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子观面相,准确的可怕的面相学
释善导的大师故事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妇孺皆知,但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在唐朝的长安城中就曾真实地发生了这样的一幕,而且此事就和善导大师有关。
善导大师在长安弘法布教,广泛劝人深信因果、改恶向善,念佛求生西方,随着教化年深日久,渐渐百姓家家户户断肉食素念佛,满长安城到处都是念佛的声音,俨然一个佛国世界。
众所周知,唐朝长安城是世界上的最有名的国际性大都市,人口在百万以上,更有数不清的流动人口,想想看,古代唐朝并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印刷机器,甚至没有高音喇叭,在交通、通讯、印刷技术等等都极其低级原始的情况下,善导大师是如何做到使全城断肉念佛的,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然而正所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自有其特别的感化之力。
那时候,长安城里有个姓京的卖肉屠夫,眼见摊上的肉一天比一天难卖出去,心里不觉莫名其妙,跟人打听,才知道原来城里人是受一个名叫善导的僧人的劝化而纷纷吃素了,此时忿恨之意立时如箭入心。
一日,屠户忽然提刀,气势汹汹地闯到寺院,赌誓要杀掉那个断其财路的善导。他在寺院四下问人,知道善导大师住处,于是握紧了手中的刀,快步向前走去。
然而屠户走到大师面前,猛一抬眼,大师慈悲庄严、摄人心魄的德相,如同一道光明,瞬间照显了他内心的罪恶,屠户心头猛然一震,凶戾忿恨之心竟一时间如冰遇日,化去无遗,屠户此时反觉惭愧莫名,手中的刀也不觉落地,扑通一下,顶礼合掌忏悔。
善导大师心知对方得度之缘已经成熟,慈悲地为屠户开示善恶、因果、轮回受报等事,并劝其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为截断心疑,使之信知极乐世界,大师以其道力遥指西方天空,空中立现极乐净土庄严景象。
闻大师开示,得睹极乐胜境的京姓屠户惭愧欢喜以极,惭愧自己居然对如此慈悲高德的善导大师起杀害之心,惭愧自己多年来卖肉杀生无数,造罪无穷;欢喜他今日恶缘竟转成了佛缘,蒙大师亲口开示,知有西方极乐世界,更欢喜的是知道了自己这样的必堕地狱之人,阿弥陀佛也不嫌弃,确信自己只要念佛就能够往生西方净土。
屠户进而又想,自己在这个娑婆世界几十年,八苦交煎,造罪无边,种种困苦,有无止息的烦恼,不由心中升起极深极切的厌离心,当即发愿舍寿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同享无量光明、无量寿命。
于是爬上寺院旁一棵柳树,合掌高声唱佛,堕地往生。
当时围观的众人皆见阿弥陀佛亲来接引,屠户的神识从顶门出而随佛西去。
事实上,也只有在善导大师所开创的净土宗,才真正能够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里的“成佛”并不是比喻性、象征性的,因为,按照善导大师开阐的净土教理,一切善恶凡夫靠佛力往生,皆得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也即是众生一旦往生西方便如同点铁成金般“入佛知见,同佛受用”,证悟、智慧、慈悲、神通统统与佛无异。其余法门,最多可以让屠户“放下屠刀”,但若令其“立地成佛”,可说是遥遥无期,因为倘若靠自力修行,虽使其人明白了修行的理路,尚待其人本身努力修行,渐修渐证,不知何年何月才是成佛之时。 隋唐时代,《观无量寿经》是佛门中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一,不只是为净土教的学人宗师尊重嘱目,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体的敏锐注目,很多人在演讲、研习、读诵此经。
然而彼时整个时代,真正领会《观经》要髓的大师可说没有。他们各自站在自宗的角度立场上注解、解释这部经,进而一盲引众盲,普遍得不到本经真实的殊胜利益,进而一盲引众盲,用善导大师的话来说即是“自失误他,为害兹甚”,善导大师目睹此景,忧心忡忡,于是,为了彻底纠正教界对此经的误解,力挽狂澜,决心撰写《观经疏》。
撰写前,他在佛前至诚标心结愿,首先申明表白说:“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我善导想要向世间显明此《观经》的真实精要之义,过去、现在、未来之人,但有解释此《观经》的人都要以我所作之此疏为标准,“楷”即是法式、标准、典范的意思,“定”则有更定、确定、决定之义,善导大师以如此自信豪迈的口吻像诸佛申明,接着又说:“若称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大悲愿意,愿于梦中得见如上之所愿一切境界诸相。”如果我所作疏符合诸佛共宣之净土法门的真实原意,请在梦中显示种种圣境证明之。
果真,善导大师即在发愿的当夜即见到西方种种庄严景象:百重千重的杂色宝山,种种光明照在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地上有诸佛菩萨,或坐或立,或语或默……
此后每夜即有一圣僧来入梦中,指导教授大师《观经》的科判及玄深义。此疏完成后,此僧便消失不见了。待整部书写完脱本后,善导大师再度祈请灵境现前,接着连续三夜又见种种圣境。
在书的末尾,大师写道:“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这本《观经疏》显明之经义,已经得到了诸佛的证明和确定,后世若有人书写供养此疏者,要如同抄佛经一般,一字一句也不可随意加减。
这本《观经四帖疏》是善导大师开宗立教的根本元典,后世皆谓此书为“弥陀传说”,珍重如经;此书一出,《观经》的真实义,犹如杲日当空,朗朗然彻照大地,释迦本怀、弥陀愿力彻露无遗,古德由是赞言:“善导独明佛正意”,意指只有继承昙鸾大师、道绰禅师的净土宗正脉的善导大师,才真正显明了《观经》的真实目的和意趣,所以善导大师又被后人称为“楷定古今之大师。” 在善导大师之前,隋唐很多高僧各自站在自宗的立场上理解净土法门,他们不约而同的认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容易的,需要种种凡夫难以企及的条件,故当时整个时代,大部分修行人多被这种自力思想所蒙蔽,普遍不知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
随着善导大师建立了净土宗,且以汹涌磅礴之势将净土法门弘扬开来,净土法门逐渐恢复了“易行”、“安乐”的本来面目。但毕竟历史积重难返,在这个过程之中,大师的迥异于诸师的讲法也遭到了很多高僧的质疑与反对。
有一次,在长安城的一个寺院里,善导大师和一个金刚依理论判念佛功德的胜劣,对方坚执已见,认为只靠念一句名号不能往生西方。
善导大师观其根性,不以特别手段折服,他是不会信服,于是当即在座上庄严发愿道:“依照佛经,世尊所说之念佛往生西方的法门,善恶众生但能上到一辈子地念佛,下到七天、一天,乃至十念、一念地念佛,必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如果这是真实不虚的,佛没有打妄语欺诳众生的话,那么请佛令殿堂里的两尊佛像放出光明,为我证明;如果这个法门是虚妄的,众生念佛不生净土,佛打妄语欺诳众生的话,那请佛叫我善导从此高座之下,直接堕入阿鼻地狱,长时受苦,永不出离!”
大师说完,将手中的如意杖指向堂中佛像,佛像顿时大放光明。
金刚目睹此景,惊得慌从高坐上跌落下来,匍匐于地,惭愧的向大师谢罪。自此金刚臣服于大师净土之教,专修念佛,求愿往生。 伊河如镜,又如玉带,波光潋滟,岸边杨柳依依。河畔边两山对峙,如蜂窝般密布于两山崖壁上的石窟佛龛,蔚为壮观。
伊水东山一处不时传来“叮叮当当”捶斧凿击山石的声音,山下数不清的人头攒动不息,人们正紧张有序热水朝天地完成者一场很大的工程,有的挥动捶斧凿着山石,有的挑筐运走迸溅下的石块,有的拿绳尺丈量长宽,有的背粮水供应大家饮食……
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僧,静静地站在山崖上佛容依稀渐露的大佛前,目光坚毅而深远,神情清静而慈悲。他就是整个工程的总设计者、监造者,古代称其职为检校僧的善导大师,他正领导着庞大的工程人员雕凿着史上绝无仅有的杰作——龙门卢舍那大佛。
弛名世界的河南洛阳龙门大佛石雕,是善导大师留给后人的伟大而永恒的杰作。
唐高宗咸亨四年(672),唐高宗发心在龙门修福造佛,皇后武则天以其脂粉钱二作为资助。
由于善导大师的佛教艺术造诣早已名扬海内,上达天听,于是皇帝下诏命他为检校僧,负责前去主持监造。
大佛前后耗时三年,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仰视者内心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佛陀的睿智与慈悲触手可及,佛的博大胸怀与悲愍之心展现无遗。
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大佛端坐于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般修长而舒展,目光文静而含蓄、恬淡凝神,充满了雍容睿智的神情与崇高不凡的气宇,嘴边微露笑意,显示出内心的平和与安详,其严整周密的几何尺度和精致的刀工技巧将佛陀的面相刻画的庄严肃穆,佛陀内心的高尚宽宏,慈悲无尽,被展演得淋漓尽致!
正如唐朝以“丰满”为美,今人以“瘦削”为美一样,古今中外的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往往会随着时代、地域不同而难以得到人们普遍地欣赏与认同,此方人以为精美绝伦,另一方人却觉得平庸无奇,或觉索然无味。此一个时代人以为美妙无双,另一个时代人却觉得粗鄙造作,有时甚至会感到难以接受。特别是没有经历过艺术熏陶的广大民众的鉴赏眼光更是如此。
然而,这一尊卢舍那大佛,似乎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每一方人,每一时代的人,都在一睹的当下不约而同地惊叹于他的庄严精妙,磅礴气势,仿佛大佛所打动的是人类内心的最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最深度处,每一方人,每一时人,都是一样的,人们看见大佛不觉会异口同声地说:“这一尊大佛就是特别为我而雕凿的!”这一点说来并无夸张,从洛阳龙门石窟景点每日数以万计的游客流量就可以知道,不管什么日子里,都有全世界不同种族肤色,不同信仰思想的人,千里乃至万里迢迢来仰瞻这一新超越时空、无以伦比的大佛! 善导大师往生之后,他的威德摄化之力并没有由此而歇止,除了他留下的五部九卷继续在世间开化群迷、导归极乐外,他还常从极乐世界回来应现于世,史上有后“善导”之称的少康大师,就是善导大师之灭后灵仪,直接启发、引导、成就的另一位莲宗祖师。
少康大师俗姓周,浙江缙云人。长到七岁时尚未开口说话,一日他母亲带他到灵山寺拜佛,在大雄宝殿中母亲问他:“认识佛像否?”少康大师突然回答:“此是释迦牟尼佛。”其母听言甚感惊诧,心知此子必与佛有缘,便令少康出家了。
少康出家后,朝夕不懈地深研佛学义理,并游历四方,参学知识,唐贞元年(公元785年)他来河南洛阳白马寺,在殿中礼佛时,见大殿阁中的佛典放光,细观查之,发现是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少康观见此番情景,欢喜异常,心想:善导大师乃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净土宗的宗祖,他的遗文放光,莫不是启发加被与我,引导我修习净土?便于便在心中默默祝祷道;“若我真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放光明。”刚发愿毕,即见彼文重放光明,光中还现出无数的化佛菩萨。
少康目睹这些瑞相,感动之心,无可名状,遂五体投地顶礼遗文,发誓说:“劫石可将移动,我少康修学净土、弘扬净土的誓愿绝不会变移!”
少康发此弘誓愿后,为表心迹,特别前往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的影堂(即纪念堂),恭敬瞻仰顶礼善导大师遗像,乞愿得见善导大师真身,顶礼之际,果见善导大师遗像化成金色佛身,光颜巍巍,于空中对少康作是语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
少康大师与善导大师宿缘深厚,故两次得到善导大师的灵瑞加被,深明净土法门,最为契合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基,是了生死、成佛道的无上妙法,立誓终生弘扬此道,永无二心。
少康大师后来到浙江新定,在城中乞食化缘,得到钱后,便诱引儿童念阿弥陀佛佛号,念佛一声,即给一钱。后来,念佛的人多了,便改为念佛十声,施予一钱。少康大师用此法化导一年后,新定地区的男女老幼,见到少康大师,莫不躬身合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渐渐念佛成为当地一种风尚,念佛的声音盈满街市道路。
唐贞元十年(公元795年),少康大师在新定城郊乌龙山上启建净土道场,高筑三级法坛,聚集大众举行共修,于斋日时,四众弟子聚集在大殿,少康升坐,高声念佛,众人跟着唱诵佛号。少康念佛一声,就有一尊佛从囗中出来,十声则有十尊佛出来,如连珠状。少康对在场的几千弟子高声说:“你们当中有见到佛的人,必定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众弟子听到这个授记,欣喜异常,念佛更为恳切,有少数未见到佛的弟子,自知己身信愿未专,悲感自责,因而加功用行,精进念佛。
唐贞元二十一年十月(公元806年),少康大师预知时至,临终嘱告身边的四众弟子说:“当于西方净土,起欣乐愿生心,于此阎浮提,起厌离心。”言毕,结跏趺坐,身放数道光明而化。当时,天气陡变,狂风四起,百鸟悲鸣,乌龙山间所有草木一时变白。
少康大师念一声佛,口即出一尊佛,善导大师一声佛号,一道光明,前后两位祖师之德能如出一辙,加之少康大师与善导大师甚深不可分的因缘,时人都赞称少康大师为“后善导”,誉之为“今弥陀”。后来的天台德韶国师曾重修少康大师塔坟,称之为“后善导塔”。
北宋之佛学大家无为子杨杰,感伏于少康,深仰于善导,乃作《善导和尚弥陀道场赞》,曾以诗偈赞言:
东峰坛级石嵯峨 十佛随声信不讹
后善导依先善导 今弥陀是古弥陀
一心正受超三界 孤月澄禅照万波
乘般若舟游净域 度生还亦到娑婆
什么长相被称为是帝王之相,有哪些人属于这种类型?
现在虽然处于科学社会,没有人在乎你自己是不是帝王之相,可是如果换到了古代,帝王之相就特别重要了。因为帝王所掌握的权力可以是非常大,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当得上的,在还没有成为帝王之前,看一下面相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在历史上,有些人还真担任上了帝王,那么有哪几种人的面相是属于帝王之相这一种类型的呢?
一、眉尾上扬的人据说当时的眉毛就是代表这一个人的寿命还有后宫状态还有一个人的脾气。如果一个人的眉尾十分整齐,而且还非常顺滑,眉尾上扬,那么就可以说明,这一个人有很好的思想抱负和清晰的人生目标。眉尾上扬的人思维能力还比较强,非常有耐心,不管遇到多少的困难都会容易坚持的下去。即便是到了现在,这种眉毛的人运势都是非常不错的,很容易得到贵人的提携还有帮助,并且帮助他们取得在事业上的成功。
二、耳朵大的人耳朵大的人福气比较厚。耳朵大不大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具体还是要看人而定,如果耳大的话,并且非常厚有明显的垂珠。这种人一方面,很有可能可以得到他人的帮扶,并且化解危机,成就大业。还有就是非常善于忍耐,能够遇到事情冷静去处理,减少危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并且到最后把所有的困难迎刃而解,防止事态继续扩大化。
三、额头可以凸显出管理能力额头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如果一个人的额头黑的话,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招来不好的事情,甚至还有血光之灾,如果额头非常饱满,已经骨骼长得非常突出的话,代表这个人的管理能力非常出众,以后的地位也会很高,说到底就是会有官运。如果额头上面有个齐骨突起的话,很有可能可以成为帝王。
还有眼镜、眉毛、额头、脚、手等等都可以看出你是不是帝王之相,不过关键能不能成为帝王,就看人们在后期的努力了。
古代帝王面相大分析,究竟长什么样才能做帝王?
根据帝王图鉴,做帝王的必须有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面相一定要端庄,天庭要饱满,地阁要方圆,神色要英武,要有豪壮的气派,这样才具有做帝王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