸阳,连夜召来民间的能式巧匠,把花线织成了一条粗壮有力的"赶山鞭"。
鞭子做成了,等了一夜的秦始皇迫不及待地朝着附近的华山挥起了神鞭,横抽一道梁,竖劈一道川,把个美丽敦实的华山打得到处是棱角、崖壁,变得险峻无比。
看见"赶山鞭"有如此神爱,秦始皇稍做准备就出发了,他来到中国的最西边,命令一个将军牵着一头大象在前面领路,他自己在后面不停地朝沿途的大山群山舞动鞭子,山神们都怕挨神鞭打,拚命地跟着大象朝东跑,一路上,山越集越多,好象漫天盖野的兽群在移动,那情景好不壮观!不几天,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上的山都被赶了下来。
秦始皇赶山填海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东海龙宫里,老龙王急得坐卧不安--要是真的把海都填平了,他到哪里安家呢?他想上天请神仙收回神鞭,时间又来不及,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间就是一年,等他奏准玉帝,恐怕东海早就变成了一马平川的陆地 ;去拦秦始皇吧,又怕秦始皇翻脸朝自己打上几鞭。唉,苦思冥想没有结果,龙王差点急晕过去。
龙王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女儿三公主最善解人意,又聪明又漂亮。她见父王悉成这个样子很是心疼,以为父王得了什么重病,特地跑过来问长问短,龙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她,谁知三公主听了掩口一笑:"我当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就是不让秦始皇再赶山吗?这有什么难,父王就请在家等我的好消息吧!
说完好就转身出了龙宫,只身来到秦始皇赶山的必经之地--贵州平坝的高峰山下,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仡佬族少女,拔下头发上的金簪随地一划,在山脚下靠大路的地方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座凉棚,棚内的桌子上放着热乎乎的香茶和香喷喷的饭菜,三公主坐在棚内耐心地等着秦始皇。
再说秦始皇连着赶了几天的路,又累又饿又渴,天快擦黑的时候到了高峰山,看见路边凉棚内有桌有椅有茶有酒有菜,还有一位秀色可餐的仡佬少女,他本来也是个贪杯恋色之徒,哪肯放过这个大好的机会。他走进凉棚,大大咧咧地往椅子上一坐,把赶山鞭顺手放在桌帝,叫酒要菜,花言巧语地和三公主调笑。三公主一面与秦始皇周旋,一面殷勤地劝酒夹菜,不一会儿,干什么就被灌得酩酊大醉,躺在地上呼呼大睡。三公主从棕树上摘下一片棕叶,吹了几口气,变成一支难辨真伪的假"赶山鞭",换下了威力无穷的真鞭,高高兴兴地回龙宫向龙王报捷去了。
秦始皇一觉醒来,天已大亮,睁眼一看四面荒草,连人个鬼影也没有,昨天喝洒的凉棚,满桌的酒菜和那个美丽的姑娘也都不见了踪影,所幸"赶山鞭"还在身旁,他站起来,拦拦身上的草沫,弹掉帽上的灰尘,继续赶山。他左抽一鞭,可抽一鞭,群山纹丝不动,他连抽十几鞭,鞭子都抽烂了,还是没有一点儿效果,这才明白着了那少女的道,鞭子被调了包,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咸阳去了。那些被秦始皇从高原上赶下来的山再也回不去了,都聚集在广西、贵州一带,就是今天的十万大山。
龙女的传说
龙女的传说较早的源于唐代。《梁四公记》载东海龙王之女掌管龙王宝珠,梁 武帝以烧燕献龙女,龙女报之以各种珠宝。在佛经中也有龙女成佛的故事。唐代以后,龙女的故事多与男女爱情有关,如唐代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书》,叙述了一个凡人与龙女从相识、传书到恋爱结婚的故事。唐末时又有人信此作《灵应传》,五代是杜光庭的《录异记》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我国元代戏剧家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其中主人公龙女三娘是东海龙王之女,她美丽而单纯。一日,为驱遣心中的怀春悉绪言,便带着侍女一起到海上散心,听到了张羽的弹琴声,深为感动,于是她不顾自己是龙神之女,和张羽私订终身,还主张向张羽赠送定情信物--鲛肖手帕,并约定八月十五中秋佳期节招张羽为婚。最后在张羽的斗争下,迫使她父亲龙王应允了婚事,终于和张羽结为美满夫妻。
龙王家族的有关故事
传说龙王有自己的家族,有龙子、龙女。在六朝〈僧护经〉中说,印度有五百商人入海,请佛僧做随行,到了海上他却被龙王请去,为龙王的四龙子讲叙佛经。〈西游记〉中也有龙子化马为唐僧坐骑的故事。明代徐应秋在〈玉堂变荟〉中记载龙生九子,并具有不同形象、性格、爱好的有趣传说。

新密皇帝宫有算命的先生?

朋友的问题不是很清楚,听说算卦街有算命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算卦说进鬼洞什么意思

你的名字取得非常棒,成功与惊喜将会伴随您孩子一生,但千万注意不要失去上进心, 姓名五格评分:92分

诸城历史人物

虞舜
虞舜(约生卒于原始社会末期),“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是我国上古时期的明君。因其先人封于虞,又叫虞氏、虞舜。姚姓,又名重华(相传他目中有两个瞳子)。 据《史记》记载,尧让位于舜,践帝位39年。相传为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
《孟子·离娄篇》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在诸城城北5公里处,现为诸城市舜王街道诸冯村,该村村头有舜祠;村中曾有一古井,相传舜曾饮于此,名曰“舜井”;村北有土埠丘陵,名曰“历山”,据说舜曾耕于此。至今,诸冯一带仍流传着舜的传说。
公冶长
公冶长(前519-前470),名长,字子长,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世居诸邑公冶场村(今诸城市马庄镇近贤村)。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终生治学而不仕。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20位。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相传公冶长能通鸟语,并以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公冶长墓,座落在诸城市马庄镇锡山子(原名公冶山)东南麓。公冶长书院,在今安丘县城顶山。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年)知密州(州治在今诸诚市),他在密州不到两年时间,关心百姓疾苦,在常山祈雨,今尚存雩泉为证;在超然台放歌,多有佳作,奠定了其豪放派词风,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超然台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佳作。
赵明诚与李清照
赵明诚
(1081-1129),
字德甫,
宋朝密州(诸城)人,
著名金石学家。
父赵挺之是吏部侍郎。
赵明诚少为太学生,弱
冠时即潜心搜蓄金石书画。
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山东济南人,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曾在青州城居住十几年,其间李清照创作了大量脍灸人口的文学作品;赵明诚在李清照协助下,完成了《金石录》初稿。他们的收藏日益增多,于是起书库、购大厨,分门别类置放各种书册,满满装了10余大屋。他们孜孜不倦地阅读、研究,每夜必燃尽一烛方休,甚至彻夜不眠,“其乐在声犬马之上,”终于在1117年秋写出《金石录》初稿,集金石刻辞2000种,分30卷,由刘趾作序。1120年,赵明诚重被朝廷起用,出知莱州。1126年,李清照随赵明诚在淄州任上,突然听到金兵进犯京师,夫妻“四顾茫然”,看着盈箱满箧的珍贵文物,“知其必不为己物矣”,不胜留恋痛惜之情。1129年,赵明诚出任湖州知事,在赴朝廷述职途中染病,
8月18日在建康(今南京)去世。
张择端
张择端(公元12世纪·北宋,生卒年月不详)字正道,又字文友,
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本是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作品气势恢弘,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李澄中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号渔村,
诸城市箭口镇西辛庄子村人,后迁居县城超然台下。清初著名文人。少颖异。弱冠为诸生,每试必冠。康熙十八年(1679),试中”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又充明史纂修官,奋笔侃侃无所避。尝召赴瀛台泛舟,赋诗称旨。退居潍上,仅茅屋数椽,以蔽风雨。李澄中学问渊博,诗冲和,宗盛唐,词多比兴,稚而能切。工文,尤好为诗,著有《卧象山房集》三卷,附录二卷及《日云村集》八卷(均为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丁惟宁与丁耀亢
丁惟宁(1542-1611),字汝安,又字养静,号少滨主人,诸城城里人,是《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的父亲。嘉靖甲子(1564)举人,乙丑(1565)联捷进士,为官清正,不阿权贵,多有政声。于万历十五年(1587)十一月罢官归里,隐居九仙山。是嘉靖年间一代鸿儒,在文学上也很有才华。连名重一时的文坛巨匠王世贞、董其昌、王稚登都尊敬他且与之为友。万历年间的《诸城县志》中就收录了他大量诗文,如散文《改建龙湾镇巡检司记》、诗《观日出》、《观潮》、《雪霁超然台步月》、《登北极台怀旧》、《吊公冶子墓》、《水心亭谣》、《山中即事》等。
丁耀亢(1599—1669),是丁惟宁之五子,字西生,号野鹤,又号紫阳道人、木鸡道人、辽阳鹤等。1599年出生在诸城城里,生长在名门世家。其祖父丁纯、父亲丁惟宁皆在明廷以进士仕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续金瓶梅》是丁耀亢的小说代表作。该书承袭《金瓶梅》而来,书中杂以淫秽描写,后来成为禁书。
刘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
号石庵,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县)人。刘墉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 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 深得百姓喜爱。比纪晓岚年长4岁,是一位将门虎子, 自幼聪慧过人,出身于山东诸城 。
刘氏家族,祖父刘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嘉庆二年,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刘墉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辩,文章书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书法最佳,擅长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学颜真卿、苏轼等名家书帖,后自成一家。与当时的翁方纲、铁保、成亲王统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而刘墉为最。说颇多,大都是歌颂他精明强干,足智多谋。
窦光鼐
窦光鼐(1720-1795)字元调,号东臬,山东诸城市箭口镇高家庄人(今属山东安丘市景芝镇)。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由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顺天府府尹、福建正考官、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会试大总裁等职。窦光鼐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诗赋尤佳,素有“才子”之称,与纪文达、朱文正、方纲等文学名流,在朝主持文运三十年,使文学艺术极盛一时。为官廉正,勤于职守,世人称赞。其著作有《省吾斋诗稿》、《省吾斋文集》等。
诸城古琴派
近两百年来,山东诸城县形成了一个以王氏琴家为中心的古琴流派——后人称之为“诸城派”或“琅琊派”——目前发现此派最早的琴家是清嘉庆年间历城(今济南)毛式郇先生(字伯雨、圻子,约1775-1884),其手稿《龙吟馆琴谱》抄录的八首曲目为诸城之祖谱。有理由相信诸城派的起源应更早。
清道光年间有王雩门先生(字冷泉1807-1877),德高望重,博学多闻,善操古琴,传为金陵派。其辑订的《琴谱正律》中也只有一曲《长门怨》与诸城派《龙吟馆琴谱》相吻合。同时还有王作祯先生(字心源,1842-1921),诸城城里人。习琴自乃王溥长先生(字既甫,1807-1886)高山景行,不求显达,以琴诗自娱,辑订有《桐荫山馆琴谱》。其父与冷泉先生过从甚密,《琴谱子律》之《长门》一曲应自王既甫先生处得来。王心源与诸城另一古琴家王冷泉在山东并称“诸城二王”。
清末则有王露先生(字心葵,1878-1921年)高才大德,聪颖敦厚。从心源先生习琴,兼研究冷泉先生琴谱,历十二载,融会贯通,并蓄南北,从而形成诸城流派。又东渡扶桑习西乐六载,得学士学位,学贯东西,归来于泉城立“德音琴社”传琴。1919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延先生于校授琴,琴社逐移北平。从学而有成就者甚众,遍及神州。入室弟子为詹澄秋、张友鹤两先生。先生精于制琴,监制250余新琴,多精品,分赠琴友,传播琴学,功莫大焉。亦精道律吕、作曲、长古文辞、瑟与琵琶,辑有《玉鹤轩琴谱》录入三十曲,其中八曲首与《龙吟馆琴谱》完全吻合,几乎未动分毫,先生之渊源共有目也。同时,另一传人王宾鲁先生(字燕卿,1867-1921),另僻蹊径,突破传统,独树一帜,与诸城派风格不同,人称“梅庵派”,1911年经康有为先生介绍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琴,其为首次进入高等学府授琴的琴家,甚有声望。
诸城琴派艺术风格特点大致为:刚中带轫,密中见疏,实中有虚,一气流转,重而不滞,既以丽密深曲为特征,又具空灵回荡之美。
诸城现当代文化名人
王统照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
诸城相州镇相州村人,曾化名为王恂如,笔名有剑先、鉴发、容庐、卢生、恂子、鸿蒙、TC等。
王统照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著名作家,工诗善文,一生笔耕不已,出版著述、翻译作品近百种。他是一位为新文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战士。曾参加五四运动,从事新文学创作。以探讨人生问题开始小说创作,较早的小说表现了“美”和“爱”的思想,描写青年男女的苦闷,笔调清新,富于主观抒情色。也有些作品反映下层人民的不幸生活,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著名的长篇小说《山雨》,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觉醒,风格深厚、沉郁,表明他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出版有诗集《鹊华小集》、论文随笔集《炉边文谈》、6卷本《王统照文集》等。建国后历任全国文联委员、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联主席、省文化等职。
陶钝
陶钝(1901-1996),原名徐宝梯,
字步云。曲艺研究家、作家。诸城市昌城镇徐家河岔村人。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是山东文化界救国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和鲁南国民抗敌协会的发起人,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建国后,先后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为了革命的后代》,散文集《故乡十小记》、《在福建前线》,短篇说唱《姑嫂打水》、《小俩口算账》等。他对文艺工作特别是曲艺工作发表了许多论述,为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尤其是曲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有《陶钝文集》和50万字的回忆录《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述》。
孟超
孟超(1902-1976),原名宪启,字励吾,又名公韬,诸城城里人。孟超能诗善文,是一位左翼文艺运动培养起来的著名作家。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28年在上海与阿英等人组织太阳社,创办春野书店及《太阳月刊》,参加左联,与冯乃超、夏衍等人创办艺术剧社。1947年赴,任《大公报》、《新民报》文艺副刊编辑,1949年后历任华北人民教科书编委会委员,总署图书馆副馆长,出版总署图书期刊部秘书,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作品有诗集《侯》,杂文集《长夜集》、《未偃草》,长篇小说《潭子湾的故事》,戏剧《李慧娘》等。
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诸城吕标乡
臧家庄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
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
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33年他的处女作诗集《烙印》问世,引起注意。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不辞劳苦,辛勤耕耘。不但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还擅长散文。50多年来,臧克家结集出版的新诗、旧体诗、散文、小说、诗论等著作近60部。对我国新诗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坛负有盛名。
崔嵬
崔嵬(1912-1979),原名景文,曾用名崔徵晖、崔浚、疯子,后改名崔嵬。诸城市昌城镇
王家巴山村人。中国话剧、电影演员、导演、剧作家。从30年代初从事戏剧工作起,先后创作、改编近30部作品。代表作有《察东之夜》、《张家店》等。他在表演上戏路广、手法多、力求形体动作的质朴、洗练和内在情感的真挚流露,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个性化表演的艺术境界。他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其导演作品在坚持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的基础上,注意融入写意手法,逐渐形成粗犷、浑厚、朴实、自然的特点,如《人命贩子》、《母亲》、《十六条枪》等戏的艺术成就,对根据地早期话剧运动建立较完整的导演制度具有启示作用。崔嵬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中,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拍完了《平原作战》、《风雨历程》等几部影片。
王希坚
王希坚(1918-1995),又名王熹坚,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人。王希坚从事文学创作50余年,为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迎春曲》,中篇小说《变工组》,短篇小说集《东老石人社》、《前沿阵地》,诗集《民歌百首》、《黑板报上写诗歌》、《自由诗》、《远方集》,鼓词《老会长》等。1976年后发表中篇小说《雨过天晴》,短篇小说《李有才之死》、《牛棚诗人》等。曾主编过《群众文化》、《山东群众》、《山东文学》、《历山诗刊》等文学刊物。
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诸城市相州镇
相州村人。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短篇小说《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李仁堂
李仁堂 (1930-2002),祖籍山东诸城,
生于吉林。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74年,因演出影片《创业》而引起影坛注目。1980年,因在影片《泪痕》中扮演朱克实,获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和上海电影文汇奖最佳男主角奖。1994年,因成功地扮演《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获1994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男主角奖。主要作品有《青松岭》、《创业》、《泪痕》、《被告山杠爷》、《元帅之死》等电影。曾获得第三届电影“百花”、“ 金鸡”双奖,中国电影 “华表奖”,中国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95年获得中华影星表演成就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和“世纪影星”中国电影百年世纪奖。其书法颇有造诣。
刘大同
刘大同(1865-1952),原名建树,后改名大同,号芝叟,疯道人、芝里老人,诸城芝畔(今属安丘)人。清末秀才。曾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刘大同为人耿介有骨气,是早期民主革命志士。一生擅书法、好诗词、喜收藏。曾在天津举办画展,并将收入资金捐赠山东医院。著有诗集《岭南吟》、弹词 《复太古》 和《 白山经咏》等文论。其书画作品现藏于诸城市博物馆。

山东诸城马庄西诸堡刘氏族谱

诸城市贾悦镇西朱堡村(原诸城市马庄镇西朱堡村,早为诸城县锡山子公社西朱堡)刘姓族谱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