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大帝十五号灵签,真武大帝灵签第十五签解签

真武大帝(道教北极四圣之一)详细资料大全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荡魔天尊、玉虚师相、九天降魔祖师、无量祖师,全称真武荡魔大帝,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真武大帝本为颛顼的辅佐之神玄武,后来真武大帝接替北方天帝颛顼成为镇守北方的天帝,颛顼则成为统治阴间的酆都大帝。现在湖北武当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中国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

明朝时期,应明成祖朱棣需要而加封号,在全国影响极大,所以民间传说,他是盘古之子,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天龙有八部,中华之祖龙,并接替玉帝成为天庭的第三任天帝。

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长百尺,披散著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身边侍立著龟蛇二将及记录著三界功过善恶的金童玉女。

道经如是说: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八十二次化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之净乐国净乐宫,乃国王之子。净乐国善胜王后梦见自己吞日而孕,怀胎十四个月之后,生 下一王子,国王和王后喜爱至极,并将他命名为“太玄”。太玄很小就显露出聪颖的天资,十岁时,便可读各种书籍至过目不忘。国王和王后将其视为掌上明珠,然而,太玄只想修行,且一心向道,并发誓要扫尽妖魔。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真武大帝
  • 其他名称 :佑圣真君玄天上帝、金阙化身、九天荡魔祖师、终劫济苦天尊。
  • 神话体系 :道教
  • 所属 :北极四圣
  • 居所 :武当山、权掌童初府
  • 司掌 :镇位北极六天;主风雨;荡魔灭邪、摄伏妖精,救度群品
  • 象征 :龟蛇玄武、披发跣足持剑、皂纛、斗诀、乌鸦、巡山黑虎
  • 父母 :净乐国王、善胜皇后
  • 本源 :太上老君八十二化
  • 师父 :妙乐天尊、丰干大天帝、紫气元君
  • 出生地 :净乐国净乐宫
  • 相关书籍 :《真武灵应图册》《真武妙经》等
人物来历,身份争议,神仙传说,史籍记载,更名原因,历史记载,道经记载,宝诰,仰启咒,《万历续道藏》,仁宗皇帝御赞,圣降日,出土文物,

人物来历

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载: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化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净乐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 真武大帝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 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 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永乐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多万人 大建武当山宫观群,使武当山真武大帝的香火达到了鼎盛。 《佑圣咒》称真武大帝是“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周行,威慑万灵”。因此,真武大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

身份争议

  • 其一.为北方之神
《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而汉代人认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淮南子·天文训》称其为颛顼、辰星、玄武。因较为复杂,民众不易把握,故仍以玄武为北方之神。 其二.为水神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王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深受人们的信奉。
  • 其三.为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
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纠盘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就是利用龟蛇纠盘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
  • 其四.为戈之事的主持者
勾陈大帝之重要支持,剑仙之道守护神,武学之人的护法者。灵龟为盾、玄蛇为剑,兵天剑修真的看守护者。武当山道教最高尊神。因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其下有腾蛇星,故龟蛇合体;位于北方,属水,其色玄,故称玄武。玄武的这些特性,不但赢得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信仰,而且还为唐宋以后玄武演变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础。
  • 其五.荡魔统摄三界群邪之神
玄天上帝位列北极四圣,属中天北极紫微大帝直隶。受玉皇大天尊敕封位镇北方,后受元始天尊符召敕令。而北极四圣的职责上统伏三界群魔诸妖邪,下摄酆都幽冥鬼魅,令三界逆魔邪首不敢残害生灵。玄天真武有号玉虚师相而济度群迷。又号终劫济苦天尊,在五劫中的终劫救度众生,破诸魔法邪宗。皈命玄天不堕邪见。

神仙传说

北极佑圣真君为真武大帝,《清史稿·礼仪志》记载:“其北极佑圣真君、东岳都城隍,万寿节祭之。”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九天荡魔祖师、无量祖师,为北方之神。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现在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明朝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 其一,为北方之神。《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而汉代人认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淮南子·天文训》称其为颛顼、辰星、玄武。因较为复杂,民众不易把握,故仍以玄武为北方之神。 其二,为水神。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五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深受人们的信奉。 其三,为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子,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纠盘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就是利用龟蛇纠盘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 其四,为戈之事的主持者,勾陈大帝之重要支持,剑仙之道守护神,武学之人的护法者。灵龟为盾、玄蛇为剑,兵天剑修真的看守护者。武当山道教最高尊神。因北方七宿(斗、牛、虚、危、室、壁)组成龟形,其下有腾蛇星,故 焦 蛇合体;位于北方,属水,其色玄,故称玄武。玄武真君每每斩妖锄魔都御剑出行,就因为御剑天遁比腾云驾雾来的快。 其五,为司命之神。龟因其寿命长而成为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史记·龟策列传》称其能导引咽气。《抱朴子》亦称其能导引,并曰:“城阳郄位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为斗宿,俗称南斗。《星经》曰:“南斗云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晋干宝《搜神记》中引用管辂的话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既而人们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寿。 玄武的这些特性,不但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信仰,而且还为唐宋以后玄武演变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础。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战国典籍已有记载。 真武大帝《楚辞·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礼记·曲礼》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军行法之,作此举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阵整肃也。" 《淮南子·天文》将此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 纬书《河图》则视玄武为黑帝之精,称:"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又曰:"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称老君李聃"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为之作护卫。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之玄武形象仍为龟蛇,该书《续编》卷三云:"朱道士者,太和八年,常游庐山,憩之涧石,忽见蟠蛇如堆缯锦,俄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玄武。" 五代于逖《灵应录》又记人锄死龟蛇得祸的故事,据称此龟蛇即"玄武神也"。梁兴扬道长参考《清史稿·礼仪志》 道教经书中描绘真武的形象是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十分威猛。《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宣竹,真武帝君原来是净乐国太子,生而神灵,察微知运。长大成人后十分勇猛,唯务修行,发誓要除尽天下妖魔,不愿继承王位。后遇紫虚元君,授以无上秘道,连越游东海,又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太和山)修炼。居二十四年功成圆满,白日飞升,玉帝下令敕镇北方,统摄玄武之位,并将太和山易名为武当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当(挡) 之”。宋天禧年间(1017—1022)诏封为“真武灵应真君”。元朝大德(1297—1308)七年(1303)加封为“光圣仁威玄天上帝”,一跃而为北方最高神。 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王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普遍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 现在庙内供奉真武大帝,一般为披发跣足,端坐于殿堂之上,旁边塑有龟、蛇二将,或金童、玉女。据说前者是护卫大神,后者专替真武记录三界中的善恶功过。真武的诞辰日为农历的三月初三日。 凡间历代封号
  • 唐太宗封为佑圣玄武灵应真君
  • 宋真宗再号真武灵应真君
  • 宋钦宗加号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
  • 元成宗加号元圣仁威玄天上帝
  • 明太祖加号玄天上帝,明太祖复封真武荡魔天尊
  • 明成祖封号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

史籍记载

白海琼曾说“ 佑圣乃周时人”;又据《太和山志》记载:“祖传帝之先(即真武大帝之父)为净乐国王, 净乐治麇,(均州,今丹江口) 即麇地(又称 麇子国,参考“麇国”和“糜国”),故以名宫焉。”可知此言佑圣为周时麇国公子之说有理。但佑圣真其实前面就已经降世过为周朝的官吏,而降世麇子国又是一世的事(见于真武八十二化图)。 史载“净乐治麇”,麇国王子也就是净乐国王子真武,不爱江山,爱修仙,毅然出家到均州城东南的武当神山修行,四十二年后得道飞升,最终成为道教的崇奉神。”。 《太和山志》记载“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战国典籍已有记载。 《楚辞·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礼记·曲礼》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军行法之,作此举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阵整肃也。” 《淮南子·天文》将此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 纬书《河图》则视玄武为黑帝之精,称:“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又曰:“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称老君李聃“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为之作护卫。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之玄武形象仍为龟蛇,该书《续编》卷三云:"朱道士者,太和八年,常游庐山,憩之涧石,忽见蟠蛇如堆缯锦,俄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玄武。" 五代于逖《灵应录》又记人锄死龟蛇得祸的故事,据称此龟蛇即"玄武神也"。

更名原因

历史记载

关于玄武更名为真武的原因,众说纷纭。一说为避宋真宗的讳(宋真宗曾名玄休、玄侃),此说见于《集说诠真》等书中,另一说为避赵宋“圣祖”赵玄朗的讳,此说见于《朱子语类》中。玄武改为真武后,玄武的名称很少有人提及了。北宋时期,真武的形象仍是龟蛇。到了南宋,真武人格化的传说开始日益繁盛。宋太祖时,已有真武、天蓬等四圣为天上大将之说。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即记载了宋真宗天禧(1017—1022年)元年(1017年),“营中有卒见龟蛇者,军士因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渴,民疾疫者,饮之多愈”。真宗闻言,下诏建观,赐名“祥源”。于是人格化的真武诞生了。据《夷坚志》、《云麓漫钞》等书记载,其形象多道服羽梳,被(披)发仗剑(故称披发祖师),颇为勇猛。真武作为道教所奉祀的大神,并且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到的信仰,就再也不能作为原来星辰龟蛇的形象括跃于道教神坛之上了。故有关真武身世、神迹的传说便逐渐流传开来,《道藏》、《续文献通考》、《三教搜神大全》、《历代神仙通鉴》等书中,均载有诸多有关真武身世的传说和神异故事。

道经记载

道教经书中描绘真武的形象是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十分威猛。《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记载,真武帝君原来是净乐国太子,生于净乐宫,生而神灵,察微知运。长大成人后十分勇猛,唯务修行,发誓要除尽天下妖魔,不愿继承王位。后遇紫虚元君,授以无上秘道,连越游东海,又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太和山)修炼。居四十二年功成圆满,白日飞升,玉皇大天尊下令敕镇北方,统摄玄武之位,并将太和山易名为武当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当(挡) 之”。宋天禧年间(1017—1022)诏封为“真武灵应真君”。元朝大德七年(1303)加封为“光圣仁威玄天上帝”,一跃而为北方最高神。 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皇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普遍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 庙内供奉真武大帝,一般为披发跣足,端坐于殿堂之上,旁边塑有龟、蛇二将,或金童、玉女。据说前者是护卫大神,后者专替真武记录三界中的善恶功过。真武的诞辰日为农历的三月初三日。人们常说的武当山就是真武大帝的根据地,上面金顶里面供奉的为明代铸造的铜像,前面又八仙桌两边非别为周公·桃花·水火二将,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武当山人山人海,香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同寻常,右图附上武当山金顶真武大帝像。

宝诰

玄天宝诰⑴ 至心皈命礼混元六天,传法教主⑵。修真悟道,济度群迷⑶。普为众生,消除灾障⑷。八十二化,三教祖师⑸。大慈大悲,救苦救难⑹。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弈使⑺。左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⑻。镇天助顺,真武灵应⑼。福德衍庆,仁慈正烈⑽。协运真君,治世福神⑾。玉虚师相,玄天上帝⑿。金阙化身,荡魔天尊⒀。 [注释] ⑴玄天宝诰:玄天,又称玄帝、玄天上帝。道经称,玄帝乃北方玄武七宿应得金阙老君降炁,老君一炁元神禀受化身。是北方大神、有保国宁家、赐福消灾之职能。《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二《玄帝设醮科》云:“玄天上帝,应感无方,含虚危而示象,妙道广博,蹑离坎以彰威,变化无方,鉴观有赫,奉之则常享常应,祷之则有感有通。”玄帝执掌,故《道藏辑要》张集一《道门功课》又称之为《北极诰》。宝诰,诰即诰词。 ⑵混元六天,传法教主:混元,指天地开辟之初,混沌未分洪元既判时。六天,指欲界六天。分别为,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举天、七矅摩夷天。一说,中天北极大帝与五方五帝合称六天。传法,指弘扬道法。教主,指教中地位极高者,此指玄天上帝。道经称玄帝代代化身。此言玄天上帝在混元六天时,就开始传扬教法,济度群生。 ⑶修真悟道,济度群迷:道经称,玄帝原为净乐国王太子。生而神灵,察微知远,长而勇猛,惟务修行。后入武当山修炼,居四十二年功成,悟道登真。上帝敕命,往镇北方。玄帝发愿济度众生、教化群迷。 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灾障,自然界的一切灾难和魔障。玄帝悟道登真后,立志普渡众生,消除邪魔和灾难。此为玄帝盛德的颂赞。 ⑸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八十二化,指玄帝的化身。《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称:“玄元圣祖,八十二次化为玄武大帝。”三教,指儒、释、道三教。玄帝济度群生、消除灾障,其道业日隆,太上命他任三教祖师。 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大慈,慈爱、慈悲。大悲,指悲悯世人。救苦救难,救度众生之疾苦和灾难。此赞玄帝之大德。 ⑺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弈使:三元,指天、地、水。都总管,原指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此指玄帝的官位。九天,谓天之九野,即中央、四正四偶。《吕氏春秋》称:“天有九野。何谓九野?即九方天也。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变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西方颢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方阳天。”游弈使,弈通“奕”。指巡逻使。 ⑻左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这句不仔细断句就很容易错。以往断句常为“左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如此便不通顺。参天蓬元帅称“ 九天尚父北极左垣都总管”,故当断为“ 左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所谓左右之名,指今正副之名。北极右垣或指紫微右垣,即统领左天罡军护卫紫微右垣之大将军。二说右垣通右掖,五军之一。 ⑼镇天助顺,真武灵应:镇天助顺,为玄帝仙界的职位。玄帝,原为净乐国王太子。后遇紫虚元君,授以道秘,遂入东海游览,有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修炼,悟道登真,奉上帝命,往镇北方,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玄帝尊号,全称北方镇天真武灵应真君。 ⑽福德衍庆,仁慈正烈:福德衍庆,指玄帝的福德惠及世人。仁慈,仁爱慈善。正列,正真刚烈。此为玄帝盛德的颂赞。 ⑾协运真君,治世福神:此为玄帝仙职之尊号。 ⑿玉虚师相,玄天上帝:玉虚,为玉帝居住之所。师相,仙职,辅佐玉帝掌管仙界枢机。可见玄帝品位之尊。玄天上帝,为玄帝之尊号。 ⒀金阙化身,荡魔天尊:金阙,天帝所居之处。此引指天帝。化身,变化之身。此指玄帝本为天帝所化身。关于玄帝化身之事另有各种说法,《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引《混洞赤文》称玄帝乃元始化身;《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则称其为太上老君所化身。或说是后圣金阙太平帝君的化身,但 金阙后圣太平帝君本身就是太上老君在末世度人、接引种民的化身,早期道教称“金阙后圣太平李真天帝”,壬辰下世化名李弘为太平主。颇似弥勒降生之说,所以南北朝时期常有以此为旗号组织造反之事。或许也是真武大帝有号 终劫济苦天尊的渊源。荡魔,荡除邪魔。此为玄帝修道前所立下的宏愿。天尊,对得道神仙的尊称。此为对玄帝立志修行,荡除邪魔盛德的赞颂。 报恩宝诰⑴ 志心皈命礼。玄元应化,武曲分真⑵。垂念我等众生,有相脱生⑶。父母怀胎十月,乳哺三年⑷。辛苦百千,殷勤寸念⑸。怜我父母,日渐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灭险峻贪嗔⑹。礼帝为师,祈恩报本⑺。愿我现在父母,福寿增延,过去宗祖,早得超生⑻。大圣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报恩教主⑼。佑圣真武,治世福神⑽。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终劫济苦天尊⑾。 [ 注释] ⑴报恩诰:即报父母诰,诰中祈求真武佑护父母,寿福增延。故道教又称 真武大帝为报恩祖师; ⑵玄元应化,武曲分真:玄元,即玄元祖师,唐时封太上老君为“玄元皇帝”。故此玄元即太上老君也。应化,应变分化。武曲分真,武曲,即真武。有经称真武“武曲灵应”。 ⑶垂念我等众生,有相脱生:垂念,垂慈怜念。有相,与无相相区别。道教将先天称作无相,后天称作有相。即有形象,有身体。脱生,即轮回转生。 ⑷父母怀胎十月,乳哺三年:凡人在母体内皆须怀胎十月方可圆满出生,乳哺三年方可成人。《内观经》曰”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⑸辛苦百千,殷勤寸念:父母如此怀胎乳哺,实为百千之辛苦,殷切之希望长大成人。 ⑹我今持念平等,悉灭险峻贪嗔:持念,行持念诵。平等,平等之法也。险峻,人间之狡诈也。贪嗔,人之欲望也。 ⑺礼帝为师,祈恩报本:礼,恭礼。帝,玄天真武大帝。祈恩报本,按《太上元始天尊说真武妙经卷下·报恩章第四品》言:“人属万物之灵,秉性赋形。一丝一发,犹不可轻。天恩祖德,前劫善根,父母养育。……若有尘世凡民,觉悟回心,思父母之苦,报爹娘之恩。斋戒沐浴,勤诵此经。过去现在,一切超生。” ⑻愿我现在父母,福寿增延,过去宗祖,早得超生:玄门弟子,出家修行。为孝中之最丈夫。现在父母,过去宗祖,亦皆沾道恩,永脱轮回之苦也。 ⑼八十二化,报恩教主:八十二化,即真武大帝因人因物因事而度化,总有八十二种化度之法。是玄门之报恩教主也。 ⑽佑圣真武,治世福神:按《元始天尊说真武妙经》云:真武“屡劫清静,世世宏仁。安国济民,克修大定……不浮天律,不逆双亲。降龟伏蛇,诸浊消倾。念念虔诚,故尔飞升。” ⑾金阙化身,终劫济苦天尊:金阙化身,终劫济苦天尊。为报恩教主之全尊称。同上解释为金阙帝君化身之说。

仰启咒

仰启玄天大圣者 北方壬癸至灵神 金阙真尊应化身 无上将军号真武 威容赫奕太阴君 列宿虚危分秀气 双睛掣电伏群魔 万骑如云威九地 紫袍金带按神锋 苍龟巨蛇捧圣足 六丁六甲左右随 八煞将军前后卫 消灾降福不思议 归命一心今奉礼

《万历续道藏》

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万历续道藏》: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左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仁宗皇帝御赞

镇天真武,长生福神。万物之祖,盛德可委。精贯玄天,灵光有伟。兴益之宗,保合大同。香火瞻敬,五福攸从。

圣降日

正月初七日。二月初八日。 三月初三日。圣诞;初九日。四月初四日。
五月初五日。六月初七日。
七月初七日。
八月十三日。
九月初九日。南山严宫五龙捧圣,白日飞升。
十月。二十日。
十一月。初七日。
十二月。二十七日。闰月相同。

出土文物

2014年6月,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廖寨村的村民在开挖镇区下水道时,发现一组元末明初时期用汉白玉雕琢的真武大帝系列雕像。 这组用精美汉白玉雕琢而成的真武大帝雕像共3尊:最大的一尊身高75厘米,宽50厘米,龙袍玉带,脚踏龟蛇,顶罩圆光,身坐五祥云,面目清晰庄重,形态逼真肃穆;另2尊雕像属于真武大帝跟前的“站班”,稍微小一些,身高均为68厘米、宽45厘米,同样神态安详,凝神静思。 雕像位于地下1米多深,现存放于某银行金库内。汲滩镇位于湍河、赵河、严陵河三河交汇处,古时候常遭水患。元末明初时期,人们在此兴建了余庵庙,供奉真武大帝,降妖除怪,平息水患。1946年,该庙被战火所毁。 雕像当属元末明初时期作品,在国内极为罕见,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我昨晚求了玄武山佛祖灵签第三十三签,求子,是什么意思?

    上上之卦。可得贵子,富贵之相,恭喜!元山寺除了供奉北极武神“玄天上帝”外,武神面前和旁边还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祖”、“达摩祖师”、“弥勒佛”等诸佛像,这就是元山寺被称为“释道汇流”的独特之处。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信佛重道,因而明朝信佛信道之风极盛。清代则重佛抑道,乾隆年间还限制了天师的职权。到了道光皇帝时又取消了道教正一的封号和天师进京朝勤的资格。从而引起了道教纠众反叛朝廷。因此,清咸丰年间曾下谕毁除反叛朝廷之宫观。而元山寺地处边陲,虽然圣旨传到,也易于“瞒天过海”,于是元山寺正殿供奉上“释迦牟尼佛祖’,、“观音菩萨”、“弥勒佛”等,让他们相安共处,同居一寺。并声称“正祖宗支、释宗正裔”,才与当时朝廷旨意吻合,这就是元山寺“释道汇流”之因。
    本地人都是叫佛祖的

    彭祖是谁,还有真武大帝

    彭祖
    彭祖姓笺名铿,于六丹六日出生,其父亲陆终,母亲女馈,彭祖是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孙子(黄帝的第八代孙)。帝尧的时候,他因为进献雉羹,尧便把彭城封给他,所以后世称他为彭祖,舜的时候,他从师尹寿子,学得真道,遂隐居武夷山。到商代末年,已有767岁(或说有800余岁)。尽管这么大年纪,可他仍不显衰老。他自幼喜好恬静,不追求名誉,不汲汲于世事,不刻意打扮自己,终日以养生修身为事。商王请他作大夫,他推托不了,只好应诺,却常常以有病为由,不上朝听政。他精通补导之术;常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平日沉默寡言,从不夸耀自己有道,也从不作一些诡惑变化鬼怪之事,以博取名誉。他也常常四处周游,从不乘车马,即使要出外周游百日、数十日,也不带干粮,回来之后,衣食与平常也没什么两样。他也善于导引行气,经常从早到晚闭气内息,之后,揉擦眼睛,按摩身体,舐唇咽唾,才站起身来。有时身体疲乏不适,他就导引闭气,攻治患处,便其九窍、五脏、四肢以至毛发都气流通畅,身体又舒服如初。商王听说后,便亲自来向他问道,他闭口不语;给他数万金,他如数收下,全分给贫穷的百姓。
    当时,有一个叫采女的女子,也是个得道之人,懂得养生的方法,虽然有二百六七十岁,仍然象四五十岁的样子。商王把她请到宫里,特意建了一所紫阁华屋,装饰上金玉,让采女居住。商王见彭祖不肯传道,就让采女前往,希望由此得知一二。采女便来请教彭祖延年益寿的方法。彭祖告诉她:"若想登天升仙,需要吃金丹,这是太乙白日升所用的办法,但这个方法君王不能用。其次应该爱养精神,服用草药,可以长生,但却不能役使宠神·乘虚飞行。而如果不知交按二道,即使服药,也不能长生。我3岁盯,就失去母亲,又遭遇犬戎之乱,流浪西域,长达100多年,到现在已死云49个妻子,54个儿子。数遭忧患,和气已被拆伤,恐不久于少世。所闻浅薄,不足宣传。听说大宛山中有一位青精先生,已活了1000多岁,仍面如童子,日行500里"采女忙问,"青精先生是什么仙人呢?”彭祖说。"他不是仙人,仅是一位得道者。所谓仙人,或能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者驾龙乘云,上达天阶;或者化作鸟兽,游浮青云;或者潜行江海,遨翔名山。他们食元气,吃芝草,出入人间,而人却不知道,从不与俗流交接。他们虽能长生不死,但却远离人情荣乐,与麻雀化成蛤蟆没什么两样,都失去了自己的本真.我倒觉着,服吃甘脂,通阴阳,骨节坚硬,颜色和泽,老而不衰,延年久视,长存世间,不被寒温风湿所伤,不被鬼神众精冒犯,五岳百虫不来伤害身体,也不为喜怒所连累,这是最好不过的了。”之后,又教给她房中之术。采女一一领受,回来又教授商王,商王一试,非常。商王就想使此术为自己独家所有。便下令。传彭祖之术的人全部杀死,又想加害彭祖。彭祖便逃走了,不知去向,商王行彭谊之术,活到300多岁,面相气力如50岁的人。后来商王得到一个美丽的郑女这女子非常淫乱,商王淫荡过度,失道而死。
    彭祖因为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献给帝尧食用,被帝 尧封于大彭(今江苏省徐州 市)。我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这艺术地反映了彭祖在推动我国饮食文化进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汉代楚辞专 家王逸注曰: “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宋代洪兴祖补注曰:“彭祖姓钱名铿,帝颛顼玄孙,善养气, 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封于彭城”。 彭铿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后子孙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可祖,便尊称他为彭祖,他的后裔就叫彭祖氏。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雉羹是我国典籍中 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中国烹饪史略9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而且是“寿命最长的厨师”,至今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民间和道教尊奉的北方玄武神。真武就是玄武,为四圣兽之一。起初在道教中的地位并不高,主要是因后世王朝的需要而被树立起来,成为真武大帝。特别是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坐上皇位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便说自己梦见真武大帝相助。后来在武当山大修道场也是为此。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战国典籍已有记载。
    《楚辞·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①《礼记·曲礼》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军行法之,作此举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阵整肃也。”②《淮南子·天文》将此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③纬书《河图》则视玄武为黑帝之精,称:“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
    又曰:“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④尽管玄武作为神的地位,在汉代比前有所提高,但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仍视玄武之形象为龟蛇,仍视玄武为四方护卫神之一。如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称老君李聃“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⑤为之作护卫。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之玄武形象仍为龟蛇,该书《续编》卷三云:“朱道士者,太和八年,常游庐山,憩之涧石,忽见蟠蛇如堆缯锦,俄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玄武。”⑥五代于逖《灵应录》又记人锄死龟蛇得祸的故事,据称此龟蛇即“玄武神也”。⑦可见直到唐末五代,玄武神的地位还是不高的。
    玄武信仰之兴盛和玄武神地位之提高始于宋代。盖因北宋开国之初,即受到北方外族契丹、辽国的威胁,为了提高防御入侵的自信心,乃乞灵于北方大神玄武的护佑。据杨亿《谈苑》载,“开宝中,有神降于终南山,……言:‘我天之尊神,号黑煞将军,与真武、天蓬等列为天之大将。’太宗即位,筑宫终南山阴。太平兴国六年,封翊圣将军。”⑧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加号“翊圣保德真君”。从此以后,玄武与翊圣、天蓬、天猷合称“四圣”。⑨大中祥符(1008~1016)间,为避圣祖(即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三十六载,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诏加真武为真武灵应真君。《真武灵应真君增上佑圣尊号册文》载,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增上尊号曰:佑圣真武灵应真君”。《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考》载,“钦宗靖康元年,诏:佑圣真武灵应真君加号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AE道教自来崇拜星斗,尤其崇拜北斗,倡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谓南斗即指玄武七宿之首宿。在北宋帝王为了军事目的大倡玄武崇拜之时,道教也趁机推波助澜,为玄武制造种种神迹。其中最突出的是编造玄武身世。《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曰:“昔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梦而吞日,觉乃怀孕。其母气不纳邪,日常行道,既经一十四月,乃及四百余辰,于开皇元年甲辰之岁三月三日午时,降诞于王宫,相貌殊伦。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显迹之因,自此始也。”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九“降真圣”条所引《玄天大圣本传》之文,与此相同,只个别字句有异,证明上段文字出于宋代所撰之《玄天大圣本传》。《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在叙述真武身世之前,又称真武为太上老君之化身,云:“玄元圣祖八十一次显为老君,八十二次变为玄武,故知玄武者,老君变化之身,武曲显灵之验。”经此描写后,玄武遂由古代之四方护卫神之一上升为道教大神。并将象征真武的龟蛇改为真武所收之二魔,故自宋代起,真武画像与塑像皆为“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元朝以北方女真族入主中原,视北方真武为王朝的保护神而加以崇奉。元代开国之初,在北京等地创建真武庙、昭应宫。至元七年(1270),徐世隆撰《元创建真武庙灵异记》云:“我国家肇基朔方,盛德在水,今天子观四方之极,建邦设都,属水行,方盛之月,而神适降,所以延洪休,昌景命,开万世太平之业者,此其兆欤!”同年王磐撰《元创建昭应宫碑》云:“国家肇基朔方,奄有四海,今京邑告成,而是瑞来格,神理不言,应以象类,盖昭昭矣!”为此,元代皇帝将真武之“真君”号升格为“帝”,《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群祀三》云:“元大德七年十二月,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元天上帝。”明成祖时崇奉真武尤盛。因明成祖朱棣原为北方一藩王(燕王),意欲举兵夺取帝位,须借助北方大神真武为其出师“正名”,谋士姚广孝遂造作玄武助战的神话。傅应麟《明书》卷一百六十《姚广孝传》载,朱棣决定举兵“靖难”时,曾问师期于姚广孝,广孝对曰:
    “未也,俟吾助者至。曰:
    ‘助者何人?’曰:‘吾师。’又数日,入曰:‘可矣。’遂……
    祭纛。见披发而旌旗蔽天,太宗(朱棣)顾之曰:‘何神?’曰:‘向所言吾师玄武神也。’于是太宗仿其像,披发仗剑相应。”故朱棣继位以后,十分崇奉真武,除在京城建真武庙外,又于永乐十年(1412)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大建武当山宫观,使崇奉真武的香火臻于极盛。
    此时,崇奉真武的道教经书也愈来愈多。仅现存于《道藏》者,即有此时期所出的《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玄天上帝启圣录》《玄天上帝启圣灵异录》《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等。
    上述诸书除宣扬真武种种灵异事迹外,并进一步突出真武在道教诸神中的地位。两宋时已称真武为老君之化身,元明时则进一步称之为“金阙化身”,《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云:“按《混洞赤文》所载,玄帝乃先天始气、太极别体。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始;中三皇时,下降为太初;下三皇时,下降为太素;黄帝时,下降符太阳之精,托胎于净乐国王善胜皇后,孕秀一十四月,则太上八十二化也。”其地位几乎与道教最高神三清相当。万历《续道藏》所收《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将历代皇帝和道士加给真武的封号排成一百字,其封号之长,无论在皇帝中或其他神灵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和它相比拟的。后经元明诸代之倡导,真武庙祀几遍天下。彭祖姓笺名铿,于六丹六日出生,其父亲陆终,母亲女馈,彭祖是 黄帝的第八代孙。
    彭祖因为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献给帝尧食用,被帝 尧封于大彭(今江苏省徐州
    市)。我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这艺术地反映 了彭祖在推动我国饮食文化进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汉代楚辞专 家王逸注曰:
    “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宋代洪兴祖补注曰:
    “彭祖姓钱名铿,帝颛顼玄孙,善养气, 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封于彭城”。
    彭铿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后子孙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可祖,便尊称他为彭祖,他的
    后裔就叫彭祖氏。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雉羹是我国典籍中 记载最早的
    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中国烹饪史略9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而且
    是“寿命最长的厨师”,至今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
    彭祖氏足迹遍及我国各地大彭氏国在武丁四十三年前是个强国,战败后,便成了商殷的属
    国。大彭氏国遗族被迫退避、迁移,散布于全国各地。一支由彭城南迁,曾经过今安徽含山与和县。
    《太平环宇记》一百二十四引《列仙传》云;“历阳有彭祖石室。”又云:“历阳有彭祖宅。”又
    渡过长江,到达今鄱阳湖及赣江上游桃江一带,与当地扬越杂居。其中的一支彭族,又迁移到今
    赣、闽交界的武夷山,和闽越人杂居。另一部分彭人,则因不断受到商的压迫,退避到今河南鲁山
    县东南,因彭人居于此地而有彭山、彭水、彭山庙,庙前有彭山碑。
    商末,又一部分彭人,被迫西迁到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四十里的彭衙堡。彭又再迁到今甘肃庆阳
    县西南八十里,与同族罗人相邻,居彭原。后一部分南渡长江,分布在今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在
    甘肃庆阳的另一支彭人,到今陕西石泉县的彭溪,又南迁到今四川彭县。以后又南迁到今彭山县。(华
    阳国志)卷三及《水经注、江水》都提到武阳(今彭山县)有彭祖家。县东十里有彭亡山,是因“周末
    彭祖家于此而亡,因名”。这个彭祖家,并非尧帝彭人的始祖彭祖之墓,而是彭祖的后裔,仍以践祖
    氏命名的部族首领的坟墓。至今彭山县还有每年农历三月三祭彭祖的习俗。
    彭祖的故乡祭彭祖
    徐州古称彭城,乃渊源于古大彭氏国,是中国烹饪的发源地之一。彭城是我国唯一以厨师命名的
    城市。为了纪念大彭氏国的始祖和烹饪鼻祖,徐州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彭祖的古迹、名莱与传说。
    彭祖菜有:雉羹、羊方藏鱼、坨汤、糜角鸡、云母羹等。还有彭祖养生宴,彭寿宴、彭祖酒、
    彭祖烟等。
    徐州莱属于江苏菜系四大风味之一的徐海风味菜。以徐州为中心有16个地区,市统称‘淮海地
    区后成立“淮海经济区”。该经济区莱肴包括苏,鲁,豫、皖四大菜系,(中国烹饪n990年第五期为
    淮海经济区专辑,介绍了“厨师的祖师爷——彭祖”等方面情况。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方圆数百
    里的厨师们,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到徐州彭祖祠(庙)祭彭祖并设摊献艺,热闹非凡。
    彭氏后裔在海外有上百万人,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印度尼西亚、泰国
    等地的彭氏宗亲会,他们巳陆续回徐州寻根祭祖,观光,洽谈经济贸易,投苎修葺彭祖遗址。这些彭
    祖的遗迹、名莱与传说都值得厨师们感到光荣和自豪!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民间和道教尊奉的北方玄武神。真武就是玄武,为四圣兽之一。起初在道教中的地位并不高,主要是因后世王朝的需要而被树立起来,成为真武大帝。特别是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坐上皇位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便说自己梦见真武大帝相助。后来在武当山大修道场也是为此。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战国典籍已有记载。
    《楚辞·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①《礼记·曲礼》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军行法之,作此举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阵整肃也。”②《淮南子·天文》将此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③纬书《河图》则视玄武为黑帝之精,称:“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
    又曰:“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④尽管玄武作为神的地位,在汉代比前有所提高,但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仍视玄武之形象为龟蛇,仍视玄武为四方护卫神之一。如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称老君李聃“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⑤为之作护卫。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之玄武形象仍为龟蛇,该书《续编》卷三云:“朱道士者,太和八年,常游庐山,憩之涧石,忽见蟠蛇如堆缯锦,俄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玄武。”⑥五代于逖《灵应录》又记人锄死龟蛇得祸的故事,据称此龟蛇即“玄武神也”。⑦可见直到唐末五代,玄武神的地位还是不高的。
    玄武信仰之兴盛和玄武神地位之提高始于宋代。盖因北宋开国之初,即受到北方外族契丹、辽国的威胁,为了提高防御入侵的自信心,乃乞灵于北方大神玄武的护佑。据杨亿《谈苑》载,“开宝中,有神降于终南山,……言:‘我天之尊神,号黑煞将军,与真武、天蓬等列为天之大将。’太宗即位,筑宫终南山阴。太平兴国六年,封翊圣将军。”⑧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加号“翊圣保德真君”。从此以后,玄武与翊圣、天蓬、天猷合称“四圣”。⑨大中祥符(1008~1016)间,为避圣祖(即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三十六载,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诏加真武为真武灵应真君。《真武灵应真君增上佑圣尊号册文》载,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增上尊号曰:佑圣真武灵应真君”。《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考》载,“钦宗靖康元年,诏:佑圣真武灵应真君加号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AE道教自来崇拜星斗,尤其崇拜北斗,倡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谓南斗即指玄武七宿之首宿。在北宋帝王为了军事目的大倡玄武崇拜之时,道教也趁机推波助澜,为玄武制造种种神迹。其中最突出的是编造玄武身世。《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曰:“昔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梦而吞日,觉乃怀孕。其母气不纳邪,日常行道,既经一十四月,乃及四百余辰,于开皇元年甲辰之岁三月三日午时,降诞于王宫,相貌殊伦。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显迹之因,自此始也。”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九“降真圣”条所引《玄天大圣本传》之文,与此相同,只个别字句有异,证明上段文字出于宋代所撰之《玄天大圣本传》。《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在叙述真武身世之前,又称真武为太上老君之化身,云:“玄元圣祖八十一次显为老君,八十二次变为玄武,故知玄武者,老君变化之身,武曲显灵之验。”经此描写后,玄武遂由古代之四方护卫神之一上升为道教大神。并将象征真武的龟蛇改为真武所收之二魔,故自宋代起,真武画像与塑像皆为“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元朝以北方女真族入主中原,视北方真武为王朝的保护神而加以崇奉。元代开国之初,在北京等地创建真武庙、昭应宫。至元七年(1270),徐世隆撰《元创建真武庙灵异记》云:“我国家肇基朔方,盛德在水,今天子观四方之极,建邦设都,属水行,方盛之月,而神适降,所以延洪休,昌景命,开万世太平之业者,此其兆欤!”同年王磐撰《元创建昭应宫碑》云:“国家肇基朔方,奄有四海,今京邑告成,而是瑞来格,神理不言,应以象类,盖昭昭矣!”为此,元代皇帝将真武之“真君”号升格为“帝”,《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群祀三》云:“元大德七年十二月,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元天上帝。”明成祖时崇奉真武尤盛。因明成祖朱棣原为北方一藩王(燕王),意欲举兵夺取帝位,须借助北方大神真武为其出师“正名”,谋士姚广孝遂造作玄武助战的神话。傅应麟《明书》卷一百六十《姚广孝传》载,朱棣决定举兵“靖难”时,曾问师期于姚广孝,广孝对曰:
    “未也,俟吾助者至。曰:
    ‘助者何人?’曰:‘吾师。’又数日,入曰:‘可矣。’遂……
    祭纛。见披发而旌旗蔽天,太宗(朱棣)顾之曰:‘何神?’曰:‘向所言吾师玄武神也。’于是太宗仿其像,披发仗剑相应。”故朱棣继位以后,十分崇奉真武,除在京城建真武庙外,又于永乐十年(1412)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大建武当山宫观,使崇奉真武的香火臻于极盛。
    此时,崇奉真武的道教经书也愈来愈多。仅现存于《道藏》者,即有此时期所出的《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玄天上帝启圣录》《玄天上帝启圣灵异录》《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等。
    上述诸书除宣扬真武种种灵异事迹外,并进一步突出真武在道教诸神中的地位。两宋时已称真武为老君之化身,元明时则进一步称之为“金阙化身”,《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云:“按《混洞赤文》所载,玄帝乃先天始气、太极别体。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始;中三皇时,下降为太初;下三皇时,下降为太素;黄帝时,下降符太阳之精,托胎于净乐国王善胜皇后,孕秀一十四月,则太上八十二化也。”其地位几乎与道教最高神三清相当。万历《续道藏》所收《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将历代皇帝和道士加给真武的封号排成一百字,其封号之长,无论在皇帝中或其他神灵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和它相比拟的。后经元明诸代之倡导,真武庙祀几遍天下。彭祖,一作彭铿,或云姓篯名铿,传以长寿见称。原系先秦传说中的仙人,后道教
    奉为仙真。
    彭祖传说与先秦典籍所谓老彭有关。《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
    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老彭为何人,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老彭是殷贤大
    夫,好述古事,有的认为,“老彭”指的正是彭祖;有的则认为,“老”指老子,“彭”
    是彭祖,等等。因《大戴礼记》也有所谓老彭,系商初人,马叙伦确信“老子与《论语》
    之老彭是一人,与《大戴礼记》之老彭非一人”。②彭祖养生致寿之事,《庄子》记载
    甚多。《大宗师》在极称“道”的永恒玄妙后,继称得其道者的种种玄妙,其中有云: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③《刻意》又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
    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④此外,《逍遥
    游》《齐物论》诸篇都涉及彭祖其人。《荀子·修身》也把他描写为“治气养生”之人。
    屈原《天问》曰:“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清王夫之注曰:“旧
    说以彭祖烹雉献尧,尧食而美之。未详是否。彭,彭铿。导引服食而寿,尧飨其献,寿
    八百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养生方》,还有彭祖答王子巧(乔)问养
    生的描述。大概最初传称他以导引行气修身致寿,后来则把服药、房中等种种道术集于
    其一身。
    《列仙传》载:“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
    夏至殷末寿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
    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⑤在汉代,有关彭祖
    的记载,还未与房中术相联系。《汉书·艺文志》著录房中八家,尚无以彭祖名其书者,
    至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称:“房中之法十余家”,其中便有了彭祖;在
    《微旨》篇中论房中术,则称“彭祖之法,最其要者”,《遐览》篇还著录《彭祖经》
    一卷,并在《极言》篇引用其文。《神仙传》增加了服云母粉、麋鹿角,盛赞金丹,擅
    长房中术,并传授道术于采女、殷王等情节。云:“彭祖者,……少好恬静,不恤世务,
    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殷王闻之,拜为大夫。……常有少容,然其
    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时乃游行,人莫知其所
    诣。伺候之,竟不见也。有车马而不常乘,或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 还家则衣食与
    人无异常。闭气内息,从平旦至日中,……其体中或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其
    患。……王自诣问讯,不告之,致遗珍玩前后数万,彭祖皆受之,以恤贫贱,略无所留。……
    乃令采女乘轻軿而往问道于彭祖。……彭祖曰:‘欲举形登天,上补仙官者,当用金丹。……
    其次当爱精养神。服饵至药,可以长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耳。不知交接之道,
    虽服药无益也。’……采女具受诸要,以教王。王试为之,有验,欲秘之,乃令国中有
    传彭祖道者诛。又欲害彭祖以绝之。彭祖知之,乃去,不知所在。其后七十余年闻人于
    流沙之西见之。……彭祖去殷时,年七百七十岁,非寿终也。”⑥道教各派常以教义的
    差别而对某些仙真作出不同的评价。东晋中期出现的上清派虽独斥房中,但因彭祖有服
    食炼气的一面,故上清派有其传记,且其地位与四皓、安期生相当。《元始上仙众真记》
    云:“广成丈人今为钟山九天仙王。汉时四皓、仙人安期、彭祖今并在此辅焉。”
    ⑦而灵宝派则贬低彭祖一类“唯自求道”的仙人。《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称彭祖
    寿八百岁,只得小乘地仙,乃因前世学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⑧此
    外,还有将彭祖与带“彭”字的地名联系起来的传说,如彭祖因进雉羹于帝尧而得封地,
    后谓之彭城:彭祖曾过彭蠡之滨,遍游洞府,垂钓于台上,双鲤化为双龙,冲天而去;
    等等。或称彭铿乘风御气,腾身踊空,年七百七十七岁时解化。在《真灵位业图》
    中,彭铿列在第四左位。⑨道书依托彭祖撰者不少,除前述外,尚有《彭祖养性经》
    《彭祖摄生论》《彭祖导引法》《彭祖导引图》等等。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民间和道教尊奉的北方玄武神。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战国典籍已有记载。
    《楚辞·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曰:“玄武谓
    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①《礼记·曲礼》云:“行,前朱鸟
    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鸟、玄武、青龙、白虎,
    四方宿名也。……军行法之,作此举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阵整肃也。”②《淮南
    子·天文》将此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颛
    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③纬书《河图》则视玄武为黑帝之精,
    称:“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
    又曰:“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④尽管玄武作为神的
    地位,在汉代比前有所提高,但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仍视玄武之形象为龟蛇,
    仍视玄武为四方护卫神之一。如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称老君李聃“左有十二
    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⑤为之作护卫。唐段成
    式《酉阳杂俎》中之玄武形象仍为龟蛇,该书《续编》卷三云:“朱道士者,太和八年,
    常游庐山,憩之涧石,忽见蟠蛇如堆缯锦,俄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玄武。”⑥五
    代于逖《灵应录》又记人锄死龟蛇得祸的故事,据称此龟蛇即“玄武神也”。⑦可见直
    到唐末五代,玄武神的地位还是不高的。
    玄武信仰之兴盛和玄武神地位之提高始于宋代。盖因北宋开国之初,即受到北方外
    族契丹、辽国的威胁,为了提高防御入侵的自信心,乃乞灵于北方大神玄武的护佑。据
    杨亿《谈苑》载,“开宝中,有神降于终南山,……言:‘我天之尊神,号黑煞将军,
    与真武、天蓬等列为天之大将。’太宗即位,筑宫终南山阴。太平兴国六年,封翊圣将
    军。”⑧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加号“翊圣保德真君”。从此以后,玄武与翊圣、天蓬、
    天猷合称“四圣”。⑨大中祥符(1008~1016)间,为避圣祖(即赵玄朗)讳,改玄武
    为真武。AB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三十六载,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诏加真武为真武
    灵应真君。AC《真武灵应真君增上佑圣尊号册文》载,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增上
    尊号曰:佑圣真武灵应真君”。AD《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考》载,“钦宗靖康元年,
    诏:佑圣真武灵应真君加号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AE道教自来崇拜星斗,尤其崇拜
    北斗,倡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谓南斗即指玄武七宿之首宿。在北宋帝王为了
    军事目的大倡玄武崇拜之时,道教也趁机推波助澜,为玄武制造种种神迹。其中最
    突出的是编造玄武身世。《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曰:“昔大罗境上无欲
    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梦而吞日,觉乃怀孕。其母气不纳邪,日常行道,既经一十
    四月,乃及四百余辰,于开皇元年甲辰之岁三月三日午时,降诞于王宫,相貌殊伦。后
    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
    为太玄,镇于北方。显迹之因,自此始也。”AF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九“降真
    圣”条所引《玄天大圣本传》之文,与此相同,只个别字句有异,证明上段文字出于宋
    代所撰之《玄天大圣本传》。《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在叙述真武身世之
    前,又称真武为太上老君之化身,云:“玄元圣祖八十一次显为老君,八十二次变为玄
    武,故知玄武者,老君变化之身,武曲显灵之验。”AG经此描写后,玄武遂由古代之四
    方护卫神之一上升为道教大神。并将象征真武的龟蛇改为真武所收之二魔,故自宋代起,
    真武画像与塑像皆为“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AH元朝以北方女真族入
    主中原,视北方真武为王朝的保护神而加以崇奉。元代开国之初,在北京等地创建真武
    庙、昭应宫。至元七年(1270),徐世隆撰《元创建真武庙灵异记》云:“我国家肇基
    朔方,盛德在水,今天子观四方之极,建邦设都,属水行,方盛之月,而神适降,所以
    延洪休,昌景命,开万世太平之业者,此其兆欤!”AI同年王磐撰《元创建昭应宫碑》
    云:“国家肇基朔方,奄有四海,今京邑告成,而是瑞来格,神理不言,应以象类,盖
    昭昭矣!”AJ为此,元代皇帝将真武之“真君”号升格为“帝”,《续文献通考》卷七
    十九《群祀三》云:“元大德七年十二月,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元天上帝。”AK明成祖
    时崇奉真武尤盛。因明成祖朱棣原为北方一藩王(燕王),意欲举兵夺取帝位,须借助
    北方大神真武为其出师“正名”,谋士姚广孝遂造作玄武助战的神话。傅应麟《明书》
    卷一百六十《姚广孝传》载,朱棣决定举兵“靖难”时,曾问师期于姚广孝,广孝对曰:
    “未也,俟吾助者至。曰:
    ‘助者何人?’曰:‘吾师。’又数日,入曰:‘可矣。’遂……
    祭纛。见披发而旌旗蔽天,太宗(朱棣)顾之曰:‘何神?’曰:
    ‘向所言吾师玄武神也。’于是太宗仿其像,披发仗剑相应。”LB故朱棣继位以后,
    十分崇奉真武,除在京城建真武庙外,又于永乐十年(1412)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
    余万大建武当山宫观,使崇奉真武的香火臻于极盛。
    此时,崇奉真武的道教经书也愈来愈多。仅现存于《道藏》者,即有此时期所出的
    《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玄天上帝启圣录》《玄天上帝启圣灵异录》《大明玄天
    上帝瑞应图录》《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等。
    上述诸书除宣扬真武种种灵异事迹外,并进一步突出真武在道教诸神中的地位。两
    宋时已称真武为老君之化身,元明时则进一步称之为“金阙化身”,《玄天上帝启圣录》
    卷一云:“按《混洞赤文》所载,玄帝乃先天始气、太极别体。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始
    ;中三皇时,下降为太初;下三皇时,下降为太素;黄帝时,下降符太阳
    之精,托胎于净乐国王善胜皇后,孕秀一十四月,则太上八十二化也。”LC其地位几乎
    与道教最高神三清相当。万历《续道藏》所收《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将历代皇帝和道
    士加给真武的封号排成一百字,其封号之长,无论在皇帝中或其他神灵中,再也找不出
    第二个能和它相比拟的。后经元明诸代之倡导,真武庙祀几遍天下。彭祖
    --------------------------------------------------------------------------------
    彭祖,一作彭铿,或云姓篯名铿,传以长寿见称。原系先秦传说中的仙人,后道教
    奉为仙真。
    彭祖传说与先秦典籍所谓老彭有关。《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
    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老彭为何人,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老彭是殷贤大
    夫,好述古事,有的认为,“老彭”指的正是彭祖;有的则认为,“老”指老子,“彭”
    是彭祖,等等。因《大戴礼记》也有所谓老彭,系商初人,马叙伦确信“老子与《论语》
    之老彭是一人,与《大戴礼记》之老彭非一人”。②彭祖养生致寿之事,《庄子》记载
    甚多。《大宗师》在极称“道”的永恒玄妙后,继称得其道者的种种玄妙,其中有云: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③《刻意》又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
    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④此外,《逍遥
    游》《齐物论》诸篇都涉及彭祖其人。《荀子·修身》也把他描写为“治气养生”之人。
    屈原《天问》曰:“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清王夫之注曰:“旧
    说以彭祖烹雉献尧,尧食而美之。未详是否。彭,彭铿。导引服食而寿,尧飨其献,寿
    八百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养生方》,还有彭祖答王子巧(乔)问养
    生的描述。大概最初传称他以导引行气修身致寿,后来则把服药、房中等种种道术集于
    其一身。
    《列仙传》载:“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
    夏至殷末寿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
    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⑤在汉代,有关彭祖
    的记载,还未与房中术相联系。《汉书·艺文志》著录房中八家,尚无以彭祖名其书者,
    至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称:“房中之法十余家”,其中便有了彭祖;在
    《微旨》篇中论房中术,则称“彭祖之法,最其要者”,《遐览》篇还著录《彭祖经》
    一卷,并在《极言》篇引用其文。《神仙传》增加了服云母粉、麋鹿角,盛赞金丹,擅
    长房中术,并传授道术于采女、殷王等情节。云:“彭祖者,……少好恬静,不恤世务,
    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殷王闻之,拜为大夫。……常有少容,然其
    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时乃游行,人莫知其所
    诣。伺候之,竟不见也。有车马而不常乘,或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 还家则衣食与
    人无异常。闭气内息,从平旦至日中,……其体中或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其
    患。……王自诣问讯,不告之,致遗珍玩前后数万,彭祖皆受之,以恤贫贱,略无所留。……
    乃令采女乘轻軿而往问道于彭祖。……彭祖曰:‘欲举形登天,上补仙官者,当用金丹。……
    其次当爱精养神。服饵至药,可以长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耳。不知交接之道,
    虽服药无益也。’……采女具受诸要,以教王。王试为之,有验,欲秘之,乃令国中有
    传彭祖道者诛。又欲害彭祖以绝之。彭祖知之,乃去,不知所在。其后七十余年闻人于
    流沙之西见之。……彭祖去殷时,年七百七十岁,非寿终也。”⑥道教各派常以教义的
    差别而对某些仙真作出不同的评价。东晋中期出现的上清派虽独斥房中,但因彭祖有服
    食炼气的一面,故上清派有其传记,且其地位与四皓、安期生相当。《元始上仙众真记》
    云:“广成丈人今为钟山九天仙王。汉时四皓、仙人安期、彭祖今并在此辅焉。”
    ⑦而灵宝派则贬低彭祖一类“唯自求道”的仙人。《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称彭祖
    寿八百岁,只得小乘地仙,乃因前世学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⑧此
    外,还有将彭祖与带“彭”字的地名联系起来的传说,如彭祖因进雉羹于帝尧而得封地,
    后谓之彭城:彭祖曾过彭蠡之滨,遍游洞府,垂钓于台上,双鲤化为双龙,冲天而去;
    等等。或称彭铿乘风御气,腾身踊空,年七百七十七岁时解化。在《真灵位业图》
    中,彭铿列在第四左位。⑨道书依托彭祖撰者不少,除前述外,尚有《彭祖养性经》
    《彭祖摄生论》《彭祖导引法》《彭祖导引图》等等。
    真武大帝
    --------------------------------------------------------------------------------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民间和道教尊奉的北方玄武神。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战国典籍已有记载。
    《楚辞·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曰:“玄武谓
    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①《礼记·曲礼》云:“行,前朱鸟
    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鸟、玄武、青龙、白虎,
    四方宿名也。……军行法之,作此举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阵整肃也。”②《淮南
    子·天文》将此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颛
    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③纬书《河图》则视玄武为黑帝之精,
    称:“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
    又曰:“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④尽管玄武作为神的
    地位,在汉代比前有所提高,但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仍视玄武之形象为龟蛇,
    仍视玄武为四方护卫神之一。如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称老君李聃“左有十二
    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⑤为之作护卫。唐段成
    式《酉阳杂俎》中之玄武形象仍为龟蛇,该书《续编》卷三云:“朱道士者,太和八年,
    常游庐山,憩之涧石,忽见蟠蛇如堆缯锦,俄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玄武。”⑥五
    代于逖《灵应录》又记人锄死龟蛇得祸的故事,据称此龟蛇即“玄武神也”。⑦可见直
    到唐末五代,玄武神的地位还是不高的。
    玄武信仰之兴盛和玄武神地位之提高始于宋代。盖因北宋开国之初,即受到北方外
    族契丹、辽国的威胁,为了提高防御入侵的自信心,乃乞灵于北方大神玄武的护佑。据
    杨亿《谈苑》载,“开宝中,有神降于终南山,……言:‘我天之尊神,号黑煞将军,
    与真武、天蓬等列为天之大将。’太宗即位,筑宫终南山阴。太平兴国六年,封翊圣将
    军。”⑧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加号“翊圣保德真君”。从此以后,玄武与翊圣、天蓬、
    天猷合称“四圣”。⑨大中祥符(1008~1016)间,为避圣祖(即赵玄朗)讳,改玄武
    为真武。AB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三十六载,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诏加真武为真武
    灵应真君。AC《真武灵应真君增上佑圣尊号册文》载,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增上
    尊号曰:佑圣真武灵应真君”。AD《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考》载,“钦宗靖康元年,
    诏:佑圣真武灵应真君加号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AE道教自来崇拜星斗,尤其崇拜
    北斗,倡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谓南斗即指玄武七宿之首宿。在北宋帝王为了
    军事目的大倡玄武崇拜之时,道教也趁机推波助澜,为玄武制造种种神迹。其中最
    突出的是编造玄武身世。《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曰:“昔大罗境上无欲
    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梦而吞日,觉乃怀孕。其母气不纳邪,日常行道,既经一十
    四月,乃及四百余辰,于开皇元年甲辰之岁三月三日午时,降诞于王宫,相貌殊伦。后
    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
    为太玄,镇于北方。显迹之因,自此始也。”AF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九“降真
    圣”条所引《玄天大圣本传》之文,与此相同,只个别字句有异,证明上段文字出于宋
    代所撰之《玄天大圣本传》。《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在叙述真武身世之
    前,又称真武为太上老君之化身,云:“玄元圣祖八十一次显为老君,八十二次变为玄
    武,故知玄武者,老君变化之身,武曲显灵之验。”AG经此描写后,玄武遂由古代之四
    方护卫神之一上升为道教大神。并将象征真武的龟蛇改为真武所收之二魔,故自宋代起,
    真武画像与塑像皆为“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AH元朝以北方女真族入
    主中原,视北方真武为王朝的保护神而加以崇奉。元代开国之初,在北京等地创建真武
    庙、昭应宫。至元七年(1270),徐世隆撰《元创建真武庙灵异记》云:“我国家肇基
    朔方,盛德在水,今天子观四方之极,建邦设都,属水行,方盛之月,而神适降,所以
    延洪休,昌景命,开万世太平之业者,此其兆欤!”AI同年王磐撰《元创建昭应宫碑》
    云:“国家肇基朔方,奄有四海,今京邑告成,而是瑞来格,神理不言,应以象类,盖
    昭昭矣!”AJ为此,元代皇帝将真武之“真君”号升格为“帝”,《续文献通考》卷七
    十九《群祀三》云:“元大德七年十二月,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元天上帝。”AK明成祖
    时崇奉真武尤盛。因明成祖朱棣原为北方一藩王(燕王),意欲举兵夺取帝位,须借助
    北方大神真武为其出师“正名”,谋士姚广孝遂造作玄武助战的神话。傅应麟《明书》
    卷一百六十《姚广孝传》载,朱棣决定举兵“靖难”时,曾问师期于姚广孝,广孝对曰:
    “未也,俟吾助者至。曰:
    ‘助者何人?’曰:‘吾师。’又数日,入曰:‘可矣。’遂……
    祭纛。见披发而旌旗蔽天,太宗(朱棣)顾之曰:‘何神?’曰:
    ‘向所言吾师玄武神也。’于是太宗仿其像,披发仗剑相应。”LB故朱棣继位以后,
    十分崇奉真武,除在京城建真武庙外,又于永乐十年(1412)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
    余万大建武当山宫观,使崇奉真武的香火臻于极盛。
    此时,崇奉真武的道教经书也愈来愈多。仅现存于《道藏》者,即有此时期所出的
    《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玄天上帝启圣录》《玄天上帝启圣灵异录》《大明玄天
    上帝瑞应图录》《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等。
    上述诸书除宣扬真武种种灵异事迹外,并进一步突出真武在道教诸神中的地位。两
    宋时已称真武为老君之化身,元明时则进一步称之为“金阙化身”,《玄天上帝启圣录》
    卷一云:“按《混洞赤文》所载,玄帝乃先天始气、太极别体。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始
    ;中三皇时,下降为太初;下三皇时,下降为太素;黄帝时,下降符太阳
    之精,托胎于净乐国王善胜皇后,孕秀一十四月,则太上八十二化也。”LC其地位几乎
    与道教最高神三清相当。万历《续道藏》所收《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将历代皇帝和道
    士加给真武的封号排成一百字,其封号之长,无论在皇帝中或其他神灵中,再也找不出
    第二个能和它相比拟的。后经元明诸代之倡导,真武庙祀几遍天下。

    求签简介

    在道观里,经常有签筒,内置签条,常用竹木片制成,信众可以从中随机抽取其中的一条,依其上所载辞句,判断吉凶,体会神意。不过,大约是为易于操作,现今的道观中签条已经一分为二,在筒中的竹木片只存数码,抽得之后,凭其号取得另备的纸质签条,上著签诗。抽取的形式,则通常由当事人持签筒,在神前祷告,然后摇动签筒,直至有一根从中跳出,即算是神赐之签。求签是民众经常到道观中进行的一项占问吉凶祸福的活动。

    求签至迟产生于唐朝末年的道观中,后来几乎遍及一切神庙、宫观和寺院。求签活动是甚么时候开始的,具体年月不大容易确定。但最迟应当出现于唐末。五代时,有位宰相卢多逊,年幼时,父亲带他到云阳观与小朋友们一起念书。观内废坛上有古签一签,小孩子竞相拿来玩。当时卢尚识字不多,取得一签,回家给他父亲看,签词是:「身出中书堂,须因天水白。登仙五十二,终为蓬海客。」父亲很高兴,认为是吉兆,便将签留下。后来卢真的做了宰相;而他的失败则是因为派手下赵白与秦王廷美联络,事发后流放于南方,五十二岁死于朱崖。签中的话竟然一字不差。[1]五代时间很短,卢多逊实生于唐末,他幼时废坛上已有古签筒,足见签的出现尚在此前。

    产生于道观中的签,后来被普遍采纳,佛教的寺院,民间的神庙,也都摆上签,供人抽取。

    目录

    签与神灵

    签多以所依托的神灵命名:签是依于神示的,某某签条上的辞句被认为是该神的教导、启示、预言,因此签皆以神名,称某某(神)灵签。中国民众崇拜多神,所以签的种类也极其繁多。从理论上说,有多少神有专庙或专殿,就有多少签。当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不过,在一时一地在周围神庙中找到多种灵签还不是难事。容肇祖先生于七十多年前,曾去各祠庙收得签书十八种,计有关帝、都城隍、土地、灶神、华佗、康公、上帝、三界圣帝、吕祖、医灵大帝、东岳大帝、天后、财帛星君、观音等签。[2]从求签的神庙看,道教系数的宫观和由民间信仰并入道教的神庙占著大多数。容先生看到的是近代的签,道藏中尚收有明代的签以及可能更早的签。其中《四圣真君灵签》可能是宋元时代的,因为四圣即天蓬、天猷、黑煞和佑圣将军崇拜盛于北宋和南宋,明代已不那么时兴,而且其中的佑圣将军自元代起地位日高,明代已升格为玄天上帝,以四圣为名的灵签以出现于宋的可能性最大。在有关玄帝的道书中,也存有玄帝灵签。《洪恩灵济真君灵签》则决然肯定出于明,因此两位真君于永乐年间始大大地行时。其余像《卫房圣母灵签》等具体出世时代便不怎么好考证了。现今的神庙宫观,不少置有签,其签也皆以该宫观神庙及寺院的神明为称。

    签的

    对签的信赖程度与对神灵的虔信程度成正比:明代真武大帝信仰极盛,人们对其灵签的信赖也特别地深。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七《玄帝灵签》云:

    「北门桥有玄帝庙,相传圣像乃南唐北城门楼上所供奉的,移像于今庙,庙有签,不可胜纪。人竭诚祈之,往往洞人心腹之隐与祸福之应,如面语者。余生平凡有祈,靡不奇中。乙酉,余一四岁女偶病,祈之,报云:『小口阴人多病厄,定归骸骨到荒丘。』已而果(土勿)(mo,义同殁)。庚子余病,三月祈之,报以『宜勿药候时』。四月祈之,『病宜增,骨瘦且如柴』,已而果然。五月祈之,报云『而今渐有佳消息』,是月病果小减。六月祈之,报云『枯木重荣』,此月肌肉果复生,骎骎向平善矣。余尝谓帝之报我,其应如响,迄今不敢忘冥佑也。它友人祈者,尤多奇应。」

    这种究竟应当如保解释,且置勿论,这儿只想指出,因神之威信而增加了对签的信赖,而签的又加固了对神的信仰。如此循环,使灵签的信仰在社会上根深蒂固,流传不绝。

    签文

    从清代及于近代,观音、吕洞宾和关帝在民间信仰中影响最大,而他们的灵签,也更被虔信。这几种签求之者既多,几百年中主其事者又多次加工修订,形式上也最为完备。以关帝灵签为例,其签诗一百首,外加「签王」一首。一百首诗各有一个取自历史或者神话传说乃至于小说、戏文的故事为标题,又在诗后标「圣意」、「东坡解」、「碧仙注」,复有「解曰」、「释义」,都是解释签诗的,但显然不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另附「占验」一项,记载前人得此兆时应验的事迹。

    总之,此类签求之者历代不竭,促使其愈来愈完善,更取得优于它签的外观。签诗实际由人们编制。过去杭州西湖边有月下老人祠,所供的神灵据说是专管人间婚姻的。来此求签的当然以未成婚者为多。有好事者为月下老人制订了签诗,是杂取历代诗词歌曲之辞及四书等典籍的词句编成。以《诗经》首篇中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第一签,而以《西厢记》中「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为最后的第五十五签签诗。表达了对人们婚姻的祝愿,也很有趣。

    求签活动是民间崇道的形式之一,往往成为一方风俗。比如的庙就很典型。黄在仙祠作为地区道教的宫观之一,也是一个极有特色旅游景点。其风俗特色就在于求签者众多,乃至于解签算命为营生者云集。其它神庙的灵签也常吸引著大批的信众。民间有一种说法,签的灵不灵尚在其次,重要的是解签的要灵。签文多以诗的形式出现,大多数一些象征,含义比较模糊,所以要请人讲解。在道观中则多由道士讲签。实际在解签的过程中,道士们往往在分析签意时,也讲一些应当采取的生活态度等,多少寓有一些道德教化的成份。

    ↑ 参看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三。 ↑ 参看《占卜的源流》,载《古史辨》第三册。

      元始天尊谁抽签解签最准

      东极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有"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号,简称救苦天尊。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道教说他由青玄上帝神化而来,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所以炁化救苦天尊以度世
      唐朝杜光庭编《道教记》中说,太乙天尊端坐于九色莲花,九色莲花下有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簇拥宝座,头上环绕九色神光,放射万丈光芒,金童玉女、众多、力士、金刚神王卫护身旁。又《青玄济炼铁罐施自全集》称他:身骑狮子,手持杨柳蘸洒琼浆,以救苦度亡。
      太乙天尊宝号是什么意思
      太乙,阐教十二金仙之一,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有法宝九龙神火罩等。 建派于乾元山金光洞。又称太一、泰一。
      中文名: 太乙
      教派: 阐教(昆仑玉虚宫)
      仙位: 阐教十二金仙
      仙山: 乾元山金光洞
      师尊: 元始天尊
      弟子: 哪吒
      九龙神火罩——仙家法宝,施展之时罩内腾腾焰起,烈烈火生,有九条火龙盘绕,放出三昧真火为太乙所有。后来赠与哪吒。 《封神演义》中太师闻仲死于九龙神火罩中。
      如何诵太乙救苦天尊名号
      太乙救苦护身妙经 尔时元始天尊。在玄景之上。清微天中。九色玉堂。升七宝座。放大光明。普集万灵。与天教化。十方天尊。道君老 君。帝君元君。丈人圣人。万万仙众。俱来诣座。听宣妙法。於是梵王称善。帝释欣歌。仙乐自响。随光而至。 是时太上老君。身离玉座。步蹑莲花。侍於左右。玉女扶於曳裾。至天尊前。奏曰。臣等蒙师开化。受福天堂。施功无极。恩不可量。臣观三界之中。苦海之 内。无量众生。横遭厄难。罪网牵缠。异类寻情。难逃生化。臣不可住於太清。欲仗威光。分身三界。救度寻情。唯望至尊。观心慈愍。 於是元始天尊。微起法身。告老君曰。善哉。汝离玉座。惊怖万天。救苦救生。不须汝言。可还座中。吾为宣说。 天尊曰。万物吾生。万灵吾化。遭苦遭厄。当须救之。不须汝威力。化身救度。此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 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邪。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为天尊。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 曹。或为男子女子。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大元帅。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今告汝知。 老君重奏曰。此之威神。有无量变化。如何得至我师御前。 天尊告老君曰。汝可举声。唱太乙之名。使仙官齐咏。自然应化现身。於是老君众仙等。尊其教旨。齐声称咏太乙救苦天尊之名。 忽见。帝君班中。有童子一人。步步蹑於莲花。稽首至天尊前。奏曰。臣乃太乙。为我师开化说法。臣集相聚形。听宣妙音。天中快乐一时。地下动经万劫。三界之中。群生受苦。高声呼唤。苦哉苦哉。旋绕天尊礼拜。俯伏乞下天关。 於是众仙见童子奏对。泣泪滴衣。哽噎叹言。天上快乐。地下受灾。轮回报对。何时清闲。 天尊告太乙曰:汝行愿慈悲。众生受苦。依汝行愿。分身救之。童子喜笑。再拜而退。众仙观见童子化一天尊。足蹑莲花。圆光照耀。手执柳枝净水。九头狮子左右 从随。乘空而去。又见天尊化一帝君。蹑莲花。手执如意。圆光照耀。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帝君化一。足蹑莲花。手放神光。上通九天。下通九 地。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化一女子。身著火锦衬衣。披发跣足。蹑於莲花。手执金剑。圆光照耀。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绕於身形。乘空而去。 老君奏天尊曰。此圣威德。变化救生。从何而有。甚劫修行。惟愿应机。为众宣说。天尊曰:此圣在天呼为太乙福神。在世呼为大慈行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 外道摄邪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渊帝君。汝是吾之气。吾是汝之根。汝知吾知此。是九阳之精。甚灵甚灵。汝可秘之。不可尽述。 是时老君闻天尊言。闭目定神。弹指叩头。咒曰。 元元之祖气 。妙化九阳精 。威德布十方 。恍恍现其真 。 三九扬风出 。徘徊离始青。 恭敬生琼液 。奉之免渴饥 。 万灵当信礼 。八苦不能随 。积行持科戒 。提携证玉京。 尔时。天尊重告老君及诸仙曰。若有众生。时遭疾疫病痛缠绵。可以焚香。念诵圣号。看转此经。疾患退散。克获安宁。若有众生求官觅职。奸佞妄生。但当念诵圣 号。看转此经。自然嫉妒不生。高迁禄秩。若有众生泛涉江海。波浪所惊。鱼龙欲伤。可以存思念诵圣号。使得达岸。无有害伤。若有众生。值雷霹雳。风雨惊怖。 但当存思念诵圣号。神气亦清。魂魄不动。若有众生。父母师资六亲不和。兄弟乖逆。但当存思念诵圣号。看转此经。自感六亲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若有帝 王国主。朝生叛臣。兵火作乱。风雨不调。万民涂炭。怨地尤天。但当持斋念诵。看转此经。风雨便得顺时。叛臣败露。国泰民安。若有众生。为邪精鬼贼妄来所 伤。但存思念诵圣号。妖魅自止。鬼贼灭亡。若有众生山林往来。被虫蛇禽兽奔夺所伤。但当存思念诵圣号。禽虫自退。不敢来害。若有女人。怀受胎孕。临产艰 难。但当存思念诵圣号。自感真气佑护。无痛无伤。便生智慧之男。有相之女。六根具足。母子团圆。若有男子女子慕道求仙。在家出家。养性养命。但当存思念诵 圣号。看转此经。便得功行圆满。白日升天。若有众生。 频遭百锁牢狱之中。呻吟难诉。但当存思念诵圣号。便得解脱。出离囹圄。若有众生为七祖九先门人同学。夫妻男女。身殁之后。流滞寒庭。未得托生。但当存思念 诵圣号。自然出离阴境。便得生天。若有众生为冤家牵引。复连相缠。但当存思念诵圣号。冤家解释。后连断除。 於是。天尊告老君曰。此圣最尊最贵。最圣最灵。每月三九日。多降人间。常於净室中。焚香礼拜。柳枝净水。时花药苗。如法供养。自然寿满一百二十。五福常臻。八难远离。切忌灶下灰烬。石榴秽物。此为不洁。勿令触之。 天尊说经毕竟。大会之中。寻仙唱善。狮子能语。凤凰能言。鱼龙成人。枯朽还生。蠢动含情。福资皆遍。巍巍堂堂。皆得升仙。於是道君老君。无量众真。同声赞叹。今闻妙音。大获利益。奉辞而退。 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信奉的诸神之一。太乙,又作太一。道经说:太乙天尊居天界妙严宫,是专门拯救堕入地狱之人的大神,若人回心向善,只要诚心祈 祷,并默诵“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圣号,即能得到解脱和救 助。道教在举行“超度”道场时,均要悬挂救苦天尊神像,以示接引,救济苦难。救苦宝诰,见《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内。 太乙救苦宝诰 青华长乐界,东极妙严宫,七宝芳骞林,九色莲花座,万真环拱内,百亿 瑞光中,玉清灵宝尊,应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济,大千甘露门。妙道真 身,紫金瑞相,随机赴感,誓愿无边,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十方化号, 普度众生,亿亿劫中,度人无量,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三叩首)
      保生大帝灵签
      太乙救苦天尊(真武大帝灵签抽签)
      第一签 上上 姜公封相 灵签求得第一枝 龙虎风云际会时一旦凌霄扬自乐 任君来往赴瑶池 姜公,姜子牙,世人多称之为姜太公。周朝的
      第二签 上吉 王道真误入桃源 枯木逢春尽发新灵签 解签 第一签 上上

      真武大帝是什么年代人

      本篇所细述的便是武当山供奉的真武大帝,信众亦称上帝公。其宝诰是: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惠众生,消除灾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然,世间不知其本源出处,不明其神职所在,以致俗传多谬误,连道藏篇集亦有误错。有传上帝即北方之神玄武者,乃北方七宿,形如龟蛇,龟蛇即玄武,又传宋时避讳改玄为真,称真武帝;又有传上帝是五老各布始气,为天气五灵玄老太阴天一所化之神;更有甚者肆传上帝原是一屠夫尔,以致造无边口孽。唯道典《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混洞赤文》所述:玄天上帝乃元始化身,太极别体,于黄帝时下降,附太阳之精托胎于净乐国。。。。。近其本真之源,然亦未能讲清楚。
      今细述之:
      细述前有必要先讲明天地万物演化之序。天地万物之始源皆本自混沌,混沌后演化成元元祖焏,祖焏之后天地初开,先天五行气生,先天运转成后天,后天五行演化生成万物。混沌便是无极,乃大道之根,无相无形;祖焏便是太极,乃是大道之初,含元凝一,无状之状,尚无阴阳,更无时空;天地开时就是阴阳两仪时,天地初开时细分亦有三个小层次境界,分别是鸿蒙初判时、先天阴阳始分时和天地初开时。鸿蒙初判,三千大道衍生。言三千,非实指三千数,是言多的意思,尚有三分混沌元气之威。先天阴阳二气号称始能,是演化天地万物之基。天地初开,清浊始辨,时空诞生;随后先天五行气生,四象运化,定四隅,环,是以东分青九,南受丹三,西成皓七,北归玄五,中生黄一;接续运转后天五行,八卦相荡,推成万物。简示如下:
      混沌----祖焏----天地(鸿蒙—阴阳—天地)----先天五行----后天五行----万物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万物
      初于混沌之时,别无一物,唯有暴虐无序。然暴虐无序的混沌胞胎中蕴含着演化之机,乃道根,是曰无道之道。因尚无时间,是以不知其久,浮黎原始天王于胞胎中诞生,是由演化之机道根所出。浮黎原始天王出,为后世正道争得一份先机。随后混沌之中又演化出其他神祗,皆由浮黎原始天王引动,出自演化之机道根。然,混沌本状是暴虐无序,自浮黎原始天王出后,一批本自混沌本源的古魔亦随之诞生,有号三千众。神魔并存而相伐。古魔虽亦是本自混沌,然与神祗不同,其天性暴虐、残忍好杀,因其体同混沌,是以天生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是为不修之修。其于混沌中依混沌演化自生自灭、随生随灭、随灭随生。
      混沌演化既久,渐至圆熟,终于由无极之境演进至太极之境。自无极至太极时,混沌化为元元祖焏,虽只余七分混沌之焏,但多了三分生机,是由道根演化。此为一大变化。于此大变之中,有三位古神各得一份生机,分是浮黎原始天王、灵宝大道君和太上老君。自混沌至祖焏,由无极化太极,浮黎原始天王为再次争得演化先机,出力最多,然受损亦大,虽其所得道根最为贵重,但不再称浮黎原始天王,只称原始天王。再至后来,祖焏生阴阳,太极化两仪之时,原始天王应道行开天辟地之事(时号盘古),终称元始天尊。灵宝大道君称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称道德天尊。因上三位各得一份混沌道根,所以不在随大道演化,永世不昧其灵,不离其真,不失其位。因其所得不同,后世分别尊为掌道天尊、掌法天尊和掌术天尊,亦被尊为无极三天尊。元始居中,灵宝居左,道德居右。元始天尊所得道根即是手握的混沌紫珠,是混沌之本体,是大道之本源,是后世万物之根基。一切尽在其中。威力虽最大亦不好掌控。灵宝天尊所得道根化为玉如意,含万法之源。道德天尊所得道根化成拂尘,拂尘有丝三千,象三千大道变化之数。得元始天尊之助,一部分古神安然渡劫,进入祖焏之中,未曾湮灭。因其未得道根,境界滑落至太极,并随大道演化。后世能再证本根的可复归其位,不能再证本根的,随世载沉载浮。三千古魔绝大多数湮灭于混沌之变中,极少数虽躲过劫难,然本源混沌已失,魔力大减,不复以往。太极之时,大道中亦有魔道,魔亦随之自然衍生,自生自灭,随道沉浮,自然之然。
      太极境界,亦演化出无数神魔。其中最出类超群的尊神有三位。分别是正一尊神、太一尊神和天一尊神。当祖焏演化到至和阶段时,祖焏焏化出一神,其神,体自中正纯粹,性自恢漠湛寂,配最尊最贵,享无上尊号,称正一尊神,后居紫薇桓内斗牛宫;当祖焏演化到至阳阶段时,祖焏焏化出一神,其神,体自纯阳无垢,性自慈悲仁爱,配最尊最贵,享最圣最灵号,称太一尊神,后居紫薇桓外太一妙严宫;当祖焏演化到至刚阶段时,祖焏焏化出一神,其神,体自至刚至大,性自仁慈正烈,配最尊最贵,享治世真武号,称天一尊神,后居紫薇桓外天一真庆宫。正一尊神即是后来的玉皇大帝,太一尊神时号青玄九阳上帝,是后来的太乙救苦天尊、东极青华大帝,天一尊神即是后来的北极玄天上帝玉虚师相真武荡魔大天尊。正一、太一、天一三尊神号称太极三天尊。
      祖焏演化至此,太极境界已至圆满。此前诞生诸神总称为先天尊神。此后,祖焏分阴阳,太极化两仪。鸿蒙生、阴阳立、天地开、两仪运化。此一阶段细分有三:鸿蒙初判时、先天阴阳始分时和天地初开时。此时诞生的具有代表性的诸神有昭化保劫天尊(西游记中的镇元子)、日宫天子郁仪大帝君、月华天女结璘皇君、三官大帝、九天雷祖大帝以及先天五老君等。这些大神因为他们的诞生并不比天早,而是与天地同时出世,遂普号“于世同君”,被尊称一个“老”字,地位相当的尊贵。但是不能称之为先天尊神。
      因后世有误传玄天上帝是由五老各布始气所化,所以在此重点说一说先天五老君。先天五老君亦称五方五老,是天地初开时,各秉一纯一先天五行精气化生的大神。言其是天地初开,实有些早了。祖焏演化出天一(至刚)尊神时,已至圆满,随后生阴阳开天地,进入演化的下一个阶段。五老谁为先?因天一生水(祖焏一气化生水),是以先天水为先,其后是先天火,再后是先天木,然后是先天金,最后是先天土。故曰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五方五老分别是:
      北方玄五圣老君,北归玄五是也,又号北方洞宝朔郁玄灵圣老君;
      南方丹三真老君,南受丹三是也,又号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
      东方青九始老君,东分青九是也,又号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
      西方皓七皇老君,西成皓七是也,又号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
      中央黄一元老君,中生黄一是也,又号中央玉宝元极黄灵元老君
      北方玄五圣老君,乃先天水精气,应北方,其数五(精气五道分形,号先天寒水),其色黑,执有玄元控水旗,又号玄元天母或北方洞宝朔郁玄灵圣老君,道教宝诰称为圆明斗姥天尊,她就是西游记中的北极玄灵,北老君。
      南方丹三真老君,乃先天火精气,应南方,其数三(精气三道分形,号先天三味真火),其色红,执有离地焰光旗,又号丹三纪寿天尊,道教宝诰称为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他就是西游记中的南极仙翁—老寿星,是南老君。后世有称之为长生大帝、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的,是误传。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乃是南极法主,地位、出身等同于玄天上帝、太乙救苦天尊等,且执掌道教长生世界,远在南老君之上。另一更为著名的道教修行往生圣境是东极长乐世界,太乙救苦天尊执掌。
      东方青九始老君,乃先天木精气,应东方,其数九(精气九道分形,号先天九阳雷气),其色青,执有青莲宝色旗,又号东王公或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道教宝诰称为东华大司命少阳大帝君,他就是东老君。西游记中记叙的东方崇恩圣帝有误。他号称后世天仙之祖。
      西方皓七皇老君,乃先天金精气,应西方,其数七(精气七道分形,号先天七煞锐气),其色白,执有素色云界旗,又号瑶池金母或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道教宝诰称为西王金母天尊,她就是西老君,王母娘娘。
      中央黄一元老君,乃先天土精气,应中央,其数一(精气凝一,号先天元土),其色黄,执有戊己杏黄旗,道教宝诰称为中央玉宝元极黄灵元老君,他就是西游记中的黄角大仙,中老君。
      天地初开至先天演化这一阶段,除了正道大神外,也有灵兽、妖魔化生。此之后,先天化转后天,后天五行演化万物,日月星辰与天地万物遂生。二十八宿实属后天五行演化之物,属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的演化阶段。二十八宿与九曜、十都、十二元辰等在天界地位并不高。二十八宿成,均依斗柄运转,依方位分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胄、昂、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成,则定四时,运化万物。星宿是真,实为星辰。四兽是虚,只象其形。二十八宿皆依斗运行,统归星主紫薇大帝管辖。四兽之名只用以指示方位,实则并无其神。为何称东方苍龙?是因为东方七宿布列之形状像龙,故名之,是虚用,无实物。余则皆是。北方玄武之所以命名为玄武,除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状似龟蛇外,另一因是混了北方玄五圣老君,即五方五老中的北老君。北老君之所以称之为玄五,前已述,是因北方其色玄(黑),其先天水精气五道分形,所以尊号玄五。后世混玄五为玄武。
      由此可见,北极玄天上帝玉虚师相真武荡魔大天尊,出身远在五老、二十八宿之上,地位远比之尊贵。后世有将北极玄灵者当做北极玄天上帝玉虚师相真武荡魔大天尊的;又有不明玄武而将北方七宿之形玄武当做玄天上帝的,妄言其形如龟、蛇;更有甚者言玄天上帝源于禹之父水神鲧,死后化为三足鳖所化;更妄者,造言玄帝乃是一屠夫。皆是不明本源而生妄言者。
      为消妄议,申明尊奉,在此细述天一尊神----北极玄天上帝玉虚师相真武荡魔大天尊演化正议:
      祖焏演化到至刚阶段时,天一尊神焏化而出。然,大道演化未止。简言之,祖焏又化阴阳,开天地成两仪,再经由四象运化,八卦相荡,至现时演化成周天万物。此亦是大道之机括,诸神诸魔、诸仙诸妖,除却三清外,概莫能违,随道演进。妖魔者随生随灭、随灭随生,皆本道而生,亦是天地、大道之生物。人出后,又有人心造魔者,非止一端。诸神体性同道,随道演化,遂失根本,迷失本源,不识原来面目,随世沉浮。天一尊神亦莫能外。累世随修随失,随失随修。至黄帝开皇元年,符太阳之精,托胎于净乐国善胜皇后。皇后身孕十四月,是时正当上天开皇初劫,下世黄帝开皇元年甲辰之岁三月建辰初三甲寅日庚午时,诞于王宫。生而神灵,长而勇猛。不统王位,唯务修行,誓断天下妖魔,救护群品。年十五辞父母而寻幽谷,内炼元真。玄帝念道专一,逐感动玉清圣祖紫元君。玉清圣祖何许人?无他,正是元始天尊。此时元始天尊已开玉清道境,也称玉清圣境,其门下皆称一个“圣”字,其门人尊其为祖,执混沌紫珠,居清微天紫虚元房,号紫元君(另,灵宝天尊开上清真境,门下皆有一个真字,其高徒天皇大帝。道德天尊开太清真境,门下皆有一个仙字,其高徒乃玉皇大帝)。下世传授玄帝“混沌无极大道”,并告玄帝日:子可越海往东,在翼轸之下有山,曰太和者,子可入是山,择众峰之中冲高紫霄者居之。并另授玄帝斩妖除魔玉文天书十部和铁镜铜符。玄帝乃如师言,越海东游,果见元始天尊所告之山。山水藏没,有七十二峰,一峰耸翠,上凌云霄,当阳虚寂。于是采师之诫,于太和山紫霄峰紫霄岩卜居。自此潜虚玄一,默会万真,苦修大道。太和山自此又称武当山,言非真武不足当之,又称玄岳或泰岳。期间,又有铁杵磨针之事,妙行天尊助力修行之事以及度化五百灵官事等。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依旧还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玉虚宫、五龙宫等宫殿遗址,其实世人多不知,玄帝修行之道之法,暗合于这些宫殿建筑中。简要而言,如五龙宫,世俗人多观景致,内修行之人则知道道家移精变气、超脱凡俗的修行法门“五龙捧圣术”就出自此。武当一处建筑,一段典故,暗合一份修行理法。玄帝后游历之时,遇丰乾大天帝,天帝授以宝剑。此剑名曰北方黑驰裘角断魔雄剑。天帝说:“子可佩此,居山修炼,降伏邪道,收斩妖魔”。苦修四十二年,于九月初九的清晨,玄帝终得上道,功成飞升。玉帝闻其勇猛,特拜太玄元帅之职,又号眞武大将军,领元和迁校府事,敕镇北方,统摄玄武之位,收断妖魔。统摄玄武之位,非言玄帝是玄武,此玄武仅指方位,即北方。自此玄帝登临上界,以太玄元帅之职与天蓬、天遒、黑煞元帅并称北极四圣。其中天蓬、天遒二元帅辅佐中天紫微大帝。玄帝本源乃是天一尊神,此时虽得大道,得以飞升上界,但仅是初成,尚未证得本根,不能复见本源,归根复位。以太玄元帅之职与黑煞元帅一起辅佐天皇大帝。虽如此,众神亦尊称为天一尊神。后世修道之人将一同乙,天一又称之为天乙。后世八字推命者有言,曰:“天乙者,乃天上之神,在紫微垣阊阖门外,与太乙(一)并列,事天皇大帝,下游三辰,家在己丑斗牛之次,出乎己未井鬼之舍,执玉衡较量天人之事,名曰在乙也。其神最尊贵,所至之处,一切凶煞隐然而避”。是以天乙贵人而言玄帝初临上界事天皇大帝时也。
      忽一日,元始天尊于龙汉元年七月十五日,在上元天宫与三十六天帝,十极眞人,无量飞天大神等说法。是时,有下界黑毒血光秽杂之气从人间东北方,直上冲天,盘结不散。大众咸惊,默然不敢议问。元始天尊遂符召玄帝,令其披发跣足,金甲玄袍,执玄皂旗,踏火精螣蛇水精神龟,率领本部下界收断妖魔,拔济魂爽。玄帝七日完毕,还归上元宫中,朝见元始天尊。天尊赞曰:汝等诸神,得无劳乎。后世赞曰:功成五十万劫,始判六天。此六天指的是北极玄天界所属六天神界。元始天尊又言玄帝永镇北方,当亚帝真。至此时,玄帝经过历练修行,凭借下界收魔的功德和元始天尊的点化,终至混沌无极大道大成,复本归元。是时,玉帝亲行册封典仪,加号太上紫皇天一尊神,居天一真庆宫。同时加封玄帝为玉虚师相,是玉帝的右丞相(右侍者、助手),执掌兵权,督巡天界,玉帝之下唯其可法遣众神。又因玄帝先天神属秉性乃至刚至大,仁慈正烈,其是道教无双无对、战无不胜的战神,领真武号,行剪伐魔精之事,因此又封荡魔天尊圣号。尊居北极世界,是为亚帝,故号玄天上帝。是时,又加封太乙救苦天尊为玉虚文相,是玉帝的左丞相(左侍者、助手),司考核周天群仙神众之职,掌群仙神众迁贬进退之事。他还是地狱的最高主宰神,协助玉帝统领地狱之事。他又掌管东极六天,以其纯阳本体在东极世界开辟了长乐世界,以太乙救苦天尊、青华大帝尊号居东极妙岩宫,接引有缘道众往生,世称东宫慈父。至此,太极三天尊尽皆归根复位,齐聚天庭。
      玄天上帝,全称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虚师相金阙化身荡魔永镇终劫济苦天尊,通称北极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的神职:
      1、他是亚帝,玉帝后他继任之,主掌万天;
      2、他是北极世界法主,号玄天上帝,统领北极六天界;
      3、他是玉虚师相,玉帝的右相,执掌兵权,督查天界,法遣诸神;
      4、他是至刚本体,天一尊神,号镇天真武,是道教无双无对、战无不胜的战神;
      5、他是荡魔大天尊,司剪伐魔精之事 ,八字命理称其为“天乙贵人”,一切凶煞隐然而避者;
      6、他是治世福神,是人间帝王和高级官吏的守护神!

      仰启玄天大圣者 北方壬癸至灵神
      金阙眞尊应化身 无上将军号眞武
      威容赫奕太阴君 列宿虚危分秀炁
      双睛掣电伏群魔 万骑如云威九地
      紫袍金带佩神锋 苍龟巨蛇捧圣足
      六丁玉女左右随 八杀将军前后卫
      消灾降福不思议 归命一心今奉礼
      仰启玄天大圣者:说的是北极玄天上帝,出身尊贵,地位崇高,玄帝是北极法主。天界也是发展演变的,道藏所述四御也好,六御也罢,都不准确。天地演化圆满时,应是九御。也就是在不含三清的基础上,当是九御宸尊。上方(万天):玉帝;北方:玄帝;南方:长生大帝;东方:青华大帝;南方:佛祖;下方(万地):后土皇地祗;这已是六御,还有两位,分别是紫微大帝和天皇大帝。紫微大帝称为中天北极紫薇大帝。后世不明所指,但见有北极字眼,就以为紫微大帝是北方大帝。这是错误的。紫微大帝是中天大帝,与居于金阙斗牛宫的玉帝同在紫薇垣内。为何有北极字眼?是因为天柱折,在地仰观居北之故。
      实际上,古人以在北的北极星的位置为中天位置。所以紫微大帝不是北极大帝,而是中天大帝。天皇大帝原主掌兵戈和万雷。玄帝初登天界尚未圆满未证根本之时,是以太玄元帅身份辅助天皇大帝的,又被称为天乙贵人。后玄帝伏魔有功,得元始天尊符命和玉帝册封,主掌北极,又为玉虚师相。天皇大帝主掌兵戈的权力交与玄帝主掌,玄帝与玉帝之下唯其可法遣众神。天皇大帝为天界最高护法神。
      北方壬癸至灵神:在此,北方说明了方位,壬癸也是用来指明方位的。后人一瞧见壬癸就以为玄帝是水神,是不正确的。至灵神是说玄帝是北方最高神。
      金阙真尊应化身:玄帝不是玉帝的化身,俗传玄帝是玉帝三魂之一所化,是错误的。玉帝、太一、玄帝(天一)具是元元祖焏所化生。言金阙化身是指玄帝是玉帝的继任者。
      无上将军号真武:言玄帝又领真武尊号,是镇天真武。玄帝乃是元元祖焏演化到至刚阶段时化生的先天尊神,是道教无双无对、战无不胜的战神。玉虚师相也说明了玄帝主武。
      威容赫奕太阴君:这是错误的言辞,玄帝不是太阴君
      列宿虚危分秀气:虚危星宿位于北方,言玄帝尊居北方。但是所言不准。
      双睛掣电伏群魔 万骑如云威九地:言玄帝威武。
      紫袍金带按神锋:所言不确。玄帝金甲皂袍,持剑。
      苍龟巨蛇捧圣足:所言不确。当是水火精气所化灵龟(水)与赤蛇(火)。今有命相家言,灵龟转世即为老蒋,火蛇转世即是老毛。最后,灵龟不敌火蛇,败不离湾,居于海岛自保。
      六丁六甲左右随 八煞将军前后卫:六丁六甲是玄帝的侍卫从神,还有龟、蛇二将以及金童、玉女。八煞将军是护法从神。 还有五百灵官、雷部诸将以及马赵温关四帅、降魔传法二祖师。另外圣父、圣母、圣师、圣友未说。圣师是玉清圣祖紫元君,就是元始天尊。只有元始天尊才可称为玉清之圣祖。别一个人也不能在玉清称祖。
      消灾降福不思议:在世间能消灾降福的就是玄帝,他就是八字中的天乙贵人。道教的玄帝(天一尊神)和救苦天尊(太一)一个主管人间消灾降福,一个主管地域救拔。别的神都不行。 古时道教常说,功德无量、度人无量、福寿无量,
      这三无量是有所指的:
      功德无量天尊--就是正一尊神--玉帝;
      度人无量天尊--就是太一尊神--太乙救苦天尊;
      福生无量天尊--就是天一尊神--北极玄天上帝
      道教早期称无上寿福或无量寿福,因「福」与「佛」音进,后世统称为无量天尊。道教无量天尊就是玄天上帝。

      注:屠夫
      民间传说有关玄天上帝出身为屠夫一事,纯属民间以讹传讹。实乃清朝皇帝故意破坏玄天上帝的形象,因为清廷入主中原以后,为降服民心,乃有种种之措施,像「大义觉迷录」的颁行,尽毁汉人的民族意识,进而肯诚心的接纳他们。
      清皇帝知道明朝朝野对於这位「名扬两京一十三省」,「至今二百余载,香火如初」的玄天上帝非常崇拜,为收服民心。於是表面对玄天上帝尊崇万分,却在民间暗中散播谣言。说:玄帝乃一介屠夫,得道成仙后,遗留肚肠,日经月累后,肚肠变成龟蛇二妖扰乱民间,逼得玄天上帝不得不再度下凡收妖,又因手无利剑,乃设法盗取吕祖的斩妖剑。此类只是民间无稽之谈而已。况且玄帝得道的时间与保生大帝,吕祖差千年有余,借剑之说,荒谬至极也。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现在湖北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明朝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
      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翊圣将军。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翊圣保德真君。[此处或有误,后人多将“翊圣将军”附会为真武,其实壬戌所封的“翊圣将军”,所指的神仙是“黑杀(煞)将军”,此封号是受太平宫道士张守真所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二,23页,卷十七,22页)]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永乐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人大建武当山宫观群,使武当山真武大帝的香火达到了鼎盛。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生长寿,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的历代封号

      唐太宗封为佑圣玄武灵应真君 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翌圣将军。 宋真宗加号翊圣保德真君’ 宋真宗再号真武灵应真君 宋钦宗加号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 元成宗加号元圣仁威玄天上帝 明太祖加号玄天上帝,明太祖复封真武荡魔天尊 明成祖封号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签诗第32首。众星侵月亦当防,小口阴人起祸殃。弱也之时休改革...

      岁君:众星侵月也当防,小口阴人起祸殃,弱也之时休改革,预先借福谢苍穹!
      生意:守旧经营可平安,小人劫财要提防,百事用心要谨慎,结果只能小利攀,《生意不贪心妄作,要仍按旧业 经营防偷劫,货款出入谨慎用心窍取利也》
      开铺:之卦不美未开者开勿,已开者必守旧经营勿贪财妄取,防小人防亏本,请佛祖符令镇宅平安!
      合伙:之卦似众星侵月之兆,伙计有私心,防小人防亏本,勿合则吉也!
      出外:一事时令不通,恐吓防小人劫劫财,勿出外宜守旧经营则可安然!
      谋望:古来名利与兵机,谋望虽多得者稀,若不将心且忍耐,必然失计被人欺,《谋事有小人累害有口舌,防祸非失财宜用心窍,用些财帛帮助事可成》
      婚姻:本来婚偶待团圆,怎奈旁人起祸端,若要事成须速早,不然迟慢守寒年,《婚姻切切不可拖延,应及早下 聘迎娶,若迟延恐失也,今后又恐无妇也》
      求财:正财利小稀薄防小人耗劫恐要亏本,宜谨慎从正道,偏财阻失不可取,取必失之!

      道教第49签求解文

      佛教没有什么49签,道教才有49签。
      道教签诗及签解 (共49签)
      玄天上帝百字圣号
      混元六天 传法教主 修真悟道 济度群迷 普为众生 消除灾障 八十二化 三教祖师 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 三元都总管 九天游奕使 左天罡北极 右垣大将军 镇天助顺 真武灵应 福德衍庆 仁慈正烈 协运真君 治世福神 玉虚师相 玄天上帝
      金阙化身荡魔大天尊
      赞曰
      万物之祖 盛德可委 精贯玄天 灵光有炜
      兴益之宗 保合大同 香火瞻敬 五福攸从
      祈签祝文
      天蓬大元帅 天犹副元帅 翊圣保德真君 真武灵应大帝 北天大道 四十九位灵应天尊 左右侍从官军 殿庭香火应惑真灵 向伸启告 俯垂鉴听 弟子某人 今为。。。祈求圣签 伏望 明彰报应 指示愚迷 所祈所愿 大赐显灵 下情无任 虔祷之至
      举签念曰
      天地神只 万身皆知 吾今下课 善恶扶持
      凶应凶兆 吉应吉时 判断生死 决定无疑
      玄天上帝圣降日
      正月初七日 二月初八日 三月初三日 三月初九日
      四月初四日 五月初五日 六月初七日 七月初七日
      八月十三日 九月初九日 十月廿一日 十一月初七日
      十二月廿七日 润月亦同
      第四九签 下下 群鸦集噪
      圣意 群鸦集噪未为奇 防慎阴人口舌欺
      退后之时方可免 不然事绪主忧疑
      谋望 休望羊羔美酒斟 鱼书雁信两沉沉
      鹊巢已被乌鸦占 万计千谋总是空
      家宅 口舌无端蓦地来 只因家宅有疑猜
      归来急早求福神 免教人口受天灾
      婚姻 休信傍人说得诳 莲花那比菊花香
      好生回步重开眼 莫把乌鸦作凤凰
      失物 自已当时不小心 如今失却便难寻
      休教惹得傍人闹 受辱遭殃岂可禁
      官事 喧哗闲事闹哄哄 久后忧疑主见凶
      来到公厅分曲直 一场惊险归虚空
      行人 终签不利卜行人 客路忙忙未转身
      中道有忧灾祸至 早求洪福叩龙神
      占病 灾病缠绵未得痊 虔诚求福告上天
      操心不改遭魔障 若得痊时也损财
      解曰 占家宅阴人小口有灾 自身有口舌 失物不见 病者不安宜作福 求财未遂 行人未至 官事虚惊 求官未达 六甲生女 婚姻不成 田蚕六畜有损 凡事不宜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