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神的名字叫什么,龙神的名字都有什么
几个龙王都叫什么
龙族四大龙王是:东海龙王、南海龙王、西海龙王、北海龙王。
1、东海龙王:东海龙王名叫敖广,是一个青龙。古代中国,东方为尊位,按周易来说东为阳,所以东海龙王理所应当居于四大龙王之首,其能控制雨水、雷鸣、洪灾、海潮等等。是绝对的司雨之神。
2、南海龙王:南海龙王名叫敖明,四大龙王之二,其海属南方,南方属火,火为赤色,故南海龙王为赤龙。南海龙王能控制火灾、人间二昧真火、闪电等等。
3、西海龙王;西海龙王名叫敖闰,在四海龙王中的第三位,居于西海,是一个黑龙。西海龙王能操纵风源对流,其司掌气候阴凉与天气变迁。
4、北海龙王:北海龙王名叫敖顺,是四海龙王里最小的一个,居于北海,为白龙。由于身处遥寒的北海之地,北海龙王掌管着雪,冰雹,冷冻和冰霜等等气象变化。
扩展资料:
龙王,是我国古代传说中奉女娲娘娘之命,管理海洋及人间气候风雨的龙神,对龙王的信仰起源较早,上古便有迹可循,后渐遍及中土。
早期的龙神,虽有降雨等神性,却无守土之责。四大龙王也为女娲所册封,这使他们在神灵中身份较高,保持着较大的自治性,天宫对其海洋之事,一般任其自治。
此外,龙王育有龙子龙孙,安居下界,这在神灵中又是权体现。四大龙王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其存在及被长久信仰的史实,也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大龙王的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影视作品中也时而登场,这也使看似虚幻缥缈的神话人物,并不真正远离人们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海龙王
龙神九子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龙神九子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我没听说过龙神九子,只听说过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龙生九子古时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但九子是什么,说法也不同。《中国吉祥图说》谓:九子之
1.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2.老二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3.老三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4.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
6.六子霸下(也有另名字,方框内的看成一个字,[虫八][虫夏]),又名XX(bi 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
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8.八子负屃(fù 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狻猊: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睚眦: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好音乐。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狴犴:又叫 *** 。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尸贝: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霸下([虫八][虫夏]):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龙九子的名字分别是什么?有没有大小顺序
长子囚牛,喜音乐,立于琴头。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次子睚眦,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之用。
三子嘲风,样子像狗,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四子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喜音乐和鸣叫,刻于钟钮上。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五子狻猊(suān ní),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为龙的五子,所以庙名为五爷庙,在当地影响颇大。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六子赑屃bìxì,又名霸下,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
七子狴犴(bì’àn),又名 *** ,样子像虎,有威力,好狱讼,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故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又相传它主持正义,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八子负屃(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或两侧。
末子螭(chī)吻,又名鸱尾或螭(chī)吻,鱼形的龙(也有说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处眺望,遂位于殿脊两端。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两头也有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孔子72贤子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都城(宁阳鹤山)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极富学问,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回死,孔子哭之极恸。复圣2、闵损(前536--前487),春秋末期鲁国(鱼台县大闵村)人,字子骞。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3、冉耕(约前544~?),鲁国(肥城县西南冉家庄)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4、冉雍(前522年-?),春秋末年鲁国(肥城县西南冉家庄)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5、冉求(前522-前489),鲁国(肥城县西南冉家庄)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6、仲由(前542~前480),鲁国卞(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字子路。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7、宰予(前522~前458),鲁国(济宁嘉祥)人,字子我。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8、端木赐(前520--前456年),春秋末期卫国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字子贡。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为孔子弟子中首富。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9、言偃(前506年-前443年),春秋吴国(常熟)人,字子游,唯一南方弟子,以文学著名。做过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错。10、卜商(公元前507年--?),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字子夏。孔子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11、颛孙师(前503-?),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字子张。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12、曾参(前505~前432),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人,字子舆。为人极孝,后娘待他极不好,而他孝行越谨,他老婆因为给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给休了。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过去。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幺?”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经》。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宗圣。战国初期家,军事家吴起的老师。13、澹台灭明(前512 -?),鲁国武城(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人,字子羽。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14、宓不齐(前521年-前445年),鲁国(济宁市单县)人,曾经担任单父(今山东菏泽单县)宰的官,字子贱。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15、公冶长(前519-前470),齐国(诸城市马庄乡先进村)人,字子长。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15、原宪(前515~?),鲁国(平邑县仲村镇南屯)人,字子思。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子贡为卫相,摆着大排场去看他,见其衣冠褴缕,耻之,说夫子居然乐于过这种生活,真是有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钱花是贫穷,辛辛苦苦学了道却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贫穷,而不是有病。”子贡大惭,为轻易说错了话而后悔了一辈子。16、南宫适,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容。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高尚得很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17、公皙哀,字季次,春秋末齐国人。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孔子特叹赏之。18、曾点,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人,字子皙,曾参之父。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19、颜无由(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字子路,又字季路,颜回的爸爸。颜回死后,他打过孔子的车的主意,想讨来给儿子做棺椁,孔子没给。20、商瞿(前522~?),春秋末鲁国(山东济宁)人,字子木。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21、高柴(前521-?),齐国(太康县高贤乡)人,字子羔。长得比较侏儒,身长不足五尺。相貌丑陋。孔子以为愚,不怎么看重他。曾被子路提携,作了个费郼宰的官,子路死,高柴逃归。孔子反又赞他明大义善保身。22、漆雕开(前540-?)春秋时蔡国(河南上蔡县华陂乡鸿隙湖村)人,字子开,又字子若,又说作子修。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23、公伯僚,字子周。鲁国人24、樊须(前505或515~?),春秋末年鲁国(鱼台县张 *** 武台村)人,字子迟。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孔子以是薄之。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25、有若,(前508~?),春秋末年鲁国(平邑)人,字子有。博学强识,雅好古道。长相肖于孔子。孔子死后,门人思之不已,便把他当作孔子,以师礼事之。只是他徒有孔子的长相,没有孔子的学问,众门人有问,他答不出,众人怫然,又把他赶下了师座。26、公西赤(前509~?),鲁国(东明县渠村乡公西村)人,字子华。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27、巫马施(前521-?),春秋时鲁国(济宁市单县)人,字子期。28、梁鳣(前522-?),春秋末齐国(山东高青县北)人,字叔鱼。到三十一岁时,他老婆也还没给他生个儿子出来,于是想休了她,后听同门商瞿劝说,未休,两年后得子。29、颜幸,(前503-?) ,春秋末年鲁国(临沂)人,字子柳。30、曹血阝(前501-?), 春秋末年蔡国人,字子循。31、伯虔(前501-?),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析。32、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战国时期赵国(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人,传说字子秉。33、冉季(前498-?)春秋末年楚国人,字子产。34、公祖句兹,春秋末期鲁国寝丘(今河南固始)人,(《家语》作公祖兹), 字子之。35、秦祖,春秋末年秦国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字子南。36、漆雕哆,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敛。“武城伯”(《家语》作侈)。37、颜高,鲁国人,字子骄,琅玡伯。(《家语》无此人)38、漆雕徒父,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文的。39、壤驷赤,春秋秦国人,字子徒。(《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疑为笔误。)40、商泽,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秀,一作子季,邹平侯。41、石作蜀,春秋秦国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家语》为石子蜀) 字子明42、任不齐(前545---前468年),春秋时期楚国(今山东省济宁任城)人,字子选,当阳侯。43、公良孺,字子正,陈国人,贤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赞助了五辆牛车并从游。44、后处,齐国人,字子里。“胶东侯”。(《家语》作字里之,应谬。)45、秦冉,字开(亦作子开),楚国。46、奚容箴,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皙。47、公肩定,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中(《家语》作子仲)48、颜祖,鲁国人,字襄,字子商。(《家语》无此人)。49、枭阝单,字子家(《家语》无之),居山东聊从学。50、句井疆,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疆。51、罕父黑,春秋末年人,字子索,(《家语》作宰父黑,字子黑)。52、秦商(前547--),鲁国人,字子丕(《家语》作丕兹)。其父名堇父,与孔子父叔梁纥俱以勇力闻名。53、申党,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周(《家语》作申续,字子周)。54、颜之仆,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叔。55、荣祈,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祈(《家语》作子祺。)56、县成,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祺(《家语》作子横)。57、左人郢,鲁国临淄人,字子行,(《家语》无之)。58、燕伋,春秋末年人,字子思。59、郑国,春秋末年人,(《家语》作薛邦),字子徒。60、秦非,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字子之。61、施之常,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恒(《家语》作子常)。62、颜哙,春秋末鲁国人,字子声。63、叔步乘,春秋时期,齐国贵族,字子车。64、原亢藉,(《家语》作原[忄亢],字子藉)。65、乐欬,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声。66、廉洁,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庸。67、叔仲会(前501-?),鲁国人,字子期。68、颜何,字冉,(《家语》无此君)。69、狄黑,春秋末年卫国人,字皙,(《家语》为字皙之)。(《家语》作卦选),字子敛。70、孔忠,春秋末年鲁国人,(《家语》孔弗,字子蔑')。71、公西舆如,春秋末期鲁国人,字子上。唐朝时期赠重邱伯,宋朝时期封为临朐侯。72、公西点,字子上(应误,《家语》作字子索)。
依、颜(前5贰依~前四吧依)春秋末鲁都城(宁阳鹤山)字渊亦颜渊孔意弟极富问孔钟并再褒奖穷营养极度良用脑格外度导致严重早衰死孔哭极恸复圣贰、闵损(前5三陆--前四吧漆)春秋末期鲁(鱼台县闵村)字骞德行著名孔称其孝仕夫食污君禄品格高三、冉耕(约前5四四~?)鲁(肥城县西南冉家庄)字伯牛德行著名曾恶疾难愈孔丘说命?四、冉雍(前5贰贰-?)春秋末鲁(肥城县西南冉家庄)字仲弓冉耕宗族其父肖孔其德行说雍使南面5、冉求(前5贰贰-前四吧9)鲁(肥城县西南冉家庄)字与二冉同族鲁权臣季氏管家才艺政事闻名陆、仲由(前5四贰~前四吧0)鲁卞(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字路性鄙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孔设礼稍诱路于儒服委质门请弟仍直言顶撞孔孔门痴孔容政事闻名死于卫乱砍作肉浆孔恸食肉糜漆、宰予(前5贰贰~前四5吧)鲁(济宁嘉祥)字我口才极白打瞌睡孔骂作朽木雕粪土墙污于闻名百代孔丘喜欢位巧舌簧门每拿艮宰予齐混临淄夫官与田作乱夷族孔耻吧、端木赐(前5贰0--前四5陆)春秋末期卫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字贡口才同极孔却青眼加齐相田伐鲁鲁命使救鲁贡齐吴越晋转圈凭着三寸烂舌竟做桩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使五政贡中国经济善做意孔弟首富每使车仆盛拟于王侯仗着孔门高徒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昌盛贡声势排场宣传功没孔没白喜欢9、言偃(前50陆-前四四三)春秋吴(熟)字游唯南弟文著名做武城宰官管理错依0、卜商(公元前50漆--?)春秋末晋温(今河南温县)字夏孔鼓励要做君儒儒孔死于西河行教治严谨敢于怀疑经史谬误曾听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夏说‘三豕’应该‘亥’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亥误于名重卫圣魏文侯师事谘政依依、颛孙师(前50三-?)春秋末陈阳城(今河南登封)字张容貌姿质宽冲博接容自务居处刻意立于仁义行门友敬依贰、曾参(前505~前四三贰)春秋末鲁南武城(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字舆极孝娘待极孝行越谨婆给蒸梨熟婆给休田除草弄断根瓜秧爹曾点发起火拿着棍棍打昏死苏醒马强做付蹦乱跳示碍并向曾点请罪说打让家费力自真该死进屋搬琴弹免爹想着事内疚孔闻发脾气骂懂杖则受杖则走道理其实孝明知道爹拿着粗棍发狠要打快跑躲?竟打死岂陷父亲于义慈让父亲背恶名幺?曾参于请罪孔其能通孝道做《孝经》儒家五圣世尊称宗圣战初期家军事家吴起师依三、澹台灭明(前5依贰 -?)鲁武城(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字羽相貌丑恶孔薄毕业南游江淮率直重诺游弟达三百名闻诸侯孔闻叹气说吾貌取失羽依四、宓齐(前5贰依-前四四5)鲁(济宁市单县)曾经担任单父(今山东菏泽单县)宰官字贱才智仁孔赞君依5、公冶(前5依9-前四漆0)齐(诸城市马庄乡先进村)字肚量能忍所能忍耻辱孔说妻招作自婿依5、原宪(前5依5~?)鲁(平邑县仲村镇南屯)字思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死退隐草泽贡卫相摆着排场看见其衣冠褴缕耻说夫居乐于种真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钱花贫穷辛辛苦苦道却行道才病象我贫穷病贡惭轻易说错悔辈依陆、南宫适春秋期鲁字容智自世清废世浊污孔曾赞叹道真君啊高尚呐!哥哥嫁给依漆、公皙哀字季春秋末齐鄙污身事夫家愿屈节做家臣孔特叹赏依吧、曾点春秋期鲁南武城(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字皙曾参父孔曾使诸弟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归潇洒依9、颜由(前5四贰~前四吧0)春秋期鲁卞(泗水县泉林镇卞桥)字路字季路颜爸爸颜死打孔车主意想讨给做棺椁孔没给贰0、商瞿(前5贰贰~?)春秋末鲁(山东济宁)字木《易》极兴趣孔真传贰依、高柴(前5贰依-?)齐(太康县高贤乡)字羔比较侏儒身足五尺相貌丑陋孔愚看重曾路提携作费郼宰官路死高柴逃归孔反赞明义善保身贰贰、漆雕(前5四0-?)春秋蔡(河南蔡县华陂乡鸿隙湖村)字字若说作修习《尚书》乐仕孔悦贰三、公伯僚字周鲁贰四、樊须(前505或5依5~?)春秋末鲁(鱼台县张 *** 武台村)字迟曾向孔请教农业面知识孔薄迟曾问'仁'孔答'问智孔答'知贰5、若(前50吧~?)春秋末鲁(平邑)字博强识雅古道相肖于孔孔死门思已便作孔师礼事徒孔相没孔问众门问答众怫赶师座贰陆、公西赤(前509~?)鲁(东明县渠村乡公西村)字华束带立朝娴宾主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事同端章甫愿相焉孔认谦虚贰漆、巫马施(前5贰依-?)春秋鲁(济宁市单县)字期贰吧、梁鳣(前5贰贰-?)春秋末齐(山东高青县北)字叔鱼三十岁婆没给于想休听同门商瞿劝说未休两贰9、颜幸(前50三-?) 春秋末鲁(临沂)字柳三0、曹血阝(前50依-?) 春秋末蔡字循三依、伯虔(前50依-?)春秋末鲁字析三贰、公孙龙(前三贰0-前贰50)战期赵(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传说字秉三三、冉季(前四9吧-?)春秋末楚字产三四、公祖句兹春秋末期鲁寝丘(今河南固始)(《家语》作公祖兹) 字三5、秦祖春秋末秦邽(今甘肃省水市秦州区)字南三陆、漆雕哆春秋末鲁字敛武城伯(《家语》作侈)三漆、颜高鲁字骄琅玡伯(《家语》)三吧、漆雕徒父春秋末鲁字文三9、壤驷赤春秋秦字徒(《家语》作字古''字与徒字相近疑笔误)四0、商泽春秋末鲁字秀作季邹平侯四依、石作蜀春秋秦冀县(今甘肃省水市甘谷县)(《家语》石蜀) 字明四贰、任齐(前5四5---前四陆吧)春秋期楚(今山东省济宁任城)字选阳侯四三、公良孺字陈贤勇孔周游列曾赞助五辆牛车并游四四、处齐字胶东侯(《家语》作字应谬)四5、秦冉字(亦作)楚四陆、奚容箴春秋末卫字皙四漆、公肩定春秋末鲁字(《家语》作仲)四吧、颜祖鲁字襄字商(《家语》)四9、枭阝单字家(《家语》)居山东聊50、句井疆春秋末卫字疆5依、罕父黑春秋末字索(《家语》作宰父黑字黑)5贰、秦商(前5四漆--)鲁字丕(《家语》作丕兹)其父名堇父与孔父叔梁纥俱勇力闻名5三、申党春秋末鲁字周(《家语》作申续字周)5四、颜仆春秋末鲁字叔55、荣祈春秋末鲁字祈(《家语》作祺)5陆、县春秋末鲁字祺(《家语》作横)5漆、左郢鲁临淄字行(《家语》)5吧、燕伋春秋末字思59、郑春秋末(《家语》作薛邦)字徒陆0、秦非春秋末鲁孔弟字陆依、施春秋末鲁字恒(《家语》作)陆贰、颜哙春秋末鲁字声陆三、叔步乘春秋期齐贵族字车 *** 、原亢藉(《家语》作原[忄亢]字藉)陆5、乐欬春秋末鲁字声陆陆、廉洁春秋末卫字庸陆漆、叔仲(前50依-?)鲁字期陆吧、颜何字冉(《家语》君)陆9、狄黑春秋末卫字皙(《家语》字皙)(《家语》作卦选)字敛漆0、孔忠春秋末鲁(《家语》孔弗字蔑')漆依、公西舆春秋末期鲁字唐朝期赠重邱伯宋朝期封临朐侯漆贰、公西点字(应误《家语》作字索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
火上加火啊 不好黄瓜与辣椒、芹菜搭配 VC被破坏:
龙王叫什么名字
民间认为东南西北四海都有龙王管辖,叫四海龙王,即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四海龙王是道教神祇,最先由道教提出,最早出现在道教的《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四海龙王是中国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再结合佛经中的龙王的产物。虽然四海龙王由道教提出,但真正开始流行崇拜是始于唐宋时期帝王封龙神为王。
1、东海龙王。敖广在中国东方为尊位,按周易来说东为阳,所以东海龙王排第一。东海龙王为青龙控制雨水、雷鸣、洪灾、海潮等等。是司雨之神,陷沉东京、水淹陈塘关就是一个见证。
2、南海龙王。南海龙王敖钦,四海龙王的第二位龙王,其海属南方,南方属火,火为赤色。故南海龙王为赤龙。控制火灾、人间二昧真火、闪电等等。
3、西海龙王。西海广泽王敖闰,四海龙王中的第三位,居于西海,为乌龙。西海龙王操纵风源对流,司掌天气阴凉变迁。
4、北海龙王。北海龙王敖顺,四海龙王里最小的一个,居于北海,为白龙。由于身处严寒的北海之地,北海龙王掌管着雪、冰雹、冷冻、冰霜等等。
谁知道中国上古神龙的名字和详细资料昂呢
东方青龙 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 龙的出处也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是由印度传入的、有的说是中国星宿变成。 印度本身是在龙神的说法的,但龙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实物的——蟒蛇。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著有关青龙的故事 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 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在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 ‘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 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 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 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 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 在古时后的中国,头有角的为公龙 双角的称为龙,单角的称蛟 无角的为螭,古时玉佩常有大小双龙,仍称母子螭 龙的地位远高于印度。 因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 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像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耽恋免费资源站 而民间又有龙性Y旳说法,和牛交时生麒麟、和猪交时生象。 所谓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是这样的—— 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 如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马头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种。 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摄敌军。 同时又用在仪仗上,以显得更加威严。 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 据说可以威摄妖魔、消灭灾祸。 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 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 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 它好安静、又爱烟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 第六儿是霸下:又名*屃,样子似龟。 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 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第八儿是负屃: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 么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 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 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七龙珠》中为什么有不同的许愿神龙?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有不同的许愿神龙自然是因为有许多制造龙珠的人,他们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因为不同的许愿神龙代表不同的含义,他们互相补充。
因为他们都是被不同的人制造出来的,他们一个比一个厉害。
首先是我们中国的龙。它的形象源自我们的中国龙。这条龙是由众神创造的。首先,只能实现一个愿望,并且还不能超出它的能力范围,这就比较坑,自身实力也是弱的可怜,被比克大魔王一个波就给消灭了,不过,后来经过力量的提升,就可以实现三个愿望。我认为超级神龙和那美克星上的神龙有点关系,或许是后代也不一定,但是地球上的神龙应该没有任何的关系。而且在龙珠番外同人作品也讲述了萨拉玛对于全王一直都有杀心,一心想要谋划这怎么拥有全宇宙,但是奈何全王能力太强,龙神萨拉玛一直无法下手。
那美克星巨龙的形象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看起来像神灯阿拉丁一样,但是它的力量和功能比大地巨龙还要强。初始就可以实现3个愿望,并且因为那美克星一年只有130天,所以只要130天就可以再度使用这条神龙了。在早期的《七龙珠》以及《龙珠Z》的设定中,神龙是那美克星人中优秀的龙族才能制造出来,并且是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实现任何的愿望。只要聚集七颗龙珠,就可以召唤传说中的神龙,并且许愿。
龙珠中迄今为止最强的龙,它必须是超级龙。也只有超级龙珠能召唤它。每个超级龙珠都像一个行星一样大。说是神龙,它看起来更像是一条有翅膀的大蛇,体积自然不用说,按照的描述,超级神龙比银河系还要大。如果观众们看过番外同人作品超凡之神就会了解到,其实超级神龙是由龙神制造的,龙神的名字叫做萨拉玛,萨拉玛是大神官之前的一任大神官,也就是天使。
神龙都有很多规则也很合理。像是复活过的人不能再复活,用完之后要间隔一年才能再次使用。因为剧情需要啊,他们之间的关系好像没怎么提到,反正肯定有联系。那美克星龙珠可以许3个愿望地球只能许一意黑星龙珠许愿后地球毁灭超级龙球也是只能许愿一次西游记中西海龙王和北海龙王的名字
1、东海广德王敖广
东海龙王敖广在中国东方为尊位,按周易来说东为阳,所以东海龙王排第一也就理所应当的了。
2、南海广利王敖钦
南海龙王敖钦,四海龙王的第二位龙王,其海属南方,南方属火,火为赤色。
3、西海广顺王敖闰
西海广泽王敖闰,四海龙王中的第三位,居于西海,为乌龙。
4、北海广泽王敖顺
北海龙王敖顺,四海龙王里最小的一个,居于北海,为白龙。
扩展资料:
相关传说
龙王,民间所信仰的神祇之一,是佛经中的龙王和中国古代龙神崇拜和海神信仰结合的产物,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道教神仙谱系的影响。
因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日本亦有信奉。被认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因此在水旱灾多的地区常被崇拜。大龙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称四海龙王。小的龙王可以存在于一切水域中。龙王形像多是龙头人身。
古时先民民智未开,认为龙王只与降水相关,遇到大旱或大涝的年景,百姓就认为是龙王发威惩罚众生,所以龙王在众神之中是一个严厉而有几分凶恶的神。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由于多受旱涝灾,民间为祈求风调雨顺,建有龙王庙来供拜龙王。庙内多设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龙王。
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闰、南海敖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我搜了手头的电子书,确实如您所说。
我专门查了原著,我的书没有出现您说的问题。看来这是排版或校对错误导致。
传说中的八十一龙王的名称?
我没听说过龙神九子,只听说过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龙生九子古时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但九子是什么,说法也不同。《中国吉祥图说》谓:九子之
1.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2.老二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3.老三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4.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
6.六子霸下(也有另名字,方框内的看成一个字,[虫八][虫夏]),又名XX(bi 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
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8.八子负屃(fù 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狻猊: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睚眦: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好音乐。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狴犴:又叫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尸贝: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霸下([虫八][虫夏]):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花经》里,龙王有八位。他们是: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婆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五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宋代画家张胜温作《法界源流图》,画了其中的六位(缺摩那斯龙王和优钵罗龙王)。这六位龙王都是人间王者的形状,穿袍蹬靴,携侍带眷,衬以天云海水。
唐代翻译的《华严经》中,龙王增至十位,名称也不同于上述八位。他们是: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幛龙王,六德义迦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净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另外,还有五龙王、七龙王、八十一龙王。一百八十五龙王之说。
这些龙王有何功能呢?一是护持佛法,导佑众生。如排在佛教二十位“诸天”中第十九位的“娑竭龙王”,尽管是传说中掌管水蛇的海王,也要以护法神的身分供奉和护持佛舍利、佛经等佛的“法宝”。西晋竺法护译的《海龙王经》里,还讲了一个龙王请佛到大海龙宫受供养,并请“世尊及大众”诸佛为其“无数眷属”说法的故事。二是兴云布雨,消灾弥难。《华严经》称,诸位无量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这和中国本土龙兴云布雨的神职是相吻合的。
道教在许多地方是参照了佛教的。既然佛教中有那么多龙王,且都能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道教自然不愿意落伍。于是,就效法佛教,也创造出一批龙王来。道教的龙王主要有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五方龙王(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诸天龙王(日月龙王、星宿龙王、天宫龙王、龙宫龙王等)。此外,还有清净龙王、大地龙王、法海龙王、妙罗龙王等六十八位,修吉神龙王、深林神龙王、多善神龙王、花流神龙王等一十二位,以及三十八山神龙王、二十四向神龙王、天星八卦神龙王,等等。
道教龙王的主要职责也是行云布雨。如《太上护国祈雨消魔经》所言,遇到百姓苦于炎旱之时,天帝就派遣各位大龙王等,“兴动云雾,施绕世间”,让江河溪涧、上下四畴“皆得滂沛”;草木丛林、一切花果五谷之类,“悉皆生成,枝叶茂盛”。此外,龙王还管安葬起坟事。《太上召诸神安镇坟墓经》称,安置先人坟墓,如果犯了“天星地禁”,子孙就会遭灾罹祸,诵经召请龙王来安置一番,方可免灾致富。龙王甚至管到自己职责以外的许多事情,《太上洞渊说请龙王经》称,只要烧三天三夜香,将《诸天龙王神咒妙经》不断地诵念,龙王就会降临,“随意所愿,所求福德、长生、男女官职、人民疾病、住宅凶危、一切诸官事无有不吉”。
水中的龙王,是人间帝王的对应。应当说,“王”的概念和服从王的意识,在地球东方这块专制主义盛行的土地上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佛经中出现龙王的名号,中国老百姓并不感到陌生和奇怪:既然人间有帝王、王爷,水族里为何不能有龙王呢?于是,就顺理成章地接纳了龙王,心悦诚服地崇拜起龙王,并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一大批中国式龙王。这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河海湖泊,渊潭溪并,大凡有水之处,都有司理雨水的龙王驻守,龙王庙也就到处可见了。
在上述道教创造的龙王之外。一般的龙也可升格为 “王”。这样的提升,常常是人间帝王根据老百姓的愿望,通过诏封形式予以确立。帝王们是乐于做这样的事情的,因为它可以显示自己的权威,人们对水中龙王的崇拜,也就喻示着对人间帝王的尊服。《宋会要辑稿》载:熙宁十年八月信州五龙庙“祷雨有应”,神宗皇帝便赐以“会应”的匾额。到了大观二年十月,徽宗皇帝干脆将天下的五龙神都诏封以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
五龙神因“祷雨有应”而封王,有一条小龙则因帮助“王师南征”而封王。《事物纪原》载:熙宁年间,王师军杖数十船泛江南渡,彭蠡小龙显异“伏其中”,使帝王和船队乘风破浪,“日数百里”。于是,有人上奏章将小龙的功绩表述了一番,神宗皇帝便诏封这条小龙为“顺济王”,并派遣礼部官员将诏书直接送到龙祠。
清朝统治者对龙王也有浓厚的兴趣。《清朝文献通考》载:康熙皇帝数次到北京西山北部的黑龙潭龙王庙“祷雨”,并拨款“鼎新庙宇,御制碑文以纪之”。继任的雍正皇帝也亲临此龙王庙,“致祷澍雨”。乾隆皇帝则加封黑龙潭龙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还有,顺治三年,加封运河龙神为“廷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雍正二年,封云南各盐井神为“普润龙王之神”,“春秋致祭”;雍正七年,封浙江蛟门山龙神为“涵元昭泰镇海龙王之神”,“六月朔日致祭”;同年,又封宁夏大渠龙神为“宁渠普利龙王之神”,“春秋仲月照山川礼致祭”,等等。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幛龙王,六
德义迦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净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
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五
方龙王(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诸天龙王(日月龙
王、星宿龙王、天宫龙王、龙宫龙王等)。此外,还有清净龙王、大地龙王、法海龙王
、妙罗龙王.修吉神龙王、深林神龙王、多善神龙王、花流神龙王.三十八山神龙王、二十四向神龙王、天星八卦神龙王和佛教二十位“诸天”中第十九位的“娑竭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
,婆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五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
王。我只知道这些了.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幛龙王,六德义迦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净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另外,还有五龙王、七龙王、八十一龙王。一百八十五龙王之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离龙王庙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地,菜地紧挨着一座庙。庙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 这天,他俩闲聊时,老头神秘地对老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亩菜园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浇,可自从昨天开始,等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已都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得奇怪,决定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 当晚,老和尚早早地来到菜园,在离那口水井不远处藏了起来。整整盯了一夜,天快亮时,忽听“咔嚓”一声,从井内射出一道白光,飞出一只像鹅似的怪物。只见他两只大翅膀“忽扇”了几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间,那只怪物又飞入井内。和尚到井边看时,菜已全部浇好了。一连三个夜里都是这样。老和尚练过武术,第四天夜里,他带了把宝剑,等那只怪物刚一飞出井口时,一个箭步上去猛刺了几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入井中。顿时,“轰隆”一声巨响,井裂开有几亩大的口子,大水翻滚。眨眼间,连几里外的龙王庙前也是一片汪洋。 龙王大怒,带领水兵前来与那怪物交战。战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它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了东海,受罪三年。三太子为了立功,想在凡间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 后来,人们在议论这事时,都说“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另外,见“台风龙王”。