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金刚经的名字,金刚经取名字大全男孩
金刚经的作者是谁
孙思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真言
那谟婆伽跋帝 钵喇坏 波罗弭多曳 唵伊利底 伊室利 输卢驮 毗舍耶 毗舍耶 莎婆诃
“三句义”出自《金刚经》。
三句义是《金刚经》里的内容。第一句,佛说这是一个世界(名义名字上的世界)。第二句,这不是一个现实真实的世界。第三句,即便如此,这个世界还是存在的。
三句义是指咱们所有人都因业力有各自的缘分,每个人的缘互相牵绊,就构成了这个世界。一出生对自己对他人那就是缘起了;死亡了对自己对他人就是缘灭了;然后随着不同的再缘起再缘灭——轮回,就形成了三千世界。
相关信息:
《金刚经》里的三句义:佛说世界,既非世界,故名世界。这和《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佛经和道德经里最难懂的话。
这三句义里有三重境界,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初入禅时看山是山,参禅中看山不是山,悟道后看山还是山。又如苏东坡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比如夫妻,刚开始的夫妻是因为爱情;结婚后的夫妻就是冤家,经过磨难还没有分开是缘份,这才是真正的夫妻。
《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金刚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金刚经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金刚经出自哪部经
金刚经,属乾隆大藏经中的大乘般若部之第12部第16册中《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隋三藏笈多译。
历史上有多人翻译过此经。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①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②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④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⑤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以后秦鸠摩罗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最为常见易懂。《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
还有一个出自相应部的金刚经
起源于舍卫城。
那时,金刚比丘尼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后,取钵与僧衣,为了托钵进入舍卫城。在舍卫城为了托钵
而行后,食毕,从施食处返回,前往盲者的林园中以作中午的休息。
进入盲者的林园后,坐在某棵树下作中午的休息。
那时,魔波旬欲使金刚比丘尼生出害怕、僵硬、身毛竖立;欲使她退出定而去见金刚比丘尼。抵
达后,以偈颂对金刚比丘尼说:
「这众生被谁所造作?众生的作者在哪里?
众生在哪里被生起?众生在哪里被灭?」
那时,金刚比丘尼这么想:
「谁说偈颂?这是人或非人?」
那时,金刚比丘尼这么想:
「这是魔波旬,他欲使我生出害怕、僵硬、身毛竖立;欲使我退出定而说偈颂。」
那时,像这样,金刚比丘尼已知:「这是魔波旬。」后,以偈颂回应魔波旬:
「为何你臆想『众生』呢?魔!那是你的恶见吗?
这是一堆纯粹的行,这里没有众生被发现。
如同零件的组合,像这样,有车子之语,
同样的,当有了诸蕴,则有『众生』的认定。
只有苦的生成,苦的存续与消失,
没有除了苦的生成之外的,没有除了苦的被灭之外的了。」
那时,魔波旬:「金刚比丘尼知道我。」沮丧、悲伤,就在那里消失了。
比丘尼相应完成,其摄颂:
「阿罗毗迦与受摩,乔达弥与毗阇耶,
莲华色与遮罗,优波遮罗与尸苏波遮罗,
谢拉与金刚,它们为十则。」
金刚经出自哪里
《金刚经》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此经共有六个译本: 一、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鸠摩罗什译; 二、南北朝时期北魏菩提留支译; 三、陈真谛译;以上三译并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四、隋达摩笈多译,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五、唐玄奘译,乃《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第九会,名能断金刚分;摘出别行,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六、唐义净译,亦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出自《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有六个版本,以鸠摩罗什译的最为流通,玄奘翻译的最近原意。出自佛经部大般若600卷里其中一卷,
关于佛教《金刚经》
关于佛教《金刚经》
佛教
实相无相 无有定相 性空幻有 心无所住 身乃苦本 我为罪孽 幻志非坚 终归磨灭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刹那生灭 涅磐寂静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寂静无苦 永离取欲 这段是截取了一些佛家的常见偈子例如“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加上另外一些类似的是自己拼凑的文字而成的。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段是《金刚经》的经文 ++++++++++++++++++++++++++++++++++++++++++++++++++++++++++++++++++++++++++++++ 菩提本无树 明净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个是六祖惠能做的偈子。 ++++++++++++++++++++++++++++++++++++++++++++++++++++++++++++++++++++++++++++++ 吾有大患 唯吾有身 吾若无身 夫复何患 这是老子说的话。 ++++++++++++++++++++++++++++++++++++++++++++++++++++++++++++++++++++++++++++++
关于金刚经 佛教的事
第一,佛陀不是因为言论谋反被统治阶级处死的。佛陀80岁才入涅盘。第二,佛教才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并不是独善其身。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证明。第三,六道轮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没看到并不表示不存在。家里的老祖宗都没看到,但没有一个人否定老祖宗的存在。第四,虽然众生本来是佛,但是这只是讲的众生的佛性,比如黄金与金矿,不能说金矿就不是黄金,只不过与黄金来比较,还含有杂质(无明)而已。第五,佛陀是可以统治全世界,但是比起用智慧来利益众生,统治世界只可以做让当时人们到一时的安乐;而给众生以智慧的明灯,却可以使众生得到无边的快乐。得大自在。第六,舍利子就是灵骨的意思,也就是骨灰。而我们认为的所谓舍利子是“坚固子”,这是一个人戒定慧修习的见证与结果。佛陀的坚固子最为坚硬,不可坏。菩萨次之,以此类推。胆结石怎能有这样的硬度呢?好多事情,科学解释不了而就一概否定,那是不对的。科学解释不了的,并不表明不存在,也不表明存在的不合理性。可以看到,就连佛牙上都有坚固子,胆结石不可能也长到牙齿里呀。迷惑就问是对的,这才会真正了解到佛教的精髓,我们都同样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疑问。大疑才会起大信。我就是想反对佛教,想找到打击佛教的理论才看佛经的,后来不但没反对成,反而被感化了。没有疑惑,一门的死信,也不管对与不对,就是听别人说好就认为好,盲目的崇拜,那种信仰叫。只有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哪怕是了解到真正的意义所在,然后才信得人,信心是最坚固的。既然你起步就看的是《金刚经》那么,再看一看《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对你会有帮助的。你很有善根,也很理性,这有这样的人,学佛后才会勇猛精进。祝你早日解开疑惑。阿弥陀佛……
佛教金刚经讲什么
《金刚经》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
“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
“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
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著名偈颂: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在尘世中,跌打滚爬,奋斗得很煎熬、很痛苦、甚至很绝望的时候,回头想一下,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辛苦劳累折腾自己对得起自己吗?对得起内心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或许一个反省,就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体悟一下这首诗:寒窗苦读十年短,朝房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功名利禄不如闲。
再品味一下刘备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话: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口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为什么有人奔波劳累、苦不堪言,而有的人却享受着神仙般的生活?好好想清楚这个问题,就能找到从烦恼中解脱的法门。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切烦恼都是自寻烦恼: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知足常乐。知足之足常足矣,无欲无求,即便一无所有,也是一切具足。有求于人,就会低人一等;无欲无求,即便上帝来了也是平起平坐,这是自性中本有的高贵。
如何能无欲去求呢?素位而行,不愿乎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则无入而不自得焉!
《金刚经》就是告诉你“本心”是什么样子。“本心”无形无相、非色、非香、非声、非味、非触、非法,一切向外的寻求都是虚妄,“无求”便是安于“本心”,一起心动念便成为“有求”、“有为”而背离了“本心”。
为内心而活,从心所欲,率性而为,活出真性情,真性情便是真佛、活神仙。活在真心之中便是佛,虚妄执迷便是凡。放下虚妄便是真,真意是啥?欲辨已忘言。
“本心”不可描述,只能自己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谓“本心”,即非“本心”,是名“本心”,只是为了表达方便而设立的一个概念而已。
上座部佛教承认金刚经吗/上座部佛教承认金刚经吗
承认啊,怎么不承认?
任何部,皆以佛经为依据。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你认为元老为主的上座部会不承认《金刚经》吗?
关于《金刚经》!
这也是慧能大师后来才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下大彻大悟的道理,无所住即是性空,即是无;生其心即是缘起,即是有。
-----------------------
我的理解,无所住即是无所挂碍,无妄念,清净无垢,是前提,是意识状态,生其心是见性,恰好是无,是空?佛还特地说了“应”字,就是应该怎样,就会怎样。这样整句前后就显得照应合符罗辑了?
请教佛教《金刚经》知识全文。
推荐一部 《金刚经讲义》 江味农居士著
不过看的时候需要抛开以往知见,不能有我慢之心,方能谛听。
第一种人,贡高我慢才看了几句,读了几本经就以为自己通晓佛理无需再看,无需再学。以为通达空性,无需于般若作观。
第二种人,也是我慢心。不过是一种卑下的,过度推高圣境以为金刚经高深无比,般若难学,不是我们凡夫能理解的,惟道高者可学。殊不知世尊早已在金刚经中言明,只需持戒修福便能受持金刚经。
这两种人 是不能谛听佛法,只要楼主不犯这两个毛病就能读懂金刚经。
我推荐的书 前面有五重玄义 对理解全经有很大的帮助 实在看不懂就退而求其次只看正文。希望可以帮到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者,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教晚课可以颂金刚经吗
阿弥陀佛!
当然可以。您如果是专持《金刚经》,那么早课晚课都可以诵《金刚经》。净空老讲:学佛重实质,不重形式。初学者就要广学多闻,注定将一事无成。学佛贵在专精,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专精即是受戒,有戒才能增长定力,有定力才能开启智慧。
‘学佛初发心者,成佛有余’。坚持住,保持初心,勇猛精进不要松懈。
好听的佛教名字
佛经的重要思想在于以禅作为统一心境、断除烦恼之重要方法,给女孩起一个有禅意的名字,可以使女孩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独善其身、坚守正道。下面分享了禅意佛性的女孩名字,希望对大家取名有帮助。
女孩佛经禅意名字大全
1、梵音
该名是指佛的声音,而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相,即正直、清彻、深满、和雅、周遍远闻;也泛指佛音,可以使人清醒、宁静的声音;女孩取名“梵音”是非常有禅意的名字,教导女孩做个内敛、与世无争、心平气和之人;梵音一名也能给女孩增添不染纤尘、宁静致远的气质。
2、清念
清字是佛经的重要思想之一,即纯洁、清白、没有杂质、清雅高尚,意指女孩可以超凡脱俗、洁身自好;念字出自于《八大人觉经》中“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意思是菩萨与常人不同,菩萨会安于贫守于道,不断追求智慧,清念一名可以指引女孩像菩萨学习追求智慧的精神和人生态度。
3、慈恩
《未曾有因缘经》中曾提到“见到人有灾厄,应当起慈心,帮助救护,令得其所”,四无量心之一就是慈心,而慈心无量无边,由此可见“慈”是佛经的重要思想之一,该字是指仁爱、和善;恩字多指恩惠或情谊,感恩、报恩一直是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女孩取名“慈恩”寓指深仁厚则、重情重义。
4、静檀
《佛经》中经常会提到“静”这个字,这里并非单指静止、静态,而是更多的倡导拥有安详、闲雅的内心,如《佛经》中常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就是教导大家要学会把心中的杂念抛在脑后,这样就会活的澄清空明、静心自在;檀字多指檀木,也用来比喻女子的嘴和脸红而香,该字可以体现女孩的姿态美好、温雅含蓄。
5、安饶
该名是出自于《妙法莲华经》中“长夜安隐,多所饶益”,意思是假若闻佛所说的这种法,在漫漫长夜中,就会无畏惧,身心安隐,得到无穷的利益;家长们给女孩取名“安饶”也是希望女孩能受到佛法的庇佑和洗礼,并能从中获得人生感悟,使其活的通透、灵性;饶字多有富足、宽恕的意思,寓指女孩能富甲一方、宽容大度。
女孩佛经禅意名字大全
大家通常会用到灵性一词来夸赞女孩,这个词涵盖了智慧及灵动的意思。从佛经中给女孩取有禅意的名字,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孩性格,使得女孩更有灵性。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女孩佛经禅意名字大全吧!
女孩佛经禅意名字大全
一、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精选
1、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等至严丽,如妙花鬘;智慧深广,犹如大海。——《地藏十轮经》
2、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圆觉经》
3、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华严经》
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5、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小乘法,何能学大乘!——《地藏十轮经》
二、女孩佛经禅意名字大全
01、 朝歌 凯娥 乐心 恬适 隽秀
02、 乐欣 乐容 婉慧 恬简 习静
03、 胜蓝 彤芊 慧慧 江沅 芳华
04、 静艺 慧材 文心 桃夭 慧丽
05、 栩茂 思语 晴岚 清越 宛儒
06、 嘉懿 落霞 曼衍 妙韵 清芬
07、 银笙 梦歌 静文 乐仪 婉悦
08、 烟寒 彗本 曼丽 婉静 无宣
09、 慧杰 存志 琦玮 梵梵 望舒
10、 泓浵 笑尘 梵月 乐成 谦慧
11、 慈心 慧语 孔阳 慧爽 静裕
12、 若华 文彬 慈归 恬如 澄泓
13、 慧誉 浩丽 渺邈 若光 瑾瑜
14、 方寂 菁俪 水碧 文翰 慧艳
15、 慧伟 衣单 曼吟 名泉 恬雅
16、 文念 文澜 婉柔 若飞 景铄
17、 昕晴 曼语 忘忧 静淞 泓梵
18、 梵畅 嘉言 芳蔼 济真 婉仪
19、 琪华 乐康 浩学 淇奥 澹雅
20、 承德 凤玉 澜清 灵犀 清安悟心。明道。庆云
佛经名字大全
所有的佛经的名字 这个很少有人知道的!我也是在读,《观无量寿佛经》的时候才发现有这个问题!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常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那么究竟这个所有的佛经的名字是什么呢?仁者可以百度“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自然知道!
佛经的名称 《药师咒》、《大明咒》、《准提咒》、《十小咒》、《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十一面观音咒》、《文殊菩萨》、《楞严咒》、《往生咒》、《莲花生大士》.....
《普门品》、《地藏经》、《金刚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心经》、《六祖坛经》、《圆觉经》、《阿含经》、《涅弧经》、《大般若经》、《观无量寿佛经》.........
这里有许多:video.baidu/...bl=800
有名的佛经都有哪些 若欲修无上佛道,应皈依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
若欲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首选阿弥陀佛,其次观世音菩萨;
若欲得现世的种种利益,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消除罪业,避免三恶道苦,地藏王菩萨;
欲求开大智慧,文殊菩萨;
欲修德、行大菩萨道,普贤菩萨;
欲求往生弥勒净土,或在弥勒佛出世时再来人间学法,弥勒菩萨。
十本经书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要是佛对弟子中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 *** 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4,《妙法莲华经》,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6,7,8,《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
有什么和佛经有关的名字? 徐念慈、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轩 (懿:美好;轩:气宇轩昂)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昊然 昊:苍天,苍穹
志泽 (泽:广域的水源 )
明杰 明智 杰出
苑博 博:博学
炎彬 炎:燃烧 彬:浮容文雅
君昊 君:君子 昊:苍天,苍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红色
鸿煊 鸿:大也 煊:光明
苑杰 杰:杰出
黎昕 昕:明亮的样子
哲瀚 (拥有广大的学问)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辉 (建造辉煌成就)
雨泽 (恩惠像雨一样多)
文昊(昊的字意是:广大无边)
旭尧 (旭:旭日 尧: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
俊楠 (俊:英俊 楠:坚固 )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名字 观自在
不知楼主发此问题何意,是要给孩子起名吗?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名字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带有禅意的名字大全 杨露禅
想起一个佛经佛堂的名字 随自己灵性去想
犊子的佛经名称 佛说犊子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o洹阿那迟阿蓝精舍。尔时佛遇风患当须牛乳。时有婆罗门大富去城不远。时佛遣阿难言。汝往到婆罗门家从乞牛乳。阿难受教而往。便至婆罗门家。婆罗门问阿难言。来何所求。阿难言。如来向者少遇风患。故遣我乞牛乳耳。婆罗门言。牛在彼间自[谷-禾+牛]取之。阿难即往到牛群所。有一寂!P猿1锥裎奕四芙。阿难即自思惟。我法不应自[谷-禾+牛]取牛乳如来遇小风患,汝与乳Я钊缋捶之尔时帝释知阿难所念。即来化作婆罗门像在牛边立。阿难往倩言。婆罗门为我[谷-禾+牛]取牛乳。语牛言。如来遇小风患。汝与乳Я钊缋捶之。差者汝得福无量不可称计。如来者是天上天下之大师也。当以慈心忧念一切蠕动之类。欲令度脱一切苦恼。牛言。此手扪摸我乳。一何快耶。前两乳取去。置后两乳用遗我子。我子朝来未有所食尔时犊子在边立住。闻有佛名即语母言。持我乳分尽用与佛。佛者天上天下之大师也。甚难得值。我自食草饮水足得活耳。何以故。我先身以来常饮乳食。今当生牛身亦复饮乳。世间愚痴者甚多无量。我先世时坐随恶知识教不信佛经。使我作牛作马经十六劫。而今乃得闻有佛名。持我所食分尽用与佛满器而去。令我后世智慧聪明得道如佛。阿难持乳还至佛所佛问阿难。彼牛母子有何言说。阿难言。大可怪也。牛先甚大弊恶不可得近。有一婆罗门为我[谷-禾+牛]乳。牛即调善。母子共说。佛言。此牛子母。先世时不信佛经故。堕牛马中经十六劫。今乃得悟闻有佛名。便有慈心以乳施佛。彼牛母子。后世当为弥勒佛沙门弟子得大罗汉。犊子死后当为我悬缯幡盖。散华烧香受持经戒。过二十劫后当作佛。名乳光如来度脱一切。佛言。牛以好善心意与佛乳故。度诸苦难。后得无量福报。以是因缘。佛不可不信。经不可不读。道不可不学。普告天上天下皆悉令知佛说犊子经
佛经中有女性的名字吗 佛可从来没有鄙视女性,佛对一切众生是相视平等的,但是女性确实由于一些生理关系,会遇到比男性更多的障碍。阅读一些生物书籍就会明白。回顾历史,你会发现不论哪个民族,大成就者们绝大多数都是男性,这用巧合来解释似乎太牵强了。
另外在佛教中的女性:
胜N夫人、法华会上八岁成佛的龙女、摩耶夫人(这位可以略去……)等,都是一些强人
还有,纠正一下,佛教正是因为深知女性的苦难,才特意为女性更开出方便之门,比如药师如来第6大愿等。
极乐世界众生其实是没有性别的,说得男身后再往生极乐世界,其实是一种权宜、方便的说法。因为无量寿经是对大众宣讲,怎么能保证所有人都理解“无性”的概念呢?因为听经者理解力高低不一,所以佛权且说成“都是男身”。但是你如果去看看太虚大师的药师经讲记,就会明白了,那些净土众生没有性别分别相,全是均一清净化身。
与此类似的,还有阿弥陀佛所谓的“三十二相好、八十随行庄严”,释迦如来作为人类的化现,已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小好,如果阿弥陀佛修几个无量劫,结果也才三十二相,那不是太差劲了?这也只是权宜的说法,所以释迦如来在后来又再次说明“阿弥陀佛身具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等等。
佛的言说是“四十余年未显真实”,一定要偷过文字表面去理解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