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朝代对应的五行,朝代对应的五行
我国古代各朝代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士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放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这是五行学说最早的根源,这段话指出了前几个朝代的属性,即以土德王的黄帝,为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以木德王的夏朝,为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以金德王的商朝,为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以火德王的周朝,将为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所以,秦的属性是水,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决定正式宣布汉以土德王,这是最后一个明确的朝代属性。汉朝以后,人们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了。但是一直到辛亥革命取消帝制为止,皇帝的正式头衔仍然是“奉天承运皇帝”。所谓“承运”,就是承五德转移之运。
朝代与五行到底是什么关系?
事实上是没有关系的,是古代的人迷信才说他们是有关系的
各朝代对应的五行
命主:你好。
《易》曰:“炮燨氏之王天下也”。首德始于“木”。
《易》曰:“炮燨氏没,神农氏作”。以火承木,故为“炎帝”
《易》曰:“神农氏没,黄帝氏作”。火生土,故为“土”德。
少昊曰清,黄帝之子,清阳也。土生金,故为“金”德。
颛顼帝,“水”德。
帝喾,“木”德。
唐尧帝,木生火,“火”德。
虞舜帝,火生土,“土”德。
禹,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
成汤,“水”德。(天下号曰商,后曰殷)。
武王,伐纣灭殷,土克水。周代属“土”。
秦,属“木”。(木克土)。
汉(西汉),属“金”。(金克木)。 (东汉)属“水”。(金生水)。
(三国)魏属“土”。(土克水)。
晋,属“火”。(晋司马氏帮助曹氏建魏)
南朝 宋 、齐、梁、陈、
北朝 北魏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代 属“木”。
唐代 属“金”。
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宋代 属“木”。
金(完颜氏)属“金”
元代 属“金”。(金克木)
明代 属“火”。(火克金)
清代 属“水”。(水克火) (终)
将各朝各代对应五行之说是谁?
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与天下的空间观念构成中国文化重要成分。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
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于黑色属于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按照邹衍的说法,五行代表的五种德性是以相克的关系传递的,后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说法来解释五德终始。
汉代起初在汉髙祖刘邦时,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认为秦属于正统朝代,改汉正朔为土德(因土克水),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1][2]。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在王莽篡汉之前,一般采用五行相克说。交替顺序为:
黄帝(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汉(土);
王莽篡汉后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说,并修改汉朝以前诸朝代的德性,交替顺序为:
黄帝(土)→夏(金)→商(水)→周(木)→汉(火);
一直到元代皆采此说:
汉(火)→曹魏(土)→晋(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后梁(金)→后汉(水)→后周(木)→宋(火)→金(土)→元(金);
自元之后,又变为相克说:
元(金)→明(火)→清(水)。
另有一说,若是禅让、逼禅等和平传位则是相生,战争、造反、自立而成则是相克。不过由明清时期并没史实明言,多为史家推断,仅可参考。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五行属行
战国邹衍的五德始终说?“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淮南 子·齐俗训》篇高诱注引《邹子》)。《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 《七略》曰:“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吕氏春秋·应同》讲得更具体:“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这种学说后来被秦始皇接了去,为他的称帝及其统治服务皇始采用之,定为水德
中国朝代的“金木水火土”命怎么来的?
在中国古代,不光人有“金木水火土”命理之说,甚至于朝代更替都有其相应的五德理论。例如:秦主水,尚黑;土克水,故汉为土德,尚黄等等,今天就跟大家唠唠中国古代王朝的那些五德命理。
五德学说,也就是民间口中的“金木水火土”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当时的阴阳家邹子创立。起大致的规则是五行相胜,即: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循环往复。
中国古代历来讲究顺应天命,五行相胜为历朝的合法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依据,因此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也正是因为五行相克,所以后来的统治者也都用克而不用生,以此体现正统、天命所归。不过也有例外,一般来说推翻为相克,禅让则为相生,至于后来者如何编排,则就取决于政权的获取方式了。
下面就一起来梳理一下中国朝代的五德脉络吧!
伏羲为东方青帝、为木,
神农,为南方炎帝、为火,是木生火,认同度很高,说明神农是继承伏羲的;
黄帝,为中土黄帝、为土,是火生土,认同度很高,虽然是战胜而合并的炎黄华夏,但总体上是融合、继承关系,这又引申出蚩尤为水,正是水克火、土克水的关系;
黄帝轩辕、白帝少昊、黑帝颛顼、青帝帝喾(唐尧与帝喾一家的都为木)、虞舜火、夏禹土,上古诸帝都是相生的关系;
有穷是从内部取代夏朝,为金,少康复国灭有穷,为火克金,亦即同属夏朝,却因为有穷插足而换了德运;
商朝灭夏,为水克火,周朝灭商,为土克水;
东周列国都是周朝诸侯,继承关系,为金,秦朝是秦国直接而来,仍为金;
汉朝起于推翻暴秦,为火克金,新莽继承于汉,为土,东汉起于推翻新莽,为木克土;
曹魏继承于东汉,为火,司马晋继承于魏,为土;
五胡起于推翻西晋,为木克土,前秦统一北方,为金克木,又被推翻,新的北方诸国为火克金;
北魏统一北方,为水克火,北周北齐继承于北魏,为木;
刘宋继承于东晋,为金,萧齐为水,萧梁为木,南陈为火;
杨隋继承于北周,为火,李唐继承于隋朝,为土,武周继承于唐朝,为金,李唐是内部复辟,为水;
朱梁虽然起于反唐的黄齐政权,但主要是作为藩镇而得唐禅让,为木;
后唐灭朱梁,为金克木,石晋继承于后唐,为水,后汉为木,后周为火,赵宋为土;耶律辽攻灭了石晋,为土,与赵宋为兄弟之邦,西夏起于反宋,为木;
完颜金攻灭了辽国、北宋,是木克土;蒙元灭西夏、金国,是金克木,虽然最后把残土的宋也灭了;
朱明起于反元的红巾军,继而攻灭蒙元、北元,是火克金;
满清起于反明,也灭了南明,是水克火;
北洋民国继承满清,为木,南京民国起于反清、灭北洋,是金克木;
起于反南京民国,进而决战而来,是火克金,
综上,中国朝代五德的脉络:青帝木--炎帝火--黄帝土--白帝金--黑帝水;陶唐木--虞朝火--夏朝土--有穷金--夏朝火--商朝水--周朝土--秦朝金--西汉火--新莽土--东汉木--曹魏火--晋朝土--刘宋金--萧齐水--萧梁木--南陈火;五胡木--前秦金--列国火--北魏水--北周木--隋朝火--唐朝土--武周金--唐朝水--朱梁木--后唐金--石晋水--辽朝土--后汉木--后周火--宋朝土;金朝木--元朝金--明朝火--清朝水--北洋木--民国金--共和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